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回想铁生
陈村
2010年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半,我被手机短信闹醒,去看,才知道史铁生去世的消息。接着的几天有几十家媒体要求采访,我一一谢绝。我自己写文章比记者写更真实。
他跟我投缘,也许是因为我们有相似的经历,都曾当过知青,都是病退回城,都曾在里弄加工组“午餐半小时”,都属残疾人,都写作。但他站不起来了,我还能弯曲地站立和难看地短程行走。我曾跟他说,我在走向他。他的困厄比我多十倍,他的思想也比我深入十倍。在我眼里,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探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的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中,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的书被更多阅读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
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史铁生坦然写他自己,他的一生透明坦荡,读过他作品的人知道他的许多往事,也看见他的许多思索。那些困苦,经过血的洗礼后成了他的资源,以此走向内心,走向命定之路,去看他人和世界。他追问,但不控诉,不失态。
1998年1月,我带女儿去看铁生。铁生打开电脑教她玩著名的吃豆子游戏。他说自己有时也玩两盘。这也是他的生存状态,在死神的追逐下,他飞快行走,一路蹦蹦跳跳吃下许多豆子。这个轮椅上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敢面对真实的人生,不退缩到无知和曲解,不麻痹麻醉自己。他对许多事情都兴致盎然,关心新旧科学和新旧哲学,关心今天。他是无法站立的人,也是最挺拔正直的人。
2011年1月6日,复旦大学的“史铁生追思会”,屏幕上打出他的肖像。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史铁生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这样的作家是不会死的。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陈村得知史铁生去世的消息之后,谢绝了几十家媒体的采访要求,决定自己写文章来纪念史铁生,是因为他觉得只接受媒体采访,让记者写文章不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史铁生的伟大。
B.史铁生的身体状况很差,除了截瘫不能行走外,他还患上了肾脏萎缩,但是史铁生的喜悦和乐趣却正来自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和探寻,他追问,但不控诉命运的不公。
C.作者在文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写自己对史铁生作品的理解和思索,是为了突出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好的作家。
D.陈村在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时,经常能够感受到史铁生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他也对比了自己和史铁生的差距,感到自己的写作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但并不快乐也并不坦然。
E. 史铁生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照片上的他那么神采奕奕,宽厚地笑着,如同他的作品一样真诚、温暖、厚重,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史铁生超越了生命的苦难。
【小题2】根据作者的回想,史铁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中特别写到了史铁生打开电脑教作者的女儿玩吃豆子的游戏,史铁生自己有时也玩两盘的细节。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小题4】史铁生说残疾有可能是这个世界的本质,他将自己拆开,思索许多有关精神方面的命题。请你就对“残疾”、“生命”、“有无”三个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29 05:02: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晋升***奥亨多夫斯基正式宣布,波罗申科当选总统。
波罗申科原本属于政坛上比较低调的人物,十分注意保护自己的家庭隐私,但自从他参与总统竞选成为公众人物后,乌克兰未来的“第一家庭”已开始曝光在媒体的聚光灯下。波罗申科和妻子育有两子两女。为了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阿纳托里耶夫娜辞去工作,回归家庭,在家相夫教子,甘当贤内助。波罗申科家的传统是:在家不谈政治;重要节日要一起庆祝;妻子生日时外出旅游。夫人阿纳托里耶夫娜是个热爱生活、富有个性的现代女性。她说:“我从来不去美容院,我也不喜欢‘第一夫人’这个头衔。我不愿意抛头露面,从某种程度上说,那个头衔会让我和别人产生距离。”
(选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9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波罗申科的大学生活为他积累了宝贵的社会经验,他的财富大部分是依靠自身努力挣来的,他的财富建立在巧克力之上。
B.波罗申科在创业之初,经历不少坎坷,卖过电影碟片,开办过语言学校,均以失败而告终,而购买可可豆是其人生的转折。
C.波罗申科对“橙色革命”的投入有目共睹,在其间有得又有失,随着“橙色革命”联盟的瓦解,波罗申科也被撤了职。
D.波罗申科夫妇走了不同的就业之路,而阿纳托里耶夫娜甘于牺牲自己,辞去工作,回归家庭,给波罗申科莫大的帮助。
 
