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马三立 笑与泪
解宏乾
曲艺界认为,是马三立真正将相声从撂地摆摊带进剧场殿堂的。相声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谁不学马三立谁不会说相声,谁刻意模仿马三立谁说不好相声。”这样的赞誉在同行之间实属难得,他被公认为“相声泰斗”。
马三立的相声,情节荒诞,但并不离谱,使人觉得合情合理。他善于观察社会生活,注意从生活中汲取养分,以其含蓄隽永、质朴自然、温文尔雅的艺术风格,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因此有行内人认为,直到马三立才真正形成了本色自然、冷面滑稽、外松内紧、有条不紊、表演细腻的“马派相声”。
马三立出身曲艺世家。祖父马诚方年纪轻轻就漂泊江湖,跟评书艺人学会说书,最拿手的是《水浒》,娶妻生子后进北京城安了家。他在什样杂耍门中颇有声望,交游甚多,其中包括相声前辈春长隆、恩绪。这两位见多识广,又有才气,所说的相声趋向雅而不俗。马诚方让儿子马德禄拜在他们门下学艺,再传至马三立兄弟。
因深知做艺人的艰辛,父兄一直竭尽全力供马三立读书。但最终因家境窘迫,1930年,马三立迫不得已子承父业,入了相声一行,走街串巷,尝尽了江湖险恶。虽然生活艰难,但马三立在相声创作上却从没有丢掉过自己的风格和格调。他早年表演的传统相声,主要是最见演员功力的“贯口”活儿与“文哏”段子。中年之后,在表演对口相声的同时,马先生也善演单口相声,并且常能使所演节目给观众带来“余音绕梁”的美感。
据不完全统计,他演出过传统相声两百多段,创作、改编并演出新相声六七十段;同时,他还创作有两百多个相声小段。他一生都扎根市井大众,评说的是家长里短,刻画的是街坊四邻,对小人物的演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作品以讽刺见长,超越了对一事一物表面现象的关注,更注重于对人性的反思与揭露。
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前,说相声属于“下九流”,是被人看不起的职业,但马三立却一直秉承老艺人敬师敬业、自珍自重的态度,对于相声也抱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他毕生都记得“门长”裕德隆的训话:学艺不是儿戏;干一行,敬一行,爱一行;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多学多看多想多练,明白相声的道理;上台兢兢业业,下台沉稳自重,不贫不贱,不奸不懒,守礼守节守义。
在马三立看来,相声就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的9年里,他满腔热情地改编表演新相声。1952年,他主动申请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后加入天津广播曲艺团,致力于相声的整旧创新,后转到天津市曲艺团,还当上了副团长。
但直爽的性格,又让他吃了苦头。1958年9月,“反右”运动卷土重来。电台共有500余名职工,先是揪出了4名“右派”,有关部门嫌“太少了”,又分下11个指标来。领导们为难了,重又打起精神在剩余人员中查找,直到确定马三立。从1958年秋天当上“右派”到1977年秋返回市曲艺团,19年间马三立只说了3年相声,其余则是长达11年的下放劳动和5年“关牛棚”做杂役的生涯。
1961年3月16日,天津东郊军粮农场,马三立已经下放到此劳动两年了。当晚农场开大会,领导突然宣布马三立是“摘帽右派”了,可以返回原单位重操旧业,他当场落泪。
1999年4月,“马三立老人院”正式落成,在他的晚年生活中,除了大量的慰问演出之外,他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这上面,亲自安排医疗、伙食等事务,还常常到各个房间,与老伙伴们说笑聊天。
2003年,这位最会讲笑话的老爷子走了。他在遗嘱中说:“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马三立把为观众演出看成是天大的事,为此他一生都把观众视为衣食父母。他常说:“人家买票看我们的表演是对我们的抬爱,他们懂相声、爱相声,我们不能骗观众。”(选自《文史春秋·相声泰斗马三立》)
②和马老谈话,丝毫感觉不出他有一丁点名人的架子。他朴实、谦虚,句句大实话,有时拿自己解嘲,却毫无哗众取宠之处。(选自《马三立:动、静、学、乐》)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相声界对马三立的赞誉表明马三立的相声艺术代表着相声的高度,不学就不能知道相声的真正特点,而模仿是不能超越马三立的相声成就的。
B.马三立学相声是受生活所迫,在马三立的父亲和兄长看来,当时的相声太过俗气,是“下九流”,说相声是根本没有任何出路的。
