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习生存本领,其情景当然是不堪设想也不忍设想的。因之,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应该是不为过分的。
②但是如果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箝制人们思想、束缚人们行动的本性,常常会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将出现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之,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③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是一门大学问,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④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日日新,又日新。这时,具有惰性的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时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⑤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非时装。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以彻底绝裂。
⑥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抽刀断水水更流,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不止于徒劳无功而已,更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节选自庞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小题1】对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说明传统无法随时改变,也难以彻底绝裂。
B.这句话体现了传统具有深远持久、相对稳定的特点。
C.这句话强调不仅要敬畏传统,还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D.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传统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
【小题2】下列最能体现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
A.传统既不是服装,也不是文物,所以追求时髦和唯古是尚都不正确。
B.传统是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谁也不可能把它丢掉。
C.传统总是随着人们共同的生活变化而更新,没有人能阻挡它前进的脚步。
D.我们要避免传统的束缚和局限,但也不能一味地排斥否定传统。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倡导入世为官,如果从这种传统思想能激励年轻人应该具有积极奋进、自强不息的人生目标而言,它应该是一种财富。但如果从古时不少青年为了顺应这种主流思想,以为官作为自己的唯一出路而言,如范进中举,它应该是一种包袱。
B.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所以我们要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如果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时,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传统就会成为沉重的包袱,就会产生精神危机。
C.选文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双重属性,阐明应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作者在保持学术研究严肃性的前提之下追求文采,表述通俗,使文章在具有议论文的辨证性的同时又饶有风趣。
D.作者提示辩证地把握传统的两重属性并非易事,指出由于认识偏差而引发出的两种倾向带来的严重后果。这里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把传统比喻为时装,比喻为文物。这就使说理形象、生动,使人容易理解和接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8 09:04: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对天下属性的认定决定了他们对天下的态度。道家及阴阳家认为,世界本然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所以他们的天下体系是一种自然性的审美体系。儒家则认为,要想使人及其栖居的世界成为美好世界,必须诉诸圣王之治和人文教化。换言之,儒家的天下观不是人对世界本然样态的无条件接受,而是来自自然向人文的生成。《周易・贲卦》讲:“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天文”与“人文”的分野,也是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差异所在。《礼记・礼运》讲:“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正是讲儒家的天下建基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审美)再造的特性。

儒家述史模式下的圣王语系体现的是人文再造的过程。在中国传统儒家的述史模式中,人对天下的人文再造,古圣先王具有率先垂范的意义。比如在《易传・系辞下》设定的上古圣王谱系中,伏羲氏是人文始祖,他象天法地,制作八卦,将无序的自然图式化。此后,神农氏接照八卦图式制作器具,他的贡献在于将伏義氏对于天下的观念设计付诸实践,将自然世界改造成人工世界。以此为背景,“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是以着装作为人兽区别的标志,以服饰差异对人类群体进行职业、等级划分。据此可以看到,从伏羲氏、神农氏到黄帝、尧、舜,体现出中国社会从自然到人工、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如果我们认同儒家以文明为美的价值观,那么这一进程也必然是向美生成的过程。所谓儒家的天下体系,则必然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按照这一圣王谱系,黄帝、尧、舜之后的接续者是周公,他一方面通过制礼作乐使中国远古人文命脉制度化,另一方面则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礼乐传统。至此,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题,则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儒家崇尚“礼乐”之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人文实践。由于有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儒家所讲的天下,不是它“原本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文世界。相关的人文实践,则首先是以中邦、四海、九夷、八蛮规划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是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种种努力。接照儒家的规划,这种努力主要分为四种,即礼、乐、刑、政。但是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优先性。中国社会自西周始,就建立了体系化的礼乐教育制度,一种基于礼乐人文教化的天下格局也就自然形成。到战国时代的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如《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个体心性的诚敬,就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孔子之后,儒家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这种被人道限定的礼乐补天道,从而赋予它更完备的形式。它在内在心性与外在天地之间拉开一个张力空间,使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一个上通下达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之内,它一方面化自然为人工,化禽兽为人类,化蛮夷为华夏,化野蛮为文明,体现了可贵的实践品格;另一方面,它强调“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礼记・乐记》),则为礼乐化天下的实现提供了高远的目标,甚至使其成为永远的待完成状态。就此而言,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使相关的人文和审美之思超越了认知,成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