E.本文通过对波罗申科政治生涯的描述,介绍了他懂得审时度势,最终凭借其政治智慧,登上了国家元首的宝座的故事。
(2)请简述波罗申科不同的人生阶段中乌克兰的政治时局。
(3)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波罗申科其人其事的?请简要概括。
(4)请结合全文分析波罗申科取得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一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最近,媒体公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的“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引起了关注。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于2015年12月20至21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论述了当前城市工作的重点,提出了做好城市工作的具体部署。
住建部解释,“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确实存在问题,主要是它影响了路网的布局,形成了‘丁字路’‘断头路’,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出行”,至于“逐步打开封闭小区”,住建部表示要全面理解好“逐步”两个字。
“逐步”就是要有计划,要有轻重缓急,并不是“一刀切”,也不是“一哄而起”,更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拆围墙”。“若干意见”只是对这项工作提出了方向性、指导性的要求,具体实施中还要制定细则,特别是各省份、各城市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办法。住建部承诺“实施逐步打开封闭小区和单位大院的城市,都会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考虑到各种利益关系,依法依规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和居民的诉求,切实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
材料二
“大院”问题在我国一些大城市已成痼疾,这也是国家下大力气推动“街区化改革”的重要动因。以交通为例,造成拥堵的一大原因是“微环系统”不畅通:大块大块的地被各大院占用了,公用的小街小巷少了,久而久之大家都跑到主干道上去,造成主干道堵塞。
据统计,全球城市平均每平方千米有大约90至100个路口,北京却只有不超过20个。改革开放前.占地面积比较大的主要是机关大院、部队大院,而现在是房地产商修的商品住宅小区,往往是几百亩几百亩地“圈地”。这不仅给城市居民出行带来不便,也拖累服务业整体发展。
“街区化改革”意见出台后,不少人表示担忧。比如害怕政府短时间内要求所有住宅小区都向社会开放,道路变为公用。事实上,“街区化改革”采取的是增量式策略,所谓“老区老办法、新区新政策”,近段时间应当将重点放在如何让新批准建设的小区不再封闭。新建小区没有形成固化的利益格局,权益、配套设施、法律等各方面问题比较容易厘清。存量改革即对既有封闭式商品住宅小区的改革,最关键、最复杂也最敏感,必须慎之又慎。
“城市街区化”后是否会导致犯罪率上升是舆论关注的另一个焦点。随着高科技警用装备的使用,我们已具备街区开放的技术条件。国内绝大部分城市都安装了数十万个监控探头,能够实现对城市无时差、无死角的全覆盖。如果辅之以更加精细、高效的巡警制度,改变依靠街道居委会进行治安防控的封闭式管理,相信治安问题会迎刃而解。
材料三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街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一种形式,特点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建设房子,且不设围墙,优点是可以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缺点是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车速更快,增加了老人和小孩的交通安全隐患,增大了居住区的近噪音干扰,会降低居住的舒适度和生活品质;在国外,现在有许多国家意识到街区制的缺陷,开始推广适度规模小区制(边距不超过200米,总面积不超过50亩),有利于兼顾公共交通和居住品质。
然而,街区制的意义不光是城市建设规划,还有一个社会治理模式变化的问题。从全国看,真正由业主们掌握的业主委员会并不多,许多小区建成十年八年仍然没有建立业主委员会,其管理权仍然掌握在开发商所掌握的物业公司手里。对此,不少地方政府是不好管、不愿管、不能管,由此引起的物业管理矛盾随处可见。实行街区制后,相应的物业管理法律法规应当修改,居民们应当有更大的话语权。
对拆墙让路原则,有人认为住宅区内的公共空间属于全体业主,不能侵占。对公共交通影响不大的小区,业主们又不同意让路,当地政府不可以也没必要强行推动。但对于那些严重堵塞城市交通的小区,政府依据城乡规划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在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的情况下,可以按照程序进行城市规划的调整和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收回,但是要按照征收征用的规定给予业主合理补偿,不能白占。
材料四
欧美早时的城市规划思路也是功能分离,如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33年8月制定的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所述,小区就是小区,道路就是道路,工厂就是工厂,商业就是商业,都是各管各的。相关的变革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社会活动家简·雅各布斯女士1961年出版《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书中提到纽约应搞“小街道、小社区”的设想。该书对美国社会冲击很大,当时也有很多尖锐反对的意见,但后来欧美国家还是一步步发生变化。
在美国芝加哥等大城市市区,封闭住宅小区很少。据《环球时报》记者调查,芝加哥市区基本上是街区制,初来者根据街区门牌号基本能纵横定位找到地址。在郊区,才有一些高档社区是封闭的。这些社区里的道路不对外开放,保安和门卫都由小区物业负担,物业管理费比一般小区高很多。
为居民区内部交通安全考虑,芝加哥政府对过路车辆使用小区内道路有严格限制,比如非高速的干道限速一般每小时40英里,而在小区内部,无论是封闭还是开放小区,一般限速每小时25英里。很多开放社区采取措施限制外部车辆流量或让司机减速,还有很多小区在高峰时段禁止路过车辆拐入小区“抄近路”。美国封闭小区的社区物业委员会由业主自己选举产生,管理小区的物业财务和各种计划,业主可以自己投票决定是要开放小区还是封闭小区。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2015年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讨论了街区化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整体思路和具体部署。
B.“大院”问题对城市的危害主要是占用土地资源过多,城市街区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会导致犯罪率上升,因此,这两个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
C.街区制和小区制是城市建设布局的两种形式,前者的特点是在城市规划的道路边建设房子,不设围墙,后者的特点是设置围墙,功能分离。
D.美国芝加哥市区基本上是街区制,其最大优势是初来者可以根据街区门牌号找到地址,准确快捷;郊区则有封闭小区,其最大优势是安保措施好。
E.这四则材料围绕“城市街区化建设”这一热点问题进行报道和讨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治理模式相结合,内容丰富,角度有别,引人深思。
【小题2】请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材料对“街区化改革”的报道要点有哪些相同。
【小题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分别概括“街区制”与“小区制”的缺点。
【小题4】推进“街区化改革”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一代怪杰辜鸿铭

