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费孝通:“自将磨洗认前朝”
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一名在中国人类学、社会学领跑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术健将,跑上最后一段路的时候,费先生说了一句话:八十岁了,才知道八岁的时候该看什么书。费先生认为自己从幼年时就接受新学教育,欠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训练。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下功夫“补课”,很多内容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
费先生把《论语》放在手边,带到实地调查的路上。他写怀念恩师的文章,从《论语》中找到了题目:人不知而不愠。顺着《论语》精神脉络的延伸,他读起了钱穆,从精神上感到了钱先生的亲切,感到作者在向他走来。
比如,钱先生是个热衷于“天人合一”的学者。费先生也认为,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他觉得,用钱先生主张的“天人合一”去思考东西文化的差别,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费先生想写写钱穆,写自己何以如此晚了才好好读起钱穆的著述,想到的题目仍出自《论语》:有朋自远方来。
大体是在同时,费先生又读陈寅恪。费先生说,读陈寅恪的书,想到了一个词,叫“归宿”。他自问:陈先生的归宿是“前朝”,自己的归宿是哪里呢?恍然间,心底冒出了“自将磨洗认前朝”的诗句。他想再写一篇《学而时习之》。
费先生的“学而时习”之所,在书房,也在田野。他去调查太湖水的污染、治理、开发情况,走到了宜兴。在著名的紫砂村的一个农户家,他饶有兴趣地观看紫砂壶的手工制作过程。看着工作台上壶身的旋转,费先生目光里是由衷的羡慕,他轻声问那女工:“你收不收老徒弟呀?我想学,这工作多好啊!”
在无锡,市长拿着费先生赠阅的新著问:费老,您的书里的例子和数据,都是怎么来的?费先生说:“都是我走到实地一点一点问出来的。我的老师遍天下啊!”
太湖调查工作结束了,回北京的火车上,费先生还在想太湖。他说:“我在想‘太湖精神’,想到了八个字‘汇纳百川,润泽万民’,我想多懂一点水。”
有人建议费先生把想法写成文章。费先生谈兴更高,从写文章说到教书:
教授的本领在旁白。写了文章,拿到课堂上去念,不算稀奇。要用旁白把正文里没有讲出来的东西烘托出来,提高一步。旁白比正文好。正文的写作常受拘束。光有正文,传达不出旁白的东西。有的教授只能上课念讲义,那成什么教授啊,要会旁白才好。
类似的微言大义,费先生有很多。说者有意,也希望听者有心,能听懂那些不宜说破、不想说破、不能说破的话头中藏着的正文和旁白。有机会常听费先生说话,可以体会到一种智慧的快乐。上好的课堂,正文精彩,旁白更妙。
费先生的绝妙旁白,来自他的聪明,也来自他的用功。出门调查一圈,随身带的小本子上就多出好多题目:新城加旧城,生态循环,效应交织……一个个题目活跃着费先生的脑细胞。不久,就有了新的正文,新的旁白。
费先生有个特殊的本领,晚上躺下后,能把白天里写的文字在大脑“屏幕”上很完整地过上一遍,琢磨哪里欠缺,需要补充;何处不妥,有待修改。同时,他也能把尚未落笔的腹稿显示在大脑“屏幕”上。在这个天地里,他劳作,他快乐,他年轻,他灵动,他左右逢源,神思如涌。精神上可以为友的贤者,一个个向费先生走来。孔夫子、钱穆、陈寅恪、费达生,吴文藻、潘光旦、梁簌溟……费先生也以奉为上宾的心情向他们一个个迎去,倾心长谈。
(摘自《晴耕雨读》,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费孝通搞研究的地点,不光在书房,还在田野,他搞实地调查,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记录了好多调查过程中想到的题目,这主要表现了费先生的聪明。
B.费孝通除了向钱穆、陈寅恪等人学习,还深入民间向人民群众学习,这不仅体现了韩愈倡导的“圣人无常师”观点,也体现了一代学者的广阔胸襟和治学精神。
C.费孝通把《论语》放在手边,带到实地调查的路上,他不论是写怀念恩师的文章,还是写怀念故友的文章,文章的题目都是从《论语》中寻找到的。
D.“八十岁了,才知道八岁的时候该看什么书”,费孝通从小接受新学教育,欠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训练,人生最后几年,他专门补习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
E.费孝通和钱穆一样主张“天人合一”,认为在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上,“天人合一”是最好的表达方式,用“天人合一”去思考东西文化的差别,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小题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费孝通身上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小题3】费孝通谈到教书时提及“正文”与“旁白”,在他看来怎样对待这两者才算是好课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作为一位具有国际声望的学者,费孝通的优秀品质体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18 04:46: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表1:近三年国家旅游局关于春节假日期间国内旅游市场的统计表

