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东坡传(节选)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缘于苏东坡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三章)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苏东坡将徐州称之为“小住圣地”,是因为这里水产丰富,他很爱吃。
B.文中写王安石组织治理黄河失败,能够看出黄河治理的难度,从侧面反映了苏东坡在这件事情上取得成功所付出的艰辛。
C.苏东坡治理黄河期间,有钱人家纷纷逃难,他能够成功劝阻,一方面是因为他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另外因为他是当地官员,人们不敢违抗他。
D.苏东坡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深信不疑,故将堤坝外围城墙上的建筑取名黄楼,希望此地从此不再被水患所扰。
E.治理水患期间,苏东坡求助武卫营帮忙,遭到了皇上的猜忌,因此没有在第一时间批准他的修堤奏折。
【小题2】第一段划线句有何作用?
【小题3】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找出原文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并分别说明其具体作用。
【小题4】苏东坡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现,这些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7-05 08:37: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炮兵的抉择 白文岭
五指叉开,晃晃,握紧。
志刚看到战友们的暗示,会意地点点头,也把五指叉开,晃晃,握紧。志刚握拳时,偷瞄了一眼连长。连长正盯着观礼台,全神贯注地听旅长讲话。
志刚盼着旅长把话讲完。旅长的话讲不完,演习就不会开始。志刚他们,对这次演习,准备了很久,也期待了很久,像赴女友的第一次约会,紧张而兴奋。
志刚所在的旅,很快会取消番号,大部分官兵将转业复员到地方上去。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演习,他和战友们才加倍珍惜。
志刚初到炮旅时,见连长整天板着个脸,很严厉。连长的话,说一是一,说二是二,必须无条件服从。他教的动作,尤其发射炮弹的八个步骤,错一点就会被骂个狗血喷头。
有时,连长也笑。志刚他们以娴熟的动作,夺得全营演习第一名时,连长笑了。不仅笑了,还拍给志刚一盒红塔山牌香烟。
全营第一,志刚不满足。志刚想,为什么发射一枚炮弹,必须八个步骤?七个、六个行不行?志刚把想法说给了连长。连长把眼睛瞪得牛蛋大,说,胡扯,这八个步骤,哪一步不是多少代炮手智慧和经验的结晶?是你说减少就能减少的?
志刚不甘心,又把想法说给战友。战友们很支持。不仅支持,还帮着探索和实践。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了。他们不仅把八步减到了七步,又从七步减到了六步。
志刚他们成功了,却没有得到连长的红塔山。连长给每人发个笔记本,说:关禁闭,写检讨,谁的检讨不深刻,我处理谁!检讨是写深刻了,却没有深刻到心里去。他们又开始研究,能不能把六步,减少到五步。
他们再次成功时,传来一个消息:全国大裁军,他们这个炮兵旅,在被裁之列。取消番号前,旅里准备搞一次实弹演习。复员,是早晚的事儿。裁军不裁军,对于志刚他们,关系不大。关系大的,是实弹演习。
实弹演习,用八个步骤,还是五个步骤呢?志刚他们犯难了。商量来,商量去,达成了一致意见:无论受多大处分,也要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全旅的战友和首长看。不能把遗憾带回老家!
对这次演习,连长也很重视。连长找志刚,单独谈话。连长说,七步发炮法,六步发炮法,都是狗屁发炮法。谁用,我处理谁!志刚说,明白,坚决不用狗屁发炮法!连长放心了,鼓励说,把你们熟练的步法拿出来,为全连争光!志刚保证说,请连长放心,把我们熟练的步法拿出来,为全连争光!
连长难得地笑了。连长笑着,掏出一盒红塔山,拍志刚手里说,争第一,再奖一盒。志刚来回地翻看着红塔山,很想把真实想法说出来。最终没有说,志刚真不想把遗憾带回老家。
旅长的讲话,终于结束了。随着观礼台上的一声令下,演习正式开始了。一,二,三,四,五。练习多天的步骤,志刚们熟悉得像走回家的路。别人的炮弹还在炮手手里时,他们的炮弹已在指定地点炸响了。
志刚不用回头,也能感觉得到,脊梁上有一束冷飕飕的目光。目光,来自愤怒的连长。连长跑来,用指头戳着志刚的胸口说,违抗命令,你不配当军人;背弃诺言,你不配当男人。亏我这么多年,一直把你当好兄弟。
连长把手摊开说,拿来。志刚不解,拿什么?连长咬着牙说,红塔山!志刚恍然,忙把香烟掏出来,恭敬地递过去说,没敢打开。
旅长走了过来。旅长拍拍炮身,问,谁是连长?连长抬头、收腹、挺胸、敬礼说:报告首长,我是。旅长瞄一眼连长,把目光落到炮弹炸响的地方说,发射这枚炮弹,只用了五个步骤,是吗?连长迟疑一下,再次抬头、收腹、挺胸说,是!
