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一种生物除了天敌,还有生育能力的制约。愈低级的生物,其繁殖能力愈强,例如细菌,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分裂着。而愈高级的生物,其繁殖能力就愈弱,例如人类的繁殖能力,比起细菌来,何止相差十万八千里?一般而言,植物繁殖能力强,而动物繁殖能力弱;食草动物繁殖能力强,而食肉动物繁殖能力弱。自然界似乎也在进行着计划生育,即给每一种生物规定一种数量限额,我们不妨把这叫做“生命开关”。
在那茫茫的非洲原野上,可以看到几头狮子或一群鬣狗,追着成百上千头仓皇逃窜的野牛或斑马,最后吃掉一个,其他的则继续低头吃草,各干各的事。过不多久,悲剧又会重演。这种生死搏斗已经持续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但是,野牛和斑马们一直这样地被人家吃下去,它们唯一对抗的办法就是多生育,好似它们生下来就是为了让狮子和鬣狗们填饱肚皮。
北极有着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只有野草,形成一层薄薄的草皮。由于夏季短,温度低,野草的种类也很有限,而且生长缓慢,因而不可能养得起像非洲那么多的食草动物,只有旅鼠、野兔(数量有限)、驯鹿(来回迁移)和麝香牛(几近绝迹)。旅鼠是北极最重要的食草动物,它必须为鼬鼠、狐狸等提供口粮。旅鼠多了,就会把草吃光;旅鼠少了,鼬鼠和狐狸就会饿肚子。大自然赋予旅鼠以极强的生育能力,但又不让它经常使用这种能力。
旅鼠每窝可以生十几只,20天就可以成熟,接着开始生育。如果让它们放开繁殖,一年下 来,从原先的2只就可以变成后来的几十万只。但是,本来就生长期很短、生长量很小的北极 草原植物,哪能够它们吃呢?所以旅鼠只好集合起来去自杀。它们常可以形成几十万只的浩 荡队伍,逢山过山,遇水涉水,最后的归宿则是大海,它们会奋不顾身地跳将下去,抱成一团,使 那汪洋之中到处漂浮着殉难者的尸体。这种景象在挪威、芬兰、瑞典、俄罗斯和阿拉斯加都曾 出现过。但是,总有一些狡猾的旅鼠悄悄地留下来继续繁殖,维系北极的生态平衡。
旅鼠周期性的大量繁殖,狐狸也是如此。在旅鼠放开生育的大年里,由于食物充足,狐狸也会大量繁殖。当它们的数量或密度足以威胁到生态平衡时,狐狸就会得一种奇怪的“疯舞病”,疯狂地跳舞直到累死为止。是谁在控制着这种生命开关的呢?旅鼠虽然很多,但也不至于把北极的草都吃光,是谁命令它们去自杀呢?是谁给它们规定的迁移时间、迁移路线和最终去处的呢?科学家们研究了数个世纪,始终未能得出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
人类自古以来就在试图制造某种长生不老药,却从来没有成功过。不用说从700万年以前开始,就是从秦始皇起,如果人类能够长生不老,一直活到现在,地球上也早就被人挤满了,哪里 还会有生态平衡而言呢?由此可见,就是从人类文明的角度来看,生命开关也是绝对必要的。
1.【小题1】下列对于“生命开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还有生育能力的制约,为了维护生态平衡,自然界和人类一样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
B.非洲草原上的野牛斑马们与狮子鬣狗们对抗的唯一办法就是多生育,以维系自身的数量平衡。
C.狐狸随着旅鼠的繁殖而繁殖,当数量或密度足以威胁到生态平衡时,狐狸就会疯狂地跳 舞直至累死。
D.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都必须要有生命开关,即规定一种数量限额。
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一般而言,食草动物繁殖能力强,而食肉动物繁殖能力弱。所以,旅鼠的繁殖能力应该比 狮子强。
B.旅鼠是北极最重要的食草动物,大自然赋予旅鼠极强的生育能力,但不让它经常使用这 种能力。
C.旅鼠必须为鼬鼠、狐狸等食肉动物提供口粮,所以为了不让它们饿肚子,旅鼠必须大量的繁殖。
D.北极动物旅鼠集合自杀时,总有一些狡猾的旅鼠悄悄地留下来继续繁殖,以维系北极的 生态平衡。
