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①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劝。哈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1979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②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字。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他平常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③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究中产生。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耕望的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④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⑤苏东坡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陆象山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C.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话、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价了严耕望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D.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小题2】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2 11:05:0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中国古人的眼中,动物如同人类一样,有着鲜活的生命观。中国人认为,天生万物,每一物都蕴含着丰富的上天的信息,此之谓“天性”。人类如此,万物莫不如此,动物也不例外。
中国人于动物中特喜羊。汉字中带有“羊”部的都具美善意,如此“美”“善”二字,还有“群”“祥”“义”(繁体为“義”)“养”等。羊天性善良,中国人最为钟情。也可说中国人天性最为善良。论功用,牛比羊有用得多,但中国传统并不十分重视牛,因牛仅供人使用,其本身并无明显的个性。中国人喜群性,羊性善群,所以中国人喜欢;但中国人同样十分重视个性,毫无个性、一味从众的人同样为中国人所不齿,中国人鄙之曰“乡愿”。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家畜中,最具个性的为马,其次为犬,皆为中国人所喜爱。中国成语有“龙马精神”,是一好词;义犬的故事,屡见不鲜。马有骏驽之分,闻有千里马,不闻有千里牛。马极具个性,故同样深为中国人所爱。近人屡讥讽中国人“无个性”,其实错了。中国人最看重个性,但不是自私自利的哗众取宠。中国人的个性着重在德行方面,期望个人为德日进,最好能为世之师表。这种个性不仅于个人有益,更大有益于整体人生。
龙、凤、麟、龟,素为中国人所尊崇。龙可谓中国人的象征。但中国人同时又极尊崇龟,此点殊为现代人所不解。中国人好让不好争,龟与世无争,这与中国人的处世哲学相同;中国人希望人皆作普通人,不突出于人群之外,龟随处可见,正合中庸之道;中国人希望个人长寿,更看重家族、民族的寿命,龟寿龄极长,正符象征。龟平时退藏不争,但龟甲在占卜时极为重要,必供奉于宗庙,此正见“进退出处”“荣辱现隐”的中国传统精神。中国人以龟与龙、凤、麟同列,用心深长。
万物之性皆来自天,人性亦同样来自于天,所以人性与万物之性相通。观其人平时性之所好,就可见其人之天性与命运。印度人尊崇牛,奉为神物,正与印度人与世无争、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相称。西方人多爱鹰,取其矫健凶狠,国徽国旗上屡见不鲜,所以西方人认为此世界同样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当今世界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争斗不息,也许是好“鹰”之过?
【小题1】下列表述与文中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人非常喜欢牛羊,因为牛羊都非常有用,而且性善喜群。
B.中国人对“个性”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不强调哗众取宠。
C.龙、凤、麟、龟,素为中国人所尊崇,其中龟更是因为天性的缘故被尊崇。
D.东方人和西方人在喜欢的动物上不同,也反映出东方西方价值观的不同。
【小题2】分条写出本文中中国人在对待动物的问题上都体现了哪些中国传统的精神。(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说:“在我的一生中,我见证了社会深刻的变化。其中最深刻的,同时也是对人类影响与日俱增的变化,是人工智能的崛起。简单来说,我认为强大的人工智能的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我不得不说,是好是坏我们仍不确定。但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其未来发展对我们和我们的环境有利。我们别无选择。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本身是一种存在着问题的趋势,而这些问题必须在现在和将来得到解决。”

中科院院士张钹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不一样,它不会举一反三,更不会“知其所以然”。使用这样的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十分小心。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机器通过“黑箱”学习(深度学习)方法取得的智能,由于与人类认知行为存在根本差异,因此也将带来潜在的风险。智能机器不是代替人,而是要协助人做好工作。人和机器各有优势,要互相了解才能实现人机协作,但人还是人机关系的主导者。依照这种思想,才可能将人工智能引向人机合作的发展道路。

(摘自《教育家》)

材料二:


(选自“搜狐科技”)

