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实用类文本阅读
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然而,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场声势浩大、影响广远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1917年之后的事情。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旗帜下,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新派学人为北大教员,使新文化运动的力量汇聚到北大。同时,在蔡元培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杂志迁到北大。由于北大进步师生的加盟,《新青年》宣传内容更广泛,影响也更大,开始真正扎根到“新青年”之中。而在《新青年》杂志影响下,北大进步师生创办的《新潮》、《每周评论》等杂志,又进一步扩大了新文化运动在全国的影响。这样,新文化运动从原来的陈独秀少数人提倡的文化运动变成有大批青年学生拥护的全国性的思想解放运动。梁漱溟先生谈到新文化运动历史时所说:“所有陈、胡以及各位先生任何一人的工作,蔡先生皆未必能作,然他们诸位若没有蔡先生,却不得聚拢在北大,更不得机会发抒。聚拢起来,而且使其各得发抒,这毕竟是蔡先生独有的伟大。”
更令人感佩的是,蔡元培还以其声望和社会地位,排除反对势力的进攻,极力维持北大这一新文化运动阵地。1919年2~3月间,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代表守旧势力,率先向北大和蔡元培发难。他一面写毁谤小说,对新文化领导人物进行人身攻击,其中把蔡元培比作赞助“毁圣灭伦”的怪物“元绪”(大龟);一面发表公开信,指责北大陈、胡等人“覆孔孟,铲伦常”。同时,北洋政府也通过教育部对蔡元培施加压力,指责《新潮》杂志的言论过于激进,要求他约束北大师生的言行。对林纾的恶语谩骂,蔡元培嗤之以鼻,表示“林君詈仆,仆将哀矜之不暇,而又何憾焉。”对林纾的公开信,蔡元培从容作复,一一辩明林纾的指摘是毫无根据的,最后声明自己绝不改变“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回复教育总长的信中,蔡元培重申“大学兼容并包之旨,实为国学发展之资”。对于守旧势力压迫他辞退陈独秀、约制胡适,蔡元培坚决予以拒绝,表示:“北京大学一切的事,都在我蔡元培一人身上,与这些人毫不相干。”
在保护新文化运动的同时,蔡元培也是宣传新文化最力的人之一。如在提倡白话文方面,他在1917年2月间便与梁启超等发起成立中华民国国语研究会,并出任会长。此后,他还多次发表演说,宣传白话文必然取代文言文。在提倡科学方面,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后,继续支持我国第一个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的活动。1917年1月,他为中国科学社创办的《科学》杂志撰写《祝科学》一文,极言科学之重要,指出:“循是以往,凡往昔哲学之领域,自玄学以外,将一切为科学所占领,科学界之发展,未可限量,科学社诸君勉乎哉。”此外,蔡元培还在经济上援助科学社,每月由北大编译处拨款作为《科学》杂志的经费,并积极为科学社募集基金。
然而,在宣传新文化过程中,蔡元培在许多方面又表现出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不同的思想特色。对陈、胡等大多数新文化运动人士来说,他们宣传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化、新道德,更多是出于政治的动机,将文化和思想工作看作是实现民主共和政治的手段。而对蔡元培来说,他从事文化和思想工作,固然也有政治的动机,实现“救国”的目标,但他更倾向于将文化和道德革新看作是人的内在要求,是人格完善和人性升华的途径和标志。蔡元培的这一思想倾向,又导致了他在一些文化问题上与陈、胡等新文化人士持不同的见解。如在科学问题上,陈、胡等将科学看作是万能的,认为科学不但能解决客观世界的问题,而且也能解决人生观问题。蔡元培则不同,他虽然也提倡科学,热心赞助科学事业,但他认为科学是有局限的,并不能解决人生的所有问题,关于存在、意识等“形上”的一部分问题是科学无能为力的。与此相关,在人生观问题上,蔡元培也不像陈、胡等新文化人士那样采取一种简单的态度,以为只要提倡一种科学的人生观就解决了。他认为,美术和科学都是人生须臾不可脱离的,科学予人以知识,美术予人以情感的要求,指出:“世之重道德者,无不有赖乎美术及科学,如车之有两轮,鸟之有两翼也。”他还认为,美在人生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美感具有与现实利益无关的超脱性,是人类生而固有的内在必然而不待外铄。并且,由于美感一方面有超脱利害的性质,一方面有发展个性的自由,所以便导致人类罪恶的“占有性冲动”逐渐减少,而使人类趋于高尚的“创造性冲动”得以逐渐扩展。
