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史学大师阎宗临
夏明亮
①1904年阎宗临诞生在山西省一户农民家庭。他自幼喜欢读书,苦于家境窘迫,上小学时经常步行十多里山间小路到表兄家借书阅读。小学毕业后,父亲想送他到县城里的店铺当学徒,早点赚钱贴补家用。表兄深知这个表弟嗜书如命,读下去可能会挣个好前程,于是主动提出每年资助二十元,这样他的读书生涯才未致中断。1919年,阎宗临考入五台县川至中学,毕业时,化学老师乔松岩先生建议他去北京报考高等师范。当时家里再也拿不出钱来,他就拿着乔先生给的十元钱,孑然一身前往北京。
②因在中学数理化和外语基础太差,阎宗临没有考取高等师范,坐困愁城,维持生活成了问题。经朋友劝说,他报考了梁漱溟先生在山东曹州开办的重华书院,斩获第一名。梁先生爱才心切,亲自到旅店看望。得知阎宗临的困境后,他慷慨允诺为这个穷学生负担食宿并免除学杂费。
③重华书院的课程以儒学、佛学和印度哲学为主。阎宗临试读了一段时间,对这些课程提不起兴趣,还是想读文学或历史学。他思虑再三,毅然向梁先生辞行。梁先生不阻青年人之志向,欣然放行。这段相处虽时间不长,但梁先生那渊博的学识、宽厚的为人,给青年阎宗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④一个偶然的机会,阎宗临结识了留法归国的学生华林。华林得知阎宗临想读“洋书”的理想后,竭力劝说他赴法勤工俭学,并应允代他在法国联系工作事宜。
⑤历经一个多月的海上颠簸,阎宗临终于到达法国马赛港,通过法华教育会进入公学开始学习法文,同时打一些零工维持生计。经历了整整五年的打工生涯,阎宗临于1929年冬天正式注册为瑞士伏利堡大学文学院学生,主攻欧洲古代和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化课程。
⑥拉丁文晦涩深奥,在语言学界有“死文字”之称。学校规定,东方国家的学生可以免修拉丁文,学校里几位日本籍学生知难而退,申请免修,只有阎宗临这个中国学生硬着头皮选修了拉丁文。在阎宗临看来,这不仅是因为要获得伏利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位,必须通过拉丁文考试,更是因为西方历史原著大多是用拉丁文写成的。不学通拉丁文,就无法真正理解欧洲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本着“触摸欧洲文化灵魂”的精神,经过三年多的刻苦学习,阎宗临熟练地掌握了拉丁文,听说读写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1933年夏,阎宗临获得瑞士国家文学硕士学位。
⑦1929年11月,阎宗临拜访了心仪已久的罗曼·罗兰先生。在一间堆满书籍的接待室里,他与罗曼·罗兰开始了一场超越年龄、语言、国籍等诸多界限的敞开心扉的畅谈。他们从托尔斯泰谈到中国的辜鸿铭,从《阿Q正传》谈到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两人越谈越契合,越谈越投机。罗曼·罗兰非常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深为欧洲人对中国的不了解而感到惋惜。
⑧1937年7月,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阎宗临再也无法在书斋中安坐下去,他毅然向岱梧校长辞行。校长再三挽留,说瑞士是中立国家,不会有战争的危险,而且他可以帮助阎宗临取得瑞士国籍。阎宗临婉言谢绝了,他说:“国家有难,留在国外怎能安心?外国人也会看不起你!”
⑨回到战乱中的故乡山西,阎宗临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到阎锡山的太原绥靖公署担任外文秘书,是到山西大学担任教授。作为受过西方民主文明洗礼的自由知识分子,阎宗临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
⑩1938年6月,阎宗临应广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任仁之邀,赴桂林受聘出任广西大学历史系教授。身处战乱之中,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阎宗临决心用自己的全部心血,为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贡献一份华夏学人的绵薄之力。正如他在《罗马史》自序中所写的那样:“一个读书人,在那离乱之时,外面秩序破坏如同沙漠中的生活,所可求者,只有设法安定内心的纪律,埋头工作,我运用这种愚蠢的认识,试将所投之罗马史,整理成书。这并不是一种如何新奇的著述,这只是一个清苦的中国教授,苦守他的战时岗……”
在桂林的六年是阎宗临一生中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的时期。在教学之余,他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写作了大量学术论文,在他去世后结集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欧洲文化史论》《中西交通史》三部著作,共计六十余万字。
