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远望号”:移动的“海上科学城”
刘海燕 方志山 耿 联
随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人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正远在三大洋执行测控任务的我国四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
四艘“远望号”测量船为何要不远万里同时布阵三大洋进行海上测控?在“神舟”六号任务中,“远望号”测量船又承担着怎样的重任?
科学延伸的触角
专家介绍,世界上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时,其射程仅为几百公里,一部雷达就可完成对它的全程跟踪测量。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远程运载火箭及卫星相继问世,它们飞行时间长、航程远。我国国土面积有限,本土测控站已经不能满足对这些航天器跟踪测量的需要,这就需要建立国土以外的测控站。于是,活跃在占地球71%的海洋上的机动航天测控站——远洋测量船应运而生。
在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之下,20世纪70年代末,“远望”一号、“远望”二号测量船相继建成下水,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航天测量船的国家。1995年,我国又建成了新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远望”三号,它的诞生使我国跨进了自行建造现代远洋测量船队的世界先进国家行列。1998年,又一劲旅“远望”四号船正式交付使用,从而使我国拥有了四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至此,一个遍布世界三大洋的海上移动测控网形成了。
据介绍,“远望号”测量船集中了我国当今机械、电子、气象、光学、通信、计算机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其硬件设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游弋大洋的“眼睛”
我国的四艘“远望号”测量船设备完善、功能齐全。船上安装的各种各样的雷达和遥测设备,既能测量火箭、卫星和飞船等航天飞行器的外部状况,也能探听它们内部的奥秘。它们担负着在北京飞行控制中心的指挥下跟踪测量航天器的飞行轨迹、接收遥测信息、发送遥控指令、与宇航员通信等任务。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具体而言,测量船主要担负着外测、遥测、遥控、通信等海上测控任务。外测,能测量确定出飞船等航天器的空间位置和飞行轨道。遥测,则是对飞船等航天器的内部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视,比如测得航天器内部仪表上的数字、航天员身体状态的各种数据等。遥控,就是向飞船发布指令进行控制,如打开太阳帆板、发出变轨指令,尤其是在飞船偏离轨道和返回时,遥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改变飞行方向、发动机点火等指令,都是通过测控系统来传达的。
至于在测量船上接收和上传图像、声音等的数字信号,让航天员和陆地上的人能够相互看见和通话,正是测量船通信功能的一种体现。除了这些主要的测控通信仪器,“远望号”上还装有先进的航海、气象、船舶动力系统,可以保证它在除两极以外南北纬60度以内的任何海域航行。
(有删改)
【小题1】四艘“远望号”测量船为何要不远万里同时布阵三大洋进行海上测控?  
【小题2】“远望号”测量船装备及性能如何?
【小题3】测量船主要担负哪些测控任务?
【小题4】请对文章的标题及两个小标题做简要赏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9-14 10:0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碗冰激凌引发的国际化学大赛
李斐然
①在过去50年里,坦桑尼亚人彭巴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世界各地陌生人的来信。尽管他只是当地野生动物保护区的退休管理员,但寄信人还是像追求国际巨星一样锲而不舍。有时候,彭巴只不过去树林里溜达了一趟,回来一看,信箱又多了40封信。
②几乎所有这些来信,说的都是同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到底为什么热水结冰比冷水快?
③为了解答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有近200年历史的英国皇家化学学会2012年6月悬赏1000英镑,向全世界征集“最站得住脚的答案”。最后,他们从22000封解答邮件中选出11份,进入最终环节。入选的其中一封来自大学生吴家伟和陈泊翌。
④这场悬赏1000英镑的世界级化学竞赛,起因是彭巴贪吃冰激凌。
⑤1963年夏天,正上初中的彭巴打算给自己做冰激凌吃,办法很简单,往煮热的牛奶里拌些糖,晾凉后放进冰箱冷冻起来。可当他还在煮牛奶的时候,他的同学在旁边一个劲往冰箱塞东西。眼看着冰箱就快放不下了,虽然家里大人天天唠叨“不准把热东西放进冰箱”,为了冰激凌,他一咬牙,把滚烫的牛奶塞了进去。一个半小时以后,彭巴发现,自己的冰激凌反而比同学用冷水调制的先冻好了,热水结冰竟然比冷水快?
