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从历史深处递过来的灯——史学家郑樵伟大的一生
杨雪帆
在莆田文化史上,郑樵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作品《通志》,使他毫无争议地跻身于中国文化的杰出创造者中间。他著述《通志》时居住的三间草堂,数百年来虽然隐没在广业里的茫茫群山中,然而今天,它却是莆田文化地图上一条不可不提及的记忆之路。
郑樵的父亲是个太学生,家世并不显赫。郑樵自幼在家读书,日诵万言,常攀藤到霞溪对岸的溪东书堂与从兄郑厚切磋学问,纵论天下大事。十四岁时,郑樵立志读遍古今书,他和郑厚一起裹被负粮,到处借书求读。他走的是一条千百年来被车轮轧出来的坎坷土路。一阵雨过后,路就烂了--南北宋时一个读书人的生活就是这么一片泥泞。1119年父亲去世!1127年北宋沦亡!
1128年,南宋朝廷恢复以诗赋经义取士。这一年郑樵25岁,深感入仕如海市蜃楼。他不愿再下山应试。他从普天下排队求仕者的行列中走了出来,回到借书求读的游历路上。对郑樵来说,这是一种生存态度。
当时,莆田是全国藏书最盛之地。十年间,郑樵读遍了十几处藏书,进而搜尽图书。他的全部生活就是阅读。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路上。他以罕见的热情和高度的献身精神对待自己的信仰。他为书而活,这样的人并不是每个时代都有。
1132年,郑樵在芗林寺旁筑修史堂,开始漫长的修史着书生涯。他写出《诗辩妄》等一系列着作,批判当时的儒学、经学,言词尖锐,给沉闷的中世纪学术界带来一股清新空气。他的影响渐渐超出兴化郡和东南一带。显然他的世界在夹漈山之外。在修史上,郑樵极力反对空言着书,主张从事实出发,让历史事实说话,因为历史是生动的实例和经验。
1138年,他请求朝廷支持他撰写一部上自羲皇、下逮五代、集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史》未准,就以布衣之身在夹漈山中尴尬地活着,“困穷之极,而寸阴未尝虚度。风晨雪夜,执笔不休;厨无烟火,而诵记不绝。”1143年至1147年间,四十岁的郑樵经历了弟亡妻丧幼子夭的惨痛的人生,仍不辍于著述。
1148年,郑樵四十五岁,他又一次出现在行旅上。这回他徒步一千里,打算将140卷自著新书献给宋高宗。他在商贾云集、青楼林立的杭州等了近一年时间,最终希望落空。1150年,修史堂被官方查封。郑樵只好在夹漈山主峰侧一个必须穿过大片荒野林莽才能到达的虚谷中另筑三间茅屋隐居,这就是着名的夹漈草堂。
在草堂的纸灯笼下,他对史学架构和纂述体例思忖于心,从漫漫无涯的史料中爬梳剔抉,从林林总总的文本建构中寻找话语的行踪。一切始于寂寞中的思索。山中的生活极其粗糙,装束和饮食简单得不能再简单。1151年,郑樵续娶游氏为妻。
次年,新任同安主簿朱熹上山拜见郑樵。1157年,《通志》初稿完成,一个山林穷儒凭一己之力构筑了中国史学上的一个神话。
1161年,郑樵五十八岁,二百卷《通志》终于抄写成书。前后历时三十年。十年为经旨之学,三年为礼乐之学,三年为文字之学,五六年为天文地理之学、草木虫鱼之学,八九年为讨论之学、图谱之学。《通志》全书六百多万字,是中国历史上继《史记》之后又一部规模宏伟的纪传体史书。九月,郑樵最后一次离开夹漈草堂,进京献书。他没有再回来。1162年3月,郑樵一病不起,于当月初七宋高宗命进《通志》上殿之日,郁郁病逝于临安馆舍,政治乌托邦破灭了,郑樵归入真理,留下一部巨著和那个时代的一种心碎表情。
“破碎”是郑樵所处时代的特征。但在人生的碎裂声中,郑樵却奉献了一部完整的着作,并将它置于中华文化的价值中间。郑樵在每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内,在史学、文字学、音韵学、目录学、校雠学、文献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都有开拓性的贡献;另外,在氏族学,谥法知识乃至音乐领域,也有不可忽视的成就。郑樵死后,《通志》书稿被朝廷秘阁搁置,直到一百三十年后才得以刊印流传。
为什么郑樵会成为郑樵?在见证了数百年沧桑的夹漈草堂上,对他的研究刚刚开始。今天,当我们重新翻阅《通志》这部伟大的作品,我们发现,这部书籍已被赋予了令人惊诧的长久性,它是不朽的,它和作者将永远活在伟大的历史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4岁立志读遍古今书,十年间他不停地阅读,这些阅读为他以后写《通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B.郑樵是从1132年开始修史的,并且筑了修史堂,由于他志不在求官,所以他有向朝廷请求经济上的支持。
C.郑樵曾经两次进京献书,第一次献书失败后,郑樵气愤难抑,自己封闭了修史堂;第二次献书,终于获得高宗接见,命进《通志》上殿,但他病逝于临安馆舍。
D.郑樵读书,不是读死书,能给学术界带来一股清新空气;郑樵著书,同样重在创新,立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E.全文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郑樵伟大的一生,通过时间的跨度,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为写《通志》的长久而艰难过程。
【小题2】郑樵“立志读尽古书”,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一点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破碎’是郑樵所处时代的特征”,其中“破碎”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简要冋答。
