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孙伏园走了,副刊死了
如果《晨报副镌》的编辑孙伏园不出那趟差,也许《阿Q正传》会写得更长。
鲁迅被孙编辑“折磨”了两个多月,有些想把连载中的阿Q结束掉的意思。但孙伏园认定:“《阿Q正传》似乎有做长之趋势,我极盼望尽管宽心地写下去。”说过此话,孙伏园出了趟差,由另一位编辑代理编务,鲁迅便在1922年2月12日的报上发表了“大团圆”一章。等到3月底,孙伏园返回北京,阿Q已被主张“惩一儆百”的“把总”枪毙一个多月了。
其实,阿Q本就是被孙伏园“催生”出来的。据鲁迅回忆,“他(孙伏园)来要我写一点东西,阿Q的影像,在我心目中似乎确已有了好几年,但我一向毫无写他出来的意思,经这一提竟然想起来,晚上便写……”
从1921年12月4日开始,《阿Q正传》在孙伏园编辑的《晨报副镌》上连载。鲁迅说,孙伏园“每星期来一回,一有机会,就是:先生,《阿Q正传》……明天要付排了”。
在曹聚仁的笔下,我们能看到,孙编辑的催稿艺术可谓“已臻化境”:“(孙伏国)不仅会写稿,会编稿,而且会拉稿;一脸笑嘻嘻,不容你挤不出稿来。我们从周氏兄弟的随笔中,就可以看到这位孙先生的神情。圆圆脸,一团和气,跨进门来,让你知道该是交稿的时候了。”
孙伏园接替李大钊编辑《晨报》副刊,最初叫《晨报附镌》,是他请鲁迅起的,结果写报头的书法家写成了“晨报副镌”。后来,徐志摩接替孙伏园,改名为《晨报副刊》,“副刊”一词方始确定下来。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相关辞条说,孙伏园是中国编辑报纸副刊种数最多、历时最长的人之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四大副刊成为文化舆论界的重镇:北京的《晨报副刊》、《京报副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其中,前两种都是在孙伏园主持下,开出一代风气的。
作为著名的副刊编辑,孙伏园一生遭遇过两次停编事件:一次为了鲁迅,一次为了郭沫若。
1924年10月的一天,本已被孙伏园编入《晨报副刊》大样的鲁迅诗稿《我的失恋》被代总编刘勉己抽去,他正在生闷气,刘勉己走过来解释,说是那首诗实在要不得。孙伏园一时火起,举手一巴掌打过去,刘勉己躲过,他还要追着打,最后被同事拦住。第二天,孙伏园便辞去了编辑职务,后来被邵飘萍邀去编《京报副刊》。
1942年1月,郭沫若写出历史剧《屈原》,一些报刊争相要发表,最后应《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孙伏园的请求,发表在《中央日报》上。有国民党要员气急败坏地说:“怎么搞的,我们的报纸公然登起骂我们的东西来了!”于是下令撤销孙伏园的编辑职务。
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认为,“大陆报纸的副刊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就没有多少出色的”,其中有“从报纸的总编辑到具体的副刊编辑本身的问题”。他说:“在我看来,从晚清到‘五四’时期,再到三四十年代,报纸副刊的活力在于它是相对独立于报纸的。
报纸的副刊主要是委托外面的人编的,是著名的作家、学者来编的。当年,北大、清华的教授们介入北方的报纸,中央大学的教授介入南京的报纸。而且他们只负责稿子,不负责营销。老板是把副刊当作报纸的门面来考虑,不考虑这个版具体的读者量问题。现在是摊平了,副刊是报社内部编,基本上已经没有独立性了。这样就造成副刊水准的下降。”
当年、邵飘萍创办的《京报》最多时拥有23种副刊,他曾发表声明:“各种副刊上之言论,皆各保有完全的自由,与本报无须一致。本报编辑部,从不对于各副刊上参加一字,此皆鄙人所首先声明,可为与各团体真诚合作互助,而绝对不含有他种作用的确证。”
孙伏园30多岁就蓄起一大把胡须,时人戏称为“伏老”。1926年,他的散文集《伏园游记》出版,封面由蔡元培题写书名,其弟孙伏熙为其画像。出版史研究专家王建辉评价:“颇传神。”
如今,孙伏园在人们记忆中已十分缥缈,一如报纸副刊在人们印象里已十分寡淡。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相关链接】
①孙伏园(1894-1966)浙江绍兴人,著名副刊编辑、散文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
②史学界评价孙伏园一生从事事业主要有两项:副刊编辑和平民教育。他前后主编六个报纸副刊,积累大量的副刊编辑经验,发表过一系列研究报纸副刊的文章,提出过一整套副刊编辑思想,因而被后世新闻史学界称为“副刊大王”。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中的不朽名篇,孙编辑出了趟差,《阿Q正传》便戏剧性地被鲁迅先生“大团圆”了。
B.从鲁迅先生起名的“晨报附镌”到书法家笔下“晨报副镌”,再到徐志摩接手的《晨报副刊》,既可看出《晨报副刊》的变迁史,也可约略感受到文学家的一些趣事、佳话。
C.文章多次引用他人的相关评述从侧面表现了孙伏园先生的形象特点。如从引用的北大教授陈平原评价副刊的话中,可知孙先生对副刊的作用和影响。
D.作为著名的副刊编辑,孙伏园一生的两次停编事件,让我们既看到了孙先生的人格风采,也见识到了孙先生的不通时务、不知灵活变通的特点。
