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贝尔曼是住在楼下底层的一个画家,年纪六十开外,有一把像是米开朗琪罗的摩西雕像的胡子,从萨蒂尔似的脑袋上顺着小鬼般的身体卷垂下来。贝尔曼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他老是说要画一幅杰作,可是始终没有动手。除了偶尔涂抹一些商业画或广告画以外,几年来没有什么创作。他替“艺术区”一些雇不起职业模特儿的青年艺术家充当模特儿,挣几个小钱。他喝杜松子酒总是过量,老是唠唠叨叨地谈着他未来的杰作。此外,他还是个暴躁的小老头儿,极端瞧不起别人的温情,却认为自己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

苏艾在楼下那间灯光暗淡的小屋子里找到了酒气扑人的贝尔曼。角落里的画架上绷着一幅空白的画布,它在那儿静候杰作的落笔,已经有二十五年了。她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他,又说她多么担心,惟恐那个虚弱的像是枯叶一般的琼珊抓不住她同世界的微弱联系,真会撒手而去。

老贝尔曼的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他对这种白痴般的想法大不以为然,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

“什么话!”他嚷道,“难道世界上竟有这种傻子,因为可恶的藤叶落掉而想死?我活了一辈子也没有听到过这种怪事。不,我没有心思替你当那无聊的隐士模特儿。你怎么能让她脑袋里有这种傻念头呢?唉,可怜的琼珊小姐。”

“她病得很重,很虚弱,”苏艾说,“高烧烧得她疑神疑鬼,满脑袋都是稀奇古怪的念头。好吧,贝尔曼先生,既然你不愿意替我当模特儿,我也不勉强了。我认得你这个可恶的老──老贫嘴。”

“你真女人气!”贝尔曼嚷道,“谁说我不愿意来着?走吧。我跟你一起去。我已经说了半天,愿意为你效劳。天哪!像琼珊小姐那样的好人实在不应该在这种地方害病。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天哪!是啊。”

(选自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小题1】请说出文段塑造老贝尔曼形象所用的具体的描写方法,并概括老贝尔曼的性格。
【小题2】老贝尔曼画出的杰作是什么?作者没有实写相关的情节,有什么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4-02 01:50: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周勋初先生的魏晋风度
学术界的朋友都知道,周先生治学范围广阔,涉及先秦诸子、楚辞、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近现代学术史等,涉及辞书编纂和古籍整理,涉及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和古代诗歌史以及笔记小说史,在《韩非子》、《文选》学、《文心雕龙》学、唐诗学及文献学等领域,都卓然成家。实在要概括,也许用“传统文史之学”来指称周先生的治学范围比较合适一些。所谓“传统文史之学”,按周先生的理解,并不专指文学和历史两门学科,而是包括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门类,如哲学、宗教、思想等等,内容广泛,而且彼此不可分割。周先生倡导在文献学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实际上是对“文史不分”的中国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也体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中坚持的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
很多时候,我甚至不假思索地将周先生与魏晋风度联系起来。他在这一研究领域建树甚多,在他较早的那本论文集《文史探微》中,就有好几篇论文堪称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经典名篇,比如《魏氏“三世立贱”的分析》、《阮籍〈咏怀〉诗其二十新解》、《梁代文论三派述要》、《刘勰的主要研究方法——“折衷说”述评》等,皆独辟蹊径,思新论闳,启示学界良多。细思起来,这都只是表面现象,实质上,周先生身姿玉树临风,为人洒脱自然,文章简洁明快,清峻通脱,处处透着魏晋风度。
1950年,周先生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在他早年所接触的老辈学者中,还颇有一些存魏晋风度之流风馀韵者,周先生深受濡染。在其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政治出身不好的他始终面临着危险,处境与魏晋文士颇为相似。与此同时,由于学有专长,做事认真负责,他又常作为使用对象,被分配承担重要的具体任务。他总是随遇而安,干一行爱一行,抓住一切机会读书写作。《九歌新考》、《韩非子札记》和《高适年谱》等书,都是在完全看不到出版前景的日子里撰写的。新时期以后,学术环境大有改善,周先生焕发精神,开始快乐地工作着。学术任务和社会活动与日俱增,但周先生毫无怨言,而是随顺世缘,广有撰作,直到耄耋之年,犹然笔耕不辍。
