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狂士许渊冲
在第20届世界翻译大会会员代表大会上,国际译联将2014年度“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授予了中国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这个业界最高奖项,第一次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93岁的老先生没有去颁奖现场,而是选择以一封优雅的英文信书面答谢。在欧洲聚光灯闪耀的时刻,他仍坐在北大畅春园的斗室里,继续翻译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这个译本我觉得能超过朱生豪的译本,为什么呢?因为朱生豪是30多岁翻译的,我的年龄是他的三倍啦,人生阅历已经大不相同。”许渊冲笑言。仍然是大嗓门、有冲劲、真性情,耄耋之年仍不改狂士之风。
他有个外号叫“许大炮”,总是心胸坦荡,口无遮拦。再有棱角的人到中年之后,都会被冷暖人情打磨得世故圆滑,可是直到现在,他的老同学提起他还是同样的评价,杨振宁甚至说,“我发现他像从前一样冲劲十足,如果不是更足的话。”
他评论中西文化:“希腊、罗马都是小国,美国历史不长,才两百多年。中国五千年文化要走出去。”
他评说国内翻译界的现状:“精通,至少是要出版两种文字的中外互译作品,这也就等于外文界的诺贝尔奖了。”
他评点自己的翻译水平:“不是院士胜院士,遗欧赠美千首诗。”
这些话完全不按“中国式谦虚”的套路出牌,难免让没接触过他本人的读者感觉他很“自大”。
也有很多读者喜欢这种“直性”:"自我彰扬比之窃窃自喜,更显光明啊。”
这只说中了一个方面。在交往中,我的感觉是,他真诚地认为每个人肩上都扛着中国文化复兴的大旗,每个人脚下都是通向世界的路途。
他的话题老是围绕着中西文化,里面充满着对民族文化的骄傲:
“西方对中国文化了解得很不够,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啊,世界独一。”
“我们中国人要知道自己的价值,我们现在,文化上正处在一个类似于‘文艺复兴’的时期,不要妄自菲薄。”
也充满着对民族文化不能成为世界主流的焦虑:
“美国说我们没有民主,我说民主有两种。他们的民主重视‘民治’,我们的民主重视‘民享’,为什么说我们不民主?”
“在文化上外国人不理解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国人也理解错了外国人,我们现在要把真东西拿出来,纠正这两重错误。”
老同学何兆武谈起他这种“民族情怀”时说,“我们那一代人,曾面临过亡国灭种的危机,所以个人理想总是和国家理想一致。”这大概是后来更年轻的知识分子所不能完全理解的。
在“杰出文学翻译奖”的颁奖辞中,国际译联评奖委员会这样写道:“我们所处的国际化环境需要富有成效的交流,许渊冲教授一直致力于为使用汉语、英语和法语的人们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他没有在柏林亲耳听到这句话,却与这句话心有戚戚,“中西方的思维习惯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但翻译改变世界”。
相关链接:
①许渊冲,生于江西南昌。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翻译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摘选自360百科《许渊冲》)
②“翻译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和许渊冲相交甚笃的翻译家许钧说。(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人物,盗火种送给人类,给人类带来光明)——(摘选自邓郁《翻译奇人许渊冲》)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许渊冲在中国古诗英译方面不仅成就最高,而且形成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并荣获“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
B.许渊冲说话做事个性张扬,毫不谦虚,直到老年,老同学杨振宁称他比年轻时还更有冲劲,但也有很多读者喜欢这种“直性”。
C.许渊冲先生认为,中西方有着不同的思维习惯,中西方文化难以相互理解,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还不够自信。他想通过翻译改变这种状况。
D.许渊冲先生那一代人曾面临过亡国灭种的危机,个人理想总是和国家理想一致。这种“民族情怀”是后来年轻的知识分子所不能理解的。
【小题2】“他在我心中就像是普罗米修斯,永远进行着自己的事业”,这是翻译家许钧对许渊冲的高度赞扬,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小题3】许渊冲的民族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6 05:06: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编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B.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C.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D.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B.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C.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D.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B.“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C.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D.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火中生莲
李舫
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
①康熙二十三年的一天,清代两广总督吴兴祚①一路向东,从广州来到潮州的韩文公祠。远山如骏马奔腾而来,石阶似巨龙蜿蜒入云。吴兴祚感慨万分,题诗勒石。这一年是1684年。此后300余年,因为这首诗,吴兴祚与他倾慕不已的文公韩愈一道,被镌刻在中国南疆的文化碑林。
②以这一刻为终点,时光向前倒退865年——这是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短暂的“元和中兴”已经攀到了顶峰。这一年,还有一件很小很小的事,小到同这一年的任何一件事相比,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然而,恰恰是这件小事,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命运。
③史料记载,“十四年正月,宪宗遣宦官赴法门寺迎佛骨至长安,留宫中供奉三日,然后送各个寺院供奉。长安王公百姓瞻视施舍,唯恐不及。”刑部侍郎韩愈却不以为然,他“不合时宜”地上表切谏,慷慨陈词,直言将佛骨送到寺院里让百姓供养,毫无意义且劳民伤财。在中国数千年、数万计的“表”中,这份秉笔直言、震古烁今的《论佛骨表》,是中国文化史中足以彪炳史册的大文章,也是中国政治史上文人因言获罪的耻辱一页。
④元和十四年元月十四日,1200年前一个阴冷晦暗的冬日,韩愈蹒跚着走出长安,以戴罪之身一路向东、向南,再向东、向南。
⑤潮州,是韩愈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挫折。在被押送出京后不久,韩愈的家眷亦被斥逐离京。就在陕西商县层峰驿,他那年仅十二岁的女儿竟病死在路上。仕途的蹬蹭,女儿的夭折,家庭的不幸,命运的乖蹇;因孤忠而罹罪的锥心之恨,因丧女而愧疚的切肤之痛;对宦海的愁惧,对京师的眷恋……悲、愤、痛、忧,一齐降临到韩愈头上。
⑥然而,这又怎样?
