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茅台教父”季克良
张芋月
季克良,原本姓顾,幼时家庭条件贫苦,被过继到季家。父母们都是农民,未接受过文化教育,却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
“我养父一字不识,但每日都会监督我背书。有时我偷懒,没认真记课文就胡乱背书,欺负他不识字。没想到养父竟找到了检测我是否认真背书的诀窍……”
小学毕业时,生养父母们聚在一起讨论季克良的教育问题。在种田、当学徒、报考初中的选项中权衡之后,达成了统一意见:如能考上初中,砸锅卖铁也要供;没考上就回家种田。
父母之心化为鞭策,他发奋考取初中高中,并在1959年参加高考,进了无锡轻工业学院,入校后选择了食品发酵专业,也选择了与酒相关的人生。
不过,季克良说,当时择校以离家近为原则,选择这所大学,只因“路费便宜”。
大学里,季克良做了五年的“班主席”,因付不起车船费,他三次寒暑假没回家,留在学校埋头苦读。期间,顾家被一场大火烧得只剩下一床铺盖、一个哥哥病重去世、季家养母阑尾炎连续两次开刀……这些苦难都被长辈们善意地隐瞒,季克良总是到事情过了许久才知晓?
谈及此处,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流露出深深的内疚和心酸: “我的父亲母亲们直到去世,一个也没来过茅台,这也是我的遗憾。”
虽说先有茅台后有季克良,但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
1964年,季克良和夫人作为技术研究人员一起被分配到贵州茅台酒厂。原始而豪放的喀斯特高原“气候和土壤完全不同,加上一吃就流鼻水的辣椒、破旧不堪的厂房设施”,季克良难免水土不服。
初到茅台酒厂那年,他的工资是每月四十二块五,茅台酒的产量只有200多吨,市场价是三块六毛钱一瓶:因经营不力,总人数仅300余人的酒厂开始把工人往外调,1964年一整年,酒厂总亏损八十多万。
梦想遭遇现实,或许总有几分不堪。但当不同的酒香伴随赤水河谷的微风徐徐吹来,飘入心间,季克良坚定地告诉自己“做一名优秀的酿酒师是我的梦想”。
他开始潜心投入茅台酒工艺的研究与改良。初步了解茅台的季克良发现,茅台的传统酿造工艺有很多神秘之处,多用女子“伏天踩曲”。而且,几乎所有的重要工序都与炎热连在一起:高温制曲,高温发酵,高温蒸馏。还有修禅悟道般的漫长过程:堆积发酵,入池发酵,7次取酒,9次蒸煮……这与他在大学课本上学到的并不相同。
季克良说,那时一头扎进生产车间,整日和工人在一起,3年时间,每天长达十来个小时的劳动,工作强度至少是现在工人的两倍。然而,有少年时代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做底子,有坚定的信念作支撑,季克良并没有喊声“苦和累”。
从投料、蒸煮、制曲到堆积发酵,每个环节都需身体力行。“背酒糟时因重心不稳常常摔下酵池,烤酒时常累得晕过去。”直到把茅台酒的每一个科学的、传统的工艺细节都融入自己的血液。在继承传统酿造工艺的基础上,他又大胆进行创新,潜心研究工艺改革,将传统酿造工艺和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减少了工作强度,以此来提高茅台的质量和产量。
回忆过去,季克良认为,那段磨炼也令他彻底顿悟到茅台的精髓。
此后,伴随周恩来总理的“茅台外交”,国际舞台上形成了一股“茅台热”,茅台的产量一年比一年多。季克良也从1973年开始转到生产科,负责生产技术方面的工作。1978年,茅台实现了十七年来第一次赢利。
成绩突出的季克良慢慢从副科长、副厂长一直到1983年做了厂长。“一级一级都不放我了。”他说,“先是厂里不放,后来是轻工厅不放,再后来是省委不放。”
为了留住他,茅台酒厂厂长邹开良曾在一年春节前几天不远千里来到季克良的家乡,看望他的养父,并动员他们来贵州生活。
1998年,茅台集团遭遇亚洲金融危机,销售大幅下滑。季克良临危受命,出任茅台集团掌门人。他很快作出决策:全员跑市场卖酒,打响了茅台从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决定性一战”。任期内,不仅茅台酒销售持续增长,还实现了茅台股份公司的上市,茅台集团总资产也由20多亿元增至400多亿元。久而久之,季克良成了茅台的“活招牌”。
