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论述类文本阅读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编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B.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C.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D.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B.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C.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D.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B.“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C.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D.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1 02:17: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莫言: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7时,全球文学爱好者的目光聚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文学院会议厅,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彼得恩隆德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由此,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也打破了过去10年间这一奖项一直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
“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评委会介绍,“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福克纳是美国推理小说作家,代表作之一是《喧哗与骚动》,194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之一是《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奖。
恩格隆表示,一周前审议委员会决定选择莫言,“并非一个艰难的决定”。 “今年的获奖者(莫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来自一个我们大部分人都接触不到的世界,他生长在农村,出生在农民家庭,他12岁以前都在地里干活。”对于那些不熟悉莫言的读者而言,恩格隆推荐大家从1993年出版的《天堂蒜薹之歌》开始。“当你准备好,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的时候——那里居住着许多你从未遇过的人,那儿能让你用新的眼光审视这个世界”。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莫言的颁奖词说道:“(莫言)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魔幻现实主义”成为诺贝尔赋予莫言的一个标签。立足于东方古老的民族,对魔幻现实主义地借鉴拓宽了中国文学作品在描绘现实时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内容,这也许正是本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义所在。
几百万字的作品,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所授予自己的这一评价,莫言认为这基本表述出了自己在创作中的一些特质,也可能与自己所讲述的中国民间故事有关,但如果把自己几百万字的作品全面概括出来,短短的两句话是显然不够的。批评家严锋称其作品“恣肆汪洋,元气充沛,想象力惊人,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都有强烈的关怀,挖掘很深,很有现代性,堪称世界级”。
有人请莫言推荐他自己的一部作品,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语言也是比较庞杂的,既有古典的书面型的语言,也有一些读西方翻译过来的小说这样的语言,更多的还是来自乡土。莫言认为,这些方言土语,写到小说里,完全可以看得懂,而且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就是应该千方百计地丰富本民族的语言。
“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莫言从小喜欢说真话,因而给家里带来了很多的麻烦。笔名为“莫言”,就是告诫自己要少说话。事实证明,他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而且经常在一些特别庄严的场合,说出实话来。他认为,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如果一个作家讲假话,不但对社会无益,也会大大影响文学的品格。因为好的文学作品,肯定有一个真实的东西在里边,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的生活面貌。
