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测绘事业的开拓者夏坚白
徐兴沛
1921年早春二月,东方大都市上海。又逢学校新学期开学的日子,上海中华公学新考取了一个从农村来的17岁的初一插班生,在学生登记簿上,他工整地写下了姓名——夏坚白。
他出身贫寒,家庭穷苦潦倒的生活及四邻贫雇农更凄惨的遭遇,已使他刻骨铭心;做学徒时又屡见列强兵舰在长江撞翻中国渔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更令他忿忿不平!他在繁重劳作之余,挤时间学了一些中学课程,不愿走父兄从事竹木行业小生意的老路,而是想走出去求真知,救国济民平天下;他曾熟读《论语》,子曰:“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于是在报考中华公学时就以“坚白”为名,以免勉励。
28岁血气方刚的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助教夏坚白。他看到当时我国大学所用的理工教材主要是外国的外文教本,而极少有中文版的本国教科书,深感不安;依据国外相关教科书并结合中国实际编著了我国现代第一部《应用天文学》专著,以弥补我国大学没有本国理工教科书之空白。但是日寇“一、二八”侵略炮火焚劫了商务印书馆和他的书稿,他深感“落后就要挨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痛原稿之不存”,为振兴我国高等教育,又凭记忆重著了该书!专家称赞该书:“实属国内此学之杰作”
1933年8月,夏坚白由助教晋升为教员,数年工作实践和社会考察,他看到了我国与发达***的信》,最终国家测绘总局和两个测绘科学研究所得以恢复。从此,我国测绘科教事业得以复兴。
1977年10月,夏坚白在琥昌与世长辞。临终之前,他为自己即将诞生的孙女取名为“正华”,希望孙女继承爷爷的遗志,做正直的人,振兴中华!
(摘编自徐兴沛《夏坚白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生活的贫困和列强的入侵,夏坚白早年就有了救国济民的理想,这也直接使他在报考中华公学时,将名字改为“坚白”。
B.在清华大学任助教期间,由于使用的理工教材大多是外国的外文教本,这让他下决心编著了我国现代第一部《运用天文学》专著。
C.在云南给同济大学的学子上课时,夏坚白虽是留德博士,但说的是国语,写的是中文,既传授知识,又传递了民族自强的精神。
D.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夏坚白虽然蒙受了不白之冤,但是他不计个人恩怨,没有就此事大鸣大放,始终与党组织合作得很好。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夏坚白在升任教员之后,看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走“科教教国”之路。
B.在抗战相持阶段,面对不少国民党官吏乘机利用职务发国难财的现状,夏坚白虽然生活很艰难,却不为所动。
C.夏坚白在清华人才进用到到时主,年轻有为,从助教一直升职到副教授,后又受任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教授兼少将教育处长。
D.文革期间,我国测绘科技与教育发展缓慢,夏坚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敢于谏言,最终使我国测绘科教事业得以复兴。
E. 夏坚白将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测绘科教事业,在临终前还为即将诞生的孙女起名“正华”,希望她完成自己的事业。
【小题3】夏坚白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为人品质也令后人称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的为人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6 11:21: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让汉语之花绚丽绽放
杨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在“一带一路”倡议从愿景迈向行动的过程中,民心相通发挥的功能日益加强。而民心相通,语言交流是基础。通过语言,可以增进文化上的相互了解、认知和理解,进而为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夯实社会基础。
从古至今,商路的通畅离不开话语沟通的顺畅。经济全球化时代,语言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标志。今天,汉语正成为助推“一带一路”倡议的催化剂,联通沿线民众心灵的文化桥梁,学习汉语正在成为沿线国家一股热潮。据统计,沿线国家中目前已有51国建立134所孔子学院和13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2016年注册学员达46万人,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近8000场,受众270万人。未来几年内,孔子学院将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覆盖。未来,孔子学院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同时,还将进一步贴近外国公众,深入细致地进行情感沟通,积极传播中国的企业文化、法治文化、家庭文化等,并为所在国提供有针对性的文化服务,提升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汉语之花,正在“一带一路”上绚丽绽放。
加强民心相通,不仅需要通过语言传递信息,还要通过语言来影响人们的思想,塑造对中国的认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形象。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除了向沿线国家推广汉语外,学习并掌握沿线国家的语言,特别是非通用外国语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带一路”建设虽然可以用英语、俄语、阿拉伯语等通用语与沿线国家民众进行沟通,但是使用当地的母语更容易与当地民众交心。民心相通往往是以社会公众为主要对象,以传播和交流为主要手段而进行的。它的目的在于争取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提出的这一倡议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有人曾说,“若你用一个人听得懂的语言和他交谈,你的话能进入他的大脑,若你用他自己的语言和他交谈,你的话能进入他的心灵”。“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30多亿人口,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极大。在与这些国家互动时,中国需要提前有针对性地进行语言介入,多用当地语言有效发声,使各国理解“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内涵,减少对中国的误解与误读,促进民心相通。这就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对象国语言的作用,特别是要把外语政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加以重视,加大外语人才,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通用外语人才的培养,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和语言习惯,从而不断扩大中国国际交流的参与面,为更好地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增强国家软实力提供更大的支持和保障。
语言的魅力和功能是巨大的,在达意的同时还可以传情,在通事的同时还可以通心。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语言大有作为。它搭建起一座民心相通的桥梁,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心灵与情感紧密联结起来。通过语言,他们彼此间能够真正做到心灵沟通,进而不断增进感情,提升互信水平,夯实人文基础,在交融往来中不断促进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从而让丝路精神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15日)
【小题1】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试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小题3】语言在日益加强民心相通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尊重夜色