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各种新思想如潮涌动,各色新派人物也纷纷登场,整个校园充满活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是常常会出现这样一副不和谐的图景:一位老者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枣红长袍天蓝青褂,斑斑油腻浸染其上,脑后拖着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此人便是民国闻人、一代怪杰辜鸿铭。他精通西学而又极端保守,其异行怪言,常常出人意料,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辜鸿铭是个语言奇才,他的语言天赋,在近代中国无出其右。孙中山说:“中国有三个精通英文者,一个辜鸿铭,一个伍朝枢,一个陈友仁。”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辜鸿铭还精通其他语种,诸如法、德、俄、日文和拉丁、希腊两门古语。

在德国留学时,他的德文水平便在当地传为佳话。一次,辜鸿铭乘坐火车由维也纳前往柏林,与他同车厢对面而坐的三个德国青年,看他一身东方人的装束,且抱着一条小辫,便对他挤眉弄眼,窃窃评论。辜鸿铭佯装不懂,顺手抄起一份德文报纸,倒着看了起来。这下好了,那几个洋青年立即起哄:“瞧,这个土里土气的中国佬,竟然把报纸都拿倒了,哈、哈、哈……”在一阵阵嘲笑声中,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德国的文字太简单了。不倒着看有意思吗?就是你们的圣人歌德的《浮士德》,我也能倒背如流。”那几个洋青年已被羞得无地自容,火车一到站,便赶紧溜之大吉了。

还有人说,辜鸿铭居住在哪个地方,就能说那个地方的方言,张口即是,与当地人毫无二致。这种语言天分,实在令人钦羡。

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

在张之洞幕府工作的第一天,辜鸿铭在一份致外国人的商务公文中,看到把中国货写native goods(土货)时,顿时沉下脸来,将native改为Chinese。他说,native有蔑视的成分,非洲、美洲、澳洲的土著可以用native,我华夏文明古国所产货物怎能以native相称呢?应当堂堂正正地标之为Chinese goods(中国货)。同事中有人提醒说,native goods习用日久,乍一改写成Chinese goods,洋人难以接受。辜鸿铭不听则已,听了后更是怒不可遏,瞪着眼睛斥道:“积非成是,奴隶思想!就算抚台把它改成native,我照样要翻译成Chinese goods。”

1917年7月,他应蔡元培之聘,任北京大学教授,主讲英国古典文学。在课堂上,他常常借题宣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当年的北大学生阎震瀛回忆说,他常常教我们翻译四书,又教我们念英文《千字文》,音调很整齐,口念足踏,全班合唱,现在想起来也很觉可笑。辜鸿铭把英国诗分为国风、大小雅,凡所授的英国作家作品,都要找出一个对应的中国作家作品,以比较中西文化。比如,他把密尔顿的长诗Lycidas比作“洋《离骚》”,把杜甫说成是“中国的华兹华斯”。他要让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那就是华夏文明优于世界上其它的文明。这种盲目自尊的心理,在辜鸿铭的身上已发挥到极致,甚至演变为蔑视和捉弄洋人。

