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实用类文本阅读
李济:中国考古学之父
这个年轻的中国学生在“自撰简历”的最后写道:“要是有机会,还想去新疆、青海、西藏、印度、波斯去刨坟掘墓,断碑寻古迹,找些人家不要的古董来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那一年,他22岁,即将去哈佛攻读人类学。后来,他果真去“刨坟掘墓寻古迹”了,只不过是在中原的河南、山西和山东。
192年,他主持山西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1930年,主持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发掘,他让龙山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如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成为中国远古历史的标志性术语,许多对考古学一窍不通的人也耳熟能详。只不过,大多数人对他却是闻所未闻。
1928年至1937年,他主持了震惊世界的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使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并由此将中国的历史向前推移了数百年。直至今日,它依旧被视为人类文明史上最重大的发掘之一。
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名字——李济。
我们关于商代的知识很大程度上是由李济给我们划定的。他领导的安阳殷墟发掘,对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包括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在内的中国考古学界领袖人物,都曾受李济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考古学训练。
已故的考古人类学大家张光直以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的权威身份,曾对自己的导师李济做过评价:近60年的岁月里,一开始作为中国考古学之父,随后又作为中国考古学掌门人,他的学术思想一直在中国这门学问的发展中占据支配地位。
如果不将张光直所说的“中国学界”缩小为台湾学界,那么他的判断显然过于乐观了。李济在1948年年底随史语所迁台,这一选择很难以优劣论,但其所造成的尴尬局面却是显而易见的。
1959年,以《考古》杂志为代表的大陆考古学界对李济发起了猛烈的“围剿”。李济的儿子李光谟甚至还收藏了当年的一期《考古》,整整一期都在批判李济。此后,和许多政治上选择错误的著名学者一样,这个名字逐渐消失在我们的阅读视野中。但他曾对1949年后大陆的考古发掘报告提出过严厉的批评,认为其中缺乏实际材料,充满了政治术语,对出土地、器物、尺寸等内容居然都号称“保密”。
“我想,按照他一贯的标准,这些根本都够不上考古学。”李光谟对记者感叹道。
据说,直到后来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报告出来以后,李济对大陆考古学的印象才有所改变,他自己的文章中也开始引用大陆学界的资料。在儿子眼中,李济相当固执,总是直道而行。“他不知道拐弯的,有时候。”
李济去世后,人们回忆:“他是一个被上级、同僚、晚辈、学生害怕的人,但他对真心为学的人则给予最大的帮助。”其实岂止“害怕”,在一些人眼中,此人简直就是“可恶”。台湾名人李敖就曾写过文章,称李济为“最后一个迷人的学阀”。李济因固执而获罪为“学阀”,但饶是刻薄如李敖,也从不否认他身上“迷人”的一面。李济人生最辉煌的一页是在殷墟,此后,考古学家和他发掘的遗址天各一方,路途迢迢。身不能回大陆的李济,晚年心中是否牵挂殷墟?隔海相望殷墟,心中是怎样一番滋味?这些问题,由于长期的两岸阻隔,甚至连李光谟也无法回答,但他说:“1977年,李济生前最后一本著作是《安阳》,可见殷墟在他心中的位置。”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1949年社会巨变,中国学术一分为二,胡适、钱穆、李济、傅斯年等一批学人离开大陆,其中不少人在台湾传薪播火。自此以后,殊途发展,虽为异流,却显同归之势。殷墟的不少资料以及李济在台湾,使海峡对岸仍有不少学者继续着对殷墟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是学术,还分明包含着对乡土的牵挂,对故园的思念。《中国文明的开始》和《安阳》等学术著作,均为李济去台后的心血结晶,可见古老的殷墟,仍然是他学脉所牵、心魄所系。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李济原来的梦想是去新疆、青海等地寻绎中国人的原始出来,后来由于中国人的历史起源于夏商周,所以决定改去河南、山西和山东。
B.如果没有河南安阳殷墟的发掘,殷商文化也只能以传说的形式出现;它的成功发掘,使得中国的历史又向前推移了数百年。
C.安阳殷墟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前所长夏鼐、台湾史语所前所长高去寻和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都曾受李济的指导,在安阳接受过训练。
