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朱德群,饮誉世界的绘画大师
苍鹘
3月26日,朱德群在巴黎逝世。朱德群贵为法兰西艺术院的第一位华裔院士,其画作注入了浓郁的西方抽象审美理念,以及淡雅的东方古典色彩,其间那隐隐约约、清清浅浅的乡愁,是他留给这个世界耀眼的谢幕词。
朱德群出生在江苏萧县。萧县是中国著名的书画之乡,“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曾经寄居于此,为这里留下了“尚艺”之风。朱德群的祖父、父亲世代行医,知书达理,喜爱丹青。父亲闲暇之余,常作画自娱,他也时常随父画画,临习草书。家里收藏的书画作品,也成了他的艺术启蒙教材。朱德群5岁就和两个哥哥一起在私塾里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和唐诗,识字习帖。他临摹了欧颜柳赵各体楷书,私底里他还练习草书。
初中毕业后,朱德群考上杭州艺专。杭州艺专讲究中西兼修的学风,开阔了朱德群的思维和视野。2008年,88岁的朱德群被记者问及为何对母校杭州艺专念念不忘时,他说:“杭州艺专的教授非常好,鼓励学生向前。那里教学严格,办学方法、路线与欧洲相接。当时学校的图书馆可以见到几乎所有的巴黎艺术杂志,学生们都晓得巴黎绘画、画派等的转变,这样到巴黎学习就不存在衔接问题。”
杭州艺专的学习氛围很浓,人人都是“画疯子”。入学次年,才气过人、目空一切的吴大羽给朱德群所在的班级讲授素描,他对学生不遗余力地鼓励。朱德群每天都去西湖边写生,风雨不误,哪天朱德群没有画拿来给他点评,吴大羽便会“神色顿显失望”。一次,他察觉朱德群的习作有取巧趋势,便当头棒喝道:“作画要老实,不要卖弄小聪明,不要出风头。”他的老友、著名法籍华裔艺术家熊秉明提起他时,曾说:“我看德群写字,写完一张几十、几百字的书法,只要发现有一笔败笔他就毁掉。他就是这么个顽固追求完美的人。”
60年代中期,朱德群产生了与前辈大师对话的愿望。他特意跑到台北故宫的珍宝库,去看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回到巴黎后,他就画出了与范宽对话的抽象巨幅《源》。接着,他又创作了一幅与北宋画家郭熙《早春图》对话的抽象作品《早春》。
凭借抒情而充满诗意的抽象绘画,朱德群被法国现代绘画史家称许为“把东方艺术的细腻与西方绘画的凝练,融会得最为成功的画家”。他的作品采用油画的表现形式,却深得中国艺术之精髓,画中透出了水墨画的痕迹。因此,深受法国画坛的敬重。
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苏利文,曾问过朱德群创作时的感觉,朱德群答道:“看画和绘画,觉得在聆听宇宙的天籁。”这个“宇宙天籁”是什么?朱德群在院士加冕的演说中说:“我是一个汉家子弟,可我一直在追求将西方的传统色彩与西方抽象画中的自由形态,用中国的阴阳和合的精神键组合成新的画种。”
但凡进入上海大剧院的人,第一眼所见的,必是进门的巨幅绘画《复兴的气韵》。这是朱德群毕生最大的一幅作品,也是他艺术生涯中的一幅抽象画代表之作。画作色彩瑰丽,气势宏伟,内涵丰富,充满艺术想象力,其千变万化的层次如同音乐般流动,象征着艺术的多元,更表达了一种复兴的理念。
无论是他的写实画还是抽象画,东西方评论家都众口一词:朱德群是用油画画出了中国水墨画精神的大师,他用浓郁泼辣的色块轰入画的深层,追求深远的宇宙空间感和无限激情的笔墨之韵。
(选自《羊城晚报》2014年4月1日)
(相关链接)
①朱德群(1920~2014),生于安徽萧县(今属江苏),1941年毕业于国立杭州艺专,1945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1951年任教台湾师范学院。1955年定居巴黎,从事绘画创作。1997年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摘自“百度百科”)
②法兰西学院院士就职大典,著名雕塑家、艺术院士让·卡尔多向全体颂扬朱德群院士:“您是一位创作力雄浑博大的艺术家,您驾驭和完成了如此多的极其稀有和高品质的作品,您卓越的智慧和性格,给我们学院投进了一片新的光辉。您的作品是世界性的,因此这片新的法兰西光辉所照耀的范围,已经超过了国界。”(摘自周瓦《朱德群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朱德群的画作融入了浓郁的西方抽象审美理念与淡雅的东方古典色彩,他用油画画出了中国水墨画精神,深受法国画坛的敬重。
B.萧县是中国著名的书画之乡,故乡的“尚艺”之风,祖父、父亲对丹青的喜爱,都深深地影响着朱德群,使他也爱上了书画。
C.朱德群在巴黎学习非常顺利,是因为他在杭州艺专的图书馆见到了几乎所有的巴黎艺术、杂志,晓得巴黎绘画、画派等的转变。
D.朱德群的巨幅绘画《复兴的气韵》是超越国界的作品,是他毕生最大的一幅作品,也是他艺术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幅抽象画。
E. 这篇传记,作者不仅寓褒扬于叙事之中,还引用权威评论,来增强文章的真实性与表现力。语言雅俗交融,有较强的文学性。
【小题2】母校杭州艺专曾对朱德群产生过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为什么说朱德群的作品“深得中国艺术之精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4】让·卡尔多盛赞朱德群具有“卓越的智慧和性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3-14 09:12: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星球战士从某一地点突然消失,而瞬间出现在遥远的另一地点。这样的科幻小说的场景实际上是存在的,这就是量子隐形传态。在这个过程中,一个物体的状态可以在某地突然消失,而以极快的速度在遥远的某地重现出来。1993年,来自4个国家的6位科学家将这一神奇的现象在理论上揭示出来。在这个科学方案中,量子纠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薛定谔的猫”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提出的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是把微观领域的量子行为扩展到宏观世界的推演。实验是这样的:

在一个盒子里有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释放出毒气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这时的猫处在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量子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揭开盖子,我们永远也不知道猫是死是活,它将永远处于既死又活的叠加态;然而当你打开盒子的时候,叠加态突然结束,呈现单一的状态(猫要么死了,要么活着,再不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量子的状态跟这只猫的状态差不多,在被你看到真相之前,它是多种状态的叠加,一旦介入观测,就会坍缩成一种固定状态。

(摘编自《科学时报》)

材料二:

2016年,我国成功将源于量子纠缠理论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最终将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约翰·普瑞斯基尔基于量子叠加态的理论,在对自己“量子霸权”的解释中,为量子计算机设定了一个初步标准:目前顶级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完成5到2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但未来超过49个量子比特后,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就会让超级计算机望尘莫及。传统计算使用的运算规则是二进制的,用0和1记录信息状态,每一步能做到的只有2的一次方——2次运算。量子计算机由量子状态来描述信息,它们拥有更快速的运算方式。比如,2个量子态(也可以称作“2个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做到2的2次方——4次运算。3个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每一步可以对信息做到2的3次方——8次计算。

分解一个2048比特的数

传统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

时间

10年

24小时

硬件

占据1/4北美面积的服务器农场

小房间里的一台量子计算机内含一百万个量子比特

 

(摘自新华网、新浪科技)

材料三:

中科院院士、量子计算专家姚期智在“2017腾讯WE大会”上说:“如果能够把量子计算和AI放在一起,我们可能做出连大自然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9月29日,中科院的一个由密码学专家和物理学家组成的团队成功实现了持续半小时左右、在中科院与欧洲的奥地利科学院之间进行的量子加密视频通话。美媒评价:中国正用量子技术接管世界。厄科特指出:“谁控制了信息,谁就控制了世界。”那么按照这种逻辑,未来将是属于北京的。

