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然而,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1917年之后的事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学人为北大教员,使新文化运动的力量汇聚到北大。同时,在蔡元培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迁到北大。由于北大进步师生的加盟,《新青年》宣传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开始真正扎根到“新青年”之中。而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北大进步师生创办的《新潮》、《每周评论》等杂志,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这样,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的陈独秀少数人提倡的文化运动变成有大批青年学生拥护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1919年2~3月间,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代表守旧势力,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发难。他一面写毁谤小说,对新文化领导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把蔡元培比作赞助“毁圣灭伦”的怪物“元绪”(大龟);一面发表公开信,指责北大陈、胡等人“覆孔孟,铲伦常”。同时,北洋政府也通过教育部对蔡元培施加压力,指责《新潮》杂志的言论过于激进,要求他约束北大师生的言行。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嗤之以鼻,表示“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对林纾的公开信,蔡元培从容作复,一一辩明林纾的指摘是毫无根据的,最后声明自己绝不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回复教育总长的信中,蔡元培重申“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对于守旧势力压迫他辞退陈独秀、约制胡适,蔡元培坚决予以拒绝,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在保护新文化运动的同时,蔡元培也是宣传新文化最力的人之一。如在提倡白话文方面,他在1917年2月间便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并出任会长。此后,他还多次发表演说,宣传白话文必然取代文言文。在提倡科学方面,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继续支持我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活动。1917年1月,他为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撰写《祝科学》一文,极言科学之重要,指出:“循是以往,凡往昔哲学之领域,自玄学以外,将一切为科学所占领,科学界之发展,未可限量,科学社诸君勉乎哉。”此外,蔡元培还在经济上援助科学社,每月由北大编译处拨款作为《科学》杂志的经费,并积极为科学社募集基金。
然而,在宣传新文化过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对陈、胡等大多数新文化运动人士来说,他们宣传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化、新道德,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动机,将文化和思想工作看作是实现民主共和政治的手段。而对蔡元培来说,他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固然也有政治的动机,实现“救国”的目标,但他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倾向,又导致了他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与陈、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见解。如在科学问题上,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认为科学不但能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而且也能解决人生观问题。蔡元培则不同,他虽然也提倡科学,热心赞助科学事业,但他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关于存在、意识等“形上”的一部分问题是科学无能为力的。与此相关,在人生观问题上,蔡元培也不像陈、胡等新文化人士那样采取一种简单的态度,以为只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就解决了。他认为,美术和科学都是人生须臾不可脱离的,科学予人以知识,美术予人以情感的要求,指出:“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乎美术及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他还认为,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美感具有与现实利益无关的超脱性,是人类生而固有的内在必然而不待外铄。并且,由于美感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所以便导致人类罪恶的“占有性冲动”逐渐减少,而使人类趋于高尚的“创造性冲动”得以逐渐扩展。
(摘编自崔志海《蔡元培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面对守旧势力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蔡元培严词以对,并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与之辩论,表现了坚持真理、绝不妥协的精神。