D.本文简述了李济的考古贡献并展现了其高尚的学养人品,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并不为很多人所知、却在考古学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科学家形象。
【小题2】文中多处引用了别人评价李济的话,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李敖称李济是“一个迷人的学阀”,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12-13 09:44: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5分)
美政府“关门”第二天 官民高呼“伤不起”
中新社华盛顿10月2日电 (记者 张蔚然)美国政府“关门”进入第二天,白宫与国会对峙僵局未破,美国继续在“喊话”模式中运转。越来越多的联邦部门和民众都在抱怨“伤不起”,调门越喊越高。
国务院2日表示,政府“关门”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力造成损害。鉴于总统奥巴马取消对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的访问,国务卿克里将率团访问上述两国。国务院发言人哈夫说,美国在全球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但在政府“关门”的背景下,显然不能同时推进这些工作来提升美国全球领导力。
“关门”还波及美以关系。哈夫透露,2014财年美国对以色列的安全援助资金已被推迟,直到国会通过临时拨款议案或新财年预算。
“每过一天,国务院都必须做出更艰难的决定,哪些工作可以继续,哪些工作需要停下。”哈夫说。
同样高呼“伤不起”的还有美国情报部门。国家情报总监克拉珀2日表示,政府关门对美情报行动造成“极大危害”,他在情报界工作50年,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克拉珀说,他不认为哪位雇员是非必要的,但必须做出痛苦的决定,让70%的员工回家休假,“关门已严重损害情报部门保卫国家安全的能力,和对美国军事和外交工作的支持,更可怕的是,只要关门继续,损害会逐步累积。”
就连白宫也在高调“晒愤怒”。打开白宫官网,只见黑乎乎的页面中央显示几行小字:由于国会没能通过法案为政府提供资金,您在本网站看到的信息可能不是最新的,一些意见可能无法提交,我们可能无法回应您的询问。
面对白宫的“高调”,一些共和党人士认为,白宫此举是在尽己所能让民众在政府关门期间体会更多痛苦,有时候不必如此“作秀”。
但在更多情况下,普通人感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不便。一些进入“休假”模式的政府雇员在国会门口打出标语向议员喊话,“把你们的工作干好,这样我才能干好自己的工作”。华府地区的不少“喜事”也因政府关门而受阻。据华盛顿邮报网站报道,迈克·卡西诺和妻子计划本周末在托马斯·杰斐逊纪念堂的草坪上举行婚礼,但由于纪念堂关门,婚礼无法实现。国家公园管理处一位负责相关事务的发言人对此表示“同情”但无能为力。10月份将有24场婚礼预约在该纪念堂举行,如果政府继续停摆,婚礼都会泡汤。
显然,没人喜欢“关门”,但华盛顿政治僵局依然在继续,两党没有达成妥协。参议院民主党领袖里德2日致信众议院议长博纳,称“必须停止愚蠢游戏,美国人民指望我们像成年人一样行事,要坐下来谈”。里德建议,政府一旦重新开张,参众两院召开会议,解决政府面临的长期财政挑战。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前提条件,众议院必须通过不附加条件的临时拨款议案。
面对参议院的“橄榄枝”,众议院并不买账。博纳的发言人表示,参议院想让我们满足民主党人的每个要求,众议院将通过真正反映人民意愿的议案。 (2013.10.3 人民网)
【小题1】美国政府“关门”,谁“伤不起”?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2】白宫高调“晒愤怒”,为什么被认为是“作秀”?请简要分析。(5分)
【小题3】有评论认为:“关门”事件中,争斗双方莫不是希望由此触发民怨,并引导民怨集中到对手身上,从而迫使对方让步。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见解(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
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挂枝儿,是明清时代的流行歌曲。它的全盛时代在明清,可它的历史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后人考证为渔娘曲的“吴蔡讴”,大约就是吴歌的原生状态。它虽然发源于吴地的水上人家,可从陆机的《吴趋行》和谢灵运的《会吟行》来看,早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称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它不仅以清丽委婉的吴音引人入胜,还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