(摘编自新浪科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薛定谔的猫”在盒子中的状态,不能理解为50%的概率是死的,50%的概率是活的,而应该是“既死又活的叠加态”。
B.材料二通过具体数字对比,说明了量子计算机在硬件和计算时间方面未来可能远远超过传统计算机。
C.材料三中姚期智指出如果能够把量子计算机和AI结合,我们就可以突破自然规律的限制,凌驾于自然之上。
D.我国成功首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天地间的量子通信。国内量子技术蓬勃发展,量子技术事业方兴未艾,国外媒体高度认同。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3】三则材料分别从哪些不同的角度介绍了量子?请分别予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爱因斯坦移居柏林
①1913年夏天,两位年过半百的、德高望重的权威学者,风尘仆仆地从柏林来到苏黎世。这两个学者一个是普朗克,一个是能斯特。这两个大学者,来苏黎世干什么?观光?旅游?都不是,他们是带着德意志的使命来拜访爱因斯坦的。
②在德国人眼里,爱因斯坦无疑是个“怪人”。年纪小小时就毅然放弃自己的出生之地,不做德国人。忠君、爱国、英勇、服从,这些德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品德,常常受到他的嘲笑,他把这些东西叫做愚蠢和盲目。显然,要把这样一个“怪人”拉回到德国精神文化生活的中心,该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才行。
③普朗克、能斯特放出的“钓饵”是诱人的:
④第一、请爱因斯坦担任正在筹建中的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这个建议似乎很奇怪。随便谁来领导一个研究机构,恐怕都比这位心不在焉、思想常在云端翱翔的爱因斯坦教授强。可是不要紧,所长是代表地位和荣誉。他如果高兴,可以出些主意,如果不高兴,也可以撒手不管,日常事务自有常务秘书办得妥妥帖帖。
⑤第二、选爱因斯坦当普鲁士科学院院士。一般院士是没有薪水的荣誉头衔,但爱因斯坦就任的是实任院士,年薪1200马克。
⑥第三、聘爱因斯坦为柏林大学教授。爱因斯坦教授有授课的权利,只要他有兴趣,但却没有讲课的义务。讲多讲少,讲课的内容和时间,均由他自便。大学里的一切事务,他可一概不必过问。
⑦这个一揽子方案,真不愧是网罗爱因斯坦的妙计。它是普朗克的浪漫主义和能斯特的实干精神合作的产物。他们算是摸透了爱因斯坦的心思,爱因斯坦不能不动心了。
⑧可接受在柏林的工作,爱因斯坦的内心并不是坦然的。
⑨在他看来,移居普鲁士首府,这个德意志军国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老窝,像是背叛了自己的政治和道德信念。中学时代,他离开出生地,就是企图从那时起能放弃德国国籍,以便与军事操练和“黩武气息”一刀两断。可现在难道还要返回普鲁士军国主义的大本营去安家定居?甚至还要去当普鲁士皇家机构的官员?还有一点,爱因斯坦此时对自己的创造性有了一种隐隐的忧虑。他曾对苏黎世的挚友说过:“柏林的先生们把我当成豢养的产卵鸡,可连我自己也不知道,我还能不能下蛋!”爱因斯坦陷入了犹疑不定之中。
⑩“你的出生之地,你真正的祖国在等待着你!”普朗克以他自以为最神圣的感情劝说着爱因斯坦。
⑪“可是,我是个和平主义者,”爱因斯坦说,“德国真的会欢迎我吗?”
⑫“德国欢迎的是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能斯特的政治家风度与外交辞令恰到好处。
⑬“但是”,爱因斯坦打断他们的话,笑着说,“这算得了什么呢?相对论是算不了什么的。朗之万说过,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
⑭“这一点我们同意。可是,在这12个人里,倒有8个在柏林呢!”普朗克、能斯特自负地大笑起来。
⑮爱因斯坦也笑了。确实,柏林是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中心。一流的设施,一流的人才,确实是研究与推广相对论的最佳地点。
⑯“这样吧,”爱因斯坦面对难题时的幽默又表现出来了,“你们二位先生先去玩几天,等你们再回苏黎世,我到车站来接你们。”普朗克与能斯特完全迷惑了。
⑰“要是我手里拿一束白玫瑰花,就是‘不去柏林’;要是拿一束红玫瑰花,就是‘去柏林’。”
⑱爱因斯坦作出了一个浪漫的决定。当普朗克、能斯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从郊外返回苏黎世火车站时,一束红玫瑰花在爱因斯坦手里盛开着,他们的心放下了。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普朗克和能斯特专程到苏黎世拜访爱因斯坦,从他们许诺的条件和他们对爱因斯坦诚惶诚恐的态度来看,他们对爱因斯坦是真心推崇的。