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的繁殖能力和它们的级别成反比,例如低级的细菌和高级的人类,细菌繁殖能力比 人类就要强相当多。
B.北极有着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只有野草,且种类有限,生长缓慢,所以根本养不起像非 洲那么多的食草动物。
C.对于是谁给狐狸和旅鼠规定的迁移时间、迁移路线和最终的去处的问题,科学家们至今 也没有令人满意的解释。
D.虽然人类自古以来就在试图制造某种长生不老药,但是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说,这是不 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4-15 04:09: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抗体疗法”成功控制老鼠艾滋病
如今接到艾滋病检测阳性诊断的人还是可以制订未来计划的。而在大约20年前,患上艾滋病也许就意味着等死。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它们能够抑制攻击免疫系统的艾滋病病原体增生。这类药物虽不能治愈艾滋病,但可以遏制病毒生长并以此为感染者赢得数年时间。缺点是感染者直到生命终结都必须每日服用药物,长期服药会损害他们的体内器官,还有可能引发精神疾病。
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副作用较低的药物。来自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米歇尔·纳森兹韦格及其同事如今在完全不借助药物的情况下控制住了艾滋病病原体。他们在《自然》杂志上撰文称,将5种不同类型的人类抗体组合在一起可以将艾滋病病毒抑制数月之久。
抗体是人体制造的防御性分子,它们可以识别并防御外来入侵者。大多数HIV阳性者体内都会产生抗体,但它们只能攻击病毒的一类变种。由于艾滋病病原体种类不断变化,抗体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产生抵御多种类型病毒的抗体。
研究人员将组合了5种高效人类抗体的制剂注射到感染了艾滋病的老鼠体内,并取得成功。“老鼠血液内的病毒浓度下降到我们根本无法检测到的低水平。”纳森兹韦格说。
抗体在实验鼠体内的保护性持续了两个月左右,之后必须进行补充注射。“抗体在血液中持续的时间比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长得多。”纳森兹韦格说。这是它的一大优点。纳森兹韦格估计,抗体在人体血液中存活的时间甚至会比在老鼠体内更长,“因为它们来自人体,所以在人体血液中的存活时间最长”。由此推测,艾滋病患者只需每半年接受一次注射,而不必每天服药。此外,这些抗体绝无副作用,因为它们是人体的天然产物。
苏黎世大学医学院传染病科的胡尔德里希·京特哈德认为,美国研究团队取得的成果并不那么令人振奋。“抗体只在老鼠体内取得好结果并不意味着对人类也有效。”他说。人类血液中的病毒浓度明显高于老鼠,抗体在病毒数量更多的情况下是否也能产生同样强大的作用令人怀疑。他说:“人类大概需要更频繁地接受注射。”此外,实验鼠只感染了单一病毒株,而HIV阳性患者大多需要与多种病毒株作斗争。
(德国《时代》周报网站10月24日)
【小题1】纳森兹韦格认为,“抗体疗法”的显著优点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各句对“抗体”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体是人体制造的防御性分子,它们是人体的天然产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它们可以识别并防御外来入侵者。
B.大多数HIV阳性者体内都会产生抗体,但这些抗体只能攻击病毒的一类变种,也就是说只对某一类“外来入侵者”起到防御作用。
