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
史学界的异数——黄仁宇
  黄仁宇先生应算是史学界的异数。他半路出家,发愤苦攻,以一介白首而成为有所成就的历史学者,其学术之毅力,令人敬佩。他年五十七始发表第一部著作,到今以八二高龄谢世,凡二十五年,勤奋终始,笔耕不辍,学术造诣日臻深厚,而其谨严的治学态度,亦足垂范后人。
  黄仁宇先生致学于哈佛学派和剑桥学派之间,其史观自然难免会杂有两派之特点。两派观点虽有差异,但都不愿拘泥于历史之片断,试图厘清整个历史发展之脉络,有汤因比 “大历史观”之特点。黄仁宇先生亦自称信奉大历史观,试图“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中国大历史》),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这个特点在《中国大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等著作中得到了体现。然而治大历史必要有扎实之史学功底,穿透时空隔阂之强劲功力,和敏锐把握历史命脉之深刻透视力。而要把此三者用到纯熟精炼之地步,殊为不易,即便博学宏识如汤因比,也不能说是成功。黄仁宇因受后天限制,治大历史更是难免力不从心。因此,虽然先生其志可钦,其情可叹,这两部著作却显得力度不够,我以为他的努力基本可归为失败。
  然而黄仁宇先生的史家地位,并不定乎此。他之必可在史界占一席之地,在二十年前之《万历十五年》,甚至更早的《明代十六世纪的财政与税收》中,即已奠定。在此二著作中,先生自称“不斤斤计较书中人物短时片面的贤愚得失,其重点在将这些事迹与我们今日的处境互相印证”(《万历十五年·自序》),同时还试图把那个狭小的历史切片放诸一个被人为拉大的历史时空之大视境中去考察。从前者看,黄仁宇先生的努力是颇成功的;然而在后者上,则并非无懈可击。
  黄仁宇先生作为史家之另一贡献,还在于他努力将历史研究从陈寅恪式的纯学术之高台楼阁中解放出来,以相对通俗易懂之方式进行普及,使大众能有兴趣去了解本国历史。
  黄仁宇先生之为人景仰者,当然还远不止乎此。其人侨居海外,而心怀故国,以探索民族前途为第一要务,其炎黄赤子之心,天可为鉴。
黄仁宇先生的学术观点或可商榷,其史学地位或可再辨析,他所从事之事业虽未竟,然而,他之为一今已鲜见的有良知之真正的民族学者,他之为探索思考民族前途而付出的不懈努力,都足可为后人纪念。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黄仁宇先生史学研究的突出成就。(6分)


【小题2】从文中看,黄仁宇先生为人敬仰的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3】作者既说黄仁宇先生之“治大历史”的“努力基本可归为失败”,又说黄仁宇先生“可为后人纪念”,对此应当如何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12-20 07:12: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9分)
数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门科学能像它那样泽被天下。
希腊文化的背景形成了数学研究的对象并不只是具体问题,数学所探讨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知识,而是某种永恒不变的东西。所以,数学的对象必须有明确无误的概念,而且其方法必须由明确无误的命题开始,服从明确无误的推理规则,借以达到正确的结论。通过纯粹的思维竞能在认识宇宙上达到如此确定无疑的地步,当然会给一切需要思维的人以极大的启发。也正因为这样,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为人在认识宇宙和人类自己时必须持有的客观态度制定了一个标准。
就数学本身而言,它的逻辑方法是最突出的。这个方法发展成为人们常说的公理方法,每个论点都必须有根据,都必须持之有理。除了逻辑的要求和实践的检验之外,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皇帝的敕令还是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有用的。这样一种求真的态度,倾毕生之力用理性的思维去解开那伟大而永恒的谜——宇宙和人类的真正面目是什么——是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标志。这个伟大的理性探索是数学发展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反过来也是数学贡献于文化最突出的功绩之一。
数学作为人类文化组成部分的另一个特点,是它不断追求最简单的、最深层次的、超出人类感官所及的宇宙之根本。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极抽象的形式下进行的。这是一种化繁为简以求统一的过程。
从古希腊起,人们就有一个信念:冥冥之中,宇宙最深处有一个伟大的,统一的,而且简单的设计图,这是一个数学设计图。在一切比较深入的科学研究后面,必定有一种信念驱使我们。这个信念就是: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因而是可以理解的。在古代,这个信念有些神秘色彩。可是发展到现代,科学经过了多次伟大的综合:欧几里得的综合、牛顿的综合、麦克斯韦的综合、爱因斯坦的综合……哪一次不是或多或少遵循这个信念?这种深层次的研究是能破除迷信的,它鼓励人们按照最深刻的内在规律来考虑事物。我们为世界图景的精巧和合理而惊喜,这种感情正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结晶。数学正是在这样的文化气氛中成长的,反过来又推动这种文化气氛的发展。
数学的再一个特点是它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而且也研究它自己,在发挥自己力量的同时,又研究自己的局限性。
数学越发展,取得的成就越大。任何科学要发展都得变,但只是在与实际存在的事物、现象或实验的结果发生矛盾时才变。唯有数学,时常是在理性思维感到有了问题时就要变。而且,其他科学中“变”的倾向,时常是由数学中的“变”直接或间接引起的。而这种“变”的结果是——“从一无所有之中创造了新的宇宙”。
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表达的,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永恒的主题是“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选自齐民友《(数学与文化)绪言》,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数学”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学是一种文化,它探讨的是宇宙中永恒不变的真理。求真是数学发展的文化特质。
