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约翰·纳什:走出“囚徒困境”的指路人
包蕴涵
5月23日,约翰·纳什在美国新泽西州遭遇车祸去世,终年86岁,生前被广泛誉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此前,纳什才刚刚在挪威领受了阿贝尔奖。阿贝尔奖也可以称得上是“数学界的诺贝尔奖”,以86岁高龄成为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诺奖和阿贝尔奖双料得主,纳什的成就在晚年得到了世人充分的肯定。
比起光彩夺目的青年时代、痛苦而波折的中年时代,纳什的晚年时代其实已经相当的平静和安详了。纳什的一生是曲折和传奇的。
童年时代的纳什是一名奇才,而青年的纳什给大学同学的印象是无与伦比的才华、奇特的怪癖和不掩饰的自大与野心,对于他的才能,有一封推荐信里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去评价:“这人是个天才。”
1948年,在大师云集的普林斯顿大学数学学院,纳什如鱼得水并脱颖而出。是冯·诺依曼开创了经济博弈论,而被冯·诺依曼贬低过的纳什的思路却比冯·诺依曼的合作博弈理论更能反映现实的情况,最终,他关于“非合作博弈”的长篇博士论文一鸣惊人,并发展成了著名的非合作博弈理论。
数学家哈罗德·库恩说:“我真心地认为,20世纪真正伟大的思想其实并没有多少,而在前十位中,可能就会有他的均衡理论。”经济学家罗杰·迈尔森把纳什均衡比作“可与生物科学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比肩的成就”。
20岁出头的纳什就成为了闻名世界的数学家,然而在他的理论蜚声国际、广受关注的时候,纳什却逐渐从数学界销声匿迹了。由于受精神疾病的折磨,纳什家庭和生活出现危机,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也在学术上毫无建树,不知情的外人甚至以为他已经疯了或者死了。
幸好,在家人、朋友和同事的支持下,纳什用理智、爱和时间战胜了病魔,经历了离婚与复婚,生活回到了常轨。而在上世纪90年代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2001年以其经历为原型改编的影片《美丽心灵》上映后,这个长期以来“在普林斯顿里漫游的无家可归的无名氏”终于又回到了公众的视野中,他跌宕起伏的经历,关于毁坏与拯救的故事成为了被病痛和灾厄折磨之人心中的希望。
“我一直相信数字、方程式和逻辑关系。它们总是为我指引真理。但追求了一生真理之后,我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逻辑关系?真理又是由谁来决定?最终,我还是回到现实中,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发现,在爱的支持下,任何逻辑关系和真理都会被发掘。”纳什在诺贝尔奖颁奖感言中说道。
在纳什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几十年,纳什均衡却被极大地关注和发展了。好的理论不可能寂寂无名。而现在,纳什虽然已故,博弈论却已成为人类分析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最重要工具之一,纳什均衡理论奠定了现代主流博弈理论和经济理论的根本基础。纳什均衡的提出和不断完善帮助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诸多领域。
纳什均衡是指所有参与人战略的这样一种组合:在这一组合中,给定其他参与人的战略,没有任何人有积极性改变自己的战略。换言之,构成纳什均衡的战略对每个人都是最优的。
为什么纳什均衡是“可与生物科学界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比肩的成就”?经济学家张维迎说,一个制度即使对所有人都不好,但如果它是一个纳什均衡,就仍然会持续存在。反之,一个制度即使听起来很好,但如果它不是一个纳什均衡,就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自觉遵守。因此制度需要构成一个纳什均衡,有效的帕累托最优只有通过纳什均衡才能实现。有效的制度设计,就是如何通过纳什均衡实现帕累托最优。
只要谈到纳什均衡,即非合作博弈问题。几乎所有教科书都要讲著名的“囚徒困境”问题。作为纳什均衡引出的一个最著名案例,“囚徒困境”揭示了博弈中双输的情境,直接挑战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在社会中,“囚徒困境”虽然普遍存在,但却不是不能破解的。为了破解当今种种社会问题、在改革走进“深水区”时仍将其良好地推进,让社会的成员走出“囚徒困境”、选择合作并达成纳什均衡是一个重要的思路。
不论是对于世界还是当下的中国,理解纳什均衡对于理解经济社会现象、研究分析和制定社会制度来说都极为重要。尽管从五十年代起我国就出现了少量的翻译和著述,但1994年纳什和博弈论学家海萨尼和泽尔腾获得诺贝尔奖后,博弈论才迅速进入我国主流知识界的视野。而如今,博弈论研究在我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纳什逝去之际,运用和发展他的理论是对他最好的祭奠。
