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城卫士”阮仪三
在保护家园的专家中,阮仪三被人们称作“古城卫士”“都市文脉守护者”。
战乱年代,5岁的阮仪三随母亲迁居到老家扬州,开始每天在私塾读书。心中埋下了一颗传统文化的种子。
17岁那年,阮仪三报名参加了海军。当兵5年后,阮仪三考进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师从中国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陈从周教授。开始跟着老师编教材、调查古建筑。再后来,阮仪三师从董鉴泓教授,学习中国城市建设史。为了编写《中国城市建设史》,每年一放暑假,阮仪三便随着老师跑城市、做调查。这一跑就是20年,跑了中国100多个城市。“那时候的城市漂亮极了,虽然有些破败,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江南有水乡的诗情画意,西北则有一座座壮观完整的城墙。”
毕业后的阮仪三留在同济大学教书,但更多的时候他身处挽救古城镇的一线。
20世纪80年代,全国各地开始了大规模的建设,强大的“建城”之风所到之处,许多城镇街区纷纷被拆除,当阮仪三带学生前往山西平遥时,平遥正准备在古城中纵横开拓几条大马路,开辟城中心广场,建设新的商业大街。
被这个宏伟计划吓坏的阮仪三,发现古城西部已经开始动工,100多座明清建筑已被拆毁,城墙也出现了大口子。为了拓宽马路,道路两旁的民居已经被拆除。他强烈要求平遥县政府马上停止这种破坏性建设,以免费重做规划为条件,才暂停了施工。之后他马上找到山西省建委,又立即邀请董鉴泓现场指导,请陈从周先生写出书面意见。为了确保平遥县政府接受他“不合时宜”的规划,他又将保护古城的规划方案和说明风貌完整的古城价值极高的全部资料直送北京,以引起山西省和平遥县政府的重视。
那个时候在平遥的日子异常艰苦。当地官员认为这是在阻碍平遥发展,对阮仪三和他的团队态度也不好,常常大嗓门嚷嚷。阮仪三却不放在心上,还自费送当地官员去同济大学参加保护古城的培训。最终平遥古城被完整保存下来,后来成了世界文化遗产。这段“刀下留城救平遥”的经典故事,也开启了阮仪三“古城卫士”的生涯。
随着苏南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众多江南古镇面临被拆的危机。可是对于阮仪三的保护规划理念,很多古镇管理者拒绝接受。于是他改变了策略,先不找那些交通沿线的古城镇,转而寻找一些开发意识比较淡泊的地方。当时还很偏僻的周庄,保存着良好的传统民居生态,吸引了阮仪三。他主动提出免费做规划,方案是先保护古镇,然后在古镇外面发展工厂。
第一次,护镇心切的阮仪三揣着江苏省建委的红头介绍信去了,可当地官员们不买账:“保护古镇就是保护落后,马达响才是硬道理!”“什么规划?蓝图全在我脑子里!”“我们忙得要死,不要你们知识分子来管闲事。”
阮仪三知道,如果以牺牲古镇居民的生活质量来保护古镇,便不会长远。于是他和地方政府商量,将门票收入的10%作为古镇保护基金,又成功申请到“大地农村发展基金”,还想尽办法帮助周庄古镇进行旅游推广。古香古色的小桥、流水、人家,瞬间吸引了许多外来的游客,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卖专业反转胶卷的小镇,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比盲目建造商业圈效果好的多。
现在,平遥、丽江、周庄、同里、乌镇、甪直、西塘这些旅游胜地一到节假日就摩肩接踵,风格迥异的旅游胜地的规划都出自阮仪三之手。
事实上,阮仪三并不是完全反对新建,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让他赞赏不已——以现代材质营造苏州清秀的水乡亭台,既保护了整体风貌,又传承了文化。在他看来,建筑与古镇应该留下每一个年代的痕迹,让历史可以读取。
阮仪三推崇的“新旧分开,修旧如故”的规划理念,在国内受到不少阻力,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国际上对他的所作所为表示了认可:在2014年他获得美国圣母大学专门针对古城镇保护而设置的“亨利·霍普·里德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学者。
如今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阮仪三着急的是自己做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在中国还很不成气候。他说,这辈子所做的事所追的梦,就是保护古建筑。“它们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记忆活体。”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国人才能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阮仪三还建立了“遗产保护工作营”,不仅自己亲力亲为,还发动志愿者一起进行遗产保护,传承这项事业,他用这样的方式来收集散落在各处的乡愁。山西新绛古城,正是一个例子。在走访考察中,阮仪三发现了隋唐园林和古建筑,亲自写报告、做规划;另一边,新绛遗产保护志愿者工作营也开始运作起来,带动青年人一起参与到保护工作中。
(摘自2017年第5期《莫愁·天下男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阮仪三参加海军的经历,使他得以饱览祖国山水的美丽,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作为一个国家卫士的职责,为他以后从事的事业打下了基础。
B.阮仪三先后师从陈教授、董教授。跟随陈从周教授学习期间,为了编写《中国城市建设史》教材,他开始调查古建筑,跑了中国100多个城市。
C.阮仪三作为“古城卫士”“城市文脉”,曾经“刀下留城”救平遥、步步为营护周庄,而丽江、同里、乌镇、西塘的规划也都出自他之手。
D.阮仪三始终身处挽救古城镇的一线,从他保护古镇整体风貌的做法上,我们可以看出,他虽然很欣赏贝津铭对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但却反对新建。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一些城市虽有些破败但很漂亮,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江南有水乡的诗情画意,西北每个城市则都有一座壮观完整的城墙。
B.为保护江南古镇,阮仪三灵活变通,先从保护开发意识较淡泊的地方入手。当时的周庄之所以能吸引他,就是因为它很偏僻,保存着良好的传统民居生态。
C.阮仪三推崇“新旧分开,修旧如故”的规划理念,虽在国内受到不少阻力,但国际上对他的所作所为表示了认可,这足以让他感到欣慰。
D.经过阮仪三的努力,现在的遗产保护事业传承有人,他所发动的志愿者起到了参与保护散落在各处古城的作用。保护新绛古城就是一个例子。
【小题3】保护古城有哪些意义?请结合全文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05 10:57: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随着消费者对购物体验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传统的“消费产品”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消费情景”则是数字时代的另一个核心趋势。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用户价值公式发生了改变,从用户价值=价格+选择性+便利性的等式演变成:用户价值=价格(升级)+选择性(升级)+便利性(升级)+把控+体验。对于体验重视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未来十年,线上和线下的区分将会越发模糊。我们的调查显示,55%的消费者表示最近一年网购频率增加,但这部分消费者并未放弃线下购物,相反在他们之中,频繁使用线下渠道消费的比例达到了80%。“两线买”的消费者会更看重购物过程中的全体验——既包括售前的信息推送、售中的服务环节和售后的维修护理,也包括更舒适的购物环境、更新奇的购物场景和更积极的购买互动(例如,45%的消费者希望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设备来体验将要购买的商品)。