(摘编自崔志海《蔡元培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面对守旧势力对自己的人身攻击,蔡元培严词以对,并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与之辩论,表现了坚持真理、绝不妥协的精神。
B.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将《新青年》迁到北大,此举扩大了《新青年》的影响,从而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C.本文叙述了蔡元培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表现,描写了他为推动新文化运动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的事迹,展现了“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伟大人格。
D.蔡元培认识到美虽然与现实无关,但是美可以发展人的自由个性,从而使人产生创造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E.蔡元培充分肯定了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广阔的发展空间,并积极支持中国科学社的活动,但他同时认为科学并不是万能的。
(2)对于影响巨大的新文化运动,蔡元培主要有哪些贡献?请简要分析。
(3)蔡元培在哪些方面表现出不同于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人士的思想特色?请简要分析。
(4)人们以“亮节高风”来评价蔡元培先生,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5 05:34: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季老足迹: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
12日下午5时半,一场罕见的大雨笼罩整个北京大学,但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前的广场上,仍然聚集着北大的师生,还有很多人从校园外特地赶来,悼念季羡林老先生,久久不愿离去。
  “我没有亲眼见过季老,没有和他打过交道,但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一位几天前从北大毕业的中文系学子,今天重回校园,在雨中向季羡林老先生鞠躬致敬。
  “深切怀念季羡林老先生”——今天上午10时,季羡林老先生的灵堂尚未敞开大门,不少北大师生就已自发聚集在百周年纪念讲堂黑色的大幅挽联下。
在悼念人群中,82岁的雷鸣老先生从家中赶来,一直待到下午5时灵堂关闭都迟迟不愿离去。他说:“1992年在‘中国丝绸之路’首届学术大会上,我的一篇论文得到了季老的点拨指正,此后,我多次和季老交流过相关学术问题。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也许是每一个和他交往过的人最深刻的感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张颐武说,这么多年来,他们这批学人从未听到过有关季老的负面传闻,“从这个角度来说,季老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是一个将传统士人精神与现代专业知识完美结合的人。”
“季老先生做了一辈子学问。不管是在什么状况下,都没有停止。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治学精神和态度上。”季羡林老先生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葛维钧回忆,季老先生写作《糖史》时,已经80多岁了,但仍不顾严寒酷暑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有时,季老发现了新线索就兴高采烈起来。他的喜怒哀乐都是和做学问联系在一起的。”
“先生个性极为鲜明,广被万物的爱心与知识分子的胆识在季老先生那里体现得十分醒目。如果来访者不学无术而又滔滔不绝,先生就会面色木讷长久不言;如果是清纯学生求访解惑,则他每次必从家中送出来直到大门口默默挥手告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教授告诉记者,“季老生前说过,他最喜欢的知识分子是:质朴,淳厚,诚恳,平易;怀真情,讲真话;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最高水平当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正是夫子自道!”