阎宗临在欧洲生活十三年,其中五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对欧洲社会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他刻苦攻读欧洲的历史和文化,从本科直至博士,对欧洲又有深刻的理性认识;加之他又有深厚的国学根底,真正实现了中西会通,因此他的学术著作被史学界誉为“多年来罕见的一种真学术”,而且这些著作又大多是在他四十岁之前完成的,这在20世纪的史学界真可谓风毛麟角,“大师级学者”的称号对他而言实属当之无愧。
(摘编自夏明亮《阎宗临:史学大家的辉煌与遗憾》)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阎宗临家境贫寒,由于他聪明好学,成绩优异,所以多次得到别人的帮助。表哥每年资助他二十元,中学老师乔松岩以实际行动支持他赴京参考,梁漱溟先生免除他的学杂费。
B.因为对重华书院的课程没有兴趣,阎宗临便离开了重华书院。他虽然与梁漱溟先生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梁先生对他的影响并不小。
C.虽然拉丁文有“死文字”之称,但阎宗临为了真正理解欧洲的古代历史和文化,毅然选修了拉丁文。通过他的刻苦学习,终于熟练地掌握了拉丁文。
D.罗曼·罗兰仰慕中国的古老文化,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也相当熟悉,但他还是为自己不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而内疚,为欧洲人不了解中国而惋惜。
【小题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阎宗临初中毕业后,拿着乔松岩老师资助的十元钱,只身一人前往北京报考高等师范。这为他后来成为史学大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阎宗临回国后,拒绝了外文秘书一职,而选择了山西大学教授,说明他对当时国民党统治缺乏民主的强烈不满,以及他对民主的追求和向往。
C.阎宗临说“我运用这种愚蠢的认识”“苦守他的战时岗位”表明他在国家离乱之时,以一个文人的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可能,为国家排忧解难。
D.为了能更好的了解欧洲社会,有助于自己更好地攻读欧洲的历史和文化,阎宗临长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经历了五年的打工生涯。
E. 阎宗临的学术著作被誉为“一种真学术”,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他将深厚的国学与对欧洲社会、历史、文化的理性认识融合起来,实现了中西会通。
【小题3】阎宗临并没有因为梁漱溟先生对他的优待而违心地留在重华书院学习,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30 03:5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8月23日,我国“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英、美、日三国之后,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由中国科学院与广东省共同建设的大型科学装置,它通过直线加速器和环形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至16亿电子伏特的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从而进行科学研究。在2017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首次打靶成功并获得中子束流后,加速器运行稳定,首期三台中子谱仪已顺利完成样品实验。国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先进,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可以说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与利用光的同步辐射不同,中子是不带电荷的一种粒子。当中子与物质的原子核相互作用时,有些中子会直接穿过,有些会像弹珠一样打在原子核结构上,使飞行方向偏离。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中的谱仪研究中子的飞行轨迹,就能反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从而进行科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粒子物理学家陈和生说:比如说深海可燃冰的研究,它需要模拟千米深水下的压力,需要很厚的容器壁,这样只有散裂中子源的中子能够穿过,而且中子散射对碳、氢、氧、氮这些轻的元素敏感,所以它能够很清楚地分出这个可燃冰的结构。我们只有搞清楚了可燃冰的性质,我们才能够安全有效地使用可燃冰。