B.“这算得了什么呢?相对论是算不了什么的。朗之万说过,全世界只有12个人懂相对论。” 这句话既体现了爱因斯坦的自谦,也体现了他对相对论的些许自许,还有他对相对论在柏林不能得到认可的担忧。
C.文章的结尾处,对于回不回柏林,爱因斯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提出了送白玫瑰还是送红玫瑰。这一举动,是为了体现他作为科学家的幽默感。
D.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并且作者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叙述中融入了自己的观察、想象和感受。这样写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可读性。
E.不可否认,爱因斯坦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但是对于名利、地位,对于回不回柏林,他也会患得患失。这样写使传主爱因斯坦的形象更真实,更丰满。
【小题2】在德国人眼中,爱因斯坦是个怪人,他的“怪”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对于普朗克和能斯特提出的一揽子方案,爱因斯坦动心了,是什么让他动心的?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说明。(6分)
【小题4】对于爱因斯坦移居柏林的做法,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作为科学家,这种选择是明智之举;有人认为,作为一个爱好和平者,这种做法失之轻率。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学习能力广泛存在于动物界中,昆虫也不例外。例如,昆虫的觅食行为不完全都是出自本能,它们也需要通过学习辨别食物的气味。美国科学家利用一种气味加糖水(烟草天蛾的食物)以及另一种气味而无糖水,来训练烟草天蛾寻觅特定气味。他们将微电极植入烟草天蛾的大脑对其在训练前、训练中及训练后的神经细胞活动和进食行为进行监测,发现它们的神经系统发生了剧烈的重组活动,从而将气味进行编码处理以便于大脑理解,表明烟草天蛾能够学会辨别代表食物和非食物的气味。
昆虫的学习行为是比先天性行为更高级的一种行为,是它们不断适应多变环境、得以更好地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证。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的环境。科学家已经证实,不同类群的昆虫其学习能力的大小是有区别的:昆虫越低等,学习能力也就越差;社会性昆虫的学习能力比独栖性昆虫强,如蜜蜂和蚂蚁的学习能力较强,行为也较复杂。
另外,同种昆虫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学习能力差异也很大,并且各种昆虫都有一定的学习临界期限。对于寄生于寄主不同发育阶段的寄生蜂来说,幼虫寄生蜂在寄主搜索过程中需要感觉的信号类别多、变异大,需要决策的步骤也较多,故学习能力最强,尤其是对植物气味的学习;蛹寄生蜂则次之,而且主要是对寄主气味的学习;而卵寄生蜂的学习能力最弱。
印记是昆虫学习行为的一个特例,只在其生命早期的一个被称为“关键期”的短暂时间内发生。在关键期内,昆虫如果获得了对某种显著刺激的记忆,例如寄主植物的味道,巢穴的气味等,这种记忆就可以终生保留,并在需要的时候被重新唤起。如果蝇在含有苹果提取物的人工饲料中饲养,则雌成虫在寻找产卵地点时就会对苹果表现出极强的偏好。
联系学习是昆虫学习的一个主要类型。例如,黑芥子苷对菜粉蝶产卵具有刺激作用,可用黑芥子苷的刺激使其在不同颜色的纸上产卵,一旦产卵后,它就特别喜欢在此种颜色的纸上产卵,甚至在黑芥子苷不存在时,也趋向在此种颜色的纸上产卵。因此,这种中立的刺激(颜色)就同有意义的刺激(黑芥子苷)联系起来了。在自然界,智利小植绥螨可以把寄主植物化学信号与猎物联系起来,提高其捕食效果;一种捕食性的花蝽成虫可以4梨木虱取食诱导的挥发物与猎物出现联系起来,而在室内饲养没有接越到该挥发物的花蝽在嗅觉测定中不显示偏好性:七星瓢虫也可以把气味和颜色的组合与猎物蚜虫联系起来,提高其搜索和捕食效率。
事实上,只有当学习能力不仅仅成为一种自动的反应,而是变成应对环境的更佳方式时,这种能力才会进化到更高层次。例如,有些种类的蜜蜂只依靠单一种类的花朵为生,它们利用自动的感观刺激就能找到足够的花蜜。而另一些蜜蜂能适应多种花期不同、形状各异的花朵。英国科学家发现:学习能力强的大黄蜂比学得慢的其他种类多采集40%的花蜜。一般来讲,食性越广的昆虫,面临的栖息环境就越复杂,其行为可塑性也就越大, 学习的能力也就更强。