“季羡林老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更因为他的品格。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国际关系学院2005级本科生李玉磊对记者说,季羡林老先生常年笔耕不辍,把自己对人生、对知识、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写在了一本本书中,这些用心写出的文字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很早听闻季老先生的大名,通过阅读,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知识所深深折服,这成了我报考北京大学的一个主要原因。”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级本科生李垚坦言,虽然求学期间,她未在校园里见过季老先生,也未聆听过其谆谆教诲,但是他独特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早已成为燕园中无形的精神标识,感染着每个身处燕园的北大学子。“先生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治学的严谨精神,是我们后辈应汲取的力量。唯有如此,步入社会后才能有所担当。”
  (有删改)
【小题1】文中说:“他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灯塔。”请结合全文,分析季羡林老先生对北大人的影响表现在哪几个方面。(4分)
【小题2】这篇通讯开头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5分)
【小题3】为什么北大教授张颐武把季老先生比作“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请联系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生物芯片里的中国心
聂传清
“象牙塔”中的教授、工程院的院士、商场上的总裁、首届华侨华人京华奖获得者……他的角色的确很多,但主题都与生物芯片有关。他是中国生物芯片的领军人,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开辟了生物科技的新领域,并带领企业以高科技产品服务走向世界。他,就是归侨院士程京。
生物科技界的“钱学森”程京与钱学森的相似点很多:同样是在各自研究领域担任领军人物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样是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的全国人大代表,同样是在美国学有所成又坚持回国的科学家。但是,程京却不敢这样类比:“我一直很崇拜钱学森,对他的经历有很多共鸣。我希望自己能像钱学森一样,用自己的学识为祖国服务。”
程京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他是闯入生物芯片领域的工程师,开创了中国生物芯片新纪元;他是闯入商海的科研工作者,带领他的团队杀出重围,被《财富》杂志称为“中国第一家进入世界水平的生物技术公司”;他是奔波在政坛的大学教授,以一名“老海归”的创业经历推动相关政策的完善。
1999年3月,程京作为清华大学第一位“百名人才引进计划”入选者回到了祖国。2000年9月,博奥生物有限公司正式组建,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也以博奥为依托应运而生。几年间,程京带领团队获得了第一张国家医疗器械证书、第一项生物芯片外国专利授权,并推出了世界第一张转录因子活性谱芯片、细胞活力电旋转检测芯片、第一张结核耐药检测芯片……显赫的成就背后是“拼命三耶”程京不为人知的辛苦奋斗史。
程京还是清华大学的全职教授,承担着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及医学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他也是博奥公司的全职总裁,承担着带领企业在市场立足、在全球发展的任务。现年51岁的他每天至少工作16个小时,人后拼命钻研,人前神采奕奕,程京享受这种忙碌的充实生活。他说:“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填沟的一代’。一方面,中西方在技术领域差距较大,需要一代人用智力、精力去弥本卜技术的鸿沟;另一方面,我们通过自己的创业实践来推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争取为后来的人提供更为良好的创业环境。”
“这才是我们的追求”
程京曾是美国纳米基因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1998年,程京就创建了世界上首个“1平方厘米超微实验室”,被《科学》杂志评选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国外的发展空间和舒适生活没有牵绊住程京回国的脚步。 1999年,阔别中国10余年的程京带着生物芯片里的中国心回到北京。从此,中国的生物芯片领域也标记上属于程京的符号。
生物芯片看似微小,却富含了高精尖的技术——将半导体材料、制作工艺、表面化学处理技术与临床检验、分子生物学有机结合,实现了对重大疾病的提前预防和个性化检测,除此之外在食品安全、环境检测和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真正做到了用科技改变生活。中国的生物芯片研制因程京回国而正式起步。
“刚回来一个月900块钱,和同事在清华生物系腾出的复印机房里工作,工作室里的桌椅板凳也是从学校走廊捡来的。”程京如今笑着说起起步阶段的艰苦经历,“一心埋在科学研究中,也不觉得心酸。”
沉湎于生物芯片研究中的程京成果颇丰,2000年自主研发的电磁生物芯片就获得当年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奖。然而程京没有在奖项中迷失,而是发现了技术的经济性问题。
