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狂  侠 马  云
一张棱角分明、削瘦奇特的脸庞,一派狂狷不羁、特立独行的做事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以“光明顶”命名公司会议室,与金庸密切交往,聚集互联网英雄人物“西湖论剑”……种种言行,颇似一位纵横商海江湖的大侠。
他就是马云,中国电子商务网站的开拓者,阿里巴巴网站创始人兼CEO。
马云和他的创业经历,与其他互联网精英相比,显得格外不同。
马云的侠气自小有之。为了朋友,为了义气,马云小时打架无数,受过处分,身上缝过13针,也曾多次被迫转学。从家长到老师、邻居,都对这个顽皮孩子的前途不抱希望。
“我自己觉得,算,算不过人家;说,说不过人家,但是我创业成功了―――如果马云能够创业成功,我相信80%的年轻人创业能成功。”马云特意叮嘱记者,一定要把这些话告诉所有想创业的年轻人。
大学毕业后,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1991年,马云初涉商海,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
两年间,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如今,正如马云当年所愿,海博已经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译社。
“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初次下海的经历,给马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随即,不安分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要做一个网站,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此时,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马云已经是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校长还许诺他外办主任的位置。但是,特立独行的马云挥挥手,放弃了在学校的一切地位、身份和待遇,毅然下海。
远在尚未开通拨号上网业务的杭州,马云就已经梦想着要用互联网来开公司、下海、盈利。这个想法立即遭到了亲朋好友的强烈反对。时隔多年,回忆起当年力排众议的情形,马云依然为自己的选择而叫好。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三年间,马云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利润,并在国内打开了知名度。
1997年,在***评)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马云的侠气自小有之。为了朋友,为了义气,打架无数,受过处分,也曾多次被迫转学。从家长到老师、邻居,很少有人对这个顽皮孩子的前途抱有希望。
B.马云当初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译社,在别人动摇的时候,是马云的苦苦的坚持,使海博已经成为杭州乃至浙江省最大的翻译社。
C.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创业班子建立一系列国家级站点的经历使马云的视野开阔起来。
D.阿里巴巴所采用的独特B2B模式,就算今天在美国,也没有过这样的范例。
 
