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曹聚仁: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曹聚仁(1900-1972)浙江金华人,作家、记者、学者,一个传奇人物。
曹聚仁踏上罗湖桥,一步一回头。前面是香港,后面是大陆,他“如屈原一样眷怀反顾,依依不忍去”。
1950年,到香港第四天,曹聚仁在《星岛日报》的专栏“南来篇”上发表第一篇文章。第一句就是“我从光明中来!”他赞扬“中共治天下非常成功”,但又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派”自居,对肃反、土改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提出异议。
这样一个备受各方瞩目的人物,发出这样的声音,顿时引来舆论大哗。反对共产党新政权的人,指责他“对于中共大力而深心地似帮闲而帮忙,实际上帮凶,做中共文特文工所不能做的工作”,称“《南来篇》是矫情之作……称大陆是光明的地方,但自身却又舍光明而远徙”。
另一方面,左派文人却视曹聚仁为“反动文人”,认为他在文章中“一连串散布着毒素,我们不能再缄默了,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抨击这些毒素的充分权利,指出这些毒素,提高读者警惕,作为一个新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更有这些充分的权利”。这场“围剿”整整持续了20个月,批曹的文章,经人剪存,竟达800余篇。
事实上,曹聚仁在恪守中立、独立原则下,确实潜藏着内心的矛盾。1950年6月,他赴港之前一个月,艾思奇在北京大学的一次演说中谈道:“一块砖砌到墙头里去,那就推不动了,落在墙边,不砌进去的话,那就被一脚踢开了!”曹聚仁读后感触很深,他写道:“……像我这样离开了齿轮的地位,到自由主义的圈子中来,对于我以后的命运,关系是很大的。我也如屈原一样眷怀反顾,依依不忍去,然而我终于成行了,这也是我心理上的矛盾。”
有研究者对曹聚仁的定位是“自由报人”,并且指出,他的“自由”并非源自现代西方自由主义,而更像是讲究自由自在的中国文人传统,正如他自己所言:“我这个人,从来不领导别人,也不让别人来领导我。”
因为1950年这个“自由”的选择,曹聚仁在大陆和台湾几乎被湮没。虽然,他22岁时就笔录了国学大师章太炎奇崛深奥的讲演录,并以此出版了《国学概论》,被视为章太炎的关门弟子;虽然,他仅毕业于一个5年制师范学校,但却昂然走上复旦、暨南等大学的讲坛,当了20多年的教授。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曹聚仁“脱下长袍,穿起短装,奔赴战场”,开始“书生有笔日如刀”的战地记者生活。由于他对淞沪战场出色的报道,不久被国民党中央通讯社聘为战地特派记者,曾首报道台儿庄大捷和首先向海外披露“皖南事变”真相。1941年,在江西赣南的蒋经国邀其创办《正气日报》,任总编辑,使该报成为当时东南三大报之一。抗战期间,他巡游东线战场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写下了大量新闻报道、人物通讯和战地杂感,广为《东南日报》《前线日报》《大刚报》《立报》(香港)《星岛日报》(香港)等报刊登载,部分内家甚至编入战时教科书。
台湾作家回忆,当年岛内视曹为毒蛇猛兽,他的著作被列为禁书,胆敢偷偷带进台湾,“一旦被发觉,坐牢,绿岛管训,都很难说。”
大陆一方,也是直到1980年代之后才出版了少量的曹著。直至今日,提及曹聚仁,最好的定语不是其他任何身份,而是“凤凰卫视著名评论员曹景行的父亲”———知道“名嘴”儿子的多,而知道“名家”父亲的少。
曹景行说:“来香港后,曾看到好几篇文章,作者都讲到早年如何受益于我爸爸之教,对于我来说,这却是一种奢望,难以企及。其实,我连父亲的书都没看过,因为内地不出版。他的著作,我是在香港期间才看到的。”
1969年底,曹聚仁曾给在上海的女儿曹雷写过一封信,信中如此倾诉道:“19年来,我的孤独寂寞生活,只有窗外月知道,我要是不会写文章的话,我早变成疯子了。”所幸,曹聚仁会写作。他一生作品有论著《文史讨论集》《国学概要》《国学大纲》,散文集《我与我的世界》《今日北京》《万里行记》《文坛五十年》《北行小语》,报告文学集,《采访外记》《采访新记》《鲁迅评传》,辑有《现代中国影艺集成》等编著70种,4000多万字,单把这些文章的题目凑起来就有三四万字。他可以用各种各样的笔写,也可以在各种各样的纸上写,他“好像随时都可以写”,甚至可以在陪人吃饭时突然掏出纸笔,在饭桌上写起文章来。他不爱带帽,因为这样会“影响写文章的思路”。