⑦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恰是韩愈的忧思与隐忍,与百姓的忧愁悲苦相比,个人的坎坷又算得了什么?四月二十五日,韩愈辗转三月余,终于抵达潮州,行程八千里,费时近百天。但是,他甫一抵潮,即理州事,芒鞋竹杖草笠蓑衣,与官吏相见,询问百姓疾苦。元和十四年的潮州,风不调,雨不顺,灾患频仍,稼穑艰难。先是六月盛夏的“淫雨将为人灾”,韩愈祭雨乞晴。淫雨既霁,稻粟尽熟的深秋,又遭遇绵绵阴雨。过量的雨水使得韩愈焦虑不已,他为自己无力救灾而深感愧疚,“非神之不爱人,刺史失所职也。百姓何罪,使至极也!”炽诚竣切,跃然纸上。此后不久,韩愈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祭祀鳄鱼的活动。潮州鳄鱼的残暴酷烈,韩愈途经粤北昌乐泷时,即有耳闻。为此,韩愈写了《祭鳄鱼文》,文字矫捷凌厉,雄健激昂。一篇檄文,数次围剿,常年困扰百姓的鳄鱼被驱逐,韩愈迅速赢得了百姓的信任。韩愈在潮州还有修堤凿渠之举。《海阳县志〃堤防》引陈珏《修堤策》曰,北堤“筑自唐韩文公”。潮州磷溪镇有一道水渠叫金沙溪,当地传说是韩愈命人开凿的。清澈的渠水,至今仍在滋润着两岸的田畴。碧堤芳草,遏拒洪流;银渠金沙,奔涌浩荡;稻海谷浪,扬波叠翠。潺潺的水声,千百年来,似乎在不断地诉说着韩愈当年的功绩。
⑧韩愈不是潮州乡学的创办者,但对潮州文化教育却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为了办好潮州乡校,“刺史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赢余,以供学生厨馔”。百千之数,其值几何?据李翱著《李文公集》所载,元和末年,一斗米合五十钱,故百千可折合米两百石。如此算来,百千相当于韩愈八个多月的俸金。也就是说,韩愈把治潮八个月的俸金,全数捐给了学校。韩愈对潮州文化的最大贡献,还在于他大胆起用当地人才,推荐地方隽彦赵德主持州学。起用当地人才主持州学,这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决策。
⑨以元和十四年为起点,时光向后翻过273年——这是公元1092年,另一个失意文人苏东坡在不远处的扬州独自徘徊,气贯长虹的《潮州韩文公庙碑》②横空出世。苏东坡凛然发问:韩愈一介布衣,何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何以“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
⑽韩愈没有把自己刻在潮州的石碑上,却留在了百姓的口碑里。感戴韩愈在潮州的所作所为,潮州百姓将此地江山以韩愈命名:韩江、韩山、韩堤、韩文公祠、景韩亭、昌黎路、祭鳄台、侍郎亭……草木如有知,能不忆韩郎?