超过六十岁法定退休年龄后,在国资委的要求下,季克良已经数度延长任期。2011年10月,季克良从董事长任上退下时,又担任了贵州茅台酒厂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这一年,茅台酒产量达到了3万多吨,茅台集团在职员工总数达到了近一万人,销售收入达到两百四十个亿。
外界戏称季克良的鼻子天生为品酒而生,鼻子大所以聚焦酒中的香气成分。对于这一说法,季克良笑答:“我用鼻子品酒是因为自身酒量小……而‘好鼻子’除了需具备天生的灵敏度外,还要靠后期的开发,即不断用其去分析和判断,以锻炼它的性能。”季克良一直遵循有规律的生活习惯,不酗酒、不抽烟、不熬夜、不吃辛辣食物。
(节选自《上海证券报》2013年10月25日,略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季克良的家庭虽然清苦,但是他的父母却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这使得他进人大学并选择了与酒有关的专业。
B.季克良为他的父母一直到去世也没有来过茅台而深感遗憾,因为他初到茅台酒厂时,酒厂经营不力,亏损严重。
C.季克良发现茅台酿造工艺的神秘之处与所学知识并不吻合,他深入车间,身体力行,逐渐领悟到茅台的精髓。
D.季克良抓住周恩来总理的“茅台外交”的机遇,带领全厂实现了十七年来的第一次赢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E.季克良的“好鼻子”不仅有其天生的因素,更是他后期锻炼的结果:为保护“好鼻子”,他有着良好的生活习惯。
(2)季克良的研究成就了茅台,其成就的取得与早期经历、个人品质有很大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该人物传记较多地引述了季克良的话语。引述传主的话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同答。(6分)
(4)季克良为什么被人们称为“茅台教父”?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0-30 10:52: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宇宙之谜:只剩下为数不多的细节   李淼
没有什么谜语比写在天上的更加巨大了。我们的宇宙存在了多长时间?它由什么组成?宇宙中的结构是怎么一步一步地形成的?这些不同的能量成分的起源是什么?最后,时间和空间的本质是什么?
最近欧洲航天局的普朗克卫星让我们更加接近了这些巨大谜语的答案。
最近十年来,宇宙学家掌握的宇宙的细节超出了过去整个宇宙学史所掌握的,几乎可以给出一个精确的宇宙进化史,只剩下不多的细节了。各种不同的天文学观测手段对我们的知识做出了贡献,宇宙学家尤其喜欢谈论WMAP,这是一个在太空中观测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射电信号的航天器。
这两年,大家的注意力和谈话内容转移到了欧洲发射的普朗克卫星,这颗卫星的寿命虽然比WMAP短,但造价更高,能力更强。2013年3月21日,欧洲航天局和普朗克卫星科学工作组第一次发布了研究成果,全世界的宇宙学家正忙于解读这些成果。
最初的宇宙学
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解开太阳系之谜之后,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是上世纪才慢慢解开宇宙之谜的。
哈勃等人先发现银河系不是整个宇宙,后来,哈勃又发现银河系之外的遥远的天体相对我们作退行运动。哈勃用类似的方式发现了河外星系和宇宙膨胀,但他得出的宇宙膨胀速度比现在大了近十倍,这和当时测量距离的粗糙方式有关。即使测量非常不准确,但不妨碍他的定性结论的正确性:远离我们的星系相对我们的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
