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
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一般民众则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但影响巨大波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北林积修树,南池生别岛”写修禊之时,习家池风景无限。“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则写禊饮者的神态和曲水流觞的场景。
记载比较详尽的一次习家池修禊是清道光五年(1866),习家池改扩建及灌溉工程完成,应官民要求,太守周凯亲自主持了这次庆祝落成暨修禊活动。是日,习家池松簧交翠,桃柳夹岸,泉涌石洑,潺湲邅回,七十多位嘉宾、耆旧、士人、幕僚列坐池滨。曲水流觞,大家各赋诗一首。可惜这些诗今日未能目见。从周凯其它诗中我们约略可见,“盈盈水一泓,清浅鉴毛发”“胜事不可追,兰亭久消歇”“烹泉坐池上,默默问残碣”,便勾勒出当时的情景。这次修禊,成为襄阳历史上传为美谈的盛事。
孟浩然诗曰:“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襄阳,胜迹如林,修禊之事为何独情于习家池?习家池亦称高阳池,乃东汉初襄阳侯习郁所修建,为中国私家园林鼻祖。此处藏气聚风,名士辈出,为文人骚客垂青偏爱。高僧曾在此“弥天”,孟浩然有涧南居;李太白且醉池上亭,杜工部清思汉水上;李商隐曾共山翁把酒时,皮日休十宿高阳忘却回;白居易赋诗借良驹,欧阳修《醉翁亭记》续新词。习家池为文人雅士提供了最好的山水环境。他们的逸志闲情,往往在乐山爱水中,托酒而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故习家池有“醉酒诗千篇”美誉也。
习家池修禊,在乎山、在乎水、在乎酒、在乎意境矣!
【小题1】下列对修禊习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诗经》及相关资料来看,修禊是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成后来带有节日性质的活动的。
B.到了两汉时期,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已经消除,祭祀只是象征性的。
C.兰亭集会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活动,发生在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为此作《兰亭集序》,字如蛟龙之舞,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D.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举行的三次“红桥修禊”活动影响巨大甚至波及全国,由名士主持,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
【小题2】下列对襄阳习家池的修禊情况的介绍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很有可能源于东汉,也可以说是从习家池修建起来便渐渐开始有了修禊习俗。
B.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是文献记载比较具体的一次修禊活动。
C.唐代孟浩然的《襄阳公宅饮》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了习家池修禊习俗的文献,对这一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D.襄阳习家池举办的修禊活动从东汉到清代均有相关记录,比如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就是记载习家池修禊仪式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禊活动产生后形式渐渐发生了变化,但直到明清都还是保留了洁身、饮酒作诗、游春踏青等高雅趣事的习俗。
B.到了宋代,修禊活动的内容可以根据喜好随意增减,原本作为节日余兴的活动成为主要内容,人们常常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C.清代襄阳太守周凯于道光五年亲自主持的习家池修禊活动和兰亭修禊一样也仅仅是一次文人名士集会,别无他由。
D.襄阳习家池为历代文人骚客垂青偏爱是因为这里风景优美,并且修禊习俗活动的举办为他们提供了抒发性情的平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4-20 05:28: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我国5G试验分为两步实施:技术研发试验,起止时间为2015年至2018年;产品研发试验,起止时间为2018年至2020年。

我国5G商用推进进程几乎与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5G标准化时间表保持一致:3GPP将在2017年12月完成Rel.15(第一个5G版本)非独立组网5G新空口技术标准化以及完成5G网络架构标准化,满足美韩日激进运营商需求;2018年6月完成独立组网5G新空口和核心网标准化,支持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和uRLLC(超可靠、低时廷通信)两大场景,满足2020年5G初期商用需求;2019年9月,支持eMBB、mMTC(海量机器类通信)、uRLLC三大场景,满足全部国际电信联盟技术要求。

作为全球拥有最多4G用户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的计划在5G全球发展路径更为明晰时也出现了一些微调,2017年启动5G外场试验,2018年将启动5G网络预商用试验,在2019年进行商用化规模试验,力争在2020年实现5G网络规模商用的目标。

(摘编自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中国5G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材料二:

经历1G、2G时代的一无所有,3G时代登上舞台、4G时代基本并跑,5G时代,中国已成全球5G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据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联盟)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5G市场。