B.数学的概念和思想方法必须是明确无误,它贯穿在命题、过程推理和得出结论全过程。
C.数学是一种化繁为简的过程,在任何形式下都追求对宇宙根本最简单最深层次的研究。
D.数学不仅研究宇宙的规律,也研究自己的局限性,因而,它使人们“认识宇宙,也认识人类自己”。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希腊文化背景对数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引领人们破除迷信,对宇宙、对人类自身的实质进行不断探索。
B.在数学面前,无论是几千年的习俗、宗教的权威,还是皇帝的敕令、流行的风尚,统统是没用的。
C.世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是可以理解的。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多地证明了这一点。
D.数学扎根于理性,它将理性思维的力量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人类理性发展的最高成就之一。
【小题3】下列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数学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他学科。它为众多的学科提供了支持,也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
B.理性、严谨、求真的态度,使数学方法既成为人类认识方法的一个典范,也成为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持有客观态度的一个标准。
C.数学在鼓励人们按照最深刻的内在规律来研究事物本质的文化氛围中发展,这种文化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D.数学发展的过程是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寻求变化,以此开辟自己前进道路的过程。这种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其他学科。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目前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都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现象,暴露出我国工程教育与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有所脱节的短板。
虽然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但是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学理科化,对于通识教育与工程教育、实践教育与实验教学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存在模糊认识,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大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
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应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们不仅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也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去解决未来发展出现的问题,对未来技术和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同时懂得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与需求为“新工科”提供了契机,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360、百度“新工科”)
材料二:
“新工科”自2月在复旦大学达成“复旦共识”以来,已进入紧锣密鼓的工作状态,教育部在天津大学举行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公布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
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提出新工科建设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新工科建设要致力于以下行动:探索建立工科发展新范式,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以产业需求建专业,构建工科专业新结构;以技术发展改内容,更新工程人才知识体系;以学生志趣变方法,创新工程教育方式与手段,加大学生选择空间,方便学生跨专业跨校学习;以学校主体推改革,探索新工科自主发展、自我激励机制;以内外资源创条件,打造工程教育开放融合新生态;以国际前沿立标准,增强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完善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将中国理念、中国标准转化为国际理念、国际标准,扩大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
(精编自2017年4月10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在教育部《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冲,新工科的主要研究内容被归纳为“五个新”,分为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学科专业的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
