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彻底解决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心与物这些对立面的统一。自然中所含的人性的本质只有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人和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他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为他而存在,——这是人类世界的生活要素(注:“要素”,即“基本原则”。)。只有这样,自然才作为人自己的人性的存在的基础而存在。只有这样,对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变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对于他就成了人。从此可见,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
人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得到充分发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自然是人的肉体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在这过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丰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就是肯定了他自己,他的本质力量就在改造的自然中“对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强和提高了。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基础,实际上也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存在。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一致性。人通过劳动实践对自然加工改造,创造出一个对象世界。这条原则既适用于工农业的物质生产,也适用于包括文艺在内的精神生产。这两种生产都既要根据自然,又要对自然加工改造,这就肯定了文艺的现实主义,排除了文艺流派中的自然主义。
人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有自意识(即自觉性)。他意识到自己就是人类一个成员,而且根据这种认识来生产。动物只在受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片面地生产,人却是根据人类的深远需要全面地自由地生产。这就肯定了文艺的广阔题材和社会功用。具体的实例是蜜蜂营巢和建筑师仿制蜂房的分别。
“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人的生产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与美有联系,而美有美的规律。这句话前面有“因此”连接词,足见是总结全段上文。“此”显然指上文所列的两条:一条是“人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标准就是由每个物种的需要来决定的规律。动物只按自己所属的那个物种的直接需要来制造,人却全面地自由地生产,能运用每个物种的标准,这就是前一条的要求。另一条比前一条更进了一步,“人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去来制造”。这本身固有的标准是属于对象的,也就是根据对象本身固有的规律。恩格斯论述“从猿到人”时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一切其它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所说的“对象本身固有的规律”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自然规律”。就文艺来说,这就涉及认识整个客观世界和人们所曾探讨的文艺本身的各种规律。可见“美的规律”是非常广泛的,也可以说就是美学本身的研究对象。
(选自《谈美书简▪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有删节)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美的旋律”的一项是
A.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对象固有的规律对自然界进行统治。
B.人按照自己所属的那个五中的标准和直接需要进行生产。
C.人通过劳动实践进行精神和物质生产,创造出对象世界。
D.人有自意识,根据人类的深远需要全面地自由地生产。
【小题2】下列关于选文的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对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
B.第二段指出马克思不仅揭示出人与自然的统一,还提出了艺术的美的规律。
C.第三段将人的全面生产与动物的片面生产作比较,意在证实生产的人是一种存在。