他曾说过,“我有一种偏见,我觉得文学艺术,它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与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和人性中恶的部分。所以我的很多小说一旦发表以后,有些读者也不高兴。因为我把有些黑暗暴露得太彻底。当然我不会迎合这样的读者而牺牲自己文学创作的原则。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莫言曾这样描述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莫言曾直言:“如果说我不想得诺贝尔奖,那我太装孙子了! 但忘掉所有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一个作家不可能把自己的写作追求限定在一个什么奖上,也没听说哪一个作家为了得什么奖调整了自己写作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写作的方法。而且,即便你想改变,变得了吗?该怎么写,还怎么写;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尽管之前莫言从没有想到过自己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认为忠于对人的描写是自己斩获这一大奖的主要原因:“我的文学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中国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的东西,同时我的小说也描写了广泛意义上的人,我一直是站在人的角度上立足于写人,我想这样的东西超越了地区和种族”。
(选自2012年10月12日东方网,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莫言打破了过去10年间欧洲作家垄断诺贝尔文学奖的局面,成为了首位获得此项殊荣的中国籍作家。这证明了中国文学的崛起,欧洲文学的衰退。
B.“魔幻现实主义”是莫言的标签,这正是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的真正意义所在,莫言并不认同这一评价。
C.莫言不把文学作为唱赞歌的工具。他认为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人性中恶的部分。
D.莫言说“忘掉所有奖项是所有作家最高的选择”,是指作家不能为获得奖项而写作,要忘记名利,为理想而写作,这是作家最崇高的境界。
E.以“莫言”为笔名,意在提醒自己少说话,他却一句话也没有少说,这种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属于作者自己要揭示的人性中恶的部分。
(2)莫言在文学创作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莫言曾这样描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如何理解莫言这句话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莫言在文学上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7分)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他出身于水,一生恬静优雅似水,离去后魂归于水。而他的文字,与后世的读者同在,似水流淌不绝。
如果说作家是以丈字征服世界,那么,对沈从丈来说,前30年的文学创作,后30年的文物研究结出的果实,证实了自己生命的价值。他一生中出版各种作品80多种,500多万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书最多的作家之一。
在沈从文自己,无论是身外报偿还是身内所获,物质上的得失还是精神上的毁誉,从不以为意。他一生所得收入,除维持一家生活必需的花费、社交应酬和帮助别人外,都陆陆续续花在购买书籍和陶瓷文物上。他家里曾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坛坛罐罐”.家里放不下了,便随手送人,送掉后又买。解放后索性一古脑儿全送了博物馆,不仅没有索取任何报酬,连一张收条也没留下。1982年,他收到花城出版社哥来的九千多元稿费,立即凑足一万元,寄给家乡的小学,修建一栋图书楼。然而,他也有固手头无钱而发窘的时候,且不说他年轻时为吃饭问题所作的种种挣扎,就是在他不再为吃饭发愁以后,每逢某项社会公益活动需要他捐赠时,他常常因拿不出钱来而发愁难过。
说起沈从文在丈坛上的沉浮,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典型。在这沉浮的背后,重叠着因“历史的误会”而带来的种种人生坎坷与痛苦。但他几乎从来不主动提及自己几十年来遭遇的损害与屈辱。当别人问及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时,他只是说:“我没有我的朋友受的冲击大,我只是要打扫茅房,那是普通的事,在家里不是也要打扫吗?”人们常常惋惜他不能继续从事文学创作,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失踪”感到遗憾,为他在第二、三次文代会上,造作家身份也得不到承认感到不平,他只是笑笑:“那未必不是塞翁失马。”