C.“门长”的话是教育马三立要热爱、尊重相声,让他知道说相声可以拿自己解嘲,但不能哗众取宠,不能因别人看不起自己就忘记艺术的严肃性。
D.新中国成立后的9年间是马三立在相声方面收获最多的几年,但随后的日子却显得很艰难,比如在“反右”中被打成“右派”后他就很少说相声了。
E.“我毕生只想把笑留给人民”是马三立毕生致力于相声事业的写照,表现了马三立对待相声的虔诚态度,体现了他为相声而活的崇高境界及其对观众的尊重和奉献。
(2)马三立在相声创作上注重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文章以“马三立 笑与泪”为题的好处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马三立被人们称为“相声泰斗”,他的经历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1 04:58: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
在四十几年前,我做中小学生的时候,图画、音乐两科在学校里最被忽视。那时学校里最看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算术,而最看轻的是图画、音乐。因为在不久以前的科举时代的私塾里,画图儿和唱曲子被先生知道了要打手心的。因此,图画,音乐两科,在课程表里被认为一种点缀,好比中药方里的甘草、红枣;而图画、音乐教师在教职员中也地位最低。好比从前京戏里的跑龙套的。因此上英、国、算时很用心,而上图画、音乐课时很随便,把它当作游戏。
然而说也奇怪,在我所进的杭州师范里(即现在贡院前的杭州第一中学的校址),有一时情形几乎相反:图画、音乐两科最被看重,校内有特殊设备(开天窗,有画架)的图画教室,和独立专用的音乐教室(在校园内),置备大小五六十架风琴和两架钢琴。课程表里的图画、音乐钟点虽然照当时规定,并不增多,然而课外图画、音乐学习的时间比任何功课都勤:下午四时以后,满校都是琴声,图画教室里不断的有人在那里练习石膏模型木炭画,光景宛如一艺术专科学校。
这是什么原故呢?就因为我们学校里的图画音乐教师是学生所最崇敬的李叔同先生。李叔同先生何以有这样的法力呢?是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能演话剧,能作油画,能弹贝多芬,能作六朝文,能吟诗,能填词,能写篆书魏碑,能刻金石呢?非也。他之所以能受学生的崇敬,而能使当时被看轻的图画音乐科被重视,完全是为了他的教育精神的关系: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是认真的,严肃的,献身的。
夏丐尊先生曾经指出李叔同先生做人的一个特点,他说:“做—样,像一样。”李先生的确做一样像一样:少年时做公子,像个翩翩公子。中年时做名士,像个风流名士;做话剧,像个演员;学油画,像个美术家;学钢琴,像个音乐家;办报刊,像个编者;当教员,像个老师;做和尚,像个高僧。李先生何以能够做一样像一样呢?就是因为他做一切事都“认真地,严肃地,献身地”做的原故。
李先生一做教师,就把洋装脱下,换了一身布衣:灰色布长衫,黑布马褂,金边眼镜换了钢丝边眼镜。对学生态度常是和蔼可亲,从来不骂人。学生犯了过失,他当时不说,过后特地叫这学生到房间里,和颜悦色,低声下气的开导他。态度的谦虚与郑重,使学生非感动不可。记得有一个最顽皮的同学说:“我情愿被夏木瓜骂一顿,李先生的开导真是吃不消,我真想哭出来。”原来夏丐尊先生也是学生所崇敬的教师,但他对学生的态度和李先生不同,心直口快,学生生活上大大小小的事情他都要管,同母亲一般爱护学生,学生也像爱母亲一般爱他,深知道他的骂是爱。因为他的头像木瓜,给他取个绰号叫做夏木瓜,其实不是绰号,是爱称。李先生和夏先生好像我们的父亲和母亲。
李先生上一小时课,预备的时间恐怕要半天,他因为要最经济地使用这五十分钟,所以凡本课中所必须在黑板上写出的东西,都预先写好。黑板是特制的双重黑板,用完一块,把它推开,再用第二块,上课铃没有响,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坛上“恭候”学生,因此学生上图画、音乐课决不敢迟到。往往上课铃未响,先生学生都已到齐,铃声一响,李先生站起来一鞠躬,就开始上课。他上课时常常看表,精密的依照他所预定的教案进行,一分一秒钟也不浪费,足见他备课是很费心力和时间的。
吃早饭以前的半小时,吃午饭至上课之间的三刻钟,以及下午四时以后直至黄昏就睡——这些都是图画音乐的课外练习时间。这两课在性质上都需要个别教学,所以学生在课外按照排定的时间轮流地去受教,但是李先生是“观音斋罗汉”,有时竟一天忙到夜。我们学生吃中饭和夜饭,至多只费十五分钟,因为正午十二点一刻至一点,下午六点一刻至七点,都是课外练习时间。李先生的中饭和夜饭必须提早,因为他还须对病发药地预备个别教授。李先生拿全部的精力和时间来当教师,李先生的教育精神真正是献身的!这样,学生安得不崇敬他,图画、音乐安得不被重视?!