(摘自余进《新消费时代下的新消费主义》)

材料二:

(摘自埃森哲公司发布的《2018中国消费者洞察系列报告——新消费,新力量》)

材料三:

消费异化让人只为了占有商品而去购买,并不考虑其使用价值等,使人沉浸在虚假的需求里。人们为了虚假的需求,不断地设法获取金钱,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异化的消费,在不断地辛苦过后,为了犒劳自己就开始追逐名牌和潮流还有吃喝玩乐,这样的生活不会使人内心真正地快乐起来,而只是一时的兴奋,所以也出现了便当时代,人们对于身边的事物不感兴趣或是兴趣很快消失,人们不断地追求新的事物和刺激的事情,只顾贪图享乐。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就进入了恶性循环之中,从而加剧了消费异化的情况。当人们迷失在恶性循环之中后,心里一直在期待着享乐时光的到来,而且还经常与他人作比较,别人有的自己也要,和别人一样的还要比别人更好的,完全不考虑自己的需求。久而久之异化的消费便会扭曲人的幸福观,人沦为物质的奴隶,一些本该有的情感也在渐渐的消失,生活不再丰富,追求变得单一并物质化。这样的生活让人对很多的事物都没有正确的认识,长此以往使人不会用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来获取幸福,最终完全迷失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个人得不到真正的幸福,还会提高社会犯罪率,给社会带来不好的影响,成为社会的负担,而且还会对可持续发展造成阻碍。