虽然技术很先进,但高昂的造价让很多医院望而却步,于是,2003年起,程京开始转变发展思路,从研发低端产品逐步梯次前进到研发高端产品,从而使更多新技术让老百姓获益。这一思路也被他戏称为“立地顶天”:先满足普通民众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待站稳脚后,再开发难度大、更先进的产品。
“让百姓用得起科技产品,这才是我们的追求。”谈到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他淡然一笑说。
(选自2 0 1 4年9月2 9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程京,男,1 9 6 3年生,安徽省安庆市人。2 0 1 4年,程京带领团队研发的3 0项创新分子诊断产品获得CF-DA医疗器械注册证书或进入申报阶段。其中国际首款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芯片系统已推广到国内3 0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检测样品总数超过1 00万。引领大健康产业发展,研制成功五项疾病预警、健康监测、健康调理及健康维护新产品。(选自“2 0 1 4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简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程京与钱学森的相似点很多,因而被人们誉为生物科技界的“钱学森’’o但程京自己却不敢这样类比,这充分体现了他的谦逊品格。
B.程京带领团队获得多个“第一”表明,他开创了中国生物芯片新纪元,其公司不愧为“中国第一家进人世界水平的生物技术公司”。
C.程京说自己这一代人是“填沟的一代”,是因为这代人既要弥补中国与西方技术领域的差距,又要推动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
D.看似微不足道的生物芯片却富含了高精尖的技术,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程京的回国大大提高了中国生物芯片技术的水平。
E.程京所说“立地顶天”的发展思路,指的是先研发造价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再逐步开发价格高、难度大、更先进的高端产品。
(2)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文中为什么大量引用程京的言论?请简要分析。(6分)
(3)程京在科学技术领域取的重大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和分析。(6分)
(4)从程京身上能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请结合全文,从为人和治学两个方面进行探究。(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莫言:文学奖从来是颁给作家而不是国家
当地时间12月6日12时,莫言一身黑色西装、蓝领带、浅灰花底衬衫,准时出现在瑞典学院三楼,和近百家媒体记者见面。莫言是第109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进入现场时,三分钟时间内,除了相机快门声,一片寂静。潇湘晨报记者提问莫言,用一句话来形容自己获奖后的内心状态,他说:“心如巨石,风吹不动。
记者(潇湘晨报):有人说,不要因为外界的喧嚣,而影响你内心的方向。此时,现场按下相机的喧嚣声无比巨大,请您用一句话来形容获奖后的心理状态。
莫言:心如巨石,风吹不动。
记者:自从您获奖后,您在国内作家富豪榜中排到了第二位,您如何看待财富与生活?
莫言:我父亲有句话说得特别好:“莫言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前是农民的儿子,得奖之后仍然是农民的儿子。所以我看着好多人追着我签名,我都觉得有点奇怪。我是一个非常谦虚的人,我知道我的水平到底有多高,我今后还想继续保持这种谦虚的本色。至于富豪榜说我今年收入2150万元的版税。我后来到银行去查了一下,哪有那么多?我不知道钱都汇到哪里去了。
记者:当许多镜头对准您时,您是否有些不适?特别是面对一些对您的不实报道,您是不是觉得“烦恼”大于“喜悦”?
莫言:刚开始我确实有点不适应,包括在网上很多对我的议论和批评,我也很生气。后来渐渐感觉到大家关注的、议论的、批评的这个人跟我本人没有什么关系。很多人在用他们想象力塑造着另一个莫言。所以我是跟大家一起来围观对另一个莫言的批评与表扬。
记者:您获奖了,对推动文化强国有何意义?
莫言:获奖是我个人的事情。诺贝尔文学奖从来都是颁给一个作家,而不是颁给国家。但我相信我的获奖会引起中国读者关注文学。我也希望我的获奖能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以前您曾来过斯德哥尔摩,这次来您的心态和以前有什么区别吗?
莫言:11年前,当时有几个朋友带着我来参观瑞典学院,朋友开玩笑说,你好好写,将来有可能站在这里去讲。我当时心里也觉得要好好写。现在我确实来到这个地方领诺贝尔文学奖了。我现在心里除了高兴,还有很深的惭愧。我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很好的作家应该获得这个奖项。我自己觉得写得还不够好,还应该继续努力。
记者:您是否开始考虑新的创作,对未来的创作有什么期许?
莫言:我现在最希望回到我的书桌前坐下来写小说。也有人说,一个人一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就再也写不出好东西了,但是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家打破了这个魔咒。我一定要努力争取加入这个优秀作家的行列,打破这个魔咒。
记者:您现在会不会改变写作主题?您的名字莫言,是不要说话的意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名字?是不说反对的话,还是不说赞美的话?