E.传记以时间为线索,主要叙写了马云作为新时代创业者的远见卓识,也侧面反映了当代网络社会的特点。
(2)简述马云的创业经历。
(3)狂侠马云“狂侠”的言行分别表现在何处?
(4)马云是网络风云人物,你认为他的成功原因有哪些?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1-12 03:34: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25分)
马寅初校长
1956年上半年的一天,我走在未名湖校园一条小道上,迎面见马寅初正在散步,后面有一警卫相随(当时马寅初还在中央任要职,行政三级,相当于副总理级别)。马校长走到我面前时,我恭恭敬敬向他问候:“马校长,您好!”他面带笑容用浙江嵊县方言回答说:“侬好。”我也是嵊县人,因此听他的口音,感觉特别亲切。
马寅初虽为校长,又在中央任职,但师生员工经常能在校园内看到他的身影,最常见到的地方是北大大饭厅的讲台和办公楼的礼堂。马寅初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是:大学生不能只读几本教科书,要接触社会,要见世面,要了解世界。因此,他任校长期间经常请各方著名人士来校演讲。他请过政界要人陈毅、***吴努来北大讲佛学。他还请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的民族英雄卓娅的母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夫人、苏联著名作家波列伏依等来校作报告。每次演讲会开始,马寅初都有开场白,演讲结束必有他的结束语。他不但请人演讲,自己也经常发表演讲。
1956年上半年,我们西语系大三德语专业由一位东德教师教我们“当代东德文学”。这位老师年纪轻,水平不高,但态度粗暴,引起了全班同学的不满。同学们向系主任冯至反映,冯先生找这位德国教师谈话,但收效甚微,大家只好忍着。到大三下学期,我们得知可靠消息,说这位教师还要教我们一年。于是全班同学给校长写了一封长信,详细写明我们对这位教师不满的原因,坚决要求更换教师。
信寄出后一个多月,马校长才约见我班学生代表。马校长讲的话,归纳起来有三点。首先,他说同学们的信虽寄出了一个多月,但他却今天刚读到,因为一直搁在校长办公室,读到信后他就立即接见同学代表。第二点,他说这样的教师他年轻时也碰到过,这种外国教师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一个人讲一大堆,下次上课还要问同学他上次讲的内容,同学回答不出,他就骂学生,而不去反思一下自己讲得好不好,是否让人听得懂。第三点,马校长说他完全支持我们不欢迎这位教师再教我们一年的意见。全班同学了解了马校长的态度后,兴奋异常。然而,不久校长办公室主任就到班级来开会了,他说:这位教师明年还要教一年,因为他任教延长一年,已写进了中德双方签字的文化协定,为了中德友谊,中方已无法提出更换教师的要求。但不久后,我们的要求被在北大学习的东德留学生知道了,他们听说赫赫有名的马寅初校长也支持我们,就将这事反映到使馆,从而使德方主动提出调换教师的建议。到大四开学时,我们班来了一对东德夫妇,两人都是教师,不仅有学问,课教得好,而且人品高尚,他们授课期间和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的所教所为使我们终身受益。回想这些,大家首先感谢的,还是当年马校长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
马寅初一生最辉煌的一笔,就是他坚持新人口论。他讲人口论不只是谈学术,他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民族和国家的前途。1953年中国大陆历史上第一次的人口普查结果就引起了他的注意,1955年7月,马寅初在对浙江、江西等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在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提交浙江小组讨论。他说建国几年就增加了一个多亿人口,人口如此快速的增长将拖住国民经济发展的后腿,因此他大力主张优生,提倡节育。但他在报告中反对堕胎,他认为胚胎形成后已是生命,它就应该有生的权利。1957年,他发表《新人口论》,一反社会主义不存在人口问题的论调,大胆提出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人口增长太快问题,并对人口控制的实现方式作出了新的选择。
他在1959年底的《新建设》杂志上宣告:他决不检讨,决不屈从于压服,他不怕丢官,不怕火里烧,不怕油里煎,决心为真理战斗到底。马寅初的直谏遭到了压制,他被毫无理由地剥夺了话语权。1960年初,在有组织的大字报的围攻下,马寅初断然辞去北大校长之职,迁出北大燕南园,赋闲返家。从此马寅初在中国政坛消失了,他被免去全部职务。但他的行为感动了中国知识分子,也感动了老百姓。季羡林曾说过:他最钦佩的人,就是马寅初!
如果中国的校长们都能像马寅初那样,那中国的教育,一定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世界一流人才,也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2010年9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第一段中,“我”对马寅初的问候体现了“我”对马校长的尊敬,马校长带有浙江嵊县方言的口音也引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B.北大师生员工经常能在校园内看到马寅初的身影,因为马寅初虽然同时还在中央任要职,但他没有忘记自己在北大的职责,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C.马寅初大力主张优生,提倡节育,但他在报告中反对堕胎,这体现了这位学者除了考虑经济学问题,也充满了人性光辉。
D.在学生们反对那位东德教师的事情上,由于中德双方签字的文化协定,为了中德友谊,马寅初校长只给了学生们以理解和精神上的支持,而无法真正地帮助。
E. 本文通过对马寅初对待学生和在人口论方面的记述,刻画了一位富有个性的优秀的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的形象,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深深怀念之情。
【小题2】作为北大校长的马寅初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学生,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章题目为“马寅初校长”,文章主要内容也是记述其在北大的教育工作,但文中却说“马寅初一生最辉煌的一笔,就是他坚持新人口论”,从中可以看出马寅初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结合文章分析。(6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如果中国的校长们都能像马寅初那样,那中国的教育,一定不会是今天
这个样子;世界一流人才,也一定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你同意这个观点吗?结合文本及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柴可夫斯基的《叶甫根尼·奥涅金》

1877年初,柴可夫斯基想着手创作自己的第五部歌剧。当时俄罗斯歌剧已达到了繁荣时期,在所有反映俄罗斯生活题材的歌剧里,主人公都是历史人物或农民,包括柴可夫斯基自己写的歌剧也是如此。现在他想寻求另一类主题,他想用歌剧这种体裁探索和反映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他要在歌剧体裁领域中体现“人类心灵活动”的方式。

 5月初的一天,柴可夫斯基来到一位著名女歌唱家家作客。她建议把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改编成歌剧。柴可夫斯基当晚重读了一遍原著,再次被深深感动,产生了一种不可遏止的创作欲望。他当即写出了场次大纲,从原诗中挑选了所需素材,准备请好友席洛夫斯基编写歌剧脚本。

这年夏天柴可夫斯基住在莫斯科近郊席洛夫斯基家开始创作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这期间他给人写信说:“《叶甫根尼·奥涅金》里的诗意有多么丰富啊,我没想错,我很了解,在这部歌剧里,舞台效果和动作不多,但是这个题材从总体上所包含的诗意、人情味以及题材的纯朴与诗作的天才文笔,这一切都加倍地补偿了所有的缺点。”