C.如果人类能产生抵御多种类型病毒的抗体,艾滋病等疑难疾病就会迎刃而解,但是大部分人都不能产生抵御多种类型病毒的抗体。
D.抗体在血液中持续的时间比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长得多,因为抗体来自人体,所以它们在人体血液中存活的时间会比在老鼠体内更长。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关于“抗体疗法”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约20年前,患上艾滋病也许就意味着等死。如今接到艾滋病检测阳性诊断的人,不必过于担忧,因为现在可以完全不借助药物控制住人体艾滋病病原体。
B.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能够抑制攻击免疫系统的艾滋病病原体增生,遏制病毒生长,但是长期服用会损害患者的体内器官,并引发精神疾病。
C.胡尔德里希·京特哈德认为,人类血液中的病毒浓度明显高于老鼠,而且HIV阳性患者大多有多种病毒株,所以抗体在人体中的效果很难比得上老鼠。
D.米歇尔·纳森兹韦格及其同事将5种不同类型的人类抗体组合在一起可以将艾滋病病毒抑制数月之久,只要持续使用抗体,就可以治愈艾滋病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语言把握生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形象的和逻辑的,文学属于前者,理论归入后者?格言因为其凝练、深邃并且经常具有形象性,是经常会被置放于两者之间,譬如《论语》,譬如《沉思录》,文学史和哲学史都会提及。事物的本质属性常常在与其他事物的比较中更能够看出。对格言来说,一种似乎匪夷所思的比较,是与长篇小说。
不管小说是如何的洋洋洒洒、浩瀚斑斓,经过一层层过滤提炼,浓缩抽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仍然是可以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表达它的内核的,而这样的话总是具有格言般的特质。这正是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纽结。曹雪芹写《红楼梦》,尽管自称“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但所揭示的盛衰无常、色空相依、  “好即是了、了即是好”,却是明晰确切仿佛具有坚实质感的。莫泊桑的《一生》,女主人公在回顾自己命运多舛的一生时感叹道:“人生既不像想象的那样好,也不像想象的那样坏。”这是全书的最后一句话,彰显了“卒章显其志”的效果。这样的一些话,显然已经可以归入格言,或者具备格言的功能了。不妨说,所有的长篇小说,实际上都可以理解成是从某一句格言生发铺展开来,是一颗情感或者理念的种子孕育生长的过程。发芽破土,由柔弱的树苗长成粗壮的大树。
青少年时代都喜欢搜集格言,但要真正读懂它们,却需要漫长时光的铺垫,需要凭借丰富的生命体验来给予注释。因此,格言是一种更适合老年人、至少也是生命体验较为深入的人阅读的文体。所以,乡间不识字的白发翁媪说出的质朴无华的话,倒是常常具有格言的意味。就在于它们被风霜侵蚀过,被时光浸泡过。从这个意义上说,格言更被赋予了一种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和展开的特质,它最深沉的东西是属于时间的。
认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就不妨说,格言,就是那一类行走到人生路途的某一处时,不由自主地从心底生发出来的东西。它是抽象过的人生体验,是浓缩了的生命感慨。是概括之上的概括,是蒸馏之后的蒸馏。在这个阶段,生活的外在的鲜活形态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内核,而格言正是对于内核的揭示和表达。
