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穿越黑白星际,他就像“风清扬”
围棋历史悠久,昌盛的中日韩三国都有属于自己的围棋大师、泰斗、棋圣,但如果要票选一位三国棋迷都公认的伟大棋手,无疑是吴清源。这个伟大的头衔后面,也注定不会跟上“之一”。杨振宁说,吴清源之所以比爱因斯坦伟大,是因为物理界的第二还能和爱因斯坦交手,而围棋的世界,连“望其项背”都没人敢自称。
吴清源的名字,早就跨越了国界,超越了体育的范畴,成为一枚沉甸甸的世界文化印戳。武侠宗师金庸心目中,可以和吴清源对等的大侠,是自己小说构架中独孤求败的“风清扬”。吴清源百岁的一生,跨越了近代历史最颠沛剧变的两大世纪,而他本人传奇的百年,经历的绝对比任何武侠小说更为精彩灿烂。
吴清源时代
1939年到1956年,被称为“吴清源时代”。作为棋手的吴清源,最傲人的战绩,自然是十番棋。日本当时的十番棋采取升降制度,在棋手视段位荣誉高于一切的年代里,十番棋的残酷和传奇自不待言。
1939年,为争夺本因坊秀哉去世后棋界第一人的地位,吴清源被推上了升降十番棋的舞台。他先后打败了木谷实、大前辈雁金准一、师兄桥本宇太郎、前辈岩本薰。1951年吴清源与战后日本首位九段棋手藤泽库之助进行了争夺棋界霸主的顶级决战。不过藤泽发挥不佳,以2胜7负1和惨败降格。由此,吴清源在前辈、同辈、后辈中的“昭和之棋圣”,不世之王者的地位,再也无人可以撼动。
创新棋士开创宇宙新布局
不败于天下,可以测量出一位棋士的武功,而在更为看重文治的传统文化里,吴清源对于世界围棋的贡献,则在于他开创了新布局。金庸之所以将吴清源比作自己小说里最无敌的“风清扬”,两人的一大共同点是爱创新:“吴先生有一段时候,所谓日本最高的高手,全部被他打败,发扬我们中国的围棋的精神,像独孤九剑这样没定式的,(招式)随时可以变化的,绝对创新,变化无穷,所以对方也招架不了,好像风清扬这样。”1933年左右,吴清源和木谷实有意识地在各种棋战中打破常规,在布局阶段即占据高位。第一次十番棋,不顾日本旧时代权威代表本因坊秀哉,依然敢于下出“三三·星·天元”的颠覆性开局,可见吴清源革新围棋的决心和胆魄。
此后,这种更具效率和速度,打破边角束缚的“新布局”成为开创现代围棋的主流,这种思潮也延绵至今。
晚年,吴清源依然不为年龄所束缚,潜心开创“21世纪围棋”的研究。他将中国《易经》阴阳调和、变化无常的思想放入围棋中,吴清源认为围棋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生命的哲学。吴清源认为,上个世纪的围棋是一种“部分”的围棋,棋手们过于重视局部的得失。“21世纪围棋”将是一种“全部的围棋”,是朝着整体、全面的方向发展,而不在局部纠缠。
川端康成正执笔“吴清源棋谈”时曾访问吴清源。他曾自述:“我认为,围棋是一种和谐的状态。它的重点不在于竞技或争胜负,而是调和。由一枚一枚讲究均衡的棋子最后所构成的一盘棋,便是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上。”
漂泊棋士三次更改国籍
吴清源一生,唯一的争议点就是国籍。这位出生在战乱飘零时代的棋圣,一生有很多无奈。1914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七岁学棋,青少年时期,在中国棋坛中已无敌手,天才的盛名让他当时享誉中日棋坛。14岁那年,吴清源与母亲及哥哥一起东渡,在和日本三位棋手过招后,正式定为三段。
1936年,吴清源改国籍为日本,那时,距离他在日本学棋生活已经过去了八年。对此,吴清源自传中曾写道:“在日本的中国人,受到歧视,也有人受到过实际的威胁,因此,我对自身的安全也很担心,但是一边下棋一边读书是行不通的,再说我还要养活一家人。最后我决定一个人加入日本国籍,选择了留在日本。”
自传里也有写道,他如何放弃日本国籍。“到了1946年,突然有一天,一些在日华侨到我家,并且拉着我去了我所住的杉并区的派出所。他们强迫我放弃日本的国籍……后来,他们交给了我一本中华民国临时护照。”
再次加入日本国籍,是1979年。“我于1979年再次加入了日本国籍,时年65岁。战前,从中国国籍转为日本国籍,是因为当时是战争年代,受形势逼迫不得已。再次加入日本籍,较之我自己,更多的是考虑到孩子。”自传里,吴清源很详细地道出小儿子因国籍问题,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最后一次变换国籍,吴清源是站在了一个父亲和丈夫的角度。
其实,对于大部分真正理解和敬重吴清源的棋迷来说,国籍根本不是问题。国手李喆在微博上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不知何时起,网络愤青们将矛头对上了吴先生。身世飘零,远渡扶桑,吴先生在特殊时期精神上的痛苦孤独不知又有几人能够承受,几人能够超拔。古往今来,超越时代之人,必受当时宵小之攻讦。”
