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草根"欲自办山寨版春晚学者:何必叫板央视
  "人民春晚人民办,人民春晚为人民!"家住朝阳区华严北里的施孟奇与朋友构思的"山寨版春晚"正在筹划。他说,"山寨版春晚"将通过网络与央视春晚同时播出,为民间高手提供舞台,与百姓互动是"山寨版春晚"的宗旨。
  创意 民间"卧虎藏龙"激发创意
  在京工作6年的施孟奇今年36岁,从事计算机工作。一个多月前,产生了办"山寨版春晚"的想法,并称要"叫板央视"。"近年央视春晚新意不多,观众抱怨越来越不好看。"施孟奇认为,民间有绝活的高人、原创艺人特别多,为什么不请他们。他说,"山寨版春晚"将通过网络直播,与央视春晚同时播出。
  昨日(29日),开着写有"山寨版春晚"的面包车,施孟奇来到位于立水桥的"山寨版春晚组委会"办公地点。施孟奇说,观众主要面向老百姓,特别是不能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和大学生。
  人员组委会将选百名志愿者
  目前,"山寨版春晚"筹备团队现已成立,成员约十名,分别负责网络技术、节目策划、节目质量审核、拉赞助、定场地等。
    丁先生是"山寨版春晚"筹备者之一。"我有这方面的资源。"丁先生说,他的支持和鼓励起了很大作用。作为一名演员和歌手,丁先生在团队中担任节目审核。"关键要有新意,央视春晚中没有的,我们要有。"他说,自己将在数百件参选作品中"海选"。
  另一成员周女士负责招募人员。她说,目前已有三百多人报名志愿者。"邮箱里很多邮件还没看,QQ也挤爆了。"周女士表示,将挑选至少一百名志愿者,从事场务、接待等。
  资金 企业赞助多以实物体现
  关于"山寨版春晚"的资金,施孟奇表示,原本预算50万,邀请观众300名,演员百人。但以现在的火爆情况,成本会超。
  "'山寨版春晚'全部费用通过拉赞助解决。"施孟奇解释,赞助以实物体现,尽量不收现金。目前,已联系6家企业,由其提供彩排及演出场地、舞台用品、饮料等。此外,他们与一家网络公司商谈服务器问题。晚会直播时将打赞助商名字。
  施孟奇表示,演员自愿参加,无薪水,但演出的交通费、食宿费将由组委会负责。
  参与海外游子欲献歌《故乡》
  目前,已有多位民间爱好者向"山寨版春晚"提交节目。报名者之一,山东的王先生是一名业余小品作者,目前已创作53部作品。
  "我支持施孟奇。"王先生表示,他准备了两部小品,讲述的是农民过年的故事,正在当地排练,希望入选。
  另一位参与者、美籍华人谷先生刚回国。"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可以参加。"谷先生说,"山寨版春晚"如果办好了,能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但特别应注意艺术要和健康思想相结合。
  谷先生准备将自己创作的歌曲《故乡》提供给筹备组。他说,该作品表达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曾获团中央、文化部等部门主办的"青春中华"---首届青年文化周活动主题歌征集比赛一等奖。
  点评百姓自娱自乐何必叫板央视
  北大教授夏学銮认为"山寨版春晚"可丰富节日文化。
  昨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百姓自办"山寨版春晚"在活跃春节文化生活上是有意义的,体现了多元化的节日特征。
 但夏学銮指出,"山寨版春晚"创办者不应提出"要与央视春晚叫板"之类的宣传口号。
 央视春晚所代表的是主流文化,百姓自娱自乐如果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冲突,可能面临的将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其合法性也会遭到人们的质疑。
【小题1】下列对这则通讯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 这篇通讯及时报道了山寨版春晚的筹备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读者对山寨版春晚的关注和期待。
A.山寨版春晚的组织者一开始就估计到报名演员会十分火爆,所以组委会只负责演员的交通费、食宿费,而不支出演出薪水。
B.从收到的节目看,"山寨版春晚"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关注,有的报名节目质量相当高。
C.山寨版春晚叫板央视春晚极可能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冲突,有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
D.北大教授的意见引起我们对山寨版春晚的多方面思考,有利于大家全面辩证地看待山寨版春晚"叫板央视"的影响。
【小题2】施孟奇的山寨版春晚要办出什么特点?他们试图通过哪些办法来办这台春晚?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小题4】施孟奇称他的 "山寨版春晚"要"叫板央视",而有的学者"山寨版春晚"创办者不应提出"要与央视春晚叫板"之类的宣传口号。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说法进行探究。(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07 10:1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25分)
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 张再生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天,海滨某军港,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原来这里正在进行航天事业的一项重要试验:卫星回收工程。按照测算,卫星将于2分钟后落入眼前的水域。人们一个个屏住呼吸,两眼直瞪着蔚蓝的天空。2分钟后,“飞物”突然从天而降,落入大海,水柱冲天。快艇迅速劈波斩浪,去迎接这“天外来客”。顿时,岸上、船上的官兵和群众情不自禁地又跳又叫,欢声雷动。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测算卫星落点而熬过许多不眠之夜的首功之臣束星北教授。