(摘编自高志昊《可持续发展与消费异化及转变》)

材料四:

日本的经济评论家总结出“低欲望社会厌消费”的概念。对比中日两国的形态,不结婚、不生娃、不买房是共同的现象,日本的小确幸、宅文化和中国的佛系、丧文化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所以,网络舆论经常见到中国也在进入低欲望社会的说法。这件事之所以惹人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拉动生产、经济和就业,它一次次带领深陷经济困境的各国人民绝处逢生,走出黑暗。消费如果拉响警报,后果不堪设想。

(摘编自杨璐《我们的消费在升级还是降级》)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消费情景”和“消费异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数字时代有这样一种核心趋势,就是代替已经成为过去的“消费产品”模式的“消费情景”。
B.“消费情景”时代,传统用户价值公式中的“价格”“选择性”“便利性”已不如新公式中“把控”“体验”重要。
C.消费异化导致便当时代的出现,人们只顾贪图享乐,不愿意追求身边的事物,而对新而刺激的事物充满兴趣。
D.异化的消费不考虑商品的使用价值,那些沉迷其中的人也不考虑自己的真实需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调査显示,最近一年网购频率增加的消费者80%的消费品是使用线下渠道购买的,可见新消费时代,“线上”和“线下”并非泾渭分明。
B.从“两线买”的消费者的消费情形来看,为消费者提供诸如场景化体验和参与性互动的“智能购物体验”,会有利于销售。
C.为虚假的需求而赚钱,然后为了犒劳自己而吃喝玩乐,追逐名牌和潮流,长此以往,追求变得单一且物质化,这些人内心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D.当下中日两国社会存在一些共同的现象,流行一些类似的文化,因而在网络上经常有人参照日本,来审视中国的消费现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新消费时代的消费特征和可能面临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清照新传(节选)

陈祖美

尽管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又恰恰处在朝政腐败、社会动乱、四郊多垒、民不聊生的时代,但是作为一位上层妇女,她不可能为国为民建立其他功业,而凡是在当时条件下能够做到的,她都做出了最大限度的奉献。她的睿智和赤诚,在毫无功利目的的情况下,全部倾注于各种形式的文学创作和著述。令人遗憾的是,她原来卷帙富赡的文集多已散佚,留存至今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真实可靠和较可靠的作品只有词五十来首,诗歌十五六首和少量的断句,文六七篇。

然而,作家贡献和影响的大小并不完全取决于作品数量的多寡。李清照正是以她虽少却好的作品奠定了词坛大家的地位。人们将其列入“词家三李”之一,并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的说法,仿佛除了李白和李煜没有第三个人能与她相提并论。“清照的《漱玉词》,每一首都是冰莹玉润,令人把玩不忍释手。有人说她的词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这个比喻是很确切的。”“李清照是北宋末年最伟大的词人;她是乐府词坛最有力的健将,乐府词的发展,至她始达于最高的造诣与成功。她的词把她抬到文学史上最金贵的一个地位,她的词不仅具有谐协的声律、美妙的字句,完成了词的形体美;而且能不露痕迹,自然地把她的意境情感在词里尽量表现出来。乐府词至李清照,其技巧与运用,可谓尽善尽美了。清照的词是最能够表现女性的优美的情调的。以前一切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所代写的‘妇人语’,放在清照面前,都要黯然失色。她没有一首词不是精金粹玉之作,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的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公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李清照词,其独到处,在既经音律锤炼之后,犹能出之以自然。此为前辈作家所未历之境。故李氏尝品题北宋词家及其制作,无一完善之评。”“她的词虽存四五十阕,然其天才之卓异,亦足震烁词坛,使人惊赏不止。她对于前辈作家,多致其不满之意,可见她当年眼界之高,几乎无一理想的作家,足供她的模型了。她的词最能表现出女性的美来,其幽媚婉柔流畅,机杼天成,非时辈所能企及。”“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晏殊之和婉,欧阳修之深美,张先之幽隽,柳永之绵博,苏轼之超旷,秦观之凄迷,晏几道之高秀,贺铸之瑰丽,举不足以限之。大抵于芬馨之中,有神骏之致,适以表现其胸怀襟韵,而早期灵秀,晚岁沉健,则又因年因境而异。而其善于铸寻常言语,善用成语,善用叠字至十四字之多,皆足以见其开辟之才也。”