张劲

城里能见到夜晚,却见不到正宗的、完整的夜色。

城里的夜晚很肥硕,夜色却瘦弱如残片。它像只失魂落魄的耗子,被灯光的猫追得东躲西藏,被市声的刀阉割得七零八落。还让人想起贬值的稀薄的奶粉,或是掺了假的地沟油之类。

正宗的夜色应该是大大的笔蘸上浓浓的墨,挥洒在宣纸上的黑体字。那墨汁慢慢浸润开来,一笔一划,饱满,厚实,酣畅淋漓,且不带杂质。这样的笔墨,现在多数已隐居在乡村了。

前些日子,我随一帮人去开阳县一个叫禾丰的乡村采风,便有幸经历了这样一场纯净的夜色的洗礼。

禾丰的夜色来得浓情,而又斯文得体。仿佛是赶赴一场约会,它有些急不可待,但又不失稳重的传统。直到家家炊烟即将散尽,只只倦鸟陆续归巢,它才应和着雀噪,拽着炊烟的尾巴,一点点、一缕缕地翩然降临。

与这样完整的夜色邂逅,纯属偶然。采风队一行数十人,灯火旺处,安置了所有的女士们和部分男士们住。我们十二位“剩男”便只能被发落到荒村野店似的小旅舍了。说是荒村,其实白天不荒,野店也不算野,但因许多房间电灯坏了,或关不严门窗,于是入夜就被荒野化了。

我住小店顶楼,正有一桩烦心事堵在胸口,郁闷不能释怀。这烦心事是白天种下的,但夜色激活了它,催生了它。反正睡不着觉,索性起身下床,在露台上独坐,与夜色相对作竟夕谈。

开头以为夜色不善言辞,其实错了。山峰,河流,远村,近树,田垅,庄稼……虽被宽广的、浑无际涯的黑幕所笼罩,所覆盖,但那似无却有的碎语,柔软,绵长,很为晚风所赏识。蛙鸣是早就约好了的,开始是两声,三声,如传递开会通知,后来群蛙响应如辩论,鼓点似的呱呱韵押得铿锵而又活泼。虫鸣则押的是仄声韵,不成阵势,在我耳畔细吟如箫声断续。

还有几声忠实值勤的狗吠,混合着小儿的啼哭,远远传来,沉沉夜幕被咬破了几个洞。有夜气从中淌出来,似有微波漾动,然而转瞬即逝,夜色毫不滴汤漏水,仍是那么平静,饱满如初。

