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当代测绘事业的开拓者夏坚白
徐兴沛
1921年早春二月,东方大都市上海。又逢学校新学期开学的日子,上海中华公学新考取了一个从农村来的17岁的初一插班生,在学生登记簿上,他工整地写下了姓名——夏坚白。
他出身贫寒,家庭穷苦潦倒的生活及四邻贫雇农更凄惨的遭遇,已使他刻骨铭心;做学徒时又屡见列强兵舰在长江撞翻中国渔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更令他忿忿不平!他在繁重劳作之余,挤时间学了一些中学课程,不愿走父兄从事竹木行业小生意的老路,而是想走出去求真知,救国济民平天下;他曾熟读《论语》,子曰:“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于是在报考中华公学时就以“坚白”为名,以免勉励。
28岁血气方刚的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助教夏坚白。他看到当时我国大学所用的理工教材主要是外国的外文教本,而极少有中文版的本国教科书,深感不安;依据国外相关教科书并结合中国实际编著了我国现代第一部《应用天文学》专著,以弥补我国大学没有本国理工教科书之空白。但是日寇“一、二八”侵略炮火焚劫了商务印书馆和他的书稿,他深感“落后就要挨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痛原稿之不存”,为振兴我国高等教育,又凭记忆重著了该书!专家称赞该书:“实属国内此学之杰作”
1933年8月,夏坚白由助教晋升为教员,数年工作实践和社会考察,他看到了我国与发达***的信》,最终国家测绘总局和两个测绘科学研究所得以恢复。从此,我国测绘科教事业得以复兴。
1977年10月,夏坚白在琥昌与世长辞。临终之前,他为自己即将诞生的孙女取名为“正华”,希望孙女继承爷爷的遗志,做正直的人,振兴中华!
(摘编自徐兴沛《夏坚白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生活的贫困和列强的入侵,夏坚白早年就有了救国济民的理想,这也直接使他在报考中华公学时,将名字改为“坚白”。
B.在清华大学任助教期间,由于使用的理工教材大多是外国的外文教本,这让他下决心编著了我国现代第一部《运用天文学》专著。
C.在云南给同济大学的学子上课时,夏坚白虽是留德博士,但说的是国语,写的是中文,既传授知识,又传递了民族自强的精神。
D.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夏坚白虽然蒙受了不白之冤,但是他不计个人恩怨,没有就此事大鸣大放,始终与党组织合作得很好。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夏坚白在升任教员之后,看到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决定出国留学,学习先进科学技术,走“科教教国”之路。
B.在抗战相持阶段,面对不少国民党官吏乘机利用职务发国难财的现状,夏坚白虽然生活很艰难,却不为所动。
C.夏坚白在清华人才进用到到时主,年轻有为,从助教一直升职到副教授,后又受任中央陆地测量学校教授兼少将教育处长。
D.文革期间,我国测绘科技与教育发展缓慢,夏坚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敢于谏言,最终使我国测绘科教事业得以复兴。
E. 夏坚白将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测绘科教事业,在临终前还为即将诞生的孙女起名“正华”,希望她完成自己的事业。
【小题3】夏坚白不仅在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的为人品质也令后人称道,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他的为人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9-06 11:21: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战地救护所被罩在浓雾中,像裹着一层又一层经纱布,扯不开,拉不断。我和师政委刘彬在这迷迷蒙蒙的“纱布层”里摸索着,脚下高高低低,好不容易找到了被伤员称为“死亡转运站”的一号病室。
病室中间有一个钢丝床,看上去像一艘白色的小舟,上面安详地躺着一位年轻的伤员,这艘小舟即将载着这个十八岁的生命驶向永恒和寂灭。
在他身边,那桅樯一样的吊瓶架上还挂着红色血浆袋和生理盐水,这对于已经报过病危的年轻生命都无济于事了。他的伤势太重了,腿上、腰部、胸部、左臂都缠着绷带。我最不忍心看的是那张我曾经熟悉的红润的娃娃脸,变得那么苍白和短小——敌人的地雷炸掉了的下巴。
因此这个叫周小波的战士,无法讲出他英雄壮举的动因——他们班在插入敌人雷区之后,他第一个滚下身子,压响了一串地雷。作为随队的师组织干事,我有幸看到了这撼动心魄的壮举,那映在拂晓的霞光中的身影,使我终生都不能忘怀。
“你是英雄!”刘彬俯在他的耳边,透过绷带,传达着对这位士兵的嘉奖,“你是人民的好儿子。我们要给你报功!报军区、报中央军委……”
周小波很少有机会和师政委靠得这样近,目光里透着拘谨,也有一些迷惘,也许他没有听清师政委讲的话。
我灵机一动,从文件包里拿出了由我起草的《关于报请授予周小波同志滚雷英雄称号的决定》复印件给他看,以便让这个即将远行的农民儿子得到一些心灵的慰藉。我想他是看清了,目光里却没有我想象的那种喜悦,有一层雾样的东西罩在他的瞳仁上,他的头还微微一动,似乎要说点什么。
我猜想那是一个要求。
战斗打响之前,他也像那些老兵一样,咬破了中指写了一份决心书。他把血书交到我这个“师里来的首长”手里,却还磨磨蹭蹭不肯走。
“有事吗?”我问。
“我……我有个要求。”他涨红了脸。
“什么要求,提吧。”
“我妈妈……生癌呢。”他垂下了头,有些慌张,“没有钱看大夫……”
“你家里还有什么人?”
“哥哥。他是个哑巴。队里办工厂不要他,在家种地呢!”他忽然异常赤诚地望着我,
“李干事你看着,这回打仗我不会怕呢,要是我……回不来了,能不能让我妈妈……住上部队医院……”
我许久没有吱声,只觉得嗓子眼里发哽。
他似乎觉得自己提的条件太高了,低声纠正着:“看看大夫也行……”
“组织上会考虑这个问题的。”不知怎么搞的,我的嗓音里带上我平时最深恶痛绝的官。可是,在我小小的职权范围里,我又能怎么说呢?
今天,作为一个即将闻名于全军、全国的“滚雷英雄”,他的夙愿可以偿还了!师政委听了我的叙述为之动容:“让他放心,组织上一定设法安排!”