柴可夫斯基甚至不把这个歌剧称为歌剧而称为“抒情场面”,因为他不把注意力放在故事情节和事件上,而是着力表现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反映他们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作曲家给普希金的这部描写19世纪初俄国生活的作品带来了自己时代的特征。他把剧中人物对幸福的向往以及他们和命运之间的冲突尖锐化了。柴可夫斯基在自己的音乐刻画中,对普希金笔下人物的描写增加了新的特点,使得塔姬雅娜、奥涅金、连斯基的形象比在普希金小说中有了更为强烈的悲剧色彩。

柴可夫斯基从青年时代就时常被塔姬雅娜这一充满诗意的形象所感动。她是纯朴、善良的俄罗斯女性的美好典型。生活在僻静乡间的塔姬雅娜对未来怀着美好憧憬和幻想。潇洒风流的贵族青年奥涅金的出现,打乱了她平静的生活,她热烈地爱上了奥涅金,并且大胆地给他写信向他倾吐爱情。歌剧就是从塔姬雅娜写信一场开始的。代表塔姬雅娜形象的主题音乐具有俄罗斯浪漫风格。作曲家用充满激情的音乐表现少女真挚、强烈的爱情。这一段音乐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柴可夫斯基对普希金原著中的奥涅金做了一些改动。没有触及奥涅金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只说他是“都城一位寂寞的社交家”。奥涅金没有接受少女的纯真爱情。在他那段著名的咏叹调《您给我写了信》中,奥涅金的冷言说教使可怜的塔姬雅娜受了委屈和伤害。她带着心灵的创伤接受了无爱的婚姻,做了格列明公爵夫人。两年以后当奥涅金带着爱意回到塔姬雅娜身边时,她的心破碎了,她仍深爱着奥涅金,但她又必须忠于自己的责任。表面的平静掩盖着内心的痛苦。此时多变的音乐旋律和生动的唱词把她激烈的内心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歌剧中连斯基的形象也与在普希金原作中有所不同。柴可夫斯基笔下的连斯基真诚、善良,具有崇高的理想,忠于自己的爱情,然而现实生活使他的梦想破碎。当他不得不和过去友人奥涅金走上决斗场时,他已经预感到不幸的来临。一曲惊天动地的连斯基咏叹调打动了多少人的心啊!

1878年2月柴可夫斯基完成了这部歌剧。1878年12月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戏剧节上首演。

人们对于作曲家的新歌剧表示一致赞赏。《叶甫根尼·奥涅金》成为俄国和欧洲许多剧院的保留剧目。

(摘自《柴可夫斯基传》)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A.俄罗斯歌剧进入繁荣时期,柴可夫斯基用一年多的时间创作并排演的他的第五部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是这个繁荣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B.体现“人类心灵活动”的方式,是柴可夫斯基为自己设定的创作歌剧的新主题,也是他寻求新题材并成功创作第五部歌剧的动力。
C.柴可夫斯基接受一著名女歌唱家的建议,把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原著重读了一遍,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让好友希洛夫斯基负责歌剧的具体创作工作。
D.柴可夫斯基所说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所有的缺点”是指歌剧里,舞台效果和动作不多。
E.《叶甫根尼·奥涅金》被人们一致赞赏和成为俄国和欧洲许多剧院的保留剧目,又一次表明柴可夫斯基歌剧创作一直走在时代前列,不断获得巨大的成功。
【小题2】结合文章,概括柴可夫斯基如何用音乐手段刻画塔姬雅娜这一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柴可夫斯基在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之前曾说:“我在这条道路上定下了一站:歌剧,不论您怎样说我不擅长于创作这种音乐,我将毫不犹豫走自己的路。”请结合文本,对其进行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国家卫计委、交通运输部、国家旅游局、全国妇联等十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母婴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公共场所配置母婴设施排出时间表。根据《意见》,力争到2016年年底,全国省会城市应配置母婴设施的机场、主要火车站(包括高铁站)均按要求配置母婴设施;其他地区公共场所应配置母婴设施的,配置率不低于50%。到2018年底,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配置率达到80%以上。到2020年底,所有应配置
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基本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
《意见》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表,其标准比较细致精准,强调了评估和督导,并且充分考虑了经济条件的差异性。《意见》指出,在建设和完善母婴设施上,将综合考虑公共场所面积、人流量、母婴逗留情况和用人单位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人数等因素,采取分类实施,并按照“谁管理,谁建设”的原则,明确母婴设施的建设管理职责。
(摘编自“发改舆情大数据”)
材料二:
“中国南京网”于2017年4月24日至2017年5月25日在全市范围内就“南京市母婴设施建设情况及满意度”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您看来,目前公共场所母婴设施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选):