曹聚仁曾在重病住院期间写成《浮过了生命海》一书,谈病中所悟:“人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里面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曹雷恐怕没有想到,她写父亲曹聚仁的文章《父亲原来是密使》刚刚在报端披露,便激起超乎想象的连锁反应。香港《信报》载文评述:“文章披露的大量史料证据,已逐步解开了几十年的难解之谜,并让‘谜一样的人物’曹聚仁身上的谜团终有玉宇澄清的机会。”台湾《联合报》为此文发表了编者按:“两岸密使过去大都停留在传闻阶段,曹雷此文重新描绘出1956至1972年曹聚仁奔波两岸港澳间传话的图像。”
1950年7月,曹聚仁只身去了香港。行前,他曾写信给夏衍,邵力子等人,邵力子答复:在境外也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这一去结果就是羁留港澳22年,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直到1972年在澳门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正如曹聚仁在家书中坦言,他是站在前哨的海外“哨兵”。他为祖国统一事业坚守阵地到生命的最后。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曹聚仁赞扬“中共治天下非常成功”,但又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派”自居,对“肃反”“土改”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提出异议。
B.有研究者对曹聚仁的定位是“自由报人”,并且指出,他的“自由”源自现代配方自由主义。
C.文章披露的大量史料证明,已逐步解开了几十年的难解之谜,并让“谜一样的人物”曹聚仁身上的谜团终有玉宇澄清的机会。
D.知道“名嘴”儿子的多,而知道“名家”父亲的也不少。
E.曹聚仁曾在重病住院期间写成《浮过了生命海》一书,谈病中所悟:“自己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里面最脆弱的东西,但孔明一分肥会思想的芦苇。”
【小题2】周恩来称赞曹聚仁先生为“爱国人士”,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曹先生的爱国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文章介绍曹聚仁时,称其为“一个传奇人物”,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曹先生的“传奇”之处表现在哪里。
【小题4】作者认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结合文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15 10:48: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刘盛佳:轮椅上的传奇
在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刘盛佳是一位“特别”的教授。他右腿截肢,只能与轮椅为伴,可他奋发不懈,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编纂书稿大纲。面对坎坷人生,刘盛佳用他的坚强与执着,写就了一段轮椅上的传奇。
1959年,勤奋善学的刘盛佳用两年时间完成了4年的课程,提前从中山大学毕业。1961年,他被分配到华中师大地理系任教。
1964年,在“以粮为纲”的背景下,有人提出鄂西神农架林区400万亩宜农荒地可以种粮。省里让刘盛佳在当年11月前往神农架考察,为次年3月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提供决策参考。26岁的刘盛佳毫不迟疑,背上行囊出发了。
数九寒天,一场罕见的暴风雪袭击神农架林区,一旦被封在山里,可能永远出不来了。当地百姓劝刘盛佳不要进山,可他冒着零下21摄氏度的严寒,继续进山。刘盛佳穿着一双解放鞋在冰天雪地里跋涉,脚冻得失去了知觉。可缓过劲来后,他咬牙继续前行。经过3个半月的考察,刘盛佳得出结论:林区400万亩荒地每年生长期仅50多天,无霜期60天,不宜种粮。
返回武汉后,刘盛佳的右腿由冻伤转为脉管炎。可他来不及治疗,忍着剧痛,第一时间向省里汇报。原定40分钟的报告,刘盛佳讲了5个小时。翔实的考察引起高度重视,省里做出决策:保护神农架,遣散10万伐林队伍。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唯一的绿色明珠得以留存至今。
脉管炎久治不愈,1979年,刘盛佳不得不右腿截肢。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的脚步。
截肢后,刘盛佳开始写作《地理学思想史》。他拄着拐杖、坐着轮椅收集资料,终于完成5篇共43万字的书稿。然而,1987年他准备将书稿交付出版社时,发现书稿丢了3篇,共有30多万字。他把自己关在房里,一声不吭,一根接一根抽烟。几天下来他剧烈咳嗽,医生诊断:肺癌!
