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D.“柳”之所以能够象征着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是因为柳树的婀娜多姿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十分相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时,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与引用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柳”可以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依恋,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以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有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7 11:00: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国家宝藏》:让文物暖起来秀出来
①从争睹国宝的“故宫跑”到中国馆蜿蜒的“世博长龙”,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国家宝藏》节目引发广泛关注,这些无不证明:无论何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不缺少知音和追随者,而是需要能讲中国故事的“说书人”。如何说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本大书,考验的不仅是创作者的文化积淀和创意视野,更考验创作者的文化担当和谦恭之心。
②文物是承载万象光辉的民族基因宝库,是沉淀如梭岁月的记忆之书。电视节目《国家宝藏》让珍藏于历史长河的文物走到聚光灯下,走进大众的“客厅文化”,正是一个把传统文化推向前台的鲜活的中国故事。
③节目中,我们在《千里江山图》山重水复的壮美中一窥先人背影,聆听曾侯乙编钟在前世今生中奏响的华夏正音,感悟千秋不朽的中国剑魂,重温司马光父子以性命研求汗青源流之“真”。从节目“前世今生”搬演环节到“国宝守护人”宣读誓言的仪式感,在娓娓道来的电视叙事中构建起一种抚今追昔的文化认同,引发受众思考:我们的历史从哪里走来?我们的家国何以铸建?我们的精神拿什么培育?我们的未来需要何种眼界与胸怀?
④节目的可贵之处在于“探索”之定位,如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所言:“探索有两层含义,一是在历史维度上探索古代文明与艺术之源,二是从传播层面上探索如何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手段,将文物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让文物活起来,指在历史准确和表达准确的基础上,让文物暖起来秀出来。
⑤创作于1931年的《故宫守护队队歌》在《国家宝藏》的舞台上唱响,他们在战火中辗转守护先秦石鼓,誓死守护文脉不断;非物质文化遗产国画颜料制作唯一传人仇庆年荒野寻石,陋室研磨,探索《千里江山图》“千年不腐”之秘诀;中国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扎根祖国西北半个多世纪,用唐风汉韵的建筑风格,打造出一个古风今韵并存的西安,向世界呈上一张独一无二的“中国名片”……文物铭记过去的历史,也成就今天的故事,节目让文物从抽象的历史符号转化为具象表达和人物故事,释放出使人心头一暖的人文温度。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真挚的情感也被调动起来,进一步发现文物本身蕴藉的一脉相承的中国智慧——虎符中承载的信息安全智慧对当今密码学的指导作用,制作云纹铜禁的失蜡法工艺原理对当今国内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制造的启发作用……