【小题4】美国的比尔•盖茨在谈到他的成功经验时说:我不比别人聪明多少,我之所以走到了其他人的前面,不过是我认准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并且把这件事做得更完美而已。你觉得对吗?请结合材料中郑樵的事迹说说你的道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4 04:06: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自古以来,哈尼人都是修沟造渠,引高山森林中的泉水来灌溉梯田,水沟开挖量巨大,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才能完成,个人或村寨往往不能独立承担。哈尼人就户与户联合或者村与村联合,一起挖沟引水,通过出资的多少和投入人力的多少核定每个村寨、每一户的分水量大小。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哈尼人发明了分水木刻来进行分配。分水木刻,哈尼语称“欧斗斗”,它是选用板栗树、黑果树等材质坚硬的木料,在木料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度不一凹槽的一根横木。
尽管在哈尼人分水制发明和形成的时代并没有所谓“技术美”这样的名词出现,但实际上技术美的审美形态已经存在。技术美的内涵首先由技术品表现出来。人们创造任何一个技术品,都是具有实用性的。分水木刻作为分水制度的物质载体,是哈尼人为了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而创造的工具,起到了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用水量的作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分水木刻放置于每个水沟的分叉处,水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窄的凹槽决定了每个子水沟所灌溉梯田水量的大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约定的用水量。哈尼人还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分水木刻,长方形的设计,比其他形状更能防止水流的溢出,进一步提高了分水的准确性,且用料最省,是实现分水功能的最大化的典型形式。可见,分水木刻作为一种技术品,不仅具备了实用性,还具有了美的形式。
分水制是指哈尼人经过村与村,户与户集体协商,根据挖沟时投入的人力、物力来确定每块梯田的水流量大小的民间制度。就其本质而言是商定分水木刻上凹槽宽度的一系列民间规约,是体现分水木刻功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分水制约定,投入多者,分水木刻凹槽宽,水流大,反之,投入少者,凹槽窄,水流小。为了确保凹槽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准确,一般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掌四指根部宽度为一基准单位,按照之前的协商结果对水流量进行分配,对用不了一个用水单位的,则缩减为一指、二指、三指进行细分,其中排除用小拇指宽度进行计量。照各家权益定制出的划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田块的入水口,随着沟水流动调节了各家各户的用水,这样既公平合理而又有科学性。
分水制虽然是一种抽象概念,但它与分水木刻有机联系在一起,构成了内容与其外在形象的相互统一,不可避免地以技术美的形态表现出来。分水制度经过了历史的考验,哈尼人代代相传,凝聚的已经不仅仅是生产技术,而是人的情感,对待分水制已经不仅是对实用功能的欣赏,更是对对象存在的审美。在现代农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分水制还一直在沿用,它一方面使生产劳动的效率得以提高和完善;另一方面使分水的模式更趋于合理、更具有系统性和易于管理,给哈尼人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因此,分水制也渐渐和审美主体使用上的满意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愉悦感和轻松感,构成了技术与审美的有机统一。
【小题1】下列关于“分水木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在哈尼语中称“欧斗斗”,选用坚硬的木料制成,是哈尼人为了避免发生水纠纷,公平、公正、合理地分配水资源的工具。
B.分水木刻通过在横木上刻出底部同样平整但宽窄不一的凹槽调整水量大小,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技术美的价值。
C.分水木刻放在每个水沟的分叉处,要分几条沟就在分水木刻上刻几个凹槽,不同宽度的凹槽决定了每块梯田的用水量,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灌溉量。
D.分水木刻以长方体为形状标准来制作,这种设计与其他形状相比,既能防止水流的溢出,提高分水的准确性,又能节省用料。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分水木刻是分水制的物质载体,能够准确计量各块梯田的用水量并合理分配,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明渠流量计。
B.分水木刻代表分水制发明和形成,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技术美”这一名词,但是,哈尼人在发明制作时就已经认识到了其审美形态的存在。
C.分水制是哈尼人集体协商的分水约定,它是根据挖沟渠时投入的人力、物力的多少来决定每村、每户、每块梯田的水量大小的,投入多凹槽就宽,投入少凹槽就窄。
D.为了进一步确保凹槽计量的统一和准确,哈尼人还约定以某人的右手四指根部宽度为基准单位,进行更细致的分配。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尼人修渠灌溉梯田,由于开挖沟渠的工程量大,投入的人力、物力多,因此,单个人、户、村难以完成,于是他们就联合挖沟引水灌溉梯田。