D.最后三段,是对第三段的具体阐述,进一步说明物质生产的和精神生产的一致性。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自然对于人作为人和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因此,自然中所含的人性的本质才存在。
B.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加工改造,本质力量在改造自然中“对象化”了。
C.人的充分发展和自然的充分发张是相辅相成的,自然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
D.只有对人原是自然的存在变成人性的存在,自然才作为人性的存在的基础而存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1-23 06:03:4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二
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综合性呈现,完美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表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比如,传统建筑屋顶上的瓦块,排成一道一道的沟,有利于雨水沿着凹槽流下来,最下端还有一个称为“滴水”的瓦,目的是收集雨水,让它成帘幕状滴到地上。这一连串的接雨、导雨、排雨过程,就是一种顺应自然的设计。
有人认为,中国建筑是木造结构的,没有西方砖石结构的建筑牢固耐用。但是木造结构的建筑,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和妙处。如建筑中的梁架,用的是可以略有变形的直角榫头式屋架,这有别于西方的铁桥式屋架。木造结构屋架在地震来临时,会随之摇动,因为具有弹性结构的特征,不但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而且在地震荷载下通过变形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从而减小地震响应。陕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都是超过千年的木造建筑,不知历经多少自然灾变,依旧屹立于世,这种优异的弹性结构功不可没。中国古代建筑的美感,也是颇为独特的。传统建筑的韵律、力量、协调是曲线所赋予的。如中国建筑中随处可见的曲线美,就深得大自然中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的生命神韵。
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建筑,都和地质地理、生态环境有着紧密联系。中国幅员辽阔,各地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各存在差异,于是建筑的形态也是  A 。从外观上讲,北方建筑显得厚重朴拙,南方则轻巧细致。另外,中国位居北半球,坐北朝南是人们最喜欢的方位,因为背可以挡北风,面可向温和的南风。平常人家的门前,对联上写“向阳门第春常在”就是此意。
不同建筑,其主材各不相同。中国人在建筑过程中,善于   B 。北方的黄土高原,人
们直接在山体上开挖窑洞,这种民居不仅冬暖夏凉,还牢固耐用,成为中国民居中的独特风景。在窑洞建筑中,山西平陆有一种窑洞则是下沉式的。在平地上往下挖方洞,作为庭院;再于四壁凿出半圆形山洞,作为房间;其入口处由斜坡式隧道连成,因而从平地上是见不到房屋的。福建和广东盛产优质石材,建筑除了台基柱用石头外,连墙垛也是石块,甚至屋顶下的斗拱也用石雕。而在我国西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当地多使用一种被称为“井干式结构”的筑墙法,将木材一根一根平行叠起来,两面墙呈九十度交叉,在墙角可以看到凸出来的每根木材的断面。广大南方地区的建筑结构,多用“插拱式”或者“穿斗式”,正是基于木材资源丰富之故。
中国传统建筑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彰显出古人高超的生态智慧。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建筑,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骄傲。
(取材于陈华文《探究建筑里古人的生态智慧》)
【小题1】根据材料二,在文中A、B两处的横线上分别填写恰当的成语。
【小题2】请指出材料二第二段中与该段主要意思联系不紧密的一组句子,并提出修改建议。
【小题3】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二段在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时,它们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小题4】《边城》中描写的茶峒“吊脚楼”,与材料二所介绍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哪一特点相吻合?