⑥为受众“翻译”文物之美,秀出文物别样风采,则需进一步创新电视的表达语态。节目不仅采用集演播室综艺、纪录片、舞台喜剧片、真人秀等多种艺术形态于一体的“混搭”模式,在视觉呈现上也独具匠心。
⑦面临全社会愈发强烈的文化自信,中国观众更希望在电视荧屏找到文化根脉与精神的时代表达。透过《国家宝藏》,我们看到文物美、历史美、精神美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引发观众感慨“美哉”的,不仅是历史情怀,更是共通的中华传统美德与价值观念,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密码。人们封存的文化记忆跨越时代、年龄、职业和生活背景,产生新时代的共振。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如何理解文中“让文物活起来”的含意。
【小题2】请简要归纳文章第④~⑦节的论述层次。
【小题3】《国家宝藏》这个节目有什么意义?请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砌 末
周海亮
①砌末是一个木讷腼腆的男人。砌末是戏曲演出道具和布景的统称。
②戏曲舞台,演员拿起马鞭,就是骑上马;摇起木桨,就是划起船;端起烛台,就是燃上灯;水旗招展,就是碧浪滔天。生活里,男人塞着耳机,听咏叹调和交响乐;拿着画笔,画梵高的《向日葵》和废弃的木船;系上围裙,炒一盘有色有味的辣子鸡;或只是静静地坐着,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③起初,男人并不知道砌末为何物。
④男人还是个男孩的时候,喜欢写诗,喜欢画画,喜欢将那副蒙娜丽莎看了又看。男孩如愿考上大学,研究西方艺术,又喜欢上一位长得像蒙娜丽莎的女孩。只是神似,女孩比蒙娜丽莎漂亮很多,端庄很多。只是女孩没有蒙娜丽莎那般安静,她喜欢笑,喜欢跳,更喜欢唱戏。女孩学的是京戏,这是一门日渐式微的艺术。
⑤他们很快陷入热恋。男孩对女孩说,毕业后我想去国外深造。女孩对男孩说,可是我想去剧院唱戏。男孩说,你可以把唱戏当成爱好。女孩说,可是我学了这么多年。男孩就不语了。那时他们已经读到大四,毕业在即,假如女孩坚持,男孩极可能失去她。
⑥男孩没有失去她。他放弃了出国的机会,与女孩一起进到剧院。那时男孩已经长成一个男人,女孩已经长成一个女人。去剧院颇费一番周折,因为他既不懂唱戏,也不懂舞美,更不懂音乐和化妆。后来男孩想到一个办法,他说他可以给舞美老师打杂,做些简单的道具和布景。他的执着终让他如愿进入戏院。男人就这样成为砌末师傅,开始只是做些零活,后来师傅退休,他就慢慢挑了大梁。再后来,别人干脆称男人为砌末。
⑦男人喜欢这个外号。
⑧砌末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站在侧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女人扮《白蛇传》里的小青,扮《拾玉镯》里的孙玉娇,扮《春草闯堂》里的春草,扮《西厢记》里的红娘……扮什么他都爱看,扮什么他都喜欢。他开始喜欢京胡和锣鼓,喜欢花旦和铜锤花脸,喜欢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他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生活如此美好,他只想静静地做好属于他的工作,静静地看女人在舞台上表演,然后,他与女人相依相伴,共度时光,生儿养女,白头偕老。
⑨可是砌末慢慢发现女人并不这样想。最初剧院还能发上工资,后来,工资就发得少了,发得慢了。他与女人往回走,经过一家品牌服装店,女人扭回头看,目光里尽是向往。他懂。他对女人说,会有更多人喜欢国粹的,剧院也会好起来的。然而女人相信吗?连他都不相信。
⑩女人开始在闲暇时去别的剧院唱歌。女人说,咱俩总得生活。他搓着手,无言以对。他去听过一次,女人唱《甜蜜蜜》,唱《又见炊烟》,唱《笑忘书》……舞台上风光无限。女人唱得很好,很动情,很走心,可是他心中感觉别扭。回到租住的地下室,他问女人,非得去唱吗?女人说,否则怎么办?他说,总还有办法。女人说,还有以后,以后怎么办?总不能永远这样活着。他不再争辩。虽然他觉得这样活着挺好。有一日三餐,有一张床,有艺术,有男人和女人,生活还需要什么呢?剩下的,不过都是些肉身的奢望。