也有阵阵流水的低沉暗唱,那是一条名叫青龙河的波浪,在夜以继日地诠释着那句“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的含义。

我在露台上徘徊,看不见河的流动,只能看见远处公路桥上的一盏路灯,闪烁其辞。蓦地想起了前人的诗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面对那“一星”,诗人不仅觉得它“如月”,且还要悄立良久“看多时”,以前不太理会,现在似乎有些领悟了,是期待和憧憬着什么,却又有说不出的寂寥和凄清。

今夜恰好无月色,也无星光,我只能是“一灯如豆看多时”了。那如豆的孤灯,是打在夜幕上的一个小小补丁,一个金黄而又梦幻般的神秘补丁。

黑暗中,有些东西被夜色吸去,有些则被夜色放大。比如,田禾的暗香就一阵阵轻撞我的鼻尖,但我闻得见,却摸不着。凭气味,我知道那是待收割的油菜荚,告别季节时的些许惆怅,也有刚移栽的秧苗,初上岗时的按捺不住的兴奋。

还有身旁的一树枇杷,它也兴奋得快要忘乎所以了。它的果实已经成熟,急盼着出嫁市场。它手舞足蹈地想要挣脱夜色私奔,结果,被晚风扇了两耳光,爆出一阵噼噼啪啪的脆响。我被逗乐了,心中的郁闷也消解了许多。

乡村夜色从来都是很自我的,不比日色可以大白于天下。很自我的夜色不愿被人窥测尚未公开的秘密,它总有一种提防被欺骗了的谨慎。所以夜色很矜持,也很低调。它也不想让鸡声、犬吠、蛙鸣、虫吟之外的好事者高调入局。

当然,低调并不等于无调。开阳禾丰,之所以稻盛麦丰,不仅与开朗的阳光有关,也与含蓄的夜色有关。

日出而作,该光明时就应光明,该站起来的就别躺下。日入而息,该漆黑的就应漆黑,该躺下来的就别站起。正如鲜亮、热烈的日色,该有白天的尊严一样,庄重、沉静的夜色,也该有夜的体面!

日夜往复,黑白交替,阴阳互补,刚柔相济,乃天地人生之大道。不由得想起了老子“知白而守黑”,“知雄而守雌”,以及民间“阴弱则阳损”、“夜亡则昼疲”等等之类的智慧名言。

尊重日色,也尊重夜色,按自然规律办事,乃有禾丰乡之禾谷丰登景象!

【小题1】阅读全文,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了禾丰夜色中的哪些景物。
【小题2】分析文章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蛙鸣是早就约好了的,开始是两声,三声,如传递开会通知,后来群蛙响应如辩论,鼓点似的呱呱韵押得铿锵而又活泼。
【小题4】全文以“尊重夜色”为题,试探究其好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涌现出《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西》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是对文化类节目低俗化、轻浮娱乐化倾向的剥离和反拨,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张力平衡。

②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其主要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要改变目前文化类节目的疲态,必须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翻新和源源不断的形式出新,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主动赢得现众,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③传统文化是一个厚重、芜杂、多元的体系,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内容,既有 诘屈聱牙的文化知识也有通俗易懂的人文道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从中发掘出最能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最能引起观众兴趣、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部分,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合在其中的真善美,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和主题。

④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点,而电视传播的特点是大众化、娱乐化,观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而不是接受教育教化。创新文化类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娱乐化的载体形式,还要做好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工作。

⑤艺术表达的核心是人,是人性人情,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艺术观照。《朗读者》《见宇如面》两档节目,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朗读和读信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传统文化类节目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刻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点燃现众的观赏欲求,表达媒体及社会的人文关怀。

⑥文化类节目要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融入进来。《朗读者》讲述了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等名人的日常故事。《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是从全国遴选出的100多名诗词爱好者,有青年学生,有乡村教师,有农民,有石油工人,有基层医生,有快递员,这些选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古典诗词相遇结缘的故事。通过这些选手和故事,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也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