诗人里尔克在《布里格日记》中写道,“应该耐心等待,终其一生尽可能长久地搜集意蕴和精华,最后或许能写出十行好诗。”那一定是最为精华的诗句,具有遗言一般的品质。言简意赅的格言,何尝不可以理解成是一代代人关于生活的遗训?这是千百年来无教生命智慧的凝结。时光的流逝,不会磨蚀而只会增益它们所蕴合的真理的品性。物质世界中,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一公斤铀235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几千吨优质煤炭完全燃烧的热量。而格言,就仿佛是语言中的铀
(选自彭程《语言中的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于“格言就仿佛是语言中的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句格言就是一颗情感或者理念的种子,住作家笔下可以生发铺展成长篇小说。
B.青少年不容易真正读懂格言,因为他们缺少漫长的时间和丰富的生活阅历做铺垫。
C.格言的生发,是基于对人生体验的抽缘,是对于生命意义内核的揭示和表达。
D.格言言简意赅,蕴含真理般的品性,是千百年米无数生命智慧的结晶。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曹雪芹《红楼梦》中“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揭示了盛衰无常、色空相依的内核,是具有坚实质感的格言。
B.格言是概括之上的概括,蒸馏之后的蒸馏,当人生走到从心底自然生发出格言的时候,生活的外在鲜活形态已经不再需要。
C.小说与格言虽有着本质属性的差别,但一般情况下,小说的内核仍然可以用几句具有格言般特质的话语加以概括。
D.之所以说格言是在时间维度上产生和展开的,是因为只有到了白发翁媪的年纪才能说出质朴无华常具格言意味的话。   。
【小题3】根据格言的特性,你将如何用好格言?请简要回答。

同类题3

   科学家发现,引起此次“非典型肺炎”的“SARS病毒”与流感病毒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

目前人类发现的流感病毒大约有1万种。令人吃惊的是,最常见的病毒携带者是禽类。鸭子身上就携带有多种流感病毒,(   1  )自己却从不得流感,当鸭子被送到市场上时就会把流感病毒传染给鸡,鸡群会引发禽流感进而殃及人类。

科学研究表明,事实上抗生素对于大部分病毒并不产生作用,因而病人只有依靠自身的抗体才能解决问题,但是对于陌生的病毒,任何人体内原本并不存在抗体。新病毒的产生往往不是无中生有,而大多源于变异,“非典型肺炎”病毒就是冠状病毒的变种。变种其实是病毒所犯的错误。遗传物质的复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病毒自己也很难把握,而其因的甄别和修补能力又不足以纠正错误,所以就产生出了变种的病毒。

【小题1】文中( 1 )处应该填写的词是:
A.所以B.但C.关于D.就
【小题2】根据文章“殃及”的“殃”是下面哪个意思?
A.植物的幼苗B.祸害
C.讨厌D.央求
【小题3】不属于“科学家发现的”一项是:
A.“SARS病毒”与流感病毒存在着某种亲缘关系
B.鸭子自身携带多种流感病毒,所以自身易得流感
C.新病毒的产生往往不是无中生有
D.遗传物质的复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1分)
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杜怀超
艾草,就长在我们生命必经的路旁。怀念与回忆,证明着我们至少还保留着一丝昨日艾草的气息。在炎凉之外,多了一丝别样的暖意。
走进艾草,你定会发现一个似乎充满凉意的秘密。艾草有多个名字,艾、医草、艾蓬、香艾、灸草、黄草,每一个名字,似乎都深藏着艾草自身的秘密。如香是艾草的特质,药是艾草的内心,灸是生命的坦白。在民间,艾草与农人最近,与每一个亲近泥土的人最近。然而艾草赫然就有个耐人神思的名字:冰台。在《博物志》居然找到这样一段文字,“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则艾名冰台。”意指将冰块做成凸镜可于日光下聚光取火,艾承其下,故艾名“冰台”。医家用其灸百病,故又曰“灸草”。原来,这艾草,不是寒冷的放纵者,不是炎凉的收容者,恰恰相反,艾草却是阳光的收集者,采撷温暖,照彻民间。她用碧绿的汁液,用活着的责任,把血液凝结成一片片巴掌大的绿叶,在寂寥无人的旷野,用寂寞与孤独,用纯净与素简,朝着阳光敞开内心的世界。她是一面冷暖的镜子!左边是阳光的温暖,右边是民间的寒意。