旅长把目光收回来,放在连长脸上,感慨地说,这枚炮弹,发得好。发得太好了!战争是残酷的。敌人可不问你,发射一枚炮弹,该用多少步骤。战争只一个目的——快速消灭敌人!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
旅长把手搭在连长肩头,轻轻拍两下说,我嘉奖你。
旅长回到观礼台,又看连长两眼。
连长把红塔山掏出来,重重地拍在志刚手里说,好兄弟,还有一盒等着你。
志刚复员了,带着军功章和连长送的两包红塔山,高高兴兴地回了老家。
连长去了另一个炮兵旅,现在是营长。
(2015年《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在开篇借助凝练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交代了志刚在连长认真地听旅长讲话时偷偷地与战友们进行着交流,这给读者制造了一个悬念。
B.由于连长带队教练,志刚他们发炮动作非常娴熟,赢得了全营演习的第一名,这说明志刚他们技术把握得很好,已经继承、学会了前几代炮手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C.志刚和连长都很重视这次演习,小说以插叙的笔法交代了志刚他们一直在探索着减少发射炮弹的步骤,这足以表明志刚他们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
D.在正式演习中,志刚他们按照练习多天而且极为熟悉的五步法操作发炮,成功命中目标,但这一次他们违抗了连长的命令,背弃了当初对连长的诺言。
E.志刚他们在演习中表现与众不同,也实现了他们在旅长面前露脸的愿望,也实现了再获红塔山奖励的愿望。
【小题2】小说中有两个性格鲜明的主要人物——志刚和连长,请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出连长的性格。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红塔山香烟,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写一个普通炮兵连队中普通战士对发射一枚炮弹八个步骤的改革这样一个小故事,却放在了大裁军的背景之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邓稼先:埋名戈壁28年
黄小坚
在中国西北罗布泊戈壁深处的核试验现场,活跃着一位不为外界所知的年轻指挥员的身影。直到他因公殉职后,人们才知道他的真名实姓——他就是“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是安徽怀宁人,生于1924年6月25日,4岁时随家人迁往北平。“七七事变”后,为避战乱,他随姐姐辗转来到昆明,1941年考上了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昆明文正中学、培文中学和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1948年夏,怀着“今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的理念,邓稼先考取了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1950年,邓稼先年仅26岁就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被人们称为“娃娃博士”。获取学位后的第九天,他便毅然登轮回国,进入钱三强主持的中科院近代物理所担任研究员,与于敏等人一道开创性地开展了对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58年10月,他和一大批科学家被调去研究原子弹。到了北京郊区一片阳光普照的高粱地后,隐姓埋名,突然从中国的大地上“消失”了。
起初,他们准备接受苏联专家的培训,但不久,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邓稼先只好率领着28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新毕业的大学生,开始了向神秘的原子王国的艰难跋涉。
作为核武器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和中国原子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一方面办起“原子理论扫盲班”,亲自讲课、辅导并组织翻译、学习外文资料,一方面思考原子弹研制的主攻方向。
他正确地选定了中子物理、流体力学和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三个方面作为主攻方向并运用算盘这样简单的工具进行繁重的数学计算。在原子弹总体力学的计算中,有个参数即原子弹爆炸时内部所要达到的大气压的数值对探索原子弹原理有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为此,邓稼先带领他领导的一班青年人夜以继日地轮班进行紧张的计算,用特性线法得出了与苏联专家结论完全不同的突破性结论。该结论最终被从苏联回国的物理学家周光召从物理学的角度科学地加以证实,从而成为指导原子弹研制的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关键性理论成果。
研制原子弹成功后,从1965年起,邓稼先又奉命率原班人马与从原子能所调入的于敏率领的研究队伍合作,开始了氢弹理论设计任务,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提交了被外国人称为“邓-于方案”的突破氢弹原理的方案,使中国的氢弹研制工作迅速向前推进并取得爆炸理论的成功。
邓稼先在大漠深处风餐露宿,艰辛地度过了整整10年的单身汉生活。工作中,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从第一次核试验起,他就形成了亲临第一线的工作模式。1979年,在一次航弹试验时,因降落伞破裂,原子弹从高空坠落地上。为了避免毁灭性的后果,他竟冒着生命危险一个人抢上前去,抱起摔破的原子弹碎片仔细检验,由此受到致命的核辐射伤害。尽管如此,他仍然继续带病工作,直到1985年才因癌症而被强行安排住院治疗。病榻上,他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丝力气,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赤诚。
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转了一小圈,表示自己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