新工科建设要求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提升学科专业与产业更强的匹配度;在人才培养上,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的对接度,实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协同育人。
“新工科”要着跟于互联网革命、新技术发展、制造业升级等时代特征,培养学生最核心的能力——学习而且是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学生需要在更广泛的专业交叉和融合中学习,要具备整合能力、全球视野、领导能力、实践能力。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四大新技术促进“中国制造2025”的转型升级新经济,未来新工科生可能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力、沟通力、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等。
(摘编自2017年6月3日“浙江在线”)
【小题1】下列对“新工科”的有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迅猛发展的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大健康等新经济领域人才的短缺,为“新工科”的诞生提供了机会,新经济的发展需要“新工科”。
B.“新工科”是新经济对人才新的定位与需求的产物,也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
C.“新工科”对高校有崭新的要求,比如:在人才培养上,推动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的对接度,实现以产促教、以研促教的育人模式。
D.“新工科”着眼于时代特征,研究内容力求在工程教育理念、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分类发展体系等五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的工程教育存在严重不足,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太大,工科学生存在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方面的缺陷。
B.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新工科”人才有新目标和新需求,比如:他们不仅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而且还要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
C.“新工科”培养学生最核心的能力,那就是要求学生具有快速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学生需要在更广泛的专业交叉和融合中学习,具备多种素养和能力。
D.面对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四大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事实,未来新工科生必然具有更多的创造力、沟通力、跨学科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等。
【小题3】综合材料内容,说说在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发展的形势下,未来新工科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和能力?请归纳并结合实际就其中一点进行深入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6岁的博士生石嫣是中国公费派往美国务农,学习CSA的第一人。回来后,《青年周末》记者问她:你带回了什么?石嫣想了想:我好像没带回什么东西。
青年周末:什么是CSA?
石嫣:CSA是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的简写,是消除食品不安全问题的一种新型农产品贸易形式,让农场和社区间建立一种联系,农民寻找愿意预定他们农产品的社区成员,直接把菜送到社区居民家,大家吃有机绿色健康菜。美国于1986年引入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当初,美国人富兰克林带着问题考察东方农耕:美国不到百年就穷尽了地力,中国农耕历经四千余年土壤依旧肥沃,且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他写下《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一书,认为东方农耕是可持续的、最优秀的农业。
青年周末:实地体验CSA需要做些什么?
石嫣:CSA提倡的是生态有机农业,基本上是人工或者只借助小型机械进行有机耕作,多数农活需要人亲力亲为,劳动强度大。
青年周末:作为一个农业经济博士生,你不了解农业耕作?
石嫣:我学的是农业经济,并没有接触多少农耕技能方面的东西,大学课程也没有硬性要求。可以说,大部分学农的大学生都没有亲身实践的经验。
青年周末:CSA和中国目前搞的无公害、绿色订单农业差不多吧?
石嫣:不一样。目前国内的做法基本上是,有人在做这个生态农业,然后消费者随时给他电话,他随时给你蔬菜,你当场交费;或者你来农场,随时买,随时交费。但CSA强调消费者和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消费者定我的蔬菜,要在这一年的秋后,把下一年你要的蔬菜钱交给农民。农民在种地前,已经把这一年的收益获取了,他种地时是没有经济风险的。我呆的明尼苏达州农场,今年共有33个消费者定了农场的蔬菜,每个消费者在去年秋天支付了460美元,用来购买今年收获季中20周的收成。
青年周末:用什么保证农民一定会尽力提供给社区居民所需要的足够好和新鲜的蔬菜?
石嫣:我们从春到秋都在努力地进行有机耕作,精心呵护各种蔬菜瓜果的生长。每周提供给我们的客户足够份额的蔬菜。周三采摘、清洗、装箱,周四运送到指定位置,保证一个4-5口的家庭一周有新鲜健康的蔬菜。
青年周末:全凭自觉?
石嫣:靠彼此的信任!客户离农场都很近,最远的客户车程都不超过30分钟,有的客户每周会自己来农场取菜。他们可以随时来看所吃的食物是否安全,还与农场主人成为亲密的朋友。
青年周末:据说美国农场有十几万个,CSA却只有两千多。在美国,这种农业经营模式并不算主流,你觉得自己在美国当了半年农民就能在中国搞起来吗?
