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0.请具体分析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12-12 02:55: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湖畔的梭罗
汪家明
梭罗这样的人,是人类的异端,唯其异端,才展示出奇才,就像梵高,其极端的行事他人难能仿效,但却会被后人奉为至尊。
在美国,梭罗(1817-1862)算是古典的作家,是美国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梭罗就得以亲近爱默生,经常参加爱默生家的文人聚会,受其超验主义观点的影响,反对权威,提倡个性的绝对自由;崇尚直觉,认为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直接认识真理。爱默生也喜欢这个年轻人,曾致信哈佛总裁推荐梭罗,使梭罗获得奖学金。
1845年春,他决心进行向往已久的生活实验。在征得爱默生同意后,他在离村镇不远的瓦尔登湖畔属于爱默生的林地上,着手自建木屋,并于7月4日搬进新居,独自在此居住26个月之久,基本上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自己垦荒种植,自己伐木劈柴烧壁炉,自己做饭,用自己生产的豆子换取必需的日用品,还给人帮工。他追求“一周里只有一天工作,而有六天自由支配”的生活。这些自由支配的时间,他用来会友交谈,用来参加文人聚会,更以绝大多数时间用来观察自然、沉思冥想、读书写作。
在湖畔小屋居住期间,他因多年拒付不合理的人头税而被捕,虽然第二天就由姑姑代缴被释放,但对他刺激极深,几年后发表了一篇名为《对政府的抵抗》的文章。这篇文章被编入论文集时,改名为《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对后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比如甘地的“不合作运动”、托尔斯泰的“勿抗恶主义”等,其精神实质都源于这篇文章。这倒是梭罗生前难以想象的。
离开湖畔小屋后,除了偶尔做一点勘测工作,他基本过着自由撰稿人的生活,旅行、读书、记笔记、写作是其主要内容。他喜欢数学,有测量的特长。他养成了一种习惯:测量有兴趣的物件的大小与距离,如树的大小,池塘与河流的深度和宽度,山的高度等。
从1855年起,他开始感到身体不适,双腿发软,虽经积极治疗,一直没有痊愈,于1862年因肺结核发作去世,年仅四十五岁。
对他的作为和个性,朋友们有许多记录。他一生放弃了太多东西:没有学着从事任何职业;没有结过婚;独自一人居住;不去教堂;不参加选举;拒绝向政府纳税;不吃肉,不喝酒,也从来没吸过烟。在生活中他用不着抵抗什么诱惑。
但在其他方面,他却细如毫发。据说,他在池塘边找到一种花,仔细观察后,断定它已经开了五天。他胸前的口袋里有一本日记簿,上面记录了树林里应当在这一天开花的所有植物的名字;他知道某一个夜晚在河面上纷飞着地蝇,鱼们抢着吞食,吃得太饱,有些鱼竟胀死了。他有种倾向:要放大这一刹那。即便只是一个极小的物件,他也要从中看出自然界的定律。
梭罗生前只出版了两本书。一本是他在1849年自费出版的《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内容是记录他和约翰在两条河上的旅行,其中穿插着大段大段文史哲和宗教方面的议论,晦涩难懂,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另一本就是《瓦尔登湖》了,于1854年出版,一百五十年来风行天下,不知出版了多少个版本。
“写作下面这些文字,或者说其中大部分文字时,我只身一人生活在树林里的一所房子里,距离周围的邻居都在一英里左右。房子是我自己一手建造的,位于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湖畔。我用自己的双手辛勤劳作维持我的生计。我在那里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如今,我又是文明生活的匆匆过客了。”
《瓦尔登湖》全书就是这样开始的。在书中,梭罗记录自己亲近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追求“简单些,再简单些”的质朴生活,希望短暂人生因思想丰盈而臻于完美。其中有许多篇幅是关于动物和植物的描写,因此有人将此书看作一本关于自然的文献,而忽略了其中关于哲学的内容。其实这不仅是一部抒情散文著作,也是一部罕见的哲学著作。
爱默生在梭罗的葬礼后离开墓地时自言自语道:“美国还不知道——至少绝大多数人还不知道它失去了多么伟大的一位国民。”他的预言很对。1985年《美国遗产》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瓦尔登湖》名列第一。如今梭罗早已成为美国文化的偶像,美国人认为,是梭罗最先启蒙了国人感恩大地的思想。到目前为止,此书已有两百多个版本,并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
(选自《难忘的书与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梭罗在湖畔小屋隐居时多年拒付不合理人头税,这可能源于他读书期间接受的反对权威,提倡个性的绝对自由思想。
B.梭罗放弃了太多东西,他曾自嘲是文明生活的过客,隐居期间跟别人接触不多,朋友们对其作为和个性有不少记录。
C.梭罗生前总共出版两部著作,尽管二者都涉及文史哲和宗教方面的内容,但是两本书命运不同,一部畅销一部滞销。
D.1845年春,在爱默生的支持下,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着手建造自己的小木屋,生活基本自给自足,可以支配自由时间。
E.作为美国古典文学开创者之一,梭罗极端的行事风格像梵高一样,虽然令其他人难能仿效,但却会被后人奉为至尊。
【小题2】文章为什么说“梭罗这样的人,是人类的异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谈谈梭罗的“奇才”的表现。
【小题4】文章末尾说“美国人认为,是梭罗最先启蒙了国人感恩大地的思想”。请结合材料以及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爱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他出身于富裕之家,他的父亲是天津有名的银行家。他是第五位姨太太所生。他父亲生他时,年已七十二岁。他坠地后就遭父丧,又逢家庭之变,青年时就陪了他的生母南迁上海。在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奉母时,他是一个翩翩公子。当时上海文坛有著名的沪学会,李先生应沪学会征文,名字屡列第一。从此他就为沪上名人所器重,而交游日广,终以“才子”驰名于当时的上海。所以后来他母亲死了,他赴日本留学的时候,作一首《金缕曲》,词曰:“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株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读这首词,可想见他当时豪气满胸,爱国热情炽盛。他出家时把过去的照片统统送我,我曾在照片中看见过当时在上海的他:丝绒碗帽,正中缀一方白玉,曲襟背心,花缎袍子,后面挂着胖辫子,底下缎带扎脚管,双梁厚底鞋子,头抬得很高,英俊之气,流露于眉目间。真是当时上海一等的翩翩公子。这是最初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他立意要做翩翩公子,就彻底的做一个翩翩公子。