自然,理论家总是历史中的先知。在哈勃发现哈勃定律之前的十年,第一代宇宙学家在爱因斯坦的时空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宇宙膨胀的规律,亚历山大·弗里德曼在1922年从爱因斯坦方程解出宇宙膨胀解,1927年,工程师兼神父勒梅特也发现了膨胀宇宙解,他干脆建议宇宙起源于一个原初“原子”,起源于这个原初“原子”的大爆炸。勒梅特的理论非常接近宇宙学的现代理论了。
当然,最先研究宇宙学的还是爱因斯坦,可惜他引进了一个静态宇宙,为了这个静态宇宙,他还引进了“宇宙学常数”,这个常数现在普遍被称为暗能量,因为在爱因斯坦那里,这个常数就是真空能量,在现代宇宙学理论中,这个能量可能更加复杂,不只是一个常数。它是不是常数,现在还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大爆炸理论
在更大的尺度上,宇宙虽然在膨胀,但天体的退行速度不严格遵循哈勃定律。宇宙的膨胀速度与宇宙中的能量组成有关,例如,普通物质使得宇宙膨胀的速度慢慢变慢,而暗能量会引起无所不在的斥力,使得宇宙膨胀的速度慢慢变大。当然,由于爱因斯坦的时空理论,不论在哪种情形,非常遥远的天体的退行速度不严格与距离成正比,宇宙学家有一整套公式可以用来计算这些退行速度。
正是由于我们对理论的熟知,导致1990年代末发现暗能量,此时,哈勃用的造父变星已经不够用了,天文学家用非常遥远的超新星确定了宇宙膨胀的速度在加速!这个发现震撼了整个天文界和物理界,发现的三个主要人物在201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发现宇宙加速膨胀之前,物理学家早就建立了当时认为的成熟的宇宙学。这个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的宇宙起源于一个发生在大约一百亿年前的大爆炸。在发生大爆炸的时候,宇宙还很小,物质密度异常高,也没有天体,只有一锅等离子原始电浆,里面什么粒子都有。
这个理论是伽莫夫等人在1948年就提出来的,他们预言了几个轻元素在宇宙中的丰度,还预言了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射电波,后来被称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摘编自2013年4月4日《南方周末》,作者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
【小题1】下列对作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近十年来,宇宙学家掌握的宇宙的细节超出了过去整个宇宙学史所掌握的,因此,能给出一个完整精确的宇宙进化史。
B.作为航天器的WMAP深受宇宙学家们的喜欢,它可以在太空中观测宇宙中无所不在的射电信号。
C.由于测量距离的关系,哈勃得出的宇宙膨胀速度与实际相差甚远,但他的退行运动的定性结论是正确的。
D.普通物质使宇宙膨胀速度变慢,暗能量则使宇宙膨胀速度变大,这说明宇宙中的能量组成影响不了宇宙的膨胀速度。
E.虽然遥远的天体的退行速度不严格遵循哈勃定律,但宇宙学家还是可以计算出这些退行速度。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因为在爱因斯坦那里,这个常数就是真空能量”这句话的含义并分析其语言特色。(4分)
【小题3】精读“最初的宇宙学”部分,简述宇宙学理论的发展脉络。(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从历史深处递过来的灯——史学家郑樵伟大的一生
杨雪帆
在莆田文化史上,郑樵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通志》,使他毫无争议地跻身于中国文化的杰出创造者中间。他著述《通志》时居住的三间草堂,数百年来虽然隐没在广业里的茫茫群山中,然而今天,它却是莆田文化地图上一条不可不提及的记忆之路。
郑樵的父亲是个太学生,家世并不显赫。郑樵自幼在家读书,日诵万言,常攀藤到霞溪对岸的溪东书堂与从兄郑厚切磋学问,纵论天下大事。十四岁时,郑樵立志读遍古今书,他和郑厚一起裹被负粮,到处借书求读。他走的是一条千百年来被车轮轧出来的坎坷土路。一阵雨过后,路就烂了--南北宋时一个读书人的生活就是这么一片泥泞。1119年父亲去世!1127年北宋沦亡!