B.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迁到北大,此举扩大了《新青年》的影响,从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本文叙述了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表现,描写了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的事迹,展现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伟大人格。
D.蔡元培认识到美虽然与现实无关,但是美可以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从而使人产生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E.蔡元培充分肯定了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积极支持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但他同时认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
【小题2】对于影响巨大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主要有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
【小题3】蔡元培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不同于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的思想特色?请简要分析。
【小题4】人们以“亮节高风”来评价蔡元培先生,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08 09:49: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①本草的命名有一套规律。最常见的以药物的自然形态来取名,听其名,知其貌。比如“七叶一枝花”,它只有一根独茎,茎上生有一轮叶子,共七片,花也只有一朵,就生在这七片叶子围护的植株顶端,越发显得娇俏艳丽——药名与药草甚是合拍。还有半边莲、猫爪草,它们不仅是药名,也是采药的识别特征。
②其次是考虑 。譬如以根入药得名的板蓝根,以叶入药得名的枇杷叶,以皮入药得名的陈皮,以花入药得名的藏红花等等。
③还有很多是以 来命名的。如白芨、黄芩、红花、青黛、麝香、乳香等。
命名的药物也不少:决明子、千里光,听其名,用以明目一定疗效不错;续断、骨碎补,治骨折有奇效;伸筋草,顾名思义,当然是舒筋通络的。还有治风通用的防风、乌须黑发的何首乌……诸如此类的药名会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慰藉和鼓励,有益于疗病。
⑤每到严冬时节,在四川、青海等地的冰天雪地之中,有一种小草会开出黄艳艳的小花。它虽然没有腊梅那清雅、高洁,却能润心肺、益五脏,是化痰止咳的良药。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款冬花”。款,在此本为古意“至”,然而却因为它的另一个常用意“□□”,令人对花儿有了动态美感的联想。 命名的,除了款冬花,还有仲夏成熟的半夏、夏至成熟的夏枯草、经霜采收的冬桑叶等等。
⑥本草的命名美妙而质朴,探求药名的玄机可以使我们对中华文化有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
⑦例如,有些药名以“胡”“海”“番”等字做为标志。从这些不同的标志中,我们可以了解药物传入的时代及地域。农史学家认为,凡药名前冠以“胡”字的中草药,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丝绸之路传入,如“胡麻”;凡是冠以“海”字(除指明产于海洋的外)的药物,多为南北朝以后东南海路开通,由海路引进的,如“海藤”;凡冠以“番”字的,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外国船只)带入,如“番木鳖”。有些药名除了摹形外,又进一步作联想类比,产生异名。如“金灯花”别名“无义草”,“金灯花与叶不相见,人恶种之,谓之无义草”,以“无义”代指草药,反映出了古人类比的思维方式及对无义之人的憎恶之情,表现出了古人朴素的道德观念。
⑧要说本草药名之玄妙,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例子。《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一味主治心神不宁、失眠、惊悸等症的药草——“远志”。此药乃用其根,而地上之苗则称“小草”,药效不如根部强。相传东晋名相谢安早年曾立志在东山隐居,后来不得已出山当了权臣桓温的司马。一次有人送给桓温一些草药,其中就有“远志”。桓温拿起它问谢安:“这味药又叫‘小草’。为什么一种东西有两个名称呢?”另一位大臣看了谢安一眼,答到:“这很容易解释:在山里叫远志,出了山就是小草。”谢安听后甚为惭愧。“远志”,这药名中蕴含的意趣,又岂止是中医药学的哲理呢?
【小题1】对“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的理解和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两篇材料都表现了中药的命名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富有文化意蕴的特点。
B.《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黄帝内经》都是古代药学著作。
C.中药“玉竹”的得名是因为它的外形长得像竹子,光莹有节,华美如玉。
D.按中药命名规律判断,“胡荽”“海桐皮”“番泻叶”很可能是外域传入的药草。
E.以“本草”称中药,突出了中药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
【小题2】自然界中的很多植物、动物、矿物都可入药。请从下面的三种中药中任选一种,结合生活实际或阅读积累展开联想,谈谈这个药名的妙处。(4分)
刘寄奴:一种菊科植物。刘寄奴即南北朝时的宋武帝刘裕。此药草具有破血通经、敛疮消肿的功效。外伤出血局部肿胀可用其煎汤淋洗疮口,能消炎止痛,防止感染。
凤凰衣:鸡蛋壳的内膜。别名鸡子白皮、凤凰蜕等。干燥后多为褶皱的纸样薄膜,呈浅 黄色或黄白色,略有光泽,具棕色线样条纹。有化痰止痛、护疮生肌的功效。