【小题2】作为一名副刊编辑,孙伏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你如何理解“孙伏园走了,副刊死了”这句话?请结合本文,给现在的副刊编辑提两条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6 01:18:0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陇右指中国陇山以西,大致包括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的部分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一带。陇右文化便是在这一特定地域孕育生成和演化发展的。
②陇右灿烂的史前文化曾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船。周、秦崛起秦陇之间,为中华古文化书写了辉煌的篇章。两汉以降,内地汉族居民的大量迁入进一步加速了陇右民族融合的进程,加之作为“丝路”主干道,中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荟萃于此的特点,更形成陇右文化的多元性、开放性。这是汉唐开发陇右的文明之果,其影响远及封建社会的后期。
③自汉至唐,陇右人文之盛,蔚然可观。据不完全统计,汉至唐正史列传中的陇籍人士就有400多人。他们或是身系社稷安危,或是笔关文场之变,对当时乃至后世,都有过重大的影响。
④陇右自古多名将。汉唐千年,仅正史有传的陇籍将领即达百余人之多。从“汉之飞将军”李广到一代英主李世民,陇右诸多名将都曾在中国军事史上写下辉煌篇章。在“志士每多登陇首,诗家端爱唱边声”的唐代,他们的功业更成了世人追慕的高标,诗家吟咏的主题,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诸多千古名句。
⑤中国文学瑰丽宏伟的殿堂中,陇籍文人也是济济于列。东汉政论散文不朽杰构的王符“潜夫”之论,开汉魏抒情赋新局面的赵壹“刺世”之篇,均属一代文苑的典范之作。魏晋以降,王子年的《拾遗记》称誉志怪之林,皇甫谧高士、逸士、列女诸传传诵千古。有唐之世,陇籍文士更是争奇斗艳,各领风骚:李白、李益之彪炳诗坛,梁肃、李翱之享誉翰苑,李朝威、李公佐传奇创作堪称一流,牛峤于词之发展功不可没。从我们大致的统计数字看,《全唐诗》中陇籍诗人多达百人,几占《全唐诗》作者人数的二十分之一,这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比例。而《全唐文》所录诸帝、诸王及其他陇籍文人亦达百余人之数。
⑥中国学术史上,晋末十六国时期的“五凉”学者多是闻名遐迩的硕学宿儒。《晋书》中的杨轲、宋纤等,《魏书》中的张湛、阴仲达等,也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博通经籍,著述繁富,教授门生,动以千数。从中亦不难窥见陇右教育之发达,文化之繁盛,以至有“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之说(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隋唐时代陇右之文化学术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得以繁荣起来的。
(摘编自达浚、韶蓉《汉唐丝绸之路与陇右的开发》)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陇右文化是在特定地域产生的,它的史前文化曾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之船。
B.陇右文化呈现多元性和开放性是因为内地汉族居民大量迁入加速了其民族融合的进程。
C.自汉至唐,陇右文人济济于列,优秀篇章层出不穷,这些正是陇右文化繁荣的体现。
D.隋唐时代,陇右的文化学术是在陇右教育发达、文化繁盛的基础上繁荣起来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主要论述了陇右文化的灿烂繁荣,并从军事、文学、学术等角度进行了阐述。
B.文章先界定了陇右在地域上的概念,然后按时间顺序介绍了其文化孕育和发展的过程。
C.文章提到《拾遗记》《全唐诗》《全唐文》《晋书》《魏书》等,是为了证明陇右人文之盛。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并引用大量事例对陇右文化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志士每多登陇首,诗家端爱唱边声”,作者引用此两句诗意在表明陇右自古就是武将渴望建功立业、文人喜爱吟咏歌颂之地。
B.文中“达百余人之多”“多达百人”“二十分之一”“亦达百余人之数”等数据的运用更加准确地说明了陇右文人之多。
C.无论是在军事上,还是在文坛和学术界,陇右都有很多顶尖人物,所以陇右文化对当时乃至后世都有很大影响。
D.陇右地区地理位置特殊,文明影响深远,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今天,对其进行研究、分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行吟阁遐想