邓稼先逝世后,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特地撰文悼念他这位相交半个多世纪的挚友:“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1950年,年仅26岁的邓稼先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想到“国家建设需要人才”,在获取学位后的第九天,他便毅然登轮回国。
B.在研究原子弹之初,邓稼先就本着独立自主的原则,经过28年的艰苦努力的科研攻关,终于研制成功原子弹。
C.在原子弹的研制中,邓稼先的主攻选择正确,研究结论被从苏联回国的物理学家周光召从物理的角度科学地加以证实。
D.研制原子弹成功后,邓稼先提交了突破氢弹原理的方案,使中国的氢弹研制工作迅速向前推进并取得爆炸成功。
E.本文通过记述“两弹元勋”邓稼先在研制两弹过程中的的艰苦卓绝的攻关事迹,为我们再现了一位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形象。
【小题2】邓稼先开始研究原子弹时面对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6分)
【小题3】回国后,邓稼先做了哪些创造性的研究工作?(6分)
【小题4】邓稼先为我国两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艰辛,奉献了青春甚至生命,有些人认为邓稼先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不值得。你的看法呢?(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精神贵族”钱钟书
张建术
①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大家共同的心声。
②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有一般才子的恃才傲物,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
③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时候。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在一次座谈会上的钱钟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会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会用标准的德文背诵那位诗人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地背出来,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
④有人这样谈观感:钱钟书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两个小时“表演”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⑤其实,这些吓坏了的外国人当时还不知道有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就是正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管锥编》。
⑥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的贵族。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好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
⑦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偕夫人同往。只希望由钱钟书每两星期授一次课,每次40分钟,半年讲12次课,实际授课时间只相当于一个工作日。像这样的价码,着实让人咋舌,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对校方的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
⑧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与钱钟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议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方便时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他说:“我现在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
⑨更使杨绛好笑的是钱钟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有同事找钱钟书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一千。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五百,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两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出车撞伤行人,急切中找钱钟书来借医药费。他问:需要多少?司机答:三千。他说:这样吧:我给你一千五,不算你借,就不要还了。
⑩凡进过钱钟书家的人,都不禁惊讶于他家陈设的朴素。沙发是用了多年的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没有人能弄明白钱钟书究竟看过多少书,但那时他家里却几乎没有书。据说犹太人认为把知识财富装进脑子里,比置办什么财产都划算、安全,钱公馆主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体现了钱钟书的独特性,以及人们对钱钟书的缅怀与尊敬。
B.钱钟书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扑朔迷离的形象,如偶露一鳞半爪的云中之龙,这是他的独特的个性所致。
C.钱钟书认为自己“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他认为自己的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不愿出国。
