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行为艺术家应天齐
2014年的初秋,青弋江畔老旧的芜湖古城迎来了数千位特殊的造访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曾经在这里居住和生息。等待改造的古城区已是一片瓦砾,来客也心绪万端,然而他们都有条不紊地捡拾起废墟中的城砖,签上名字,摞到一旁空地上整齐摆放的箱子中。
伫立在废墟中央的,正是这场“行为艺术”的策划者应天齐。
一年之后,近千只装满古砖的木箱,以一种原封不动的静默姿态,横陈在北京今日美术馆。
应天齐将这组大型装置作品命名为“砖问”。默然,悲怆,无声——凝视着自己倾力打造的艺术品,作者的心中百感交集。
一切都缘起于8年前。2006年,应天齐被聘为芜湖古城改造顾问。“艺术家要介入现实,介入历史。”这是应天齐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能够将自己作为一位当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性思考,融入一座古老城市的改造建设进程中去,是一件幸事。
事实上,早年的应天齐正是以批判的锋芒著称。三十年前,他耗时8年驻守安徽西递村,创作了著名的《西递村系列》版画,融入了对传统和文化变迁的批判性思考,也使得“应天齐”三个字在启蒙的年代声名大噪。三十年后,他的锋芒未钝,更希望以建设者的姿态,扎根到创造历史的现场。
为了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造方案,应天齐与一个由海内外知名建筑师组成的团队通力合作。他亲自把关,数易其稿,在确保专业性的前提下,让方案的每一步都合乎自己对传统的思考和观照。“应天齐虽然并非建筑师,却为整个计划注入了灵魂。”作为团队核心成员的建筑师付志强如是说。
然而,古城改造并未如想象中那般简单。经济建设的拥趸和文物保护的支持者针锋相对——改还是不改,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僵持之下,一拖就是近十年。芜湖古城的居民出于改善生活的需求也陆续搬离,徒留一座被人遗忘的废墟。
“文物修复不能一概而论。像西递村、乌镇这样的古镇保存得非常好,完全可以通过修复重现光华。”面对种种质疑,应天齐用一贯的平和语调解释着自己的初衷,“而芜湖古城在近代经过大规模的毁城和自搭自建,现存房屋的历史性和质量都很差。最有价值的并非地面上的屋瓦,而是从宋代沿袭而来的街巷结构。这正是我们着力去保留的。”
让他忧心的还有当下争议重重的“城市化”。在他看来,“城市化”已然是当代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进程,就像20世纪八十年代的启蒙思潮一样。“既然经济建设这头猛兽挡不住,不如思考如何驾驭它。”他的眉头倏尔皱起,似乎面临的是多年以来的一个困惑,“理想主义者不能只是隔空喊话,要想到古城里还有人居住,有人居住就需要建设。而我们对于如何更好地建设,却总是讨论得很少。”
“一砖一瓦皆说法”。面对渐渐衰颓的古城,生于斯、长于斯的芜湖人应天齐终于用自己的方式发出了严厉的诘问。
2012年,他以一人之力创作了大型装置艺术品《砖魂》;2015年,他发动更大规模的人群共同摞起了《砖问》。由画布到砖石,应天齐与这一建筑营造的最基本的质料产生了不解之缘。“每一块砖中都藏着古城的灵魂”,而所谓“砖问”,却是他代自己的家乡古城发问——当代社会如此频繁地野蛮拆迁和不伦不类地改建,多少文化和传统毁于一旦,难道我们的建设真的没有更好的方式?
青砖无语。然而偌大的展厅却充满苍凉和无奈——这是应天齐对家乡,也是他对咆哮着前进的当代社会的质问。“古城的事一日没有结果,我就会继续‘问’下去——毕竟,谁叫这是我的家乡呢?”应天齐的语气中不带一丝犹疑。
相关链接
应天齐,安徽芜湖人,现任深圳大学教授、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二十年前,应天齐发现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递村,八年艰苦探索,完成的经典作品《西递村系列》版画,成为中国新兴版画史上不可缺少的作品之一。西递村因画家及其作品闻名,游人纷至,并于2000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录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9年国家电信总局选用8幅《西递村系列》版画作品发行lC电话卡《黟县古民居艺术》。2004年国家邮政总局选用四幅《西递村系列》版画发行特种邮票《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芜湖古城改造中,应天齐策划了数千位曾经在这里居住和生息过的造访者捡拾城砖,签上名
字,运到北京今日美术馆,发起了“砖问”。
B.早年的应天齐以批判的锋芒著称,有着对传统和文化变迁的批判性思考;30年后,他更希
望以建设者的姿态扎根到创造历史的现场。
C.应天齐认为,芜湖古城在近代经过大规模的毁城和白搭白建,最有价值的是宋代的街巷结
构,对于这些街巷,我们应该着力去保留。
D.应天齐对于野蛮拆迁、不伦不类地改建、毁弃文化和传统的做法疾恶如仇,发出了“难道我
们的建设真的没有更好的方式”的诘问。
E.应天齐的经典作品《西递村系列》版面在国内影响很大,国家电信总局、国家邮政总局分别
选用其中的作品制作IC电话卡和邮票。
(2)“我”眼中的应天齐具有哪些个性特点?请简要回答。
(3)应天齐在行为艺术中有着哪些突出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应天齐在行为艺术中贡献突出,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8 06:03: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再谈肖邦
杨燕迪
①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独创的艺术家,身后越难有继承者而形成“流派”,这似已成艺术的定律。这些独树一帜的艺术家,正因其别具一格而对后来者有无穷的吸引力。肖邦对后人的影响,显然很大也很多。可能最接近肖邦原貌的模仿,是早年的俄罗斯作曲家斯克里亚宾,以及早期的法国人福列。但同样明显的是,这其中没有一人曾企及肖邦音乐的那种纯净度和精粹度。