(选自2018年8月24日“央视网”)

材料二:

广东东莞大朗镇,是被称为“国之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的基地。从2006年5月在这里选址,到2017年中子源首次打靶、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再到2018年启动首批实验……陈和生院士带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散裂中子源项目团队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二年。

1998年,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乃至高能物理所发展陷入困境时,陈和生被任命为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制定正确的发展规划,带领大家冲出低谷期,成为他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他提出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BEPCI)方案。

同样让陈和生信心满怀的还有他领导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散裂中子源就像一台‘超级显微镜’,可以研究DNA、结晶材料、聚合物等物质的微观结构”,为诸多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提供最先进的大科学研究平台。

2006年5月,陈和生来广东为中国散裂中子源选址,最后选择了东莞。克服了重重困难,2011年10月中国散裂中子源终于奠基,陈和生担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

2017年11月,在加速器、靶站和谱仪首轮联合调试中,中国散裂中子源实现了25Hz束流打靶运行,平均束流功率超过10kW,提前达到打靶束流功率的验收指标。

(选自2018年8月16日“央视网”)

材料三:

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快循环同步加速器遇到了新的技术难题。“当时,我国还没有研制过快循环同步加速器的25赫兹交流磁铁。我们向美国、日本研究所的专家请教,但他们只懂科学设计,关键技术掌握在国外大公司手中,不能告诉我们。”傅世年说。

于是,科研人员与工厂技师咬紧牙关,联合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后,终于研制出合格的磁铁。研发团队还提出了谐振电源的谐波补偿方法,解决了多台磁铁之间的磁场同步问题,其效果优于日本散裂中子源。

不仅如此,陈和生介绍,散裂中子源的“眼睛”——中子探测器的核心技术也曾由外国掌握,经过攻关,科研人员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测器,各项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7年8月28日10点56分18秒,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打靶并输出了第一束中子,中国人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散裂中子源。

(摘自2018年8月29日《中国科学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之一,中国散裂中子源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B.与原子核相互作用,中子会有不同轨迹,科研人员通过散裂中子源谱仪研究中子飞行轨迹,推出原子核的内部结构,因此散裂中子源有“超级显微镜”之称。
C.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曾有过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陷入困境的时刻,项目奠基到顺利产生第一束中子也经过了十多年时间。
D.中子探测器被称为散裂中子源的“眼睛”,这项技术曾由外国掌握,我国科研人员刻苦攻关终于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探测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裂中子源通过加速器将质子束增加超高能量后引出,撞击钨靶产生中子,这种大型科学装置将为我国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B.要安全有效地使用深海可燃冰,必须了解它的结构,弄清它的性质;只有通过散裂中子源的中子才能做到这一点,这充分说明了散裂中子源的作用。
C.陈和生院士带领项目团队建设中国散裂中子源成功的事实说明,必须要让懂原理和技术的科学家担任科学项目工程的领导。
D.在散裂中子源研制中,攻克快循环同步加速器和中子探测器核心技术的难关启发我们关键技术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并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散裂中子源研制成功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来,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易》所谓不遗、不流、不过者也”。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民胞物与”思想,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将儒家的天人观、物我观、知行观提升至新的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亦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观念为立论的理论依据,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实践化。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并且,“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此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日月之行。在临床治疗中,中医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亦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治病必求于本”。进而言之,中医学不仅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是一个统一体,亦即人体-自然-社会是统一的有机整体。