⑾谁也未曾料想,一个卑微行者捧出的虔诚心肠,在此后的1200年,紧贴着大地,散播成中华民族的气度和风骨……
⑿元和十四年,韩愈于潮州还曾亲手栽植橡木。而今,这些橡木已蓊郁成林,环绕韩文公祠,状如华盖,遮天蔽日。此树含苞不易,着花更难,时或春夏之交偶放一枝,熊熊若火莲,肃穆端庄,异常美丽。
(原载《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9日,有删改)
【注】①吴兴祚为官清廉,在任时,奏请罢除盐埠、渡税、渔科等苛捐杂税,又奏请允开海禁。②苏轼被贬扬州时,接受潮州知州王涤的请求,为潮州重新修建的韩愈庙撰写碑文,高度颂扬了韩愈的道德、文章和政绩。
【小题1】被贬潮州的韩愈为民做了哪些实事?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2】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
①远山如骏马奔腾而来,石阶似巨龙蜿蜒入云。
②碧堤芳草,遏拒洪流;银渠金沙,奔涌浩荡;稻海谷浪,扬波叠翠。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文中第②⑨段两处,以时间为接点,前退后翻,构思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15分)
最慢的是活着
——作家乔叶访谈录
陈劲松(以下简称“陈”):乔叶老师您好!很荣幸和您进行交流。就写作而言,您最初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为何会选择文学?
乔叶(以下简称“乔”):我刚开始其实是写散文的。当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面对日常生活的各种委屈、困惑和挫折,觉得自己有话想说,而且必须要说出来,但这些话又不能对着家人和朋友说,于是只好付诸笔墨和稿纸了。写着写着,从爱好变成了职业。至于为何会选择文学,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文学能带给我幸福,能表达我内心深处更柔软、更慢、更弱的东西吧,从而让我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温暖,并获得更大的自由。
陈:很多作家写到一定时候,都会有一个相同的困惑,那就是我为什么要写作?或者说写作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乔:这种困惑我当然也会有。我时常问自己,文学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功利的看法。文学对于生活,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则是无用的,它并不会直接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但,文学的无用就是它的最大用处。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它能够改变我们的生命质量,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远。如果一定要探究文学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意义,那就在于它可以穿透物质表层,深入我们内心世界,探测人心的秘密。生活就像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河水总是奔涌向前的,而文学就好比是河床,无论河水流向何方,河床总是长久地卧在那里。变化的是生活,不变的,则是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永恒的温暖,文学写作即是挖掘人性河床中存在的宝藏——这或许就是我的写作目的。
陈: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每天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读到各种各样的新闻,反映到写作领域。有人就创作了新闻式小说,这类作品的特点是以新闻笔法讲述小说故事。您如何看待新闻写作与小说创作的关系?
乔:新闻写作毕竟有其时效性,而小说创作则是慢工出细活。犹如我们开启一瓶啤酒,新闻写作就是刹那间涌出的啤酒泡沫,只会浮在上面,而小说创作则是泡沫下面的酒,唯有经过长时间的发酵才能酿造。就好像杨贵妃和唐玄宗的故事,在今天早就失去新闻的价值,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还可以从文学的角度去进行书写。
陈:您这个比喻很贴切也很有意思。对于畅销书和各类书籍排行榜,有些人持追捧的态度,有些人则取不屑一顾的态度。您会关注畅销书或者排行榜吗?
乔:会关注,但可能不会去阅读。我觉得我追求的写作方式和认同的文学作品,可能与畅销书会有出入,我想沉下心来,写出像阿来的《尘埃落定》一样比较深刻的作品。但畅销书之所以畅销,应该还是有其合理的因素吧。比如说《山楂树之恋》和《杜拉拉升职记》,肯定迎合了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心理需求,有读者能从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但老实说,那不是我想要写的。
陈:迄今为止,您的小说作品似乎以中短篇为主,对你来说,长篇小说的写作会存在困难吗?近期是否有长篇小说的写作计划?