1930年,辜鸿铭的法国朋友、学者弗兰西斯·波里在纪念文章《中国圣人辜鸿铭》中称其为“中国怪人”、“疯老头”,说他“滞留在陈旧过时的年代”“具有喜作谬论的独特个性”。弗兰西斯·波里对辜鸿铭印象最深的是:他穿着中国长袍;在北京人都已剪掉辫子的时刻,他却留着那条象征性的发辫。

那条“象征性的发辫”使辜鸿铭尤为得意,他曾经大言不惭地对毛姆说:“你看我留着发辫,那是一个标记,我是老大中华的末了的一个代表。”辜鸿铭拖着这条辫子走街串巷,自然遭到一片非议。可是,他却如秋风过耳,若无其事。他骂所有剪辫子的人是“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民国初年,很多人剪掉辫子后喜欢戴上顶帽子,他就骂人家: “沐猴而冠!”有个外国人直截了当地问他:“你为什么不把脑后的辫子剪掉呢?”他立即反诘:“你为何非要在下巴留有胡须呢?”一句话噎得洋人无言以答。

辜鸿铭有许多癖好,其中一大雅好,就是醉心于女人的三寸金莲。此癖由来已久,他的正室夫人淑姑,就拥有地道正宗的三寸金莲。他对此还有一番高论:女人之美,美在小脚;小脚之妙,妙在其臭。食品中有臭豆腐和臭蛋等,这种风味才勉强可与小脚比拟。前代缠足,乃一大艺术发明,实非虚政,更非虐政……

【小题1】第一段划线处的作用是什么?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辜鸿铭作为一代怪杰的形象特点。
【小题3】文中说,辜鸿铭“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媚外的思想”,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抗体疗法”成功控制老鼠艾滋病
如今接到艾滋病检测阳性诊断的人还是可以制订未来计划的。而在大约20年前,患上艾滋病也许就意味着等死。上世纪90年代出现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它们能够抑制攻击免疫系统的艾滋病病原体增生。这类药物虽不能治愈艾滋病,但可以遏制病毒生长并以此为感染者赢得数年时间。缺点是感染者直到生命终结都必须每日服用药物,长期服药会损害他们的体内器官,还有可能引发精神疾病。
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副作用较低的药物。来自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米歇尔·纳森兹韦格及其同事如今在完全不借助药物的情况下控制住了艾滋病病原体。他们在《自然》杂志上撰文称,将5种不同类型的人类抗体组合在一起可以将艾滋病病毒抑制数月之久。
抗体是人体制造的防御性分子,它们可以识别并防御外来入侵者。大多数HIV阳性者体内都会产生抗体,但它们只能攻击病毒的一类变种。由于艾滋病病原体种类不断变化,抗体就变得无能为力了。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产生抵御多种类型病毒的抗体。
研究人员将组合了5种高效人类抗体的制剂注射到感染了艾滋病的老鼠体内,并取得成功。“老鼠血液内的病毒浓度下降到我们根本无法检测到的低水平。”纳森兹韦格说。
抗体在实验鼠体内的保护性持续了两个月左右,之后必须进行补充注射。“抗体在血液中持续的时间比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长得多。”纳森兹韦格说。这是它的一大优点。纳森兹韦格估计,抗体在人体血液中存活的时间甚至会比在老鼠体内更长,“因为它们来自人体,所以在人体血液中的存活时间最长”。由此推测,艾滋病患者只需每半年接受一次注射,而不必每天服药。此外,这些抗体绝无副作用,因为它们是人体的天然产物。
苏黎世大学医学院传染病科的胡尔德里希·京特哈德认为,美国研究团队取得的成果并不那么令人振奋。“抗体只在老鼠体内取得好结果并不意味着对人类也有效。”他说。人类血液中的病毒浓度明显高于老鼠,抗体在病毒数量更多的情况下是否也能产生同样强大的作用令人怀疑。他说:“人类大概需要更频繁地接受注射。”此外,实验鼠只感染了单一病毒株,而HIV阳性患者大多需要与多种病毒株作斗争。
(德国《时代》周报网站10月24日)
【小题1】纳森兹韦格认为,“抗体疗法”的显著优点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4分)。
【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各句对“抗体”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抗体是人体制造的防御性分子,它们是人体的天然产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它们可以识别并防御外来入侵者。
B.大多数HIV阳性者体内都会产生抗体,但这些抗体只能攻击病毒的一类变种,也就是说只对某一类“外来入侵者”起到防御作用。
C.如果人类能产生抵御多种类型病毒的抗体,艾滋病等疑难疾病就会迎刃而解,但是大部分人都不能产生抵御多种类型病毒的抗体。
D.抗体在血液中持续的时间比抗逆转录病毒药物长得多,因为抗体来自人体,所以它们在人体血液中存活的时间会比在老鼠体内更长。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关于“抗体疗法”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约20年前,患上艾滋病也许就意味着等死。如今接到艾滋病检测阳性诊断的人,不必过于担忧,因为现在可以完全不借助药物控制住人体艾滋病病原体。
B.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能够抑制攻击免疫系统的艾滋病病原体增生,遏制病毒生长,但是长期服用会损害患者的体内器官,并引发精神疾病。
C.胡尔德里希·京特哈德认为,人类血液中的病毒浓度明显高于老鼠,而且HIV阳性患者大多有多种病毒株,所以抗体在人体中的效果很难比得上老鼠。
D.米歇尔·纳森兹韦格及其同事将5种不同类型的人类抗体组合在一起可以将艾滋病病毒抑制数月之久,只要持续使用抗体,就可以治愈艾滋病了。