1978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后,沈从丈长期冷落的门庭重新变得热闹起来,他构筑的言有魅力的“湘西世界”被人津津乐道,鲁迅的“他是自新文学运动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这一评价又被人记起,学术界开始确认沈从文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师”地位。对这一切,沈从丈表现出惊人的平静。在谈到他的丈学创作时,他总是轻轻地挥着手:“那都是些过时了的东西,不必再提起它。……我只不过是个出土文物。”“这是因缘时会。”他强调说,“我年轻的时候,许多熟人同乡头脑都比我优秀得多,却一个个先后消失在中国近乎周期的悲剧里。就拿写丈章来说,开始时我的一支笔就笨得很,能够坚持下来,也只是比别人耐烦一点。”
对涉及个人荣辱得失的人事.沈从文表现出一种令人吃惊的宽容与平和。他宁愿记住别人的好处,而忘了别人对自己的损害。是湘西的水深深流进沈从文的血脉,滋润和培育着他的性格。
然而,他心头还有无法释怀的东西。这头一件便是他30余年来从事的中国古代文物研究。他常常叹息说“手头有许多题目可做,现在是来不及了”,话语中总是透着惆怅与悲哀。虽然,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已经出版,王序在他的指导下,已成为能独当一面的服饰文物专家.他的后半生事业后继有人,但他仍不满意。沈从文最害怕的是失去工作的权利。前几年,有关部门通知他去办理从历史博物馆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手续时,他误以为是办理退休手续,紧张得手足无措,只是嗫嚅着说:“我还能做点事,请不要让我退休。”
1983年,他身惠重病,几乎足不出户。对故乡的思念日夜侵蚀着他,几属家乡人的来访,都使他兴奋不已。他不间断地询问,颔首,摇头,轻轻地叹息,任何有关家乡的人事,山川风物的点滴,都不愿放过。“我能去,我还能去的!”说着,他便挣扎着要站下地来,并终于奇迹般地站立起来。“你看,我还能去!”他孩童般得意地笑着,眼角上早已噙了两颗晶亮的泪珠。然而他终于只能在想象与回忆里,同那片熟悉的土地亲近。每当他独自静静地坐在客厅里出神,都似乎在神游故土。
静寂中,突然响起河船拍打水面的桨声,油坊里油锤与油榨相撞时爆发的声响,伴和着古老、悠长而又悲凉的船歌号子,沉沉的牛角声,水车飞转发出的“咿呀”声……
(选编自凌宇《沈从文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沈从文一生对金钱毫不在意,但为了维持日常生活开支、社交应酬、购买书籍和陶瓷文物,也有因手头无钱而发愁难过的时候。
B.沈从文的“耐烦”,意思就是忍耐,坚持不懈。面对年轻时的困窘生活,文革时的不幸遭遇,他依靠“耐烦”精神坚持了下来。
C.由于不满意自己在中国古代文物研究方面的表现,担心研究时间不够,沈从文总是害怕失去工作的权利。
D.沈从文有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胸怀,虽历经种种坎坷和磨难,最终以文学创作和文物研究方面的成就赢得世人的尊重。
E.本文叙述了沈从文工作及生活中的一些事情,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了他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
【小题2】沈从文“星斗其文”的成就,文中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章结尾有何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刘家和:史学研究的攀登者
1947年秋,刘家和顺利进入江南大学,并选择了历史专业。在史地系学习的这几年,他选取了中外通史、商周史、秦汉史、哲学概论、逻辑学、中国文学史、伦理学、古文字学等课程,尽情吸收着知识的养分。
“钱穆当时开设中国通史和秦汉史,在他的课上,我时常会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善于从复杂纷繁的历史事实中给学生说明一条清晰的要领,也同样善于提出关键问题并加以点睛。”刘家和回忆说,“一次,我向先生请教老庄的问题。先生反问我:‘老子、庄子,孰先孰后?’我答:‘老先庄后。’‘有何根据?’答:‘庄书里有老聃,而老子里无庄周。’钱先生看我浮躁好辩,便嘱咐我认真阅读他写的《先秦诸子系年》。读了这部书,我才知自己在学问道路上还很肤浅,从此沉下心来。”
除了《先秦诸子系年》,钱穆还要求学生阅读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梁启超的同名著作。从这些著作中,刘家和明白了治史必重考证,治先秦史必须知晓清儒研究成果,而这一点也成为他治中国古史时一直信奉的原则。
“要学哲学,不能用常识来思考,要用逻辑来思考。”这是唐君毅的告诫。当时,唐君毅讲授《哲学概论》和《伦理学》,为刘家和的学术思维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他所讲的黑格尔辩证法,更让刘家和领略到西方哲学先驱的光芒,从此开始与黑格尔哲学逾一甲子的碰撞。
牟宗三讲的是逻辑学,尤其是西方古典逻辑,偶尔讲一些因明学和墨家逻辑。这门课与刘家和青睐的几何学都是一种西方人所习用而中国人不常用的思考方法。冯振讲授文字学,让自幼喜爱文字训诂的刘家和更是兴奋不已。跟着冯振学《说文解字》,逐字精读,也让他知道了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清儒在文字训诂研究上的成果。
