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说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是因他作为一名非职业作家却成为“五四”以来成就可观的诗文大师。
D.“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
E.余光中在文学领域里兼善天下,一方面表现在他大力提携后辈上,一方面表现在他从不计酬劳,到处演讲,惠及众人上。
【小题2】余光中是怎样对待与人交往谈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10-20 03:03: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完美收官,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天猫商城又创下一个新的神话:“双十一”当日的成交额2135亿元。在大学生网购日常化的今天,天猫“双十一”的2135亿也绝少不了2000多万大学生的助力。

有大学生调侃,如果在毕业简历上加个“曾参与过千亿元项目”,将是多么辉煌的一笔!那么,哪个大学的大学生能配得上这个项目呢?有数据显示,2016年最配得上这个项目的大学是浙江大学,紧随其后的是南昌大学和江南大学。2018年天猫“双十一”的2135亿元,哪个大学贡献最大呢?有人说是浙江大学,它一定会保持传统;有人说是杭州师范大学,因为它是马云的母校;有人说是武汉大学,因为它是小米老总雷军的母校;也有人说是吉林大学,因其在校生数量最多。

(摘编自2018年11月11日搜狐网)

材料二:

(摘编自2018年11月11日中国青年网)

材料三: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1月15日表示,根据商务大数据的监测,今年“双十一”期间全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约27%,再创历史新高。

在当天举行的商务部例行发布会上,高峰还表示,今年“双十一”我国网络零售市场主要呈现了几个特点。一是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11月1日到11日,中国跨境电商进口商品销售额超过了300亿元,日本、美国、韩国、澳大利亚、德国位列进口国的前五位。仅国内某知名电商平台一家,就引入了7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9万个品牌商品,同时有200多万海外消费者在中国电商平台消费将近30亿元。二是消费向年轻人和三、四线城市居民延伸。高峰表示,今年新增的网购人群主要是年轻人和三、四线城市的居民。“80后”“90后”等消费群体占比超过70%,成为此次消费的主力军。三是品牌消费趋势明显,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知名品牌商品,其中国产品牌更受青睐。“双十一”销售额前10名的品牌中,国产品牌占到6个。销售量前10名的品牌中,国产品牌占到了8个,中华老字号的销售额超过28亿元。

(摘编自2018年11月15日“澎湃新闻”)

材料四: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人们对于网上购物的满意程度都集中在“一般”和“不满意”这两项。对于网购表示不满意的消费者认为:网购的售后服务差,商品得不到保障;物流不够及时,购买的商品一拖再拖,迟迟不能收到;还有些是因为之前在网购过程中受骗,对网购失去了信心。针对这些问题,经营商应该加强售后服务,让顾客买得放心,用得舒心;提高物流的及时性,让顾客切实地感觉到网购的方便;经营商还需要诚信经营。作为当代的消费者,我们也应该加强防范意识,及时地补充基本的网购知识,对网购这个新兴的行业要有信心。国家的有关部门也应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这个新行业的秩序,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此増加消费者的信心。当然,还有一些人认为网购还是比较不错的,觉得网上的商品也有一些优点,如比市面上的商品更便宜款式更全、更加新颖、商品的种类比较多,等等。他们切实地从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益处,认为网购确实是给他们带来了方便和快捷,为他们节省了时间和消费成本。

通过调查分析,从整体来看,网购这个行业还是很有前景的。相信随着这个行业的继续发展,问题也会越来越少,行业会朝着大家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网购会越来越频繁,网购也会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