【相关链接】
(1)“碰到苦恼的事情、感受到周围压力的时候,吴老师会背诵白居易的诗歌:‘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吴老师喜欢一句话:‘暗然而日章。’这句话出自《中庸》,讲述君子内敛,看上去并不发出耀眼的光芒,但会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发光。”(江铸久回忆吴清源)
(2)吴清源父亲在日本留学期间开始痴迷围棋,归国时更带回了大量难得的日本棋书。吴清源对围棋有过人的天赋,对棋谱有过目不忘的能力,在父亲的鼓励下,进而逐渐养成了长时间特别投入研究的习惯,提高非常快,吴清源除了学习父亲带回来的日本书籍,又吸收了我国古棋的独有精华,在击败福建籍同乡林贻书老夫子后,“围棋神童”之名不胫而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杨振宁把吴清源和爱因斯坦做比较,认为吴清源更伟大,是因为吴清源所取得的成就比爱因斯坦更伟大。
B.文章对吴清源在十番棋上取得的骄人战绩做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以此突出吴清源在日本“昭和之棋圣”名号并非虚传。
C.吴清源敢于打破常规,开创围棋新布局,是他在十番棋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因素。
D.吴清源认为上个世纪的围棋是一种“部分”的围棋,缺失整体观、全面性,没有出路,得不到发展。
E.文章从三个不同的角度介绍吴清源的生平,传主形象更加客观真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请结合文本谈谈标题《穿越黑白星际,他就像“风清扬”》的作用。
(3)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部分“漂泊棋士三次更改国籍”所体现的传记写作特点,并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4)请结合所供材料简析吴清源在围棋界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1-05 12:47: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的文字可以说是一种奇异的文化存在,这在西人译中诗一事上可见端倪。近见一汉学家译杜甫的名句“月涌大江流”为:The moon leaps in the great rivers flow,意思就成了“月亮在大江流动中跳跃”,这是怎样的不堪!于中国文字缺乏微妙的感受,即使字意表面相应,结果也不外平淡无奇,甚至笑话百出。
中国文字的串联、组合、拼接有无穷的妙处,已然可成为一种独在的言语,只看运用者的心境和手段如何了。“言语”组成篇章,而文学的美感亦必由这种言语而来。像“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若译成白话,意思也是明白的,但从文字言语而来的心境、幽思、美感却起码失落了一半。古典文学诸种体裁中的这种“言语”,其千锤百炼而获得的美感效果,犹如奶酪,味道实在深郁。它的层面底下蕴涵的深广的情绪概念,缭绕着声情和观念的美,委实为中国文字语言所特有。
写文章,“辞达而已矣”;但作为艺术的文学来要求,则其文字言语不是单纯地传达人心基本意义,文字是手段,同时也是一种目的和审美对象。有人以为中国优秀的文言文学是一种“雅化”了的文字言语,很有道理。这种言语用量极少而容量奇大,词汇的本身就能引起许多生动的观念,有时甚至比描写叙述的事象本身引起的还多。一个熟识文言的人,他在面对现实或非现实的时候,往往会有这种言语观念跳荡出来,像遗珠般在黯淡的心空熠熠闪烁,身心立即要起莫大的快意。这正是汉字意化的优越性,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相当强烈。汉字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可傲岸独立于口语的各种变化之外,我前面以奶酪喻之,大略包含其人文性特征在内,文言言语这种特性在古典文学中的运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英文中“古典的”和“第一流的”是同一个词,但英美学生的惧怕莎士比亚,中国学生的反感古文,已是教育界不争的事实。虽然说时代的洪流冲走了古典的醇酒气息,文字深厚的人文性却给我们以精神安慰。众多的成语、连绵词、诗词名句、典故、寓言,仍然激活着丰富着当今的白话文学。失却了这种文字精神的借鉴的文学作品,只仿佛瞽者说媒,说者无心,听者无趣;一个文字粗鄙的作家,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裁缝那样,不能赢得我们的信任。