云母:一种呈晶体状、有玻璃光泽的矿物,古人认为“此石乃云之根”。《神农本草经》: “安五脏,明目,久服轻身延年。”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新能源汽车是指除汽油、柴油发动机之外所有其他能源汽车。包括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氢能源动力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等。其废气排放量比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超过400万辆液化石油气汽车,100多万辆天然气汽车。而在中国,新能源汽车被广泛应用于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领域,部分地方政府也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予以支持。而市场上在售的新能源汽车很大一部分是混合动力汽车,小部分纯电动车,还有多运用于公共交通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而在这里,新能源汽车主要是指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通常所说的混合动力一般是指油电混合动力,即燃料(汽油,柴油等)和电能的混合。
(360百科)
材料二:
国际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市场渗透情况--分国别情况
2015年,中国以37.9万辆的产销量位居全球第一,约占全球总量的64%,其次是美国、日本、法国和英国。美国和日本市场受低油价等因素影响较2014年明显放缓,分别同比降低2.8%和26.7%,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销量明显提升,分别同比增长50.1%和40.0%。
20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排行榜(辆)

(资料:根据MARKLINES数据整理,中国数据采用的是合格证数据,且包括新能源商用车,其他国家为新能源乘用车数据)
材料三:
许多汽车行业的业内人士认为,2017年,电动汽车将获得重要的发展动力,并且不只限于北美市场。
在1月底特律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车展上,一位汽车行业高管表示,中国与欧洲日益严格的排放规定,使得全球汽车厂商和消费者除了插电式汽车之外没有太多选择,因此刺激了投资的迅速增长。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法雷奥(Valeo)的首席执行官雅克。阿申布瓦表示:“汽车电动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法雷奥过去五年内的销售额增长了50%,公司致力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联网汽车和自动驾驶汽车。
在欧洲,环保汽车可以获得日益提高的补贴、减税和其他福利,而内燃机汽车则要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包括驾驶与停车限制。
而中国的大城市正面临灾难性的污染,因此中国也在积极推广电动汽车。中国的“胡萝卜加大棒”政策,包括数百亿的投资和研发资金与补贴,以及控制大城市化石燃料汽车驾驶的监管措施。
(2017年3月17日财富中文网)
材料四:
在配套服务方面,定位为互联网十新能源公司的联合电动充分利用互联网十,探索共享充电桩模式,来解决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难题。曹刚举例说,一个人家里装了充电桩并不意味着24小时他都会用,一天最多给电动汽车充几个小时,一周充电两三次也就够了。“这个资源闲置的时候就是一种浪费,我们希望把这个资源开放出来让更多的人共享,这是整体符合现在大家提倡的共享经济模式。”此外,曹刚坦言,联合电动还运用了很多移动互联网技术,包括用APP寻找最近充电桩,通过智能车锁避免一些汽油车占位,以及打通微信支付宝的支付....如此完成了非常简单的消费环节。“这个共享充电桩本身就是我们用共享经济来完善大家的服务体验方式之一,在解决大家使用环节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曹刚表示。
(2017年3月15日中国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都是新能源汽车。
B.截至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占有量和产销量均居全球第一位。
C.相比传统汽车,电动汽车在全球范围内都将获得重要的发展动力。
D.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目前电动汽车用户对现有的充电基础设施不够满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全世界有超过5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他们因其环保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各城市的公共交通领域。
B.丹麦、挪威等一些欧洲国家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很小.说明他们没有对购买新能源汽车进奖励。
C.目前,中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都在对传统汽车进行越来越多的限制,意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D.中国正试图通过“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来推广电动汽车,以此控制大城市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
E. 利用互联网+和共享模式,把个人家里装的充电桩充分利用,可有望解决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难题。
【小题3】根据你的理解,为什么说“汽车电动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伪书”并不全伪