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吊脚楼。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武帝建立了独立的地方监察制度—刺史制度。刺史制度的渊源可追溯到秦代的御史监郡制。自惠帝以来的御史监郡制已经出现了监御史不奉法、多失职,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情况,文帝不得不派丞相史巡视地方并督察监御史的行为。但是,丞相史巡视又带来了监察权力不集中,监御史、丞相史职事重叠交叉、互相推诿的问题。汉武帝元封元年.御史监郡制废止,建立了刺史制度。
关于刺史之职掌,根据颜师古注引的《汉官·典职仪》可知,刺史“以六条问事”,不在六条范围之内的,则不予过问。而从“六条”的内容看,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有关。这里的“二千石”是指郡国守相,因而刺史的监察对象主要是郡国守相和地方豪强。这表明武帝初置十三部州刺史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郡国守相的监察,防止守相专权坐大。
这一制度一直为后人所赞誉,清顾炎武称“刺史六条乃百代不易之良法”。隋朝的巡察六条制度,唐朝的十道巡按制度就是西汉刺史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不过根据《汉书》记载,刺史职责还包括对诸侯王的监察。
汉武帝设立刺史,实现了监察权和行政权相分离,标志着汉代对官吏监察权的独立,也基本上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但是,随着监察权与行政权的分离,掌握监察大权的监察官权力越来越大。监察制度设立的目的是监督百官.尤其是地方郡守的贪腐和不法行为。如何保证监察官吏自身廉洁,真正做到依法监察又是一个新的问题。秦汉时期在监察制度设计上,既让监察权与行政权逐渐分离,扩大监察权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化对行政官吏的权力制约,又运用行政手段,制约监察权力的膨胀,以保证监察权力被制约在一定范围以及监察官吏的清正廉洁,形成了一种双向制衡机制。
汉代在御史这一主要监察系统之外。又让行政最高长官丞相担一定监察职责,使两府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虽然朝中文武百官和地方郡守县令都处于不同监察官吏的严密监督之下,但反过来,秦汉时期所有官吏也有权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吏进行举奏弹劾。  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守,权力很大。汉武帝为了防止刺史滥用职权干扰地方政务,规定刺史只能以“六条”监察。如果依法行事,则会受到褒奖。如果刺史追求“六条”以外的监察权力,地方郡守有权举奏弹劾,并使其受到惩罚。
虽然监察官负责督察百官,但必须听命于皇帝,实际上他们也与其他行政官吏一样处于皇帝的监督之下。在监察系统内部,秦汉时期要求监察官吏之间相互监督,尤其是御史中丞负有对本系统属吏督察之责。如严延年是侍御史,仅仅因为没有阻止受到弹劾的大司农入宫,作为侍御史的严延年就受到御史中丞的斥责。秦汉时期监察制度设计上的这种相互制约机制,既是保证行政官僚廉洁奉公、勤政廉政的需要,又有效防止了监察权力失控,避免监察权力滥用。
(节选自李传印《“百代良法”已是一个传说》)
【小题1】下列关于“刺史制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刺史制度是一种独立的中央对地方实施监察的制度,最先为汉武帝所建立。
B.刺史制度的源头可上溯至秦代的御史监郡制,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C.刺史制度是在御史监郡制及丞相史巡视制均让监察权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建立的。
D.刺史制度由刺史对地方行使监察权,其监察的主要对象是郡国守相和地方豪强。
【小题2】(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秦汉时监察权与行政权“双向制衡”关系的一项是
A.汉代在御史这一主要监察系统之外,又让行政最高长官丞相担一定监察职责,使两府之间相互监督和制约。
B.朝中文武百官和地方郡守县令都处于不同监察官吏的严密监督之下,同时所有官吏也有权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吏举奏弹劾。
C.刺史以“六条”问事,监察地方郡守,若追求“六条”以外的监察权力,地方郡守有权举奏弹劾,并使其受到惩罚。
D.虽然监察官负责督察百官,但必须听命于皇帝,实际上他们也与其他行政官吏一样,均处于皇帝的监督之下。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对“刺史六条”作出了解释说明,由“六条”内容可看出刺史的监察对象是哪些人。
B.清代顾炎武对“刺史六条”给予高度评价,隋朝的巡察六条制度及唐朝的十道巡按制度都完全遵循了汉代的“刺史六条”。
C.汉武帝设立十三部州刺史,加强了对地方郡国守相的监察,有效地防止了守相专权坐大,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D.在监察系统内部,秦汉时御史中丞对本系统属吏负有督察之责,如侍御史严延年曾因滥用职权受到御史中丞的斥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给房产政策排排队
李杰