1128年,南宋朝廷恢复以诗赋经义取士。这一年郑樵25岁,深感入仕如海市蜃楼。他不愿再下山应试。他从普天下排队求仕者的行列中走了出来,回到借书求读的游历路上。对郑樵来说,这是一种生存态度。
当时,莆田是全国藏书最盛之地。十年间,郑樵读遍了十几处藏书,进而搜尽图书。他的全部生活就是阅读。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路上。他以罕见的热情和高度的献身精神对待自己的信仰。他为书而活,这样的人并不是每个时代都有。
1132年,郑樵在芗林寺旁筑修史堂,开始漫长的修史着书生涯。他写出《诗辩妄》等一系列着作,批判当时的儒学、经学,言词尖锐,给沉闷的中世纪学术界带来一股清新空气。他的影响渐渐超出兴化郡和东南一带。显然他的世界在夹漈山之外。在修史上,郑樵极力反对空言着书,主张从事实出发,让历史事实说话,因为历史是生动的实例和经验。
1138年,他请求朝廷支持他撰写一部上自羲皇、下逮五代、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史》未准,就以布衣之身在夹漈山中尴尬地活着,“困穷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1143年至1147年间,四十岁的郑樵经历了弟亡妻丧幼子夭的惨痛的人生,仍不辍于著述。
1148年,郑樵四十五岁,他又一次出现在行旅上。这回他徒步一千里,打算将140卷自著新书献给宋高宗。他在商贾云集、青楼林立的杭州等了近一年时间,最终希望落空。1150年,修史堂被官方查封。郑樵只好在夹漈山主峰侧一个必须穿过大片荒野林莽才能到达的虚谷中另筑三间茅屋隐居,这就是着名的夹漈草堂。
在草堂的纸灯笼下,他对史学架构和纂述体例思忖于心,从漫漫无涯的史料中爬梳剔抉,从林林总总的文本建构中寻找话语的行踪。一切始于寂寞中的思索。山中的生活极其粗糙,装束和饮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1151年,郑樵续娶游氏为妻。
次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见郑樵。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一个山林穷儒凭一己之力构筑了中国史学上的一个神话。
1161年,郑樵五十八岁,二百卷《通志》终于抄写成书。前后历时三十年。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之学、草木虫鱼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图谱之学。《通志》全书六百多万字,是中国历史上继《史记》之后又一部规模宏伟的纪传体史书。九月,郑樵最后一次离开夹漈草堂,进京献书。他没有再回来。1162年3月,郑樵一病不起,于当月初七宋高宗命进《通志》上殿之日,郁郁病逝于临安馆舍,政治乌托邦破灭了,郑樵归入真理,留下一部巨著和那个时代的一种心碎表情。
“破碎”是郑樵所处时代的特征。但在人生的碎裂声中,郑樵却奉献了一部完整的着作,并将它置于中华文化的价值中间。郑樵在每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内,在史学、文字学、音韵学、目录学、校雠学、文献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开拓性的贡献;另外,在氏族学,谥法知识乃至音乐领域,也有不可忽视的成就。郑樵死后,《通志》书稿被朝廷秘阁搁置,直到一百三十年后才得以刊印流传。
为什么郑樵会成为郑樵?在见证了数百年沧桑的夹漈草堂上,对他的研究刚刚开始。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通志》这部伟大的作品,我们发现,这部书籍已被赋予了令人惊诧的长久性,它是不朽的,它和作者将永远活在伟大的历史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4岁立志读遍古今书,十年间他不停地阅读,这些阅读为他以后写《通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B.郑樵是从1132年开始修史的,并且筑了修史堂,由于他志不在求官,所以他有向朝廷请求经济上的支持。
C.郑樵曾经两次进京献书,第一次献书失败后,郑樵气愤难抑,自己封闭了修史堂;第二次献书,终于获得高宗接见,命进《通志》上殿,但他病逝于临安馆舍。
D.郑樵读书,不是读死书,能给学术界带来一股清新空气;郑樵著书,同样重在创新,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E.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郑樵伟大的一生,通过时间的跨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为写《通志》的长久而艰难过程。
【小题2】郑樵“立志读尽古书”,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破碎’是郑樵所处时代的特征”,其中“破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简要冋答。