后来他到日本,看见明治维新的文化,就渴慕西洋文明。李先生在南洋公学时英文学得很好;到了日本,就买了许多西洋文学书。他出家时曾送我一部残缺的原本《莎士比亚全集》,他对我说:“这书我从前纲读过,有许多笔记在上面,虽然不全,也是纪念物。”由此可想见他在日本时,对于西洋艺术全面进攻,绘画、音乐、文学、戏剧都研究。后来他在日本创办春柳剧社,纠集留学同志,共演当时西洋著名的悲剧《茶花女》(小仲马著)。他自己把腰束小,扮作茶花女,粉墨登场。这春柳剧社后来迁回中国,李先生就脱出,由另一班人去办,便是中国最初的“话剧”社。由此可以想见,李先生在日本时,是彻头彻尾的一个留学生。我见过他当时的照片:高帽子、硬领、硬袖、燕尾服、史的克、尖头皮鞋,加之长身、高鼻,没有脚的眼镜夹在鼻梁上,竟活像一个西洋人。这是第二次表示他的特性:凡事认真。学一样,像一样。要做留学生,就彻底的做一个留学生。
他回国后,李先生已由留学生变为“教师”,这一变,变得真彻底:漂亮的洋装不穿了,却换上灰色粗布袍子、黑布马褂、布底鞋子。虽然布衣,却很称身,常常整洁。他穿布衣,全无穷相,而另具一种朴素的美。你可想见,他是扮过茶花女的,身材生得非常窈窕。穿了布衣,仍是一个美男子。今人侈谈“生活艺术化”,大都好奇立异,非艺术的。李先生的服装,才真可称为生活的艺术化。他一时代的服装,表现着一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各时代的思想与生活判然不同,各时代的服装也判然不同。布衣布鞋的李先生,与洋装时代的李先生、曲襟背心时代的李先生,判若三人。这是第三次表示他的特性:认真。
(后来)他就学佛。出家的前晚,他叫我和同学叶天瑞、李增庸三人到他的房间里,把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送给我们三人。再去望他时,他已光着头皮,穿着僧衣,俨然一位清癯的法师了。法师的僧腊二十四年。当初修净土宗,后来又修律宗。律宗是讲究戒律的。一举一动,都有规律,严肃认真之极。这是佛门中最难修的一宗。数百年来,传统断绝,直到弘一法师方才复兴,所以佛门中称他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的生活非常认真。举一例说:有一次我寄一卷宣纸去,请弘一法师写佛号。宣纸多了些,他就来信问我,余多的宣纸如何处置?又有一次,我寄回件邮票去;多了几分。他把多的几分寄还我。以后我寄纸或邮票,就预先声明:余多的送与法师。读者听到这话,也许要笑。但这正是做人极度认真的表示。
相关链接:
①丰子恺说:“李先生不但能作曲,能作歌,又能作画,作文,吟诗,填词,写字……他对艺术,差不多全般皆能,而且每一种都很出色。专门一种的艺术家大都不及他,要向他学习。”
②李叔同在浙江一师授课期间,培养除了丰子恺、刘质平、吴孟非、潘天寿等一批富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善于从细节去表现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生动,宛若目前。
B.李叔同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公子学生教师和尚,每一种人,都做得十分像,既绚丽又极归平淡。
C.文章写李叔同的出身,是为了揭示精神格局和人生道路形成的原因。
D.作者从做教师的李叔同写起,是因为那是作者与李先生的最初接触,并且李叔同的严肃认真博学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E.文中多次细致描写李叔同不同阶段的肖像,目的是形成对比,更加具体生动地表现他人生角色的变换。
(2)李叔同音乐课上的严肃认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 李叔同先生是如何体现生活艺术化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李叔同,在中国近现代的思想文艺史上,是一个耀眼的名字。他为何如此受人尊崇?请结合材料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数字地球”之战
“数字地球”这个概念的内涵在不断地变化。目前,美国宇航局的一个说法比较能为普通人理解,“数字地球”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数字表达,也就是用虚拟现实的方式组织全球各种信息。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车”和“货”。
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技项目或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
“数字地球”具体到实用会怎样呢?北大数字地球工作室的李琦教授说,从不久前的科索沃战争可以看到,美国在军事高科技的应用上更趋极至,这场美国人称为“按电钮”的战争实际上就是“数字战争”,“数字战争”正是美国“数字地球”计划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这一计划首次在军事实战中的具体应用。
中国的“数字地球”研究起步并不晚。美国在1998年1月提出后,中国迅速作出反应,当年5月就在北京大学成立了“数字地球工作室”,致力于数字地球的研究和“中国数字地球计划”的探讨。
但“数字地球”的研究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反映。美国提出这项计划,是其技术发展和需求所决定的,到了这个层次,可以说是呼之欲出。而我国目前在技术上还有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寻找自己的突破点,来应对其挑战。那么,我们的突破点在哪里呢?北大数字地球工作室的吴少岩教授举例说,比如我们在网络上难以一下子很快发展,但可以从软件研制上进行突破。以往我国软件业发展缓慢,主要还在于没有一个明确的需求目标,如果现在有此明确的目标来进行研究,相信可以带动我国软件业的飞速发展。
【小题1】下列关于文中“数字地球”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数字地球”用数字表达现实世界,而组织全球各种信息的方式是虚拟现实。
B.数字化重现和认识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是“数字地球”的技术目标。
C.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数字地球,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
D.数字地球由多个体系构成,因此,数字地球的内涵本质上是一个信息系统。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依托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数字地球这个“车”和“货”就不能实现其技术目标。
B.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促成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并推进了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C.美国首次在科索沃战争中运用“数字地球”技术,这表明美国在军事高科技的应用上更趋极至。
D.“数字地球”研究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和需求程度以及综合实力。
【小题3】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中国“数字地球”研究的现状。(3分)(50字内)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月14日,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了嫦娥四号后续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和预期科学成果。