材料三

虽然人工智能发展很快,人工智能学术进步,一些人工智能拥有深度学习算法,拥有较强的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能力。但是人工智能还不能真正地理解我们所看、所说、所思、所想,就像个弱智。所以说,人工智能的发展面临瓶颈,如何让机器拥有常识,熟悉我们的思维世界,这将是一项技术难题。

现在的硬件技术发展可以说相当迅速,但是我们的社会生活中还没有普遍使用机器人助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软件技术的不成熟,使得机器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思维过程去指挥复杂的组织结构。

我们知道只要是人设计出来的软件就会有各种各样的漏洞,人工智能也不例外。这样会导致黑客的攻击行为,通过使用各种小把戏来欺骗人工智能。而且这种漏洞一旦被居心叵測的人发现,这家伙就会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破坏行动,后果可想而知。

在2017年的网络入侵防护系统机器学习会议上,人们就在讨论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控制在安全和人类伦理道德范围内,换句话说,就是让人工智能成为一个“好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在关键行业能起到公正的决策,就是如何让人工智能保持美好的一面。

(摘自“云博汇物联网”)

材料四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应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有序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准则。采取“政府主导、专家主体、公众参与、社会协同”方式,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安全发展战略,针对不同环节和应用场景,明晰不同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制定有关的政策、措施和法規、标准,划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的边界。

“对人工智能的科研人员,也要进行知识普及,用伦理道德加以约束”,张妍说,“在市场推广和应用环节,还要建立安全评估和市场准入机制。”

除了伦理和法律,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还在建议中指出,应该加快科学普及。

神化人工智能,会让公众产生不必要的恐慌;贬低人工智能,又让公众对人工智能不敢信任。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才可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

“人工智能是造福还是为祸,核心就是要看社会法律体系能否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框架下,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能否到位。”刘庆峰强调。

(摘自《科技日报》,2018年3月20日《有了安全边界,人工智能才能有序发展》)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张妍认为:人工智能要安全发展,不仅要对人工智能科研人员在伦理道德上加以约束,还要建立安全评估和市场准入机制。
B.张钹认为,人工智能只有走向人机协作的道路才会更有前途,而人机合作需要人机平等,充分发挥人、机优势。
C.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建议制定《人工智能安全发展纲要》,这样可以从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约束。
D.要想让人类与人工智能和谐相处,既不能神化人工智能,也不能贬低人工智能、做好科普和引导,消除误解。
【小题2】下列针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霍金和张钹他们二人在对待人工智能上观点一致,他们看来,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关键看人类的运用。
B.从产业投资角度来看,国内人工智能领域投资在2011年初见规模,以后几年内,该领域投资热情持续高涨,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
C.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工智能加以阐述和分析,让读者对人工智能有了全面了解,并明白了人工智能今后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D.如果社会法律体系能够迅速健全,在法律体系的框架下,对人工智能伦理和人文引导到位,人工智能就可能为人类造福。
【小题3】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难题?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同类题3