②艺术家的影响与形成艺术“流派”似是两个不同层面的东西。艺术家的影响可能是非常多面而多样的,而且因后人对某艺术家的认识之不同会有很多的改变。而艺术流派的形成,则有某些“硬性”的指标。从肖邦的例证中可以见出,在艺术创造中最具恒久价值的,往往是最个人化的创意,而不是集体性的“流派”共同点。就此而论,肖邦之后没有形成流派虽然让人惋惜或叹息,而其中确有某种命定的必然。
③越是伟大的艺术家,其矛盾性就越深刻和复杂。不过,对于后人的理解而言,可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看出这种矛盾性,而在于看出这种矛盾性在每个不同艺术家身上的特殊性质。李斯特的矛盾性显然不同于肖邦,他在尖锐和敏感方面不如肖邦,却比肖邦更为混杂和多面——例如他的血脉中杂耍艺人的游戏和宗教超验的追求之间,就形成难以调解的冲突。最终他的风格没能像肖邦那样形成自成一体的内在完整性,作品数量不少,但质量参差不齐。舒曼和门德尔松的矛盾性当然完全不同,前者是太不平衡,后者是太过平衡,因而都影响了各自音乐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反观肖邦,他的音乐独特处在于,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被隐藏起来,好像故意引诱听众只是痴迷于其音乐外表的优雅、流畅和自如。而其实,他的音乐内部饱含着复杂的句法行进,神出鬼没的对位线条,放肆大胆的和声实验和眼界开阔的大范围形式控制。
④进一步看,肖邦的出新,还在于其尽善尽美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看,在艺术中求新并不难,真正的困难在于,在创新的同时还达到完美。创新与完美,这本身就是一对非常矛盾的价值。创新,意味着探险和开掘,因而粗糙、生硬和不足都在情理之中。而完美,在音乐艺术中意味着周全、妥帖和无可挑剔,经得起反复的聆听、演奏、解读和分析仍让人不觉厌倦。肖邦不仅同时满足了创新和完美的矛盾价值诉求,而且他解决这个矛盾的频率非常高——在他认可的出版作品中,大多都是极富创意而又完美无缺的第一流杰作。
⑤考虑到肖邦39岁就因病辞世,其创作盛期也就区区约二十年时间——什么是“天才”?肖邦是这一概念在艺术中的最佳注脚之一。
【小题1】“肖邦之后没有形成流派”的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2】文章第三段写到李斯特、舒曼和门德尔松三个人,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什么是‘天才’?肖邦是这一概念在艺术中的最佳注脚之一”,
为什么?(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赵九章
高睿
1907年10月15日,在古城河南开封一户原籍浙江湖州的中医世家,一个男婴呱呱诞生了,他就是赵九章。幼年的赵九辛,在私塾中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勉励自己发奋读书,立志长大以后要成为国家的栋梁。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以后,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对赵九章的思想影响很大,少年赵九章不仅因此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且产生了忧国忧民的思想。他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改学科学,以“科学救国”的远大抱负为己任。
1925年,他考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在这里,赵九章与一些进步同学走到一起,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这对赵九章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那以后,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投入爱国的民主学生运动中去。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赵九章不幸被捕入狱。所幸赵九章的姨夫戴季陶在国民党政府中位高权重,由他出面疏通关系,终于将已经奄奄一息的赵九章从狱中保释了出来。
赵九章虽然出狱了,但大革命失败后,进步势力遭到严重挫折,革命形势十分严峻。有戴季陶这么一个有权有势的亲戚做靠山,而且本身还曾做过戴季陶的机要秘书,以这样的资历,赵九章若要走上仕途,前程自然不可限量。但他却看不惯国民党官场的腐败,不愿同流合污,时常与戴季陶发生矛盾。1930年,他毅然北上,考进了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5年7月,赵九章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研习动力气象学、高空气象学和海洋学等课程。1937年,他在《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这篇论文中,十分明确地提出了把数学、物理引进气象学领域的想法。同年,他在整理大西洋高空探测资料的基础上,用求解数学、物理方程的方法,定量地讨论了从热带高压到赤道途中信风主流中得到的水汽和热量的多少问题,在专业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这是他按自己的思路把数学、物理和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引进到气象科学中来的首次尝试。该文发表后,立刻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他也因此受到国际专家的瞩目。