吴伟仁表示,现在整个四号工程开始转入科学探索阶段,主要涉及三大类科学探索内容,第一类是关于着陆区的地形地貌。过去我们都是通过遥感,在一百千米甚至几百千米的轨道上探测到大概的地形地貌。这次我们身临其境,大家也可以从网上看到一些图像、图形,部分地形图已经出来了。同时,通过这次月球行走,获得月球背面第一张地质剖面图,可以探测到一百米到两百米深的地质构造、分层,这样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形成,包括月球年龄的形成,都是第一次。第二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周围的空间环境,包括宇宙辐射、太阳辐射、太阳耀斑爆发对月球空间的影响。第三类探测主要是研究月球的物质成分,这次有多台科学载荷,会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我想这些成果对于人类来说都是第一次,这些成果的取得最后都会有原创性的效果,因为过去从来没有人去过,这些成果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选自李依环《嫦娥四号将探测月球地貌、空间和物质成分》,新华网2019年1月15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探测器在外太空以太阳能为能源,我们可以在宣传片中看到无处不在的光伏发电板。作为动力,几块高效太阳能电池板的存在是探测器维持正常运转的基础。而光伏发电能在航空航天中得到广泛应用,绝不是偶然。

第一,太阳向外的辐射保证了整个太阳系的能量,使得整个太阳系不再是一片黑暗,太阳能也随之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探测器从地球发射,再到固定的轨道,需要庞大的能量,但是其所携带的燃料是有限的,要完成探测任务,探测器就必须就地获取能源,而无处不在的太阳能就是探测器最好的能源。也就是说。太阳能无处不在的特性,以及光伏发电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能力,共同保证了探测器在外太空的能量。