(选自2008年10月27日《现代教育导报》有删改)
【小题1】结合文章内容,选出分析错误的两项 (   )
A.丰子恺先生以一种十分怀念和崇敬的心情回顾了李叔同先生对他们的教诲,并从李先生的言传身教中体会出大师最值得尊敬的教育精神——认真的,严肃的,献身的。
B.我们知道,在杭州师范丰子恺奠定了作为全才性艺术家的坚实基础,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本文所述内容来看李叔同先生,无疑是他艺术道路和艺术事业的启蒙者和指路人。
C.本文是写李叔同先生的,开篇却先从自己做小学生时画图、音乐不被重视写起,这样写无法表现传主的精神,这段经历可以删去。
D.李叔同的一生经历了风流才子、艺术大师、佛界高僧三个阶段。李叔同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认真、严格的治学态度,时时刻刻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图画课、音乐课被学生重视从侧面证明了他的确是实行人格感化的大教育家。
E.以前图画、音乐是学生所忽视的,自李叔同先生教授两科以后,就忽然被重视起来,几乎把全校学生的注意力都牵引过去了,原因当然是李叔同先生的感召力大。
【小题2】请具体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表现李叔同先生的教育精神的?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4】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哪些特点?这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同类题2

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1分。其中,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简答题5分)
“慢生活”流行
近期以来,英年早逝者较多,哈尔滨市第一医院连续发现11名猝死者,都是患心脑血管病,年龄趋向低龄化,最年轻的仅37岁,甚为可惜。中年人是社会脊梁,肩挑事业、家庭两副重担,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废寝忘食、疲于奔命,日积月累,变成陈疴,加之忽略,极易突变。
上世纪80年代末期,意大利人首先提出“慢生活”方式,他们希望放慢生活节奏,“慢餐饮”“慢旅游”“慢运动”等等。这里的慢,并不是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一种意境,一种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意境。专家认为,“慢生活”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富得充实、穷得快乐的生活状态,做到“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这种生活方式提出以后,立即风靡欧洲发达国家。如今,法国人大多不知道什么是“过劳死”,即使知道了,也嗤之以鼻。对法国人来说,生活的目的并非为了囤积钱,而是工作和享受生活两不误。他们慢而有序,慢中有乐。他们可以很勤奋地工作,业余时间可以很消闲地去享乐。
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除此之外,还有若干处于亚健康状态人群。这些处于亚健康状态之中的人群,几乎都是终日奔波劳碌者。许多人是“前40年拼命挣钱,后40年花钱买命”。严酷的现实,促使人们反省生命的价值。终日劳碌,却无时间去欣赏人生的美好,无法享受春阳暖洋洋的舒适,无法体会休闲优游的美好时光,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放弃忙忙碌碌的生活,转而过一种相对较慢的生活方式,对身心而言,生活质量而言,对生命而言,也许比事业成功、加级晋爵更有意义。
“慢生活”是事业成功、身体健康的关键, “慢生活”有时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安排好生活和工作的能力,也是一种对有限生命资源的保护和储备。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生活节奏也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工作要做,但闲暇不能放弃。慢生活提醒人们不要透支健康去拼人生,强调节奏,有劳有逸,一张一弛,做事计划性强一些,清理不必要的应酬,提高生活效率。
放慢生活节奏,也许会损失金钱,却丰富了生命。太过实际、看重金钱的人,永远只会被生活所累,却看不到生活中精彩动人的细节。
(选自《百科知识》)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慢生活”内涵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就是放慢生活节奏,保持生活速度上的绝对慢。
B.“慢生活”让人们有时间享受生活,让人们从亚健康状态中彻底摆脱出来。
C.“慢生活”是一种意境,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D.““慢生活”就是选择轻松、没有压力的工作,强调生活节奏,做事有计划性。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首先实践的。