束星北出生于江苏邗江。其父束曰璐曾是南通张謇实业集团的知名人士。束星北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童年入私塾,深得秀才老夫子魏楚翘钟爱。1924年束星北以优良成绩考取三江大学。两年后又远渡重洋,入美国拜克大学读书。身在异邦,束星北克勤克俭,矢志苦读。当时,他父亲是实业巨子,生母家是江都望族,可他却谢绝长辈们的经济资助,搬住在美国三藩市同乡会馆内,与工人们一道参加体力劳动,挣得收入以支付学费。
束星北畅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1929年,他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近一年,他屏绝人事,埋首书斋。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研究“相对论”的两篇论文脱稿了。探索神秘未知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
此时的爱因斯坦已是如日中天,蜚声全球。对于这个来自东亚的门徒,他一见如故。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作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一年,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更大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大师“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由于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1929年10月转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博士学位。1930年登上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的讲台,开始了他漫长的物理学教学生涯。
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毅然辞聘而归,准备投笔从戎,抗日救国。回国后,束星北被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 衰变”这一尖端课题。
在浙大,束星北誉满校园。他开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也争相入座,他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却句句有着。他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寻求其中规律,这是十分有趣的。天性率真的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恭听学生发言。每当学生讲出新的见解,束星北就会情不自禁地捶他一拳,连呼:“妙!”就是这种“波尔”学风,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其中最负盛誉的便是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当年,束星北特别器重这位学生。李政道一度想辍学参军,是束星北切意挽留;李政道因车祸伤腿,束星北又特意把他接到重庆,精心安排治疗调养。难怪,数十年后,李政道仍念念不忘乃师之恩,曾致书问候:“我物理的基础……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时候,束星北教授心潮澎湃。他夜以继日,勤奋科研。1952年到山东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除了正常教学研究外,还兼研气象学,曾在《中国气象学报》上发表多篇具有灼见的文章,成了竺可桢、赵如章的好朋友,被聘到中国气象学会青岛研究所负责科研。1980年,他又为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立下了赫赫功劳。直到他生命最后一息,还在指导他的学生做“海洋内波研究”。
一代大物理学家束星北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名却永戴史册。诚如其学生李政道的唁函所说:束老师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天下……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E.本文详细记述了中国物理大师束星北热情求学、享誉校园、成就非凡等几方面的事迹及其科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展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A.束星北家境优越,自幼才智过人,凭着自身的聪明好学、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三江大学,后来又进入了美国拜克大学读书。
B.束星北器重、爱惜人才,他曾鼓励学生李政道走求学之路,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