(黄秋耘)

前几天,翻出一张旧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东湖旁边的行吟阁。这张已经开始有点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忆。

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广州,路过武汉。在一个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东湖,在行吟阁和屈原纪念馆一带盘桓了大半天。

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屈原,我有一种“旷百世而相感”的特别感情。从少年时代起,我就爱读《离骚》,每读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时候,总是“晞嘘而不可禁”。不过,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离骚》的真谛,还是在直接受到闻一多先生的教诲以后。

说起来,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闻一多先生主讲的《楚辞》是我最喜欢的功课之一。闻先生上课是不拘形式的,别的教师都在日间上课,他偏偏把课程排到晚间。我还记得,每当华灯初上,或者皓月当头,他总是带着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着:“士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可为真名士!”接着,他就边朗诵,边讲解,边发挥。时而悲歌慷慨,热泪纵横;时而酣畅淋漓,击节赞赏。与其说闻先生是以渊博学识、翔实的考证、独到的见解吸引着我们,毋宁说他是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沉的悲悯情怀感动着我们。1935至1936年间,敌人的铁蹄已经越过了长城。那时候,几千里锦绣河山,几十座繁荣城市,都已经遭受践踏。旧时在那些暂时还没有沦陷的国土上,南瞻北望,又何处不是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艰难的岁月跟屈原的时代是多么相像啊!因此,闻先生的孤愤高吟、长歌当哭,就更容易引发我们的共鸣同感了。有时候,我甚至感觉到:在闻先生的灵魂里就活着一个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

且说我那天来到了行吟阁畔,东湖两岸,积雪茫茫,素裹红装,江山如画,四顾无人,万籁俱寂,连几里外水鸟振翅的声音都听得到。我参观过屈原纪念馆之后,又在矗立湖滨的屈原像前凭吊一番。我仿佛看到这位项上挂着花环、腰间佩着长剑、足下穿着芒鞋的古代诗人,披发伫立,蹙额低吟:“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着破旧的长袍、飘拂着长髯、背着双手的闻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脉贲张,作狮子吼:“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后来这两个形象就合而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为闻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

我无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触到与屈原有关的事物,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闻一多先生的风貌。的确,他们虽然相隔两千多年,但无论是对人民的热爱,对祖国的忠贞,还是斗志的坚强,死事的壮烈,都是颇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闻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几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阁上,屈原馆中,另辟一室,、陈列先生的衣冠遗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创作,使这古今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相得益彰,也许不见得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吧。作为一个景仰闻一多先生的学生,我是殷切地期望着的。