如今,中国正在加快5G部署,一些龙头企业也在5G技术和应用上取得阶段性突破。

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在5G技术方面应申请超过1000项专利,成立了5G联创中心,在全球建立了12个开放实验室;中国电信主导了5G国际标准立项30余项,同时聚焦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将5G的技术特性与云计算,物联网等相结合,实现与垂直行业的跨界融合;中国联通成立了5G创新中心,发布16项5G相关产业白皮书,成立并推进了多个产业联盟。

设备厂商方面,相关报告显示,华为已成为全球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已与全球42家运营商合作开启多张5G预商用网络;中兴目前已申请专利超过1500件,首创的Pre5G(通讯技术)产品已经在40多个国家60多张网络中实现部署;紫光展锐将在2019年推出5G芯片,实现5G芯片的商用,2020年会进一步推出5G单芯片,同时会完成高端和终端全面产品布局。

除了5G本身的技术研发和应用部署,加快与4G协同发展也将为产业发展储备机遇。工信部提出,将加强4G与5G协同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开展全球5G合作,共同打造开放融合的5G产业生态,释放5G应用潜能。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2月7日)

材料三:

据法新社报道,根据一项美国研究显示,在发展被称为5G的第五代无线网络的竞赛中,中国略微领先于美国。美国的无线网络运营商行业协会发布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自动驾驶汽车、远程医疗和其他技术所需的这种超高递无线网络系统的部署方面,美国落在了后面。

俄媒称,美国无线通信的报告中说,美国应该加快引进5G技术,否则可能比中国落后一到两年,未来不再有其它机会。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SC)也警告称,如果中国占据通信领域主导地位,那么他们将不仅获得技术胜利,也将获得政治,经济、军事胜利。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刊登题为《中美5G之争》的报道称,一场不那么热闹的围绕5G芯片的争执才是重头戏——目前5G标准尚未制定出来,如果中国成功在5G专利方面拥有更大份额,美国芯片集团高通将受到冲击,中国设备制造商将会受益。