C.束星北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物理教学与研究之外,他还兼研气象学,并参与了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准确测算出了卫星的落点,立下赫赫功劳。
D.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束星北怀抱一腔热情,毅然回归祖国,准备投笔从戎,回国后被浙江大学慕名聘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物理教学与研究生涯。
【小题2】作者为什么将束星北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试分析(6分)
答:    
【小题3】在浙大讲学期间,束星北深受师生欢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小题4】这篇传记中,束北星先后以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与爱因斯坦和李政道有过深厚的师生情谊。你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25分)
东坡居士 林语堂
苏东坡由现在起,由情势所迫,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社会,文化,学问,读历史的教训,外在的本分责任,只能隐藏人的本来面目。若把一个人由时间和传统所赋予他的那些虚饰剥除净尽,此人的本相便呈现于你之前了。苏东坡若回到民众之间,那他就犹如在水中的海豹。在陆地上拖着鳍和尾巴走的海豹,只能算是半个海豹。苏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
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已和长子迈离开京都,起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
苏东坡幸而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在六月他写的别弟诗里,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上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的真正安宁。他转向了宗教。
在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称“东坡居士”。他过去原想弃官为农,没料到在这种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农夫。在他那《东坡八首》前面的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庶几来岁之入,忽忘其劳焉。”
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沾满露滴的茎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
苏东坡的邻人和朋友是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还有一个说话大嗓门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里像猪一般啼叫。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也是对苏东坡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再一个是马梦得(字正卿),始终陪伴着苏东坡,而且非常忠实可靠.过去已经追随苏东坡二十年。苏东坡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那时苏东坡又吸引了一些古怪的人物,其中两个是道士。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子由特别介绍其中一个去见苏东坡,此人据说已经一百二十岁,后来这位道长就成了苏家的常客。
但是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慥。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癖”一个典故,季常是陈慥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苏东坡自己善于做菜,也乐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颇为高兴。根据记载,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在这种农村气氛里,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他对陶潜极其佩服。苏东坡写过一首诗,说陶潜一定是他的前身。这种说法若出诸一个小诗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苏东坡说出来,只觉得妥当自然。他越读陶诗,越觉得陶诗正好表现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苏东坡很容易接受哲学达观思想的安慰。在雪堂的墙上门上,他写了三十二个字给自己昼夜观看,也向人提出四种警告:
出舆入辇,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寒热之媒。
皓齿蛾眉,伐性之斧。甘脆肥浓,腐肠之药。
失去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持这种幽默的看法。后来他被贬谪到中国本土之外的琼崖海岛,当地无医无药,他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