据说,福建漳州的市民已经开始怨声载道了,说外地投资者炒高了当地的房价,但是这虚火上升的房市,真不是这些辛辛苦苦存点钱,怕被通胀吃了,又没有其他投资渠道的小投资客的错。那到底是谁的错?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给去年以来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国十条”“国五条”“新国八条”等房产政策排排队。
首先,这些北漂的福建人是在北京的限购令下转到漳州去投资的。目前的限购范围是“各
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这样的限购范围已经让买房的资金集中到像漳州这样的四线、五线城市了,结果当然是推高这些城市的房价。这颇有
点拉别人下水的嫌疑:既然我们大中城市房价都高了,你们四线、五线城市不准独善其身,
要死大家一块死,让高房价的虚火烧得更广阔一些吧! 
既然如此,是否四线、五线城市也要限购呢?那钱就往农村菜地跑了。农村也限购?那就
请取消房市吧,宣告几十年的市场化改革在房地产上的失败,让我们回到计划时代的福利分房,大家均贫富。
限购在政策效果上,表面上暂时控制了有钱人聚集的北京、上海的房价,但实际上却推高了普通人聚集的中小城市的房价,这公平吗?近期的房产政策中,这是我最不赞成的一项。
相反,放开市场,在北京、上海开建像英国海德公园旁边的海德公园一号,或像迪拜的那栋会随风360度转的豪宅,同时保证买房人的隐私、安全,高端的投资客就会转向消费这些高端房产,而不会出现一个富人买了88套低端房产的情况。
所以,中低端房产价格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市场房产的供给结构被扭曲:安全的豪宅缺失,金主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跟穷人们抢房子去了。
房产税政策也有类似的问题。重庆的房产税就是对豪宅开刀,对豪宅的消费征收高额税收。富人多交点税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他们的收入所得税已经交了。如果觉得他们交得不够,可以提高所得税率,或者加强征收,减少逃漏税,而不是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要重复地为自己的财富交税。或者鼓励他们向陈光标学习裸捐,到处散钱,这样既能帮助落后群体,又能给富人们应有的声誉。
房产税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税”这个宇。去年税务总局决定要在来年给大家有效地减
税,藏富于民。但是今年以来,减税的新闻没看到,充斥眼球的都是房产税、土地增值税、
营业税,以后估计对卖房的差价也得征收资本利得税了。我很赞成这种观点:请政府在每增加一项税收的同时,减少另一项税收,即使没有还富于民,至少也得保持总体税负的稳定吧。
我给房产税排队的结果是:也是我不赞成的,但是不像对限购令那样毫无保留地反对。如果国家能保证收上来的税收能真正用于改善民生,而不是仅仅增加了官员们“寻租”的资本,而且不增加总体税负,房产税当然还可以是政策选项之一。但是要满足这些前提条件尚需时日,而且可能时日不短。所以,到我们能够保证钱的使用效率的时候再开征房产税吧。
所有房产政策中,让我举起两只大拇指赞扬的就是高首付政策。毫无疑问,中国房地产有泡沫,而我们知道泡沫是不好的。最不好的情况是,房产泡沫延伸到银行体系,让银行的贷款来支持、消化房产的泡沫。经济危机经常伴随着银行危机,而银行危机很多是由于房地
产的泡沫破裂所导致的。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血淋淋的例子,1997年的东亚金融
危机也是如此。
所以,应该给房地产市场跟银行体系建一个防火墙,而这个防火墙就是高首付:首套房子的首付可以是50%,二套的首付可以是60%,三套以上可以是100%。当首付达到100%,房产市场基本就不关银行的事了。
有了高首付的保护,银行体系要受到损失必须等到房价大跌50%—60%以上,这在中国下跌也只是让银行刚开始损失而已,离重大损失还早。因而,只要保证了金融体系的安全。房产市场的涨涨跌跌都只是牵涉到投资人自己的钱,不关别人的事情,不会造成太大的负面影响,国家也不需要干预太多。
美国次贷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就是银行贷款给不够资质的买房者,近乎零的首付,让银行承担所有的风险,银行又把这些次贷证券化打包,卖给全社会的投资人,进一步把风险向金
融体系以外传播。而这样风险的产生和传播恰恰可以通过高首付来消除。
另外,让我举一个大拇指的政策是合理的利率和汇率政策。
提高存款利率,让大家存款不被通胀侵蚀,减少大家恐慌性投资的冲动;提高贷款利率,加大房贷的资金成本。这不仅对压低房价有作用,对全社会的通胀管理也很有好处。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反对房产限购政策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限购的政策效果不如想象中的理想,限购造成了不公平。
B.四线、五线城市的限购,宣告几十年的房地产市场化改革的失败。
C.限购不如放开,调整市场房产的供给结构,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
D.目前的限购范围,推高了四线、五线城市的房价。
【小题2】关于房产税政策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豪宅征收高额税收,客观上是让富人为自己的财富重复交税。
B.征收房产税至少在眼下是不合时宜的。
C.国家应该保证税收能真正用于改善民生,而不能成为官员们“寻租”的资本。