1938年,赵九章以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大半个中国都成了抗战区,当时,凭赵九章的社会关系和自身条件,他若要继续留在国外,完全不在话下。可赵九章念念不忘的是用自己的学业报效祖国,因此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
1945年,赵九章针对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著名气象学家C.G.Rossby等首先创立的大气长波理论的不足,率先以大气长波的临界波长理论,提出了行星波斜压不稳定概念,成为现代天气预报的理论基础之一。
1946年,赵九章正式担任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职务。新中国临近成立前夕,不甘心失败的国民党当局威逼利诱,要赵九章将气象研究所迁到台湾,但赵九章决不屈服,他顶住国民党当局的胁迫,团结全所同仁,坚持不撤离大陆。
身为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赵九章,洞察到世界大国争夺外层空间的新动向,并敏锐地意识到,新兴的空间物理研究将在国际上兴起,新中国应该抓住这次机遇。1957年春,赵九章向国家提出了研制和发射人造卫星的可能性和提交技术实现途径的分析报告,成为我国提出研制人造卫星的第一人。针对当时国际上对中国技术封锁的现实,他在报告中提出“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重要建议。因此,在开展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事业中,赵九章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上。1959年,当国际磁层物理和太阳风研究刚起步,他就在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创立了以空间物理研究为目的的磁暴组。他抓住当时空间物理的主题一一辐射带、太阳风、日地关系等,带领他的研究集体,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取得一批接近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高空物理学》专著,揭开了我国空间物理研究的第一页。60年代初期,在赵九章的领导下,地球物理研究所研制成功并发射了气象火箭,研制出箭头仪器舱内的各种仪器及无线电遥测系统、电源及雷达跟踪定位系统等,还研制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使用的多普勒测速定位系统和信标机。这些踏实的工作,为以后成功发射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赵九章考取了清华华大学的公费留学,研习气象学等课程,他的论文《现代气象学之研究与气象预报》引起了国际气象学界的重视。
B.赵九章进了浙江工业专门学校电机系,并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彻底改变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曾被捕入狱,后被保释出来。
C.赵九章20世纪初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上过私塾,五四运动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他放弃了学习文学的初衷而改学科学。
D.赵九章在开展中国人造地球卫星事业中,始终都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在中国自己的科技和工业基础上,在该事业中做出重要贡献。
E.赵九章仅用三年时间就获得了柏林大学的博士学位,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勤劳与智慧,因为成就卓著,他被任命为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
(2)赵九章在气象学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6分)
(3)为什么称赵九章为“中国航天事业先行者”?请简要分析。 (6分)
(4)作为一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学家,赵九章充满了人格魅力。请结合文章,就赵九章的人格魅力,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全球史观在中国
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史学者始料不及的。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境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史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构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巴勒克拉夫说,那些力求立场“客观”的人,终于不能突破“西方中心”,是因为“他们身边使用的那一整箱工具全是由欧洲制造的,恐怕一时还不可能将它完全更换”。中国学者指出,这“一箱工具”就是西方“历史学研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西方史学家正是“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方法论的局限,不仅西方学者“挥之不去”,非西方学者也难以超越。在这一点上,中西学者所见略同。为什么“挥之不去”?根子还在于西方人所谓的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可见,认识方法只是表象,问题实质是价值标准。有一个问题问得好:假如由东方人按自己文化传统书写,全球史还会像当下流行的那样充斥物质主义吗?