使我不解的是,当我向他转述之后,他眉头微微一展,又痛苦地扳到一起。那一定是还有他的哑巴哥哥。我又冒昧向他许愿:“你哥哥的工作,我们也会想办法的。”
他眼睛里的雾仍未散去,我惶惑了!
“该不是对他战斗情况有补充吧?”师政委眼光亮亮的,“他能写么?”
“他的右手还能活动。”一直守在旁边的护士轻声说。
我拧开钢笔,塞到周小波的手里;护士递过病历夹做垫板,我双手为他托着……汗水在他额头上沁出来,足足十五分钟,他写下了十五个字,那是使我瞠目结舌的十五个字:“我不是滚雷英雄,我是被石头绊倒的。”
师政委脸色陡变,久久地盯着我的脸。
“我是千真万确亲眼看到的,连里的同志也都亲眼看到的……”我执著却又无力地辩解。师政委在屋里踱了一会步,看看护士,看看我,沉重地吐出一句:“当然喽,我们要实事求喽!”
我像失落了什么,泪水涌上了眼眶。
透过那晃动的晶体,我看到周小波眼睛里的雾消散了,眼睛变得那么明净,那么清澈……
(取材于李延国同题小说,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E.“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在文中起到了串联情节、增加故事真实性的作用。
A.周小波当得知师政委和“我”要给他报请军功之时,他想提一个具体要求。
B.战斗打响之前的一段对话,既交代了周小波的家境,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
C.周小波提出给妈妈看病的请求后,“我”觉得他要求过高,便以打官腔应付。
D.周小波说出事实真相的一瞬间,情节突转,产生了十分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小题2】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雾”,各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周小波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中的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小题4】周小波“滚雷英雄”的真相澄清后,是否应该如实上报?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应该如实上报,还事实以真相,有人认为不应该如实上报,“滚雷英雄”会更有意义。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烛之武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一飞冲天”的渴望,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你想,一个小小的“弼马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景仰他们的主要缘由。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让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对郑国的最朴素的爱又加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但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在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齐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的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小题1】下列属于烛之武年老仍不被重用的真正原因的一项是
A.他爱发牢骚,当郑伯听从佚之狐的举荐请烛之武出面解围时,他还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他有超世之才,但安于平静的生活,不想过问政治。
C.他的官职太小,难以被郑伯发现。
D.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嫉妒。
【小题2】文章引述了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对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论证人才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B.运用钱学森回国、曹操的老骥伏枥的例子论证烛之武是一个心存高远的爱国者。
C.刘备三顾茅庐的例子论证烛之武身处逆境而不自甘寂寞,而是时刻准备寻找“一鸣惊人”的机会。
D.运用钱学森回国的例子主要是表达作者对钱学森爱国精神的敬仰之情。
【小题3】烛之武的例子给我们很多的启发,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A.适时的牢骚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会为自己争取到机会。
B.能言善辩也是一种能力,平时应注意自己的口才训练,有时口才可以解救危难。
C.身处逆境要不言放弃,要时刻准备,蓄势待发。
D.有才有德的人才是令人们敬仰的人。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物流是链接供应端和消费者之间的重要纽带,物流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有数据显示,我国的快递业务量已经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随着快递业的高速增长,末端派送成本也不断增加,尤其是物流末端消化能力的不足,等待时间长、派送时间冲突等,严重制约着整个物流行业效率的提升。快速、智慧、高效、互联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主要目标,智能快递柜的出现,开启了终端物流降本增效的道路,为消费者和快递员都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对象