(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原载《新华文摘》2018年第22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天下观强调自然向人文的生成,与道家及阴阳家的自然性的审美体系不同。
B.神农氏将伏義氏对于天下的观念设计付诸实践,体现出中国社会从自然到人工、再到文明的有序进程。
C.儒家的人文实践以其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为先导,首先是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要求圣王和士人做出种种努力。
D.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这种个体心性的诚敬,成为士人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儒家与道家、阴阳家的天下观的差异比较,进而提出观点。
B.文章以《易传》设定的上古圣王谱系为例,说明了伏羲、黄帝等古圣先王在儒家“人对天下的人文再造”中起到了率先垂范的作用。
C.在论证儒家“礼乐”之美影响其人文实践的过程中,作者运用引言和类比论证的手法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D.文章论证严密,分析说理既层层深入,又呈现出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家及阴阳家认为本然的自然性的状态是最好的状态,但他们也未否定儒家“由自然向人文”的天下观。
B.通过周公对礼乐传统的努力之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终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C.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重要意义,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
D.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彰显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通过人为努力,礼乐化天下的最终目标必将实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有信
处暑以后,天气渐凉。
漫山遍野都是疲倦,犹如门前的野茉莉,克勤克俭开了一夏,真的累了。蜀葵差不多全部枯谢,芦苇叶子自根部一点点枯竭,濒临枯瘦,仿佛焦墨的点点勾划。桦树叶子,每天哗哗哗往下掉,铭黄色系,锦缎一般华丽,衬得原本萧瑟的秋天有了贝壳的脆响。地上的草尚绿着,但这种绿,再也不是蓬勃的绿,是不出声的哑绿,克制的绿,如人到中年,苦的,冷的,经历的多了,一颗心难免荒凉苍老,身体里也装的一卡车的疲惫。
秋天成了果实的天下,小区里,柿子,石榴,无花果一日日的收服自己,渐渐饱满。微风振枝,熟果坠地,是木槿的紫白缤纷,也是糖炒栗子的幽香甜洌……银杏树上白果累累,疲倦而幸福的等待着圆满的凋落。鸟雀们吃柿子、石榴、无花果,在飞行的过程中排泄,粪便一旦落入泥土,尚未消化掉的籽实则发起芽来,于草丛里层出不穷的生长。自然万物的循环该有多么幽微和奇妙。
前几日天色,是汝窑的淡青,衬了泾宣一样的云朵,偶有风过,慢慢地,又轻了,薄了,狂草里添了飘逸,是王献之的草书,浑然里尽是勃勃生气,如虫沥沥。
近期,连日来都是阴的,沟渠旁,园林工人在割草,草汁的甜香沁人心脾,来来回回一趟一趟,闻着闻着,恍如置身深山泉林,有长风万里的辽阔。
最大的苦恼是屋子前后草地里油蛉开始了大面积的鸣叫,吵的睡不踏实,前后窗户关起来,又闷,开一扇吧,即便用上耳塞,也阻挡不了油蛉们潮水般汹涌的叫声,要到霜降以后,这些小虫子们才会停止鸣叫。仿佛是为了抗争属于自己的生命时光的短暂。
夜里,了无睡意,随手翻书,又翻到汪曾祺《晚饭花集》,重复读了多遍,真是好。有一个短小说就叫《晚饭花》,不及三千字,淡的不得了,清清浅浅的笑风,娓娓而来,更像一小幅淡墨点画的册页,虽无《世说新语》那般传奇激烈,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古中国的气质一下出来了。即便一张桌子用旧了,纹理尚在,仿佛可以触摸到温度。读这样的小说犹如喝了一碗家常的热汤,那份生活的朴素的静气,把你深慰良久。
《晚饭花》里的李小龙就是汪曾祺自己。一个作家纵然到了年老,依然尚可借助文字去还原一颗远去的少年心。
李小龙每天放学经过巷子里,东看西看的,石榴垂在树枝上,王玉英家的墙根边一排晚饭花。王玉英坐在这一排花前做针线。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其为黄昏了。后来王玉英许了人家,未婚夫是钱老五。李小龙听说钱老五风流浪荡不务正业,还传说他跟一个寡妇相好,不仅住在那个寡妇家里,还花寡妇的钱……后来,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晚饭花还开着。李小龙很气愤,他觉得王玉 英不该嫁给 钱老五。从此,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
重读废名短篇小说系列,以及长篇《桥》,一样简淡,绝句一样,不肯浪费语言。无论废名,抑或汪曾祺,都曾受了古诗词极深的影响吧,只点染,不铺排,一直往内收,留下大片空白,简直是倪云林的远山图卷啊,一派苍烟枯老,飘拂了人世间淡淡忧伤,总要等到读完以后,去咂磨,有一种莫名的情绪肆意流泻,渐渐地,不晓得怎么了,又浓烈起来,就是那种余音不竭的浑然、缭绕,令人怦然。
把小说写到单纯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命的还原吧,点点滴滴,把你打动,然后有了白菊花茶一样的寂寞,很淡很淡的惆怅。
这世上,单纯的,都是永存的。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自己在秋天的所见、所听、所读做了诗意的叙写,语言清新,情趣盎然。
B.文中“但堪比宋人小品,寡寒枯瘦”一句,微微流露出作者对汪曾祺小说的一些批判色彩。
C.文章的第一段,短小精悍,平淡的叙述中颇有远村孤烟的含蓄淡静之致。
D.这篇文章是在说秋天的典型事物的特点,其实也是在诉说一种人生况味。所有的事物身上也有人的影子。
【小题2】结合文章,说明文中的两个“疲倦”分别具有怎样的含意。
【小题3】请分析秋天的“信”有哪些?这些“信”分别给予了作者怎样的思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位在中国居住多年的外国友人乘坐中国高铁的体验:

或许从票价看,你觉得坐高铁还不如坐飞机。但是飞机需要提前一小时候机,而高铁你只要提前十分钟到达就行,这样看起来是不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当你坐在高铁的座位上,你会发现在这里你可以自由伸展你的腿,即使起身要穿过身边的乘客也完全不会打扰到他们,简直以为自己变瘦了!列车飞驰,窗外中国的乡村风光一闪而过,仿佛有时空交错的感觉。在宽敞的通道上走来走去,仿佛血液循环都更好了。如果想在停靠时间较长的车站下车活动一下,你会发现和你同行的乘客其实有很多,周围人头攒动使你恍然大悟:原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将北美远远甩在身后

(摘编自“北京时间”)

材料二:

2017年全球各国高铁保有量情况

2017年全球各国高铁运营时速最快五大高铁情况

(数据于《2018年—2023年中国高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材料三:

“和谐号”与“复兴号”的区别:首先,它们发展的历程不同。“和谐号”是我国原铁道部于2004年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列车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需求生产出来的列车,于2007年被正式命名为“和谐号”,列车的英文代号为CRH。“复兴号”的研发时间比较晚,于2012年开始研发,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带头完全自主研发的列车,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于2017年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列车的英文代号为CR。其次,它们的能耗也不相同。在35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下,“复兴号”的能耗较低,总能耗可以下降10%。最后,“复兴号”寿命要比“和谐号”长。在相同的环境下,“复兴号”可以使用30年,而“和谐号”只能使用20年。“复兴号”的车身造型更符合运行的环境,可以减少运行时的阻力。此外,“复兴号”容量也比“和谐号”大,在设计时不仅增加了列车的高度,连座位之间的距离也变得更加宽敞了。在安全性上,“复兴号”的智能化感应系统更先进,当列车出现异常时,系统会指挥列车减速或者停车。“复兴号”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那就是即使生产厂家不同,也能使用同一系统进行控制,互联互通的性能在国际上可以说是首创。

(摘编自“百家号”)

材料四:

“复兴号”代表了我国高铁事业的蓬勃发展。高铁的兴起让铁路迎来了新的时代,而“复兴号”的运营则是另一项里程碑式的成就。“复兴号”代表了我国交通强国的目标正在实现。交通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对于国土面积位居全球第三的中国来说,高铁动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人口流动的速度与频次,经济圈范围由一城一市向更广阔的天地迈进,高铁速度也让人们的经济概念不断刷新。“复兴号”让中国人的民族自信更有底气。全自主研发而又世界领先的“复兴号”就像是一剂强心剂让我们备受鼓舞,外媒的关注也证明“高铁文化”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

(摘编自“众说”)

【小题1】下列关于“和谐号”和“复兴号”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谐号”是在引进和吸收国外列车技术的基础上生产的,而“复兴号”是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且技术水平更高,体现了我国研发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B.“复兴号”的能耗要比“和谐号”低,总能耗可以下降10%,且“复兴号”的设计寿命要比“和谐号”长,在相同环境下,“复兴号”可以使用30年,而“和谐号”只能使用20年。
C.“复兴号”的车身造型更符合运行的环境,可以减少运行时的阻力,而且即使生产厂家不同,也可以使用同一系统进行控制,这些都是国际首创。
D.“复兴号”在设计时增加了列车的高度和座位之间的宽度,使乘车体验更好,且它的智能化感应系统更先进,当列车出现异常时,系统会指挥列车减速,安全性更好。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二可知,国外高铁的运营时速最快是320km/h,而我国“复兴号”能达到350km/h,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高铁。
B.久居中国的外国友人认为乘坐中国高铁可以节省准备时间,而且车内活动空间大,列车行驶速度快,这表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完善。
C.材料二的图表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高铁保有量为2700列,比法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的高铁保有量总和还要多。
D.高铁的出现,加快了人口流动的速度与频次,使得经济圈范围由一城一市向更广阔的天地迈进,高铁速度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理念。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复兴号”的特点及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断桥

蒋寒

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天隔一方。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只能靠树杆、木梯、竹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郭家坨地势高,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郭支书听了村民的反映,吧嗒着旱烟,思忖着,不急。乡亲们急啊,挤了他家满满一屋子,支书娘子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山寨的丙成代表大伙说:“就那样断着,不是个事啊!大人进进出出好办,娃娃们上学呢?你不是常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吧嗒着,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桥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以便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了,近期还将有持续暴雨,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汛警报。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这会儿,马主任正带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上面要不拨款,我们各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说:“钱,我来想办法,力,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第二天一早,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几天后回村,他就给望眼欲穿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修桥款弄到了,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接着就送来,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趁着阳光天气,两台吊车就轰轰隆隆开进断桥现场,洪水也下降了许多,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了,大伙说说笑笑,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马主任抹了抹烟嘴,递给郭支书,白烟就从郭支书的鼻孔里冒出来,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50万。”

郭支书笑:“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

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连接着山寨与外面的世界。

可是随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少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风言风语被马主任苦口婆心压了下去,大伙听说是郭支书的大儿子公司出的钱,又有话说了,不仗着他老爹是个支书,他能开公司吗?再说,50万啊,没有好处的事情,傻子才干!

马主任听了,哭笑不得。

坐在断桥的残垣上,凝视着旁边雄伟的新桥,郭支书缓缓地吐着烟,对身旁的马主任喃喃道:“汛期过后,我就辞职了,但愿这座桥能管一百年,一万年!”

倏地,山洪从马主任的眼眶奔涌而出。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古桥被毁,洪水泛滥,村民过河极其不便,不仅巧妙点题,也为下文郭支书带领村民设法修桥作铺垫。
B.小说中的马主任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通过他之口交代了资金的相关背景,从而使主人公郭支书的形象更鲜明。
C.古桥冲垮后,文章将郭支书“不急”和乡亲们“急啊”进行对比,充分体现出不同人物在修桥问题上完全不同的立场和复杂心情。
D.小说通过描述山寨部分村民对郭支书的误会与猜疑,反映了作者对当前农村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大大丰富和深化了小说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郭支书有哪些主要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断桥”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至宋代,也被国际学界视为丝路主干线自欧亚大陆陆路逐渐向海上转移的结点: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造成唐代国力的急剧衰落,吐蕃趁机北上,占据了河西陇右,逐渐强大的回鹘亦南下阿尔泰山一带,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梗阻。然而陆上丝路逐渐被海上丝路所替代,原因不仅在于西域至中亚民族政治版图的更迭与动荡,更多原因则是中国经济重心已经逐渐南移,丝绸、茶叶、瓷器等大宗出口商品的产地靡集在东南一带,再以陆上丝路运输,转运繁复,劳民伤财;反之,随着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成熟,中国东南地区海岸线长、不冻港数量众多的优势逐渐凸显,运价低廉可靠。不仅如此,中唐之后,随着大食(阿拉伯帝国)定都于巴格达,取代波斯成为中西贸易中最大的中继站,也迫切需要与中国产生商品经济交换与往来。

