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历史上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却又极其坦然地与平民百姓相伴共存。从史实去考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先民的“本源文化”,然后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分化为“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

民间艺术的共同主题是歌颂生命,歌颂生殖繁衍。这些观念,是由阴阳相交而生万物的古代哲学来的。如甘肃各地出土的葫芦瓶等,即是与葫芦有关的人类繁衍传说的体现,而葫芦又与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有关。伏羲、女娲在民间艺术中是以葫芦中的一对人首蛇身、阴阳合体的形象出现,这与本源艺术的葫芦瓶造型惊人地暗合。

随着社会阶级的产生,一部分民间的工匠被吸收去为上层社会服务,参加上层艺术的创造,形成了非民间艺术,即所谓的“上层艺术”。这些非民间艺术品除了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外,大部分在内容与造型上,离民间的思想形态不远,而仍具有民间艺术那种朴厚、阳刚的风格。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西汉初期和东汉晚期的一部分画像石刻等。

在上层社会的需求下,一部分工匠向专业化发展而成为技师,另一批工匠仍留在民间。但这两类工匠的作品风格已开始有明显的分野。由民间工匠派生出来的百工,渐渐走专业化的道路;作品也由群体制作而变为细致的分工,由此派生出的个性艺术,促成了专业艺术家地位的提高。专业艺术家的诞生,使作者及其作品被列入史册,顾恺之、吴道子、杨惠之等即为代表。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科学属性;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意念,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客观形象都可加以改造、变形或组合。只要作者认为美,便都合情合理,却不必符合科学之理。民间艺术的意念不是沿袭本源艺术的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邪思想。因此,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有一部分是从先人传承下来的,诸如鱼、蛙、葫芦、十二生肖等;另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来,随意念而组合。当然,民间的物质条件和时间都有限,民间艺术不可能像上层艺术那样事事讲求精细。但工多艺熟,以瓷绘为例,经过大量一实践之后,便发展出一个富于韵味、以少胜多的大写意系统。

中国民间艺术的色彩,主要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行、五色观进行组合配搭的。历代的中国平民百姓,觉得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匹配,与天地协调。往往喜爱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因此,原色是民间艺术的基调,但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间艺人会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种颜色,以表达审美和生存功利上的追求。例如喜事的民艺品尚红,丧事的尚白。此外就是个别作者的主观用色,那就更自由、更意念化了。

(摘编自杨先让《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虽有一定的区别,但都源自于先民创造的“本源文化”。
B.民间艺术中的伏羲、女娲是一对人首蛇身、阴阳合体的形象,体现了古代哲学的观念。
C.民间艺术不考虑符合科学之理,这直接导致了那些民间工匠难以走专业化的道路。
D.民间艺人在其艺术作品中运用色彩很大程度上受到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主体部分主要从民间艺术的主题、分化、造型、色彩运用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B.文章在论证民间艺术的分化时,将“上层艺术”和“民间艺术”两方面进行了比较。
C.文章用霍去病墓前石雕的事例论证了上层艺术与民间艺术在内容、造型上的区别。
D.文章在阐述中国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时,从两个部分进行分类,条理十分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分化,但始终与平民百姓相伴共存。
B.由于作品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专业艺术家地位得以提升,从而出现了个性化艺术。
C.受物质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民间艺术难以取得像上层艺术那样的巨大的艺术成就。
D.历代的中国平民百姓往往都只喜爱红色与白色这两种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1 11:38: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藏书的小楼©胡品清

楼这个富于诗情画意的字是中国文学的专利品,尤其是专属于诗的。同一楼字在法文或英文中便只是建筑学上的名词,平凡庸俗,仅仅意味着平房或楼下的反面,不蕴涵任何美感,而楼字在中国文学里是富于诗意的,会引起诸多美丽的、奇妙的联想。

楼是凌云的建筑,所以会引起空灵飘忽的感觉,如“楼阁玲珑五云起”“山外青山楼外楼”。

在昔日,女孩子们的闺房常常设在楼上,所以楼又是富于浪漫色彩的。它是名门闺秀的寓居:“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它是歌妓们的寓居:“美人一笑搴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它也是宫女们的居所:“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楼是高出地面的建筑,所以视野辽阔,宜于远眺。李后主在思乡的时候便攀登他谪居的小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游子远征的时候,被遗留在家里的思妇便在楼头忧郁起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楼是触及重霄的建筑,所以气象万千。月明风静的夜间,楼提供一个空灵的境界:“小楼回首,明月自纤纤。”伤春时节,楼提供一个凄楚的意境:“子规啼月小楼西。”而在欲雨还睛的时刻楼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山雨欲来风满楼。”