“天人合一”思想既是一种宇宙观或世界观,又是一种伦理道德观(生态伦理),代表着一种人生追求、一种精神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天人合一”“天人和谐”为根本特点的整体思维观念和思维方法,对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促进社会的协调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彭华《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整体思维是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B.“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最早是宋代学者张载提出的。
C.“民胞物与”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它提升了整体思维的境界和层次。
D.中华传统医学以儒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在临床上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论述“整体思维”的重要概念,为论证中国传统思维的特征做准备。
B.第四段引述儒道两家的代表性观点,论证了他们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
C.文章不仅论证了中国传统整体思维与西方的渊源关系,也论述了其现代价值。
D.文章以总分总的结构,论证了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的表现与发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周易》到儒道两家诸子,虽然在“天人合一”之理的表述上有差异,但在思维观念上是一以贯之的。
B.我国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实践,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特征中整体思维的理念。
C.根据中华传统医学理论,人体与天地相互影响,因而医生可以选择从自然或社会的角度诊断并治疗疾病。
D.继承发展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整体思维”,有助于保持人类的生态平衡,也可使社会发展更加协调稳定。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新华社瑞士达沃斯1月24日电   1月24日,刘鹤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18年年会上,以“推动高质量发展 共同促进全球经济繁荣稳定”为题发表致辞。其中明确指出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到2050年分两步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还需“三大攻坚战”,其中之一是“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也是对传统增长方式的调整。未来三年,我们将加大污染防治力度,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资源消耗强度降低,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升,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事实上,我们所做的这件事,就是在采取具体行动信守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落实好《巴黎协定》。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把这件事做下去,也希望和国际社会全面加强合作。

(摘编自2018年1月25日新华网刊文)

(材料二)

2017年空气质量状况

(摘编自2018年1月19日科刊文)

(材料三)中国快递协会预测,今年的“双11”将会带来超过10亿个包裹。根据公开数据,到2020年快递业务量将达到500亿件,大约产生200亿个塑料袋、70亿个气泡袋——凡此种种,都将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

很显然,“电商垃圾”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各种包装垃圾,首先就是饭盒、纸箱。为减少“电商垃圾”,总的原则就是要减少快递包装箱的使用量。一件纸盒或纸箱究竟放多少量才最为合理,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标准。另外,快递纸盒不仅仅牵扯到纸盒、纸箱的问题。纸盒、纸箱本身可以回收,但是在包装中大量使用、粘贴在纸盒、纸箱上的胶带,影响了纸盒、纸箱的收回,其他附属材料如塑料袋、空气囊等包装填充物绝大多数属于不可回收物,无害化处理的流程相对比较麻烦。

在宏观层面,国家邮政局出台了《推动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到2020年,基本淘汰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包装物料,基本建成社会化的快递包装物回收体系;而在微观层面,受“共享经济”概念的洗礼,今年“双11”很多电商将开始采用“共享快递盒”,目前已经有13个城市在使用。要想整个电商消费更加“环保”,全链条环节需要统一行动。作为消费者,在“剁手”购物的同时,恐怕也需要提前在意识上多添一根“环保消费”的神经。

(摘编自2017年11月3日《羊城晚报》刊文)

(材料四)记者了解到,苏宁物流又推出了一款绿色环保新产品——零胶纸箱。这款快递纸箱纯粹借助物理学原理,摒弃各种封箱胶带,做到了零胶带污染浪费。

新款零胶纸箱在普通纸箱基础之上做了很多升级。除了完全不使用胶带之外,更实现了轻便的打开方式。关键之处是盒子两端各设置了牢固的一次性“环保封箱扣”。能最大程度保障客户的隐私与商品的安全。不仅如此,封箱扣由环保材料制作,可以实现自然降解。商品取出后,快递盒交由快递员折叠带回快递点,再循环入仓。整个过程,零胶纸箱能真正做到对自然环境的零污染零破坏。