【小题4】美国的比尔•盖茨在谈到他的成功经验时说:我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我之所以走到了其他人的前面,不过是我认准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得更完美而已。你觉得对吗?请结合材料中郑樵的事迹说说你的道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旧时人物旧时风
刘 超
三晋素来是文章重地艺术高地,且不说时下才俊济济,单是老辈人物就已很见风流。当然,和京沪的洋气比起来,晋地似乎总不免有那么几分“山药蛋”的味道。可山药蛋归山药蛋,晋地确实是文化的“厚土”,而赵树理就是从这厚土中长出的一棵大树。
赵树理的出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不仅从解放区文学来说是这样,就整个文学内在的发展脉络来说,亦是如此。新文学以来,鲁迅是开风气式的人物,他的作品为乡土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可是,鲁迅自《呐喊》和《彷徨》后就已不再做此类小说。整个三十年代,真正在乡土文学、农村题材上取得突破性建树的是茅盾和沈从文,而后是萧红、端木蕻良。而到了四十年代,长期的战乱使得人心浮动,难有佳作,京派人物硬是没能出大制作,而海派名手差不多就没有从事农村题材的,左翼创作也不甚活跃。这时,在相对偏僻的地区,出现了两个人,一个是孙犁,还有一个就是赵树理。那一年,三十有七的赵树理早已修炼良久,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并终于在1943年以《小二黑结婚》一举成名。而此时的解放区,原本首屈一指的资深作家丁玲却几无作品问世。赵的出现实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他一发而不可收,很快有了《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甚至有了扛鼎之作《蟠龙峪》。“民族的大众的”“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作品,最早在赵树理手上结出硕果,而其中的长篇作品,最早也是在赵树理手上呱呱坠地。
赵树理是真正从土地上站立起来的人物。他扛过了鲁迅和沈从文的大旗,继续耕耘着这片劳苦大众世代生息的土地。在他之后,才有李季、柳青、康濯,有马烽、王汶石、李准……以及后来整个“晋军”的崛起。
赶巧的是,《小二黑结婚》出现在他的三十七岁上,这正与鲁迅写出《狂人日记》相同。两人虽是在年近不惑才暴得大名,但在此前都曾有过多年的沉淀、历练甚至挣扎。如果说在成名前的十余年中,鲁迅是在海外在古书中苦寻出路的话,那么,赵树理则是在社会的最底层苦心砥砺、体验生活。个中艰辛,也许是外人所不知晓的。老赵的成名已不算早。好在,他不仅有着乡下人的厚道,也有着乡下人的乐天,对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并不以为意。
新中国建立后,根正苗红的老赵依然和老舍一样潜心耕耘,依然是文坛“模范”。到了后来,情况就颇有些不妙了。如果说《锻炼锻炼》《三里湾》还只是微有风雨的话,那么到了1959年,赵树理的一切都变得那样的不顺。在“大跃进”的年代里,浮夸之风遍布中国,满天“卫星”让人仰望得脖子发酸。老赵虽然高居京城,但还是经常回山西老家,做的是农业活,住的是农村房,交的是农民朋友,自己又是从农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他对此怎能不知?他对四处弥漫的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极为震惊。震惊之余,开始痛心。痛定思痛,他于1959年元宵节前后为着农业问题写了封很有分量的信:《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不写则已,一写,就像写小说一样收不住手了。上至中央、下至省里、县里,一个都没落下。信件飞向了地委书记、省委书记,当然更有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邵荃麟和政治局候补委员陈伯达。老赵毕竟是老赵,饶是心情沉痛,用语却仍颇为温和,“计划得不恰当了,它是不服从规定的。什么也规定,好像都纳入国家规范了,就是产量偏不就范”。这样的话很有些山药蛋似的幽默,当然不过火。初时,也确是波澜不惊。可是,及至盛夏,庐山风雨骤变,温和的赵树理开始在劫难逃。
(有删节)
相关链接:
1952年4月初他(赵树理)住在平顺县川底村写小说,一住就是3年。一直到1955年1月该小说《三里湾》在《人民文学》上连载。以前,我曾经写过平顺县的川底村,那是一个在今天我都不愿意勉强留宿一天的穷村子。(张小川《由赵树理想到浩然》)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晋地文化艺术人才辈出。由于有其自身文化的优势,“山药蛋”取得很 高的成就,但话又说回来,“山药蛋”比起京沪作品的洋气来,又显得 略逊一筹。