苏东坡现在衣食足堪自给,心满意足。他今日之使我们感到亲切自然之处,是那一片仁爱心。当年在他所住地区溺死初生婴儿的野蛮风俗,最使他痛心。苏东坡自己成立了一个救儿会,请心肠慈悲为人正直的邻居读书人古某担任会长。救儿会请富人捐钱,每年捐助十缗,多捐随意,用此钱买米,买布,买棉被。古某掌管此钱,安国寺一个和尚当会计,主管账目。这些人到各乡村调查贫苦的孕妇,她们若应允养育婴儿,则赠予金钱、食物、衣裳。苏东坡说,如果一年能救一百个婴儿,该是心头一大喜事。他自行每年捐出十缗钱。他行的才是最上乘的佛教教义。
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
(摘自《苏东坡传》第十五章《东坡居士》,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头戴斗笠、手扶犁耙、立在山边田间并且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的农人是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的形象。由此可见,造物主一定希望人以这副面貌出现。
B.被迫成为农夫的苏东坡,深深地体验到了田间劳作的艰辛。这对一个毫无经验又要以此为生的士大夫来讲,应是一种压力和折磨,但苏东坡却从中感到得意和满足。
C.陶渊明是一个隐士,他的诗表现了苏东坡的情思和生活,因而苏东坡仰慕陶渊明,要追寻陶明,做一个真隐士。
D.苏东坡用三十二个字警醒自己,不要贪图享乐。我们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他之所以能够到处快乐满足,是因为他拥有豁达的心胸和正确的得失观。
E.传记引用了苏东坡的诗文,使得传记更具有真实性,更能突出传主的思想品格。另外,本文视角独特,思路清晰,手法新颖,选材精当,可于平淡中见深长。
(2)本文题目为《东坡居士》,联系全文,说说苏轼为什么要自称“东坡居士”? (6分)
(3)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苏东坡转向宗教的原因以及划线语句“我总以为,不管何处,只要人道精神在,宗教即可再兴。人道精神一死,宗教也随之腐烂了”的含义。(6分)
(4)身处逆境的苏东坡有充分的理由不快乐,但他却能事事处处体会到快乐甚至创造快乐。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苏东坡的快乐,并谈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国学的大众目标
张雨生
提倡国学,出现了力挺派;反对国学,出现了讨伐派。力挺与讨伐,交锋过激,有人动怒了,失态了,用上肢体动作,扇了对方耳光。能不能平心静气呢?应该能。因为这里藏着一个症结——缺少国学的大众目标。目的都为大众着想,这类争论可以平和。
提倡国学应该有一个常态的大众目标,要疏通传统文化传承的社会梗阻,提高大众的传统文化素质。张之翔,年过八十,是北大物理学院教授。退休后,他在北大举办讲座,讲唐诗欣赏。物理教授讲唐诗,还真有新视角,新观点。他说,物理有物理的规律,像诗词一样,有意境,有韵味。欣赏诗词,重要在于领悟,会领悟的思维,也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思维。他鼓励他的学生,不仅要会欣赏诗词,还要学点格律,动笔写写。华罗庚的古诗词也写得很好,他认为,欣赏诗词,与研究学问,有相通之处。意境,韵味,悟性,对于搞自然科学的人,是非常重要的素质。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积极倡导理工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他规定自己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背《老子》、背《论语》前七章,否则,不予通过答辩。杨先生还应武汉一些中学邀请,去讲“人文与科学并重”,讲“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让中学生领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难于落实,不适应青少年全面发展,传统文化素质的缺失,是一个重要方面。对此许多有识之士极为焦虑。在中学里,文理科分班越来越早,有些学生从高中进校,就踏上了“专业成才”道路。过早地分道扬镳,结果是,文科学生缺乏现代科学基础知识,理科学生远离传统文化。他们带着先天不足进入社会,汇入成年人的大众之中,也就形成了大众素质的缺陷。高中文理分科,成绩好的学生,绝大多数走进了理科班,而进入文科班的,多数不太情愿,又只好如此。高校教育,社会力量,对自然科学的重视和投入,比对人文科学相对大得多,这是发展现代经济的需要,无可厚非,但我们也不能顾此失彼。
国学自身发展,首先要从实际出发,从时代需要出发。培养国学大师,呼声很高,但这要顾及现代人才的流向。人才分流,相当一部分第一流的人才搞自然科学去了,相对来说,国学挽留不住人才,愈来愈势单力薄。面对现代人才的流向,培养国学大师,喊过了头,只会让人摇头。提高大众的传统文化素质,国学走出书斋,向社会普及,向大众靠近,好事一桩。只是不宜无限拔高,任何事物弄到极端,都难免偏离方向,自神其术,也就成了卖弄。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力挺派和讨伐派之间的争论如果统一在国学的大众目标之下,是应该可以平和的。
B.理科的思维与文科的思维相通,学生全面发展往往能在他学习的领域拥有好的思维品质。
C.大众素质的缺陷,与中学阶段文理分科过早有密切关系,顾此失彼,偏废一方。
D.高校教育需要改革,特别是在漠视人文科学的背景下,要向人文科学倾斜,努力培养国学大师。
【小题2】作者认为国学的大众目标应该是什么?作者举张之翔、华罗庚、杨叔子等人的例子的意图是什么?(6分)
【小题3】作者在文章结尾说“任何事物弄到极端,都难免偏离方向,自神其术,也就成了卖弄”,为什么?(6分)