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一。汤因比晚年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球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西方学者面对“谁来制定世界公民标准”、“谁来勾画人类故事”的问题,发出“世界史是可能的吗”的疑问。中国学者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要在这些涉及价值的判断上各执一词,短时间内很难产出令人满意的世界史。
面对这种困局,西方后现代主义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中国史学家也正在以类似方式使自己“乐观”起来。有人说,既然统一的价值观不可能形成,不如放弃对“主导性叙述”的追求,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撰写本地区本民族文明的历史,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另有人说,“每一位新的世界历史叙述者都在(自己心目中)重构世界历史……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个体的世界历史叙述者超越自我中心,撰写一部他人的世界历史”,既然每个叙述者“都想表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否成为普遍价值却依赖于读者接受的程度”,那么“重构世界史”就是“尽可能多地丰富世界历史文本,令读者可以按照培养自身世界观的需要不断进行选择”。
无论是悲观的感叹,还是“乐观”的建言,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家对宏观世界史学的严肃思考。但我认为,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即使有浓重的西方色彩),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当前,如果能够将现代文明的困境考虑进去,把“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这样的命题列入价值标准,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收进去,就能写好世界史,裨益于和谐世界的建立。 (选自《历史研究》2011年第6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全球史观源于西方,它主要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纠缠于枝节末端,没有触及世界史的根本问题。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没能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樊篱,是因为受欧洲经验主导的方法论的局限。
C.如果东方人不用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的模式,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书写,全球史会更客观。
D.史学普遍价值要依赖读者接受的程度,作者认为将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自己在比较中建构是最好的。
【小题2】(小题2)下列不属于西方中心论对全球史研究的影响的一项是()
A.用欧洲制造的方法去研究全球史,很难不带成见和偏私去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很多问题也纠缠不清。
B.用西方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去认识人类历史,在研究的价值观方面造成影响,使全球史的研究充斥着物质主义。
C.西方的历史叙述者在重构世界时用西方中心论来阐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世界史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角度显得单一。
D.“欧洲中心论”在价值判断上有狭隘和偏颇之处,汤因比和齐世荣认为史学家不应该把西方中心论作为全球史研究的唯一标准。
【小题3】(小题3)在全球史观问题上,中西方学者没有达成相同认识的一项是()
A.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全球通史的研究无法构建出一个系统、科学的世界史理论阐释体系,陷入了史学困境。
B.方法论的局限是中西史学家均难以摆脱的现实,无法阐明世界历史进程本身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C.构建一个充实有效的世界史理论体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世界史学的“价值标准”在短时间内难以统一。
D.全球史提供了对世界史研究的一种新视野,史学家们应该通过撰写本民族文明的历史来构建“全球史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海南的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呼吁:尽早启动特殊工种提前退休制度改革。据该提案的第一提案人,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政协主席毛万春介绍,现行特殊工种可提前退休名录大部分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家至今未能与时俱进开展清理调整工作,各地在实际执行中制定的具体政策规定、审批条件差别很大,亟待改革和规范。