⑪砌末仍然是剧院的师傅。他会打造桌椅,会制作马鞭,会给刀枪剑戟涂漆,会画大的布景,甚至有时候,当剧院有人临时有事,他也会跑跑龙套。然他很少再站到侧台看舞台上的表演。女人已经从剧院辞职,现在她是另外一个剧院的“头牌”,只不过女人不再唱戏,只唱歌。据说很多人捧她的场子,据说她赚了很多钱,还据说她开始参加电视选秀节目,一天比一天红。他没有打听过她,也从没有再见过她。他知道挽救或者挽回毫无意义,对女人来说,她是主角,他不过是那些为角色服务的砌末。哪怕女人并没有这样想过。
⑫可是他还是很感激她。是她让他迷上戏曲,迷上砌末,又使自己有了一个叫做砌末的好听的名字。当夜深,他会静坐在床头,想想往事,笑笑,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女人”在戏院舞台上倾情扮演不同角色的精湛艺术使“男人”开始迷恋有关京戏的一切,哪怕连戏曲砌末这项工作也做到了极致。
B.“静坐”“任月色一点一点凉了窗纱”在文中出现两次,前者是男人日常的满足的一种生活方式,后者指男人经事之后平静坦然心态的一种表现方式。
C.小说中“男人”和“女人”的对话方式都是转述的方式,第⑩段的对话内容暗示着“女人”对眼下的生活不满意,也为她的辞职作了铺垫。
D.“女人”从唱戏改唱流行歌曲到参加选秀节目这一变化,是受到生活压力、社会品位、人生价值观等影响的,也折射出当今国粹如何坚守的现实。
【小题2】小说主人公砌末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砌末”为题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紫色人形
毕淑敏
那时我在乡下医院当化验员。一天到仓库去,想领一块新油布。
管库的老大妈,把犄角旮旯翻了个底朝天,然后对我说:“你要的那种油布多年没人用了,库里已无存货。”
我失望地往外走,突然在旧物品当中,发现了一块油布。它折叠得四四方方,从翘起的边缘处,可以看到一角豆青色的布面。
我惊喜地说:“这块油布正合适,就给我吧。”
老大妈毫不迟疑地说:“那可不行。”
我说:“是不是有人在我之前就预订了它?”
她好像陷入了回忆,有些恍惚地说:“那倒也不是……我没想到把它给翻出来了……当时我把它刷了,很难刷净……”
我打断她说:“就是有人用过也不要紧,反正我是用它铺工作台,只要油布没有窟窿就行。”
她说:“小姑娘你不要急。要是你听完了我给你讲的这块油布的故事,你还要用它去铺桌子,我就把它送给你。”
我那时和你现在的年纪差不多,在病房当护士,人人都夸我态度好技术高。有一天,来了两个重度烧伤的病人,一男一女。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一对恋人,准确地说是新婚夫妇。他们相好了许多年,吃了很多苦,好不容易才盼到大喜的日子。没想到婚礼的当夜,一个恶人点燃了他家的房檐。火光熊熊啊,把他们俩都烧得像焦炭一样,我被派去护理他们,一间病房,两张病床,这边躺着男人,那边躺着女人。他们浑身漆黑,大量地渗液,好像血都被火焰烤成水了。医生只好将他们全身赤裸,抹上厚厚的紫草油,这是当时我们这儿治烧伤最好的办法。可水珠还是不断地外渗,刚换上的布单几分钟就湿透。搬动他们焦黑的身子换床单,病人太痛苦了。医生不得不决定铺上油布。我不断地用棉花把油布上的紫色汁液吸走,尽量保持他们身下干燥。别的护士说,你可真倒霉,护理这样的病人,吃苦受累还是小事, 他们在深夜呻吟起来,像从烟囱中发出哭泣,多恐怖!
我说,他们紫黑色的身体,我已经看惯了。再说他们从不呻吟。
别人惊讶地说,这么危重的病情不呻吟,一定是他们的声带烧糊了。
我气愤地反驳说,他们的声带仿佛被上帝吻过,一点都没有灼伤。
别人不服,说既然不呻吟,你怎么知道他们的嗓子没伤?
我说,他们唱歌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会给对方唱我们听不懂的歌。
有一天半夜,男人的身体渗水特别多,都快漂浮起来了。我给他换了一块新的油布,喏,就是你刚才看到的这块。无论我多么轻柔,他还是发出了一声低沉的呻吟。换完油布后,男人不作声了。女人叹息着问,他是不是昏过去了?我说,是的。女人也呻吟了一声说,我们的脖子硬得像水泥管,转不了头。虽说床离得这么近,我也看不见他什么时候睡着什么时候醒。为了怕对方难过,我们从不呻吟。现在,他呻吟了,说明我们就要死了。我很感谢您。我没有别的要求,只请你把我抱到他的床上去,我要和他在一起。
女人的声音真是极其好听,好像在天上吹响的笛子。
我说,不行。病床那么窄,哪能睡下两个人?她微笑着说,我们都烧焦了,占不了那么大的地方。我轻轻地托起紫色的女人,她轻得像一片灰烬……
老大妈说:“我的故事讲完了。你要看看这块油布吗?”