心事深锁的艾草,透明如镜的艾草,这冰台里,屹立着民间对你的敬意与敬畏。
农历五月,再忙,母亲总要从菜园里刈割些艾草、菖蒲还有一些杂草的嫩叶,置于铁锅中,浇上井水,在柴火的燃烧里,逼出绿色或者褐色的汁液。然后,母亲挨个儿给姐姐们和我洗澡,褐色裹挟着绿意从头浇下,流过身子、腿一直到脚跟,河流般的缠绕全身,那温润夹杂着青草的气息浸润着我,我感受到了零距离的清凉,似乎浑身汗毛张开呼吸的空隙,洗吧,吸吧,洗净我们身上的尘埃、荒芜与污垢,洗净我们身体内的杂质、喧嚣与肮脏,洗出一个青枝绿叶的我们吧。
我感喟母亲的举动。我问母亲,这是什么啊?母亲很抒情地答道,是艾(爱)啊!那悠长的声音里啊,包含着万千疼爱。五月洗澡,这是别有意味的仪式,充满着母亲的祝愿与祈祷。据说在这期间,凡间万千病虫祸害齐聚乡间,诸如蜈蚣、蚊蚋、园蛾、毒气、瘟疫等等,农人对抗它们古老的方式,就是这些艾草。靠老天吃饭的农人们,他们依偎这些靠天气生长的草们,同病相怜,生死相依。
再没有草能像艾草这样,被我们的先民尊称为“医草”。针灸的灸,就是艾草的身影。千百年来,针灸是中医极为重要的医疗手段,而艾草,就是针灸术中“灸”的材料——用艾草的干叶制成艾绒条,点燃之后去熏、烫穴位。柔软的艾绒,易燃而不起火焰,香气随烟而起,在看不见的温热中,把升腾的能量灌输经脉,直达病灶。《本草从新》中说:“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没有哪一种草能沿着人类的身体,一步步走进血肉,走进经脉,直到深入骨髓……
艾草,充满着神秘的隐喻。在那碧绿的枝叶散发出的香气里,趁着农历端午的日子,一举从匍匐的旷野中供于乡间的门楣。端午插艾,已经成为千百年来不变的仪式。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或者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起先,我以为这是农人对屈原的怀念。当年,艾草和屈原一起被流放。“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诗人与艾草惺惺相惜,在浑浊的世道中保持着高洁的情操,脱俗非凡。
然而一生在泥土中摔打的农人每天琢磨的不是诗句,而是手中的碗与身上的命。这些匍匐大地的农人,把艾草捧得高高。是艾草的香气给了他们日子的芬芳,还是艾灸熏热着他们病痛的神经?是艾草的纯洁洗净身上的泥土,还是艾草的碧绿带来生命的图腾——抵挡民间五毒,祈祷吉祥降临?生命之火岂是一只艾草所能承载?沉重的日子,谁又是大地上农人最后的一根稻草?
我见过母亲在瘟疫来临时的无奈、无助与惶恐,我也见过乡间的农人在天灾人祸面前痛哭无言的样子,还有面对疾病与死亡时候无法言说的创伤。
我们渴求这植物般的生活,如艾草一样碧绿地簇拥着,鲜嫩着,坚守生长,远离烟火、喧哗,还有那功利浮华,以最本真的姿态恣意舒展,在阡陌之间,自在洒脱。可惜艾草非人,它哪里知晓人生艰难?艾草可以简朴,可以与世无争,而人却要背负责任、爱……这是艾草的苦味所不能比拟的,也是艾草所不能承载的。但我们必须保持艾草的苦味,如此才会测出日子的深浅与轻重,才会用拙朴与清淡拂拭绚烂的虚华,让心灵回归简淡素净。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
【小题1】作者写艾草有多个名字,有何意图?(4分)
【小题2】简析文中第五段写“五月洗澡”的仪式中母亲的举动。(4分)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4分)
【小题4】综合全文内容,请概括“艾草:被遮蔽的苦涩”, “被遮蔽的苦涩”在文中指的是什么?(3分)
【小题5】作者在文末说“也许,人生来就是一株艾草,注定要咀嚼苦涩到最后”,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会走路的树枝”:竹节虫