乔:事实上,我最初从事小说创作时,就是长篇。文学院的老师问我说,你没有经过中短篇的训练就写长篇,可以吗?我说可以。当时写出来后也顺利出版了,但后来回头再看时,我发现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所以,这几年我就老老实实地从中短篇写作开始,好好训练自己的语言和结构能力。当然,我现在如果写长篇,肯定会比那时要好。不过我近期没有这方面的写作计划,我认为长篇小说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酝酿。我的小说《最慢的是活着》里有一句话:“……活着这件原本最快的事,也因此,变成了最慢。生命将因此而更加简约、博大、丰美、深邃和慈悲。这多么好。”对我而言,这既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写作态度。
注乔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选刊》副主编。陈劲松,中山大学中文系博士。
【小题1】在本篇访谈中,关于文学写作的终极目的,乔叶有哪些看法?(4分)
【小题2】乔叶答问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作简析。(5分)
【小题3】乔叶提倡怎样的写作态度?请结合本文作简述。(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25分)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小题1】下列选项对文章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文章中提到郁达夫的生活放荡、颓废,因此其作品消极因素过多,不值得当代读者去阅读研究。
A.第一段中“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在文章中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对郁迭夫孤寂一生的叙述。
B.文章多处引用郁达夫的原作中的文字,目的是为了语言的华丽多彩。
C.郁达夫因《沉沦》成名,虽然在经济上没有得到实惠,但在当时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赞誉。
D.文章题目中:一个人的旅程,在文中有几出有呼应,突出在漫漫旅程中郁达夫的孤寂。
【小题2】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6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4】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阿列克谢耶维奇:我看遍了他人的痛苦
思郁
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在1997年出版了《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通过采访那些在切尔诺贝利事件中的幸存者、清理人、已逝者的家人,还有那些参与到救援事故中不同职业的人群的声音辑录而成。
我们会注意到受访者说话的时候,只有一个声音,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声音始终没有出现。她隐居在了幕后,成为了一个纯粹的记录者和倾听者。正是这种看似客观的记录者身份让她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文学是一种创作,而且大多数时候是一种充满了想象力和虚构能力的写作。如果作家只是记录倾听到的声音,是否可以借用巴特的那个术语来说,作者已死?要知道,阿列克谢耶维奇从第一本书《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开始,就有意识地采用了这种口述记录,整理成篇的方式写作。她自己称这种创造是一种“文献文学”,肇始于纪实文学的本体,但是与纪实文学的写作之间又有着很大的不同。
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一直都是报社的记者,但写作那种体制内的高大全的新闻并非她的志向所在。当她开始接触到纪实文学之后,她发现了这其中的奥秘。记者的采访手记中有很多部分,囿于审查制度或者各种偏见的缘由,不得不被舍弃了。但是这些被舍弃的记录与发表出的新闻相比有着更震撼人心的力量。
在历史学家舍弃的地方,恰恰成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起点,因为正如她坚信的“一切都可能成为文学”。如果我们无法确认回忆的真实性,这样的材料何尝不是文学创作呢?它不具备历史意义,并不代表它不具备文学意义。回忆的变形,记忆的不准确,时间酝酿过程当中的下意识对回忆的加工,都是文学的雏形。在第一本书的整理和写作中,阿列克谢耶维奇曾经总结自己的经验说,故事就在大街小巷里,就在芸芸众生里:“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这个人有半页纸,那人有两三页纸。让我们一起来写一本时间的书。每个人都大声说出自己的真相和噩梦的阴影。我需要听到这一切,与这一切融合,成为这一切,同时也不失去自己。我要把街头巷议与文学语言结合起来,而复杂性恰恰在于我们以今天的语言讲述过去。”
从《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到《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时间跨度从1985年到1997年的十几年间,内容从访谈二战卫国战争中的女兵到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幸存者,中间还间隔了两场战争——关于被遗忘的儿童的战争《我还是想你,妈妈》和描述阿富汗战争的《锌皮娃娃兵》。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阿列克谢耶维奇才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那就是倾听别人的声音,倾听别人的苦难,见证那些沉默者的历史,帮助他们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记忆。要知道她的第一本书中,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声音还是存在的,她在帮助她们回忆,与她们的灵魂沟通,给她们必要的情感安慰。但是在《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中,她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她在这本书中看上去真的消失了,只有那些破碎的灵魂在喃喃自语,只有那些创伤的肉体在诉说他们对爱人和亲人的想念,只有那些再也不能愈合的伤口在声嘶力竭地喊叫。
但是倾听只不过是创作的基础,它并非是作者的全部。所有的采访当然都是值得记录的,但成为一本书还要意味着记录的选择和筛选,声音的排序和结构的组合,素材的整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有这些故事服务于一个更大的主题的时候,它们的意义才能彰显出来。
她选择了恢复这些元故事的面貌,选择了尊重这些人物的原型,选择了原最为原始的文学创作方式,这也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提到的,她设计出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通过对人们心声仔细地组合拼接这样非凡的方法,阿列克谢耶维奇加深了我们对于整个时代的理解”。
相关链接
①2015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公布: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记者、散文作家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颁奖词说:“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中国新闻网)
②“复调写作”:“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而恰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文件之中,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巴赫金《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的创作与出版,阿列克谢耶维奇成为了2015年新晋诺贝尔文学家奖得主。
B.被历史学家舍弃了的一些不能确定其真实性的文献,成为阿列克谢耶维奇创作的起点,回忆的变形,记忆的不准确,对回忆的加工,都是文学的雏形。
C.在成为职业作家之前,阿列克谢耶维奇一直都是报社的记者,但她的志向并非写作体制内的高大全的新闻,而兴趣却在更为细腻而真实的纪实文学。
D.在《来自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中,读者可以听到破碎的灵魂在喃喃自语,创伤的肉体在诉说对爱人和亲人的想念,无法愈合的伤口在声嘶力竭地喊叫。
E. 获得诺奖后,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说,自己就是要把街头巷议与文学语言结合起来,而创作的复杂性恰在于以今天的语言讲述过去。
【小题2】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文献文学”是如何形成发展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文学批评界有不同意见。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理由是什么?你是否支持她获得这个荣誉?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