B.任何技术品的出现,最初都应首先考虑的是其实用性,而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就会考虑其审美价值,哈尼人的分水木刻就是这样的一种技术品。
C.作为抽象概念的分水制,一旦与分水木刻这一具体事物联系在一起,构成内容与外在形式的统一,不可避免地表现出了技术美的形态。
D.自古至今,哈尼人一直使用这种分水制,原因在于它既提高了生产劳动效率,又符合哈尼人群体共同利益诉求。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听莫言获诺奖演讲,我的感受是:本色。本色就是他的最大特色。
没有拔高自己,也没有自我矮化,他展现的就是他这么一个人,你喜欢也罢,不喜欢也罢,爱谁谁。他可不会为讨你的欢心而改变自己,更不会因桂冠加冕而自我戏剧化,仿佛真的铁肩担社稷似的。
是大英雄自本色。本色其实很难得。尤其在众人无限的期许与无限的挑剔面前。
莫言以不变应万变:我就这么着了,你能怎么样?我是来领奖的,又不是来拉选票的。难不成还要为别人的喜怒哀乐而活吗?让你失望了,那活该。别怪我,在你认识我之前我就这样了。你有更好的演讲稿,那你来讲啊。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
我估计他心里还是有点火的。这几个月撒向他的鲜花,没有使他更温柔,因为泼向他的口水,反倒使他更坚强了。
其实,作家的定义和角色有很多种,莫言选择了最原始也最基础的一种:讲故事的人。好像挺低调,可把中国故事讲到万众瞩目的诺贝尔领奖台上,就牛逼了。
潜台词是:许多作家自以为真理在握,自我戏剧化地传道乃至殉道,却连故事都讲不好。基本功都不过硬,最好别自命为作家。
作家还是要拿作品说话的。任何口号都可能随风而逝,文学经典才是铁板钉钉,光靠嘴皮功夫是拿不下来的。
作家可以像上帝一样置身度外地俯视瞬间政治风云(他的参照系是几千年人类文明史,再辉煌或再黑暗的朝代都只能算作插曲),缄口莫言,守口如瓶,保持要么纯个人要么立足于全人类的独立思考。
大作家大诗人的功绩显现在:众生内讧之时,巴比塔土崩瓦解之际,他却独辟蹊径地以个人之神力“建造了一座非人工所能建的纪念碑”(普希金语),其流传久远一点不逊色于亚力山大的功德碑。
不管怎么说,能看出莫言是个感恩的人,对母亲的感恩,对故乡的感恩,对军艺导师徐怀中的感恩,对改革开放的感恩,甚至对中国小说先驱蒲松龄的感恩,以及对外国先驱马尔克斯与福克纳的感恩。哪怕这些恩情有的只是之于他个人而言的。但一个功成名就后懂得感恩的人,比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人在我眼中更朴实,更有人味儿,也更感人。
昨天晚上记者采访我,问莫言获诺奖对整个中国文学复兴是否有效用?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纯文学在八十年代高居于中国文化的金字塔尖,才造就出莫言等一代新作家及北岛、舒婷等一代新诗人的横空出世。后来,过度的市场化(或者说过度商业化)又使纯文学快变成文化金字塔垫底的了。
从莫言获奖开始,纯文学终于把颠倒的乾坤扭转过来,重新荣登金字塔尖的位置。
【小题1】下列关于莫言演讲“本色”的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的演讲不为讨好听众而改变自己,有铁肩担社稷的精神与气概。
B.莫言获诺奖的演讲,既不拔高自己,也不贬低自己,表现出了本色的特点。
C.在众人无限的期许与挑剔面前,莫言以不变的本色应对各式不同听众。
D.莫言在功成名就之时懂得感恩,这表现出更朴实、更感人的本色特征。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莫言的演讲不因为别人喜怒哀乐而改变,表现其一贯的做人态度。
B.莫言在文学界算是个大英雄,所以他的演讲才能表现出本色的特点。
C.莫言获奖后既有对他的赞扬,也有对他的不理解甚至是贬抑攻击。
D.不少作家自以为真理在握,自我戏剧化,可连把故事讲好的这一基本功都不过硬。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莫言获奖演讲给人最突出的感受是他的本色特点,这也是其魅力所在。
B.过度商业化使纯文学的地位下降,从莫言获奖开始,纯文学重新回到了它至高无上的位置。
C.作家可有多种角色,作者推崇那样的把自己低调地定位为一个讲故事的人。
D.作家是要用作品讲话,不能光靠自我宣传,空喊口号,文学经典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与第一代生物燃料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在于,第二代生物燃料是以非粮作物乙醇、纤维素乙醇和生物柴油等为代表,原料主要使用非粮作物,秸秆、枯草、甘蔗渣、稻壳、木屑等废弃物,以及主要用来生产生物柴油的动物脂肪、藻类等。第二代生物燃料即非粮食乙醇燃料,其实第二代生物燃料也分为二代:第一代主要用甜高粱、木薯等非粮食农作物进行提取,优点是淀粉及糖含量高,能替代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而下一代则以纤维素为主要原料,例如植物的茎叶、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等都可以转化为燃料,扩大生物燃料的作物种类,更可以废物利用,这是当前国际研究的重点。