任继愈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文物、典籍。有些文物、典籍的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称为赝品。典籍中的赝品,学术界称为“伪书”。
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有伪造假古董以谋利的;有的为了传播某种观点,挟古人以自重的;宗教经典多假托得自龙宫、仙山洞府以骗取信徒的。如果揭示出伪书出现的时代,伪书即成为可信的材料。《列子》一书托名列御寇作,经过研究,此书非列御寇作,它出于魏晋时期,反映了魏晋时期的一种流派的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子》一书用作研究魏晋时代思潮,有它不可取代的价值。放在先秦是伪书,放在魏晋就不伪。
与世俗典籍并行的佛教、道教典籍中也有不少“伪经”。持正统观念的信仰者,为了保持宗教的纯洁性,不能容忍“泾渭杂流,龙蛇并进”的现象存在。如果抛开正统观点,从客观研究的立场着眼,查明伪经出现的时代、作者,用它来说明作伪的时代以论证某时代思潮,找出它流行的地区以了解其传播的范围,其史料价值比号称“真经”的还矜贵。
有幸生为近代人,可以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有可能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一切“伪书”“伪文献”,从而剖析它、驾驭它,使它为我所用。俘虏兵用好了,和正规军同样发挥战斗作用。好像对待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三废一样,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即可变废为宝。一切物质都在元素周期表中占有自己的位置。谁要说某种元素是有害元素、无用元素,那是无知。
人们习惯所指的伪书、伪经,无非是说它不是所标榜的那种作品。如确凿地指出它的来历,摆在应当安放的位置上,它就是“真书”“真经”,一点也不伪。《老子》说过:“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这是说,只要善于用人,根本没有无用的人;只要善于用物,根本没有无用的物。弃人和弃物,不过是那些未被认识,未被发现,没有派上用场的人和物罢了。这一层道理,一经说破,不难理解。
伪书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不在于它的伪,而在于它有充实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不可代替的。经历了历史的考验,最后找到归宿,在历史文献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从此摘去了伪书的帽子。
历史上有更多的不伪的书,号称学术著作,却没有学术性;号称科学著作,却缺乏科学性。因缘时会,也曾行时过一阵子。时过境迁,便被人遗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类“真作品”内容空洞,价值不高,不具备充当“伪书”的资格,日后自然无人提起。这种自生自灭的不伪的作品是大量的,它曾大量产生,大批消逝。主持这个淘汰选择的就是广大读者。靠了这个权威最大的裁判者,才使得伪书得以正位,劣而真的作品得以自然消亡。天地间之大公无过于是者。
【小题1】下列关于“‘伪书’并不全伪”理由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子》托名先秦列御寇作,实际产生于魏晋时期,是典籍中的赝品,但从研究魏晋时代思潮这个意义上说,有不能替代的价值。
B.佛教、道教典籍中的“伪经”,如果能够查明它出现的时代,以论证某个时代的思潮,从客观研究的角度看,是很有史料价值的。
C.作为近代人,如果从文化整体的高度来看待“伪书”“伪文献”,则能发现它们的价值,使伪书得以正位,从而摘去“伪书”的帽子。
D.学术界所称的“伪书”是指内容、作者与产生它的时代不符的典籍,如果能确凿地指出其来历,将其放在产生的时代中,它就不伪。
【小题2】(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伪经”,持正统观点的信仰者是不能容忍的。而作者不受古人旧传统的局限,认为它比“真经”矜贵。
B.劣而真的作品不能称作“伪书”,这些内容空洞、价值不高的作品大批消逝了,主持这一淘汰的裁判是读者。
C.伪书好像污染环境的废气、废液、废渣一样,虽然有害无用,但是经过综合治理,收回利用,可以变废为宝。
D.老子认为伪书本身有可以利用的价值,弃之不用,是因为人们还没有认识、发现伪书的价值,不善于利用它。
【小题3】(小题3)作者认为“伪书的出现,可以有多种情况”,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是一本伪书,你认为它的出现属于“______________”情况,反映了当时“__________________”著书立说风气。(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揭开智力进化之谜
阿 碧
①几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南方古猿患上了一种“大头病”。古猿们经常因为这种病而头疼,然而这种奇怪的病却让这些古猿们越来越聪明。这些“大头病患者”在痛苦中不断进化,最终和其他小伙伴们分道扬镳,成为了演化史上第一支人类。
②以上描述并非“穿越”小说中的无稽之谈,而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古人类学家兰蒂·巴克尼尔等科学家的推测。巴克尼尔表示,古猿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大脑开始变大,在此过程中古猿们需忍受慢性头疼。当然,脑容量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花了几百万年的时间才进化到现代智人的水平。
③我们都知道,人类之所以比其他灵长类动物聪明,是因为我们有一个脑容量超常的大脑。在所有的动物中,人是脑容量和身体体积比值最大的一种动物。从颅腔的容积上看,人的颅腔容积可达1500毫升左右,而100万年前的爪哇人的脑容量也才900毫升。研究还表明,人类的大脑容量是猕猴脑容量的20.6倍,是长臂猿的14.4倍,是黑猩猩的4.3倍。
④如今,对于基本完成了物种进化的人类来说,脑容量不再与智力挂钩。大头者可能愚笨,小头者也可能聪明。但是,在人类长久进化的历程中,的确是脑容量与智力密切相关。然而,脑容量和智力发展究竟是一个什么关系?是脑容量增长促进了智力,还是智力的增长促进了脑容量?