楼是古典,楼是东方。假如我是一位音乐家,我要以楼为主题写出一套组曲表现楼的各种意境、景象和情调。我要以小提琴的幽雅奏出“十二楼中月自明”的静夜,我要以横笛吹出“子规啼月小楼西”的凄清,我要以喧哗的小鼓和喇叭响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萧瑟。我要以肖邦式的夜曲在钢琴的键子上弹出“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的幽怨。假如柴可夫斯基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可能写出比“胡桃夹子”更空灵的作品,假如蒙内曾住过中国古典的小楼,他会留下更多印象派的画面。啊!楼这个字,太美了。

关于我的小楼,我能说什么呢,除了它曾给我留下一些美好的回忆?一年前,在此楼中,一切原也是寓于诗情画意的,如今只是一条幽暗的甬道的地方。那时我的小楼确然是美丽的,我可以静静地伫立楼前迷失在各种意境中。凌晨的微风中有树枝的沙沙声,有自画眉鸟的喉头滑出的清脆的歌声。

在阴晦的日子,看迷迷蒙蒙的远山,真能体味到“数峰凄苦,商略黄昏雨”的意境,而“山雨欲来风满楼”更是这小楼的写真,因为华岗原是风岗,而我的小楼也就是风楼了。落日的楼头又是何其明艳!假如我是一位写生画家我要把远山的紫,落日的胭脂,暮天的柔和与明丽变为静止的永恒的悦乐。

楼在山间,树在山间,楼在山山树树间,月明星稀的晚上,我们总爱看那一片森林,很蓝,很朦胧。“我便是小王子,”他说,“来自那星,那最微小的一颗。”我听着,迷失在蓝蓝的夜里。

那仿佛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那富于浪漫情调的楼廊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甬道,甬道的那一边仲延出去便是一幢加筑的小楼。于是我清晨的廊外不再是霞光满天,黄昏的窗外不再响起夜曲,也永远不会明月一楼了。

而且那些不知愁的女孩子们全迁来了。前窗外,不再有宁静,后窗外是一栋未完成的建筑,像一个黑色的巨人以庞然的阴影掩蔽一山美景。于是幽暗总停驻于室内,总是灰蒙蒙,冷冰冰的。永远抖不落冷湿和阴霾,纵令春山已是无处不飞花。