【小题1】下列关于昆虫的学习能力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昆虫的学习能力是昆虫应对变化的能力。
B.昆虫的学习能力在不同发育阶段是不相同的。
C.高等昆虫学习能力要比低等昆虫学习能力强。
D.印记和联系学习是昆虫学习行为的两种类型。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昆虫的觅食行为既是昆虫的先天本能,同时也需要通过学习形成。
B.社会性昆虫的学习能力最强,它们的行为也比低等昆虫复杂得多。
C.印记是只有昆虫才有的特殊学习行为,它形成于昆虫生命的早期。
D.昆虫的食性越广,意味着其行为可塑性就更大,学习能力也更强。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昆虫的学习行为为昆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B.联系学习是昆虫捕食等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学习行为。
C.为应对环境的变化,昆虫的学习能力可以无限进化提高。
D.昆虫学习能力的强弱会影响其对环境的适应,反之亦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造桥大师茅以升
自近代以来,中国造桥史上从没出现过中国人的名字,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皆由西方人建造。直至造桥大师茅以升踏入桥梁工地以后,才改写了这个历史。
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他早就立志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建功立业,1920年,获得加利基理工大学第一个工学博士后,他就毅然回来报效祖国。尽管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片破败景象,但这都没有阻止他回归的脚步。回国后,茅以升便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曾任五校教授,两校校长。他断续执教三十余年,开创了“学生考先生”式教学方法,倡导“先习后学,边习边学’式教育。他是我国工科教育的奠基人。
1933年3月,茅以升辞去北洋大学教习,接受了筹建钱塘江大桥任务。当时,浙赣铁路正在兴建,要与沪杭铁路衔接,需钱塘江上架设一座大桥。钱塘江乃著名珍恶之江,民间有“钱塘江上架桥一一办不到”的谚语,外国人预言此处不可能建桥,但茅以升对祖国的钢铁大桥均为外国人所建,颇为痛心,于是慨然受命,自任桥工处处长,并请同学罗英任总工程师。
茅以升足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设计大桥时,日本侵略从东北燃及华北,大桥关系重大,完工越早越好。他们想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施工方法:“上下并进,一气呵成”。大桥沉箱下沉时,基础工程与桥墩工程并进,江中进行桥墩工程时,岸上进行钢梁装配工程。有两个相邻桥墩完工时,岸上整个装配好的钢梁,即刻用船承载浮运。利用潮水涨落,安装上桥墩,形成一个高效的‘生产线”。
大桥开工于1934年,为使桥基稳固,木桩需立于石层之上。沙层又厚又硬,茅以升从浇花壶水把土冲出小洞中受到启发,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解决了打桩难题,江水流湍急,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为一体。架设钢梁时,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胀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两墩之上。
作为教育家的茅以升还把工地变成了一所临时大学,指导许多工程技术人负在实践中学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为以后中国的桥梁事业培养了一批桥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等重大桥梁建设中,担任设计师或总工程师。
钱塘江大桥注定“生不逢时’。1937年8月13日,松沪会战爆发,9月26 日,钱塘江大桥的下层铁路桥率先通车。通车当日,大批军火物资通过,整个工地笼罩着战争的气氛,没有人再把造桥当作是一项工程。以后两月,各种物资通过大桥源源不断的送往上海。日军在杭州湾登陆后,上海俯背受敌,茅以升疾呼:早一天造好桥,就多一份份胜利的希望。正是茅以升的这种炽热爱国情怀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桥梁界一面旗帜。