第二,在外太空有可能遇到各种恶劣的环境,而光伏发电板却有着极其稳定的性能和质量。在国内,一般的光伏电站使用寿命已经可以达到25—30年。何况是运用在航空航天中的高效光伏电池板,其质量和性能必然有更大的保障。

(选自《嫦娥四号为什么敢登陆月球背面?》,《科普中国》2018年12月8日)

材料三

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无论就中国作为一个航天大国的声誉,还是就探索本身的进步而言,对这一壮举的意义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美国《时代》周刊网站文章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多国媒体不约而同翻出20世纪90年代美国宇航局得出的月球极地可能蕴藏水资源的结论;法国媒体推出科学家访谈报道,讲述月背知识ABC;俄罗斯媒体纷纷推出大篇幅报道,追溯人类探月的半个世纪历程。

中国最新探月成就,承载的依然是全人类的理想。欧洲航天局国际月球探测工作组执行主任伯纳德·富万说:“嫦娥四号是迈向月球村的历史性一步。”德国媒体指出:“百年后回首21世纪,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肯定仍将被视为一个重要时刻。”的确,历史理当铭记,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首次实现月球背面同地球的中继通信,这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

(选自吴绮敏《国际论坛:具有重要意义的人类一大步》,《人民日报》2019年3月12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探月工程即将开展的科学探测任务中,探索着陆区的地形地貌放在任务第一位,这有助于科学家研究月球背面地质的起源和形成。
B.需要庞大能量才能运行的探测器所携带的燃料极其有限,但太阳系中的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为人类探测器提供了最好的能源。
C.航天器在外太空可能会遇到恶劣的环境,这对在航空航天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光伏发电板的性能和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保持航天器的正常运行。
D.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的圆满成功具有重大意义,既让我国成为首个实现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与巡视探测的国家,又为人类科学探索月球迈出了一大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吴伟仁看来,嫦娥四号探测器所搭载的科学仪器能对月球背面的物质成分进行初步探测,所取得的成果一定会在国内外产生重大影响。
B.嫦娥四号探测器上安装高效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太阳光采用光伏发电,解决了该探测器的能量问题,维持了其在太空中的正常运转。
C.面对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圆满成功,法、俄等国的媒体相继推出各种相关报道,向广大科普爱好者科普月球知识,一轮有关月球的新知识大潮已全面袭来。
D.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和德国媒体都肯定其所给予中国带来的航天大国声誉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嫦娥四号的登月行动赢得了世界赞誉。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新华网、《科普中国》和《人民日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目的各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6分)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的确,林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
④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飞扬的灵魂。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哈张(爱玲),我觉得林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的朋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相比较,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小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和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并不看重。
E、张爱玲的文学才能深得人们的喜爱,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也曾高朋满座,群星璀璨。
【小题2】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4分 )
【小题3】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在这一成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4分)
【小题4】文中将林徽因与张爱玲对比,她们之间有哪些不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