B.从某些角度看,赵树理的创作有承上启下之功,鲁迅首开风气,茅盾、 沈从文紧承的乡土小说,在赵树理这里得到延续和发展,在其后,李季、 柳青等接续。
C.如果赵树理没有坚韧地面对磨难的意志,他也可能成不了大器。赵树理 与鲁迅都年近不惑才突然获得巨大声誉,他们两人在性格、经历上有某 些相同的东西。
D.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对赵树理创作极为不利的变 化,但他认真、求实、执著的性格并未因此改变,他还是坚持着自认为 应该坚持的。
E.因为赵树理的温和与幽默,他写小说也好,写其他文章也好,总是委婉 曲折,对“大跃进”的事,他尽管写信表明了看法,但在内容上也没有 涉及重要问题。
【小题2】为什么说“赵树理的出现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从材料看, 这样说有哪些理由?
【小题3】怎样理解“赵树理是真正从土地上站立起来的人物”这句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4】结合材料,谈谈赵树理的创作经历与成就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正面临生物入侵威胁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散到一个新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如何防止和抵御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各国科学家们密切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
关于生物入侵的历史可追溯到很久以前,但对生物入侵的研究历史并不很长。1958年爱尔通出版了《动植物入侵的生态学》一书,才奠定了入侵生物学的基础框架,并预见到生物入侵的数量和危害程度会大量增加。全球入侵物种计划(GISP)是1997年建立的。它是应80个国家和联合国代表的共同要求而成立,专门应对生物入侵的国际组织。
事实上,近十年来有关有害生物入侵和扩散危害的报告引起了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据美国普渡大学研究人员的调查,在美国印第安那州低收入的公寓楼内,约50%的公寓有德国小蠊危害。我国也同样如此,20世纪中期被称为“洋蟑螂”的德国小蠊入侵我国,如今已成为城市主要害虫。前两年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上海蔓延后影响多种本土植物物种的生存。今年,上海又首次发现原产美洲,卵有剧毒且又凶猛的雀鳝淡水鱼,幸好专家表示雀鳝淡水鱼不适合在上海地区的水温和水质等自然条件下生存繁衍。
生物入侵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触目惊心。据1999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签发总统令时提到,按照一些专家的估计,生物入侵每年对美国造成的损失高达1230亿美元。而我国,据2002年报告,仅11种主要入侵生物每年所造成的损失即高达574亿元,生物入侵所造成的总体损失可能达到数千亿元人民币。
我国生物学家徐汝梅认为:20世纪50年代,人们意识到化学污染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而从90年代后,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所面对的另一巨大威胁——生物入侵。可以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及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货物及人员在全球各地区间快速、大量流动,自然会给作为载体的外来生物提供广阔的迁移空间和异地入侵的环境。显而易见,如今人类正面临生物入侵的全球性的挑战。
虽然生物入侵有一个复杂的链式过程。但一个新的入侵生物,一旦被发现对某地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时,说明它已经在该地区扎住了根,再想消灭它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正如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黄勇平博士说的那样:防范生物入侵是一项保障国家环境生态安全的大问题,涉及现代化农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等许多内容。