【小题1】结合原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作者对屈原“旷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
(2)引发作者对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
【小题2】屈原与闻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为一”,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小题3】文中画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
【小题4】文章标题为“行吟阁遐想”,作者在行吟阁畔产生了哪些“遐想”?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尽管说,技术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由来已久,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技术却更多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并因此而为上流社会所不屑谈及。人们常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反映的就是社会主流思想对技术的忽视;《师说》中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虽不见得就是韩愈的想法,但是至少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实际状貌。事实上,只是到了十九世纪,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技术比之前人们的想象要深刻得多。

一般而言,一种技术正在发挥其作用时,往往处在一个“自我隐蔽”的状态。就像我们所戴的眼镜,当它正常地发挥作用时,它往往是不被我们的眼睛所注意到的。我们的胃、大脑一刻不停地在工作,但是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它们的重要。只有胃疼了、病了,我们才会在它的存在而外,感觉到它们是比较重要的人体组织。所以,越是好的、合适的眼镜或越是健康的组织,我们可能越是注意不到它。庄子所言“得鱼忘筌”,收获了鱼,就忘掉了捕鱼的工具,大概也就是对当时一种比较普遍的世象的解说。因此,人们一般习惯认为,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当然也就难以发挥决定性作用。

另外,不管是在古代西方还是在古代东方,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就是不太去追究那些外在于我们的操作方式,而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和演绎。而证明、推理和演绎的过程,恰恰是不必诉诸外部经验即一般技术的。它们只是在自身内部进行,在思路、理路里面走。而那些与技术紧密相关的技术操作者往往置身社会底层,其对技术的推动作用的理解还缺少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尽管技术也对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社会思想的主流仍然一直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的特征。就像亚里士多德说,“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笛卡尔也说,“我思故我在”。帕斯卡更说,人就像一根芦苇,一滴水就可以把它压弯,所以人很渺小;然而他又说,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人因着自己的思想而获得尊严,成就伟大。

近代以来,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曾经作为人类思想的“外在者”的技术,也开始慢慢地进入到我们视野的中心。其实,技术恰恰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也正因为如此,技术的长足进步,也就仍然有赖于人类思想的深入和发展。

【小题1】对文末“一些传统开始慢慢改变”中“传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更多的是停留在工匠和下层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未能成为精致的文化。
B.技术性的东西只是一些不自觉就会隐退的旁枝末节,难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C.学术传统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其内在的理路,注重道理的证明、推理以及演绎。
D.技术其实就是思想的一种显性延伸,技术的进步,凸显了思想的可贵与成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处于工匠和民众的劳作技艺层次的技术,一直未能成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
B.在过去,眼镜、筌等技术性因素在生活中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并不为人们所认识。
C.学术思想与技术实践的关系相对分离,是古代东方和西方学术传统中相似的特点。
D.近代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深刻意义,动摇了思想作为人类最本质特征的认识。
【小题3】技术在过去长期被忽视,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根据原文内容分条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涵元阁

岑燮钧

舜江有个著名的涵元阁,旧主人据说是前清大员。少爷是书痴,收罗了不少孤本。暮年,少爷膝下荒凉,多次对书童谢玉良说:

“不知涵元阁会落在谁手。倘也是个爱书的,我也放心了。”

“老爷,你放心,有我一天在,就不会让涵元阁丢失一本书。”

少爷曾跟着高人,学会了古书修复。谢玉良是书童,自然也懂七八分。少爷过世后,涵元阁捐给舜江大学的图书馆,他就成了古籍部的修书匠。他有一手当年跟着少爷学的绝技——借尸还魂法,能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在新的纸张上。这一技法,江湖罕见。谢玉良渐渐老去,就带了个徒弟——龙志安。