②另据美国能源部研究,更注重生态效应的第二代生物燃料有望减少最高达96%的温室气体排放;而第一代以玉米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平均仅可以减少约20%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且,第二代生物燃料,尤其是纤维素乙醇的取材范围相当广泛,秸秆等纤维素类农业废弃物大量存在。农业废弃物均可入料,保证了生物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了第一代生物燃料生产过程中耗费更多能源和使用更多化学物质的问题,同时也降低了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③汽车发动机不需要改造就可以直接使用掺入了生物乙醇的汽油或柴油,使得第二代生物燃料已成为许多国家开发生物燃料时的新宠。德国大众公司等欧洲汽车制造商就与德国佛莱堡科伦工业集团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取自稻草或秸秆的第二代生物燃料,该工业集团年产2万吨的“第二代生物柴油”项目已启动。其次,生产第二代生物乙醇的催化酶技术未来几年成本还将快速下降,大规模工业生产的可行性非常强。美国能源部通过资金支持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与企业合作。对纤维素催化酶进行优化,大大地降低其成本,使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能早日投入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UOP公司等许多新能源企业纷纷组建第二代生物燃料生产厂。巴西石油公司则研究从秸秆、稻壳等农业废弃物中提炼乙醇,并加紧生产厂的建设。从2008年开始,许多国家对第二代生物燃料的投入呈几何数字增长。
④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关键技术是催化酶技术。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可使生物化学反应在温和的环境下进行得更加迅速、效率更高。新型酶制剂能将植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就在几年前,该技术的成本还比较高,这两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其成本已经下降很多,从而使第二代生物燃料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目前的新型酶制剂非常适合用秸秆这种大量存在的农业废弃物来生产乙醇。
⑤不过,第二代生物能源的一些关键工艺涉及一系列复杂过程和技术,需要很大的投资和大量的原材料,要实现工业化生产还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实际生产成本还是一个重要的未知数。另外,在生物燃料的经济可行性研究方面,原料收集也是一个受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些原料极其分散,采集成本、运输成本和生产成本都可能成为制约燃料乙醇业发展的瓶颈。
【小题1】下列关于“第二代生物能源”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原料主要是日常生活、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
B.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第一代以非粮食农作物为原料,而第二代的主要原料是纤维素。
C.第二代生物燃料与第一代生物燃料相比,可以实现减少96%的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
D.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生产耗费的能源和化学物质更少,从而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代生物燃料可以直接用于汽车,而汽车发动机不需要另行改造,因此许多国家对第二代生物燃料的投入呈几何数字增长。
B.由于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催化酶技术的日益成熟,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实际生产成本已大幅度下降,为其实现产业化和商业化创造了条件。
C.作为生物催化剂的催化酶技术是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关键技术,它能使生物化学反应在温和的环境下进行得更加迅速、效率更高。
D.非粮食乙醇燃料的第二代是以纤维素为主要原料,而新型酶制剂能将农业废弃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
【小题3】(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非粮食作物和农业废弃物等转化为燃料的技术研究,为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可行性,欧美等先进国家相继启动了该项目或组建了工厂。
B.相比于第一代生物燃料,第二代生物燃料在原料使用、环境保护、技术创新、产业优势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
C.与第一代生物燃料相比,第二代生物燃料能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降低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而成为当前国际研究的重点。
D.虽然第二代生物燃料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在工艺技术、资金、工业化生产过程和原料收集等方面,仍存在制约瓶颈,尚需进行经济可行性研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排球不是美国女排姑娘的全部梦想
南方周末:郎指导,你觉得作为美国女排主教练,是你改变了美国队还是美国队改变了你?