书稿还没完成,刘盛佳不甘心这样离开。他坚持不做化疗,抓紧有限的时间重写。命运似乎被他的执着感动,复诊确认他患的不是肺癌,而是与其症状相似的炎性肿瘤。刘盛佳仿佛得到新生,更坚定了写书的决心。苦战3个春秋,《地理学思想史》终于问世。
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杨文衡说,刘盛佳的研究第一次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中国现代地理学思想史。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的朱士光评价,此书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学术空白。
作为华中师大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的第一位博士生导师,刘盛佳学术上硕果累累。他从教50年来主讲过20多门课程,先后指导了30多位硕士和博士;他主编的《中国地理》,成为大陆和台、港、澳高校教科书,美、日等国也将其作为高校教学参考书。1993年,刘盛佳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二等奖。1997年,在国家纪念师范教育一百周年活动中,他是全国受表彰的十人之一。
名师出高徒。1995年,俄罗斯留学生卡嘉来到武汉,师从刘盛佳。文章刘盛佳:轮椅上的传奇在刘盛佳的悉心指教下,卡嘉完成论文《长江流域农业生态研究》,此文获得1997年俄罗斯总统特别奖。
刘盛佳从未因身体残疾而离开讲台。每次上课,学生用轮椅把他推进教室。地理教学需要经常到野外,他从不拖后腿,坚持带学生到野外考察。学生们都称他为“拄拐杖的教授”。
由于严重的心脏病,2006年刘盛佳的心脏安了5个支架。2010年5月18日,他心脏病再次发作,但刚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他就急着出院。原来,他要赶着在5月30日前完成一篇书稿。他最“怕”住医院,一分一秒都耽误不起。
2010年国庆节,刘盛佳本应好好休息一下。可是,他又忙着为《地理学之美》编纂大纲。10月3日凌晨,由于长期劳累,他的心脏病再次突发。经抢救无效,刘盛佳永远闭上了双眼。
在刘盛佳的书房里,方格稿纸上工工整整地写着“地理学之美编纂大纲”,前三章已写好,第四章只写了一个“4”……他的藤椅已用了20多年,正中间磨出一个洞,用塑料带缝补上了;书桌两侧放胳膊的地方,棱角被磨掉足有一指厚……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1年01月12日06 版)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1961年,刘盛佳被分配到华中师大地理系任教,在当时“以粮为纲”的背景下,有人提出鄂西神农架林区400万亩宜农荒地可以种粮。刘盛佳主动要求前往神农架考察,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出神农架不宜种粮的科学结论。
B.刘盛佳的《地理学思想史》在准备交付出版时,三篇共计30多万字的书稿丢失,剧烈的悲痛让他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里一声不吭,一根接一根的香烟,使他的身体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虽然肺癌是误诊,他还是因此患上了炎性肿瘤。
C.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借用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杨文衡和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朱士光的评价,高度赞扬了刘盛佳在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重要贡献以及他的坚强与执着,显得真实可信。
D.心脏已经安了5个支架的刘盛佳最“怕”的就是住医院,因为他觉得自己一分一秒都耽误不起,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仍然在忙着编纂书稿大纲,终于因心脏病再次突发抢救无效而永远的离开了他所热爱的事业。
E. 本文作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在教育和学术上都取得丰硕成果的地理学教授,更向我们展示了他面对坎坷人生所表现出来的坚强与执着,刘盛佳用自己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写就了一段轮椅上的传奇。
【小题2】刘盛佳在学术研究上可谓硕果累累,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在作者笔下,刘盛佳都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本文通过哪些事书写了刘盛佳“轮椅上的传奇”,他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访北大教授钱理群
钱理群,北京大学资深教授,生于1939年,中国内地最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之一,被视为北大的神话和传奇。
记:印象中古人立传必歌功颂德,您怎么看自己写的这本《我的精神自传》?
钱:《我的精神自传》没有歌功颂德,应该只是一本个性化非常鲜明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更是一部结合我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来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东西。
记:您觉得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的哪些新问题值得反思?
钱:知识分子在90年代后出现了新问题,那就是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首先是生活本身的变化,知识分子自身越来越贵族化,越来越脱离中国的土地,特别是两极分化之后知识分子越来越关注自己,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种自恋、自怜、自娱之中,而忽略了身外的广大的世界。而且在发展过程中也有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与民众关系的问题推向极端,在他们心中,民众就是暴民,民众总是非理性的。这就导致了知识分子与民众的分离。
记: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一直期待能出一个像鲁迅那样有知识分子精神的人,您觉得有可能吗?