(2015年第5期《半月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纳什成为有史以来唯一一位诺奖和阿尔贝奖双料得主,他的成就在晚年得到了世人充分的肯定。
B.哈罗德·库恩认为,20世纪真正伟大的思想其实并没有多少,而在前十位中,就会有纳什的均衡理论。
C.1994年后,博弈论才迅速进入我国主流知识界的视野。而如今,博弈论研究在我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
D.从纳什获取诺奖的经历中,人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爱的支持下,任何逻辑关系和真理都会被发掘。
 
E.纳什的曲折传奇的一生足以说明只有经历了人生的曲折与痛苦才能在某个领域取得巨大的辉煌。
(2)为什么说“纳什的一生是曲折和传奇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本文运用什么手法刻画传主约翰·纳什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文章题目是“约翰·纳什:走出‘囚徒困境’的指路人”,请结合材料详细分析题目的含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1-07 04:0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海明威已经达到了人生的辉煌顶点,他将要面对死亡。当初他写《午后之死》的时候,也许只是为了让人更多了解斗牛这一看似野蛮残酷却包含了许多文化因素和精神因素的活动,没有想到过自己过了人生的正午之后将如何去死。而现在,他正越来超接近于面对这样的问题。他首先面对的是不少亲友的相继离去。
②他母亲格雷丝由于长期受血循环问题的困扰,终于在78岁的时候住进了医院,在医院里又由于轮椅翻倒,造成脑部伤害,导致记忆丧失,终于在1951年6月28日离开人世。临死前,海明威的妹妹玛德莱娜一直陪伴着她。虽然在她生前,海明威始终不能原谅她,对她的一些做法耿耿于怀,但他在生活上还是为母亲考虑得很周到。现在母亲去世了,他感慨万分。感慨中不仅包含着对母亲的怀念,包含着对母亲的复杂感情.而且也有关于自己的思考:父母一辈人的离去意味着死神将要找上他这一辈人的门来了。
③果然,在同一年的10月初,海明威接到了前妻保琳去世的噩耗。当时因为海明威和保琳的儿子在洛杉矶遇到点麻烦,保琳前去看望儿子,结果突然发病死在医院里,最后诊断是肾上腺髓质瘤导致的突发性死亡,享年56岁。海明威虽然和保琳已经离异,但由于两个儿子的纽带始终联系着他们,保琳也不相信别人对海明威的许多指责和攻击,和海明威保持着融洽的关系,尤其是前面已经提到过的,保琳竟然和玛丽相处得像朋友一样,使海明威感到很欣慰。可是现在保琳却去世了,这更使海明威感到死亡的威胁正在临近。    
④1952年2月,又一死讯传到海明威这里:他长期以来的出版商查尔斯·斯克里布纳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那一天,海明威看着雷电交加、海浪滔天的景象,仿佛天地都在为此震惊。海明威给斯克里布纳夫人写信,称斯克里布纳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为失去这样一个可以推心置腹的好人感到痛心。不久,他把新出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献给查尔斯·斯克里布纳和5年前去世的斯克里布纳出版社的老编辑帕金斯。
⑤自《老人与海》发表以后,他还在继续创作,但是他对自己的作品很不满意。他又过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每天喝酒、钓鱼或者重复二三十年代他做过的那些事情,在巴黎会朋友,在西班牙看斗牛,到非洲去狩猎。1953至1954年间他第二次到非洲狩猎时和第一次一样倒霉:第一次他遇上大肠感染,要没有飞机及时救他去医院,恐怕会很麻烦;这一次他连着遇上两次飞机事故,依次是飞机碰上了架在山谷里的电线,电线缠住螺旋桨,亏得飞机驾驶员沉着处理,紧急着陆在一块空地上,算是一场虚惊,可是当海明威和玛丽第二次登上飞机的时候,他们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飞机刚一起飞就掉了下来,机身起火,他们把头顶上的玻璃打碎以后爬了出来。海明威肩部头部都受了伤。当时世界各地的报纸纷纷给海明威登讣告,海明威虽然没有死,却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他原先的脑震荡后遗症变本加厉,他的肝脏、脾脏、肾脏都有问题,左眼有偶发性失明,左耳失聪,脊稚骨破裂等等,他逐渐成为一个身体衰弱多病、性情忧郁的老人。
⑥他晚年有两个红颜知己,一个是1930年出生的意大利姑娘阿德里安娜·伊万吉奇,海明威1948年在意大利遇见她的时候,她还不到19岁。她后来还由母亲陪着到哈瓦那海明威的家里小住。还有一个是1940年出生的瓦莱莉.丹比一史密斯,海明威请她担任自己的秘书。虽然海明威很喜欢她们,但她们都没有构成对玛丽和海明威之间的婚姻威胁。也许他更多地对她们倾注了父亲对女儿的爱,他称她们为“女儿”,作为对自己没有女儿这一事实的补偿。
⑦古巴爆发了革命。海明威同情卡斯特罗,认为应该由卡斯特罗这样的人来掌握政权,但是他又担心卡斯特罗以后不会让他这样属于有闲阶级的美国人在古巴呆下去。1959年4月,在卡斯特罗建立新政权三个月以后,海明威买下了爱达荷州凯彻姆西北一英里地方的一栋二层小楼,迁往那里居住。