1950年9月,刘家和就考取了陈垣主持的辅仁大学。虽然受教时间不长,但是这些史学前辈的教诲令刘家和终生难忘。“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在求知欲极为旺盛的阶段遇到这些老师。”刘家和形象地比喻道,“就像一株刚要从泥土里向外冒出头来的幼芽,恰好遇上了他们所施与的智慧的阳光雨露。”
刘家和这一代学者,成就耀眼,而这种“耀眼”的背后,却是他们衣食住行的朴素。一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四层单元小楼,刘家和与老伴家住二楼。走进客厅,一张沙发、一张写字台、一张茶几,此外近一半的空间,是书柜;而沙发、写字台上都堆放着摞成小山的书籍与学生论文。刘家和轻易不让他人去家中拜访,因为“家中已‘无地自容’”。
尊重学生,因材施教,是刘家和为师的标签。曾师从刘家和攻读博士学位的蒋重跃,如今已是先秦思想史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回忆道:“刘先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定期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是刘家和带学生一贯坚持的原则。“我希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人兴趣确定选题,重在启发他们的灵感。”这么多年来学生送来请教、审阅的论文,刘家和都一直保留着,因为“学生的论文都是他们的心血,可不能扔啊”。
欧阳修说其平生所做文章,乃“马上、枕上、厕上”,刘家和“深谙此道”。一本《说文解字》与中英文字典一起放在床头,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翻一翻,认识几个不熟悉的字词。另一本则放在卫生间水箱上,内置书签,每次看两页。老伴开玩笑说:“家和,你认得几个臭字。”
为人谦逊,是刘家和给周围人的印象。瞿林东在学生时代曾经听过刘家和开设的课
程,所以尊称刘为老师。但刘家和不以为然,认为那是过去的事,现在大家都是同事和朋友,直接称自己姓名便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时,不管与会人多大年纪,刘家和都会以礼相待。
业余时间,刘家和不看戏,不看电影,甚至不读长篇小说。他的休闲方式同样“中西合璧”——最爱玩味传统诗词,欣赏西方古典音乐。疲惫的夜晚,老人会把灯调暗,躺坐在沙发上,双眼微闭。一段旋律飘然入耳。音乐循环播放,几十次地反复听,让自己融入其中,仿佛整个人已伴随着音乐遨游古今中西。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刘家和向钱穆先生请教老庄的问题时,从钱、刘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家和显得浮躁肤浅,而钱穆不赞同刘家和“老先庄后”的观点。
B.刘家和轻易不让他人去家中拜访,因为“家中已‘无地白容”’,这与很多知名人士成名后欲静享人生的心态是一致的。
C.“家和,你认得几个臭字”是妻子对刘家和每次上厕所都要把水箱上的书翻看两页的不卫生行为的无奈与嘲讽。
D.作为深受中西文化影响的典型的文人学者,刘家和的休闲方式也极具文艺范儿,显得极其超凡脱俗,格调高雅。
E.刘家和居所朴素,治学勤奋,为人处世虚怀若谷,这启示我们,人不因华服、豪宅而耀眼,而因大成就、高尚人格而受人景仰。
【小题2】文中提及的史学前辈的教诲,给刘家和带去了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结合材料概括并简析。
【小题3】本文是一篇带有学术性质的人物传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小题4】刘家和“成就耀眼”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从领奖台上逃亡
王波
与年迈的瑞典国王握手之后,意大利人恩里科·费米从国王手里接过了那个属于自己的盒子。盒子里装着三样东西:诺贝尔奖奖章、奖状和信封。此时此刻,这位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最想要的,是那个并不起眼的信封。因为他知道,“那里面一定是奖金”。
这笔钱的重要性,是站在他身旁的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难以想象的。不过,费米还来不及想太多,万千思绪已被四周的掌声和祝贺所淹没。
1922年7月,费米完成了自己关于X光实验工作研究的博士论文。答辩时,年轻人滔滔不绝,眼前的11位答辩委员,或面带疑惑,或直接打起哈欠。答辩结束时,这些身着黑袍头戴方巾的人,没有一个上前来握手或祝贺。他唯一获得安慰的是,论文最后得分很高,然而不知为何,学校并没有遵照惯例出版费米的博士论文。
好在参议员科尔比诺教授对费米偏爱有加。在这位政要的青睐下,费米在罗马大学获得了一个教职。当墨索里尼政权决定成立意大利最高学术机构“意大利学院”时,27岁的费米在科尔比诺的推荐下,成为院士中唯一的物理学家。此时的费米决定为国家贡献一切。
院士身份,给费米带来了颇为可观的薪水。他忍不住对妻子感叹:“金钱总是自己跑到那些不去找它的人那里。我不曾去找它,它却自己来了。”对于这个一直缺钱的人来说,钱可以给他安全感。
但对那身象征身份的院士礼服,他十分反感,只是在学院成立那天穿过一次。那天,刚好家里雇油漆工,费米让妻子把所有面向走廊的门关上,他好穿着礼服出去,以免被人看见。
他同样反感的,是法西斯的各种口号和标语。在和物理学教授布洛兹一起乘车去佛罗伦萨的途中,看着沿途写着“墨索里尼永远正确”等离奇的标语,费米每念一句标语,便大声评论道:“废话!废话!”