(摘编自2017年12月28日人民网刊文)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在采取具体行动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落实好《巴黎协定》,希望和国际社会全面加强合作。
B.对环保产生巨大压力的“电商垃圾”有纸盒、纸箱,粘贴在纸盒、纸箱上的胶带,以及附属材料塑料袋、空气囊,其中后二者都不可回收。
C.2017年“双11”很多电商将开始采用“共享快递盒”,这是受“共享经济”概念的洗礼而直觉开展的环保行动。
D.零胶纸箱真正做到了零胶带污染浪费:完全不使用胶带,封箱扣由环保材料制成,可自然降解;快递盒循环入仓。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中的数据显示,2017年京津冀地区PM2.5浓度同比下降多,但空气质量状况依然不如长三角地区。
B.从材料二中发现,2017年空气质量最差榜单最后5个城市都是河北省的,可见河北省的大气污染防治任重道远。
C.电商垃圾最大的问题是包装垃圾,如果都使用绿色环保新产品——零胶纸箱,“电商垃圾”问题就能得到彻底解决。
D.材料三、四说明“电商垃圾”及应对的措施,有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的,也有个人层面的。
【小题3】综合以上材料分析你,我们在环境保护上做出了哪些努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笑嫂
陈国炯
笑嫂喜欢笑,与人相见微微一笑,高兴时哈哈大笑,有时独自一人也偷偷地笑,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捡宝似的笑个没完。因此,没见过笑嫂发愁时是个什么模样。
因为笑嫂爱笑,大家当面笑嫂笑嫂地叫,背后笑嫂怎么笑嫂怎么地夸,好像笑嫂的姓名就叫笑嫂。
笑嫂是我的师傅。我大学毕业应聘到一家铝轮厂搞宣传,负责人事的小老头陪我到车间,对车间主任说,这小伙子到你车间实习一个月,你给他安排一下。车间主任长着八字胡子,看似匪气十足。他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我后,说,一个学生娃,哪能干活。反正一个月后要坐办公室的,就去帮笑嫂做点事吧。车间主任唠唠叨叨的一番话中,我知道有个笑嫂,也有些受辱的感觉。车间主任唠叨完,亲自陪我去厂东边一个堆废料的塑料棚下,扯开嗓门喊,笑嫂,我给你送来一个徒弟,给你打个下手。车间主任的一咋呼,我不但认识了笑嫂,还成了笑嫂的徒弟。
我很顺从地叫了笑嫂一声师傅,笑嫂听了高兴得咯咯地像母鸡下蛋般笑。笑完了就说,你还真听小胡子的瞎话,什么师傅徒弟。笑嫂停了一下对我说,大家都叫我笑嫂,你也叫我笑嫂吧,我可不敢做你大学生的师傅呢。说完又咯咯地笑,把个笑嫂的雅号笑得名副其实。
笑嫂已是奔五的人了,却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女人的那种臃肿,而是清清秀秀,穿戴得也整整洁洁,十分素雅。笑嫂的活不笨重,也不怎么脏,她每天整理着送来的废过滤网,那些过滤网是用来过滤铅水的,用过后铝水沾在过滤网上结成了块。因为过滤网是铁的,沾在上面的是铝,铁几百元一吨,铝上万元一吨。把废铁网当铝卖,人家不要;把铝当铁卖,公司不干。因此,笑嫂把沾在上面的铝块铝屑撬下来,分开卖,谁也不亏。
笑嫂做事很认真,一块块像翻找金子一般,有时我一不留神漏撬了几块,她会猫着腰,捡回来重新撬。这样一来,我也不好意思马虎了,做得一丝不苟。笑嫂还挺关心人,我进公司时是夏天,南方的夏天贼热,加上在似露天一样的塑料棚下,汗似下雨般流,一把把捋也捋不完。笑嫂见了心疼地说,大学生,你去找个地方凉快一下,这点活我做起来很轻松的。我当然不同意,笑嫂就说,还要我陪你啊。说完就咯咯地笑着,连推带搡赶我走。