石嫣:我从美国经验得出,做CSA要从小做起。后来做好了,也要规模适度。需要你提供份额蔬菜的客户多了,你会无暇顾及他的感受,CSA赖以存活的信任就会削弱,所以大对于CSA未必好。我觉得,在中国城郊或者中小城市是比较好做这个项目的。中国人均耕地不多,比较适合人工有机耕种。不过,我觉得中国的消费者可能更多地会衡量所获取的价值,会怀疑一个农民在他那面积不大的地里如何种出不同种类的蔬菜以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不管怎样,我都要试一试。
青年周末:你能预计自己会碰到的困难吗?
石嫣:今天,大多数人更愿意买便宜的食品。生态有机农业的产品价格相对贵些。但是,人们可以去买贵的衣服鞋子,为什么对食物如此吝啬呢?面对频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不管有多大困难,我也想做一点实事,希望能通过CSA的实践,建立城乡的良性的互动。善待农民,重建信任,其实就是善待自己和生命。
(选自《青年周末》,记者邓艳玲)
【小题1】石嫣说“我好像没带回什么东西”,根据文意,她其实带回了 。(4分)
【小题2】下列有关“CSA技术”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CSA模式是一种消除食品不安全问题的社区支持农业经营模式。
B.CSA模式推行生产者全部使用人工操作的生态可持续种植方式。
C.CSA模式强调消费者和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和收益,并相互信任。
D.CSA的规模要适度,在中国,应多选择在城郊或中小城市发展。
【小题3】【小题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用CSA模式的农场在采摘水果和蔬菜的当天便能送货上门,这样可以确保消费者享用到新鲜安全的蔬菜水果,也可与客户成为朋友,建立城乡的良性互动。
B.被采访者石嫣作为一个农业经济博士生,对农业经济农耕技能原本就很熟悉,作为中国派往美国务农的第一人,她对各种农活亲力亲为,并获得了很多经验。
C.对农场经营者来说,CSA模式使他们拥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在蔬菜成熟甚至种植之前就可以进行预售,环保健康,并且共同承担风险,可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D.目前,在中国实行这种CSA模式有一定的困难,尽管客户与农民之间有信任,但仍有消费者过多地衡量他获取的价值,怀疑面积不大的地里能种出各种蔬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9分)
生物钟是一门跨学科科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保健学、劳动组织等问题都同它相关。生物钟学的中心概念是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机制。它可以帮助人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每个器官和系统都有自己的节律,而它们之间又是互相衔接的。譬如,心跳平均每分钟70次。而晚上只有60至50次。处于运动状态时,心跳则会加快。呼吸和新陈代谢也如此。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自然界就产生了生物节律。
生物节律是自然界产生的生物现象。它存在于生命的各个阶段。研究表明,生物节律对肌体适应不良生态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生物钟医学中还有一个概念——非同步。它犹如钟表中的尺寸不同的齿轮。当齿轮相吻合时,就会不停地运动。当齿轮出现故障时,肌体就有了毛病。
坐飞机到外地就是一个例子。人已经习惯于晚上5时呆在某个地方,如果换了地方,肌体就需适应变化。如果不这样,人就会懒洋洋、工作效率低下、头疼、精神紧张;自我感觉不佳等。这一切都可称作非同步。
非同步的出现导致肌体故障。于是就会得高血压、溃疡等病。同样,人有了病,体内就会产生非同步。
一昼夜中,人体的机能是不断变化的,病亦如此,而且是严格遵循规律的。就拿高血压来说,早晨血压会升高,白天会下降并趋于正常,夜间又会升高。借助血压计可以测量出血压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人可以根据血压升降的规律服药,而不是死板地一日三次。也就是说,一天服一次药就可以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少服药可以减少药物对人体的副作用,又可省钱。
针灸和理疗也要选择最佳时刻。选择的时间不当,也许还会造成不良后果。科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给家鼠注射了增加肌肉收缩力的药物。药量相同,注射时间不同,结果大相径庭。早上注射,家鼠几乎全军覆没,而晚上注射则无一死亡。
生物钟同宇宙的作用有关,最主要的是同昼夜变化相关。当然它还同社会活动有关。如果您应当早晨6时上班,生物钟就会适应这一需要。有不少人想了解季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应当说,从一个季节过渡到另一个,人体会因此产生不平衡现象。溃疡、心血管病、感冒和呼吸器官的疾病都会因此加重。生物钟医学有助于这三问题的解决。原来体内有一种会在夜间产生的激素。这就是睡眠激素,也称褪黑素。日间褪黑素的生成减少。这一激素在调节人的生物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季节变化时,光线会变,褪黑素产生的节律和数量也会变,肌体的节律会随着发生变化。如果肌体不能随着变,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现代生物钟医学的主要研究课题是,研究纠正人体生物节律的方法和药剂。从上个世纪60年代末起使用的方法是借助理疗仪。用得相当多的还有调节褪黑素生成的药物。