材料二
甲骨文基本上是方形的。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了。此后,春秋战国时从篆书到隶书,汉字完成了一次飞跃,表现在字形上,就是从以前的圆润瘦长变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块字。这种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所追求的客观美——稳重、端庄、平衡对称,有一种周正之美。
虽然后来有了“龙飞凤舞”的草书,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沿袭着工整的书写模样。商周的金文,即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都写得规规矩矩。到了周朝后期,各国纷争,文字异性,但距离周最近的秦国,其正体字仍然是规正的篆体字。秦灭六国,建立秦朝之后,正式立小篆为正体字。但在官方规定的正体字之外,秦简上还出现了一种辅助性书体,即后来的隶书,到汉武帝年间,隶书逐步取代篆书成为正体字。此后,在魏晋南北朝年间,构字笔画相当完善的楷书盛行,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书写方式不同,但对周正之美的追求却一直没变。唐朝时用科举制选拔人才,开了各种考试科目,书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书字体,皆得正详”,文字与书写并重。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当时颜元孙《干禄字书》的影响很大,这本字书是在颜师古的“颜氏字样”的基础上完成的,字分俗体、通体、正体三种写法。科举考试,官府文书,写字必遵正体。要想通过科举求仕进,就必须学习这样的干禄字。之后,端正秀丽的干禄字楷书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写法,千字雷同,明朝时,为皇帝书写诏诰的宫廷书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长写这样的字,人称“台阁体”,清朝叫“馆阁体”。
不过,这样过分求统一的书写方式却破坏了书法的灵魂——对“势”的追求。古人写字,讲求一个“势”字,不仅指通篇的气势,更指每一笔的手势动作。把字写“活”,就是这个道理,有口气顶着,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气神,这便是“见字如见人”之意。书写动作连贯,做到下笔不悔,一气呵成,才能气韵生动。而要达成这样的功力,日积月累的训练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记忆。这种日复一日的临摹、书写,培育了中国古人最早的美学情趣,甚至成为一种人格训练。
(节选自魏一平《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三联生活周刊》2013年第32期)
【小题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方块字发展历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隶书、楷书三者对汉字形体逐步规范化各有不同的贡献。
B.甲骨文中的汉字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汉字一字一方格的特点已经完全成形,春秋战国时,汉字完成了字形从圆润瘦长到方方正正的一次转变。
C.秦朝时,小篆为正体字,到汉代汉武帝年间,篆书依然是正体字。魏晋南北朝年间,楷书成为官方认可的正体字。
D.汉字字体发展到楷书,便不再向前演进了,就构字笔画来说,楷书汉字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完善的程度,历经隋唐宋元明清而沿用至今。
【小题2】依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方块字方方正正的写法,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平衡对称、周正之美的追求,这种审美追求并没有因书写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B.虽然草书是“龙飞凤舞”的形态,但每个朝代的正体字仍然是工整的,即使是商周的金文,都写得规规矩矩。
C.唐代,因为文字书法的优劣关系到个人的功名,所谓“升沉是系”,所以仕进者非常重视书法。
D.干禄字楷书明代称“台阁体”,清代称“馆阁体”,端庄秀丽,而且形式丰富,体现了书法对“势”的追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师昌绪:心无滞碍格自高
邢宇皓
“随遇而安。”这是老人对自己的评价。但熟悉师昌绪的人都知道,老人之“遇”皆为祖国所需;老人之“安”,尽是殚精竭虑。对自己总是轻描淡写,只因为,在他心中,与国家荣辱相比,个人得失永远“是用纳米尺来度量的”。
1948年,师昌绪赴美留学,取得冶金博士学位,并在材料科学研究方面崭露头角。1954年,师昌绪准备放弃在美国前途无限的事业、稳定舒适的生活,渴望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当时美国当局设置重重障碍,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要求回国变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情,不时有中国留学生被美国当局拘留和逮捕。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一颗迫不及待为国效力的心。1955年,师昌绪终于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