以上是对李清照词的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评语,对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则可以下述诸家评语为代表:“(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本朝女妇之有文者,李易安为称首,诗之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李易安)有才思,文章落纸,人争传之。”“(文叔之女)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中郎有女堪传业’,文叔之谓也。”“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与伟大的骚人屈原,诗人陶潜、杜甫并垂不朽了。她不仅在女性里面是第一大作家,她的文名与作品,已经与世界永存了。”“李易安固不仅为妇女中之能文杰出者,即在各时代的诗人中,她所占的地位也不能在陶潜、李、杜及欧阳修、苏轼之下。”“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在我国古代的文学史上,李清照可以说是女诗人中最为杰出的一个。长期的封建社会埋没了无数有才能的妇女。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李清照这样的作家。她的杰出的成就是我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才能不可磨灭的标志。”“历史上有名的女性,便单就中国而论,如像卓文君,如像蔡文姬,如像武则天,如像李清照,她们的才力也并不亚于男人,而她们之所以能够成人,乃至成为男性以上的人,就因为她们是不肯服从男性中心道德的叛逆的女性。”

(选自陈祖美《李清照新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不属于李清照在词创作上做出的贡献的一项是(  )
A.她的词形式上具有声律谐协、字句美妙的特点,体现了词的形体美。
B.能够运用娴熟的技巧,不露痕迹,自然地表达意境情感。
C.作为一个女词人,她的词最能代表女性的优美情调,超越了其他男性词人所代写的“闺情”“妇人语”等离情闺怨的作品。
D.尽管李清照今所传的诗词不过寥寥数十首而已,但她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诗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清照处在社会动乱、民不聊生的时代,这使她不可能建立为国为民的大功业,只能把精力倾注于文学创作和著述上。
B.后人给李清照的词以很高的评价,把她列入“词家三李”,说明只有李白和李煜能够达到她的高度,其他人则难以并列。
C.李清照以前的一些男性词人创作的词,在写“闺情”“妇人语”上,都是代女主人公立言,难以表达出离情闺怨。
D.本文中作者主要是从前人对李清照评价的角度来写李清照的,主要是对李词的成就、其诗文成就及社会价值和地位的评价。
【小题3】评价认为,“易安词在有宋诸名家中,自有其精神面目”,你怎样看待这一评价?请联系全文,从某一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把灯光调亮
张抗抗
“关店吧!”卢娜下定了决心。
差不多从七八年前开始,书店的销售额就开始下降,像秋分以后的气温,一天天往下落。资金周转不灵,常常拆东墙补西墙,老公交到她手里的月工资,转眼让她垫付了员工的工资。如今已是严重亏损,真的山穷水尽了。
她早早来到书店。她想让自己一个人静一静,仔细再仔细地盘点一番:店里现有的库存书、书柜书架沙发桌椅灯具电脑等所有的家当,总共能折算多少钱?……她必须速速把明光书店的“后事”料理完毕。
她开锁进店,觉得光线有点暗,顺手开了灯,一时灯光亮得晃眼。她抬头,看见了天花板上前些天新换的灯泡,心里突然一阵刺痛:把灯光调亮?她气呼呼地顺手把灯关掉了,能省一点是一点。这家昏暗的书店里,只剩下她的心里,还有一朵小火苗,那么小,那么弱。而今,这朵风里雨里挣扎太久的小火苗,也终于快要熄灭了……不怪我不怪我,她对自己说,我实在是已经尽力了哦……
手机铃声响起,她走到窗口去拿包取手机,顺手把窗帘刷地拉开了。
顷刻间,书店里洒满了亮晃晃的阳光,一格格在书架上跳跃,把书店染得一片金黄。还是太阳好啊,她对自己说。把灯光调亮,就算再亮,也是夜里。她自嘲地笑了笑。