龙志安是个年轻人,学古典文献的。修古书是件精细活,须坐得冷板凳。拆线,清洗节页,处理虫眼,替换册页,重新装订,这可不是简单的事,一天糊不了几页。尤其是借尸还魂的技法,不轻易传人。入了这个行,就得守着这个活。龙志安虽不敢怠慢,眼神却总有点迷茫。

谢玉良闲了时,就给龙志安讲当年的事。“我是答应了老爷的,他守一辈子,我也守一辈子。”仿佛这藏书楼就是他的旧主人一般。

可惜,形势逼人。日本人攻下了上海,舜江府也危在旦夕。舜江大学西迁,搬走了涵元阁的一半藏书——车马颠簸,已不能再多带了。

“师傅,你跟我们一起走吧。”

“我老了,跟不了你们年轻人了。这半楼藏书,耗费了老爷的一世心血,宋元孤本,尽在其中,你要好生看管,剩下的,我守着。”

“师傅,你要好好的,等我们回来!”龙志安眼睛红了

日本人进城那一夜,谢玉良住在涵元阁。他提着一盏马灯,前前后后仔细查看。他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他上楼下楼,坐立不安。过了一会儿,他听到外面日本兵一队队经过,感觉楼都在震动,那靴子仿佛就踏在古书上一般。

一天,一个日本人进入涵元阁,身后跟着两个侍卫、一个翻译。翻译官说,太君想上楼参观参观著名的涵元阁。谢玉良说,除了一堆破书,又没什么好看的。

“破书?我就是要看破书!”日本人说着半生不熟的汉语。

“把书柜都打开!”翻译撂下一句话。谢玉良没法,只得一一打开。“下去!”日本人把他赶走了。

谢玉良弓着背,在楼下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迟钝的耳朵变得特别灵敏,上面的些微声响都牵动着他的心。他几乎说得出每本书的来历,其中最东边一柜的最上层的一套书,少爷第一次用借尸还魂法把破损严重的册页换掉。看着旧墨迹重新附着在新书页上,少爷说有这门绝技,古书可以不朽了。前几日,谢玉良检视书柜,发现这一套书竟然没有西迁,他心头一沉。

日本人走下楼来,捧着一函旧书。谢玉良眼睛直了,他伸出手去,想把那函书夺回来,侍卫把他挡住了,他喊:“书不下楼——不能拿走啊!”这一说,仿佛提醒了日本人:“你的, 知道,孤本哪里?”谢玉良装糊涂道:“我只是个管门的,什么孤本不孤本?”侍卫一把把他推倒了。

第二天,涵元阁门口的牌子换成了“东亚文化联谊处”,日本兵已经站上了岗。

谢玉良再也不能进入涵元阁。他撑着手杖,绕着涵元阁一圈圈地走。涵元阁虽不高,却仿佛九层高台一般。他几乎天都要沿着涵元阁外边的小路,绕着往里看,走近了看,站在高处看,透过花墙看,或者远远地看。他看见涵元阁旁的银杏树,一天一天变黄,叶子一天少似一天,最终变成了孤零零的一株。他又看着它慢慢返青,坚强地长出新叶。他就这样一圈一圈绕着涵元阁。他的背越来越驼了。

他病倒了,时好时坏。

那一天,他发着低烧,真的看见了一个瘦削的男子,握住了他的手:“师傅,日本人跑了,我回来了!”他愣愣地看了半天,两行浊泪流了下来。半晌,他的精神好了些,让龙志安扶着,去看四年多没进去的涵元阁。他抚摸着楼梯,一步一步撑上去。他翻到一本很破的古书,对龙志安说:

“你‘借尸还魂’一下吧。”