未经离乱,就难以理解师昌绪对故土的牵挂,对民族强盛的渴望。
1937年中秋前夜,少年师昌绪和家人在日本军机撕心裂肺的轰鸣中,沿着泥泞道路开始了逃亡之旅。在满城火车站,南下的列车苦等不至,一家人不得不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家中老弱妇孺走不动的留下,听天由命;日本人屠刀所向的青壮男子继续徒步南逃……
月圆之夜,竟是生离死别。这是几代中国人都曾经历过的家国之痛。
翻秦岭、过潼关,千里跋涉报考西北工学院;远负笈、越重洋,万里横渡求学北美,“科学”与“报国”的强烈信念,浸润着师昌绪年轻的心,磨砺了他为中华民族振兴不惧难、不畏苦,不颓唐、不苟且的坚韧性格,也造就了他不计私利、一心为公的坦荡胸襟。这也是他卓然成家、始终受人敬仰的根本。
回国后。师昌绪转入高温合金这个高精尖领域,并带领他的团趴,取得了不俗的成果——研制出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并建议将稀土用于高温合金冶炼;提出了“微量元素控制的低偏析技术”这项被世界公认的原创性工作,在数十年之后为他赢得了国际大奖“实用材料创新奖”……
1964年,国家又将独立研究航空发动机“高温空心涡轮叶片”的任务摆在师昌绪面前。
师昌绪带领上百名科技人员团结协作,付出了无数的艰辛努力,经历了多少不眠之夜,相继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制成M17合金,采用真空精密铸造技术突破叶片铸造工艺的难题,在实验室研制出了我国第一片9孔铸造空心涡轮叶片……
至今,人们仍然津津乐道于研发期间的传奇时刻——正当大家对叶片中该采用什么样的型芯材料一筹莫展的时候,师昌绪却从一本过期美国杂志上的石英管广告中恍然大悟……
在成就面前,师昌绪平淡地说:“我这个人没什么本事,就是能团结大家。”
对于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师昌绪也曾经历观念的转变:先是以阐释自然规律为主,注重论文的质量与数量;而后认识到只有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才有实用价值。
由此,师昌绪开始了被其称为“一竿子插到底”的工作——
为了解决高温合金国产化的问题,师昌绪带队亲赴抚顺钢厂展开攻关。“为了工作,师先生每天清晨乘早班的闷罐车赶到抚顺钢厂,晚上坐最后一班回来,根本顾不上正在怀孕急需照顾的夫人。在几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国内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厂家,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李依依院士回忆说。1975年,在“文革”中备受折磨的师昌绪,刚被“解放”,就毫不犹豫领命赴贵州170厂指导空心叶片生产。至今贵州厂里的相识者仍对师昌绪感念不已。
师昌绪不仅是卓越的材料学家,还是颇具远见的战略科学家。对材料腐蚀数据的重视,便是最典型的一例。
师先生充分认识到长期耐腐蚀性数据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他不仅为中科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的成立立下大功,还几次挽救了陷入困境的全国环境腐蚀试验网。事实上,在近年来一系列重大工程中,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印证。杭州湾跨海大桥、三峡工程都参考了这些“长期耐腐蚀性数据”。师昌绪对基础数据积累数十年的执着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近二三十年来,他管的“闲事”难以计数——
他与冶金部军工办主任高良上书国务院开展“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研发”;与五位学者联名提出成立中国工程院;组织专家调研,建议加速我国支线飞机——今天大名鼎鼎的AR—J 21——研发;力促大飞机项目列入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重大专项……
“您未来最大的愿望是什么?”记者问。
“对自己,没什么。对国家,我希望能改进我们的科研体制,克服急躁的心态,给创新型人才更多探索的空间。”老人如是说。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师昌绪,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②师昌绪小时候有个外号叫“老院子”。他从小就喜欢读书,也非常用功,经常独自躲到家里一个僻静的小院子读书,一待就是一天。兄弟们玩耍的事他一概不参与,是个标准的“书呆子”。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师昌绪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中养成了随遇而安的性格。他对自己总是轻描淡写,他认为,与国家荣辱相比,个人得失微不足道。
B.师昌绪赴美留学,在科研方面崭露头角,新中国成立后,他放弃有前途的事业和优越的生活,不顾个人安危,冲破阻挠,回到了祖国。
C.师昌绪的科研生涯中总是充满了传奇时刻,如众人对空心涡轮叶片采用什么型芯材料一筹莫展时,师昌绪却从一本过期美国杂志上获得启示。
D.为解决问题,师昌绪早出晚归,跑遍了国内的航空发动机生产厂家;在“文革”中备受折磨的师昌绪刚被“解放”,就全力投入到工作中。
E.本文撷取师昌绪人生的若干片段,叙写他殚精竭虑献身科学的事迹;师昌绪凭借科学成就和精神品格,获得国家的崇高荣誉,可谓实至名归。