我小心翼翼地揭开油布,仿佛鉴赏一枚巨大的纪念邮票。由于年代久远,布面微微有点粘连,但我还是完整地摊开了它。
在那块洁净的豆青色油布中央,有两个紧紧偎依在一起的淡紫色人形。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中的“我”只是想找一块可以用来铺工作台的油布,但是由于油布多年没人用,没办法找到,“我”感到特别失望。当我在旧物品中好不容易找到那块紫色油布时,我却遭到了老太太的强烈拒绝。
B.其他护士认为照顾两个重度烧伤的病人是一件苦差事,那时还年轻的老大妈却不顾别人的劝阻全心照顾病人,并为其他护士不愿意照顾而气愤。
C.文中说“女人的声音极其好听,好像从天上吹来的笛声”,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女人的声音带给“我”的震撼,表达了“我”对他们可歌可泣的爱情的歌颂,以及对他们美好的祝愿。
D.作者选取生活中自己所经历的一个细节作为切入口,将自己听来的故事作为材料,向我们讲述了与这块油布有关的一对重度烧伤夫妇的爱情故事。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描绘了爱情的伟大纯洁。
【小题2】小说为何以“紫色人形”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的老大妈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
徐水法
或许说是多年的默契,看见母亲在灶上忙碌,父亲就会坐到灶下去烧火。我便起身去村里走走。几乎每一次回家,我舞会抽出时间在村里的老祠堂、老厅和一些公共场所走走看看,看见那些老人在家,我就会走进去,和这些硕果仅存的家族长辈闲聊一会。
阳光已经西斜,村里的炊烟已经三三两两开始飘腾起来,从屋顶上烟囱里喷薄而出的烟柱,像一条白龙腾跃在空中,东一条西一条,在村子上空,升腾飘袅。只是已经失去了早年间那般热闹,以前一到傍晚,炊烟一起,就能在村子上空笼成一大团白雾,就像大片的云团聚集,村里则是朦朦胧胧,正如自远而近铺天盖地的夜色,淹没整个村子。我随意走向村东,路上偶尔碰到几个从地里回来的乡邻,彼此都是热情地打着招呼。村东通往邻邑诸暨的庙下岭,早先岭下那个叫赵家坎的山谷里,有我家两块自留地,当年没少去干活。
刚走近村东的岭头,就听见了低沉尊带点沙哑的“吭嗨吭嗨”的声音,这声音太熟悉了,以前在村里务农时,两个或更多的人抬石头、扛木头时都会喊着这样的号子声!多年没有听见了,这么晚了,谁家还在抬东西呢?