⑧海明威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心情也更为沉重。一个无法再写出好作品的作家究竟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呢?他的精神忧郁症似乎已经难以克服。玛丽和朋友们极力想办法送他到医院治疗,采用电休克疗法。但是他却想到了自杀。他爱好的斗牛士们站着迎接死亡,他也要以这种悲壮的姿态来结果已经没有存在价值的自己。由于他爱好摆弄枪支,他选择角枪来自杀,这样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当初他父亲也是用枪自杀的。
9他的自杀倾向引起了玛丽和其他人的注意,家里的所有枪支都被锁进了地下室。可是地下室的钥匙却在厨房窗台上一眼就能看到。
⑩1961年7月2日是一个星期天,海明威像往常一样很早就醒来了,他穿起他的睡袍,直奔厨房而去,他知道地下室的钥匙在那里放着。他到地下室选了一把双筒猎枪,装上子弹,然后回到上面,来到客厅旁边的休息间,设法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脑袋……
11当年他很不情愿地在《午后之死》每一页校样上看到的“海明威之死”的字样,现在变成了现实。
12海明威的葬礼于7月5日举行,他被葬在两棵松树之间。参加葬礼的有玛丽和海明威的三个儿子,还有他的姐姐玛塞利娜、妹妹厄休拉和玛德莱娜,小弟弟莱斯特。瓦莱莉·丹比也出席了葬礼,她后来嫁给了海明威的小儿子格里高利·海明威。
【小题1】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海明威的《午后之死》让人更多地了解斗牛活动。
B.《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为查尔斯·斯克里布纳和老编辑帕金斯所作。
C.海明威晚年的红颜知己,是一个19岁的意大利女孩阿德里安娜·伊万吉奇和曾担任他的秘书的瓦莱莉·丹比一史密斯。
D.海明威自杀身亡,既因为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也与其精神忧郁症有很大关系。
E.海明威选择用枪自杀,以死与病魔抗争,显得悲壮。
【小题2】结合全文,按时间顺序总结并排列出海明威达到人生辉煌顶点后的5个阶段。(5分)
【小题3】一代文豪海明威自杀身亡,根据你对海明威的了解,谈谈你的看法。(4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由荷兰艺术家丹·罗斯加德设计的名为“无霾之洞”的雾霾净化塔已于9月底进京,该塔高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它的内部有一台功能强大的真空吸尘器,利用电离技术吸入雾霾,滤掉其中的有害颗粒,然后排出净化后的空气。罗斯加德称,这台机器可以在36小时内净化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内70%至80%的空气。项目的原型机基于目前在医院和停车场净化系统里使用的技术。同时,这个项目有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副产品,它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可被压缩做成黑色宝石。然而,这座塔却被业内人士认为,它更多的作用是人们对环境的警醒和抗击雾霾“行为艺术”的大胆创新。
与荷兰除霾塔的“行为艺术”相比,用于科学实验的长安除霾塔已经建成封顶。该项目是中科院地球环境所的空气治理重点试验项目,总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据了解,该除霾试验装置位居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去除大气环境中的PM2.5及NOxSO2等雾霾形成的关键前体物,从而有效控制雾霾形成。项目试运行成功后,将通过在医院、学校、住宅小区等人员聚集区安装小型装置来推广应用此项技术,从而逐步改善局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摘自2016年12月21日《陕西日报》刊文《那些消减雾霾的科技手段》,有删改)
材料二:
整治雾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根本的出路是科技创新,通过企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
根据《杭州市大气灰霾成因及关键污染因子预防控制研究》报告,机动车尾气、燃煤、扬尘是杭州PM2.5的主要,而油品升级是降低PM2.5的途径之一。为此,浙江地区的主要油品供应企业中国石化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实行油品升级。2015年12月1日起,全省供应国Ⅴ标准汽柴油。除此之外,还对尾气中的其他有害成分进行技术处理,宁波海越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石油天然气深加工项目,生产的异辛烷高标准清洁汽油添加剂,能有效降低尾气中的PM2.5。