(摘编自《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满足2020年5G初期商用需求,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将在2018年6月完成独立组网5G新空口和核心网标准化。
B.中国已成全球5G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到2025年,中国可能成为全球第一大5G市场。
C.中国正在加快5G部署,作为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集团,已与全球42家运营商合作开启多张5G预商用网络。
D.加强4G与5G协同发展、打造完整产业链,开展全球5G合作,共同打造开放融合的5G产业生态,才能释放5G应用潜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5G试验分为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两步实施,5G商用推进进程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的5G标准化时间表保持一致。
B.中国一些龙头企业在5G技术和应用上取得阶段性突破,中国移动、中兴已经申请专利超过100项,并进行了相关部署。
C.在第五代无线网络的竞赛中,中国略微领先于美国,美国无线网络运营商行业协会发布的研究结果也证明了这一事实。
D.美国机构认为,美国若不加快引进5G技术,未来将无法赶超中国;失去通信领域的主导地位,也将失利于政治经济军事。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交子在宋初的四川成都产生,有其必然原因。五代时期,中原兵火连烧,高山阻隔的蜀地却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达。到了北宋,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成都更是成为了西南和西北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但朝廷为维护统治区内的货币流通,定蜀之后,颁布禁令,禁止铜钱入川,虽然太祖定蜀后允许蜀地铸造铁钱,却又把这里当作平定诸国的财源基地,大肆收敛铜钱,致使蜀地几乎无铜钱流通,铁钱充斥市场。铁钱体重,大笔交易用钱量极大,使用极为不便。当时铁钱小钱每十贯就重六十五斤。进行大宗交易的商人为了安全和解除腰缠万贯之苦,迫切需要有人代管现金,于是,成都民间富商开始成立交子铺户,“制楮为券”,主持发行“交子”。
随着贸易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户。交子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所印交子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赢得了很高的信誉。但此时的“交子”也只是现金支票,没有货币流通功能。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直接使用“交子”来支付贷款旳事例也日渐增多,这才使交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质。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她们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向市场发行。这种交子已经是铸币的符号,正好才能成了纸币,只是尚未取得政府认可,尚属民间“私交”。
交子铺户并非都恪守信用。有些铺户恶意欺诈,滥发交子之后闭门不出,停止营业,或者挪用存款,经营他项买卖失败而破产,导致所发“交子”无法兑现。存款者取钱而不得,便往往激起事端,引发诉讼。真宗景德年间,益州知府张泳对交子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十六家富商经营。交子的发行至此始取得政府认可。
仁宗天圣元年,朝廷设益州交子务,将交子的发行权收归朝廷,由京朝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这便是我国最早的“官交子”。“官交子”发行,严格印制过程,规定流通范围,限制发行额,而且规定分界发行,每界三年,以新换旧。首届交子发行126万贯,以四川的铁钱为钞本,备本钱万贯,准备金相当于发行量的28%,以保证纸币的自由兑换。
然而朝廷往往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仁宗庆历年间益州交子务在陕西发行交子六十万贯,以支付粮草费,竟没有置准备金。哲宗绍圣年间,为了满足陕西军情之需,增发的一次交子量竟超过一界总量的数倍。分界发行也慢慢成了“通货膨胀”的障眼法,哲宗元符年间换发,新交子一缗换回交子五缗。甚者,朝廷用更改纸币名称的办法来掠夺民间财富。徽宗崇宁四年,“令诸路更用钱引”,把纸币定名为“钱引”,发行不置钞本,不许兑换,随意增发,以致纸币价值大跌,到南宋嘉定年间,每缗只值现钱一百文。朝廷信用滥用,毁坏金融法制,其结局必然是通货膨胀,货币体系的崩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初的成都能够成为国内少有的重要贸易集散地,与蜀地高山环抱的地势阻隔了五代时期的战火和内地相对稳定有密切关系。
B.朝廷禁止其他地方的铜钱流入四川,又从四川毫无顾忌地收敛铜钱,导致蜀地市场几乎没有铜钱流通,商品经济陷于停滞。
C.蜀地市场上流通的合法货币铁钱值少体重,大规模交易使用数量极其庞大,收支都极其不便,携带大额铁钱更让人痛苦难堪。
D.贸易发展的需要,“交子铺户”的恪守信用和随到随取的便捷,是交子铺户赢得客商信任、交子渐渐被客商广泛使用的原因。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商人使用交子直接支付货款,这让交子具备了流通的功能,交子铺户向市场发行统一规格的交子,是未被政府认可的民间“私交”。
B.某些交子铺户不守信用,或主观或客观地造成了存款无法兑换的局面,进而激起了事端,引发了诉讼,迫使当地政府进行整顿。
C.为了确保纸币的自由兑换,朝廷发行“官交子”,实施了严格印制过程、规定流通范围、限制发行额、规定分界发行的措施。
D.巨额增发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纸币的“通货膨胀”,而为了掩盖“通货膨胀”的真相,朝廷利用分界换发减少市场泛滥的纸币。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品经济的繁荣,市场货币需求的增大,蜀地铜钱的短缺,铁钱的不便以及交子的独特品质,这些都是“交子”变身货币的原因。
B.最初的交子由民间富商自主发行,还不具备货币流通的功能,只是现金支票,当商人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时,交子才成为了货币。
C.设益州交子务,将交子发行权收归朝廷,禁止私人印制,且采取了严格的防范金融风险的系列措施,保证了最初纸币发行的成功。
D.朝廷信用滥用,毁坏了原有的金融法制,把交子当成敛财工具,其结果一定是让交子失去信用,出现贬值,使货币体系最终走向崩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谐理念与建筑“三性”
何镜堂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等价值观,其中一个核心理念是和谐。和谐理念认为,世间万物在保持其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可以形成良性互动关系,达到“和而不同”的境界。这是中华文明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取向。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也是如此,其和谐理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上,体现在城市、建筑、园林等各个方面。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和谐理念,是我们从事现代建筑设计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现代建筑设计师应将和谐理念与现代生活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设计出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这需要高度重视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建筑具有鲜明的地域性。世界上没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体的、存在于特定地域的建筑。建筑总是扎根于特定地域的具体环境中,受当地经济、社会、人文等因素的影响,受所在地域的地理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已有建筑地段环境的制约。地域性体现了建筑与其建造地点相关地理、人文、技术和经济条件的和谐,它一方面要求建筑适应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另一方面要求建筑体现特定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只有从建筑所在地域提取特色建筑元素、挖掘有益的建筑“基因”,并使之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