走时,他回头看了看那株银杏树,金黄的叶子三三两两地悠然落下。

五更时分,谢玉良死了。他双目紧闭,似乎没有什么痛苦。

龙志安啜泣着,两眼直直的,“师傅,我也会守一辈子的”,把那本刚刚替换好册页的古书放在他的胸口。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写了涵元阁三代看护人继承和保护古籍的故事,时间跨度较大,情节跌宕起伏,但贯穿三代看护人的精神脉络是一致的。
B.因为形势逼人、车马颠簸,舜江大学西迁时只带走了一半图书,这为下文谢玉良守护半楼图书、与日本人抗争等情节作了铺垫。
C.小说细节描写传神,有助于凸显人物性格,如“他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就刻画了谢玉良谨慎、节俭的性格特征。
D.小说中的名字意蕴丰富:“涵元阁”意为涵养元气之阁,“谢玉良”意为主人公具有美玉般的情操,“龙志安”寄寓人们的美好期盼。
【小题2】文中多次提到“借尸还魂法”并作了简单介绍,这对于本小说具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3】小说画线处描写了龙志安的眼睛,分别体现了龙志安怎样的心情?龙志安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的“软”与“硬”
艾斐
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这一点毋庸置疑。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软”只是文化的表现形态而非其本质作用,文化还有“硬”的一面。
文化的价值和功能,主要在于通过励志、传道、尚德、增智等,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创造力,进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可以说,人类社会和人本身正是在文化的浸润、引导和驱动下,才一步步地发展完善的。汉字的构成讲究形意结合:“文”字上半部的喻义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世界从黑暗走向光明,下半部的喻义是通过治理使社会和谐、天下安宁:“化”字是一个意象符号,表示人只有在执掌器物并发挥能力的情况下方可对社会进行有效治理与变革。由此来看,“文化”的寓意是一种光芒普照的思想与智慧,即人类用以提升自身和治理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正如《易经》所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此而论,文化的社会功能和作用就是“硬性”的。一旦失去或弱化了文化的作用,社会就会陷入愚钝、野蛮、落后之中,遑论进步与发展、文明与创新了。文化的“硬”作用,在于它能对人类精神世界进行有效干预和能动指导,为人们塑造灵魂、输注智慧,使人们运用文化所赋予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持续构建社会文明。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认为:文化是一本打开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恩格斯则强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现代社会,文化的覆盖面不断扩展、干预力不断提升。经济、政治、社会、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越来越需要借重文化的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中的许多冲突在本质上都是文化的冲突。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外交手段,在面对复杂局面如政治乱局与外交僵局、军事对抗与社会对立、经济困难与民生困厄等时,常常显得功效不济或无能为力,这就需要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近年来,社会生产与消费的重点越来越转向文化领域,这就使得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当前,英、美等发达国家已在文化产业领域捷足先登,先后成为文化产业的大国与强国,其文化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大都在15%以上,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快速攀升。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国家的“腰杆”越来越硬:不仅主导了国际话语权,并且凭借强大的文化传播手段,不断对外输出本国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比较而言,我国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差距不小、任重道远。
文化凝结着历史,连接着未来;既有“软”形态,又有“硬”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审视和认识文化特有的性质和作用时,不仅应着力凸显其精神价值,而且应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辐射与推动作用,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为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选自2012年1月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诸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文化固然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文化还有其“硬”的一面。
B.文化对人类社会和人本身起着浸润、引导和驱动的作用,由此促进人类社会和人本身一步步发展完善。
C.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军事、外交手段在现代社会已经显得功效不济或无能为力,而文化却能发挥积极作用。
D.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文化产业的大国与强国,主导了国际话语权,并不断对外输出本国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能够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创造力,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而这一切,主要通过传道等途径来实现。
B.马克思个人认为:文化是一本打开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这句话有力地论证了文化的“硬”作用。
C.《易经》认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对文化“硬”作用的肯定。
D.只有提高文化软实力,才能为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输出我们的文化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精神境界与创造力得到提升,社会之所以发展进步,都是因为文化有“硬”的一面在起着积极作用。
B.“文化”在古代的寓意是一种光芒普照的思想与智慧,即人类以提升自身和治理社会的有力思想武器,可见古人就认为文化具有“硬”的一面。
C.近年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文化将会成为社会生产与消费中最重要的部分。
D.如果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就一定能超过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