钱:我们年轻的时候,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所以我们的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知识结构有缺陷,生存状态紧随其后,暴露出致命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一代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就是这样一个差距,导致我们不太可能再出现鲁迅这样的人,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我在北大每年都要讲鲁迅,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说明,喜欢思考问题的人还是很多的,他们对鲁迅的态度可以分成两派,一派接受鲁迅,另一派不接受鲁迅,但我发现,这与学生个人的生命选择有关系,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轻”,他们就难以接受鲁迅,另一部分人选择“生命之重”,他们就接受鲁迅。
记:您曾是被北大学生投票直选出来的10位最受欢迎的老师之一,退休5年,您现在可以评价一下目前北大的状态吗?
钱:就目前北大的现状,我只能说她已经和我们理想的北大渐行渐远了。北大的很多传统已经被摒弃。令人焦虑的是现在的中学教育与升学无关的不教,大学与就业无关的不教。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这完全与做学问相违背。大学不能成为职业学校,也不是一个取得就业资格的地方。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大学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东西,这就是学术和精神。
【小题1】上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出现了什么新问题?试分条概括出现的原因。(6分)  
【小题2】钱理群为什么认为现今出一个像鲁迅那样的人不太可能?(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屈原——面向风雨的歌者
鲍鹏山
①屈原,是一本大书,可以让我们代代翻阅而不能尽其义。物质存在的屈原在公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却永在生长,且日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②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简单地说,既是对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也是对士之“弃天下如弃敝屣”的自由的否定,同时也标志着另一种观念的建立:“忠”。令人稍感吃惊的是,正是这样一位向君权表忠的人,一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精神却表现得尤其强烈而突出。正是这种矛盾现象,使得屈原几乎在所有时代都会得到一部分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
③《离骚》中的句子,充斥着“恐”“太息”“哀”“怨”……骚者,哭也!为时光哭,为生命短暂哭,为短暂的生命里不尽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诗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开始从“人”的角度、“人”的立场来表达愤怒,提出诉求。我们知道,《诗经》中的愤怒,往往是道德愤怒,是集体的愤怒;而屈原的愤怒,虽然也有道德的支撑,但却是个人的愤怒。屈原很执著地向我们诉说着他受到的具体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灭,楚怀王如何背叛了他,顷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兰与靳尚如何谗毁他……从他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人生的感慨,读出了人的命运,读出了一个不愿屈服的个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个保持个性独立意识的人所受到的压迫,甚至迫害。
④如果说,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诗经),其人生感受的尖锐性大有折挫而略显迟钝的话,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评为“露才扬己”的屈原,则以其“发愤以抒情”(《惜诵》),“自怨生”(司马迁)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当个性在面对不公平与伤害时,是何等的锋利而深入。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伟大的个性,便从这血泊中挺身而起。
⑤“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叩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在《离骚》《九章》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的诗人;一个时时在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面向风雨“发愤以抒情”,对人间的邪恶不停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泽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
⑥《诗经》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从另一方面看这种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个人的意义,阻碍了个性的张扬。它入世的深度恰恰减少了个性的深度。而屈原,在以不堪一击的个体面对命运时,他的个性在绝望中显示的高度、深度与完美却是前所未有的。