【小题1】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果仅译出诗歌表面的字意,很难表现原诗的神韵。
B.中国文字之美体现的文言中,白话中没有这种美感。
C.文学语言的主要目的不在于传情达意,而在于审美。
D.中国的文言文学优美典雅,是一种特有的审美对象。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对“汉字意化”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极少的字能表达极多含义。B.能引起人身心莫大的快意。
C.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强烈。D.以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
【小题3】下列说法,与文章最后一段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修辞立其诚。B.语不惊人死不休。
C.言之无文,行而不远。D.文章合为时而著。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中国的文字之美主要体现在哪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土贡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上古时期,贡赋一体。春秋时贡、赋开始出现分化。至秦汉时,土贡已独立于赋税之外。与藩属贡及土司贡不同,其形式主要是各地将地方特产以实物形式上交朝廷或直接交给皇室。明代,土贡制度已较为成熟,且贡物折银也随一条鞭法的施行而得以推广。
清代的土贡制度,在明代基础上不断改革,到乾隆年间大体趋于稳定。部分土贡物品由无偿交纳改为有偿采买。具体说来,可以确定有偿采买的部分主要是东北土产、织造贡物及密云等地“打捕户”猎得的鹞子、野鸡等活物。这部分土贡,性质已经发生了改变,为国家和皇室采购或生产所得。其余各直省土贡则无论是征实物还是折色,都与田赋类似,仍为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此种变化,《皇朝文献通考》有“旷荡之恩,洵千古所未有也”的评价。虽然有偿征收的土贡只是一小部分,但是这种性质上的转变,在中国土贡史上仍具有重要意义。
与前代相比,清代土贡的种类与数量有所减免,余下的则多数折银征收。清以前的土贡,往往数量庞大,名目纷繁。《通典》所列唐代天下贡物详细清单,有洋洋四千余言,种类令人眼花缭乱。清代考虑到内务府贡中新增东北特产的庞大比重,对前代土贡有所减免。清代东北土贡大幅增加,除典章中记载的人参、貂皮、东珠三项外,尚有粉子蕨菜、蜜饯山楂、蘑菇、野菜、蜂蜜、米面制品、熏制肉食、兽类、鹰隼、各种活体观赏动物、军器原料等品种,反映出满族统治者对于故乡土产的特殊偏爱。
清代土贡,各省每年入贡次数不等,承担的贡额亦不等,承担种类较多的省份,每年每次所贡的物品也不尽相同。贡品既是提供给皇帝与皇室的东西,其规格自然非比寻常,必须是同类物品中的佼佼者。当贡品的品质、大小等不合要求时,一般的做法是饬令补换,严重者要追究承办官员的责任。
一般来说,贡物抵京,会由不同的机构根据固定的程序进行检验和查收,然后由内务府或者户部奏报给皇帝,皇帝同意收取则贮库留用。种种贡物的备办、起运到抵京贮库,皆有定制,解员的安置和返回也各有规矩。贡物收讫,大体有消费、赏赐、祭祀和售变四种用途,而同一贡物也有可能同时具有多种用途。东北所贡的各类动物毛皮,除消费和售变外,嘉庆时每年还从售变部分中取一部分貂皮交衣库做成貂褂,由内务府草拟,皇帝钦定名单与等级,“赏卖”给在京大臣、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让他们“先赴银库交价,后赴皮库领取”。
(摘自2015年3月2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代的部分土贡由无偿交纳变为有偿征收,此种变化在《皇朝文献通考》中得到了肯定的评价,在中国土贡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B.土贡到秦汉时已独立于赋税之外,其形式与藩属贡及土司贡不同,主要是各地将地方特产以实物形式上交朝廷或直接交给皇室。
C.清代有偿采买的土贡物品是对皇室或国家的义务与负担,可以确定的主要是东北土产、织造贡物及密云等地“打捕户”猎得的鹞子、野鸡等活物。