同类题5

齐白石的日子
高军
齐白石是个很会过日子的人。他把历年画画挣的金条都装在一个小口袋里,坐卧不离。住在北京铁栅屋时,天明即起,家里人正洒扫庭除。齐老先生到画室把荣宝斋的订件画了,然后再画其他订件,言不二价,按照墙上贴的润格来办事。
世界之大,哪儿没有死皮赖脸的人,比如说:“齐老先生添条虾吧!…‘齐老先生您受累!多画条鱼吧,我内人最喜欢鱼了!”齐先生也不说话,只是斜着看来客一眼,又不好当场驳人的面子,慢慢把笔濡墨,沉吟半晌,一笔、二笔。鱼、虾、蟹自画面跃然而出。但都不大精神,看着好像离水好几天,要翻肚子的样子。客人不解问日:“这虾怎么看着像死虾?”齐老先生坐在圈椅中说:“活虾子市面上多贵啊!”主客心到神知,一拍两散。
汪曾祺先生在《老舍先生》一文中曾提到,齐老先生家里量米的竹升子都是自己保管的,每天吃饭要由他量了米才行。一大家子人,吃米不少,老先生舍不得。量一筒,手抖一下。家里做饭媳妇就说不够“您再给添一点!”齐老先生就嘀咕着:“你要吃这么多啊!”然后再给量一筒。
周总理后来给老先生换了一处比较大的住所,搬过去没几天,老人住不惯哭死哭活的要回去。大家都不明白老人的心意,大四合院,花木扶疏不好吗?老舍先生说:“别!他这么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
其实里面还另有一层,老先生喜欢在家藏东西,东藏一处,西藏一处。藏东西的地方只有他知道。这一搬出来,虽说老屋还是家里后辈住着,他也不放心。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中央电影纪录片厂拍《人民艺术家齐白石》时,让他拿点精品出来拍,他怎么也不愿意。后来还是徐悲鸿去做工作,他才勉勉强强从画台的“消息”里掏出几卷画子出来。他是细木匠出身,在画台里做几个暗格或者小抽斗之类的“消息”那还不是驾轻就熟。
这些画被掏出后,一卷一卷放在画台上。徐先生一打开只见宝光四射,全是老先生毕生的精品,呕心之作!有一张画在金纸上的白茶花,上有一蛱蝶翩翩欲下,画得真是精妙绝伦!
徐先生不住地用眼光看坐在对面的老头子,心想“这太鸡贼呀!”齐老先生坐在大圈椅中,两袖垂下,眼观鼻,鼻观心,不动声色,真是狡黠得可以啊!
黄永玉、***、老舍、徐悲鸿、黄永玉、李可染等非常人与齐白石的交往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对于齐白石以白菜画换白菜,你怎么看?结合全文,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