莫言:我原名中间一个字是“谟”。我小时候经常乱说话,给父母带来很多的麻烦,所以他们就教育我要少说话。另外,人老是说话就没有精力写小说了。既然选择了作家这个职业,就应该把用嘴巴说的话全部用笔写出来。
我的创作一直在寻求变化,这种变化是对艺术的创新追求,也就是随着世界的变化产生很多想法,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一成不变的作家是不存在的。
记者:您最善于讲述故事,创作了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故事,而您觉得谁是你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
莫言:讲故事是人的天性,我们每个人都是听故事长大的。但是讲故事一旦变成一种职业以后,就不仅仅围绕一个故事来谈。用故事表达对人生、社会种种问题的看法,他也要用故事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所以讲故事是一个严肃的事情,故事最大好处就是有很广阔的想象空间。讲得好的故事,是能让读者从故事中都能看到自己。我写过很多人物,就像一个父亲和一大群孩子一样,很难说喜欢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这个问题还是留给读者。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12月6日12时,莫言穿戴整齐地出现在瑞典学院三楼,媒体以极大的热情表示了对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欢迎。
B.莫言小时候经常乱说话,给父母带来不少的麻烦。为警示他不要乱说话,给他改名“莫言”。后来莫言以笔代嘴,奋发图强。
C.莫言认为,写小说其实就是讲故事,用故事来表达对人生、社会种种问题的看法。人生只要能讲好一次故事就可以了。
D.莫言两次到斯德哥尔摩,第一次是作为观众,内心充满了虔诚;第二次是作为主角,既高兴又惭愧,生怕自己不够好。
E.不少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就再也没有写出好作品,这似乎形成了一个魔咒。莫言表示,自己将不负重托打破这个魔咒。
(2)“心如巨石,风吹不动”本是莫言答记者问的话,为什么在引言部分要特别强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访谈内容,概括莫言的性格特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莫言获奖后,国内外掀起了一股中国文学热。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莫言获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现实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魂魄犹在江山图
范曾
①当一个时代的艺术整体奔向浑浑噩噩的时候,需要圣洁的艺术;而艺术风貌整体堕入轻佻时,须要凝重的艺术,这正是李可染适时而生的缘由。
②艺术的助人论、成教化,不是如演说家那样带有直接的目的性。它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们心悦诚服,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更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③可染先生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然而当这种理念进入可染的审美时,大地山河与精神是那样的天然合拍,那样的不假说教,使人觉得他的理念和审美,在山川林壑,飞瀑流泉中不期而遇,那是最融洽、自然的流露。宛若语言的表达,与表达的意义,都有相关的音调,这就是艺术家所独有的风格。或沉雄博大、或清新俊逸,或伟岸巍峨,或潇疏苍润,悲壮的、奇险的、清凄的……只要是与崇高相连,他们都是美的,虽情态万殊,而其艺术已如自然——大宗师一样“来吾导夫先路”,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家,都应该,也必然如此。
④可染先生生活于一个风云动荡的时代,他当然有关心祖国和民族命运的、服务于时代的直接的一面,如抗日烽烟中他的作品体现了一位卓越艺术家的爱国良知。然而可染先生也同样有着纯心灵、表达一己情怀的一面,这时的可染先生的画,是心灵与广宇的邂逅,当审美与自然融而为一的时候,他的精神升腾到一个清明而纯净的、不染凡尘的境界,对于一个山水画家是何等难得。
⑤可染先生是不世的天才,他的“生而知之”透露在他异乎常人的语言方式。这是一种只可有一不可有二的语言方式,一种极具个性化的符号,它的存在表现了先生俯仰天地浩然长叹的襟怀,这不是每一个苦学者所可达致的。当然可染先生知道自己有“生而知之”的本能,但凭着他更深邃的智慧,认识到它的不可靠,或者他甚至看到一些恃一曲之才而毁掉自己艺术的聪明人,当昙花一现的时节过去之后,留下的是残枝败叶。