“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无不为”,是周先生爱说的两句话。记得1980年代中期,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席卷中国大地,也冲击着本该宁静的大学校园,“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句俗语便是对当时脑体收入严重倒挂的社会现象的生动描述。刚开始读博士的我,心里也不免有烦躁。有一天,在南园橱窗里,见到研究生院正在展出“名家寄语”,有周先生题写的六个字:“以不变应万变”,当下真如醍醐灌顶,感觉周身顿时清凉了起来。后来,我又在另一篇文章中,看到周先生对这句话的详细解释,更加深了理解:“如果你热爱专业,深信自己在这领域中可以作出应有的贡献,那就要有以不变应万变的精神,应该抓住目前的青春时期,努力攀登,而不要左顾右盼。”如今,时过境迁,学界的浮躁早已花样翻新,但对天下有志向学的年青人来说,周先生的这句寄语仍是针对性很强的智慧箴言。
2000年9月,《周勋初文集》七卷本在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周先生将第七卷题为《无为集》,亦有深意存焉。“无为”二字,可以用他另一句话来解释:“顺其自然地登攀”,“若用传统文化中的哲理来说,这或许也可以说是道家的处世态度和儒家的进取精神相结合吧。”在我看来,“以不变应万变”和“无为而无不为”,两句正好可以凑成一对,互文见义,阐释了周先生魏晋风度的具体内涵。
平日侍坐,听周先生闲谈学林掌故,娓娓道来,是一大乐事。众所周知,陈寅恪和陈垣是近代史学两大家,成就巨大,而学术风格各不相同,周先生曾把二陈分别比作汉代将军李广和程不识,简短妙喻,意味玄远,大似魏晋人之清言。
有一次周先生在外地出差,出租车司机见老先生银发纹丝不乱,身躯伟岸,腰板挺直,猜想他是一位将军。周先生笑笑,不置可否。我想,如果把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比作攻坚战,那么,称周先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他是当之无愧的。今天,这位已经82岁的白发将军依然活跃在战场上,精神矍铄,像一棵挺拔的不老松。
相关链接:
①周勋初的学术研究涵盖诸多领域,研究时限上起先秦,下迄近代,体现了文史结合、博通与专精结合、宏大与细致结合的治学特点。
②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评法批儒”运动中,有不少学者被迫参加了“法家著作”的注释评论工作,出版了不少书籍。但事过境迁,未见有多少书成为有学术价值的著作。周勋初参加了由南京大学承担的编写《韩非子》的新注的任务,他把那个儿戏式的政治任务变成了严肃的学术活动,不但趁机熟读了《韩非子》,而且对先秦诸子也广泛的涉猎了一番,并对《韩非子》中的某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写出了《韩非子札记》一书。
【小题1】下列不属于周勋初“以不变应万变”或“无为而无不为”表现的一项是
A.周勋初静心做自己的学术研究,在根本看不到出版前景的时期深入研究,撰写了《九歌新考》《韩非子札记》《高适年谱》等书。
B.七卷本《周勋初文集》出版时,周勋初将第七卷题为《无为集》,“无为”二字用它自己的话来解释就是“顺其自然的登攀”。
C.周勋初闲谈学林掌故,娓娓道来,他曾把陈寅格和陈垣这两位近代史学大家分别比作汉代将军李广和程不识,简短妙喻,意味玄远。
D.周勋初文革时期参加编写《韩非子》新注的任务,不但熟读了《韩非子》,而且对先秦诸子广泛涉猎了,对《韩非子》中的某些问题作了深入思考,最终写出了《韩非子札记》。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史不分”是中国的学术传统,周勋初先生遵循前人在文献学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的做法,在学术研究中自觉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各门类融合起来进行研究。
B.周勋初倡导在文献学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实际上是对“文史不分”的中国学术传统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中坚持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他本身做得非常出色。
C.周勋初学术任务与社会活动与日俱增,但他毫无怨言,而是随顺世缘,广有撰作,作者在对周先生的赞美、崇敬中,含蓄的批判不体恤周先生的官僚作风。
D.《文史探微》《九歌新考》《韩非子札记》和《高适年谱》等书是在完全看不到出版前景的文革时期撰写的,体现出周勋初先生自强不息的敬业精神,也是天道酬勤的生动诠释。
E. 周勋初先生在研究生院的南园橱窗里题写“以不变应万变”,意在寄语青年学生不要受学界的浮躁风气、社会上的拜金潮流的影响,惜时勤学,静心登攀。
【小题3】作者深情礼赞周勋初先生的魏晋风度,其“魏晋风度”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
季羡林被称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这是名副其实的称号。不过,我想说,他还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面旗帜和榜样。他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为发扬和推动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是“中国的脊梁”。