(摘编自刘明河《关于网购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年一度的“双十一”在2018年又创下一个历史神话:成交额达2135亿元。其中,2000多万大学生的贡献不可抹杀。
B.从材料二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双十一”消费理念比较正确,约4/5的大学生能量入为出,不会因过度消费而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
C.高峰表示,2018年“双十一”我国网络零售市场呈现出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向年轻人和三四线城市居民延伸、趋向品牌消费等特点。
D.从材料四可知,网上购物方便快捷、节约时间,而且商品款式全、种类多、售后服务好,因此一部分人觉得网购比较不错。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浙江大学最配称得上“曾参与过千亿元项目”,因此,在2018年的“双十一”活动中它最有望成为贡献最大的大学,这是大家的共识。
B.某知名电商引入75个国家和地区近1.9万个品牌商品及200多万海外消费者在中国电商平台消费,说明零售市场国际化程度有所提高。
C.“80后”“90后”等消费群体成为2018年“双十一”消费的主力军,而从未网购过的年轻人及三、四线城市居民,则是此次活动的新增人群。
D.从整体看,网购行业很有发展前景,随着其发展,问题会越来越少,人们网购也会越来越频繁,“网购”这个行为也会越来越被人们接受。
【小题3】请简述材料一、三、四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科学家们现在还不确定智能手机是否会破坏我们的大脑,但他们已经确信智能手机会让人上瘾,而且会导致抑郁。
今时今日,我们无时不刻不被智能手机发出的各种信息干扰。我们用智能手机的闹钟功能将我们唤醒,不时收到一些电子邮件,屏幕上常常弹出同事或好友发来的消息通知,各种数字助手带着它们特有的毫无感情的声音不时插进来说几句话。
我们似乎认可和乐于接受这样的干扰行为,因为我们想让技术为我们繁忙的生活提供帮助,确保我们不会错过重要的约会和交流。
但是我们的身体却有不同的看法:这些不断出现的提醒将我们的应激激素转化成了行为,让我们要么奋起,要么逃避。我们心跳加速,呼吸急促,毛孔大张,肌肉收缩。这种反应原本是为了帮助我们摆脱危险,而不是回复同事的电话或短信。
科学家们在很多年前就知道了一个人们不愿意承认的事实:人类不能真正的一心多用。这意味着每次我们停下来回复一个新的消息或者收到手机上另一个不同的应用程序发来的通知,我们就会被打断,这种打断会让我们付出代价。科学家们将这种代价称作“转换成本”。
有时候,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项任务只需十分之一秒。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在各种想法、对话和交易之间频繁转换,我们的转换成本就会增加,并且让我们更容易出错。心理学家大卫·迈耶研究了这个效应,他估计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转换会消耗掉我们40%效率最高的大脑时间。
内分泌专家罗伯特·鲁斯提格表示,每次转换任务时,我们还会用一定的应激激素皮质醇来刺激自己。这种转换会让我们的大脑中具有最高阶认知功能的前额叶皮质进入睡眠状态,并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这是一种容易让人上瘾的化学物质。
换句话说,我们并不能同时做多件事,但我们却一直尝试着这样做,这会给我们造成持久性的压力。长期的压力会让我们抑郁,于是我们渴望更多的干扰来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从而让这个循环继续下去。
我们不是生来就这样生活的。
我们的手机应用程序正在利用我们对安全和社会互动的固有需求。研究人员开始意识到这对我们来说是多么可怕。89%的大学生报告说他们经常产生手机在震动的幻觉,而86%的民众说他们经常查看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帐户,这让他们感到非常紧张。
鲁斯提格说,我们手机的通知通过建立压力恐惧记忆途径来训练我们的大脑,让大脑处于几乎恒定的压力和恐惧状态。这种状态意味着我们的前额叶皮质完全失控,并且几乎停止工作。
尽管有这么多令人不安的发现,但是科学家们并没有说享受你最喜欢的手机应用程序是具有破坏性的,出问题的是我们的使用方式。
鲁斯提格表示,他希望通过划定社会可接受的智能手机使用范围来改变这一现状。如果我们能将智能手机上瘾列为禁忌,就像在公共场合禁止吸烟一样,人们至少需要限制一下使用手机的行为,这可以让他们的大脑休息一下。
鲁斯提格说:“我的希望是,我们的社会能够变成这样一种状态,即不能在公共场合使用手机。”
(选自《科技视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转换成本”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项任务,会消耗掉我们40%效率最高的大脑时间。
B.在不同的任务间转换,会刺激大脑产生多巴胺,从而使我们易于上瘾。
C.手机通知迫使我们在不同的任务间转换,给大脑造成持久性压力,让大脑长期处于恐惧状态。
D.任务转换使我们大脑中具有最高阶认知功能的前额叶皮质几乎停止工作。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智能手机发出的各种信息干扰使我们出现了本是帮助我们摆脱危险的身体反应。
B.人类不能真正的一心多用,这是一个经科学证实的结论,只是人们不愿意承认罢了。
C.总是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项任务,这让我们付出更大的代价,因而更容易出错。
D.人们一直尝试同时做多件事,这会让我们抑郁。于是我们渴望更多干扰,以产生多巴胺来安抚抑郁的情绪,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使用方式恰当,我们就能充分享受智能手机应有程序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B.智能手机时时刻刻发出各种干扰信息,这势必会破坏我们的大脑。
C.通过划定智能手机使用范围可以改变人们对智能手机上瘾的现状。
D.使用智能手机,在各种任务之间不停转换,会导致我们无法进行较高层次的思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孔子的教育哲学中,道德与音乐是相辅相成的,通过音乐建立和维护社会统一、宜人的法定秩序,最终实现社会的“大治”。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认为音乐教育承担着把人教育成美的人、完善的人的重要功能。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注重心与乐的相通相融,讲究韵味的深邃悠长。通过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是学生美育的重要途径。如箫、筝、笛等民族独奏乐器因其清丽婉转的音色特点,适于表现悠闲淡泊的审美情致。京剧、昆曲、越剧等戏曲剧种,其唱腔唱词、伴奏乐器、服饰舞美等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样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判断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审美修养提升的重要途径。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好的音乐对社会精神风尚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音乐的学习,能让学生与优秀作品所展现出来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进而培养起对人类、自然以及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终达到理想人格的养成。