D.明代时,土贡制度已较为成熟,随着一条鞭法的施行,贡物折银的方法也得到推广;清代土贡制度又不断改革,乾隆年间方大体趋于稳定。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清代以前的土贡,往往数量大、名目多,如《通典》所列唐代贡物清单即有四千余言,种类繁多;清代则有所减免。
B.清代内务府贡中新增的东北特产比重庞大,品种也较多,这就反映出满族统治者对于其故乡土产的特殊偏爱。
C.清代的贡物抵京后,一般是先进行检验、查收,后由内务府或者户部奏报给皇帝,经皇帝同意收取后,再贮库留用。
D.清代贡物有多种用途,如东北所贡动物毛皮,嘉庆时就有一部分直接“赏卖”给在京大臣、御前侍卫与乾清门侍卫。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土贡制度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政治、经济制度之一,自上古时期即已存在,后经各朝代的不断改革,至清代已渐趋成熟。
B.在中国历史上,土贡制度有过多次较为重大的变革,如明代推广贡物折银的做法、清代部分土贡实行有偿征收。
C.土贡的物品要求必须是同类物品中的佼佼者,由于这些贡品都是提供给皇帝与皇室使用的,因此往往是不能折银征收。
D.清代土贡或征实物或折银征收,在数量、种类上均较以前的朝代少,但并不能说明清代百姓的土贡负担都较以往朝代百姓的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国殇高处葬,梅庭寓此身
——追怀于右任
1949年11月29日,于右任被迫飞往台湾。飞机呼啸上天的一刹那,大陆便在于右任难以割舍的目光里,定格成一个美丽凄婉、遥不可及的背景,永远也不得亲近了。
于右任来台后婉拒了蒋介石给他准备的花园洋房,住进了一所普通公寓——“梅庭”。这是他长年避暑之地,更是避寿、避官说之地。他过寿时,成千上万的人来祝贺,他不胜其扰,过年也是。身为“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经常遭遇各种请托之人,居此亦是为避官说。今日“梅庭”是于右任在台生活唯一留存的居所。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原名伯循,一字诱人,后因有感于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欺凌践踏,遂取谐音“右任”为名。“任”从“衽”字而来,“披发左衽”系受异族统治的象征,而“右衽”则暗含不愿臣服屈辱之志。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于右任致信巡抚要其刺杀慈禧,他出版了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对清朝末世嬉笑怒骂,极尽冷嘲热讽。遭通缉后流亡上海,得震旦学院院长马相伯庇护,入震旦公学,加入光复会。翌年,与马相伯共同创办复旦公学,于右任建议校名取“复旦”二字,有不忘震旦及复兴中华之意,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1922年,他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中国很多小学、中学、大学的创立也都跟他有关系。
1906年11月13日,于右任与孙逸仙于东京会晤,加入同盟会。1907年,他在上海首创《神州日报》。1909年3月,又创《民呼日报》,因抨击时政入狱,后获释。同年8月20日再创办第三份报纸《民吁日报》,因揭发日本暴行而被查封,并再度入狱。1910年9月,愈挫愈勇的他又创《民立报》,《民立报》社是同盟会总部的联络、指挥机构,为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这些都是民国最早期的报纸,而其办报理念原则及经营管理等,“足以光照(中国)整个百年报业史”。
于右任一生写诗、词1200多首。其内容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安危为念,极少花前月下之音,断无无病呻吟之句,诗品之高,无人企及。1945年10月,国共两党谈判,于右任设宴招待***,席间两位纵论诗词。于右任由衷赞叹说:“毛先生真乃千古奇才一代伟人啊,特别是《沁园春·雪》结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真可谓神来之笔,读后直让人感奋不已!”***称赞于右任说:“当年右公所写《天净沙》结尾‘大王问我:几时收复山河?’更发人深思啊!”言毕,二人抚掌大笑。