年份

旅游人次

旅游收入(单位:元)

2016年

3.02亿

3651亿

2017年

3.44亿

4233亿

2018年

3.85亿

4760亿

 

表2:2018年春节旅游出行方式

材料二:

2018年2月8日,国家旅游局发布《2018年春节假日旅游指南》,对春节假日旅游情况进行分析预测和引导。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已成为广大群众欢度春节的重要方式,今年春节旅游市场持续红火。调查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我国居民出游意愿为83%,其中48.9%的游客选择在春节期间出行。从出游内容来看,研学游、海岛游、游轮游、冰雪游、乡村游等以家庭游客为服务对象的主题旅游休闲市场热度较高。而越来越多的游客更看重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和品牌形象,对价格的敏感度趋低。

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调查还显示,春节期间具有出游意愿的居民中,有65.9%选择了国内中长线旅游,比例最高。游客选择排名前十的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为:三亚、哈尔滨、杭州、厦门、张家界、北京、上海、昆明、成都和重庆。

可见,南下避寒、北上玩雪仍是广大游客春节出行的重要动机。选择近郊旅游的居民比例达34.5%,表明春节期间探亲团聚、家庭短途游将升温,结合返乡客流高峰,二、三线城市商业街区、博物馆、主题公园、游乐场、动物园、庙会等将迎来大量游客。

(节选自2018年2月《南方周末》,有删改)

材料三:

春节假期虽刚结束,但各地返程客流高峰依旧持续。在最近几天,关于海南离岛“天价机票”的新闻与大量游客被“困”海南岛,相继刷爆朋友圈,引起网友们的广泛热议。

从相关票务网站查询可知,未来几天,三亚飞往哈尔滨的直飞航班最低票价为12114元;三亚、海口飞往北京的直飞航班全部售罄……从票面价格的数字上来看,被称为“天价机票”无可厚非。

所以,很多网友对于动辄万元的离岛机票表示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航空公司因自驾游客无法离岛而坐地起价。但“天价机票”存在的根本原因,只是因为经济舱机票售罄。以流传最广的三亚飞哈尔滨的单程价格为例,由票务网站查询可知,动辄万元的票价均为全价头等舱、商务舱,且这一航段无论从飞行时间还是飞行距离均相近于北京飞往东南亚城市的航班,这类航班的全价头等舱价格常年处于万元左右。

从政策角度来说,此番被媒体报道的“天价机票”也符合市场价格。从2010年6月1日起,为适应国内航空运输市场发展,民航局、国家发改委研究决定,民航国内航线头等舱、公务舱票价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各运输航空公司自主定价。因此,航空公司在春节海南旺季售卖全价头等舱、商务舱机票也并无问题,这也符合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价格由供需关系决定。

(节选自2018年2月《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今年春节返程最堵的地方无疑是海南的海口。到目前为止仍有超过万辆外地车辆滞留海口。从大年初三开始,受十年未遇的罕见大雾天气影响,琼州海峡出现反复停航。自2015年以来,无论是旅客还是车辆运输,每年以15%以上的增幅增长,其中春节假期更是繁忙无比。交通部门根据今年节前进岛车流增量测算,海南需要出岛的车辆达到近10万辆。

本次万辆私家车滞留海南,由极端天气引发,确实事出有因。海南省相关部门紧急启动一级预案,政府部门各司其职,全体公务员临时调休为游客车辆让路,尤其是在疏导游客的过程中,海南岛的众多居民和志愿者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为疏导工作献力出策,与政府部门一道投入到服务保障工作当中,让人感到温暖。

事实上,前些年春节期间,在海南的一些热门景点游客蜂拥而至,在一些通往景区的交通要道上,大堵车的现象也频频出现。依道理而言,海南是离岛,有多少车辆进入海南,港口方面能够充分掌握,这也为限流提供了一定的信息优势。特别是,根据气象特点,琼州海峡每年12月至3月雾较多,且多为平流雾,是否应该为极端天气的可能发生留足运力余量,根据运力的余裕程度来考虑接待游客的数量,这些课题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旅游开发虽然短期内能够带来比较大的旅游消费增量,但是不是符合海南岛的长远发展?要注意到海南作为一个岛屿,生态容量是有限的。保护海南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公众的期待,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和产品同样是公众的期待。