⑤科学家往往倾向于脑容量的增长促进了智力。但是,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多年来一直是一个谜。按照通常的观点,脑容量增加会让神经细胞增多,人类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这就好比是要让电脑的运行速度更快,就得拥有一个更强的中央处理器一样。
⑥然而,现代的统计研究表明,各个地区的人们脑容量差异很大,人们的脑容量随着纬度的变化有20%的浮动范围,一般是寒冷的高纬度地区的人们脑容量更大。但这与智力无关,因为高纬度地区光照较少,当地的人们为了更精确地处理视觉信息,就进化出更多的脑容量来完成这个任务。
⑦那么,在进化的历程中,人类的智力究竟是怎么发展出来的呢?巴克尼尔等人表示,人类的智力的确是在脑容量逐步增加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在几百万年前,南方古猿因自然环境的改变而下地行走,在自然环境和行为的双重压力下,古猿的脑容量基因发生突变,头部逐渐变大,脑容量开始增加。
⑧脑容量增加的确意味着脑细胞的增多,但这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关键在于脑细胞之间的连接发生了改变。无论是现今的其他动物还是远古猿猴,它们的脑细胞连接模式相对简单,就像是鞋带的栓系模式。因此,研究人员称这种简单的神经连接方式为“栓系”,并将这种理论称为“栓系假说”。
⑨在南方古猿脑容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原有的“栓系”被粗暴地撕裂。古猿不得不忍受这种撕裂般的慢性头疼,在剧烈时甚至会疼得满地打滚。而且,这样的头疼延续了几百万年。这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直到1万年前的晚期智人阶段,人类的脑容量才完全定型,人类才告别了那个总是慢性头疼的漫长进化期。
⑩在脑神经连接被撕裂之后,一些南方古猿的脑神经连接未能恢复,它们因此变成白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然而,还有一部分南方古猿的脑神经慢慢恢复,并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神经回路,它们因此变得比同类更加聪明,逐渐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的搏斗过程中形成了高级的智力,最早的一支人类由此诞生。
(摘编自《新民晚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南方古猿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大脑变大,由此引起了脑容量的突变,最终成为演化史上的第一支人类。.人类基本完成物种进化之后,生活在不同纬度的人们虽然脑容量有大小之分,但智力并不与之正相关。
C.巴克尼尔等科学家对人类智力进化的推测与前人相反且尚无定论,但其“大胆假设”的精神值得肯定。
D.第⑧段以“鞋带的栓系模式”打比方,形象说明现今其他动物和远古猿猴脑细胞的连接模式相对简单。
E.本文围绕“智力进化之谜”,侧重介绍了脑容量和脑神经连接方式与人类进化和智力发展的若干关系。
【小题2】第③段通过列举数据来比较人类与猕猴、长臂猿和黑猩猩的脑容量,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全文,分析“这是人类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所付出的必不可少的代价”这句话的含意。(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无论什么到他嘴里都成了哲学” 李竞西
①梁漱溟先生是我的老师,我愿意把我心里的老师写出来。只是这样写出来,不说好,不说坏;否则,非“标榜”,即“背本”也。