据报道,大数据、“互联网+”,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将用到“智慧治气”上。在G20杭州峰会前,杭州将推出“五气云”环境质量智慧管控系统。比如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不只监测企业最终的废气排放,连整条生产线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能监测到。
雾霾治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在产业布局、工厂提标改造、燃煤电厂的清洁排放等方面进行科枝创新,进行转型升级。
(摘自2016年3月24日新华网《科技让我们走出雾霾》,有删改)
材料三: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研制的“治霾”科技新成果——陶瓷基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DFR)“发动机医生”,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推广,成为“治霾”利器。这个黑龙江人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材料产品已成功抢占润滑油产业技术制高点,并远销国外市场。
“发动机医生”主攻方向是发动机节能减排。黑龙江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存德介绍:“简单地说,汽车发动机缸体经过长时间活塞运动会出现磨损,导致发动机出现漏油、串气、冒黑烟、烧机油、燃料燃烧不完全等现象,而这些都会产生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DFR材料就是加入汽车发动机内的‘工业味精’,它通过超精研磨,清理氧化物、油垢和积炭,提高发动机的密封性能,使油料、燃气燃烧充分,从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降低颗粒物排放和节省燃油,进而减少由于发动机尾气排放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空气污染。”
(摘自2014年11月23日《黑龙江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能把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压缩做成黑色宝石,但是因为除霾效果一般,人们认为它更像是一个“行为艺术品”。
B.杭州欲推出的“五气云”系统,不只能监测企业最终的废气排放,甚至能监测整条生产线上的每一个节点,这是“智慧治气”的先进发明。
C.机动车尾气、燃煤、扬尘是杭州PM2.5的主要,浙江地区的中国石化进行技术改造,实行油品升级,成为该地区治霾最有效的手段。
D.“发动机医生”是我国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材料产品,是润滑油产业技术的排头兵,是治霾的利器,畅销国内外市场。
E. 长安除霾塔,通过去除大气环境中影响雾霾形成的关键前体物,从而有效控制雾霾形成,这项除霾试验装置目前位居世界领先水平。
【小题3】荷兰的“无霾之洞”与长安除霾塔都是人们自发研制的治霾发明,两者有何异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关心精神追求的高度与深度
2012年10月29日02:19
王 蒙
先是广播电视的发展,然后是电脑、网络、手机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变得越来越便捷与舒适了,工具的性能与科学技术含量日新月异地膨胀着。同时,对于使用这些工具的主体的要求却越来越降低了。工具越先进操作就越简单,你只消敲几个键,要什么就有什么了。它比以往不知简便了多少。
在我国,网络的发展还带来了群众的民主参与及监督的便捷,一些坏人坏事就是网民们首先发现并群起而攻之的。国家领导人也开始应用网络与网民直接对话,很好。
网络的发展还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一个点击率高的微博写手,他的效益远远高于一个专门家的专门学术著述。
同时,纸质的媒体开始受到挤压,读书的风气一再被上网浏览所削弱。有人预言网络时代的到来。有人预言文学与书籍的式微。有人嘲笑学术与艺术大家的冷落。市场更加欢迎的是能便捷与舒适地获取信息的手段及相关产品。
便捷与舒适使受众获得的信息百倍千倍地增长,于是以秒计算浏览时间的微博与博客代替了花费数小时才能读完的论文,成为受众的宠儿。有时,粗野与狰狞成为吸引眼球的“风格”。碎片化的“思想”,耍笑化的“段子”,俏皮话的“自得”,八卦式的“渊博”,不文明的“争论”,歪曲变形的“流行新词”,千奇百怪的化名与潮起潮落式的以与人为恶为特色的声讨与人肉搜索,已经相当程度地代替了传统传媒与言论文明,成为所谓“P民”与“屌丝”(指草民)们饕餮的精神食粮。同时它们与传统传媒特别是主流传媒分割成了两重天地,而对真正高端的文化精品,越来越少人问津了。
全世界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提出来,网络化的结果,除了各种方便与推进以外,也可能带来精神生活浅薄化、快餐化、碎片化与单一化的危机;有可能培养出一大批什么都知道一点点,什么都是人云亦云,半真半假,而没有自己的感悟、没有自己的查证、没有自己的任何创见的“聪明的白痴”式的网络信息小贩;有可能让手段先进的媒介,操控我们的头脑与灵魂。说得严重一点,就是便捷化与舒适化有可能制造浅薄化与白痴化。