唐代的对外开放性,在同时代全球性文明中,几乎无有可比拟者。根据《唐大诏令集》记载,唐代前往长安朝贡的“四夷之国”多达70余国,其中将近半数在隋唐前未见诸史册记载。751年怛罗斯之战,虽然使得唐代失去了在中亚的影响力,但被俘的中国工匠将造纸、金银镶雕、丝绸纺织与陶瓷绘画技术传入了阿拉伯世界。《经行记》的作者杜环,即在此役中被俘,后将其旅行见闻编纂为此书,翔实反映了当时中亚各国,以及阿拉伯、东罗马帝国等国的情况。

唐代中后期,随着海路贸易的繁盛,阿拉伯和波斯的商贸船队从阿曼的苏哈尔或者波斯湾北岸的西拉夫起航,沿着印度西海岸,绕过马来半岛,来到中国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扬州等港口。这条航路在唐代人贾耽撰写的《广州通夷海道》有详细的记述,并且在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胡尔达兹比赫的《道里邦国志》中得到了印证。

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与航行范围的扩大,中国关于世界地理疆域的称谓与认知也在持续进步,曾经泛指北印度洋水域的“西海”也开始逐渐囊括地中海。《隋书·裴矩传》描述自敦煌通西域之道时记载,经葱岭、吐火罗、北婆罗门,能够抵达西海,而杜环在《经行记》中描述佛林国,指出其与大食相邻,“西枕西海”。而大食帝国兴起后,能够沿着阿拉伯半岛海岸西进的中国海上贸易商人,根据其直接或者间接航行与考察经验,将以往泛泛而称的“大食海”具体划分为“东大食海”与“西大食海”。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称,东大食海在“天竺以西”“渡之则西为大食诸国”,而西大食海,周氏的记载则是“渡之而西则又木兰皮诸国凡千余”,更西则是太阳沉入地平线所在,“不得而闻”。

(节选自朱步冲《海上丝绸之路:古典全球化时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安史之乱”和西域与中亚的社会动荡是丝路主干线自欧亚大陆陆路逐渐向海上转移的最根本原因。
B.中国东南地区具有海岸线绵长、不冻港众多等地理优势,为唐宋中后期经济重心南移提供了客观条件。
C.唐代的对外开放性已经超过同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唐大诏令集》《经行记》等文献可以提供佐证。
D.唐代人贾耽撰写的《广州通夷海道》对包括地中海在内的“海上丝路”航行路线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从唐代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角度运用实例围绕丝路主干线迁移这一论题进行论证。
B.文章以前往长安朝贡的“四夷之国”中近半数未见诸隋唐前史册的史实,证明“海上丝路”发展的必要性。
C.文章第三段较为概括地说明了“海上丝路”的路线,并举例中外文献加以证明,极大地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东大食国”和“西大食国”划分的说法,证明了古代中国对世界地理疆域的认识与称谓在不断进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后来的贸易发展上看,即使没有唐宋中后期陆上丝路的不畅,海上丝路也会逐渐形成,这是历史的必然。
B.阿拉伯帝国的强势发展及其对与中国贸易的强烈需求,促进了海陆贸易的繁盛,推动了“海上丝路”的建设。
C.杜环《经行记》“西枕西海”的提法表明曾用来泛指北印度洋水域的“西海”有了更明确的指代范围。
D.“不得耳闻”的地方指的是“西大食国”以西的国家,由于条件所限,唐宋商人尚不能到达这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