D.钱钟书在经济陷入困顿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在文稿里掺进一些东西,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为此他创作了通俗易懂的《围城》。
E.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充满机智,出口成章,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意在说明钱钟书很有演讲才能。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钟书的?请简要分析。
(3)文中是如何表现钱钟书是一位“精神贵族”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阎肃:把灵魂融入艺术
1930年,阎肃出生于河北保定,1953年4月入党,1953年6月入伍,曾创作1 000多部(首)作品,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
1962年,阎肃从当时风行全国的小说《红岩》中得到灵感,决定以小说中的主人公江姐为主线,创作一部歌剧,反映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忠贞气节,为刚刚经过三年困难时期的国民鼓劲。
在探亲的假期中,阎肃思绪像奔涌的泉水,像爆发的火山,从笔端、从心中倾泻而出,整整写了18天,歌剧《江姐》的剧本初稿一气呵成。
剧本写作仅18天,而打磨、谱曲、排演却用了近3年。1964年9月,由阎肃作词,金砂、姜春阳、羊鸣作曲的歌剧《江姐》公演,旋即引起轰动,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5次复排、演出1 000多场的奇迹,“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的“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1991年,阎肃创作歌剧《党的女儿》。其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而在世界东方,迎来70岁生日的***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前行。
又是一个18天,他3天写一场戏,与作曲家和演员们合作,很快完成了整部戏的创作排练。作曲家王祖皆说:“耳顺之年,三天一场戏,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饱满的热情,是完成不了的。”而阎肃说:“当时,我的脑子里没想别的,就想告诉人们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在哪儿、共产党员是什么样。”歌剧《党的女儿》登上献礼***建党70周年的舞台,又一次盛况空前,引起轰动。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阎肃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
当年为了在歌剧《江姐》基础上改编京剧《红岩》,阎肃主动提出去曾经关押过江姐的渣滓洞体验生活,把手反铐上,戴上脚镣,脚镣很重,碰到踝骨那是钻心的疼,吃饭、睡觉都不解开。那七天七夜,他感受到了铁窗内失去自由的痛苦,他看到了国民党特务用来折磨革命者的各种刑具。为了体验上大刑,他还真的上了一回“老虎凳”,当捆绑的脚下加到第二块砖时,他两条腿的筋都快要绷断了……
那种刻入骨髓的“炼狱”生活,使他在进行创作时,一次又一次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感情,他笔下流出的,字字是泪、句句是血,活生生的江姐就这样被他搬上了舞台。“几度墨汁干,木凳欲坐穿。望水想川江,梦里登红岩。”经过两年锤炼,他对剧本和曲谱从头到尾整整修改了几十次,反复排练修改,最后连食堂的大师傅,听着排练厅传来的声音,一边和面,一边哼唱,也一边感动得流下眼泪。
阎肃的创作从未离开过人民和生活,他说:“一旦确定干什么,就要学会‘扎猛子’,往根上去。”65年来,他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机场、阵地、边防哨所,处处留下了足迹和歌声。65年来,他为部队写了多少军歌、师歌、团歌、连歌,他自己都数不清了。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阎肃说:“人年轻要多干、少争、少斗,多学别人的长处;人老了,尤其注重立德,要把名利看得很淡。”
作为文艺界的“常青树”,阎肃在拉大幕中开始了自己的艺术道路。在西南军区文工团时,阎肃被编入合唱队。那时候,要求演员“一专三会八能”,拉大幕、管汽灯、演出催场,阎肃什么都干。从拉大幕开始的艺术道路,到被称为文艺界的“词坛泰斗”“国宝级艺术家”,阎肃说:“我感觉自己没做什么,怎么就有了这么高的评价。我唯一承认的,就是我很勤奋,我认真对待每一分钟。”和阎肃合作创作了《江姐》等多部作品的作曲家羊鸣说:“阎肃不怕困难,年轻的时候,你只要提,他就干,对工作毫不挑剔,广种多收。再就是爱学习。”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阎肃创作了许许多多被人们传唱的歌词,包括首经风靡一时的京腔京韵京曲。这些歌唱醉了听众,唱红了歌星,他也成了词坛上公认的“大腕”。(《走近阎肃》)
②阎肃认为,好歌不是凭空造的,它来自几十年的生活积累,同时也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阎肃:在“风花雪月”中为兵服务一辈子》)
③阎肃老师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满怀激情地创作,脑子里永远有最新鲜、最时尚的东西,他从不排斥新事物,时刻表现出“执着、随和、青春、阳光”,有“老顽童”“老时尚”“老玉米”的昵称。(《羡慕阎肃老爷子》)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本通过第一段交代阎肃的出生年份、出生地以及入党、入伍时间和创作方面的重要贡献、获得的奖项等概括介绍阎肃,以引出下文对这些内容的具体表述。
B.由阎肃作词的歌剧《江姐》历经3年的打磨、谱曲、排演,在公演时引起轰动,后来有5次复排,其中体现的“红梅精抻”对后来者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教育。
C.在排练京剧《红岩》时,食堂大师傅都能唱《红岩》的曲子的细节描写体现了《红岩》排练时间之长,起到了侧面烘托的作用,说明了阎肃工作的精益求精。
D.阎肃喜欢下基层,几十年来,他几乎跑遍了空军所有的部队,到哪里都亲自为战士唱歌,为部队写了许许多多的歌曲,是一位为兵服务一辈子的文艺界“常青树”。