同类题4

阅读以下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节选)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2)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3)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4)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
(5)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土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像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作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6)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小题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标题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作为一篇新闻稿,却以“没有什么新闻”为题,故意利用矛盾设置悬念,既吸引读者,又蕴含深意。
B.布热金卡是世界上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游客们到这里来,都是为了通过访问这个曾经的人间地狱,向死难者致敬。
C.4—5自然段介绍集中营的方位、居民、环境、历史等概况,以确凿的事实证明这里曾经是“杀人工厂”。
D.第五段援引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的个人回忆录要点,他在被处决前写下的回忆录中说,有400万人死在集中营里。
E. 第六段呼应标题,交代写作动机:出于记者职业的神圣使命感,出于对遇难者在天之灵的告慰,必须向世人报道他所见到的奥斯维辛。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的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回家:闯过死亡关口

南香红

①飞上207公里的飞船就进入轨道了。浩淼的太空离地球很远,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危险。一个可能是飞船失去控制,飞向更远的太空回不了家;第二个可能是飞船的航天员座舱被流星或太空垃圾击穿;第三个可能是飞船上的某个阀门泄漏。1960年5月15日,前苏联首次发射了无人驾驶的卫星式飞船1号,飞船姿态控制系统发生故障,制动火箭点火后将返回舱推向了更高的轨道,1962年9月5日飞船才返回大气层并烧毁。回家和上天,一样充满风险。返回是载人飞船的事故多发段,不少航天员在回家途中死去。

②飞船控制专家陈祖贵的四个摞起来有30厘米厚的大本子上写满了计算公式。他要给飞船安上“眼睛”和“大脑”。他习惯了人们这样和他见面打招呼:“飞船能不能回来?”2001年1月,“神舟”二号飞船返回的前一圈,突然飞船发生震荡,返回姿态不稳,轨道舱泄压,此时距离飞船的返回只有一个半钟头了。指挥大厅的空气几乎凝固了。陈祖贵拿出可信的数据,说明飞船完全在控制之中,可以发出“回收”命令。果然,一切如常。“神舟”飞船的落点范围精确到了正负10公里左右,这相当于打靶十环的水平,而俄罗斯的水平是30多公里。

③据说,为了让摄影师拍摄到飞船在火红的晚霞中徐徐降落的情景,制导导航专家们特意设计了偏航机动技术。按推算,“神舟”一号的最佳发射窗口时间是上午,那么飞船就会在漆黑的晚上返回。而使用偏航机动技术,就无需考虑发射窗口,它可以在任何时间发射。当“神舟”一号降落在晚霞中的大草原时,没有人想到,科学和浪漫竟然会结合得如此完美。

④假如返回座舱发生泄漏,“神舟”五号的控制面板会发出压力报警信号,航天员必须在10分钟内穿好航天服,接通供气管。航天服可连续6个小时保证航天员的氧气供应。在这6小时内,飞船可以在10个应急着陆场中选择着陆。假如险情十分紧急,飞船可以启动立即返回功能,设计师保证飞船有2个小时的时间,瞧准第一个来得及着陆的地区着陆。假如两台变轨发动机发生故障,另两台会立即补上;假如4台发动机停火,另有8台小发动机,足以让飞船完成自动调姿,顺利返回。假如着陆缓冲发动机不工作,返回舱底部安装的Y高度仪会使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足以让航天员安然着陆。万一发动机不点火,航天员的座椅下部胀环式缓冲器,能够起到“弹簧”的作用。

⑤返回舱里为航天员准备了所有能够想到的救生物品:远距离呼救电台、信号枪、闪光标位器、太阳反光镜、光烟信号管、海水染色剂、急救药包、蛇伤自救盒、蚊虫驱避剂、食品、饮水、指北针、抗风火柴、防尘太阳镜、引火物、救生船、渔具、驱鲨鱼剂、抗浸防寒飘浮装备、救生手枪、生存刀、救生手册等。

⑥飞船落地后其顶端的闪光灯以每分钟闪动55下的频率发出白色的闪亮,可连续闪光25小时;假如落在海里,飞船上配备的染色剂会把飞船周围海域染成绿色荧光区,便于飞机搜索。

(选自《“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内幕》)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篇文章的内容。
【小题2】第②段中写飞船控制专家陈祖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小题3】选出第②段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中的一处,并说明它的作用。
【小题4】“科学和浪漫竟然会结合得如此完美”,这里的“科学”是指什么?“浪漫”是指什么?
【小题5】请指出第④段中的五个“假如”外加一个“万一”,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为什么最后不用“假如”,而换用了一个“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