⑥事实上,这个现象早在公元前4世纪就被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过,后来,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也在著作里记载过这个现象。身为90后的陈泊翌,也在外婆家的冰箱里发现过这个现象,可他和吴家伟翻遍了科普书,都没能找到答案。
⑦“这个效应发生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它不是个只有行家才见得到的稀罕事。不管是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演员还是学生,每个人都对它感兴趣。”负责彭巴比赛的负责人埃德温·雷沃斯特说。
⑧可是,彭巴却曾经因为提出这个问题受尽了嘲讽。只有偶然到访学校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物理系系主任奥斯伯恩教授没有轻视这个非洲孩子的话。奥斯伯恩重做了彭巴的实验,并邀请这个中学生跟他一起撰写论文,向学术界公布这一发现。
⑨现在,再也没有人会笑话皮肤黝黑的彭巴关心“热水结冰比冷水快”这件事了,因为这一现象已经被化学家命名为“彭巴效应”。
⑩“没有任何一份答案会被草草否定。我们相信,科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同样可以为科学难题提供创意,这不就是小彭巴给我们上的一课吗?”埃德温说。
⑾2.2万份解题邮件中既有英文答案,也有中文和土耳其语答案。而评选标准不仅要求答案准确科学,还要有趣生动,让每个不懂化学的人都能看得懂。
⑿直到现在,埃德温还能清楚地列举出参赛答案里的一些细节——有38个参赛者将水分子比喻成“企鹅”,还有一个人把它想象成“啤酒机”;参赛者里有刚满5岁的小女孩和她11岁的哥哥,有哥伦比亚大学的退休教授,生活在纽约的家庭主妇,土耳其的渔夫,推销房地产的营销员,做冰激凌的师傅……
⒀ 相比严谨的实验论证,吴家伟和陈泊翌的小短片简陋多了。他们的短片是用老相机拍摄的,最后用免费的剪辑软件添上字幕。他们还一直担心:“老外会不会听不懂我们的破英文啊?”
⒁就在他们快要忘记自己参加过彭巴比赛的时候,英国皇家化学学会给他们寄来了回信,通知他们入选最终环节,还邀请他们到伦敦参加颁奖典礼。
⒂最终,评委会宣布,能够最准确有力回答彭巴疑问的答案是尼古拉·布莱格威客提出的“过冷现象”。虽然落选,但有没有奖金对于两个小伙子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吴家伟对未来抱有信心:“在我看来,这场比赛还没结束,过冷是个重要的里程碑,但要说它就是彭巴之谜的终点我认为言之过早,真正的答案应该还能更纯粹、更干净漂亮。”
⒃结束了伦敦之行,听了那些经过层层筛选的优秀答案后,彭巴也早早买好了回家的飞机票。在那里,他可能还会继续面对每天塞满信封的邮箱。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本文采用倒叙结构和多条线索交错推进的写法,既丰富了文章的叙事层次,又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A.文章开头写彭巴收到世界各地陌生人的来信,得到广泛关注,为下文叙写举办国际化学大赛作铺垫。
B.“热水结冰比冷水快”这看似不起眼的现象,不仅引发许多普通人的研究,也曾引起不少名人关注。
C.国际化学大赛面向全世界,不限参赛者的职业、身份、年龄,这体现了“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
D.文章结尾写彭巴可能还会收到许多来信,意味深长,意在突出彭巴因国际化学大赛已成为国际巨星。
【小题2】本文以“一碗冰激凌引发的国际化学大赛”为标题,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小题3】从吴家伟和陈泊翌身上,可以得到哪些治学启示?请根据文本简要探析。(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7年8月9日,全球领先的新经济行业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艾媒咨询发布了《2017上半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研究报告》。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移动支付出海以及应用场景拓展,移动支付在未来交易规模将保持高速增长。

众所周知,在当今时代,人们外出消费时一部手机即可全部搞定,既便利又安全;政府和各组织机构也对无现金社会的建设给予强大的支持,不少互联网巨头更是纷纷发力线下移动支付市场,使其进一步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有专家表示,移动支付行业在未来会保持可观的增幅,第三方支付将更加重视个性定制和技术型支付,“微消费”将成为驱动人们日常消费的主导力量。
(摘自中华网)
材料二:
不仅是消费者感觉移动支付更便捷,商家也感受到了移动支付的便利。以前,消费者现金结账时找零至少一分钟,如果遇到柜台零钱不足则耗时更久。如果是刷卡,用户要找卡,然后等到店员刷卡、签宇确认,过程也需要1~2分钟,后面排队付账的消费者则要等待更长时间,如今使用移动支付的话,店员只需要扫一扫就可以完成支付,不用等待,无需找零,在使用方式上 也变得更为便捷。