解决的行业痛点

收件人

解决了快递派送时间与在家时间冲突

保护居民隐私,提高生活质量

杜绝了部分假冒快递员上门的恶劣及违法事情

快递员

省去了爬楼的烦恼,不用担心丢件

减少了因等待用户而浪费掉的时间,提高效率

集中投递,降低二次派送量

物业

节省场地,可靠安全整洁

避免丢件,减少与业主的纠纷

提高小区智能化水平

快递公司

集中派送,快递配送效率显著提升

避免爆仓现象

 

 

(摘编自《2018年Q1智能快递柜市场分析报告》,“搜狐财经”2018年5月28日)

材料二:

智能快递柜作为解决快递包裹“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有效方式,通过为用户提供智能化的寄件、取件服务,缓解快递末端行业的人力成本压力,并凭借着隐私保护方面的优势逐渐被用户接受和习惯。然而,由于智能快递柜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较高,仅凭单一的快递服务功能较难盈利,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的推动下,为深入挖掘末端配送服务潜藏的商业价值,必须通过拓展其他辅助功能和增值服务探寻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此提高末端收益。

智能快递柜的运营主体包括各大快递公司网点、物业(高校、写字楼、社区、园区工厂、医院等场景)、快递第三方平台等。运营主体不同,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也不同,而不同的智能快递柜盈利模式则对应着三种确定的盈利点。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包括基本功能、辅助功能和增值功能带来的快递收益、广告收益和增值收益。智能快递柜的快递收益于寄件、收件、逾期取件产生的费用利用智能快递柜柜体广告、显示屏广告、微信端的广告位投放创造广告收入通过智能快递柜的使用,将线下用户引流至线上,为线上用户提供外卖、鲜花、洗衣、在线商城等便利的本地生活综合服务,从而挖掘流量的盈利点。

不同的运营主体针对自身发展目标拓展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从而决定了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

(摘编自《从智能快递柜的市场布局洞悉其盈利模式》,“亿欧”2019年5月23日)

材料三:

快递配送“最后100米”痛点问题,可以说由来已久。《快递暂行条例》明确,快递应由收件人或代收人当面验收,即使要放快递柜、代收点也应该事先告知客户并取得许可。从去年5月1日该条例实施以来的现实看,效果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好,所以找准病根治病才是关键。

政策宣传学习不深入。此前媒体报道,有快递员直言“以前一直都这样,不清楚(现在)这个规定”。宣传不力责任不仅在执法部门,也包括快递企业经营者等多方面。连政策都不清楚,不执行、弱执行在所难免。

法规落地监督不到位。这既包括快递企业对快递员缺乏及时监督,也包括执法部门对落实不力的快递企业监督处罚不到位。光有法规是不够的,只有新规制定,却没有严肃的执法查处代价,落地不力也就并不令人意外。

配套措施不充足。一些新规的落实,也意味着成本的上升,有些快递企业显然并没有做好充足准备。比如在快件是否放快递柜的问题上,如果全部事先征求客户意见,会明显增加快递员的话费支出,以及降低派送效率,快递企业却没有及时予以足额补贴和工资发放方式调整等。

经营模式有掣肘。新规难执行,跟不同快递行业发展模式有关。新规里的投放要求,对于直营的快递公司来说,执行起来问题不大,但对于一些加盟的快递网点来说,则可能遇到更多阻力。加盟点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对总公司的要求阳奉阴违并不鲜见。

(摘编自余明辉《破快递“最后100米”痛点亟待“综合处方”》,“中国青年网”2019年5月17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能快递柜能实现快递业终端物流降本增效,尤其有利于解决物流末端消化能力不足的问题和等待时间长、派送时间冲突等问题。
B.快递柜的使用,解决了快递派送时间与收件人在家时间的冲突,同时也有效杜绝了部分假冒快递员上门的恶劣事件发生,保护了用户隐私。
C.对于快递员而言,快递柜减少了快递员长时间的不必要等待,省去了爬楼梯的体力浪费,也不用担心上楼时丢件,提升了配送效率。
D.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科技可以深入挖掘智能快递柜的商业价值,只要提高末端收益,就能降低其建设和维护成本。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流向快速、智慧、高效、互联的H标发展,能更好地链接供应端和消费者,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传统的生活和消费方式。
B.智能快递柜的运营主体不同,盈利模式也不同,运营主体针对自身发展目标拓展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决定了智能快递柜的盈利模式。
C.智能快递柜的盈利点中,利用智能快递柜柜体广告、显示屏广告、微信端的广告位投放创造广告收入获得的广告收益是获利最多的盈利点。
D.2018年5月1日《快递暂行条例》实施,但效果并不如意,快递配送“最后100米”痛点问题仍然存在,亟待开出“综合处方”解决。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解决快递“最后100米”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物色”:秦汉时代的“人脸识別”
作为时下颇为流行的一项高科技,“人脸识别”已逐步在社会各领域推广开来,它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別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而在未有现代图像采集技术和人工智能化的古代中国,个人身份的识别需要画像与文字记录作为参照,尤其需要详细的“人脸”文本资料,识别方式也更为原始。
出土的秦汉简牍资料中,有一些关于个人身份信息的记载,西北汉简所见戍卒的身高和肤色较早引起大家的注目,尤其是出现了大量的“黑色”人,不少例子是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均记录为黑色,讨论集中在是单纯的肤色问题还是有人种基因的内涵,甚至一度怀多追究种族问题,而应该看作当时“人脸识别”的一般记录。
一般而言,个人的身份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国家对个人的身份标识,以籍贯和职业为主要内容,属于人的社会或行政属性,即社会人的一面,这种身份记录流传到现今则是以户口和身份证件为体现。二是个人的形象标识,以体貌特征为主要内容,属于人的自然属性,即自然人的一面。秦汉时期记为年、长、物色、疵瑕见外者,今也部分呈现为身份证件上的图像和年龄资料。两种形式互为表里,共同确认个人的身份。现代社会依然如此,以火车站进站验票系统为例,目前,这种根据体貌特征主要是脸部进行身份辨识的方法,与查验身份证件的方式仍需配合着使用,以保证身份信息的吻合度。“人脸识别”系统通过现代技术实现了人脸资料数字化,识别方式人工智能化,其核心内容和达到精确匹配、身份确认的目的与传统时代是一脉相承的。
记录个人身份信息的意义在于国家对个体实行有效控制。秦汉实行八月案比制度,年末对户口进行核查,逐户逐口记录年龄形貌等个人信息,作为造册的依据,由乡制作文书逐级向上汇总。隋统一后推行大索貌阅,核对户籍记载和个人体貌特征,确定的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月、体貌、年龄段、疾病等,纠正魏晋以来户口隐匿和瞒报之风,以保证国家赋役。
传统史书中,人物性格的描述相对丰富,属于“物色”方面的资料要少一些,或是因其更具体琐碎的缘故而被史家放入次要位置。秦汉时代虽距今遥远,社会普通人的形象却宛在眼前,正是包括简牍“物色”记载和各类画像在内的这些出土资料,拉近了我们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选自《文史知识》2018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人脸识别”技术需借助现代图像采集和人工智能化等技术的支持。
B.通常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是共同确定个人身份特征的两个主要方面。
C.古代确认个人信息有助于实现国家对个体有效控制,纠正隐匿瞒报之风。
D.简牍“物色”记载和画像等出土资料使秦汉时普通人形象宛在我们眼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现代“人脸识别”技术为切入点,引出下文对秦汉时“物色”手段的论证。
B.文章采取对比的论证手法,论证了秦汉时期“物色”在个人身份确认方面的作用。
C.文章将秦汉人物身份确认方式与现代确认方式相结合来论述,强调二者的传承性。
D.文章主体部分按照古代“物色”的“记载一功能一意义”的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物色资料和样本的增加与丰富,人们还会纠结于种族问题的讨论中。
B.国家一旦确认个人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就能实现对个体的有效控制管理。
C.现代“人脸识别”系统在传统时代个人信息确认的基础上,实现了技术的突破。
D.我们感觉历史普通人离我们不遥远,是因为传统历史书对人物性格描写较较年富。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   )