(摘编自王伟伟《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网络技术,得到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
B.《汉字英雄》《朗读者》等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具有创新性的文化类节目。
C.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彻底地消除了文化节目的娱乐化现象,平衡了思想性与观赏性。
D.传统文化类节目高歌猛进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这类节目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正面起笔,第②段反面相承,指出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等问题。
B.文章以传统文化类节目出现“疲态”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提出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观点。
C.文章认为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目的就是主动赢得观众,逐步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
D.文章5.6段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证,论述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途径方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作者要提炼提升蕴合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将其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主题等。
B.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是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
C.只要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心灵世界,就能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人文关怀。
D.普通人与古典诗词结缘的故事,能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使观众产生代入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光堆在犁铧上

晓寒

(1)犁铧是沿着墙角进入我的生活的,祖父说,它的年龄不知比我大了多少倍。不过看上去它一点也不老,时间的河流冷如刀锋,似乎从未与它遭遇,犁铧是一个叛逆的家伙,把自己丢在了时间之外。在一个初秋的早晨,它挣脱了时间的物锁,闯进我的视野和思维里,像一件刚刚铸好等着上战场的兵器,闪着傲慢的寒光。

(2)那时候我害怕锐利的东西,像刀斧锯凿之类,所以从来不敢去招惹它,就是从它身边经过,也是蹑手蹑脚,生怕惊残了它的好梦。

(3)它一副冷冰冰的样子,停留在它生命源头的状态,用坚硬的目光,梳理这个村庄的筋脉,倾听暗夜里从遥远的另一头潜流过未的响动,思考它的命运和这个村庄的羁绊与纠葛。

(4)只有到了翻耕的季节,土地的脉动才把它召回,加入到村庄的烟大中来。祖父把它提倒在饱满的河水里,拿一把稻草慢慢擦拭。反复地擦,反复地洗,连一条小缝隙都不放过。祖父认为收拾得一尘不染之后,背回来放到屋坪里,让太阳慢慢把它晒干。祖父拿起他那把发黑的长烟杆,装一袋烟点燃,边味味地吸着,边圈着犁铧转圈,不时用手抚摸一下,嘴里念叨着,真是一张好犁,又吃泥,又扯不断。

(5)太阳满满地堆在犁铧上,犁铧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冷艳的光芒,水珠给镜面打上稀疏的斑点,但还是能把人的眼睛刺得一塌糊涂。

(6)第二天,祖父出去翻地,牛在前面走着,祖父和犁铧走在后面。外边到处能听到赶牛的吆喝声,一张又一张犁铧插进村庄的泥土里,泥巴翻起来的那个空隙,阳光正好打在劳作的犁铧上,透过浅水折射回来,周围的路上屋顶山上有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像是村庄里的一个个游魂。空气的成分陡然变得复杂多义起来,那是青草混合着新泥、牛类、汗臭的味道,对准路人的鼻子长驱而入,想伸手去遮挡,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发现这味道竟是生活的枝框,早已沉埋在身体的某一处皱褶。

(7)到了黄昏,祖父赶着牛从地里回来,屋里已经点上了煤油灯,灯火里的犁铧还沉浸在劳作的时态,像一条小溪一样淌着水,祖父把它轻轻放回墙角。我有些不明白,一张犁铧,随便丢在哪里都可以,为什么偏要放在屋里呢?弄得屋子里水汪汪的。

(8)后来我才知道,犁放在外面,夜里会打露水,沾了露水就会长锈,长了锈就容易坏。这是祖父的原话。别看祖父长得五大三粗,其实很温和,成天笑呵呵的。祖父告诉我,这张犁是他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留下来的。曾祖父小的时候,家里开了一家药铺,后来家道表落,药铺关了,地和房子也卖了,四十岁的曾祖父租了人家的一块地学做农活,用一张犁养活一家人。我无法想象一双瘦弱的抓惯了药材的手怎样驾驭那张犁铧,顺溜地把土地翻开?