与此同时,费米完成的关于核子放射阴电粒的深奥理论,也被人视为“废话”。1934年,他把论文寄给《自然》杂志,对方拒绝发表。尽管这一理论成为他对物理学的主要贡献之一,当时却没有几个人能理解。不被理解的年轻人,决定暂时把精力从理论物理转向实验物理。在实验室里,费米不断用中子撞击各种元素。在撞击当时的元素周期表上最后一种元素铀时,他们发现,铀元素具有十分强烈的反应,并且放射出来的不只是一种元素。
这无疑是重大的发现,费米自然高兴,但更高兴的人,显然是科尔比诺。就在费米谨慎地表示要进一步做实验验证之时,科尔比诺已迫不及待地在科学院成果发布会上,宣布了费米实验小组取得的成果。
在法西斯政权看来,费米的发现是“法西斯在文化领域的伟大胜利”。法西斯所掌握的各种媒体开始鼓吹这一成果,并且宣称这“再一次证明了在法西斯的领导下,意大利又如同往日一样,完全可以在各方面成为全世界物理学家们的导师和物理发现的先驱”。虚夸的报道,令费米备感尴尬。他深知为法西斯服务就是犯罪。深夜熟睡的妻子,自结婚来第一次被费米摇醒。丈夫以懊丧的语调告诉她,“我的名声成问题了”。
但更成问题的,是他们的未来和生活。因为第一批反犹法律获得通过,而费米的夫人是犹太人。
1938年11月10日,费米夫妇原本根据事先的电话通知,等待晚上6点斯德哥尔摩打过来的电话。孰料6点时,响起的不是电话铃声,而是广播里播音员生硬而冰冷的声音。对方宣读的是第二批有关种族政策的法令。法令限制犹太人的活动并降低他们的公民地位。这意味着费米的夫人和几个朋友都将受到这个法令的影响。
就在一家人心寒之极时,电话铃终于响了,“瑞典科学院决定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费米教授”。
一个月后,费米登上了诺贝尔奖领奖台。这一次,意大利的媒体没有大吹大擂,只用三行字报道了费米获奖的消息。接下来便指责他犯了罪,罪名是没有对瑞典国王行法西斯式敬礼。
利用这笔奖金,费米直接逃亡到美国,并主持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原子反应堆,为制造原子弹迈出决定性一步。
(选自2010年3月17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让读者误以为恩里科·费米是一个贪财的人,吸引读者读下去。
B.由于恩里科·费米研究的内容极其深奥,就连专家也不易理解,因此在答辩时专家精神难以集中,但恩里科·费米的博士论文还是得了很高的分数。
C.意大利法西斯鼓吹恩里科·费米的科研成果,严重损害了恩里科·费米的名声,这使看重名声的他极其恼火,所以说“我的名声成问题了”。
D.尽管别人不理解恩里科·费米的科学研究,但他坚信自己研究的方向是正确的,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金。
E.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娓娓道来,叙述生动,给读者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立体可感的科学家形象。
【小题2】恩里科·费米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前,遇到了哪些尴尬与寂寞?(6分)
【小题3】恩里科·费米为什么要“从领奖台上逃亡”?(6分)
【小题4】对恩里科·费米的逃亡,人们褒贬不一。你认为恩里科·费米应该逃亡还是不应该逃亡,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倍感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 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和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纪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应。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 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小题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