——刘士林教授在上海报业大厦的演讲

(1)先有城市,后有城市声音。当代环境美学家阿诺德·伯林特提出:“工厂的声音、交通的噪声、广播和录音机的声音与人声共同构成了立体的听觉环境,这种声景广泛存在,墙壁也不能阻隔,一切事物都处于声音的包围之中。”伯林特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城市声音”研究的始作俑者。在那些熙熙攘攘、瞬息万变、此起彼伏、有序或无序的城市声音中,是否具有普遍的规律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讨论和交流的问题。

(2)与宁静的大自然和乡村相比,城市本身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们必须遵守各种法规、程序、条例、规则等;另一方面,城市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味道和不透明的心理活动,这两方面既相互叠合、交织、缠绕,又相互排斥、矛盾、斗争,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和危机,同时也激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和创造力。依托于听知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脱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就此而言,“城市”和“声音”的关系自然非比寻常。但我们首先面临的问题却是:“声音”怎样才能成为城市研究的对象?

(3)首先,需要讨论“声音”和“语言”谁更重要。和常识相反,在中国古代有“言外之意”一说,所谓“言”是“符号”,而“意”则是以“声音”为载体的内容和意义。这表明“声音”不仅不能等同于“符号”,还往往蕴含着比后者更真实的意图和更重要的意义。

(4)其次,还要讨论一下“视觉”和“听觉”谁更重要。现代科学告诉我们,人类有99%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取的。和历史上的文化活动主要依赖“听觉”不同,当今世界又称“景观社会”,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这是当代人生存“视觉化”及其多种后遗症的根源。就此而言,重建主体的“听知觉”和“声音文化能力”,对于矫正正在彻底“数字化”和“图像化”的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5)由此可得出两条基本原理:一是“声音”比“语言”重要,二是“听觉”比“视觉”深刻。这同样也适用于城市。在异常清晰稳定的空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睹”或“充耳不闻”,但作为城市有机体成长变化、城市人喜怒哀乐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此外,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而“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在视频技术和数字化图像日渐占据主导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统,明显有助于构建一种更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