手机里传来一个爽快的声音。电话是文化局的人打来的,就是上次让她填申请表的那个干部,让她赶紧到局里去一趟,要办手续——什么手续?就是省政府的那笔书店奖励基金,明光书店评上了!你变百万富翁了……
卢娜站在窗口一动不动,然后肩膀轻轻地抖动起来,身子开始颤栗。她伸出双手捂住了脸,泪水透过指缝,从脸颊上哗哗淌下来。她似乎意识到什么,往前挪移了一步。是的,她想躲开那堆书,怕自己的泪水把书弄湿了。
一百万是多大的一笔钱啊?这么说,明光书店就要起死回生了?可以把这几年累计的债务亏空都补上了,早就想添置的新书柜,也有了着落。老公的工资不用再贴补书店了,积攒起来给儿子上大学交学费。退一万步说,假若书店继续赔钱,一年赔几万块,这笔补贴的钱,也够她再亏损十几年了……她一直想着能把隔壁那家闲置的小阳台买下来,和自家书店打通,在二楼的咖啡吧旁边,再扩建一个儿童书屋,孩子们放学了,尽管可以到这里来读书嬉戏做梦。
卢娜从文化局回到店里,已近中午。她从街上的灯具店里,买了一盒40瓦的飞利浦灯泡——把灯光再调亮一点!她要让明光书店的老顾客们,老远就看到书店的灯光。如果她的资金宽裕,最好把书店临街的窗户也扩大一倍,等到夜幕降临,玻璃窗内的灯光雪亮雪亮,明光书店就像一座透明的水晶宫,所有的书都在闪闪发光……这么多年,书本没有改变我的命运,但改变了我。我办了明光书店,我的书店给人送去知识,知识可以帮别人改变命运。
这么一想,卢娜的眼泪又流下来了——不对!不是知识改变命运,是文化!不对,文化也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可以改变人!我不再是那个高考落榜的自卑女孩,我活得对人有用,我充实、我知足。
就在这天晚上,明亮的灯光下,出现了一个人影。卢娜眯起眼打量,忽然想起他就是几个月前那个买了二十多本书并建议她把书店灯光调亮一点的省城顾客。他快步朝她走过来,抬起头环顾天花板的灯池,笑容满面地说:“嗬,灯光调过了?书店亮了许多哦!我老远就看见了。”
接下来的事情,完全出乎卢娜的意料。这个人对卢娜说了很多话,她好像听见他说,县城新区的整体规划中,需要有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他想到了明光书店,他推荐了明光书店,明光书店的信誉度和知名度,开在新区再恰当不过了。新区将为书店预留五百平方米门面房,作为公益书店,房租优惠到可以忽略不计。
他还提到了城市发展战略,提到了公民的文化权利,提到了热爱、尊重、介入什么的,卢娜下意识嗯嗯地点头,只觉得他的话音一声声落下,头顶的灯光一盏盏亮起来。
那天晚上,卢娜回到家,和老公一五一十地说了今天书店里发生的一连串怪事。
老公开口说:“卢娜,我晓得你开书店十多年,没一天好日子过。但是,假如你从此不开书店,恐怕就活不成了。命总比钞票要紧,你年纪还轻呢,我要你活着!”
卢娜鼻子一酸,眼圈就红了。心里那朵奄奄一息的小火苗,呼地一下蹿上来,燃成了一蓬金红色的火焰。
隔着一条街,隔着几道墙,卢娜看见“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
(选自张抗抗《把灯光调亮》,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明光书店可以看成众多民营书店的缩影,小说开头就写明光书店生意萧条,处境艰难,折射出高科技、信息化时代实体书店和卖书人的困境,发人深思。
B.小说主要通过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塑造了一个在困境中坚守梦想的女主人公形象,尤其是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展示了卢娜丰富的内心世界。
C.“‘明光书店’四个字,在夜空里通体透亮”,小说结尾含蓄蕴藉,“通体透亮”不仅写出了卢娜明朗的心灵世界,也暗示着书店的美好前景。
D.小说三次写到卢娜流泪的细节,第一次是因为接到文化局的电话后为书店有了转机喜极而泣,第二次和第三次则是感动于自己的坚守和执着。
【小题2】小说标题“把灯光调亮”意味深长,请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小题3】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主人公卢娜在困境中坚持的动力源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CNN旗下财经网站报道,特朗普政府周四宣布,将对每年从中国进口的价值500亿美元的商品征收关税,并限制中国对美国科技产业投资,引发人们对于中美之间爆发贸易战的担忧,美国股市暴跌。