当然不是说先进的智能工具不好。而是说,作为一个伟大的古老的文明国家的中华儿女,至少其中的一部分比较优秀的人士,完全可以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不放弃苦读与苦学的传统,不放弃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理念,不满足于聪明的白痴随时卖弄白痴的聪明,以真正的经典的学者、发明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不仅是开拓市场与凑热闹,不仅仅是混个点击率,而是做出无愧于祖先与后人的对于精神瑰宝的贡献。
我们一定知道,学习、实践或实验、研究、思考、创造,是不可能便捷化与舒适化的。便捷与舒适的浏览所得,至多是浅浅的一层表皮,它不能代替长久的专注,精益求精的刻苦,永不停息的探索,反复地查证与纠错,系统地阅读与钻研,既能登高望远,又能见微知著的独特发现。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我们不能忘记高端的文化追求与文化献身,我们要善待科学技术与各种时尚产品,我们更要善待自身的头脑与古往今来的治学传统与经验。
【小题1】选择对文章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
A.网络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毋庸置喙的,一个点击率高的微博写手,他的效益远远高于一个专门家的专门学术著述。
B.随着纸质的媒体受到挤压,读书的风气一再被上网浏览所削弱。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文学与书籍的逐渐走向衰落。
C.微博与博客代替了传统传媒与言论文明,成为所谓“P民”与“屌丝”(指草民)们饕餮的精神食粮。
D.我们应切记高端的文化追求与文化献身,我们应善待科学技术与各种时尚产品,我们更应善待自身的头脑与古往今来的治学传统与经验
【小题2】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A.网络的发展带来了群众的民主参与及监督的便捷,一些坏人坏事无所逃遁,网民们利用网络曝光并群起而攻之。
B.网络化的结果,除了各种方便与推进以外,也带来精神生活浅薄化、快餐化、碎片化与单一化的危机. 这种便捷化与舒适化有制造了浅薄与白痴。
C.作为一个伟大的古老的文明国家的中华儿女,至少其中的一部分比较优秀的人士,应以真正的经典的学者、发明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不仅是开拓市场与凑热闹,不仅仅是混个点击率,而是做出无愧于祖先与后人的对于精神瑰宝的贡献。
D.长久的专注,精益求精的刻苦,永不停息的探索,反复地查证与纠错,系统地阅读与钻研,既能登高望远,又能见微知著的独特发现不是通过便捷舒适的智能工具能得到的
(原标题:关心精神追求的高度与深度(望海楼)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钱穆: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
潘剑冰
钱穆,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其《国史大纲》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之一。1949年秋,任香港亚洲文商学院院长;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90年去世,是当代中国声名赫赫的一位文化宗师。
在《国史大纲》的引论中,钱穆说:“唯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唯对现实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浓厚之爱情,必须先使其国民对国家已经之历史有深厚之认识。”余英时认为钱穆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宗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研究历史的人总是好旧的,所以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钱穆在北京教书时,中式的长袍已经成了一种落伍的标志。但是钱穆看到好友陈寅恪穿长袍,他也改穿长袍,并把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以这样最直接的方式宣布自己将坚决捍卫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的。
钱穆在燕京大学的时候,作为一所美国人创办的教会大学,燕大的水电费催缴单都是用英文写的,对此,大家也觉得很正常。但是钱穆不干了,他每个月接到水电缴费单后都把它扔到一边。后来学校派人来质问这个“老赖”,钱穆告诉来人:“我是学校聘用的一个国文教师,不必要认识英文。为什么你们在中国办学校要用英文发通知?”