②先说个故事。他在侄女婚宴上训话,在说了段夫妇应相敬如宾的理论后,举例说:“如像我初结婚的时候,我对于她(手指着在座的太太)是非常恭敬,她对于我也是十分的谦和……因为敬是相对的,平衡的……”话还没有完,他太太大声地叫起来:“什么话!瞎扯乱说!无论什么到你嘴里都成了哲学了……”“无论什么到他嘴里都成了哲学”,抛开其中略带嘲讽的意味,这倒是一个很准确生动的评价,梁漱溟的人生在很大意义上是哲学化了的。
③我觉得哲学家之所以异于人者,肯用心而已!一事一物,在旁人不成问题者,哲学家以为成问题,研而究之,哲学以出。其所以成问题不成问题者,在肯用心与不肯用心而已!漱溟先生常说他是问题中人。他告诉我们说:“我初入中学时,年纪最小,但对于宇宙人生诸问题,就无时不在心中,想到虚无处,常常睡不着觉。那时我很憔悴,都有白发了,同学都赶着叫我‘小老哥’。”这位小老哥一生就是找问题,想问题,钻问题,解决问题,又生问题,循环不已。
④漱溟先生无时不在问题中,无时不是很用心地去求得解决问题。因为他用了心,很周密地想过,他的结论自然为他宝贵,咬得极真极透,不轻易因为人的反对而动摇;也就是说,他有时过于固执与夸大。等到若干时以后,他自己感觉不对时,也可以很快地改变,改变到和以前相反的方面去,于是他又可以说出他转变了的这一套来,叫人首肯。有人批评漱溟先生的哲学前后不对嘴,其实这正是他的可爱处。他常常说起以前的哪里不对,哪点理论不通、幼稚;他一样的说他前后不对嘴,他说:“前后一致那是说永远的错误!”
⑤我们说漱溟先生是哲学家,其实他并不如一般哲学家们的大谈其哲学;他是一个社会主义者,是一个实践者,是一个努力于现世的人。他对社会的热忱恐怕很少人能及。我们不会忘记“五四”前后有一本传遍了知识界的小册子《吾曹不出如苍生何》,那便是漱溟先生的热忱的流露。他痛嫉当时社会的污浊而毅然以天下大事为己任,他主张接受西洋文化,也主张复兴民族精神。
⑥他曾经一度——长达七八年的时间——暗中出了家。我们说他出家是指他心理现象和思想的归趣而言,形式上并未和俗人两样。《印度哲学概论》便是他研究佛学后而写成的,后来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演讲,他的思想便开始变迁,直到现在的“乡村建设”
⑦这变迁很简单:因为人生问题感到烦闷,便往佛学中走,稍有所得,便徘徊往返;可是佛学能救一人而不能救天下人,他便研究到儒学和西洋哲学,发现东西文化之趋异,亦即发现了今日中国问题的主因。他认为中国百年来所以混乱,是因为东西文化相冲突,社会组织构造崩溃,让一切都陷入无秩序状态中;要中国有办法,根本是建造新的社会秩序,而此新社会秩序必然是东西文化的沟通调和,必然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农民自动起来本着固有民族精神,容纳外来科学技术以组成一最进步的团体。“乡村建设”即是本此意念而做的努力。他抛弃了都市生活到一个偏僻的乡村里去,很高兴地天天念着为中国开前途。
⑧漱溟先生是很崇信中国的儒者之道的。现在,他由出世的佛家转到入世的儒道;由全盘接受西洋文化转到复兴中国民族精神,这点使赞美他的人赞美他,攻击他的人攻击他。他酷爱和平,想在维持现状的和平下培养民族生机,有人说他不免太中庸了些;但我很赞成他,甚至于他再信佛开佛会,跪在佛前祈祷赐给和平,以待乡村建设的成功,我也赞成。我也是只求和平的人,和平得到了,什么都有办法了!
(节选自《二十今人志》,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有删改)
【注】①“乡村建设”:指“乡村教育运动“,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一个社会运动,旨在从教育农民着手以改进乡村生活和推进乡村建设。
【小题1】梁漱溟先生哲学化的人生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本文是一篇评传,请以第三段为例,简析评传的文体特征。(5分)
【小题3】梁漱溟先生是一个对社会充满热忱的人,但他却一度出家。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阐述。(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