全球入侵物种计划的国际组织(GISP)研究表明,对于生物入侵,预防比控制其爆发更为可行,也更为经济。在生物入侵的链式过程中,抓住早期关键环节,即从入侵对象的引入到建立种群实施严格的、科学的监控,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题1】下列对“生物入侵”概念的理解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B.一些翻山越岭、远涉重洋的“生物移民”(也许是一种细菌、一种植物或者一种动物)来到异国他乡,由于失去了天敌的制衡获得了广阔的生存空间,生长迅速,占据了湖泊、陆地,而“土著生物”则纷纷凋零甚至灭绝。这就是生物入侵。
C.“生物入侵”是某个物种在某个生态系统中原来没有这个物种,是通过人为有意或者无意地从其他生态系统中引入到这个生态系统中。
D.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散到一个新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
【小题2】(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全球入侵物种计划(GISP)是1997年建立的。它是应80个国家和联合国代表的共同要求而成立,专门应对生物入侵的国际组织。
B.1958年爱尔通出版了《动植物入侵的生态学》一书,才奠定了入侵生物学的基础框架,并预见到生物入侵的数量和危害程度会大量增加。
C.生物入侵问题虽然在众多国家已经到触目惊心的地步,但是事实上有关有害生物入侵和扩散危害的报告并没有引起众多国家的高度重视。
D.有害生物入侵我国也很严重:20世纪中期被称为“洋蟑螂”的德国小蠊入侵我国,如今已成为城市主要害虫。前两年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上海蔓延后影响多种本土植物物种的生存。
【小题3】(小题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物入侵给我国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触目惊心,据2002年报告,仅11种主要入侵生物每年所造成的损失即高达574亿元,生物入侵所造成的总体损失可能达到数千亿元人民币。
B.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及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货物及人员在全球各地区间快速、大量流动,自然会给作为载体的外来生物提供了广阔的迁移空间和异地入侵的环境。
C.生物入侵有一个复杂的链式过程,一个新的入侵生物,一旦被发现对某地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时,说明它已经在该地区扎住了根,再想消灭它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D.在生物入侵的链式过程中,抓住早期关键环节,即从入侵对象的引入到建立种群实施严格的、科学的监控,就能起到完全抵制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的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关山月——民族气节传千秋
柳琴
1989年冬,我去香港参加世界佛法大会,归来时已是1990年初,楚图南建议我途经广州时访问关山月、商承祚、欧阳山等老前辈。楚老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世人说画常说价,我言民族气节传千秋。抗战时期,关山月在画家中是“以笔代戈”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
关山月1912年农历九月十六出生在广东省阳江县埠场果园村,当时正值社会变革时期。他原名关泽霈,自幼喜爱作画,所见之物皆可入画,被乡里称为奇才。他的父亲教子极严,令他从六岁开始读私塾,经、史、子、集,诗词、书法都要学,这为他日后治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1921年***成立。在国事与艺坛的巨变中,少年关山月立下了以笔墨报效国家的志愿。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沦丧在日寇之手,他痛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于是用“子云”的笔名举办画展,开始“以笔代戈”,伸张民族大义。