钱穆在中学执教时有一段时间兼过英文课,他的英文水平看懂水电单绰绰有余,他的理由无非是外国人在中国办学校就得用中文,这种行为是一种保护民族文化的本能。为此,他不惜当刺头儿。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与教师的宴会上,钱穆大胆直言,批评燕大各楼的起名问题,说入校门即见M楼、S楼,不伦不类,既然在中国,就应该起个中国名字才是。司徒雷登最终接受了钱穆的建议,事后,他按照各楼美国捐建者名字的汉译,将M楼改为穆楼,S楼改为适楼,办公楼命名为贝公楼。有人跟钱穆开玩笑说:“正是因为你的提议,学校以你的名字来命名一座楼,与胡适各分各占一楼,你真是荣幸啊!”新中国成立后,燕大并入北大,北大搬到了燕大的校园,现在北大校园的未名湖,就是当年钱穆起的名。
在钱穆的心目中,一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髓首推其历史,他认为一个国民只有充分了解本国的国史,才能建立起对国家民族的“信仰”。
钱穆欣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国”与“亡天下”有着本质的区别,“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则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这才是最可怕的。
1950年秋,钱穆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期间历经坎坷与打击,艰辛难为外人道也。彼时已经功成名就的钱穆完全可以不用去自讨苦吃,但他看到许多流亡到香港的青年人彷徨无着,失去精神支柱,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经世救国的责任,借由在百年殖民之地上办校之机,倡导中国文化,让流亡者别忘了要做中国人。
1986年6月9日,九十二岁高龄的钱穆在台湾自己的寓所素书楼讲完最后一课,从此告别杏坛,他给自己的学生留下了最后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毫无疑问,钱穆心中的“中国”正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灿烂文明的中国。
1990年8月30日晨,风雨之日,钱穆于台北杭州南路新迁寓所去世,享年96岁,身后留下一千四百万言的著作。1992年,钱穆魂兮归来,归葬太湖水滨。而他留在岭南的足迹,也被历史一路仔细搜集,成为后人阅读钱穆时一个绕不过去的章节。
钱穆的学生余英时在他逝世后写下了这样的挽联:
一生为故国招魂,当时捣麝成尘,未学斋中香不散。
万里曾家山入梦,此日骑鲸渡海,素书楼外月初寒。
【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钱穆同意顾炎武的观点,认为“亡天下”远比“亡国”要可怕,因为“亡天下”意味着一国精神文化的消亡。
B.在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时,钱穆总是非常直接地宣布自己坚决捍卫本国和本民族的文化,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与毅力。
C.“女人嫁给历史学家肯定是不会错的”一句看似闲笔,且有明显戏谑意味,但活跃了文章气氛,也自然引出了关于钱穆的轶事。
D.学生余英时认为,作为一代文化宗师的钱穆是以阐述和发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为毕生治学宗旨的。
E. 钱穆创办“新亚书院”时,已然功成名就,之所以要自讨苦吃,是要倡导中国文化,进而可以获得在殖民地香港办校的机会。
【小题2】全文以哪些具体事例来表现钱穆先生一生奉行保护民族文化的思想?