B.放慢生活节奏,可欣赏人生的美好,丰富人的生命。
C.调查证明,快节奏的生活,使我国有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
D.“慢生活”是一种能力,只要放慢生活节奏,就能使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小题3】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慢生活”的看法。(5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
嵇康
中国历史上,魏晋风度名气很大。竹林七贤是魏晋风度的一个缩影,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是嵇康。
魏晋之交皇权更迭,嵇康不肯趋附,拒绝进入权力核心层,于是得罪了权臣钟会和司马昭。嵇康最终死于两样东西:名气太大,性格太直。直接的死因是两封绝交书,其中一封是写给高官兼老友山涛。
性格决定命运,嵇康可能是最好的例子。
嵇康是谯郡人,他和诸葛孔明都长得高大英俊,举止潇洒,都是弹琴的高手。孔明“面如冠玉”,嵇康喝醉酒时“若玉山之将崩”。两人都是自学成材,看书从不死记硬背,凭着极高的悟性,一个“观其大略”,一个“学不师授”。
嵇康是曹操集团的人,父亲嵇昭、哥哥嵇喜官职显赫,他本人“龙章凤质”,相貌才华都是超一流。本指望追随父兄一展鸿志,不幸碰上司马昭乱政。曹氏司马氏两大权力集团明争暗斗,他不像阮籍夹在中间,他的态度很明确: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不搞吃里扒外。
嵇康担任的中散大夫是个闲职,俸禄有限,他打铁挣钱,既补贴家用,又为朋友们聚会买酒喝。他不打兵器,专打农具。史称他“性绝巧而好锻”,是生活中的能工巧匠,类似制造木牛流马的诸葛孔明。
当时的世族弟子,一般都会谋求当大官,但嵇康拒绝这样做,家园难免有些破败。不过他有酒,有琴,高朋满座。朝廷大员也仰慕他,不学他“固穷”,却希望有他的名气。
有一天钟会来了,钟会自幼博学多才,堪称神童,长大了,背弃父亲做了司马昭的大红人。他傲视天下,平生只忌惮两个人: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大名鼎鼎的嵇康。钟会来的时候,嵇康正在打铁,没理他。一个衣饰华贵,神色倨傲;一个赤膊抡铁锤,面无表情。很长时间谁也不开口,而蝉在叫,铁花在飞。钟会撑不住,转身要走,嵇康徐徐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说完愤然而去。
钟会对司马昭进谗言:嵇康是条卧龙,日后要掀大浪,您须防着他。诸葛亮人称卧龙,出山辅佐刘备,威胁曹魏几十年。钟会把嵇康比作诸葛亮,用意明显。
嵇康冷淡钟会,是轰动朝野的大事件。竹林成了一个符号,士人向往,朝廷侧目。钟会收集嵇康的言论,报告司马昭。
山涛做官受到重用,他在吏部郎的位置上升迁,推荐嵇康代替他。山涛多次推荐嵇康,不达目的不罢休。嵇康一忍再忍,终于发作了。嵇康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信件公开了,山涛被逐出竹林,在知识界一落千丈,从此铁了心奔官场。可是,没有资料表明,他曾向司马昭提供有关竹林自由言论的情报。
司马昭下令查办,钟会罗织罪名。不治嵇康的言论罪,却说他有过谋反的意图——几年前一个叫母丘俭的军人反叛朝廷,嵇康欲响应,被山涛阻止了。这是诬陷,但罪名成立。嵇康是曹操的孙女婿,谋反是可能的。唯一能证明他无罪的山涛一声不吭。
如果他在狱中写一封检讨书,保证以后不乱讲,就有出狱的可能。狱吏探他的口风,他一言不发。狱卒议论说:这人一根筋,只会写绝交书,写不来检讨书……
砍头的日子到了。
这一天,嵇康破例穿得很漂亮:一袭丝质的草绿色长袍。以前他经常打铁,穿戴很随意。今天不同,他要尽显“龙章凤质”。刑场也是舞台,他将完成他的生命之舞。脚下是厚厚的木屐,走动响声清脆,富于节奏感。他本来就高大挺拔,穿长袍与木屐,越发像个绿色巨人。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史料说超过一万人。其中名士数百,官员数百,族人数百,太学生三千……名士可不是浪得虚名,名士走向断头台,照样风度翩翩。
魏晋风度,被嵇康推向了极致。
《晋书》载:“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广陵散》于今绝矣!’”《广陵散》高亢激烈,抒情处婉转低回,是当时的第一名曲。嵇康视《广陵散》为圣物。悲怆的音乐竟书写了他的命运。
一代名士的最后风流,注入《广陵散》。琴音丝毫不乱,像《空城计》中的诸葛亮。
(根据刘小川《品中国文人》改写)
【小题1】在嵇康身上,你看出魏晋风度有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4分)
【小题2】文中多次将嵇康与诸葛亮相提并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小题3】史传的作者,往往借助所叙写的历史人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请以本文为例,简要阐述作者借写嵇康所要表达的两个主要观点。(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其语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勾勒出《周易》中所蕴含的具有原始象征与本体思维的天人合一之境界。