要学会维持正确的生物钟,否则就会出现生理和心理紧张。要努力使自己的社会活动节律与自己的生物钟相吻合,这样才能精力充沛和高效率地工作。
【小题1】对“非同步”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肌体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生物现象。
B.生物肌体不适应环境变化而导致肌体故障的状况。
C.人的肌体不适应环境变化而出现的病态或不适感觉。
D.人因病而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状况。
【小题2】下列对“生物钟医学”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钟医学的原理是生物节律影响到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B.根据人体的肌能要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进行治疗和预防疾病。
C.根据疾病也有其“生物钟”的情况进行治疗。
D.根据“生物钟”选择最佳时刻治疗疾病才能有疗效。
【小题3】下列理解与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生物钟与宇宙的作用有关,最主要是同昼夜变化有关,还与人的社会活动有关
B.从一个季节过渡到另一个季节,人体会产生不平衡现象,有的疾病会加重,是因为褪黑素在调节人的生物钟方面没有起到作用。
C.生物钟医学研究纠正人体生物节律的方法和药剂,为此曾借助理疗仪和用调节褪黑素生成的药物。
D.学会维持正确的生物钟,使社会活动节律与生物钟相吻合,以精力充沛和高效工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葡萄糖发电。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把覆盖着酶的电极植入聚集在蜗牛身体和壳之间的血淋巴,也就是蜗牛的血液中。与其他类型的电池类似,我们的电池也是基于化学反应来让电子流动的;一个电极捕获血淋巴中葡萄糖的电子,之后这些电子会通过外部回路——包括我们想要供电的任何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在那里,电子与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糖耗尽而断电。收获能量之后,蜗牛通过吃喝会恢复体内的葡萄糖水平,就可以再次发电了。而蜗牛看来并没有受到生物电池的伤害。

电池的输出功率受两个因素的限制:蜗牛微小身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以及葡萄糖向电极扩散所用的时间。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更持久的电流,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体内烦人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鉴别和国土安全服务。

【小题1】第一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_____:第二段主要介绍生物电话的______。
【小题2】下列对“生物电池”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A.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血液中的葡萄糖来发电,这种电池与其他类型电池类似,也是基于化学反应让电子流动的。
B.生物电池通过植入生物血液中覆盖着酶的电极来捕获葡萄糖中的电子,这些电子可以通过外部设备到达相对电极。
C.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悔因血淋巴耗尽而引起断电现象。
D.生物电池在利用蜗牛发电时——电子与血液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应该没有对蜗牛造成伤害。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蜗牛没有循环系统,而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电能补给给电极,可利用人体制造大功率的电池。
B.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为环境鉴别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器上也为期不远了。
C.随着生物电池的不断更新,植入人体内的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所输出的电力将更强更持久。
D.人类身体较蜗牛有一定的优势,生物电池若能用于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将可以造福于人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