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选择题每道3分)
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余克到二十余克。20世纪60年代,广东调查所得,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还有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19克左右,《中国果树培学》则说大者重60克,不知哪一本书记载正确。
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的一层通常白色而紧贴壳的内壁的薄膜。说它“如紫绡”,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明代徐渤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在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
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所以说它“莹白如冰雪”。有的则微带黄色。从植物学的观点看,它不是果肉,而是种子外面的一层膜发育而成的,特称假种皮。真正的果肉倒是前面说的连同果壳丢弃的那一层膜。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味甜微酸,适宜生食。有的纯甜。早熟品种则酸味较强。荔枝晒干或烘干,肉就成红褐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在21摄氏度的环境里,可贮藏一二星期。人们一直在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早在1800多年前,即东汉和帝时,唐羌曾谏阻从南方向洛阳贡献生荔枝和龙眼。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时是“昼夜奔腾,有毒虫猛兽之害” (宋蔡襄),“颠坑仆谷相枕藉”,“惊尘溅血流千载”(宋苏轼)。为了封建统治者个人口腹之好,竟如此劳民伤财!但也足见当时荔枝贮藏与运输的不易。
荔枝的核就是种子,长圆形,表面光滑而色棕褐,少数品种为绿色。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有似丁香,也叫焦核。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
【小题1】节选部分的说明顺序是( )
A.由远及近B.由表及里C.由实及虚D.由虚及实
【小题2】下列对荔枝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荔枝的大小一般在二十克左右,如果达到四十克以上,就称得上“大荔”了。
B.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说“莹白如冰雪”的荔肉是荔枝的假种皮,并非荔肉。真正的荔肉其实早在食用之前,就被人扔掉了。
C.荔枝不耐贮藏,所以古代君主若是想吃荔枝,须用快马飞骑日夜传递。
D.优良的荔枝,种子发育不全,形状很小,因而不能种植。
【小题3】文中引用诗词典故,下列对其作用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引用明代徐勃的一首《咏荔枝膜》,是为了进一步印证白居易所言“膜如此绡”的正确性。
B.作者引用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既从侧面写出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又含有凭吊古代和讽刺唐代统治者的意味。
C.作者多次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既有助于说明荔枝的有关特征,又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艺术性。
D.作者引用《四川果树良种图谱》和《中国果树栽培学》中有关荔枝大小的内容,意在表明自己博学多识,是有关荔枝种植方面的专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18 02:53: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藻类能担当清除核污染的重任吗?
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事故造成的核污染正在通过大气和海洋向世界各地蔓延和扩大,尽管这种核污染造成的后果还没有显现,但情况不容乐观。
研究人员估计,核电站的放射性物质对当地海洋动物的生存会造成危害,进而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
此次核事故造成的核辐射最大的可能是破坏当地鱼类的繁育能力,因为海洋动物的卵和幼体对辐射较为敏感,放射性原子能够取代动物体内的其他原子,所导致的辐射暴露将改变它们的DNA,造成动物的畸变。
在所有海洋动物中,最易遭受损伤的是水母、海葵、海蠕虫等软体动物,它们吸收辐射的速度超过有壳动物。另一方面,由于海藻能吸收大量的碘,也可能会对食物链造成危害,因为有些海洋动物是以藻类为食的,同时人们也在食用海藻一类的食物。不过,研究人员发现,一些藻类可能会在清除核污染中担当一定的重任,比如,某些海藻可以分离核泄漏排出的钙和放射性锶,例如念珠新月藻。
念珠新月藻,又称项圈月藻,是带藻的一类。它的形状特别,像一弯新月,同时它有一种特别的能力,能将水中的锶分离出来。它或许能清除福岛核电站泄漏向环境中释放的放射性锶。念珠新月藻能把锶以晶体的形式沉积下来,这种晶体形成亚细胞结构,称为液泡,其中就包含了放射性锶90。