他精于笔法而以稚拙简漫出之,尤于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用功甚勤,造诣甚深,于宽博潇洒中别具神韵,世人称为“于草”,笔走龙蛇,大气磅礴,雄健雅致兼而有之。作品之多,当代无双。求墨宝者众,他从不计较高低贵贱,对清贫之士更分文不取。其《标准草书千字文》风行一时,他也不取一文稿酬。很多人假借其大名,卖字求生,于右任特意关照副官:“不要以我‘院长’的名义去为难他们。”一代文豪林语堂曾评价说:“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人品、书品为最好模范。”
现在其书法作品飙升到天价,但历任要职50多载的于右任,生活节俭,别无长物。去世后留下的保险箱里只有一张为儿子出国读书向别人借钱的借据,果真是一介“落落乾坤大布衣”。
于右任生性豪爽,遇到借钱者,从来都是慷慨解囊,平时也好客,也接济一些比他更穷的人。仅拿公务员的薪水,所有办公费、机密费一概不受的于右任每到月末,生活便捉襟见肘,有时还要靠借贷度日。他却说:“穷,是我的光荣。”
于右任厚承中华传统文化,他常说“静能藏神,躁则消神”。其健身方法也是中华传统的“八段锦”。他每天下午练习一遍,对养生和书法都十分有益。
每当有人问及养生之道,他总是指指客厅墙上高悬的那幅字画,笑而不言。那是一幅写意的莲花图,旁边是一副对联:不思八九,常想一二。横批:如意。
1962年1月12日,预感来日无多的于右任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后,愿葬于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可以时时望大陆。”1月22日,于右任又怆然而记:“葬我于台北近处高山之上亦可,但山要最高者。”1月24日,于右任一气呵成写下了那首令人荡气回肠、一咏三叹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思亲思乡,声声如杜鹃啼血。两年后,于右任带着对故乡的不舍与依恋抱憾离世,享年86岁。
遵从于右任遗愿,其安葬地设在台北最高处的观音山巅。在这里,于右任面朝西北,可以永远眺望着自己朝思暮想的故乡。而融于溪光山色间的“梅庭”,花木扶疏,正在向世人娓娓诉说着已然飘逝的如烟往事。
注:①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出自“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八九”代指不如意事,“一二”代指如意事。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于右任婉拒蒋介石为他准备的花园洋房,可以看出他生性淡泊、不慕富贵,也委婉表达了他和蒋的政见不合。
B.本文讲述于右任在多个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同时突出其内在精神品质,为我们再现了一个可敬可叹的长者、名士形象。
C.1962年,80多岁高龄的于右任写下《望大陆》一诗,一咏三叹,其情悲切,似乎已经预感到有生之年无法回到大陆,此后又多次表示出葬于山之最高处的意愿。
D.客厅的一副对联体现出了于右任简单素朴的生存哲学:不因强求完美而被欲望窒息了心智。从中可见其对中华传统文化参悟之深。
E. 本文语言工整严谨、含蓄深沉,多处引用传主的话和其他人的评价,大致以时间为序展开,记叙了于右任从求学、为官,直到离世的饱经沧桑、成就卓然的一生。
【小题2】于右任哪些可贵品质令人感叹?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3】于右任一生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于右任说:“穷,是我的光荣。”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此语的认识。(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汉字,完成小题。
刚柔并济龙应台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份子,台湾地区著名作家,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响。
祖籍湖南衡东,父亲姓龙,母亲姓应,出生在台湾,所以叫龙应台。
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生于台湾,在美国接受教育,与德国人结婚生子,又到香港继续自己的事业。在多数人眼中,她是一个毫不留情的言者,一个冷峻的批判家,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