消费者还关注移动支付的安全问题。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2016年移动支付报告》中称,安全隐患是移动支付用户最关心的问题,52.4%的用户认为未来移动支付交易安全性还需加强。此外,付款失败、网速慢、商户不支持等问题也是用户比较关心的问题。
2017年8月4日,央行支付结算司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由直连模式迁移至网联平台处理的通知》要求,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的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同时,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为移动支付的安全 又增加了一道屏障。
(摘自互联网)
材料三:
在网联方案诞生之前,第三方支付公司采取的是与银行一对多的对接模式,即用户在支付公司开立虚拟账户,支付公司再利用其跟很多银行建立合作关系,在各行开有账户以完成汇款,同样达到跨行转账的目的。
这个过程当中会有什么问题呢?专家解读称,这种直连银行“完美绕开”央行清算系统的方式的确有一定用户优势,却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的交易信息和准确的资金流向,有可能成 为非法交易、洗钱等恶性事件溢生的土壤。
通过网联实现对第三方机构的“收编”,有利于及早发觉潜伏中的风险。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或将终止目前第三方机构野蛮生长的局面,并使得资金流转的路径透明化,有利于整体行业的“长治久安”。
(摘自新华网)
材料四: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8月中旬发布的数据,中国目前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人。其中96%的人使用手机上网。使用移动支付消费的中国人已达5亿人。
与此同时,手机网络安全风险愈淡愈烈。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近五年安卓端病毒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2016年,全球安卓端病毒数量大幅上升至1743万个,预计2017全年病毒数量将接近2000万个。中国2017年上半年以约242万的病毒数量位列全球第一。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手机安全行业市场与投资分析报告》整理数据显示,中国手机用户遇到的手机安全软件问题中,支付陷阱占比最高,达88.3%。除支付陷阱外,勒索痛毒更是成为近期的“手机杀手”。2016年全球范圈内勒索软件爆发式增长。
(摘自中国青年网)
【小题1】下列关于移动支付安全问题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网联方案诞生之前移动支付直连银行,绕开了央行清算系统,成为非法交易、洗钱等恶性事件滋生的土壤。
B.手机网络安全风险愈演愈烈,近五年安卓端病毒数量直线上升,中国2017年上半年安卓端病毒数量全球第一。
C.中国手机用户常遇到手机安全软件问题,其中支付陷阱占比最高,另外病毒也影响了手 机安全。
D.通过网联实现对第三方机构的“收编”,可使资金流转路径透明化,有利于行业的安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对移动支付未来的交易规模做出预测,预计到2019年,我国移动支付用户数量将达到6.98亿,但增长速度会较前几年有所下降。
B.材料二分析了消费者及商家选择移动支付的原因:使用移动支付只要店员扫一扫即可完成支付,消费者和商家都节约了时间,方式更为便捷。
C.材料三通过分析第三方支付公司采取的与银行一对多的对接模式,认为第三方支付拥有一定的用户优势,但是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D.材料四重点分析了手机安全软件的问题,并列举了2016年及2017年预计的安卓端病毒数量,以此说明,手机安全软件问题会影响移动支付的发展速度。
E. 四则材料都涉及移动支付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如通过设立网联平台可终止目前第三方机构野蛮生长的局面。
【小题3】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移动支付能够快速发展的原因。

同类题3

(每小题3分。共9分)
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李腾(音译)和胡良兵(音译)两位博士开展的一项最新研究,可能很快会让木头作为高科技应用的先进材料。他们的实验表明,倘若能有效地利用木材,就可以成功地制造出钠电池,取代目前的锂电池,大幅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
锂和钠在化学性质上十分类似,只不过钠离子的“块头”是锂离子的5倍。鉴于电池正是通过让离子在阴极和阳极之间来回穿梭来工作的,离子越大,这种穿梭造成的破坏越大,进而缩短电池的寿命,因而钠离子失去了制造电池的资格。但工程师们仍然希望设计出商用的钠电池,因为钠的储量远比锂丰富。