像季羡林这样六岁以前还在地里拾麦穗,割草喂牛,与文字无缘的人,日后能成为学术大师的,不能说绝无仅有,也是寥若晨星的。例如,比季羡林大三十岁的鲁迅先生,虽然幼年时家道中落,“从小康而坠入困顿”,却仍然能够在“三味书屋”中得到寿镜吾老先生的开蒙教育;比如比季羡林大一岁的钱钟书先生,出身于无锡有名的书香世家,四岁识字,五岁入私塾读《毛诗》,每天上学都有家中人接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季羡林的“蒙学”却等于零。像季羡林这样家庭出身的人,若无特殊的机遇和过人的聪明与勤奋,要想日后在中国学坛独树一帜,并且成为世界知名学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季羡林常说:“我少无大志,从来没有想到做什么学者。”这完全是他发自肺腑的实话。
高中三年级,虽然已经没有经学课程,国文课也以白话为主,但是季羡林没有放松对中国古籍的钻研。他阅读的范围仍然很广。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李商隐、李煜、陆游、姜夔等诗人、词人的作品,他读了很多。这对他以后的研究和写作,无不影响深远。
1930年夏天,季羡林随山东省立济南高中同班毕业的八十多位“举子”, “联合”进京赶考。他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他说:“我一辈子考试的次数成百上千,从小学一直到最高学位;但我的考试运气好!从来没有失败过。”这当然不是运气好,而是有实力与自信。但是作为一名高中毕业生,非北大、清华不上,这多少有点狂妄。由此也可看出,青年季羡林的心气有多高。
季羡林留德十年,时间是够长的,但是这十年中,他除了哥廷根和柏林外,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更不用说是欧洲其他国家了。没有去外地旅游,除了没钱,更重要的是没有时间,或者说,还有比旅游更让他感兴趣的事。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而且,像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碑铭等,对一般人来说,是极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他却情有独钟,乐此不疲。
成大事者,皆有癖,大概指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从1992年到2002年的十年,是季羡淋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功成名就,誉满天下。
如果用百米赛跑来比喻季羡林一生的学术历程的话,那么,可以说六十七岁以前,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和干扰,只跑了二三十米。而在最后的七八十米中,从1992年至2002年的十年,则是他最后的冲刺阶段。所以他说:“我的学术研究冲刺起点是在八十岁以后”。在这最后十年中,他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三部学术著作:《糖史》、《吐火文(弥勒会见记)译释》和《中国佛教史·鬼兹与焉耆的佛教》。
他预言:“21世纪东方文化必将在世界上首领风骚。”他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充满希望,从不悲观。他对人和万物充满爱心,这种爱心发自内心深处,却包容整个世界和宇宙。
不知道哪位哲人曾经说过:“伟大来自平凡。”季羡林平凡,平凡到不需要任何修饰,所以才会令人感到他的伟大。他这种平凡的伟大,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是一个“真”字。“怀真情,讲实话”,一切真正的伟大的人,都是这样的。
在这两年中,季羡林一直沉迷于书山书海中,不但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和健康,也忘记了燕园的风光。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是漫长的,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20世纪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这一百年中,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由贫弱走向小康,由混乱走向统一,由任人宰割走向独立自主,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充满着失望、迷罔、混乱与幻想。同时,也充满着希望、激情、梦想与信心。
(选自《世界名人的成功之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季羡林》,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认为季羡林是“中国的脊梁”,是因为他为发扬和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B.季羡林的阅读范围很广,他高中对中国古籍的钻研热情就高,这对他以后的研究和写作影响深远。
C.季羡林当年只报了北大、清华两所大学,这是对自己实力的自信,但从中也可看出季羡林多少有点狂妄。
D.文中指出“成大事者,皆有癖”,季羡林的癖好就是指他潜心研究印度古代语言、宗教以及碑铭。
E. 最后一段表明季先生的一生见证了中国百年历史巨变,这一巨变使先生失望、迷罔、混乱与幻想,同时也影响和成就了先生的辉煌。
【小题2】作者在第二段中提到鲁迅和钱钟书,有什么用意?