赵力
竹节虫的天敌有鸟、蜥蜴和猴子等。对这些视力敏锐的动物来说,捕食竹节虫应该不是太难的事吧。其实不然,至少我发现鸟类捕食竹节虫非常困难,这是为什么呢?我通过观察青城山区一种常见的竹节虫发现,这种竹节虫身体细长,有三对纤细的足笔直地伸展在身体两侧,全身分节明显,生来就像树枝,再加上大多情况下它们都一动不动地趴在树上,就像隐了身一样,因此很难被鸟儿发现。更重要的是,即使在进食时,它们也只吃一点点树叶,进食时间严格控制在两分钟左右。正是靠着这种严格控制自身运动的生活方式,竹节虫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天敌的侵害。
还有一些种类的竹节虫,一旦伪装失灵被天敌发现,不仅能使用多刺的节肢顽强自卫,还会分泌及喷射化学物质抵御来犯之敌。我饲养的一种竹节虫在受刺激时就会从前胸背板前端的腺体散发出一股闻起来类似人参的气味,用来吓退敌人。目前科学家们尚不清楚竹节虫喷出的有毒气雾确切的化学成分,但有化学家形容说,吸入这种气雾的难受感觉类同于吸入胡椒粉或辣椒粉。由于不少西方人喜欢将竹节虫作为宠物养在家里,专家特别告诫,儿童及哮喘病患者不要接触能喷射毒气的竹节虫。
有些竹节虫十分擅长装死,只要它们栖息的树枝稍有震动,或者感觉到危险迫近,它们便会自动从树上坠落下去,同时收胸拢足,一动不动,保持这种姿势几分钟,几乎不露任何破绽。一旦感觉危险解除,它们便会溜之大吉。其实,即使它们被认出来,活命的概率也很大,因为很多动物不喜欢吃尸体。如果一切手段无效,许多种类的竹节虫还会采取断足求生的办法。当一只竹节虫被攻击性极强的肉食动物抓住一条腿时,它往往会干脆利落地丢掉这条腿逃生。假如负伤逃脱的竹节虫尚未成年,断足一般都会再长出来。
通过饲养竹节虫,我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蚂蚁能够充当竹节虫扩散卵子的“义工”。
竹节虫的卵的外壳由一层类脂以及一些有机化合物组成,内部有一层薄薄的生物膜,包裹着未发育成型的小虫。雌性竹节虫的产卵量往往很大,有些种类的雌性竹节虫一生的产卵量可超过2000枚,是“广种薄收”生存策略的典型代表。大多数种类的竹节虫的卵长3-5毫米,“个头”相对于其他昆虫来说很大。竹节虫卵的外形千奇百怪,有的像植物的种子,有的像西瓜,有的像米粒,有的甚至两侧长有像翅膀一样的东西。这后一种竹节虫卵看上去很像《哈利·波特》中魁地奇比赛里使用的工具,大约是竹节虫想让自己的卵在落地的过程中随风飘扬到各处。事实上,大多数竹节虫的雌虫会在卵落地之前用尾部把它们弹射出去,目的是避免同类之间为生存而相互竞争食物。有些种类的竹节虫则喜欢把卵用分泌的胶液固定在树枝上,或者把卵散落到土块或岩壁的缝隙中,仔细地藏起来。还有些种类的竹节虫的卵表面有瘤状的突出,能受到某些种类蚂蚁的青睐而被搬回蚁巢去。这种做法看似自寻死路,其实虽然蚂蚁整天忙着囤积粮食,真正享用的还不到其中的1/10,而气味平淡、颜色灰暗的竹节虫卵尤其不能刺激蚂蚁的食欲。所以,竹节虫卵在蚁巢里比在地面上更安全。所以我们说蚂蚁充当了帮助竹节虫扩散卵子的“义工”。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鸟、蜥蜴和猴子等都是竹节虫的天敌,它们视力敏锐,捕食竹节虫不是太难的事,但竹节虫也有能够从它们嘴里逃生的方式。
B.竹节虫喷出的有毒气雾含有化学成分,味道像胡椒粉或辣椒粉一样,儿童及哮喘病患者往往受不了这种化学物质。
C.竹节虫装死时几乎不露任何破绽,而且很多动物不喜欢吃尸体。这样,它们逃生的概率就变得很大。
D.如果竹节虫被攻击性极强的肉食动物抓住一条腿,它往往会舍弃这条腿。而在负伤逃脱后,断足一般都会再长出来。
E. 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比喻、类比等手法,既表现出竹节虫鲜明的特征,又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小题2】文中介绍了竹节虫防范天敌、逃生保命的哪几种方法?请简要概括。
【小题3】竹节虫是怎样让自己的卵保存下来的?
【小题4】竹节虫生存的方式,给了你怎样的启迪?请谈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