对于美国一些大型公司来说,与中国的贸易战是一个非常糟糕的消息。如果中国采取报复措施,苹果、波音、英特尔和其他跨国公司的日子将会变得很难过。

星巴克也在中国市场投下了巨大赌注,并且正在收获成果。该咖啡巨头现在有大约14%的销售额来自中国市场,其中国业务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和其他发达市场。

——摘自《财经网》

材料二:

2018年3月23日,中国商务部公布了自美国进口的7类、128税项产品(主要是农产品)拟加征关税的清单并征求公众意见,这是针对之前美国进口钢铁和铝产品“232措施”的终止减让的回应,按照2017年统计,涉及金额30亿美金,与之前美国终止减让涉及的金额相对对等,产品结构也都是偏上游端。对于本周四特朗普签署的针对中国进口约500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的行动,中国政府将如何反制,目前并没有公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政府在处理中美双边贸易摩擦方面表现出了相对理性和沉稳。

——潘向东《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注释:232措施,是指基于美国商务部根据《贸易法》第232条款调查的结果,2018年3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发了公告,对美国进口的钢铁、铝产品中止减让关税,并加征10-25%的关税。专家认为该措施主要是针对中国的。

材料三:

从中美的贸易结构看,中国主要对美出口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包括家电、电子)、纺织服装、家具灯具、玩具鞋帽等,中国从美国进口的主要为中间产品和零部件,以大豆、飞机、汽车、集成电路和塑料制品为主。

美国贸易保护虽然会对其国内部分行业形成利好,但将损害多数行业及消费者的利益。若美国对中国制造进一步提高关税实际上将等同于向消费者征税,势必增加美国民众的生活成本,推升美国通胀,制约美国消费。

——摘自《网易财经频道》

材料四:

近日,美国政府连续对中兴通讯打出两记重拳:当地时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下令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出售元器件等产品,为期7年;17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以50票优势通过新规,禁止本国通信企业采购中国产品,其矛头直指中兴、华为等企业。

对于美方的做法,商务部给出回应:美方的行为,表面上是针对中国,但最终伤害的是美国自身,不仅会使其丧失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还会影响成百上千的美国关联企业。更重要的是,这会动摇国际社会对美国投资和营商环境稳定的信心。希望美方不要自作聪明,否则只会自食其果。