(摘编自《工人日报》)(摘编自360百科)

材料二: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目前延迟退休方案仍在抓紧制定中,需要综合考虑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社会保障制度进展情况等多种因素。目前,我们正在对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会适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目前我国退休年龄标准,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均预期寿命40多岁的情况下制定的。如今,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73岁,养老保险的赡养比也下降到3∶1。延迟退休是应对养老金收不抵支风险、维持政策代际公平的有效选择。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认为,上海一个女性能活到85岁,如果55岁退休,后面要领30年养老金。如果不改革政策,老年人在很大程度上必然要“啃小”,增加下一代人的负担,这从代际公平上来说不太好。

材料三:

3月12日,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别小组会议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汤涛在回应委员呼声时表示,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不仅是60岁,从长远来看恐怕还要有所延迟。”汤涛表示,无论是从养老金方面,还是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方面来说,延迟退休都是大势所趋。2017年,俄罗斯就已经做出了延迟退休的规定。不过,汤涛也表示,不少职工对于延迟退休有着不同的意见,例如一些女职工,长期在急难险重的岗位上工作,从体力劳动和危险性的角度考虑,她们不愿意延迟退休。对此,有委员建议,对企业干部,可以参照政府部门的规定予以优先解决,而对职工,则允许其自我选择是否愿意延迟退休。对此,汤涛说道:“我赞同你的观点。”

在2016年3月29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需要遵循多项原则:一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每年推迟几个月的时间,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再达到法定退休的目标年龄。“我举个例子,比如5年以后,你是60岁退休,这个政策施行以后,那你可能是60岁零3个月退休,这样大家便于接受。”时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的尹蔚民说,“第二个人可能是第二年退休,那他可能是60岁零6个月退休。”二是区别对待,分步实施。尹蔚民表示,根据国家现在不同群体的退休年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从实际出发,区分不同群体的情况,分步实施,并提前公示,做好预告。

(摘编自《工人日报》)

材料四: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曾表示,延迟退休政策最根本的原则是“小步慢走,渐进到位”,为了给公众做好心理准备的时间,政策出台后至少五年,才会渐进式实施。2017年没有出台相关方案,如果2018年出台,2023年落地实施的话,以下四类群体会受影响:

(1)小于等于50岁的女性工人,即1973年及以后出生的女性;

(2)小于等于55岁的女性干部,即国家文件规定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事业单位的正、副处级女干部,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

(3)小于等于55岁的男性工人,主要是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即1968年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4)小于等于60岁的男性干部,即1963年及以后出生的男性。

按照退休年龄改革方案,女性退休年龄每3年延迟1岁,男性退休年龄每6年延迟1岁,直到同时达到65岁。

在美国,职工延迟到70岁退休,可以比在65岁退休多拿40%的退休金。发达国家男性退休年龄多为65岁,女性为60岁~65岁;发展中国家男性退休年龄多为60岁,女性为55岁~60岁;50岁退休为全世界最早退休年龄。