笑嫂从来不到餐厅吃饭,她每次从餐厅里买来米饭,不打菜,菜从家里带来,等吃饭的人走得差不多了,就打开饭盒,坐在塑料棚下吃起来。那些走过来走过去的人都会与笑嫂打个招呼,笑嫂吃饭了?今天啥菜?还会有啥菜,这个星期吃咸鸭蛋呗。笑嫂咯咯咯地笑着回答,笑嫂的菜每星期换一种菜,咸鸭蛋,炒鸡蛋等等。
那天,我没去吃中饭,笑嫂吃完饭去了洗手间,我想笑嫂经常帮我洗饭盆,我也帮笑嫂洗一次。打开盛菜的铝盒子,里面的咸鸭蛋丝毫没动,完完整整地躺在盒内。当初没在意,后来想想有点问题,以后几天我特意偷看了笑嫂的菜盒,我终于明白,笑嫂一个咸鸭蛋要吃一个星期。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一位同事,同事不满地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我闹了个大红脸。从此我不再看笑嫂的菜盒,也不再提及同一个菜要吃一个星期的事。
那次大地震后,公司开展捐款救援,笑嫂捐二百元,工会主席说,笑嫂你要不少捐一点?笑嫂微微一笑说,多的拿不出,捐二百没问题。工会主席不再说什么了。
实习期满,我到宣传部搞宣传工作。那天工会去慰问贫困职工家庭,领导让我去拍照片,并写一篇通讯稿。走了几户后,一行人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巷里,叩开一扇墨绿色的斑驳的门。门一打开,一张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我有些诧异地叫道,笑嫂?笑嫂仍在笑,把大家让进屋,屋里灯光暗淡,客厅也逼仄,几个人进去后有些拥挤。这时我才知道,笑嫂的丈夫几年前被车撞得瘫痪,长年卧床不起,公公早年已故,婆婆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需照料,一个女儿正在上初中,家里十分拮据。笑嫂照顾两个病人,负担一个学生,又要上班,还从社会上揽来了刺绣,挣几个外快,以补家用。可想而知,笑嫂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我对笑嫂更是敬重了,有事没事总爱往笑嫂的工作场地跑。笑嫂依旧咯咯咯地笑,好像与那个沉重的家没有一点牵绊似的。
那次我与笑嫂聊得很开心,我忽然说,笑嫂你的心态真好。笑嫂知道我想说什么,顿了顿道,家里有这么多病人,谁会不烦,如果我成天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我还活不活?
笑嫂叹口气说,我如果整天苦着个脸,人家见了我,也不会有好心情的。因此我得高高兴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心情。说完笑嫂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小题1】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前两段是说“笑嫂”这个名字的由来,同时交代出她和同事的关系、她乐观的精神以及她对周围人的影响,这些都为后面的内容做了铺垫。
B.笑嫂自己身处困境,却仍然为地震灾区捐200元,这与她每个星期换一种菜“咸鸭蛋、炒鸡蛋”的心理是一致的,表现笑嫂既热心又要面子。
C.“我”关注笑嫂的咸鸭蛋吃一个星期的事,是因为在“我”的心里关心笑嫂, 同事却因此 “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我感到很委屈。
D.“我”开始叫笑嫂师父是“顺从”地叫,并不是真心。但后来却对笑嫂“甚是敬重”,总往她工作场地跑,是因为受到了她精神的感染。
【小题2】小说中的“笑嫂”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作品为什么以“笑嫂”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神是什么样子?人造出的神与鬼,不论多么狰狞,也不论多么恐怖,本质大都是人模人样。