有话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节选自2018年2月《央视新闻》,有删改)

【小题1】下面关于旅游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进步,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选择在春节期间外出旅游,有不少于一半比例的民众选择了家庭自助游和国内游。
B.春节期间外出旅游的中国民众更加注重旅游的质量,对旅游消费则毫不介意。
C.春节期间中国民众的出游内容极为丰富,旅游目的既有南下避寒,也有北上玩雪,当然还有探亲团聚的。
D.近三年的国内旅游市场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旅游业发展呈升温趋势,而且旅游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小题2】下面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的天价机票从票面数字来看的确是价格昂贵,这是因为许多自驾游的乘客无法正常离岛,给了航空公司借机涨价的机会。
B.海南是春节期间国内游客比较喜欢前往的旅游目的地,这的确为当地带来了比较大的旅游消费增量,推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
C.极端天气致使万辆私家车滞留海南,海南省相关部门紧急启动一级预案,为滞留车辆让路,海南岛的众多居民和志愿者也给滞留的游客送去了温暖。
D.游客既希望能够尽情观赏到海南岛独特的旅游风景,也希望海南政府能够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来岛旅游的人们提供更优质的旅游服务。
【小题3】请指出海南岛在春节期间出现交通困难的主要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每年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为此,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
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点。
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
表示会严格遵守。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
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
又环保。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 的朝令夕改, 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 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 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每日新报》)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 多。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己。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说,确有必委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地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行,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2017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的出台并不单是政府内部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
C.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一是烟花爆行存在安全隐患,二是污染环境,尤其影响空气质量,影响人民身体健康。
D.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该报刊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目前我国网络的发达。
B.材料一用具体的数字说话,如“上升6.4个百分点”说明认识烟花爆竹危害的人数增加,“98.3%”说明受访者对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等。
C.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和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D.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过年方式的选择的角度进行相关分析。
E. 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小题3】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后面题目。(10分)
为学与做人
梁启超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众人会答为求学问。再问为什么求学问,各人答案就会不同,或者竟自答不出了。诸君啊!我请替你们答一句吧:“为学做人。”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分。这三部分均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称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达德”?因为这三事是人类普通道德标准,总要三者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如何?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都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怎么样才能不惑?最要紧是养成我们的判断力。第一,须有相当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假如一个人连常识都没有。听见打雷,说是雷公发威,看见月蚀,说是蛤蟆贪嘴,那么,一定闹到什么事都没有主意,碰着一点疑难问题,就靠求神问卜看相去解决,真所谓“大惑不解”成了最可怜的人了。学校里小学所教,就是要人有了许多基本的常识,免得凡事都暗中摸索。但仅有点常识还不够,我们做人,总要各有一件专门职业。这就是专门学识。但专靠这常识和学识还不够,还须养成总体智慧,才能得有根本判断力。以上所说常识和总体智慧,都是智育要件,目的是教人做到“知者不惑”。