冬去,春来,而小楼无春,没有阳光惊醒昏睡的盆景,圣诞红都苍白,龙柏也萎死。

真不再留恋这失却了最重要的东西的小楼,也再不知道如何形容它,给它命名。不再是栖霞楼,不再是夕照楼,也不再是待月楼。它被摒弃于一切美好之外,不再空灵,不再凄迷,不再罗曼蒂克,我也不再能静静地伫立楼共。剩下的只有书架上那些美丽的洋装书,竖立着,斜倚着,色彩缤纷,像一些穿红着绿的小女孩。于是我只能懒懒地蜷伏于室内读露薏丝拉贝香艳的十四行,听小王子讲玫瑰和狐狸的故事。若此我只能把这所小楼命名为藏书的小楼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从“楼”字写起,然后紧紧围绕“楼”这一意象,广泛取材,自由剪裁,写出了楼字在中国文学里的多重诗意。
B.文章在论述“楼是古典,楼是东方”时,运用种种设想,意在渲染楼的古典美、东方美,表达了作者对古典小楼的赞美与喜爱。
C.在作者笔下,我曾经的小楼不仅具有美丽、幽静、空灵、典雅的意境之美,而且有浪漫的故事和甜美的回忆,与下文写现在的楼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D.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作者从小处着笔,层层推进,由广义的楼到个人的楼,从过去的楼到现在的楼,最后以藏书楼作结,自然流畅,神完气足。
【小题2】本文语言颇具特色,试做赏析。
【小题3】文章结尾一句蕴含了作者哪些情感?有何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所谓“人文信仰”,它的启发来自现代学者提出的“人文宗教”。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不出世的却具有超越性的东方宗教,它不像其他的宗教,需要有神,有耶稣、安拉等外在权威。它不需要外在的权威,它有一种具有内在超越性的信仰。内在超越性,也就是道德心,如孟子所谓“仁义礼智”。儒家传统的这一特质,若称为中华“人文信仰”更准确。
“人文信仰”在儒释道中都有,儒家比较典型,儒家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在世俗社会中要完成人之为人的使命。一是个体生命的健全,即诚意、正心、修身;另外就是建功立业,即把“立德、立功、立言”当作人生追求。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具有经济的、政治的、道德文化的属性。但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本质。
信仰体系当中,儒家肯定人首先要解决肉体的存在问题,这并非一般人理解的儒家是重义轻利的。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这也是治国理政者须关注的重中之重。如孔子所说“富之”“足食”“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所说“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在这个基础上,儒家重视和强调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人的道德、文化。这是儒家生命大智慧的主要内涵。
儒学是仁学,但一般只讲“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关于“爱他人”,孟子曾发挥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将“爱他”或“他爱”推展为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个由近及远的层次。实际上,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就彰明了儒学仁学的首要内涵就是“为己之学”。“为己”并不是自私自利,他是先成就自己。这和现代人生存理念是一致的。一个人要把自己最好的东西开发出来,成长为一个士,再成长为君子,成长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然后你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荀子说过:“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义”在孟子这里发挥得比较到位。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这是孟子对儒家核心价值的阐发。儒学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认为在功利之上有一个更高的价值,更高的原则,并借此来引领、驾驭功利。这也是对道义上的担当精神的高扬。
荀子则进一步发挥了“礼法”范畴。他把“仁”“义”这个基本的人文信仰转化成内规矩和外规矩。内规矩即德的柔性约束,外规矩即法的刚性约束。德与法统一起来就是礼或礼法。德与法一起,共同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形成普遍的秩序与和谐。因此,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是儒学由纯学术向汉初政治儒学转化、转型的重要中介。
(选自2017年4月1日新华网发展论坛,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儒家认为,儒家传统是一种东方宗教,它不需要外在权威。内在超越性,亦即道德心,是儒家传统的一个特质。
B.儒释道中均有“人文信仰”,但儒家比较典型。它是“以出世的心态行入世的功德”,它要完成在世俗社会中人之为人的使命。
C.一般人认为儒家重义轻利。实际上,儒家也看重对人的物质生活的安顿,认为治政者必须关注“利民”“富民”“裕民”,这体现了儒家的生命大智慧。
D.政治属性、经济属性和道德文化属性都是人类所具有的属性。但其中道德文化属性应是人的最高属性和最高本质。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文信仰”这一说法是受现代学者“人文宗教”的启发而得来的。儒家的“人文信仰”就是要完成健全个体生命和建功立业的使命。
B.文中引用孔子、孟子、荀子关于“利民”“富民”“裕民”的言论,是为了证明儒家主张在道义的引领下对物质生活的安顿。
C.儒学即仁学。仁学不仅仅讲爱他人,也讲爱自己。不论是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还是孔子的“为己之学”,都应该是儒学仁学的重要内涵。
D.儒家不是不讲功利,而是要“义利并重,以义驭利”。荀子则把“仁义”转化成内外规矩,此即儒家所讲的“礼”。而“礼”是用来协调义利关系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言“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这也是孔子“仁政”思想的体现,而这对当代治政者来说,也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
B.孟子的“亲亲”“仁民”“爱物”,从家庭、社会到宇宙万物,层层深入地阐发了“仁”的内涵,树立了儒家仁者形象。
C.“知者自知,仁者爱人”蕴含了欲为“大丈夫”必先为“士”的道理。一个人首先要成就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D.荀子是儒家“治统”的系统阐释者,儒学由此向政治儒学转化。后世很多儒学家的治政思想为当时统治者所用就是明证。