【小题3】结合文本,概括季羡林终成国学大师的原因。
【小题4】当今社会,旅游之风盛行,而季羡林留德十年,却没有旅游,在他看来,独自一人畅游在书海之中,所得到的享受,远甚于去高山滨海旅游。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结合文本,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201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下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B.经典阅读可以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C.经典阅读就像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但一定是越早安装越好。
D.经典阅读作用于人的思维和情感模式,从而能让人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
【小题2】(小题2)下列有关“信息时代对年轻人的影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使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在逐渐消逝。
B.信息时代下,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在年轻人中间,使他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C.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所以这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而很可能是“脾气”。
D.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通过网络上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建立“三观”。
【小题3】(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一丝丝的伤感蒸腾为对生清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C.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D.经典阅读中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25分)
方成,一个幽默的符号
侯军
方成原本不姓方,他常戏言自己是孙悟空的本家;方成原本也不是学漫画的,他在大学学的是化工,正牌的理工科,没想到这辈子化工没学成,反倒直接上岗,当了一辈子“画工”——这就叫“歪打正着”。
方成的漫画充满幽默感。几十年间,他以画笔为投枪,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如棉裹铁,如锥画沙,看上去并不是那么锋芒毕露,剑拔弩张,但是其深刻性和幽默感却如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画的那些国际时事漫画辛辣锐利,时效性和艺术性并重,给上一代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改革开放之后,他以漫画领风气之先,鞭笞丑恶,讽刺弊端,为拨乱反正革故鼎新鸣锣开道,《武大郎开店》等作品,一经面世,立即风靡全国,成为新时期讽刺漫画艺术的经典之作。方成善于将特有的机智和狡黠蕴藏在简洁的画面中,令人读后在会心一笑之余,更领悟到深蕴其间的批判意味。幽默,无疑是方成漫画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方成的语言行事也充满幽默感。前些年,生病住院了,要开刀。医生在手术之前嘱咐他,手术之后只能吃流质。他大声答应:“行,全听您的!”可是医生一走,就自个偷着藏起一个馒头,说是留着手术之后先“垫补垫补”肚子。孰料这个“作案动机”还没实施,就被人赃俱获,未遂。医生也不让吃肉,他偏说“生病的人更要吃好,不吃肉,那病能好吗?”酱排骨酱肘子,都让朋友买了来,偷偷藏在病房的小柜子里。手术之后,护士和家人要把他从手术车上往病床上抬,他却在被子底下说话了:“你们别乱使劲儿,听我口令:一、二、三!”得,大伙笑得全泄劲儿了。
方成的幽默感人尽皆知,可方成的“幽默学”却鲜为人知。他与相声大师侯宝林是多年挚友,更是艺术同道,两人时常在一起切磋幽默艺术的课题,侯宝林先生去世后,方成独自承担起创建中国式幽默学的历史使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先后出版了10多本专论幽默的著作,还把讲座开到了大洋彼岸,在美国巡回了一圈,专做幽默学的报告。他让人在哈哈大笑之余,豁然醒悟:“哦,原来幽默不光是逗个乐子,它还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独特个性的折射,还应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来认识……哇,了不起的方成先生!”