——源自:央视新闻移动网综合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征收500亿美元的关税,引发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战的担忧。
B.针对美国的“232措施”,中国商务部公布了拟加征关税清单,实际上是中国对美国的反制措施。
C.美国对进口的产品提高关税,抬高了产品的销售价格,等同于向美国的消费者征税。
D.美方对中兴的行为,表面上针对中国,看起来对中国的伤害较大,但最终伤害的还是美国自身。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巴克看好中国市场,进行了市场投资,且业务量增长速度超过其他地区市场,如果中美贸易战爆发,其业务量势必缩减。
B.针对特朗普政府向从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商品大规模加征关税的行动,中国政府表现得相对理性和沉稳。
C.美国此前宣布实施对从中国进口的232措施的终止减让,中国商务部公布拟对自美国进口的128税项产拟加征关税,并征求公众意见。
D.从中美的贸易结构看,中国主要从美进口大豆、飞机、汽车、电机电气音像设备等,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为中间产品,包括农产品、纺织服装、高铁装备等。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请简要分析如果中美展开贸易战,会给美国经济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的形成总是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民族和地域相联系,因而经典具有了某种特殊品格。但是,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还表现于它的超时代价值。《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春秋时期政治体制及伦理关系中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内含从普遍的文化层面加以阐释的可能,例如,今天我们可以从责任意识和义务意识的层面进行阐发,思考如何使个体充分履行各自义务的问题。经典不仅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更有超越地域的世界性的意义。真正的经典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是世界文化共同财富的组成部分。中外经典,概莫能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西方文化中的经典,其重点讨论的正义问题的意义和价值不只适用于西方;儒家典籍《论语》讨论的仁道原则,其意义同样超越中国。在不同的文化尚未相互作用时,这样的意义也许隐而不彰,但当不同文化彼此相遇,经典的世界性的意义就会显现出来。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就意味着我们要开眼界。在阅读、理解经典的过程中,如果眼界封闭,常常会给经典的理解带来多方面的限制;而视域的扩展,则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经典。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引进来,借鉴西方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主动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不管是西方文化的引进来,还是中国文化的走出去,都既要以其各自的特殊内涵为背景,也要以它们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为前提。

承认经典具有普遍意义,还要再反思。再反思就是在承认经典所拥有的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对时下一些流行看法进行理解和反思。如“以中释中”,即以所谓纯粹传统中国概念去理解中国的问题,这种思路明显忽视了经典的普遍意义。外来语已逐渐输入并融入现代汉语,这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外来思想和观念内容。当我们用受外来语影响的现代汉语去理解经典时,相应地也受到外来语背后的深层思想和观念的影响,因而,试图以“纯而又纯”的中国观念去解释以往的经典,事实上已缺乏可能性。与之相比,王国维在20世纪初所倡导的“学无中西”的观念则更具有开放意识,他就是在当时世界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以世界文化视野来反思和理解多样文化经典的。近代梁启超、章太炎、梁漱溟等大儒者,他们尽管以回归或延续儒学为学术旨趣,并对西方文化有各种批评,但他们对以往经典的诠释在不同层面上都受到西方外来观念的影响,都体现了“学无中西”的理念,这也就是他们的学说被称为“新儒学”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杨国荣《经典的意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理想国》等中外经典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同时也具有世界性的普遍意义。
B.虽然经典有特殊品格,但我们可以从普遍意义的层面对经典作出具有现代意义的阐释。
C.经典具有特殊品格又有普遍性,理解与解读经典要引进来,也要参与全球文化的争鸣。
D.“新儒学”的大儒们能够辩证地认识西方文化,对其持既批评又充分借鉴吸收的态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超时代价值”和“世界性意义”两个层面来论证经典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B.文章以“经典具有普遍意义”为前提,进而提出要以开放的视野来阐释经典的建议。
C.文章从正面强调要认识经典的普遍意义,相应地批评了忽视经典普遍意义的观点。
D.文章比较了“以中释中”与“学无中西”的不同点,旨在反思以“中”为主的偏颇。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更好理解经典的内涵,应该摆脱经典特殊性的限制,着重分析它的普遍意义。
B.中国文化只有“走出去”参与世界范围的“百家争鸣”,才能体现“学无中西”。
C.外来语在思想和观念上影响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也必然会在文化互动中影响西方。
D.反思“以中释中”的观念,不排斥以“纯而又纯”的方式去解释中国以往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