D.今年以来,房产税、土地增值税、营业税、资本利得税等税种充斥眼球,并不如税务总局所言有效减税,藏富于民。
【小题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为了帮助落后群体,给富人应有的声誉,政府可以要求富人多捐款。
B.开发安全的豪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富翁抢购中低端房产的热度。
C.漳州房价上升,根本原因并非外地投资者大量涌入当地房市。
D.合理的利率有利于全社会的通胀管理,且能有效地抑制房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很早就有为死者驱祟辟邪的风俗。镇墓兽的出现好这种风俗的体现。在幽冥之都对死者威胁最大的是罔象。《风俗通》载,罔象喜食死人肝脑,人莫能禁。为对付罔象,古人先以刍灵,《礼记·檀弓》载,当时人死后,人们“束矛为人马,谓之刍灵,神之类。”除草扎刍灵之外,送葬必不可少的是“方相”,“相”在商周,当为政官或祭祀之官。郑玄注《周礼》:“方相黄金四目,形状极可畏怖,傩时用以驱疫鬼,此又用以驱土怪也。”傩者,面具也。驱鬼,必带面具,而面具之形甚多,据《后汉书·礼仪志》谓,共计“十二兽,有衣、毛、角”之形。墓内所放置的镇墓兽当最早源于方相驱鬼习俗。
方相氏驱鬼习俗虽最早在秦汉已盛行,但秦汉时期墓内林林总总的辟邪之物却很难和方相氏联系在一起。其一为独角兽。秦汉墓内还置似狮子样的镇墓物,三国魏孟康注《汉书》:“桃拔又叫符拔,似鹿长尾,一角的叫天鹿,两角的叫辟邪。”辟邪为故印度梵文的音译,意为大狮子;天鹿据春秋文献载当时有一种鹿,身体随季节变色(或许是梅花鹿),很有神异,称天鹿,看来所谓天鹿、辟邪应为结合狮、鹿的特点而成的神鹿,墓内似狮的镇墓物当为辟邪天鹿无疑。
唐代将镇墓辟邪之风发展到极致。地上植柏,放石狮、石人等;地下置镇墓兽、天王俑、武士俑、十二生肖俑,即(唐会要)所称“四神十二时”(所谓“四神”,指两件镇墓兽和两件武士俑或天王俑),以上构成了立体式的防护网。这种被考古界习惯而笼统地称之为 “镇墓兽”的辟邪物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墓内,但唐代形成定制,一般一墓内两个,一为人面,一为兽面,个别墓内也有双头镇墓兽。
《后汉书·礼仪志》刘向注引《山海经》佚文:“东海中有度朔山,上有大桃树,蟠居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毒,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恶害人者,执以苇索,而用食虎。于是黄帝法而象之,因立桃梗于门户之上,画郁垒、苇索,以御凶鬼,画虎于门,当食鬼也。”文中郁垒即禺垒,亦即偶垒,即今之所谓傀儡,乃古代用以逐鬼的面具大头人也,也即方相氏。唐墓中兽面镇墓兽形状各异,正合方相氏千形百态,当是模拟方相氏的原型而成。
人面镇墓有人认为是山神形象,《山海经》载:“无虞山至南禺山有十四山神,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山海经·中山经》载首山至丙山,其九山之神。“皆龙身而人面”。可我们看到的人面镇墓兽虽神态各异,但均为人面兽身,没有一个似龙身。《山海经》中记述有许多人面兽身的怪兽,亦为虎身人面,由此可见,人面镇墓兽其实应是虎神。
【小题1】下列关于“方相”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在商周时代当为政官或祭祀官,而方相氏的职责是驱鬼怪,其黄金四目,面目可憎,性向恐怖。
B.墓内所放置的镇墓兽应当最早源于方相驱鬼习俗,而方相氏驱鬼习俗最早在秦汉时期已经盛行。
C.秦汉墓葬有独角兽和辟邪等物,但他们都与方相氏没有什么关系,这是因为当时镇墓辟邪之风还未发展到极致。
D.方相氏形象凶恶可怕,能驱鬼怪,到了唐朝,墓中兽面镇墓兽当是模拟方相氏的原型,形状各异,林林总总。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幽冥之都,对死者最大的威胁时罔象,为了对付罔象,人们草扎刍灵,除此,送葬时还会以方相氏驱祟辟邪。
B.被考古界习惯上称为“镇墓兽”的辟邪物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墓内,到了唐代形成定制,一般一墓内两个,分为人面和兽面。
C.镇墓物中有挑拔或符拔的,似鹿而尾长,春秋文献记载当时一种动物很神异,一角的叫天鹿,两角的叫辟邪。
D.唐代墓葬辟邪之分盛行,地上有柏树、石狮、石人等守护,墓内更有镇墓兽、天王俑等辟邪之物,不一而足。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神十二时”中的“四神”指两件镇墓兽和两件武士俑或天王俑,他们共同构成了唐代墓葬立体式的防护网。
B.黄帝取法《山海经》神话,在门户之上桃木刻制的木偶,画郁垒、苇索与虎以御凶鬼,神话色彩浓厚。
C.有人认为人面镇墓兽是山神形象,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但事实表明,这个说法欠缺足够的说服力。
D.无论是方相,还是镇墓兽,都是古代驱祟辟邪的习俗,都能体现人们对于平静祥和的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蒂莫西·诺克斯是一位研究体育运动的科学家,并多次参加过超级马拉松赛。他的数据表明人类在奔跑时拥有无可比拟的散热能力。他同时也认为,人类的奔跑能力是进化而来的。这些有助于解释我们的运动能力以及我们对现代疾病的易感性。