方成真正了不起的是,他的幽默天性却是以一生的颠蹶坎坷打底的。早年遭逢战乱,颠沛流离,衣食无着,曾一度流浪到上海、香港等地鬻画为生。他常说,画漫画本是为了养家糊口。好不容易解放了,方成在报社有了稳定的工作,生活步入正轨,然而好景不长,随后爆发的“文革”浩劫,致使同为漫画家的妻子受迫害含冤而去,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孩子。从此,方成又当爹又当妈,拉扯着孩子艰辛度日,其窘迫困苦可想而知。或许正是这些苦难和艰辛,教会了方成以微笑来面对人生,使得他的幽默超越了一般的诙谐和滑稽。他常说,幽默不是挤眉弄眼,幽默是智慧的自然流露,是自信的个性显现,在曾经多灾多难的中国,老百姓的幽默多是含泪的微笑,是面对苦难的豁达和乐观。每当谈起这些话题,他的面容会立即严肃起来,语调也变得格外庄重。
方成已然是功成名就,照理说,他尽可以独享这份“一览众山小”的荣光。但是他不,他要与众人分享。于是,他出画集,要带上已经故去多年的老友钟灵一起出;办展览,要带上年龄与他正好打个对折的学生王林一起展。当然,我也有幸成为被方成“带着玩儿”的一个晚辈,我的纪实散文集《那些小人物》就是被方成“催逼”了10年才写出来的,方老还自告奋勇为这本小书绘制了全部漫画插图。
方成已经96岁高龄,依旧笔耕不辍,每天用毛笔画漫画,用电脑写文章。一生的曲折跋涉,化作书斋里的风静潮平。我在送给老人家94岁生日的生日蛋糕上写过一句话:“方老永不老!”他看后,开怀大笑。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5月8日第24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方成(1918.10-)原名孙顺潮,祖籍广东中山,生于北京。漫画家、幽默理论研究者,与丁聪、华君武被并称为中国漫画界的三老。方成是中国漫画界的常青树,晚年独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漫画,钟馗、济公、鲁智深、布袋和尚等等中国民间传说和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侠义之士,在他的笔下皆栩栩如生,神态逼真。(据搜狗搜索“方成”词条写成)
②方成的家洁净整齐,会让人以为家中有个能干的家庭主妇,但方成先生是一个人住。1977年6月17日,方成在“文革”中犯上严重抑郁症的妻子陈今言突发心肌梗塞辞世,至今已经37年。37年来,他一直铭记着与妻子一起度过的相濡以沫的岁月,一直在心中埋藏着对妻子的不朽爱情。(据搜狗搜索“方成”词条写成)
【小题1】下列对有关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方成生性幽默,对这一点,他既自知又自得,所以常对人戏言自己是“孙悟空的本家”。
B.方成以画笔为投枪,针砭时弊,激浊扬清,锋芒毕露,剑拔弩张,而其深刻性和幽默感却又如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C.方成善于将特有的机智和狡黠蕴藏在简洁的画面中,上一世纪,他创作的国际时事漫画,还有新时期那些领风气之先的杰作,都体现了幽默的艺术特色。
D.住院开刀时偷偷藏起馒头和肉食,手术后护士和家人把他从手术车上抬回病床时,他竟自己喊口令,这些生活细节,反映了方成行事的幽默感。
E.学化工的做了一辈子的“画工”,96岁高龄仍笔耕不辍,最后与丁聪、华君武并称为中国漫画界的三老,方成在艺术界的声誉,决非浪得虚名。
【小题2】为什么说方成的幽默天性“是以一生的颠蹶坎坷打底的”?请依据材料简述理由。(6分)
【小题3】方成先生不仅画技精湛,理论研究成果丰硕,还具有许多值得褒扬的精神品格。试结合材料,对这些精神品格作概括说明。(6分)
【小题4】文中说:“方成的幽默感人尽皆知,可方成的‘幽默学’却鲜为人知。”依据材料所述,简要分析说明方成的幽默感与方成的“幽默学”之间的区别与联系。(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据《悉尼先驱早报》22日报道,考古学家在澳大利亚内陆的满谷国家公园发现大批冰河时期的人类足迹,年代在1.9万年到2.3万年前,是全球所发现最大一批、也是至今澳大利亚最古老的远古人类脚印。