“自强不息”在《周易》里成为人类觉醒与人性建构之路,具体而言,“自强不息”在品德展开上表现为三个维度。一是自觉性。既然我们的善秉赋于天道,那么效法天道的“自强不息”,也就是自我觉醒便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这种品德的实现原动力来自于人类自身,也只有通过自我努力才可以实现这一品德。“自强不息”表明人类善良本性的显示是一种品性的觉醒,而非规范约束的结果。二是过程性。人类完善自身的品德需要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一个过程性的表述,它是一个手段而并非目的。它代表了人类在不断契合天地之道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自我修正性,“厚德载物”则强调人类在契合天地之道的过程中品德与社会公共道德的融合性。只有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相连并视为一个整体,人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何为自我觉醒。三是发展性。“自强不息”的“不息”表明这种品德的发展是没有尽头的,也是对于自身觉醒的一种规范。在人类社会中,人们在“自强不息”的引导下实现自我觉醒,人类的自我觉醒也只能是效法天地之道。《周易》中对于自然宇宙的表述并非说明人们已经或者能够认知自然,更从未妄想征服自然,其所强调的是在天道之下建立人道,人道所求即是天道的部分实现。
“自强不息”代表了一种人类觉醒过程中的自我修正精神;“厚德载物”则代表了一种反省精神,除了提醒人类要清楚了解自身知识相较于无限宇宙的局限性,也是人类为追求进步,更新自身品德之后的具象落实。“自强不息”的发起者为修德者自身,尽管在“自强”的过程中也会受制于各种条件,但其核心依然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厚德载物”的出发点则是客观事物,“厚德”与“载物”并非充要条件。简言之,“自强”必可“不息”,“厚德”未必“载物”。“自强不息”表现了天地之道的宏大与深远,“厚德载物”则更为明确地突出了天地之道人所不能为的方面。“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结合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天地之道基础上构建自身人伦之道的特质。
(节选自文道育《关于华夏民族精神的若干思考》,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要所在,它勾勒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B.只有将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视为整体,人们才能够真正去理解自我觉醒的含义。
C.“自强不息”代表了人类觉醒过程中的自我修正精神,“厚德载物”则代表了反省精神。
D.“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结合直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构建自身人伦之道的特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强不息”这种品德的实现原动力来自于人类自身,只有通过自我努力才可以实现。
B.人类在契合天地之道过程中,“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相融合为社会公共道德。
C.《周易》中对于自然宇宙的表述强调在天道之下建立人道,人道所求即天道的部分实现。
D.“厚德载物”的出发点是客观事物,它更明确地突出了天地之道人所不能为的方面。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绛先生乐观面对人生的浮沉坎坷,百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留给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自强不息”的品德。
B.史铁生双腿残废后一度颓废,他在地坛中感受到万物的生生不息,撞开了一条写作之路,展现出品德的自我修正性。
C.鲁迅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初学医后从文,希望以此改变国民麻木的精神及中国贫穷落后的局面,是规范约束的结果。
D.邵逸夫在家道中落时创办影业公司,从1985年开始每年都捐赠巨额资金支持内地社会公益事业,表现出品德的发展性。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挂枝儿,是明清时代的流行歌曲。它的全盛时代在明清,可它的历史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后人考证为渔娘曲的“吴蔡讴”,大约就是吴歌的原生状态。它虽然发源于吴地的水上人家,可从陆机的《吴趋行》和谢灵运的《会吟行》来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称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它不仅以清丽委婉的吴音引人入胜,还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