怎么才能不忧?为什么仁者会不忧?想明白这个道理,先要知中国先哲人生观怎样。“仁”之一字,儒家人生观的全体大都包含在里头。大凡忧之所从来,不外两端,一曰忧成败,二曰忧得失。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就不会忧成败。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知道宇宙和人生是永远不会圆满的,正为在这永远不圆满的宇宙中,才永远容得我们创造进化。我们所做的事,不过在宇宙进化几万万里的长途中,往前挪一寸,两寸,那里配说成功呢?然则不做怎么样呢?不做则一寸两寸都不挪,那可真真失败了。仁者看透这一理,信得过只有不做事才算失败,肯做事便不会失败 。故《易经》说君子以自强不息。再者,我们得着“仁”的人生观,便不会忧得失。为什么?因为认定这东西是我的,才有得失之可言。连人格都不是单独存在,不能明确划分,然则哪里有东西可为我们所得?既无所得,当然无所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可以为我们所得的。你想有这种人生观的,还有何得失可忧?
怎么样才能不惧?有了不惑不忧功夫,惧当然会减少许多了。但这属于意志方面的事。一个人若是意志力薄弱,便有丰富智识,临时也会用不着,便有优美的情操,临时也会变了卦。然则意志怎么才会坚强呢?头一件须要心地光明。孟子说浩然正气,至大至刚。人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这是第一。第二要不为劣等欲望之所牵制。一被物质上无聊的嗜欲东拉西扯,那么百炼钢也会变为绕指柔了。总之,一个人意志由刚强变柔弱易,由柔弱返刚强难。自己做不起自己主,还有何事可做?只有奋斗,才可得自由。意志磨练到家,自然是看自己应做之事,一点也不迟疑,扛起来便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样才算顶天立地做一世人,绝不会有左支右绌的丑态。这便是意育的目的,教人做到“勇者不惧”。 
诸君啊!你现在怀疑吗?沉闷吗?悲哀痛苦吗?觉得外面压迫你不能抵抗吗?我告诉你,便是你因不知才会惑;你悲哀痛苦,便是你因不仁才会忧;你觉得你不能抵抗外界压迫,便是你因不勇才有惧。这便是你的知、情、意未经过修养磨练,所以你还未成个人。我盼望你有痛切的自觉啊!有了自觉,自然会自动。 
诸君啊,醒醒罢!你成不成人,就看这几年哩!
1922年12月
(选自《阅读名篇——中外演讲辞卷》,有删节)
【小题1】作者认为“成一个人”的标准是什么?(2分)
答:
【小题2】作者认为“仁者不忧”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小题3】最后两个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别分析其表达作用。(5分)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余光中传(节选)
陈君华
余光中并没有随蜂拥的人流涌向大陆,因为香港的十多年生活经验告诉他,并不是近了或回了大陆,自己的中国情结就可以如冰融雪消一般顿时化解的。大陆正如台北,一切都在变啊,变了的世界是回不去的,回去了也解不了打在童年和老年之间的“千千结”。到现在他还清楚地记得,1981年还是在香港中文大学的时候,他第一次接待了大陆出访的代表团,认识了黄药眠、柯灵、辛笛。当时,由于情况很陌生,他在向几位来宾介绍妻子范我存时,竟不知用“妻子”、“爱人”亦或称“太太”“夫人”更合适,着实让他一阵犹疑。而黄药眠等人也脱口称他“余光中同志”。海峡两岸分隔也太久了,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带给敏感的他更多的是久别重逢的亲切还是恍若隔世的陌生?他自己也说不太清楚,但他实在害怕后一种场面的出现。所以,在海峡形势逐渐缓和的时候,余光中的“中国结”相反却愈结实了。
但为了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1992年9月初,他还是欣然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邀请,首次回大陆北京,并作了为期一周题为《龚自珍与雪莱》的专题学术演讲。会后,又接受了丁宗浩的采访。在谈到纯文学面对“大众文化”的冲击时,余光中深有感慨地说:“大众文化”对诗歌创作的冲击确实很大,以至于“诗歌溃烂”成了一个全球现象。在台湾,一本诗集能销到2000册就算不错了。可数量和价值往往是不成比例的。
“其实,文学只有在封闭、单一的社会形态下,才成为人们精神仅有的出路,而现在社会多元化了,人们可以拥有更多的嗜好。在台湾,作家改行当节目主持人的事情很多。”
面对这些现象,余光中确信,真正的诗人即使在商业价值取向下,也不会写趣味低下、比较浅易的东西,而宁愿“小众化”,李贺、李商隐现在并没有被抛弃,已经流行一千年了。更何况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这样的诗人呢?而中国历史上领一时风骚的人也很多,钱澄之、王渔洋都领过,但都没有维持多久。
“不过,我们也不必忙于反对或拒绝大众化,因为它里面多少也蕴含着某种‘时代精神’,所以也不妨尝试去寻找‘大众化’和‘小众化’这两点之间的融点,比如罗大佑就比较成功。他是商业背景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他的歌既受大众欢迎,又有一定的批判性。”
古稀之龄能经常回故乡一探,而不用像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临终抱憾的那样:“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在旁人看来是幸福的。但余光中明白,其实那浓浓的乡愁不是回了故乡就能解的。世界的变化太快了,故乡也变成了大都市。“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乡愁和初恋一样是回不去了的。
【小题1】请归纳概括“诗歌溃烂”成为全球现象的原因。(4分)
【小题2】在余光中看来,乡愁是永恒的,即使“回了故乡”,乡愁也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请结合文本,归纳其中的理由。(5分)
【小题3】作者认为,文学必须坚持纯文学创作,这样的作品才永恒,但他也不全盘否定文学创作的大众化。对此,你的见解是什么,请列举本文外的一个例子简要阐述。(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