这批脚印共有457个,位置在新南威尔士州满谷国家公园的威兰德拉湖附近的潮湿的粘土区,时间是在地球上一次冰河时期的高峰期,足迹中包括小孩、青少年和成年人,长度在13厘米到30厘米之间,从脚印的形状和深度可以看出,当时这些人有的在跑,有的在走,有的足迹显示有人在打猎,包括一个身材可能高达2米的男性,他当时奔跑的时速在20公里左右。
土著人----穆西穆西人中一位名叫玛丽·帕宾的人于两年前发现了第一个脚印,引起考古学家的高度关注。随后,邦德大学的考古学家斯蒂夫·维博教授于是率队前往进一步挖掘,又发现了450个同一时期的人类脚印,维博说,这些脚印让人们得以一窥当时居住在潮湿内陆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情况,这是通过其他考古证据无法做到的事,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这些脚趾缝里挤出的泥巴。
考古队根据脚印的数量、步伐距离等推测留下足迹人类的身材,维博说:“他们很有运动能力,很强壮,我推测此处部分男性的身材相当类似。”维博日前在脚印发现地6公里远处另外挖掘出两具17000年前的人类遗骸。
这一地区传统的管理者是威兰德拉湖地区世界遗产区三个传统部落年长者社团成员,他们对于这一发现感觉相当高兴。帕宾女士是穆西穆西人的长老,她介绍说,沿着这些脚印走,就象与一个家族一起散步一样,他们是同样的人。她认为:“这些脚印从沙丘下显露出来,是为了让这个世界的人知道我们的人是多么聪明,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生存。”
恩吉亚姆帕亚部落长老罗伊·肯尼迪表示,这里很早就是他的部落举行特别会议的地点:“它是沙漠里的绿洲。”大约2万年前,现在已经干涸的湖泊里可能有鱼、贝类和小龙虾。考古小组通过脚印的大小和他们的步幅,推断出这些古人的身高。维博教授最近还在大约6英里以外的地方发掘出两个17000年前的头骨碎片。他说:“当时的人是运动型的,非常强健,身材很好。我认为,在这里的那些人都非常熟悉。”
该州环境部长德布斯说,这些脚印显示,当时有一大群人在此走动、活动:“我们看到在父母脚印之间有小孩子跑步的足迹,父母以直线前进,小孩子则绕着他们跑。”这些脚印记录了约2万年前新南威尔士州住在这座湖边的原住民生活中的某些时刻,这是很重要的纪录。维博21日先公布了其中124个脚印的研究所得,完整报告将在《人类进化》杂志上发表,参与研究的还包括墨尔本大学以及新英格兰大学的考古学家。
【小题1】对这批“脚印”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目前全球所发现的最大一批最古老的远古人类脚印。
B.是考古学家维博教授最先发现的。
C.脚印长度在13厘米到30厘米之间,包括小孩、青少年和成年人足迹。
D.脚印是在1.9万年到2.3万年前的地球上第一次冰河时期留下的。
【小题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肯尼迪认为当时的人善于运动,身体强健,身材很好,我们对那些人非常熟悉。
B.维博认为当时的人善于运动,身体强健,身材很好,那些人之间都非常熟悉。
C.维博认为当时的人是运动型的,身体强健,我们对那些人是非常熟悉的。
D.肯尼迪认为当时的人是运动型的,身体强健,身材很好,那些人之间非常熟悉。
【小题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威兰德拉湖及其附近地区在大约2万年前是湖泊,里面有鱼、贝类和小龙虾。
B.考古队员根据脚印的数量、步伐距离等可以推测出留下足迹的人类身材。
C.根据发现的这些脚印,我们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从这些脚趾缝里挤出的泥巴。
D.新南威尔士州的环境部长认为,这些脚印显示,当时有一大群人在此活动。
【小题4】根据原文,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穆西穆西人就是属于恩吉亚姆帕亚部落的人。
B.这批脚印共有457个,维博教授等人只研究了其中的部分脚印。
C.维博发现的人类遗骸和头骨碎片证实了当时的人是运动型的,非常强健,身材很好。
D.这批脚印的发现,对于研究当时居住在潮湿内陆地区的人的身体情况和他们的生活情况有着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