建筑既是物质财富,又是精神产品;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作品。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体现人类的科学思维、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秀建筑,其精神内涵常常超越建筑本身,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常常成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个文化标志,并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建筑必须与这些变化相适应、相协调。提高现代建筑的文化品位,要求我们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着眼现代先进文化,还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
建筑总是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得到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工作方式,这些都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设计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建筑成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现代建筑设计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用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设计观念、思维方式和科技成果;努力寻求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设计更多展现时代风貌的现代建筑。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体现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发展趋势。新形势下,中国建筑设计要不断发展、走向世界,需要培养一大批有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的建筑设计人才。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外先进建筑理念与技术,吸收人类建筑文化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深化对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中和谐理念的理解,使我们所设计的建筑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扎根本土又放眼全球、继承传统又锐意创新,充分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我们就能设计建造更多建筑精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2月24日第7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建筑设计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与现代生活和科技紧密结合,努力寻求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
B.从建筑所在地域提取特色建筑元素,挖掘有益的建筑“基因”,并将其与现代科技、文化相结合,才能充分体现建筑的地域特色。
C.一个国家、民族优秀建筑的精神内涵往往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标志之一,并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D.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不仅是从事现代建筑设计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而且是中华文明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共同理念和价值取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物质财富和技术的产物,建筑具有文化性,在满足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功能需求的同时,还应体现人类的科学思维、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
B.作为具体的、存在于特定地域的建筑,要受到所在地域的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当地经济、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C.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所设计的建筑要体现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的设计理念。
D.要设计出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需要高度重视并充分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筑既要适应所在地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又要体现特定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性。这两个方面的要求都体现了和谐理念。
B.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生活存在着结合点,现代建筑设计师要把继承传统和锐意创新结合起来,设计出富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现代建筑。
C.因为文化性体现的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所以要提高现代建筑的文化品味就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着眼现代先进文化,吸收世界优秀文化。
D.时代的发展既为建筑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同时也要求现代建筑设计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题。
宣纸为宣州皮纸的总称,其名源于唐代宣州贡纸,在元明两代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改进,至明代中期已臻完善,成为中国皮纸的杰出代表。
宣纸最突出的特点是“润墨性”,这种特性对书画创作意义重大。宣纸可以大大丰富笔墨的表现形式,不仅可皴擦勾斫,也能施诸泼墨渲染,笔迹墨痕清晰可辨,极有笔墨韵味。丰富的笔墨变化可抒发感情,移情寄兴,遣貌求神,这是其他纸种所不能比的。