然而,回顾我国百余年来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传统音乐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20世纪初,西方音乐对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了强烈冲击。后来许多学者接受并采纳了西方的音乐标准,忽视了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挖掘。时至今日,历经数代音乐人的努力,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已积累了一定成果,但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重“西洋”、轻“民族”的现象仍然存在。此外,传统音乐教育功利性现象凸显。在追求奖项、等级等的“锦标主义”思想驱动下,民族器乐的学习开始更多地追求技术、速度,许多学习民乐的学生,虽然拥有较好的技术,却缺乏神韵。传统音乐植根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应在充分了解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功利性的学习很难真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为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适应当代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已刻不容缓。只有立足于文化视角,充分认识我国传统音乐的价值,并选择反映中华民族精神风貌、音乐语言和音乐风格的优秀作品,并将其进行合理的教材化、课程化,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内容进行学校传承,才能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音乐,几千年来均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承方式,这种方式在近代则被学堂乐歌所取代,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几已销声匿迹。但事实上,“口传心授”不仅并不落后,而且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开放性的传承方式。“口传心授”既强调直觉的整体把握,又强调传授者和继承者双方之间的心灵沟通,通过音乐的直接唱、奏以及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手段,使继承者能够直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领悟音乐,最终达到对音乐神韵的共鸣。因此,传统音乐教学方式的选择和采用,不应仅仅局限于引入学堂乐歌以来的方式方法,还应提倡将“口传心授”等传统音乐的传承方式运用到音乐课堂中去。

此外对于传统音乐教育而言,建设一支具有弘扬传统音乐文化使命感、全面的传统音乐理论素养及较好的传统音乐技能技巧的高素质音乐教师队伍,亦是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

(摘编自许冰《传统音乐教育如何传承“乐感”文化》)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音乐作品中所蕴含的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文之美能够引起人的情感共鸣,丰富人们的情感体验。
B.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虽受西方音乐的影响很大,但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依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C.如果学习民族器乐更多地追求技术,则难以领会音乐的神韵,无法真正继承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
D.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需要从课程建设、传承方式、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同时入手。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中国传统音乐教育在提升审美修养,养成理想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B.文章第四段从历史的角度,梳理了传统音乐教育在当今存在的诸多问题,并分析了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
C.作者认为建构适应于当代的传统音乐教育体系,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D.文章先阐述传统音乐教育的作用,再分析当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层层深入,结构严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京剧、昆曲、越剧等戏曲,能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B.采用西方音乐标准,学校音乐教育就会出现重“西洋”、轻“民族”的现象。
C.学校音乐教育的传承应以进行合理教材化、课程化后的我国优秀音乐作品为主。
D.与“学堂乐歌”相比,“口传心授”是一种更富有创造性、开放性的传承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