⑦在中国古代,像《离骚》这样华丽的交响乐实在太少。单从篇幅上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篇。作为抒情诗,能展开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叹服屈原本人思想和个性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它形式上的特点。正是由于他自设情节,使得一首抒情诗才能像叙事诗那样逐层打开。抒情诗有了“情节”,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隐喻的。所以,象征和隐喻也是《离骚》的主要艺术手法,比起《诗经》的比兴,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统性设喻,与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自设情节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⑧不管怎么说,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诗经》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但我觉得,《诗经》之伟大,乃是整体之伟大,如果拆散开来,就每一首诗而言,可以说精致、艺术、有个性,但绝说不上“伟大”。“伟大的诗人”须有伟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须有绝大的艺术创造,可以标新立异,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难以为继。应该说,在这两点上,屈原都当之无愧。(选自《天纵圣贤》,有删改)
【小题1】文中说“这种锋利,当然是对社会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内心的血淋淋的开剥”,请解说这句话的含意。(4分)
【小题2】把《离骚》和《诗经》进行比较,是本文的显著特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的?请纵观全文,分点概括。(6分)
【小题3】请对第⑤节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6分)
【小题4】根据本文内容和有关文史知识,请举例作简要阐述:“精神的屈原”“荫庇滋养着吾国吾民的精神家园”。 (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陈志华,1929年秋生于浙江宁波,18岁时考入清华大学,后成为建筑学专家。
20世纪80年代,陈志华到意大利访问,当地退休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研究一条有700多年历史的巷子,并由市政府出资出版了十几本专著,而我国乡间大量的珍贵建筑成片成片地在 “城镇建设”中倒下,这对陈志华的触动很大。他开始呼吁保护大型建筑形式之外的传统建筑。此时,整60岁的陈志华觉得再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来不及了。
陈志华说,散落于乡土民间的老宅、寺庙、祠堂、书院、戏台、酒楼、商铺、作坊、牌坊、小桥,都是值得保护传继的文化承载物,它们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邻里关系、文化活动的沉淀,是用石头和木头构建的中国人生活史,不研究乡土建筑,就没有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暮年变法”是学术研究的大忌,但是陈志华从研究最洋的外国建筑,义无反顾地转向乡土建筑。从1989年开始,陈志华率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组,专门从事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并实践了“以乡土聚落为单元的整体研究和整体保护”的方法论,在民居和乡土建筑领域开辟了新局面。他们制定了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把乡土建筑放在完整的社会、历史、环境背景中,不脱离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注重研究它们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
乡土建筑研究组的研究带有抢救性质,他们采取史学和人类学的方法,对村落进行个案研究,对聚落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其特点是带有强烈的实证性。测绘、摄影、征集、访问、参与,他们取得了很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调查乡土建筑时,困难重重。首先遇到的是当地官员的阻挠。在浙江某市,曾有当地副市长亲自到村里,驱赶陈志华带领的清华师生,愣说他们是美蒋特务,并要求食堂不得卖饭给他们,旅馆不得给他们地方住,让他哭笑不得。1993年,陈志华因长期看微缩胶卷资料,右眼视网膜前后两次脱落,但陈志华却说“情绪很快乐,没有一丝哀怨”。乡土建筑的研究得不到各方的支持,面对经费不足的问题,陈志华只好放下学者的自尊,自己去找钱。陈志华无意之中
探索出一条维持乡土建筑研究的方法:先预售版权给台湾方面,拿到预支的稿费来支付调研开支。
《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中华遗产·乡土建筑》等一系列著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陈志华们的不断呐喊和著书推介,1996年以后,一些地方开始认识到乡土建筑的价值,1999年,安徽黟县西递、宏村两处古民居群落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得到消息后,陈志华感到又喜又怕:喜的是中国古村落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景观,受到全世界的认可;怕的是“申遗”以后,名气大了,这些古村落可能会成为地方上开发旅游赚钱的工具,保存完好的乡土生态会遭到破坏。
现在,陈志华的研究和他的观点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摘编自周斌《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
相关链接农村就是农村,要保留农村的味道。现在,重心总在建设城市,乡土保护严重不力。我的想法是国家要成立相关机构,来统一研究、保护和管理。我更重视的或者说更理想化的希望是,各个村子的能人自发修缮老村落,点滴改进。我相信民间自发的力量。
(陈志华《乡土建筑很美,一点也不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陈志华认为,散落于乡土民间的一宅一堂、一石一木,是当地资源、生活方式、家庭观念等沉淀的结果,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B.陈志华和他的团队制定乡土建筑的研究计划和学术目标,注重研究对象与历史形成的各种环境关系,在整体与动态中研究乡土建筑。