宣纸具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它“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寿命却几乎是所有纸中最高的。真正的宣纸,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皮料成分越重,纸张越能经受拉力,即使笔力反复搓揉纸面也不会破,也就越能体现丰富的墨迹层次和更好的润墨效果,质量也就越好。
然而,由于稻草浆的成本只有皮料的六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如今有些所谓的宣纸,稻草比例超过了70%的还称之为“净皮”,几乎全是稻草浆的美其名曰“棉料”。成了这个样子的“宣纸”,已经承载不了更多的笔墨技法,也保存不了多少时间。
当代书画用纸的生产工艺与过去相比也有很多不同。过去的玉版宣,要在纸浆中抄造三回;今天的玉版宣,只是皮料的比重大些。过去有一种半生熟的煮捶宣,是要把生宣纸反复砸打密实,而今天的煮捶宣,是用刷子刷上矾水,达到半洇不洇的效果。
如今,漫步北京琉璃厂,各种品牌、各色式样的宣纸令人眼花缭乱。宣纸的生产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至今没有量化的质量标准:青檀皮和稻草比例应为多少?漂白的残留物质究竟有什么?与此同时,在生产工艺中,用杂交稻草代替沙田稻草,大量使用化学漂白剂,都使宣纸的质量大不如前。更让人担心的是,宣纸生产技术目前仍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而且由于工作条件辛苦,待遇低,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宣纸是中国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有“纸寿千年”之誉。今天,更需要优质宣纸,将我们创造的文化艺术,传诸后世子孙。
(取材于殷燕召《宣纸:“纸寿千年”,需求不降》)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词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已完善:接近
B.皴擦勾:砍削
C.貌求神:运用
D.眼花乱:缠绕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当代宣纸质量大不如前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配料比例发生变化
B.古代造纸技法失传
C.生产工艺过于简化
D.大量使用化学制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民谣谚语,是人们世世代代的生活经验的高度总结与卓越智慧的长期积淀,有着极为丰富、深厚的内涵,是极富特色的传统民间文化的形式之一。
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中,有大量的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宋人认为:为官之要,曰廉曰勤。岳飞更是直率地指出: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至于名相范仲淹,则其境界更高。他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清心做官,莫营私利。这些至理名言,后多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
另外,当时还有劝廉、守廉的民谣。例如:世常羞贫贱,贫贱非我羞;人人为官莫敛财;住世一日,则做一日好人;居官一日,则做一日好事。否则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些或诗或歌的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的良好愿望。
据传,当时民歌谣谚中还广为流传着宋真宗写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诗歌中既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写得清楚明白。但不论怎么说,学而优则仕,总比不学无术、只顾投机钻营和贪赃枉法要好。因此,时人又唱道:谁不爱,黄金屋;谁不羡,千钟粟;但他们也深知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且富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
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尤其是对北宋末年童贯、蔡京、朱勔等人的切齿之恨。如贪官朱勔受宠,仅家奴即有百余人封官赐爵。其中受金带者至有数十人。当时民谣说: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以贪污勒索的钱财而换取的腰带到手后,又被高价转卖,从而大获其利。因此,人们对贪赃枉法之徒愤慨至极,认为“打破筒(指童贯),泼了菜(指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
有些诗歌民谚还揭露了贪官的罪恶与崇拜金钱的无耻嘴脸。南宋初,因大将张俊所领士兵自臀而下,文刺至足,故有“花腿军”之名。然而,这些花腿军成了他的私仆。他役使这些花腿搬运花石,在杭州为他修盖太平楼。当时民谣道:“张家寨里没由来,使他花腿抬石头,二圣犹自救不得,行在盖起太平楼。”
贪官污吏无耻,他们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其中,王黼尤为突出,他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于是,人们为他编了顺口溜:三千索,直秘阁;五千贯,擢通判。以致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甚至无官不贪。官吏贪污,实同盗贼,有时,贪官为害甚至倍过于贼。
在西夏的反贪文化中,同样有许多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的民谣谚语。如对贪官污吏追逐升官发财、贪婪成性、惟求享受的寄生生活抨击道:“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户户紫衣不缫丝,人人为官莫敛财”!这其中,既有控诉,也有讽刺,还有劝善戒恶民谣;世上正事三件:“畜牧、耕作和商贩;天下坏事三件:骗盗、贪索和赌钱”。
(摘自王春瑜著《简明中国反贪史》,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宋初,大将张俊让“花腿军”做他的私人仆从,为他搬运花石,为他修楼盖屋。当时就有民谣揭露了他的无耻嘴脸与罪恶。
B.名将岳飞等人的为官之说,名相范仲淹的至理名言,后多成为宋人的口头禅,转化为歌谣民谚中倡导廉洁、颂扬廉政的内容。
C.两宋时期的民间谣谚,内容都是倡导廉洁、颂扬廉政,同时也表现出人们对贪官污吏的严厉谴责与愤恨。
D.宋朝贪官污吏崇尚“欲得富,须胡做”之道,大官大贪,小官小贪,无官不贪。王黼甚至公然把各种官职按不同等级定价出售。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时民歌谣谚中广为流传的宋真宗的《劝学诗》,虽有劝人勤学苦读的用意,但也将读书、做官、发财之间的关系功利化了。
B.两宋时期有大量的倡廉、颂廉、劝廉、守廉的民谣,这些民谣代表了广大民众希望官场廉洁、官员廉正、不奢华、莫敛财等良好愿望。
C.民谚“又穿服,又贮财宝,不用借债;官爵已升,宫室已成,不缺用品”抨击了西夏贪官污吏的贪图享受、贪婪成性、贪逐升官。
D.两宋时期,大量的民谣谚语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愤恨,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儿孙自有儿孙福,何必为官去贪污”等。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宋时期,人们用民谣谚语赞颂清官廉政,谴责贪官污吏,揭露社会黑暗,控诉贪污无耻,反映民众辛酸,对当今的反贪文化颇有影响。
B.同为民谣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与“何必为官去贪污”“宝贵有余乐,贫贱不堪忧”对待功利的态度却是矛盾的。
C.童贯、蔡京、朱勔、王黼等贪官污吏行径卑劣无耻,引得百姓切齿愤恨,百姓用民谚控诉、讽刺、抨击,揭露了他们的无耻嘴脸。
D.两宋的民谣谚语哲理性、思想性、文学性三者兼具,代表了民众的意志和情感,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表现了百姓的好恶与褒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