同类题3

   材料一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三里河二区一家小小的修鞋摊子,是外来务工人员刘家奇的事业。他靠着修鞋子、修自行车等手艺养育了一双儿女。如今,女儿大学毕业找到好工作,儿子在读研究生,“祖辈放牛养家,没有识文断字的,全家人没有圆的梦一次都圆了。”他笑着说。这是教育带给一个普通百姓的获得感。20世纪90年代中期,刘师傅有了一儿一女,正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社工们帮他写申请书、开介绍信、准备证件,两个孩子顺利进入阜外二小和北京八中就读,女儿读书期间还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区级优秀班干部”。他享受了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入学不用操心,上学也免费。

从2006年起,国家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约1.1亿名学生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到2014年,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经过6次提高标准后,已经达到中西部小学600元、初中800元,东部地区小学650元、初中850元,基本形成稳定增长机制。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公用经费时,重点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倾斜,向规模较小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倾斜,以保障各类学校正常运行需要。

(摘编自姚晓丹《教育带来的是希望》,《光明日报》2018年11月4日)

材料二

2018年,是中科院物理所建立90周年。物理所在清洁能源、磁性材料、超导、激光、精密测量等方面拥有很多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原创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然而拥有“富矿”的它,却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声名不显。

修正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让大家豁然开朗——这部法律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多年的顽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转移转化中的权责、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计算、科研人员的奖励与取酬等诸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答案。这给研究所注入了新活力,不仅如此,在这部法律的指导下,各部门、各单位纷纷制定相关细则,使原本冗长的流程得以简化,极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两年来,物理所的成果转移转化开展得有声有色。受益于新政策的不仅仅是科研团队,还有科研本身——增值的资产被用于反哺基础研究。“现代科研投入很大,原来我们受制于人员编制和经费,一些原创的科研想法无法持续研发,毕竟这些项目失败风险很高。”李泓说,“现在所里有了这笔资金,我相信物理所在未来一定能够做出更多、更好的原创成果。”

(摘编自齐芳《老研究所的新活力》,《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

材料三

江西师范大学教师张丹和妻子不久前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卡莱梅革丹城堡公园内举行了婚礼,现场还来了包括双方父母在内的22位亲友。“能有这样的婚礼得益于中塞两国的免签政策。”张丹说。参加婚礼的人有老有少,在对中国免签的国家中,塞尔维亚成为他们的首选地。

2017年1月15日起,中国和塞尔维亚互免签证正式生效,塞尔维亚成为首个对中国游客免签的中东欧国家。中国公民持有效中国普通护照到塞尔维亚旅游、经商或探亲,可以免签停留不超过30天。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李满长介绍,中塞免签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两国的重要合作成果之一,实行互免签证前到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游客数量每年最多不到1.7万人,实行免签后的第一年猛增到3.5万人。今年,截至7月底已达5万人。8月10日,中国和白俄罗斯互免持普通护照人员签证正式生效。至此与中国互免普通护照签证的国家已达12个,包括巴巴多斯、巴哈马、厄瓜多尔、斐济、格林纳达、毛里求斯、圣马力诺共和国、塞舌尔、塞尔维亚、汤加、波黑和白俄罗斯。