(9)虽然我知道了犁铧的来历,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但我还是怕它,它那冰冷的雪光里,好像总带着一股腾腾的杀气。

(10)祖父慢慢老了,用不动犁铧了,父亲接了过来,还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一次又一次把古老的泥土一页页翻开。新翻的一页泥土,就是祖父曾经翻过的一页,只是祖父的那一页已经找不到了。父亲留下的犁痕,就是祖父当年犁出的沟壑。原来,土地和人一样,都在延续着同一条血脉。

(11)犁铧转到两个哥哥的手里时,没用上几年,村庄里的犁铧使在机器的麦鸣声中败下阵来。我家的犁铧也随着大流,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路,走到了谢幕的时刻。

(12)圣·埃克佩里说,人们不是为了犁铧才去耕种。有谁会为了一张犁铧去耕种呢?

(13)现在,犁铧放到一栋空房子的楼上,燕巢已经空了,燕子不再来去,蛛丝横织竖结,四周草丛里的爬虫迁移过来。犁铧沦落到这步田地,很快衰老了,锈蚀攻陷了它的眉心。

(14)犁铧,没有人再提起它,都把它给遗忘了。犁铧在空荡里看得到时间的来来回回,它在时间的来回里反刍着自己的傲慢和辉煌,反刍着一个村庄的来路。

(15)村庄太小,已经容不下一张犁铧。我偶然回去,还能看到它,只是我不再怕它,我和它默默相望,从它衰败的眉眼里,能感知到传递过来的泥土的温度。

(16)擦去时间堆叠的锈迹,上面有一行清晰的字:光绪二十四年。

(17)它是我家唯一的古董,是我那个村庄的图腾。

(有删改)