1935年,他入春睡画院随高剑父学画,由老师更名为关山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铁蹄的肆意践踏,使城镇百业凋零,大片乡村哀鸿遍野。1938年广州沦陷,他与妻子在撤退时失散,经历了国破家亡、与牲畜为伍的岁月。关山月寻师到澳门,住在普济禅院。这两年中,关山月创作的抗战组画真实地再现了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暴行,逃难人民所受战乱之苦,一幅幅惨不忍睹的画面震撼人心。那时,关山月以教书为生,还在慧因法师的帮助下教绘画班,白天写生创作、筹备抗战画展,晚间忍受着饥饿研究画艺。抗战画展经费不足,装裱没有钱,慧因法师援之以手,为关山月签名担保。在香港、澳门举办的抗战画展取得成功,叶浅予在《今日中国》上发表了关山月的抗战组画。同时,他创作的《渔民之劫》等四幅作品入选由苏联主办的《中国美术展览》。关山月的抗战组画只展不卖,他的花鸟山水画受人喜爱,被抢购一空。当他归还装裱费时,慧因法师已为他付清此账,还叮嘱他将钱用于抗战画展在大后方的巡展。关山月永远忘不了慧因法师的高风亮节,忘不了这位出家人对抗战画展的慷慨资助。
1940年,关山月告别恩师高剑父、知音慧因法师,越过日寇的封锁线到达广州,因无法战地写生,他辗转到达大后方。关山月一面在云、贵、川写生,一面在桂林、贵阳、成都、重庆、昆明等地开办抗战画展,用画笔激发人民的抗战热情。这期间,他结识了郭沫若、陶行知、夏衍、欧阳予倩等一大批抗日的文化人士,他的绘画技艺也不断升华。他创作的《黄河冰桥》《塞外驼铃》《蒙民迁徙图》等一大批作品被各界称赞。于佑任为他的《哈萨克鞭马图》题词,吴其昌为他的《漓江百里图》题写长跋,张大千花一千元高价购买他的一幅山水,美国新闻处出高价欲购关山月所摹敦煌壁画。徐悲鸿评价他的画:风格大变,造诣愈高。郭沫若为他题跋:纯以写生之技法出之,力破陋习,国画之曙光吾于此喜见之。朱光潜预言关山月的画法:“备中西之长,兼具雄奇幽美之胜,竿头日进,必能独树一帜……”。1946年他的名作《祁连放牧》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在巴黎举办的教育展览,备受赞誉。1948年他应邀出任广州艺专教授兼中国画科主任,从此走上了画家与美术教育家的新历程。
关山月一生与民族同忧同喜。1949年他参与绘制巨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表达了中国人民翻身做主的豪迈心情。1959年他与傅抱石合作了《江山如此多娇》,画面气势宏大,喷薄而出照耀千山万壑的骄阳,吐露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以后,关山月饱含激情为联合国中国厅创作了巨幅《报春图》。1976年,关山月以《松梅颂》表达全国人民与“四人帮”顽强斗争直至胜利的自信。几十年来,关山月的创作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他的画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喜爱。1978年,日本《读卖新闻》把关山月的《俏也不争春》评为世界名画。新中国成立以后,关山月多次代表国家到国外交流讲学、办画展,美国加州长堤州立大学曾授予他荣誉艺术大师称号。
关山月特别喜爱梅花,爱她的风姿,更爱她的风骨。1993年我主持操办《中国当代名人名作展》赴广州征画,他慷慨地拿出大幅《梅竹图》参展。他与楚图南都爱梅花。楚老曾为关山月题写过一首梅花诗,诗曰:“不怯严寒不争春,清梦幽香月下魂。万般心事如相问,应比梅花瘦几分”。楚老去世后,我将楚老生前为关山月所书的一幅梅花诗遗墨转给他,关山月非常珍视。去年夏天,正当我为楚图南诞辰100周年筹备出版纪念文集时,关老携女儿关怡来京,送来一幅他写的“一生心事问梅花”。他告诉我,这幅字取自于楚老生前常用的一枚印章。我把这幅字用于楚老纪念文集的封面。关山月常以梅花自喻,在文革初期,他因画梅花而被批斗下放。但他依旧深爱梅花。他对我说:“我关山月永远是布衣本色,只是风骨不改。”
(选自2000年08月07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关山月抗战画展成功全赖慧因法师援之以手,他为关山月签名担保,为他归还装裱费,叮嘱他将钱用于抗战画展在大后方的巡展。
B.关山月抗战期间创作的《黄河冰桥》《塞外驼铃》《蒙民迁徙图》等一大批作品被各界称赞,是因为这期间他结识了郭沫若等一大批抗日文化人士。
C.梅始终是关山月画作的重要素材,《俏也不争春》评为世界名画,深受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喜爱,是因为他的创作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D.关山月送作者一幅楚老生前写的“一生心事问梅花”,在为楚图南诞辰100周年筹备出版纪念文集时, 作者把这幅字用作了纪念文集的封面。
E.关山月与楚图南都爱梅花,楚老也曾为关山月题写过一首梅花诗,两人常以梅花自喻,在文革期间,他们都因画梅花而被批斗下放。
【小题2】关山月能成为国画大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题3】关山月是画家中“以笔代戈”的杰出代表之一,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小题4】李苦禅说:“中国的文人,历来重气节。一个画家如果不爱民族,不爱祖国,就是丧失民族气节。画的价值,重在人格。人格——爱国第一。”请结合传记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