C.调查中,地方官员的误会、身体的不适、资料的匮乏、经费的短缺等困难,并没有阻止住陈志华,相反,他却表现出乐观与坚定。
D.陈志华转向乡土建筑研究,努力促成西递、宏村申遗,又在申遗成功后表达了担忧。这显示出他对乡土建筑的热爱及前瞻性的眼光。
【小题2】陈志华“为拯救乡土建筑探路”,做出了哪些努力?请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加以概括。
【小题3】在各地大力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的背景下,陈志华的哪些观点对保护乡土建筑有重要意义?请结合材料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乱世出奇才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别号五柳先生。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既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引人注目之处一在于他的五度出仕而后坚隐不出,二在于他的诗文冲淡清雅、天然纯真而又偶现豪壮之气,三在于他的长期被埋没而后又被奉为一代宗师。多年来,陶渊明作为人们心目中才华超卓,情志雅远,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文学奇才和士林怪杰,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只有从陶渊明所处时代环境入手,审视他的心路历程和诗文道路,才能够予以更全面、恰切的评判与显扬。
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正常的时代,人的思想融入生活之中,不会有多余的意识来反观生命本身。只有在不平凡的时代,人们在得失、成败、荣辱、幸运与乖蹇之中惊喜、向往、痛苦、迷惑,在心理的不平衡中追求和谐,又从和谐中产生新的裂变,这才有了美到极致的陶渊明。情感和意绪,有了深到极致的哲理认识,这才产生了诗人、作家、哲学家。所谓愤怒出诗人,痛苦出哲学家,就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超越于凡人,并不是因为天赋灵气,而是不平凡的人生,所谓“天才”只是一种美誉,一种羡叹,归根结底是由于后天的不平凡的经历,不同于一般人的主观追求与客观历练。而时代,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将其不平凡加诸于个人,并常常以文学或哲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就是乱世出奇才的必然性。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东晋王朝中度过的,晚年经历了晋宋易代。他生活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整个中国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仍、祸乱不已,陶渊明降世之时,西晋灭亡已48年,东晋偏处一隅,时时受到北方的进犯,统治集团内部却并不励精图治,团结御侮,更不思收复失地,而是沉湎于江南鱼米之乡的安乐而不能自拔。大批兵权在握的将领,多以扩展个人实力、相互勾心斗角为能事,致使少数爱国志士如祖逖等发起的几次北伐复土运动,都半途而废。所以青少年时的陶渊明,虽然也曾经“猛志逸四海”,也曾经“抚剑独行游”,却终因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
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败前秦告捷,但外患稍缓,内乱继起,这就是公元399年爆发的历时十二年、波及南方大部分地区的孙恩、卢循大起义。义军与官军的长期战争,给劳动群众带来更大灾难。陶渊明的故乡江洲浔阳是京都金陵的屏障,为兵家必争之地,遭受战火的毁坏更为惨重。陶渊明的诗文中对这次战乱虽无直接描写,但触目惊心,他的悲观、避世的情绪,他的桃花源理想,都因此油然而生。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东晋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更是令一切有识之士失望、厌倦。陶渊明一度在桓玄手下为吏,后又入刘裕幕府中任镇军参军,亲睹了一帮野心家们争权夺利、犯上作乱的一幕幕,其心中那种不齿而无奈,渴盼远离尘嚣的情绪可想而知。
陶渊明是在数番入仕过程中认识到他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无从在这个动荡不堪的时代实现的。所以他才最后下决心归田。这既是一种消极退避,也确实是无可奈何,是无力回天的情形下做出的明智抉择。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孔子那时还是能够有所为的,而陶渊明非退避不得免祸消灾,非隐居不能独善其身,以其才,以其情,以其时,他实在是除了吟诗作赋,再也不能别有所为了,转为歇斯底里,坠井而死,年仅57岁。
(摘编自龚斌《中华名人传记》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陶渊明旷群脱俗,率真任情的做法不合封建正统思想也是他成为“又是歧见最多的作家之一”的一方面原因。
B.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是生活在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时期,也曾几度出仕,最后下决心归田,虽消极退避,但也是保全性命的明智抉择。
C.“外患内乱使人们连生存都成问题,更不用说展其才志了”。但外患内乱则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人的心态和生命历程,对文学家或哲学家或许是大幸。
D.陶渊明报国无门,建功无望,终于选择了田园,由此,他曾经“猛志逸四海”,“抚剑独行游”的理想壮志也就不复存在了。
E. 文章的后半部分却着重写晋宋时代大分裂、大混乱的外患内乱,照应了本文的题目“乱世出奇才”,从而突出了陶渊明的“奇才”。
【小题2】文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的大诗人和大散文家。结合原文简要谈谈你的理解。(6分)
【小题3】“奇才怪杰的诞生,常常是有条件的”,请简要分析其“条件”。(6分)
【小题4】在动荡不堪的时代,是像陶渊明一样“归隐”呢,还是像孔子所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对此你赞成哪种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