但是,锶在性质和原子大小上与钙特别相似,因此,利用生物方法很不容易将这两种元素分离开来。锶90是一种特别危险的同位素,可以渗透到乳品、骨骼、骼髓、血液和其他组织中,它的辐射最终可致癌。尽管锶90的半衰期只有30年,但其释放到环境后100年还会对人、生物和环境造成破坏。
另一方面,由于钙和锶的原子大小和结构相似,核事故泄漏后,这两种物质很容易混淆起来,其中,钙的含量是锶的100亿倍。但钙是可以为人们所利用的无害、甚至有利的元素,因为骨骼的生长需要钙,而且人们必须经常补钙。因此,如果有一种方法能分离钙和锶,则可以回收利用钙和去除有害的锶。
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北大学的材料学家米娜·克雷西等人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向核废料中加入钡来有效分离钙和锶。因为,吸收了锶的念珠新月藻能让钡与其中的锶形成晶体。原因在于,念珠新月藻的亚细胞结构液泡中富含硫,钡和锶在硫溶液中的溶解能力相对较低,因此容易沉淀下来形成晶体。这就可以通过为海藻提供数量较多的钡来让海藻吸收和沉积更多的锶。
由于钡的需要量可能很大,向海洋环境中提供钡来让海藻吸收更多的锶可能有困难。但是,可以换一种做法,即通过改变海藻所处环境中硫的浓度以改变海藻液泡中硫的含量来让海藻吸收和沉积更多的锶。这种方法是否可行也需要试验。
当然,克雷西和同事还没有检测念珠新月藻在辐射环境中的生存情况,例如,海藻存活的时间是否足以让其清除锶。但是,按正常情况推算,海藻在30分钟到1小时内就可以沉淀出晶体,所以能较快而有效地清除锶,而且念珠新月藻也很容易培植。不过,这也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这些吸附和包含了锶的念珠新月藻是否会造成另外的污染,因为它们有可能成为一些海洋生物的食物,而食入了含锶的念珠新月藻的海洋生物也有可能在后来成为人类的食物。所以,最好的办法应当是用念珠新月藻来清除锶,然后把这些吸附了锶的念珠新月藻,拔除并深埋起来。
当然,利用海藻清除放射性锶是一种有益的思路,正如利用海藻和一些海洋微生物清除原油污染一样。但是,如果能发现更多的藻类能吸附放射性物质,以及发现能吸附更多的放射性物质,如碘、铯、钚等的藻类,则对清除核辐射更为有效。不过,即便是利用能清除锶90的念珠新月藻这样的技术,现在也还未到实用的程度。
(选自2011年4月7日《羊城晚报》)
【小题1】下列关于“念珠新月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念珠新月藻的形状特别,像一弯新月,它能将水中的锶分离出来。
B.念珠新月藻的亚细胞结构液泡中富含硫,钡和锶在硫溶液中容易沉淀下来形成晶体。这就可以通过为海藻提供数量较多的钡来让海藻吸收和沉积更多的锶。
C.念珠新月藻还能清除原油污染,能吸附碘、铯、钚等放射性物质。
D.因为这些吸附和包含了锶的念珠新月藻有可能成为一些海洋生物的食物,而这些海洋生物也有可能在后来成为人类的食物,所以这些念珠新月藻可能造成另外的污染。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事故造成的核污染正在通过大气和海洋向世界各地蔓延和扩大,这种核污染造成的后果可能会很严重。
B.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辐射破坏了当地鱼类的繁育能力,放射性原子取代了动物体内的其他原子,造成动物的畸变。
C.锶在性质和原子大小上与钙特别相似。因此,利用生物方法很难将这两种元素分离出来。
D.锶在念珠新月藻中能以晶体的形式沉积下来,这种晶体形成的亚细胞结构被称为液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锶90是一种特别危险的同位素,渗透力很强,它的辐射最终可致癌。虽然锶90的半衰期只有30年,但其释放到环境后还会持续对人、生物和环境造成破坏。
B.美国伊利诺伊州的西北大学的材料学家米娜·克雷西等人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向核废料中加入钡来分离钙和锶。从而回收利用钙和去除有害的锶。
C.由于钡的需要量可能很大,向海洋环境中提供钡来让海藻吸收更多的锶可能有困难。但是可以通过改变海藻所处环境中硫的浓度以改变海藻液泡中硫的含量来让海藻吸收和沉积更多的锶。
D.利用海藻清除放射性锶是一种有益的思路,但现在科学家还在研究实验,还未到实用的程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近年来,量子信息技术方兴未艾,不少人认为人类正站在下一代量子革命的门槛上,量于力学正在催生变革性技术。20世纪物理学革命诞生了两大科学理论。即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作为物理世界的百岁“幽灵”,量子力学自1900年诞生以来催生了许多重大发明——原子弹、激光、晶体管、核磁共振、全球卫星定位等。带来这些成果的“第一次量子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成为社会跨越发展的基石和动力。2014年,英国《自然》杂志吹响“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号角。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量子调控,是量子力学的最新发展,带来了“二次革命”。这是一次巨大的飞跃,人类对量子世界的探索已从单纯“探测时代”走向主动“调控时代”,将在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网络、量子仿真等领域实现突破,成为解决人类对能源,环境、信息等需求的重要手段。