在史前艺术中,有一些半人半兽的艺术形象,不论是绘在彩陶上的或是刻画在器物上的,这样的形象都被我们认作是神面,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这样的神面,表现有特别的恐怖感,你觉得它像人,但并非是人。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大约是一个通例。圆瞪的大眼,龇出的獠牙,恐怖之态令人惶惑。这样的神面,是史前人制作的神灵的简化图形,它并不只是表示一个头面,而是以头以面代表神灵的本体,头面是神灵完形的一个象征,是一个简约的造型。

研究者比较关注的有像良渚文化玉器上雕刻的那些神面,神面装饰在一些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神面刻有向上与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出庄重与威严之感。从良渚人制作的神面看,有的神面是有体有面的完形,而大多都是简化的只有嘴与眼的脸面。大量神面都是这样简化的结果,而最经典的简化,就是最后只留下了神的一双眼睛。

若干件收藏在各地博物馆的传世品玉神面,是研究者经常提到的一些藏品,如美国福格美术馆收藏的一件,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也都有龇牙瞪眼的模样。这些收藏品的年代并不容易确定。

新近在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了一件神面玉饰,玉神面扁平形,正面阳刻狰狞兽面,臣字形大眼,上下均有一对獠牙龇出。这样的一些玉神面,虽然多数都有冠饰,有的甚至还有包括珥饰在内的细致刻画,但都只是一个头像,也都是合于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

当然更早的发现,是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那神面的构图已是非常完整,也已经是很固定的形态,也都显露着龇出的獠牙,狰狞之态跃然眼前。这样的神面年代早到距今7000多年前,这是中国史前陶器上见到的年代最早的神面刻画。这个神面已经相当简化,只留下一张龇着獠牙的嘴;这与后来的良渚文化显得不同,良渚人简化的神眼已经没有了狰狞的模样,而高庙人简化的神面因为獠牙尚存,依然显得狞厉。

史前狰狞的神面,也偶尔出现在彩陶上。半坡文化的彩陶上见过这样的神面,不过以往研究者似乎不大在意这个发现。在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一戴着尖顶帽的神面,一双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神面的左右,还绘有一对倒立的大鱼。这个属于半坡文化的彩陶所绘神面纹,与高庙下层文化以及良渚与龙山文化中的神面纹,并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偌大的獠牙是其共同的特征。不同之处是那两条附加的鱼纹。它告诉我们,半坡文化这样的神面,一定与鱼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与鱼崇拜有关。

将动植物人格化,这是史前人造神的固定方式。一种动物图像,在给它安上一个人面之后,它便有了神格,半人半兽,也就成了神形的固定格式。这样说来,人面鱼纹还真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是什么神格,会不会是水神,或是其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选出的神与鬼大抵都人模人样,不管它多么狰狞,也不管它多么恐怖,实质上大都脱不了人的某些特征。
B.神面的狰狞模样,在史前艺术的表现上是一个通例,这样的神面模样狰狞,大眼圆瞪,獠牙龇出,似人非人,令人惶惑。
C.半人半兽的史前艺术形象是神灵人格化的偶像,它们无论绘在彩陶上或刻画在器物上,都被我们认作神面。
D.史前艺术的神面往往是神灵的简化图形,以头面代表神灵的本体,甚至只留下眼睛或龇出獠牙的嘴来象征神灵的完形。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玉牌、玉钺和玉琮等礼器上,装饰雕刻的大多是简化的神面,神面上刻着向上与向下龇出的獠牙,显得威严庄重。
B.各地博物馆收藏的传世品玉神面的年代不容易确定,美国福格美术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同类收藏品也有龇牙瞪眼的模样。
C.湖南黔阳高庙遗址陶器上刻画的神面,构图非常完整,形态固定简化,獠牙龇出,狰狞生动,是中国史前陶器上年代最早的神面。
D.山西曲沃羊舌村西周晋侯大墓中出土的神面玉饰符合以头代体的神灵图像制作传统,神面扁平,正面阳刻兽面,上下有獠牙龇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史前文化造神的固定方式是将动物植物人格化,史前人赋予一种动物神格,就给它的图像安上一个人面,使之成为半人半兽的神形。
B.临潼马陵遗址的一件陶瓶上绘着一个神面,圆圆的大眼,宽大的嘴角向上龇出一对大獠牙,这种狰狞的神面,很少出现在史前彩陶上。
C.有的半坡文化的彩陶神面左右,绘着一对倒立的大鱼,人面鱼纹可能是半坡人心中的神灵形象,它与鱼崇拜有关,可能是水神或其他。
D.神的模样应该是人为造出来的恐怖,自7000多年前的高庙陶器发展至良渚文化,神面刻画简化成一对獠牙或者一双眼睛,狞厉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