E. 阎肃被人昵称为“老时尚”,体现了他对时尚的孜孜追求,也正是这种对最新鲜思想的深入理解,阎肃才能满怀激情的创作,才能在任何岗位上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小题2】文本大量引用传主阎肃的话有何具体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的具体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被称赞为“国宝级艺术家”的阎肃在戏剧创作方面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硅化木上的古代文化
硅化木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以特有的方式保存着大自然的秘密,也在人类的历史长卷中镌刻下独特的文化印记。
硅化木是石化的古植物遗体,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石。通过硅化木我们可以获得当地、当时的古气象资料,如太阳光照长短、雨水丰沛程度、千百年间的气候变化、植物群落组合、地域之间及经纬度变化关系等,是研究中生代地球生物变化和地层变迁的重要依据之一。
硅化木文化,于古今中外,源远流长,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载体,蕴涵着重要的人文意义。硅化木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更有吟咏硅化木的诗句:“居无玉树不亨通,家有祥石乃兴旺。”追溯硅化木的人文历史,人们对硅化木的喜爱情结归根于“德”“坚”“神”“寿”4个字。“德”反映其品格,“坚”突显其质地,“神”代表崇敬,“寿”寓意为心愿。
中国古代将硅化木称为松化石(松石)。中国人很早就认识了松化石,认为其乃松化为石。在中国古代地理书、史书、地方志、笔记、游记等文献中均有关于松石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转,松石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山海经》,对硅化木有“不死树”“文玉树”“圣树”之说。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纂的《尚书·禹贡》曾记载古代九州之一的青州出“铅松怪石”。据后人考证,所谓怪石,即“似玉非玉,似石非石”之物,这种怪石很可能是松化石,这种推测也可以在明代阎士选《松石记》的记载中得到印证。他在《松石记》中记述了古青州一带的东海大竹岛中有松化石。
东晋的医学家葛洪在研究长生不老药时,研究了一种叫石芝的木化石,并做了相关的记载。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新增药物品种的考释,引葛洪曰:“石芝者,石象芝也。……石桂芝生石穴中,有枝条似桂树,而实石也。高尺许,光明而味辛。”根据上述对石桂形态特征的描述,可以推测石芝便是一种硅化木。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西域带回三宝:贝叶梵文真经、佛祖如来肉身舍利子和西域回纥神木。这三宝之一的神木,也就是当今新疆一带的硅化木。
宋朝矿物岩石学家杜绾认为硅化木的形成是因为“一夕大风雨,忽化为石”。他的“一夕大风雨”,显然是指自然界的突然剧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火山爆发、地壳移动、泥石流等;不过这个“忽”字,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实际上这一“忽”就是上亿年。宋朝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认为“松久化为石”,一个“久”字,一个“化”字,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说出了硅化木形成的过程。现代地质学研究认为,这种化石可能是生长于1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的遗骸。
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硅化木,带给我们的是“凤凰涅槃”般的神奇想象,是化瞬间为永恒的生命启迪……它产生的美感让人们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文字的发明使我们的文明得以传承,硅化木这部无字的天书却也默默地将大自然的变迁忠实地记录、保存下来。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发掘、整理,相信这神奇的石头会告诉我们更多的未解之谜。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历史长卷中独特的“文化印记”的一项是
A.硅化木是一部“无字的天书”,保存着大自然的秘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珍贵的古气象资料。
B.硅化木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还曾留下直接吟咏硅化木的诗句。
C.中国古人认为硅化木是松化之石,又称松石,并在地理书、史书、地方志、笔记、游记等文献中留存了关于松石的记载。
D.先秦的古籍《山海经》称硅化木为“不死树”“文玉树”“圣树”,给硅化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坚”“神”“寿”四字体现了古人对硅化木的喜爱情结,它们分别代表了古人赋予硅化木的不同寓意。
B.据后人考证,孔子编纂的《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似玉非玉,似石非石”的东西就是松化石。
C.根据东晋医学家葛洪“石芝者,石象芝也……而实石也”的描述,人们推测石芝便是一种硅化木。
D.现代地质学研究认为,硅化木可能是生长于一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的遗骸,其形成过程非常漫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从西域带回的“三宝”之一回纥神木就是当今新疆一带的硅化木,这既可证明硅化木形成的地域之广,也证明它当时已备受珍视。
B.宋朝学者苏颂说“松久化为石”,“久”与“化”都精辟贴切;而另一位学者杜绾认为是“一夕大风雨,忽化为石”,“一夕”和“忽”则均属谬误。
C.硅化木让现代人产生许多神奇的想象,带给人们生命的启迪和难以言传的美感,是蕴涵着重要人文意义的珍贵文化载体。
D.硅化木沉默而忠实地记录了大自然的变迁,其中仍蕴藏着诸多未解之谜,等待人们去发掘、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