简单,是因为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做什么事情,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1984年11月的一天晚上,刚刚留学回到台湾的龙应台,因为实在不能忍受荧光屏上一位女“立法委员”自私自满的谈话,一口气写下《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投给《中国时报》,自此一发而不可收。一年后,她的杂文集《野火集》出版,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迅速在台湾刮起一阵“龙卷风”。21天内再版24次,每五个台湾人就拥有一本。她让台湾人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也知道了什么时候该打破沉默勇敢地说“不”。
此后的13年,龙应台随丈夫迁居欧洲。一边安心地在家相夫教子,一边继续写着刀光剑影般锐利逼人的时评文章,或是反抗专制、呼吁人权,或是文化冲突、社会变迁,无一不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其胆识和气魄,让多少男士汗颜。
1999年,时任台北市市长的马英九专程前往德国,邀请龙应台回台北市任文化局局长,主持文化推广建设工作。龙应台冷静地说:先看看我的文章再谈吧。她深知自己的个性,绝不愿仅仅用自己的名声换取一个荣耀的位置。于是她带着“准备身败名裂”的心情回来了,此后的三年里,每天工作16个小时,带着文化局150个同仁,倾力打造台北“国际文化都市”。
卸任后的龙应台,开始更多地关注儿子的成长,她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一种家长里短的脉脉温情。
纵观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她的思考引起我们的震撼和共鸣,也必将带给我们持续不断的启迪与感动。
从怒目金刚变成柔软温情
作为一个用汉语写作者,无论是她二十多年前针砭时弊的作品《野火集》,还是新近的“亲情书写”《亲爱的安德烈》与《目送》,龙应台都是一个华语世界里受人关注的名字。《野火集》让人看到一个“硬的龙应台”;但与儿子对话的《亲爱的安德烈》与写家庭亲情的《目送》,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有人称,“龙应台,越写越小了。”
“针对社会现实或者政治去写文章,那其实是立即的、短暂的、表面的,而《目送》这样的作品,才是真正比较接近生命本体、关乎巨大问题的写作。这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每个人身上,都同时存在着所谓的刚和柔的元素。于我,‘横眉冷对千夫指’与‘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完全协调的。往往是为了你怀里喂奶的那个婴儿将来的幸福,你会去‘横眉冷对千夫指’。不要以为一个集体的走向和身处其间的你没有任何关系。”
要让龙应台对自己做出评价,她却表示:“请不要问我,我觉得作为作者只有一个权利,只负责写,至于你怎么解读那不是我的事,是你的事。”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龙应台的经历复杂而简单。复杂,是因为她的经历很多。简单是因为她始终坚守对故土的热爱、对人性的思考,以及身为知识分子的道德与良知。
B.龙应台的文章,笔锋凌厉,无所畏惧,毫不留情地批判中国文化里的陈腐和政治体制的荒谬,显示出她对公共问题的关注。
C.龙应台的作品,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寒气逼人,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温柔婉转。都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D.龙应台写家庭情亲的《目送》,比较接近生命本体,让人看到的是一个“柔软的龙应台”。龙应台的作品不是从大变小了,而是从小变大了。
E.在龙应台看来,作者只有写作的权力,至于解读,那是读者的事,与作者无关。所有她拒绝给自己的作品做出评价。
【小题2】传记的题目是“刚柔并济龙应台”,请分条陈述她“柔”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认为“她的万丈豪气与万千柔情,都于对人性尊严与自由的追求,源自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