(6)“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主要属于城市诗学、城市美学和城市文化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它们在城市研究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么当代城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城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

(7)从表面上,城市越大,其声音结构也就越复杂。但城市再大也是城市,其声音同样有章可循和有规律可研究。

(8)宋代的青龙镇是上海第一个城市形态。从宋至清,青龙镇一直相当繁华,甚至有一定的国际化色彩,“镇上有三十六坊、二十二桥、三亭、七塔、十三寺院,设有官署、学校、仓库、税场、酒务、监牢、茶楼、酒肆,栉比鳞次,热闹非凡。”但由于城市地位不高,或者说周边的“江南”城市过于繁华,上海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上没有“发声权”,即使偶尔发声和“呐喊”,也淹没在江南大城市的人声鼎沸中。这是在中国古代城市史上,几乎听不到“上海声音”的根源。

(9)170多年前的开埠,是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海(   )真正有了自己的城市形态和性格,(   )开始有了“城市声音”和“城市形象”,此后经过近百年的摸索,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逐渐稳定为以海派文化为基调的上海城市声音。与其他城市相区别,上海城市声音中最重要的新元素是西方声音,从开埠后以上海土话模仿英语发音形成的“洋泾浜英语”,到作为近代工商业城市的“制造局的机器轰鸣声”和作为现代工作生活作息节奏的“海关钟声”,再到作为近代远东第一大都市生活方式象征的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百乐门爵士乐”,这些典范性的“异域声音”,开启了上海与传统中原城市、与周边江南城市完全不同的“上海新声”。

(10)正如城市越大形态就会越复杂一样,如果仅仅将“海派声音”看作上海的唯一,则未免过于简单化和孤陋寡闻。上海之所以被称为“大上海”,就在于它不是只有一种“腔调”。《乐记》曾指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在今天也可以说:“声音之道即城市之道”,不同的城市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城市之声,而不同的城市之声,不仅见证着城市变迁,同时也再生产着城市本身。如在近现代时期,工业化是上海城市发展的主导机制,所以从19世纪洋务运动开始直到20世纪的大多数岁月,日夜轰鸣的机器声、繁忙的交通汽笛声,一直是上海的主流城市声音,也是现代化进程中最美最动听最令人向往的“音调”。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后工业社会和消费文明时代的到来,取而代之的是超级市场中的嘈杂声、股票交易所的喧闹声,甚至是科研院所和总部经济中那种静悄悄的“声音”。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声音形态中听出城市变迁的节奏、城市生活的脉动、城市未来的序曲。把这些珍贵的城市“声音”记录、整理、研究和传承下去,可以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城市及其更真实的历史,从而为解读现实提供新的视角、方法和框架。

——选自2015年10月2日《解放日报》(有删改)

【小题1】第(1)节中“始作俑者”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4)节划线处“统治”一词所加引号的作用是
【小题3】根据上下文,为第(9)段两个(  )处选一组最恰当的关联词(   )
A.因为 所以B.尽管   还是
C.不仅 也D.只有   才
【小题4】下列有关表述最符合文意的的一项是(   )
A.第(2)节中说“城市本身的理性与感性,导致城市永远处于困境与危机中”。
B.第(5)节中的“东西”指的是空间、政治、文化等“城市符号”。
C.第(8)节中“听不到‘上海声音’的根源是上海声音被鼎沸的人声淹没了”。
D.第(10)节中“上海之所以被称为‘大上海’,在于它不是只有一种声音。”
【小题5】请列举你熟悉的某一个“城市声音”具体阐述它与“城市”的联系。
【小题6】根据全文内容给这篇演讲稿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