【小题3】有人说余英时的挽联非常准确地概括了钱穆先生一生的治学和情怀,试进行简单分析。
【小题4】结合全文,联系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钱穆捍卫民族文化的思想及行为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阿姆斯特朗走了,但人类探索精神不会终结
《南方都市报》社论
尼尔·阿姆斯特朗走了,他就是登上月球说“这是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的那个人。
他的去世把人们的记忆重新带到40多年前。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队友乘坐的“阿波罗”11号顺利登陆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因此成为人类登月第一人,耗资240亿美元的“阿波罗”探月计划亦就此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这个宇宙探索行动有着浓厚的时代烙印,二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展开军备竞赛,“冷战”趋于白热化,登月计划系美国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而在“冷战”阴影之下,世界各地反战浪潮此起彼伏,美国国内拜金主义、科技繁荣、核武器的威胁带来的是精神空虚与道德沦丧,彼时,“垮掉的一代”代替了“迷惘的一代”,成为那个时代重要的精神注脚。
然而,这样的时代背景并不能遮蔽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探索价值,它不仅提升了当时美国国民的自信心,亦昭示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并促进了人们对人类共同体的认知。作为人类的一分子,40年后回忆以下诸多细节,仍然让人激动万分:阿姆斯特朗和队友在月球上存放一个容器和一块不锈钢饰板,上面写着“来自行星地球的人于公元1969年7月第一次在这里踏上月球,我们是代表全人类和平地来到这里”;两人在月球上停留的最后一项任务是把一个纪念碑放在月球表面,以缅怀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的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弗拉基米尔·科马罗夫及“阿波罗”1号的三位宇航员查菲、格里森和怀特;在电视尚未普及的情况下,观看此次月球着陆实况的观众多达5.28亿人;而作为美国的主要对手,为了迎接宇航员的回归,苏联也主动关闭了同波段的广播。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不仅激励了美国,也激励了整个世界”(史蒂芬·迪克语)的壮举,除了在抽象的文明层次有着巨大意义外,在具体而微的技术发展上也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诸多科学技术如集成电路,正是在登月行动的刺激下,获得快速发展,并最终走向成熟,继而在商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这不禁让人想起人类历史上探索未知世界的诸多壮举,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率领船队首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书写了人类文明新的一页。如此不难理解,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表达悲痛之后,称赞“尼尔是美国最伟大的英雄之一——不单是他的时代,而且是所有时代的英雄”。而显然,今天全世界瞩目的这位逝者,此时他不仅是美国的,更是全人类的。
今天我们看阿姆斯特朗们当年的壮举,那种向太空进发的精神,无疑符合了时代的激情。有必要重温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的社会背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间充满了对抗,战争随时可能一触即发,美国国内弥漫着悲观情绪,那是一个传统文化价值式微,年轻人张扬个性,主张“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靠“因为我很贫穷,所以我拥有一切”(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这样的句子作自我激励的年代,也是一个把守望当做职责并呼吁“救救孩子”的年代(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不仅是美国,环顾世界各地,亦不难看出,那个时代充满了浪漫主义情结,年轻人敢于担当,充满抱负,甚至孵化出无数政治乌托邦理想。今天看来,其中不乏错误甚至是荒谬的经历,但背后那种充满想象和敢于实现的劲头,恰恰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的。
与当初代表人类高歌猛进不同的是,如今阿姆斯特朗留给我们的思考,或许是他“我连月球都去过了,地球上还有什么地方吸引我呢?”这句充满哲学意味的话。阿姆斯特朗无法摆脱宇航员的光环,作为个人,这是他人生的巅峰,也是其终点,但作为人类共同体,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伴随生命的始终,这种激情不会也不应因为一个时代的结束而终结。(2012年8月27日《南方都市报》)
请简要谈谈阿姆斯特朗向太空进发的探索精神的现实价值。
现场答案
阿姆斯特朗向太空进发的探索精神的现实价值有:①提升了当时美国过敏的自信心;②对具体而微的技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③昭示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并促进俩人人们对共同体的认知;④符合时代的浪漫精神,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存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修改为满分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