李腾和胡良兵想知道,是否可以通过使用更柔韧的材料做电池框架来减少对电极的损害。这类框架也会与电极之间传递电流,一般由金属制成,因此十分坚硬。但他们认为,经过处理的木头也可以很好地承担这一传导任务,并为由于离子的进进出出而不断膨胀、缩小的电极提供更好的支撑。
他们使用黄松木薄片对这一想法进行了测试。他们先用碳纤维管包裹薄片,以提高其导电能力。然后在每块薄片上加了一薄层锡(锡是锂或钠电池阳极的理想材料),再将薄片浸入含有钠离子的电解液中,并让得到的电池进行了400次充放电循环。为了便于比较,他们也用铜块制造了同样的电池。
得到的木框电池并不完美。其初始电容为339毫安小时/克,经过400次充放电循环后下降到145毫安小时/克,然而,以初步开发的模型来说,这并不算太坏。而且,其性能远胜铜框电池,后者的初始电容仅为50毫安小时/克,经过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就下降到了22毫安小时/克。这一结果表明,木头似乎可以用来制作电池框架。
不过,人们并不会很快在手机或手提电脑中看到木框电池,这也并非这两名研究人员的初衷。他们的研究将用于大块头钠离子电池的开发,这些电池可以在夜间存储太阳能发电站提供的电力。
目前,廉价的存储设备是太阳能这块能源拼图上缺失的一块,很多科学家的解决方案都集中在制造越来越复杂的人造材料。如果这块拼图由一种最古老的材料而非时髦的新材料填满,或许会让人大跌眼镜。(摘编自刘霞《研究称木头可以用来制造钠电池》
【小题1】关于木头或可以用来制造钠电池的根本原因,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有效地利用木材,就能成功地制造钠电池,取代目前的锂电池,大幅降低电池的制造成本。
B.利用木材制作电池框架,能减少对电池的损害,从而使之储存能量更大。
C.钠离子体积大,穿梭性强,它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穿梭,会造成很大的损害。
D.金属材质制作电池框架,非常硬,它传递电流的能力太强,没有对电极提供很好的支撑作用。
【小题2】对文章内容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李腾和胡良兵的研究得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可以有效地利用木材,成功地制造钠电池,取代锂电池。
B.因为钠离子的体积大,容量大,所以它的储存能量比锂离子丰富。
C.李腾和胡良兵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处理的木头可以很好地承担传递电流的任务,并为由于离子的运转而不断膨胀、缩小的电极提供更好的支撑,经过试验证明,木头似乎可以制造电池框架。
D.木头作为最廉价的存储材料,将广泛地应用于高科技研究。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木头来制造钠电池,如果这一想法能付诸实践,不仅降低了电池的制造成本,而且储量会更丰富,这将是能源史上一次重大突破。
B.李腾和胡良兵分别用黄松木片和铜片制造了同样的电池做实验,目的是比较两者所产生的电容量,研究表明木框电池比铜框电池的性能要好一些。
C.李腾和胡良兵的研究是一次非常硬有创新力的研究,而且此项成果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喜人的,在不久的将来,适用范围最广的商用钠电池将风靡全球。
D.在能量存储设备的研究制造上,科学家们的解决方案都集中在越来越复杂的人造材料上,而忽视最廉价的木质材料有可用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第一大法官
武原 陈伟德
能成为出任国际军事法庭的中国法官第一人,在一般人眼中,是神圣而光荣的使命,而对于1946年参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梅汝璈来说,则更多地意味着艰难和挑战。当时国民党政府正忙于内战,对这场国际审判并不重视,在庭审准备、证据提供、国际沟通等很多方面表现并不积极;国际方面,由于美苏冷战的对峙局面已经形成,东京审判中国际力量的对抗形势异常复杂,使审判受到了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所以,国内当时许多有名望、资历深的法学名家都不愿接这个“烫手的山芋”,生怕审判不顺利,不能让日本战犯受到应有的惩罚而成为民族“罪人”。
重任落在梅汝璈的肩头,他没有退缩。临行前,他慷慨陈词:“审判日本战犯是人道主义的胜利,我有幸受国人之托,决勉力依法行事,不负政府和国人瞩望。”4月,十一国法官齐集东京,开庭审判的日子就要到了。法官在法庭上的座位将按什么顺序来排列?按照惯例,庭长应居中坐首位,但是,第一、二把交椅由谁坐?为此,美、英、苏等国
法官各执一词,互不退让。就在闹得不可开交时,梅汝璈神态平和地说:“个人坐次,本人并不介意”。见大家惊讶,他才神情郑重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只因与各位同仁一样,是代表了各自的国家来的,因而不能不慎,我觉得应按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大多数法官表示赞同,但仍有人反对。英国法官说:“那就是说让中国法官坐第二把交椅,这怎么行?”