②基于量子信息技术推动科学、工业和社会取得革命性进步的巨大前景,专业人士认为,“量子技术在21世纪的重要性可与20世纪的曼哈顿计划相比,可能像曼哈顿计划造出原子弹那样改变世界格局”。目前,这一领域的国际竞争不断加剧,欧美纷纷启动“第二次量子革命”计划。

③面向未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基于此,后发国家欲赶超发达国家,应加强前瞻谋划,密切跟踪、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明确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科技资源上快速布局,激发后发优势,力争把握机遇,赢得未来。

④要坚持国家统一领导的中长期规划同近期计划相结合的大规模发展道路。美国之所以能在科技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与美国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带动科技进步的国际重大工程,动员各种资源予以实施不无关系,比如“曼哈顿计划”带动了核工业发展,“星球大战计划”带动了航空航天事业发展,“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带动了互联网的发展。在赶超过程中,后发国家要以国家目标和战略需求为导向,超前布局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尽早启动国家科研重大专项、组建国家实验室,集中力量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力争在重大项目,重点方向率先突破。

⑤要打破“创新孤岛”的藩篱,建立科技成果向生产转化的有效手段。发达国家在用户、技术持有者和政府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连接转换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高达60%左右。由政府出资建立专项基金,增强企业对技术的工程化和中间试验投入的积极性,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的收益与技术持有者合理分享,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美国量子技术领域就有许多高科技公司参与投入其中,IBM公司2014年提出,将于随后5年内在以量子计算技术为重点的一些领域投入30亿美元。

⑥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深入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科学是无边界的,相对于竞争,科技发展更互换合作。今天,跨国界,区域性、全球范围以及涉及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科学问题正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关注的特点,双边和多边参与的国际大科学研究计划成为普遍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组织方式,基于多边合作的大科学工程成为推动科学前沿发展的重要基地。量子技术的发展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合作联盟。2015年年底,欧盟采取大规模国际合作,推出用于发展量子信息技术的一系列重大计划,英国也与新加坡合作推动在小型卫星上开展量子实验的项目。目前这些国家在量子领域的不同细分项目中都有各自优势,结合各方力量将有助于更快、更全面地转化量子技术的潜力。

⑦以“第二次量子革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随着今年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探索迈向了世界最前沿。“高端科技就是现代的国之利器”,我国科技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上还有差距。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要想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就必须实施非对称赶超战略,“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聚焦重点任务,配置资源,集成攻关,在更多科技领域逐步由跟跑者变为并行者。领跑者。最终实现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根本转变。