多数国家普遍提高了法定退休年龄,或者计划提高退休年龄。如美国将领取全额养老金的退休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韩国领取养老金的年龄2013年由60岁调整为61岁,2033年将提高至65岁。加拿大政府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从65岁提高到67岁。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对160多个国家的统计,中国女职工50岁退休,中国是全世界中等退休年龄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劳动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行特殊工种可提前退休名录大部分形成时间较早,各地在实际执行中制定的具体规定、审批条件差别很大,亟待改革和规范。
B.延迟退休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人口结构、人力资源供求、劳动者受教育年限、人口预期寿命、社会保障制度进展情况等多种因素。
C.2017年,俄罗斯已经做出了延迟退休的规定,因此我国也将很快推出延迟退休的政策,以顺应大势。
D.如果延迟退休方案按材料四的方案落地实施,女性工人将最先受到影响,其次是女性干部和主要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男性工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达国家的退休年龄比发展中国家平均要高5岁,我国拟将退休年龄向发达国家靠拢,这说明我国将进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B.从材料四来看,在美国,65岁即可退休,但本人如果愿意在70岁退休,则会比在65岁退休多拿40%的退休金。
C.虽然延迟退休是大势所趋,但不少职工对于延迟退休有着不同的意见,对此,有委员提出了一些解决措施。
D.如果延迟退休方案在2023年落地实施,那么一部分“60后”会受到影响,对“70后”和“80后”影响更大,对“90后”来说,则完全赶上了。
【小题3】国家推出延迟退休政策,是基于哪些考虑?延迟退休政策怎样才能顺利推进?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为什么称单克隆抗体为生物导弹
1984年10月1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宣布,米尔斯坦、科勒两人因从事免疫系统的研究和“发现生产单克隆抗体的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什么是单克隆抗体呢?
在生物工程中,有一类似导弹的东西也具有精确的导航系统,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准确性。它只与人体中某些特殊物质结合,以改变其特性,使它们失去活性。它这独特的性格,引起世界生物学者的高度重视。它就是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抗体是在抵抗外来者侵入生物体时,生物体自身的B淋巴细胞产生的能与入侵者结合的自卫系统。生物体中有100万种B淋巴细胞,而每种B淋巴细胞可产生一种抗体时,它们恰似100万枚导弹,保护着生物体。当某种细菌侵入人体时,人体就能产生相对应的抗体与细菌的特定物质结合,这个物质被称为抗原。一旦抗原与抗体结合,人体便会产生一连串消灭入侵者的反应。在消灭入侵者之后,人体内仍保留了这种抗体,使得人体不再得这种病,如麻疹、猩红热、乙肝等等,都是如此。但人体中并非生来就具有100万枚导弹,而是在抗原入侵人体时才产生。我们平时爱打很多预防针,目的就是使人体中产生抗体。当体内产生的抗体不足以消灭入侵者时,或者人体根本不能产生这种抗体时,人就生病了。
人们了解了抗体的特征,希望能针对某种疾病制造一种纯净的、特定的抗体,弥补人体中抗体的缺乏或不足,这种特定的抗体就是单克隆抗体。单克隆是指一个细胞通过无性繁殖产生的细胞群,从这细胞中提取的抗体为单克隆抗体。人们最先试图从血液中提取它,但结果是含量少、价格高、纯度低。最后,又有人试用人工培养淋巴细胞的方法,但B淋巴细胞的活性差,不能在体外生存,希望又落空了。1975年是值得庆贺的一年,英国MRC分子生物研究所米尔斯坦和科勒用生化的方法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这是一种既有旺盛的体外繁殖能力,又能产生抗体的细胞,经过人工培养,从中可源源不断地提取单一纯净的抗体,这个实验首先在小鼠身上获得成功。杂交瘤细胞的成功,极大地震动了生物界,1981年米尔斯坦和科勒共同获得加尔登基金奖。
单克隆抗体已成为现代医学武器库中的新式导弹,因为它蕴藏着巨大的潜力是来自它那高度的特异性和精确性,因此成为生物技术中发展最迅速的分支。它的最大优势是有希望成为癌症的征服者。由于它的精度高,因此副作用小,不会像其他药物那样将健康细胞与癌细胞同时杀死。现在科学家还将抗癌的单克隆抗体再与其他药物连接,将药物准确地带到癌变部位,这样更增强了“导弹”的杀伤力,好似增加了许多新的弹头。
单克隆抗体还可以用于疾病诊断,美国已有了单克隆诊断盒,可以诊断艾滋病、肿瘤、性病、乙型肝炎及细菌性感染等疾病。它将会代替传统的抗血清诊断,因为它纯度高,灵敏度、特异性强,因而快速、准确。单克隆抗体与相应抗体结合的高度专一性,被人们用于近代纯化分离难度极高的药物的载体。将单克隆抗体制成5升的吸附柱,当含有尿激酶的混合液流过吸附柱时,单克隆抗体就像一块吸铁石,可将尿激酶全部吸附,这样可以提取纯尿激酶200克,足以治疗600人次脑水肿病人。这吸附柱可以重复使用100次,回收率可达60%~100%。根据《高技术杂志》的报道,1982年世界范围的单克隆抗体销售额仅为1500万美元,而1992年却超过50亿美元。
通过小鼠而获得单克隆抗体,用于人体后,容易使人产生过敏,因而人们渴望培养人体白细胞,以提取人单克隆抗体。据《科学》报道,法国一公司免疫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已在试管内成功地培育了产生抗体的人类白细胞,特别是B淋巴细胞,这将成为开发单克隆抗体的里程碑。对于“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作为免疫诊断的有力工具正向小型化和家庭化发展,人类掌握这枚“生物导弹”,征服癌症等绝症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
(选自《自然科学名家名作中的为什么》,有删节)
【小题1】简要概括单克隆抗体在医学上已有哪些具体应用。(4分)
【小题2】请以文中画线部分为例,简要分析科普文的语言特色。(5分)
【小题3】为什么称单克隆抗体为生物导弹?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