很快,一丛毛竹梢头露出来了,哦!我明白了,这是有村里人把几棵毛竹捆在一起,然后两人扛着走。几十米长的毛竹,一一个人一般只能背一棵毛竹,把毛竹捆在一起,两个人扛就可以扛三到四棵,甚至五六棵,以前我在家时,也时常和父亲一起这样扛毛竹。
走近一看,这不是福祥伯吗?唉!说起来也算是个苦命人。他也算有儿有女,可惜儿子养到十来岁,突发疾病走了,女儿嫁在外省,听说生活也过得不太顺心,几年才来一趟。福祥伯老夫妻就像孤老一样,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什么事都得老两口自己扛着。
我走上前去,叫一声“福祥伯”,接过伯母肩上的毛竹,帮着一起扛上岭。手上拄着竹棍佝偻着腰的福祥伯老两口,一迭声地对我说着谢谢的客气话。举手之劳,弄得我反倒不好意思。听说岭下还有几棵,我闲着也就闲着,就和他们一起下岭,帮着他们扛上来。“罪过罪过!让你帮我们背毛竹……”老伯母一路不停地说着客气话。我说没关系的,你们不要这样,小时候你们肯定没少抱过我,再说我是你们的晚辈,又正好闲着没事。
看看吃饭还早,我又闲逛了一会。回到家,意外看见福祥伯也在,脚边一堆青菜和冬笋等,正在和我父亲聊着天。母亲看见我,有些责怪,“你去哪里走了?福祥伯等你好久了。”
福祥伯看见我,满脸笑容地站起身,对着我,“真是罪过啊!让阿水帮我们背毛竹。我们没啥东西好谢。青菜是自己种的,冬笋是我砍毛竹时挖来的,栗子也是我自己山上捡来的。”
我才明白,老人觉得我帮他们背了毛竹,心里不安,特意来谢我,我连连谢绝。父母亲说一直在劝他拿回去,他不肯,还说要等你回家,亲口谢谢你!说这是不值钱的土货,表表心意。
老人居然不容我怎么推辞,见我到了,就起身走了,边走边说,“我回去了。你们不用多说了,我明白你们的意思。你们不收就是看不起我。我老了……"
看着老人蹒跚的身子,这下轮到我傻了,这么会这样呢?倒是父亲劝我,先收下吧,我们吃饭。饭桌上,父亲说老人这是礼,你不要拂了老人的一片心,你帮他背了毛竹,他觉得欠了你一份人情,不把这点东西拿来,他心里总觉得欠了你什么,你收下了,他觉得还了人情。母亲也在边上说,没事,你走了我把你买来的营养品给他家拿一份去,就说是你的还礼,小辈不能自收长辈的礼。
回城后,母亲在电话里说了许多福祥伯家的事,当然是我的“回礼”的反应。说老人几次来我家,问询我的父母,我什么时候回家去,说要请我去他家吃饭。我让母亲转告我的谢意,谢谢他们·心意领了,饭就算了,每次回家都匆匆忙忙,连母亲烧的饭都吃不够。
临近年关,母亲打来电话,说福祥伯拿来一大块肉,说是自家养的年猪杀了。听说现在城里人都到处买乡下自家养的土猪肉,一定要带给阿水一家人尝尝。
我挂了电话,许久许久,坐着一动不动。我仿佛看见福祥伯弓着腰走在去我家的那条弄堂里,左手夹着烟,右手提着一大块肉,正喜滋滋地往我家走去。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古风”为题,是对福祥伯这个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品德的提炼与概括,暗示他的品德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体现。
B.“有我家两块自留地,当年没少去干活。”为下文我帮福祥伯抬毛竹作了铺垫。正是因为“我”当年没少干农活,才有习惯、有能力去帮助福祥伯。
C.父亲劝我收下福祥伯送来的礼,母亲却说“小辈不能白收长辈的礼”,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描写,透露出了父亲和母亲在观念上还存在差异和矛盾。
D.“我”回家,会在村里的老祠堂、老厅和公共场所走走看看,和家族长辈闲聊等细节,可以看出“我”对古老的村庄和淳朴的乡亲们有着深厚的情感。
【小题2】小说中“我”在对福祥伯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的想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论是先秦儒家还是汉代儒家,都积极肯定“现世”生活的正面价值,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生命格局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总的来说,此两阶段儒学关注的重心皆在社会的政治伦理方面,而非个人的心性修养方面。