【小题1】第①段加点词“幽灵”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依据第①段,对“量子信息技术”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量子信息技术的关键性应用是量子调控。B.量子调控已经在量子通信领域实现突破。
C.量子信息技术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催生。D.量子通信成为解决人类能源需求的手段。
【小题3】第②段引用了“专业人士”的话,对其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说明人们已充分认识量子通信技术在二十一世纪的革命性进步。
B.通过类比,突出了量子通信技术在二十一世纪具有战略性作用。
C.能更有力地说明量子通信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不断加深的原因。
D.说明欧美启动“第二次量子革命”计划,已经在改变世界格局。
【小题4】从本文看,我国应如何应对“第二次量子革命”?
【小题5】分析第⑦段中“根本”一词在表达上的作用。
【小题6】文中图表说明了量子通信技术被应用的口口和应用的领域、前景。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唯一对尴尬情境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

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群体更团结。

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摘编自《百科知识》2012.4)

【小题1】下列关于“人类脸红”现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的脸红是不分国家、不分民族的,达尔文认为这一行为是最独特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表情。
B.人类的脸红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需要,其他灵长类动物并不会出现脸红,人类的脸红具有唯一性。
C.人类脸红是因为大脑皮质通过感觉器官接受到外界刺激信号后,刺激肾上腺分泌出了肾腺激素。
D.人类的脸红是人类某些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生理上与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必然的联系。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如果说人类早期社会是“险恶、野蛮和无礼”的,那么,脸红就是人类为避免冲突而表达歉意的方法。
B.脸红也许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向别人表达了歉意的同时,也表明自己饱受自责。
C.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实情感,而语言受意识控制,可以言不由衷。
D.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因为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不会分辨颜色,看不到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弗朗斯•德瓦尔教授认为脸红是“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这也说明脸红是人类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最大区别。
B.人是否脸红,与大脑皮质接受刺激信号的强弱有关系,如果大脑皮质接受的刺激信号过强,就不会引起脸红。
C.狗犯错后,躺在地上向主人展现它肚子的行为,是在向主人表示自己的痛悔,并以此来平息主人对它的愤怒。
D.脸红对人类社会具有良性功能,它可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人类群体更团结,因为脸红让人们撒谎变得困难。

同类题4

阅读下文。
太空行走
在地面上,行走是指用双腿克服地球引力,轮流迈步,从一处走向另一处地面。但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失重将行走的概念完全搞乱了。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只要用脚、手或身体任何部位触一下舱壁或任何固定的物体,借助反作用力,就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体外压力降低,溶解在脂肪组织中的氮便游离出来。由于脂肪组织中的血液供应较差,流动量不大,不能将氮气迅速地通过血液带到肺部排出,因而会在血管内外形成气泡,堵塞血管,形成气胸。这就是减压病。为了防止减压病,必须在出舱前吸纯氧,使体内的氮气逐渐排出。吸纯氧的时间长短,根据密封座舱中氮的含量多少而定。若氮气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即占78.09%,则需要吸纯氧三小时。如果将舱外活动航天服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穿着它出舱行走,也不会产生减压病,但制造这种舱外活动航天服,不仅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要求更高,而且会增加穿着后活动的困难。
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另外,太空真空环境中没有空气传播声音,因此,在太空行走时,必须靠航天服背部的无线电通信背包与同事联系。困难还不止这些,比如,太空里没有任何参照物,人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远近感。
当然,太空行走不仅是在太空轨道飞行时的行走,还有在其他天体上的行走。比如在月球上的行走。登月航天员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月面没有空气,因而没有空气阻力,加上重力只有地球重力的1/6,如果像在地球上那样双脚轮流迈步,走起来会轻飘飘的,一蹬地身体就会弹得很高,一步能跨出很远,感觉很别扭,还不如像袋鼠一样双脚并齐、向前蹦跳感到舒适。假如到木星那样巨大的行星上去,其比地球大300多倍的质量所产生的重力及其厚密的大气,将会使人动弹不得。
【小题1】下列对“太空行走”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失重环境中行走,其范围是立体的,可以飘飞到任何地方。
B.航天员在密封座舱外高真空、强辐射和极端温度环境中行走,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
C.航天员在重力和大气环境与地球的重力和大气环境悬殊的月球、木星等其他天体上行走。
D.航天员在太空轨道飞行的失重环境中和在重力、大气环境与地球悬殊的其他天体上行走。
【小题2】下列对防止减压病的方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吸纯氧排氮或者提高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
B.吸纯氧排氮并且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C.如果舱内氮气的含量与地面大气中的比例相同,则需吸3小时纯氧。
D.将舱外活动航天服的压力提高到380毫米汞柱以上。
【小题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航天员在航天器密封座舱中行走,因为是在失重环境中进行的,所以可以“倒走横行”。
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C.航天员在月球上行走,由于没有空气阻力,重力也只有地球重力的1/6,所以与在地面行走一样,而且是“健步如飞”。
D.假如借助科技手段消除了木星上厚密的大气带来的阻力,那么航天员在木星上行走就不会陷入“动弹不得”的窘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年11月19日2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两颗卫星也是我国北斗三号系统第十八、十九颗组网卫星。卫星经过3个小时的飞行后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后续将进行在轨测试,并与此前发射的北斗三号导航卫星进行组网联调。