人类的祖先是杂食性类人猿,其身体更适合生活在树上,而不是在开阔的环境中追捕猎物。过去的几百万年,地球气候经历了剧烈变化,非洲从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环境,改变成为视野更加开阔的热带稀树草原环境。我们的祖先在森林撤退的巨变中,渐渐脱离了树上的生活。200万年前,他们已经进化出可以直立行走和奔跑的骨架,可以支持他们连续几小时追逐猎物。在之后一百多万年的时间里,人类除了石头或削尖的木棍,没有更好的武器,所能仰仗的最好的“武器”就是自身耐力。在此过程中,人类的身体有了许多适应性变化,以适合长距离行走和奔跑,迫使猎物也不得不拼命地跑。由于四条腿走路的动物不能在奔跑的同时通过喘气散发热量,最终被逼到中暑而倒的绝境,人类才能以简单的武器获得战利品。
在短时期内,人类祖先的骨骼和大脑结构、空间跟踪能力、沟通能力和身体散热能力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以适应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环境。人类祖先进化出了适合长途奔跑的身体结构:更长的腿,更短的脚趾,更宽的肩膀和更强壮的臀大肌,以及可支持长时间奔跑的较大的负重关节。另外,今天人类的代谢能力也胜过我们的祖先。作为唯一拥有长途奔跑能力的灵长类动物,现代耐力运动员能够实现每分钟每公斤体重90毫升的最大摄氧量。其他擅长长途迁徒的动物只限于马和羚等有蹄类动物和鬣狗、狼等群居食肉动物。
从树居类人猿进化成为智人,人类不仅拥有了精湛的运动能力,大脑也同时发生着重大改变。诺克斯认为,正是这些变化使我们需要通过锻炼来保持大脑健康。因为运动不仅锻炼了肌肉,还能激活大脑,提高神经元连接的数量。今天,绝大多数人不再像远古人类那样靠狩猎谋生,这导致人类成为许多现代疾病的“宿主”。肥胖症、糖尿病以及与大脑功能有关的精神疾病、老年痴呆症,甚至暴力行为这类疾病正成为现代人类的威胁。
诺克斯认为,运动对肌肉和大脑的有益影响至少部分是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引起的。运动可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循环。在肌肉中,BDNF可以增加蛋自质的合成和脂肪代谢,这是运动的主要目标。BDNF可增加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是增强记忆的关键。BDNF对控制体重和能量平衡的大脑视丘下部也产生影响,还促使大脑线粒体更有效地利用氧气,提高人体最大摄氧量。BDNF的增加也有助于强化海马和前额叶皮质,保护人类大脑免受精神问题和暴力行为的不良影响。
虽然运动已不再是一些人群生活中的核心部分,但它仍然在我们的基础代谢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锻炼至少对轻度抑郁症患者有抗抑郁作用。简单的锻炼计划,可能是你获得心理和身体健康的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资。运动的成本很低,但如果忽略了它,你很可能要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摘编自《科学与文化》)
【小题1】下列有关人类奔跑能力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多次参加过超级马拉松赛的科学家蒂莫西·诺克斯通过分析研究一些数据,提出了“人类的奔跑能力是进化而来的”的观点。
B.200万年前森林生态系统逐渐变为少树的热带草原环境,人类的祖先在这一巨变中进化出了可以直立行走和奔跑的骨架。
C.人类的奔跑耐力直接源于身体结构:长腿、短趾、宽肩、强壮的臀大肌和较大的负重关节,与大脑结构、身体散热能力几乎无关。
D.人类追逐猎物时长距离奔跑的耐力,是远古人类将猎物逼到因奔跑中暑而倒的绝境,并利用简单武器获得战利品的最好“武器”。
【小题2】(小题2)“运动对大脑的有益影响部分由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引起”,下列各项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
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增加肌肉中蛋白质的合成和脂肪代谢,有助于治疗肥胖症和糖尿病等病症。
B.运动可激活大脑,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循环,增加大脑中神经元的连接,增强记忆。
C.BDNF对大脑视丘下部也产生影响,还促使大脑线粒体更有效地利用氧气,提高人体最大摄氧量。
D.BDNF的增加有助于强化海马和前额叶皮质,保护人类大脑免受精神问题和暴力行为的不良影响。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远古人类,运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运动虽不再是一些人群生活的核心,但它在基础代谢中的作用仍很重要。
B.运动能锻炼肌肉,还可以让轻度抑郁症患者抵抗抑郁;而缺少运动是人类成为肥胖症等许多现代疾病的“宿主”的原因。
C.由于拥有精湛的运动能力,人类实现了每分钟每公斤体重90毫升的最大摄氧量,超过了有蹄类动物和群居食肉动物。
D.哪怕是简单的运动计划,只要坚持,我们就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这也许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