淞户会战以上海沦陷结束,杭州不保,大桥等于为日本人造,安放炸药的那一天是茅以升一生中最长的一天。11月17日,钱墉江大桥全面竣工,这是茅以升渴望却又没敢指望的一天。23日,日军攻打杭州,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这座承载着国人科学精神的大桥仅存了89天。当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杭战必胜,此桥必复”,抗战肚利以后,茅以升受命修复大桥,1948年3月,大桥修复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茅以升担任了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主持建设了武汉长江大桥,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参与了人民大会堂设计。党对他的信任远非旧社会可以比拟。他以科技文化使者的身份访问英法等***,他认为科普工作可以实现科技大众化的起步。为此。他撰写了大量影响广泛的科普作品。《人民日报》上连载的《桥话》,就是科技与文学相结合的典范,他以《桥话》为媒介把桥的知识介绍给人民。《桥话》是以生动的文学语言来写的,发表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还大办科技报,通过科技报,通过科技报把科学知识送给劳动大众。
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直至1989年11月12日在京逝世。他虽然离我们而去,但那光辉的形象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共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茅以升是出现在中国造桥史上的第一位造桥大师,在他之前,横跨中国山河的钢铁大桥都是由西方人建造的。
B.茅以升从美国学成回来,开始并没有机会参加桥梁工程建设,而是投身教育事业, 为我国工科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C.茅以升为了抗战大局,支援抗战,运输抗战物资,开始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并在建设过程克服了许多技术难题。
D.茅以升虽然不愿让自己设计建设的钱塘江大桥被炸毁,但他懂得在国家危急、民族灾难时刻,炸毁大桥是必要的。
E.茅以升为了回报党对他的信任,他不仅积极参与各种重大工程的设计与建设,还竭心尽智作科普宣传,办科技报。
(2)茅以升是个充满创新精神的人,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3)茅以升的炽热爱国情是人们敬仰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为什么说了茅以升的一生都在“架桥”,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徐光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机会
明朝一共277年,入过内阁、掌过相权的人不胜枚举。可取了英文名,信了天主教,写了一部《农政全书》的科学家徐光启,只此一位,别无他人。随便拿本数学书来,点、线、面、直角、四边形……这些名词,统统都是徐光启翻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光启影响了历史400年,注定还要影响一代代更多的中国人。
1593年,已经31岁的徐光启,受聘到广东教书。这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在此徐光启认识了他平生第一个传教士朋友——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徐光启从郭居静那里知道了天主教的教义和西方科学知识。于是,徐光启当机立断,邀请郭居静到自己家乡传教,西方传教士正式登上了上海的舞台。天主教也向好学又好客的徐老师打开了大门。徐光启38岁那年,他赴京参加会试途中,又有机会认识了耶稣会士利玛窦。三年后,已过不惑之年的徐光启,不仅在科举考试的阶梯上渐行渐高,而且在宗教信仰上也找到了坚定的方向,他接受了葡萄牙传教士罗如坚的洗礼,成为天主教徒,教名Pual(保罗)。