【小题2】作者在叙述师昌绪毅然回国后,插叙了一段师昌绪在战乱中逃亡的经历,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作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在科研中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简要回答。
【小题4】师昌绪在科研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有哪些主要原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转型从归零开始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分享我人生的一些经历。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转型从零开始。
一位老者问我:“你的奖牌和奖杯都放在什么地方?”我讲:“我父母,拿出了一间屋子,把我所有得过的奖牌、奖杯、奖状全部放在这个屋子里头。”他跟我讲:“你应该把它收起来,因为这些已经统统成为了过去。”
从那一刻开始,我一直在想这句话。因为一个运动员的转型,是很困难的。快要退役的时候,就在考虑:以后怎么办呢?是当教练呢?还是走向社会?如果不当教练,我会做什么?我决定要去读书,要完善自己,选择了去读清华大学。
刚进清华,可以说还是很自卑的。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很坦率地跟老师讲:“我没有办法上来就跟大课,尤其英语的课程。”老师问我:“你的英文什么水平?”我说:“是零。”他说:“那你,二十六个字母先试试吧!”我能想起来的字母,大小写一块混着写——也没写全二十六个字母。这就是我清华的第一堂课。
一切从头开始!清华读了一段时间,我被中国奥委会推荐到国际奥委会。第一次去开会,我极其地受刺激!因为所有的委员,都可以讲英文、法文,唯独我一个带着翻译去。别人想跟你交流的时候,也觉得很困难。这个极大地刺激了我:无论如何也应该把英语先拿下!
98年,国际奥委会要在葡萄牙开一次会,当时中国奥委会建议说,一定要在上面发言,帮助写了一篇很简短的稿子,也就一页纸。这一页纸当时对我来讲,是非常困难的,根本不认识。怎么办呢?当时我在英国,请了一个私人老师。我请这个老师把它录下来——他讲话,然后录下来。把这个内容,用字典全部翻译出来、标上音标;然后我就跟着录音,一遍遍地学。就这一篇纸的讲话,也不超过五分钟,大家猜猜我学了多长时间?多少?三天啊?你太高估我了!一个月?谁说的?没错!我真的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最后到里斯本开会,正好是老萨(萨马兰奇)主持会议,他以为会是翻译上,结果我就用英文讲。我一开口,老萨(萨马兰奇)就笑了,一直笑到我把这篇讲话讲完。最后呢,他说:“邓,才学了三个月的英文,能够有今天这样的一个发言,我们大家应该给她祝贺鼓掌!”
好多人问我:“转型你害怕吗?”我说:“有什么好怕的呢?你一生下来,你就不会,你不是通过一点点地学习吗?”所以说:今天的成功,不等于明天的成功。明天的失败,也不等于你后天不可以成功!在这样过程中,虽然很艰辛,也很困难,但是,好像还有一点点信心,觉得自己并不是那么笨。笨也是笨,刚才同学讲三天一篇五分钟的讲稿。没错,你们能三天,我就得用一个月。我想以勤补拙、笨鸟先飞。这个事儿,大家是公平的,对吧?
在清华拿完学士学位,英文是我的专业。随后又到了诺丁汉大学,攻读了一个硕士学位。信心来了,当时的想法就是:希望能够到剑桥,去读一个博士学位。但刚有这个想法以后,我周边的所有人:我的亲人、我的朋友、我的老师,包括老萨(萨马兰奇),统统说别去读。为什么?他们觉得太难了,说:“你名气这么大,万一读不成,这多难看啊!”这都是在为我考虑。但是我觉得:这辈子机会来了,干吗要等下辈子?所以,我仍然坚持去读剑桥。
我就读的这个系是Land economy,翻译过来叫土地与经济系。最后,我博士论文定位在了什么呢——《奥林匹克品牌的商业价值研究》。
在我没进入互联网这个行当之前,我拜访了多位这个行业的专家、学者、老师,还有我们业界的大牛。包括李开复、张朝阳、马云、曹国伟,可以说没有一个我没有拜访到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确确实实给了非常多的建议和意见,也泼了非常多的冷水。因为我们毕竟还很年轻。
我想,我今天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最重要的,是定战略方向。
其次,找到跟你同甘共苦,能够创业奋斗的一批精英,然后带领大家勇往直前。我想,在人生的道路当中,很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就是要不断地归零。
(根据邓亚萍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讲啦》节目的演讲整理)
邓亚萍,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1988年进入国家队,1997年退役。在其运动生涯中,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2届4次奥运会冠军。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2008年又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2010年,任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
【小题1】本文所说“归零”是什么意思?邓亚萍有哪些“归零”经历?(4分)
答:
【小题2】文中多处引用了别人的话,能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
答:

【小题3】本次演讲社会反响很好。你觉得演讲人是如何成功地调动听众兴趣的?(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