此次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部署圆满完成,后续将开展系统联调和性能指标评估,计划年底前开通运行,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提供基本导航服务,迈出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据介绍,2009年,经国家批准,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实施。工程于2016年完成了实验系统建设,充分验证新一代导航信号体制后,按照最简系统、基本系统、全球系统三步组网。2017年11月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了首次组网卫星发射任务。2018年3月底,建成了由8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最简系统;目前,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由19颗北斗导航卫星组成的基本系统即将开通运行。2020年底前,将建成北斗全球导航系统,具备服务全球能力。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二:

1993年初,我国提出卫星总体方案,初步确定卫星技术状态和总体指标,次年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北斗一号系统于2003年建成。北斗一号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了国际上首个基于双星定位原理的区域有源卫星定位系统。

2004年北斗二号卫星工程正式立项研制,随后导航系统工程被列入我国16项国家重大专项工程。北斗二号系统突破了区域混合导航星座构建、高精度时空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实现了星载原子钟国产化,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27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正式提供区域服务,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建设中,中国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星间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统方案。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GPS系统、俄罗斯GLONASS系统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与国际先进卫星导航系统同台竞技,做到了“核心在手”,打破了美国GPS系统垄断局面,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摘编自张馨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前世今生》)

材料三:

北斗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共用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它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随着5G、物联网等通信技术的不断革新,到2020年,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的规模将超过4000亿元。

据介绍,随着5G时代的到来,北斗+5G有望在机场调度、机器人巡检、智能驾驶、物流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将形成一个个北斗+创新+北斗应用的新业态,这些都将成为北斗系统产业创新的核心原动力。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认为,到2020年,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将要全面建成并提供全球服务,我国的北斗应用将迎来一个新时代,这也将促进我国的卫星导航产业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时期。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今,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20%左右。到目前,北斗对产业的核心贡献率达80%,各类国产北斗终端产品应用规模累计超过每套8000万台,采用北斗兼容芯片的终端产品,包括智能手机在内,目前的社会总保有量已超过每套7亿台。

(摘编自央视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市场价值》)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截至2018年11月,我国共发射43颗北斗导航卫星,其中北斗三号系统组网卫星19颗,这对 “一带一路”建设是个好消息。
B.北斗导航系统1994年开始全面研制,北斗三号工程2009年正式启动,目前,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具备全球覆盖能力,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而且成为国际卫星导航系统四大服务商之一。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影响着众多产业的发展,在许多领域广泛应用,涉及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既及时准确地报道了我国第四十二、四十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这一重大事件,也介绍了我国北斗导航系统发展的相关背景材料。
B.通过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每一步发展,都有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增强了我国在国际导航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C.材料三显示,我国北斗系统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即将进入黄金发展时期,将会在与国际先进卫星导航系统竞争中取胜。
D.北斗系统是一项国家工程,其发展依靠的是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北斗系统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国力,必将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小题3】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与美国、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相比,起步较晚,现在却能与之同台竞技,结合三则材料分析我国北斗系统迅速发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