⑥可染先生告诉我,他年轻时作画极快,有一次,朋友请其作画,可染初起笔,忽然一阵敲门声,远客来归,主人越过天井开门寒暄,回到画室时,可染却已画毕,主人大为赞叹,以为神来之笔,先生亦颇自喜。先生说完这段故事后,告诉我,多年之后,他才警然有悟,必须力矫这样的用笔。先生还告诉我,他少年时有一位极富才华的朋友,写给他的信,毛笔字的稚拙天真、浑厚朴雅,使他有一次不可言喻的内心的感动,这感动是如此的刻骨铭心,竟至谈到此事时,先生的表情显得那样的庄肃和神往。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一生之中总会不期而至地遇到这样突兀的心灵感悟,仅这一次,足以改变艺术家一生的道路。
⑦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的下笨功夫,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我选了一本礼器碑,他说要平心静气地读碑,知其间架,重其用笔,悟其风神,能于此三者有所悟,则去书道不远矣。可染先生于书法所下功夫可谓焚膏继晷,三十多岁时的风华婉转至五十岁后一扫而空,石破天惊,创旷古无双之结体用笔,无丝毫泥古、媚俗、求奇、娇饰、市井、乡愿……一切的书画艺术可恶的痕迹与可染先生的书法格格不入,只觉铮铮其骨、磔磔其态,近之则畏,远之则敬。
⑧先生称自己是“困而知之”,不要以为可染先生当真的为自己才情不逮而困守干城,“钝者勉为”。可染先生的“困”是他推动中国画史这座沉重的列车所需的移山心力,他要弘扬的是中华文化所素有的伟岸与高华,他极端鄙弃浮光掠影的、油腔滑调的、市侩的艺术,这神圣的自尊支撑着他博大的灵魂,打进去,致勇也;打出来,夺魂也,这其中数十年苦心孤诣,念兹在兹,朝斯夕斯,方才有了又一次的伟大。诚如可染先生题赐予我的“七十二难,玄奘西天取经不畏七十二难”。我们一代代都抱着跣足苦行的宏愿,在艺术征途上踽踽而前,“困”者,“难”也,是深觉万难之下的渺小与决绝。
⑨泰戈尔有言:“当一个人大为谦卑的时候,就是他接近伟大的时候。”这话用来形容恩师可染先生是多么的贴切啊!可染先生通过自己不朽的笔墨饱含对祖国江山的爱恋,感动了全世界,更为我们作出了杰出的榜样——和那些食西方剩菜残羹的光怪陆离的艺术不同,可染先生所开启的是宏门正学,而不是旁门左道。
(选自范曾《魂魄犹在江山图》,有删改)
【相关链接】
李可染,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可染先生自幼习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擅山水、重写生,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在中国画艺术的革新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李可染在艺术创作中强调“师造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对中国画的革新探索中,他先后10次到祖国各地写生,实践着他“到生活中去、到祖国壮丽山河中去”的创作信条。所到之处,他必观察探索自然景物风雨阴晴朝夕变幻之奇,完成了数百幅山水写生画稿。以此为标志,他的山水画以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笔墨意境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徐沛君《李可染的艺术人生》)
【小题1】下列对《魂魄犹在江山图》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李可染先生生活的时代,整体的绘画艺术陷入了躁动、迷惘、混乱、轻浮和功利的泥沼,这更凸显了可染先生及其艺术追求的意义。
B.虽然绘画教化意图不如演说带有直接的目的性,但它有着潜移默化的教养作用,从内在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C.可染先生凭着深邃的智慧,敏锐地看到先天禀赋的不可靠,因为那些仅凭天赋红极一时的人物,其作品都不免趋时媚世、浮躁功利,难登大雅之堂。
D.作者认为“在艺术征途上,许多人常是踽踽而前”,因而,可染先生正是安于这份孤独,才成就了在山水画上的造诣。
E.“食西方剩菜残羹”批评的是当代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严重滞后的所学到的仅仅是西方绘画中那些已经过时的技巧和手法而并非时下流行的“新潮流”。
【小题2】范曾说“可染是一位深具艺术理念的大师”。请文本简要说明其“艺术理念”的具体内容。
【小题3】作者写李可染先生在朋友家作画和感动于老友信上的字迹这两件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泰戈尔说“当一个人大为谦卑的时候,就是他接近伟大的时候”,请结合原文及别的艺术家事迹对这句话的含义做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