(摘编自张翼《说走就走的旅行,越来越便利》,《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外来工刘家奇一家祖辈放牛养家,都不识文断字,21世纪初,他的两个小孩正好赶上教育“两基攻坚”大潮,最终都顺利在北京入了学。
B.我国在新世纪初就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中西部地区约1240万户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费补助。
C.中科院物理所在清洁能源、磁性材料、超导、激光等方面拥有很多国际一流的原创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在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却无所作为。
D.新政策让中科院物理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有声有色,同时也让科研本身大大受益,吸引了各方资金来反作用于基础研究,形成良性循环。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保障各类学校的正常运行,国家明确要求各地在安排教育经费时,应该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向艰苦、偏远、高寒地区的薄弱学校等重点倾斜。
B.《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针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存在多年的顽疾,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在转移转化中的权责等多方面给出了明确答案。
C.从2017年年初起,中国和塞尔维亚互免签证正式生效后,中国公民持有效中国普通护照到塞尔维亚旅游、经商、探亲等,可免签停留不超过一个月。
D.中塞免签是“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塞两国的一项重要合作成果,实行互免签证后,到塞尔维亚旅游的中国游客比互免签证前中国游客增加了两倍多。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均隐含了2018年度国家政策层面的一个热点词,试提炼出来,并阐述你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信用有明显的社会属性,主要是指信用主体在建立信用关系的过程中互相影响,形成了群体行为。社会需要以人为本、相互信任、和谐稳定发展。长久以来,人类以群居为主要生活、生产模式。在群体中,信任成为人与人之间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如果人们相互之间缺乏信任,不但经济交易无法达成,社会一般交往也很难维持。
社会信任关系的形成与历史、习惯、文化、道德理念等有关。千百年来,中国重视家族利益,强调血缘关系,弱化了社会关系,社会缺乏广泛的、普遍的相互信任。在网络与大数据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构建新型信任关系,要突破家族与血缘关系,突破封闭的、小范围的信任,建立大范围的、普遍的社会信任,形成新的和谐的社会秩序。
信用体系主要由信用文化与教育、信用法律与政策、信用产业链、社会监督等方面组成。随着信用体系建设进程的推进,信用产业链将逐渐成形。信用产业链是把信用从抽象的精神与文化转化为具体的现实价值并使其得到实现与发展的全过程。信用产业链包括生产、征信记录、评级包装、查询传播、报告应用等链条环节,还包括法律与政策的支撑、流程管理、行政监管、社会监督、当事人权益保障、信用修复与申诉等基础制度与措施。
任何产业链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信用产业链亦如此。信用体系建设涉及法律、政策、文化、数据库与信息应用系统,集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于一体,综合制度设计与项目建设及实施管理等,是个复杂的、周期长的系统性工程。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青年信用法规,开展青年信用管理和信用服务,制定以支持青年发展为基础的青年信用发展政策,建立健全青年信用中介服务组织以及青年信用自律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使青年活动的各个层面的信用管理都有章可循,等等,任重道远。
青年信用问题涉及的是青年在社会活动中的信用关系,在青年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引下,主要靠青年自己去建立与维护,而不是完全靠法规的强制、政府的管制。良好的青年社会信用关系建立在青年因信用而获得的利益与发展机会平衡的基础上,这个平衡的过程由市场及社会自发调整与政府推动共同实现,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至少要经历两步走。
第一步是“信”,主要是建立信用规则,确立和完善信用秩序,打造社会与市场的信用环境。这个阶段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西方发达国家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第二步是“用”,即把已记录的信用结果综合利用起来,把每个人的信用行为记录具体评价与量化成资本,确定出价值,按每个人的信用资本价值大小来分配社会资源,让有信用的人能换取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发展机会,能去开矿山、修公路,去创业,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社会又需要的事。西方发达国家用近乎整个 20 世纪来经历这个时期。
以信用配置资源是信用经济的灵魂。信用体系建设是实现信用配置资源的基础。从记录信用到量化信用,从征信与评级到资源配置,从数据到资本,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代在大声呼唤,要大胆走,阔步走。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青年信用”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年信用问题涉及的是青年在社会活动中的信用关系,主要靠青年自己去建立与维护,而完全不靠法规的强制、政府的管制。
B.良好的青年社会信用关系建立在青年因信用而获得的利益与发展机会平衡的基础上,这个平衡的过程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C.青年信用良好者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与发展机会,去做任何自己想做、社会又需要的事,良好的信用将成为他们的助力。
D.青年信用体系建设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记录信用到量化信用,从征信与评级到资源配置,从数据到资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题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信用具有社会性,主要指信用主体互相影响,形成了群体行为。中国重视家族利益、强调血缘关系的传统是形成这种信用关系的基础。
B.守信用有利于维持社会的一般交往活动和经济交易活动的开展,在群体中,整个社会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
C.在网络与大数据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构建新型信任关系要突破封闭的、小范围的信任,建立大范围的、普遍的社会信任。
D.作为抽象的精神与文化的信用可以转化为具体的现实价值,这一转化的过程具有链条环节多、转化速度快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用产业链是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征信记录、查询传播等环节以及流程管理、行政监管等基础制度与措施。
B.社会信任关系的形成与历史、习惯、文化、道德理念等有关,而信用体系建设还要涉及数据库与信息应用系统等方面。
C.建立良好的青年社会信用关系要一步一步来,首先要建立信用规则,确立和完善信用秩序,记录信用结果以备以后使用。
D.信用体系的建立,使得一个人的信用资本价值越大,得到的社会资源越多,反之亦然。在这一体系中,有信用的人能够呼风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