郎平:不同的文化使得执教美国队和执教中国队有很大不同。美国人认为我给美国队注入了更多的亚洲元素,比如在打法上更细腻,作风更严谨。但从我内心来说,应该说是美国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
美国队队员文化程度都很高,并且学习速度很快,我很尊重她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美国姑娘们很放松的心态,为兴趣而打球的状态影响了我,让我绷得很紧的神经也放松不少。她们似乎更享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排球不是她们生活的全部梦想。
刚开始我对她们的心态不很理解,因为我一直是挺较劲地在打球,每一分都在拼,是一种非抓住胜利不可的心态。当我作为一个外来者,浸入了这一种有历史而又被大多数人认同的国家体育文化中,我想使劲改变她们,但是她们的文化势能比我更强大,所以只能换个角度去理解她们,所以说美国队改变了我。现在我可以欣赏她们这种非职业的轻松心态。就像弹簧的力量来自于能保持柔韧的弹性一样,我不得不说,美国姑娘在随性自然的心态中,处理排球时富于创造性,常有神来之笔。
南方周末:在美国做主教练的经历让你学到了什么?
郎平:国外的训练科学性更强。他们更注重对人体结构细致入微的研究,比如身体哪一块肌肉如何调节,计算多少热量能承担多大的运动量,更细致精确,确实让我更新了思维。
从心态上说,美国的优势在于放松。我们对体育比赛的追求更多是只允许成功,不允许失败,导致过度紧张。而美国文化在乎的是参与精神,是你有没有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只要发挥了你的能力和潜力,你就是胜利者,就能获得承认,而不是在心理上将自己逼到无路可退的死角。他们在胜负问题上更能保持平常心,输球了很简单,就是重新再来。
南方周末:这些观念你是从一开始就适应,还是有磨合期?
郎平:我带美国队开始时,说实话非常不适应。因为在国内,教练有比较大的权威,队伍非常整齐,各项训练配套都很有保障。但在美国完全不是这样,她们更强调个人的兴趣,难免显得自由松散。即使打奥运会,我作为国家队教练,就连想把全体运动员集中起来都非常困难——她们在各州训练,有各自的安排,你也很难按计划调度她们。
北京奥运会开始前2个多月,我的队员还是不齐。有个主力去做手术,奥运会也参加不了;还有两个主力是伤员,到大奖赛时能不能打都不知道。哎,愁得慌。这种实际条件逼得我抛掉依赖计划的习惯,考验我随时随地根据队伍的变化调整训练思路。你不能指望游刃有余的深思熟虑,没这个条件。现实条件随时在变化,不到最后一分钟你没法作决定。
我们经历了很长的磨合期。她们都很有想法,强调自己的状态。有时我批评她们比赛不到位,她们会用“不在状态”来回应。当时比较郁闷,在中国比赛,你很难以“不在状态”来作为成绩差的借口,状态好不好你都要拿下。你不允许自己放松,全国人民的眼睛都盯着你,强大的国家荣誉感需要你的成功去支撑,不能动不动就闹情绪。
南方周末:美国之前,你在意大利职业队曾执教6年。
郎平:意大利和美国打球很不一样。意大利以职业联赛为主,比赛的细则,球员和教练的责任和义务都很明确,大家心照不宣,必须尊重商业合同。在意大利打比赛,主要是商业压力。教练也就是个打工的角色,得听老板的。有时候会非常累心,商业利益是残酷的,没有太多人情味。你必须适应。当时女儿在美国,我想跟她呆在一起,就离开了意大利。
南方周末:你的个人经历正好体验了3种不同的体育体制。
郎平:中国、意大利和美国正好代表3种不同的体育体制。如果你要轻松型的模式,自由发挥你的兴趣,享受排球的乐趣,美国模式最适合你;如果你要通过高强度的职业联赛来训练,意大利的模式更能练兵;如果要拿世界冠军,中国的体制比较好,经济上、人才、时间都更有保障。    (选自《南方周末》郎平访谈录)
【小题1】为什么郎平说”排球不是美国女排姑娘的全部梦想”呢?(4分)
【小题2】郎平体验了3种不同的体育体制。请简要概括各有什么特点?(5分)
【小题3】 在美国女排队员比赛不到位时,她们会用“不在状态”来回应。你对这种用“不在状态”来作为成绩差的借口的做法,持何种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