徐光启对西学的钟情,毫无疑问是受益于朋友。比起两个世纪之后,西方传教士在殖民地不甚光明的形象来说,徐光启所认识的传教士朋友,是如此地富有人格魅力。那是一群圣贤之徒,悲悯而智慧的目光凝视着世人,宣扬着忠孝慈爱、改过自新,这和中国的先儒何等相似。与其说徐光启膜拜了上帝,不如说他膜拜了朋友——传教士有他的国度,但真理没有国度,大可拿来“补益王化,左右儒术,救正佛法”。
他看到,这群朋友身上有中国先儒所没有的特点:学有专长,技术兴国。当时的晚明,海外贸易快速发展,社会思想多元化,但政治日趋衰败,女真族的军队在步步紧逼,农民起义的烽火在点点燃烧。徐光启深深地感到,只有关注农兵、崇尚实践,才能延长明朝微弱的呼吸。
42岁的徐光启考中进士,并最终获得“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职务。他做官也是几起几落。可他始终关心国计民生。他读兵书练武艺,引进和仿制红夷大炮,训练火器营,加强京师的戒备和操练;他兴修水利和技术发明,在天津开辟水田,改革军屯,推广高产作物。虽说对奄奄一息的明朝不可能妙手回春,但至少对百姓的生活、军队的防务,还是颇有益处。
而徐光启主政的最大成就,应该是编写《崇祯历书》。由于钦天监推算日食不准,崇祯皇帝召回了已退休的三朝旧臣徐光启,要他主持历法改革。70岁的徐光启以高度的热情参与到各种测量与编制工作中,他的国际友人汤若望和邓玉函也加盟其中,最终完成了这部用西方天体理论指导古老中国的奇书。
徐光启本质上就是个科学天才。漫长的赶考岁月、繁忙的行政工作,都没有影响到他的科研事业,《农政全书》如期出版,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对科技的贡献,该从一个甘薯说起。
父亲去世那年,江南水灾,农田尽淹。回家守孝的徐光启对此十分忧心,听一位朋友说起福建一带从外国引进了一种高产农作物甘薯,极易成活。徐光启立即让朋友带来一些秧苗,开荒试种,果然丰收。于是他把种植心得编成小册,发送乡邻。宦官魏忠贤权倾朝野,徐光启拒绝趋炎附势,遭到参劾,再度退休。将积累多年的农业资料系统地进行增广、审订、批点、编排。这就是著名的《农政全书》。
不仅如此,他的翻译天才和中文版《几何原本》,惠及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些数学课本上耳熟能详的术语,都是徐光启在400年前定下来的。不但在我国沿用至今,并且还影响到朝鲜、日本。
历时一年,《几何原本》译出六卷,刊印发行。徐光启抚摸着书,感慨道: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
可历史,比他预感的更悲哀。明朝覆亡,清朝建立,权力更迭之间,科学再度被打入了“冷宫”。直到晚清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时,几何学才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与徐光启发出的“百年”之叹,又晚了近两百年。
幸而,1633年,徐光启闭上了他才华横溢的双目,终此一生,没有看到他的政治理想和科技理想的双重覆没。只是,历史给明朝的最后一个复苏机会,到底没有被当朝抓住。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徐光启中过进士,官至内阁大学士,但他更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在农业、数学、天文学方面均有建树,影响了中国历史400年。
B.认识传教士是徐光启命运的转折点,从他们那里,他开始了解并热爱西学,并且在宗教上找到了坚定的方向。他克服重重阻力,接受了洗礼,成为一名天主教徒。
C.徐光启的传教士朋友和中国古代的先贤们有着极其相似之处,都富有人格魅力,宣扬忠孝慈爱、改过自新,主张学有所长、用技术兴国利民。
D.徐光启做官几起几落,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他熟读兵书,引进和仿制红夷大炮,训练火器营,强化军队的防务,兴修水利,加强生产,改善百姓的生活。
E.由于钦天监依照旧历书预报日食出现差错,皇帝召回已经退休的徐光启,来参与测量和编制工作,改革历法。最终徐光启编写成《崇祯历书》。
(2)文章介绍了徐光启的哪些科技成果?意义何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观全文,说说徐光启是怎样一个人?(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徐光启抚摸着《几何原本》译本,感慨道:这部光辉的数学著作在此后的一百年里,必将成为天下学子必读之书,但到那时候只怕已太晚了”,而“直到晚清废科举、兴新式学堂时,几何学才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与徐光启发出的‘百年’之叹,又晚了近两百年”,请联系我们对科学所应有的态度,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