A.数量少,不能满意需要(67.69%)
B.面积小,经常一位难求(96.07%)
C.没有醒目的导向标志,寻找困难(86.46%)
D.内部设施陈旧,缺少管理(42.79%)
E.建设标准低,不太舒适(27.07%)
F.卫生情况不理想(27.42%)
G.私密性不够(83.41%)
H.其他:(0.44%)
您认为,抓好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的关键是(多选):

A.为母婴设施建设立法(64.63%)
B.将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纳入各区政府目标管理范围(98.69%)
C.将公共场所母婴设施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99.13%)
D.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在母婴设施建设上的管理职责(40.17%)
E.制定母婴室配套和设置标准(44.54%)
F.建立健全母婴设施运行管理制度(74.24%)
G.鼓励社会组织和团体积极参与(14.85%)
H.鼓励并奖励建设“示范母婴室”(34.93%)
材料三:
多年前,我国就开始鼓励公共场所、用人单位设立母婴设施,不少商场、机场、火车站、医院等开始设立母婴室。但是,此次采访中记者却发现,由于母婴室没有纳入地方建设规划,建设母婴室比较困难,很多单位、企业母婴室建设的步伐还很缓慢,一些单位对于建设母婴室的意识也还不够。
同时,有专家指出,很多人流量大的地方,往往都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域,大型商场、公园的选址也是依托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而这些位于城市核心区的位置,往往是“寸土寸金”之地,企业面对高额的租金和可能流失的巨大利益,往往也只能“放弃”母婴室的建设,或者敷衍了事,不能真正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人民网”甘肃频道,2017年3月2日)
材料四:
一个国家对妇女儿童的关爱程度,体现了该国的文明水平。目前公众对母婴室的认识需要改变。专家指出,母婴室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设施,应该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它有助于提高我国母乳喂养率,提高婴幼儿免疫力,帮助我们培养强壮的T一代,建设更好的未来家园。同时应提高公众素质,保护母婴室设施,不去随意使用和破坏设施。
一些发达国家对母婴室比较重视。日本法律规定,在婴儿逗留且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场地必须提供母婴室,在几乎所有公共场所比如机场、百货商场、超市、游乐场所等,都有专门为妈妈和宝宝们准备的母婴室。母婴室里的设备非常齐备,包括垃圾桶、洗手台、换尿布台、自来水和消毒过滤器、洗手液、卫生纸、椅子、插座等。有一部分母婴室里还会配有微波炉、饮料和尿不湿的自动贩卖机。在法国,有公厕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母婴室,法国高铁上每节车厢之间的
厕所内都设有专门的母婴室。
(《人民日报》2017年2月24日,李红梅)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公共场所配置母婴设施,这是国家从人们实际需要出发,从而做出的规定。
B.在所有应该配置母婴设施的地方完全建成标准化的母婴设施还需3年时间。
C.很多地方并没有把母婴室纳入地方建设规划,是母婴设施建设一直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
D.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母婴室设施建设的重视和宣传还需加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虽然我国多年前就开始鼓励在公共场所、用人单位设立母婴设施,但是并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B.从材料二来看,现在的母婴室主要存在的问题是面积小、无导向标志、数量少、设施陈旧等。
C.小小的母婴室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帮助国家培养强壮的下一代,还体现着该国的文明水平。
D.发达国家对母婴室非常重视,如日本、法国把配备母婴室写入法律,法国有公厕的地方几乎都能找到母婴室。
E. 母婴室的标配包括垃圾桶、洗手台、换尿布台、自来水和消毒过滤器、洗手液、卫生纸、椅子、微波炉等。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要想把母婴室建设搞好,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中国现代教育之父----南开中学创办人张伯苓
①在我看来,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座山,也是一座人格的丰碑。作为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奠基者,他还是一条泱泱大河,濡溉后人,泽被中华。