一向温文尔雅的梅汝璈正言回敬:“怎么不行?首先,今日系审判日本战犯,中国是东方反法西斯战场的主战场,中国受日本侵害最烈,抗战时间最久,付出的牺牲最大,因此,有八年浴血抗战历史的中国理应排在第二;再者,没有日本无条件投降,便没有今日的审判,按各受降国的签字顺序排座次,实属顺理成章。”说到这儿,他话锋一转,幽默地接着说:“当然,如果各位同仁不赞成,我们不妨找个体重测量器来,然后以体重之大小排座次,体重者居中,体轻者居旁。这样,纵使我被置末座亦心安理得,并可以此对国家有所交待,一旦他们认为我坐在边上不合适,可以派另一名比我肥胖的人来替换我。”诙谐之言使各国法官忍俊不禁,有人甚至拍手叫好。
开庭前一天,开庭“预演”,庭长突然宣布入场顺序为:美、英、中、苏、法、加……面对这种不公道的行为,梅汝璈怒不可遏地脱下法袍,拒绝参加“彩排“,并要求庭长就自己的提议进行表决。加拿大、新西兰、菲律宾等国法官当即表示支持。面对梅汝璈的强硬态度,庭长只好召开紧急磋商会议。最终,入场顺序和座次都按各受降国签字的顺序排列,中国法官坐稳了第二把交椅。这把椅子,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也为中国在审判中赢得了主动。审判进入尾声时,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这些罪大恶极的战犯如何量刑。由于不同法律体系的影响,加上各国受日本侵害程度不同,在是否对东条英机等战犯判处死刑的问题上,法官们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主张判处死刑的人是少数。怎么办?“若不能严惩战犯,惟蹈海而死,以谢国人。”梅汝璈暗下决心。为了伸展正义,在审判过程中,梅汝璈根据收集到的日军罪证,舌战群雄,据理力争,坚决主张对东条英机等战犯处以死刑,最终,以六票对五票的微弱优势判处东条英机等战犯死刑。
耗时两年7个月,开庭818次的漫长而艰难的审判终于结束了。经商议,判决书由11章构成,有法官主张“判决书应统一书写”,但是梅汝璈坚持认为,中国人受害最深,最有发言权,日本侵华罪行部分理当由中国人来写。法庭再次接受了他的提议。为了尽快完成工作,梅汝璈和他的两个助手夜以继日地工作了一个月,向法庭提交了近300页、总计10万多字的判决书的第五章。这也是全部判决书中撰写的最快部分。“那些日子,我们就像钻进成千上万件证据和国际法典的虫子,每天在里面爬来爬去,生怕遗漏了重要的东西。”
审判结束后,梅汝璈在日本《朝日新闻》上发表了《告日本人民书》,他写道:“经过这次审判,日本军界首脑的暴虐行为和虚假宣传已昭然天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最后宣判,清除了中日两国间和睦相处的绊脚石,对于今后中日和平合作,相信必有贡献。”
梅汝璈曾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节选自《远东审判:为了迟到的正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对于梅汝璈来说,在国内外动荡不安的形势下,参加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更多地意味着艰难和挑战,必然遇到很多困难。
B.梅汝璈性格温文尔雅、谦和平易,本不愿与人相争,但因为代表国家参与对战犯的国际审判,他才不得已在法庭上力争座次。
C.本文记叙了梅汝璈参加东京审判的经过,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再现了他热爱祖国、不惧困难,维护正义的人物形象。
D.如果不是梅汝璈据理力争,以大量不可辩驳的事实舌战群雄,最终说服部分法官,东条英机等罪大恶极的战犯就不会被处以死刑。
E.梅汝璈之所以要发表《告日本人民书》,是为了安慰和开导战败国人民,以免审判结果对日本民众造成不必要的刺激,给中国带来麻烦。
【小题2】为什么称梅汝璈为“中国第一大法官”?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小题3】当时的舆论界曾评价梅汝璈“精通法学理论,善于雄辩而又头脑冷静”,请根据文中“力争座次”的相关内容,对其辩论技巧加以分析说明。
【小题4】梅汝璈在东京审判未果时就立下了“若不能严惩战犯,惟蹈海而死,以谢国人”的悲壮誓言,这种爱国热忱似乎违背了“司法独立”“法官中立”的原则,有妨碍司法公正之嫌。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章,从“法与情”的关系这一角度加以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00多年前的某个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有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再生利用,这在国内外都已有许多成功经验。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或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应该使用可降解塑料生产。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1989年7月起,美国近半数的州实施了《塑料袋禁用法》,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禁用厚度不到20微米的塑料袋,并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意大利则实行《塑料袋课税法》。
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小题1】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不属于其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A.发明了塑料袋以后,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使用过于普及。
B.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C.处理塑料袋造成的白色垃圾,一般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的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小题2】(小题2)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的积极态度,不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控制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
B.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
C.加强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
D.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可降解塑料袋包装材料的研制。
【小题3】(小题3)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A.用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万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环境的问题。
B.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C.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治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D.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多年后被评为“最糟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