众所周知,源于印度的佛教本是一种“出世型”宗教,其思想性格与儒学强烈的“入世”倾向是格格不入的。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在中国已很发达且根深蒂固,这使得佛教必须做出一定程度的“性格调适”,否则很难在中国扎根立足。印度的大乘佛教本有中观、瑜伽行和如来藏三大学派,后来只有如来藏一系在中国生根并被发扬光大,正是因为如来藏强调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的“性善论”、“人皆可为尧舜”等说法较为接近。而由唐代高僧慧能创立的禅宗,宣扬“心即是佛”、“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把大乘佛教不舍世间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佛教的这种中国化,拉近了它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禅宗也因此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然而,佛教与儒学毕竟有着无法逾越的价值鸿沟:宋代的“尚文”政治,大大促进了士大夫经世精神的复苏,加之异族欺凌所激起的民族意识高涨,一批儒者举起唐朝曾上书《论佛骨表》的韩愈之“辟佛”旗帜,掀起了新一轮的排佛浪潮。文坛领袖欧阳修称佛教为“魔教”,呼吁儒者要“修其本而胜之”。儒家的批判使得一些禅门大师极力弥缝儒、释二教之异,为佛教辩诬。如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认为儒、佛二教皆出自“圣人之心”。他以佛教的“五戒”“十善”比附儒家的“五常”,强调僧人必须对父母尽孝,力陈佛教符合“王道”,在“正人心”、“兴善止恶”等方面可辅助儒教治理天下。诚如学者所言,《中庸》《大学》等著作之所以恰恰在宋代被“发掘”出来,并一跃成为承载“道德性命”奥义的儒家经典,主要不是新儒家“返之六经而后得之”的结果,而是契嵩等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的结果。
“熙宁变法”之前,宋儒大体上还保持着内圣外王的义理格局。但到了南宋,新儒学已经逐步占据思想界的主流地位,很多儒者对佛道心性理论自觉不自觉地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儒学的精神面貌。这一变异的突出特征是儒家的“内圣”压倒了“外王”。尽管“得君行道”仍是后来大多数儒者高悬的人生理想,但从思想重心看,如何安顿身心性命则成了他们关切的焦点。这一变异,对于儒家道德人格的挺立、审美意境的提升、生命体验的深化,乃至“了生死”都有重大意义,但儒学原来强烈的经世致用品格反而因此有所减弱。至明代阳明心学的出现,这一趋向更加明显,其修养工夫论尤其到了“牛毛茧丝,无不辨晰”的地步。儒学至此,可算在思想战场上对禅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这一“胜利” ,恰恰是以对禅宗心性智慧的深度吸纳为前提的。
(摘编自孙海燕《儒学与禅宗的思想史“恩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秦和汉代两个阶段的儒学都特别关注社会的政治伦理,主张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
B.慧能创立的禅宗使得佛教日益世俗化、人间化,这样就拉近了佛教与中国人的心理距离,因此能得到快速传播与发展。
C.如来藏强调的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的思想与儒家主流学说思想相对接近,因而如来藏系得以在中国生根并发扬光大。
D.在佛教传入前,儒学作为一种本土思想,已在中国根深蒂固。所以,佛教要想跻身中国需要将“出世”转化为“入世”思想。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社会崇尚文治,再加上受到异族的欺侮,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大批儒者掀起了排佛浪潮。
B.南宋时期,很多儒者对佛道心性理论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使得他们越来越关注修身齐家、安顿身心,并将之作为他们的人生理想。
C.《中庸》、《大学》等著作能够在宋代成为儒家经典,与这一时期一些高僧大德儒者化、士大夫化,极力弥合佛教与儒学之间的鸿沟有密切关系。
D.为了弥合儒佛二教之间的差别,云门宗禅师契嵩作《辅教篇》,寻求儒佛二教之间的共同之处,认为佛教可帮助儒教治理天下。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到了南宋,由于儒学原来强调的经世致用的思想有所减弱,所以,儒家将关注的思想重心转移到内在品德的自我提升上。
B.韩愈上书《论佛骨表》高举排佛旗帜,体现了儒学与佛教的价值鸿沟,这种排佛思想直到宋代仍被一些儒者所接续。
C.儒学与禅宗的渊源,是在排斥中又彼此吸纳的思想史。比如佛教吸收儒家的人间伦理,再如儒家开拓出“援禅入儒”的宋明新儒学。
D.南宋很多儒者自觉不自觉地吸收佛道心性理论而阐发出新儒学,这一过程也是多种思想合流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