②1904年,张伯苓和严范孙一起创办了南开中学。在后来成为名校的现代新式学校中,南开中学创办最早。在由封建传统教育进入近现代新式教育的转型时期,南开中学的诞生及其以后一系列的办学实践,确实起到了开一代先风的作用。
③ 南开的办学理念是“人生以服务为目的”。20世纪30年代,在《南开双周》、《南开高中》、《南开校友》、《南开童子军》的创刊号上,张伯苓校长的题词是“以服务为目的”。
④张伯苓在南开施行的人生教育和人格教育,就是和我们的许多学校相比,仍然是十分领先的。其中较著名的就是施行“四十字镜箴”。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张伯苓特意在南开中学校门入口处立了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严范孙书的四十字箴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种做法在当时,赢得了极好的社会反响,甚至连来校访问的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都赞叹不绝,回国后四处宣传,“镜箴”及相关照片还上了美国的报刊。
⑤亲历过“国帜三易”的张伯苓,一直将爱国热情同教育救国的理念融为一体。这是南开学校“人格教育”中一个极为闪光的特色和亮点。在每周三固定的修身课及不定期的各种集会上,都要对会场进行一番精心布置,讲台上必定高悬国旗,两旁大书“爱国”二字。1916年,张伯苓想起他几年前在美国看到美国学校的学生在校长的带领下向国旗行礼的场面,便决心也在南开仿效实行。于是学校每天都会在黄昏时吹响旗号,三三两两漫步校园或闲谈的学生,只要一听吹号声,都会不约而同地止步立正,面向国旗行注目礼。
⑥ 张伯苓是现代学校体育教育最杰出的先驱者。这首先表现在他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上。中国人向来私念重,缺乏公德意识,而体育可以帮助学生消除这种国民弱性,培养密切合作、集体为重的观念意识。他还认为,体育比赛能培养同学们公平竞争、以技取胜的观念,真正的体育精神乃是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创造最佳成绩,以豁达乐观的情绪和心态来对待失败的态度。南开的体育场地设施,在当时是全国一流的。20世纪20年代中期,南开学校千余名学生,共有15个蓝球场,5个足球场,6个排球场,17个网球场。张伯苓大力提倡普及体育,他一直强调,每个学生都应该德、智、体、群四者并进,明确宣称:“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
⑦张伯苓作为南开学校的校长,两袖清风,生活十分简朴。几十年中,先生四处奔走,努力募捐,靠“化缘”为南开挣下数百万产业。但是,他从没有在自己身上乱花一分钱。教育无小事,事事育人;教育无小节,处处楷模。张伯苓酷爱听戏,但为了教育学生不浪费学习时间和防止学生沾染不良习气,他从不进天津戏院听戏;他虽然和梅兰芳等名角颇有来往,但当他们在天津表演时,张伯苓决不前去捧场。张伯苓以身作则,行为师表的故事在南开有口皆碑。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谆谆告诫学生不要抽烟,但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当场质问校长说:“您不许我们抽烟,您为什么自己还抽烟呢?”张伯苓顿时无话可说。沉思了一下,他便当场明确表态:“这个问提得好,现在我宣布马上戒烟。”说着,他就把随身带的烟杆折断了,在场的全体学生被感动了,报以热烈的掌声。凭着顽强的毅力,成功地戒除了烟瘾。在他人高尚人格的感召下,南开学校形成了铁的纪律和良好风尚。
⑧作为一所私立学校校长,张伯苓因其名望功业得到社会和高度认可和尊重。他把毕生献给了南开和中国的现代教育。一所中学,出了周恩来、温家宝两位总理,拥有如此一流的时代骄子,在中国现代基础教育史上,很难有第二所中学可以匹敌。
⑨一所私立学校,一位平民出身的校长,靠什么创造了如此辉煌的奇迹?还是用张伯苓校长的话说明吧:“既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运用平实自然的语言,精心选材,记述了张伯苓的办学实践和为中国现代基础教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再现了一个现代教育家的光辉形象。
B.称张伯苓是“一条泱泱大河,濡溉后人,泽被中华”,其中原因之一是他创办了南开中学,并培养出了以周恩来、温家宝为杰出代表的一流学子。
C.南开中学校门入口处所立的“四十字镜箴”令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赞叹不绝,正因为他四处宣扬,“镜箴”及相关照片才上了美国的报刊。
D.南开中学每天都会在黄昏吹响旗号,学生们只要听到号声,就都会面向国旗行注目礼,这是南开学校“人格教育”中一个极为闪光的特色。
E.张伯苓处处以身作则。他酷爱听戏,和梅兰芳等名角颇有来往,但为了教育学生不浪费学习时间和防止学生沾染不良习气,他从不进戏院听戏。
【小题2】本文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为什么说“张伯苓是中国现代教育之父”?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在张伯苓看来,一个人要创造辉煌的奇迹,需要“终身努力”。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