同其他民族一样,汉族原本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唐代的踏歌,能在长安街上连唱带跳三天不息,这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很生动的描写。这种情况到宋代发生了改变。宋时,汉唐社会张扬的时代个性逐渐消失,人们从喜好劲歌狂舞而变得只能浅吟低唱。这种改变首先是因为理学兴起之后,崇天理、灭人欲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钳制。与此同时,宗族规章制度的完备,对人们的行为又加强了约束。另外,戏曲的兴起,艺术形式的更新,人们兴趣的转移,对此也不无影响。不过,醉心歌舞的盛况虽然有所改变,但作为人们宣泄情感的音乐,其蓬勃的生命力,仍在民间积蓄、流传。在江南一带,就孕育出许多艺术精品。众所周知,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就从这里发源。享誉世界的十大金曲,有两首在中国,这就是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这两首金曲都产生在江南,它们在江南真是家弦户诵。
吴歌大多为情歌。万历时期的挂枝儿,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其中尤以表达女性的情爱为最,表现出女性挣脱枷锁的强烈冲动。明朝是提倡妇女守节最严酷的时代,然而就在这禁锢最严的时期,从吴歌中迸发出女性要求自主择偶的别样声浪。这些女性不畏众议,不为利诱,敢于走出家门,出了事自己承担。在吴歌里,被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的人性,终于喷薄而出。就连深锁寺院的尼姑、高龄的老妇,这些被禁锢最深的人群,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韪,为争取爱情亡命献身,这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吴歌的形式传播于乡间里巷,为妇孺童叟津津乐道。这说明民间社会并不都受统治阶级意识的控制,理学家灭人欲的思想在这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情喻事,是明清之际的时尚,吴歌中的一些情歌亦是如此。它们以情为由头,或抨击时政,或把官府作为嘲弄的对象。万历王朝的首辅沈一贯曾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扺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这种民间的异端言行,是对封建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的抵制和消解。  
可以说,正是这一腔充满质朴人生感受的吴歌,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哺育了明清之际的异端思潮,显示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摘编自刘志琴的《吴歌与人文启蒙——重识江南小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歌产生的时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它流传到明清时进入全盛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
B.“吴蔡讴”清丽委婉,听起来引入人胜,于是,它在魏晋南北朝时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一种社交礼仪。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钳制和完备的宗族规章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汉唐张扬的时代个性在宋代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D.产生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不仅在当地家弦户诵,即使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源于吴地水上人家的渔娘曲“吴蔡讴”,一旦被改编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应该就不再具有原生吴歌的特点了。
B.汉族本来同其他民族一样能歌善舞,但从宋代开始,人们不能再像以前劲歌狂舞了,汉族的歌舞才能也逐渐不如其他民族了。
C.明代那些以大胆追求爱情为内容的吴歌被传播于乡间里巷并受到热烈欢迎,这说明民间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并不完全相同。
D.明清之际那些以情喻世的吴歌,作为不同于统治阶层的异端言行,对封建统治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必然会构成一些威胁。
【小题3】(小题3)联系文本,谈谈吴歌的价值和意义。(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