【小题1】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沉重和温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文章涉及祖孙四代和这张犁铧的关系,为什么选择祖父详写,其余略写?
【小题3】文章第(2)段与第(9)段两次写到我“怕”犁铧,有何作用?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是我那个村庄的图腾”,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5】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标题“阳光堆在犁铧上”的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画痴
六怀远
钱先生贫困,宋乡绅富贵,二人家境差距极大,却是画友。
宋乡绅隔三岔五请钱先生来家小酌;钱先生呢,叫吃就吃,叫喝就喝,抡起筷子冷着脸,绝不寒暄,吃罢饭抹嘴便走,也绝无回请。每次饭前,二人都会站到画案前。钱先生抱着双臂看宋乡绅写字作画,嘴却不闲,批评挖苦不绝于耳,直到上桌的酒菜把嘴占住。被刻薄奚落了一顿的宋乡绅却如沐春风,笑吟吟地连连点头。过不了几天,又会请来钱先生,依然好酒好菜伺候着,只为两耳灌满批评和奚落。为何宋乡绅乐此不疲?在宋乡绅眼中,不止在苗湖,就是方圆几十里,除了钱先生,再找不到能在书画上这么谈得来的人,特别是能一下点中宋乡绅运笔痛处的人。
一次,宋乡绅说,我的字、画总不长进,皆是因为无古人真迹可摹。钱先生点点头,众目所及都是有形无神的假画赝品,临摹多了,反而害处不浅。宋乡绅说,我独爱董其昌字画,天下都知董其昌的字画被康熙乾隆二帝尽数搜罗入宫,民间哪还得见真品?
钱先生端起一杯老酒,慢悠悠地一笑说,千层网过,也有漏网之鱼。宋乡绅听出了其中意味,忙施礼道,难怪兄台画风古朴飘逸传神,似得董氏技法,恳请兄台家藏真迹让我一饱眼福!钱先生说,我家徒四壁,隔夜米粮都没有,哪里还有古人字画,我只是这样说说。
自此,夜黑风高时分,宋乡绅灯笼都不提,就去钱先生家转上一圈。到了门前,并不进去,只是悄无声息地朝里偷窥。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天晚上,宋乡绅黑夜中的眼睛瞪圆了:油灯摇曳出的昏黄中,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卷,钱先生正站在画前,细细品味揣摩。宋乡绅窥了半天,终于忍不住去叩门,里面惊慌地问,谁呀?宋乡绅忙说,年兄,是我。
好一会儿,门才开了,钱先生拦在门口:深夜何事?
宋乡绅说,从此路过,见你没睡,就叩门叨扰,不请我进去喝杯茶?
钱先生极不情愿地让他进去。
墙上,已没有了字画。案上,却有墨迹未干的画卷。宋乡绅细细看了,那山,那水,那一叶小舟,那几株松柏,皆丰神独绝,如清风吹拂,微云卷舒,无不如出自董其昌之手。宋乡绅说,年兄,你这是才摹的,快拿出真迹让在下过眼。
钱先生说,拿什么,我不过随手涂鸦而已。
宋乡绅说,我刚在外面都看见了,别再瞒我了。
钱先生顿时口吃起来,祖上有训,绝……不让外人观看。
就让我看上一眼吧。宋乡绅紧紧拉住钱先生的手央求道。
钱先生望望一把胡须的宋乡绅,叹口气说,也罢,你我交好多年,今天就是落个不孝之名,也让您看一眼。钱先生去净了手,才从柜子里拿出一轴画,慢慢展开。宋乡绅眼前一亮,顿觉神清气爽,待要细细品味时,画卷已收起。宋乡绅说,我再好好细品。钱先生说,祖训当头,请兄莫再逼我。
宋乡绅说,年兄守着宝贝饿肚子,不如把画转给我,尽享后半世富贵。钱先生说,即使腹中无过夜米,看上几眼画卷,也如饮甘饴。
第二天一早,宋乡绅又来了,让仆人担着一担金银,和钱先生说,除却田地房屋,这是我全部所有,只求兄台转让画卷。钱先生说,谢谢抬举,恕难从命。
兄台不想过富庶日子?钱先生微微一笑:画轴在手,朝看彩云,暮伴明月,别无他求。
隔一日,宋乡绅又请钱先生去饮酒,钱先生一口拒绝。
过几日,钱先生出去访友,回来后家中零乱,每个角落都被翻动,而家里却没有少什么。钱先生偷偷查看后,心方落地。
半年后,宋家送了信来,说宋乡绅生命垂危,要见钱先生一面。钱先生无奈地一笑,沉思片刻,从带虫的米缸里扒出一轴画笼进袖筒,跟上来人去了宋家。
宋乡绅面色灰槁,说话有气无力,拉住钱先生掉下眼泪:兄台,我命休矣。临终前,我只想细细品读董其昌真迹一晚,望兄台体恤将死之人。
临来时,我已想到你病症的根源在此。钱先生掏出画轴,递给宋乡绅说,但请兄台爱惜,并望兄台早日康复。不过,明早日出之时,我来取画。
第二天天刚放亮,钱先生来到宋家。宋家大门洞开,正屋中央摆放着半担金银,却无一人。钱先生一直等到月亮升起,也不见宋家人回来。
钱先生长叹一声,这个画痴呀,把什么都舍弃了。
他把宋乡绅的门锁好,依然回到自己的茅屋。
宋乡绅从此杳无音讯。而钱先生依然会在夜深人静时发呆,品画。只不过每次他都像做贼一样,仔细观察四周后,才净手焚香,从隐秘处拿出一轴古画,静心研习。寂寞中的他有时也想,宋乡绅会携了画带着一家老小去哪里呢?这个宋乡绅啊,只知我是丹青高手,却不知我也是临摹做旧的行家呐!
(选自《小说月刊》2016年第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宋乡绅热爱书画,待人热忱,细心周到,钱先生一句“千层网过,也有漏网之鱼”,他便品出其中的意味。
B.钱先生尖酸刻薄,冷濮吝啬,宋乡绅窥到他在揣摩董其昌字画来敲门时,他警惕地拦在门口,极不情愿让他进去。
C.小说叙事简洁紧凑,篇幅不长却能曲折起,耐人寻味。从品画、窥面、求画、骗画的情节中有效地彰显人物形象。
D.小说注重细节措写,也善用动作和语言来刻面人物形象,钱先生先后从柜子、米缸中抽出画卷,可见他对画的爱惜。
【小题2】小说画线句子可否删去? 请说明理由。
【小题3】钱先生既是丹青高手,又是临摹做旧的行家,却依然清贫,你怎么看待这个小说人物? 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