同其他民族一样,汉族原本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唐代的踏歌,能在长安街上连唱带跳三天不息,这在白居易的诗中有很生动的描写。这种情况到宋代发生了改变。宋时,汉唐社会张扬的时代个性逐渐消失,人们从喜好劲歌狂舞而变得只能浅吟低唱。这种改变首先是因为理学兴起之后,崇天理、灭人欲成为社会意识的主流,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钳制。与此同时,宗族规章制度的完备,对人们的行为又加强了约束。另外,戏曲的兴起,艺术形式的更新,人们兴趣的转移,对此也不无影响。不过,醉心歌舞的盛况虽然有所改变,但作为人们宣泄情感的音乐,其蓬勃的生命力,仍在民间积蓄、流传。在江南一带,就孕育出许多艺术精品。众所周知,名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就从这里发源。享誉世界的十大金曲,有两首在中国,这就是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这两首金曲都产生在江南,它们在江南真是家弦户诵。
吴歌大多为情歌。万历时期的挂枝儿,百分之九十的作品是倾诉私情的,其中尤以表达女性的情爱为最,表现出女性挣脱枷锁的强烈冲动。明朝是提倡妇女守节最严酷的时代,然而就在这禁锢最严的时期,从吴歌中迸发出女性要求自主择偶的别样声浪。这些女性不畏众议,不为利诱,敢于走出家门,出了事自己承担。在吴歌里,被封建礼教长期压抑的人性,终于喷薄而出。就连深锁寺院的尼姑、高龄的老妇,这些被禁锢最深的人群,都敢于冒人言之大不韪,为争取爱情亡命献身,这与正史宣扬的节烈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以吴歌的形式传播于乡间里巷,为妇孺童叟津津乐道。这说明民间社会并不都受统治阶级意识的控制,理学家灭人欲的思想在这里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以情喻事,是明清之际的时尚,吴歌中的一些情歌亦是如此。它们以情为由头,或抨击时政,或把官府作为嘲弄的对象。万历王朝的首辅沈一贯曾说:“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扺掌剧谈,略无顾忌。所言皆朝廷种种失败,人无不乐听者。”这种民间的异端言行,是对封建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的抵制和消解。  
可以说,正是这一腔充满质朴人生感受的吴歌,萌动着追求人生幸福的渴望,哺育了明清之际的异端思潮,显示了人文意识的觉醒。
(摘编自刘志琴的《吴歌与人文启蒙——重识江南小调》)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歌产生的时间与《诗经》、《楚辞》一样古老,它流传到明清时进入全盛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
B.“吴蔡讴”清丽委婉,听起来引入人胜,于是,它在魏晋南北朝时被用于人际交往中的应酬唱和,成为一种社交礼仪。
C.理学对人们思想的钳制和完备的宗族规章制度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汉唐张扬的时代个性在宋代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
D.产生于我国江南地区的民间小调《茉莉花》与阿炳的《二泉映月》,不仅在当地家弦户诵,即使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源于吴地水上人家的渔娘曲“吴蔡讴”,一旦被改编为“清商乐”,为雅文化所吸收,应该就不再具有原生吴歌的特点了。
B.汉族本来同其他民族一样能歌善舞,但从宋代开始,人们不能再像以前劲歌狂舞了,汉族的歌舞才能也逐渐不如其他民族了。
C.明代那些以大胆追求爱情为内容的吴歌被传播于乡间里巷并受到热烈欢迎,这说明民间与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并不完全相同。
D.明清之际那些以情喻世的吴歌,作为不同于统治阶层的异端言行,对封建统治秩序和传统文化格局必然会构成一些威胁。
【小题3】(小题3)联系文本,谈谈吴歌的价值和意义。(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馆的“中国红”
中国馆的巍峨斗拱间挂上了几抹“中国红”。建筑、光学、材料、规划、灯光、颜色等各路专家经过10个月的选择、比较、论证、看样,最终确定将4种颜色稍有深浅差别的灯芯绒状垂直肌理的金属红板,作为中国馆外部颜色“中国红”的基本样式。
去年7月起,如何为中国馆扮上最适合的“红妆”就成为建设中的头号工程。通过5次科技咨询会的讨论,专家组粗选了22组不同材料、肌理、颜色的实样,经多次论证,又将范围缩小到4组肌理实样,包括2组玻璃和2组金属板,最后的场景实样选定了带肌理的金属红板。
一提起“中国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红”。与中国馆相比,天安门拥有了更多与“红”的对比色,比如金黄色的屋檐、白色的汉白玉桥、灰色的大地等,因为有了这些色彩,才烘托出“故宫红”的沉稳与传统。而中国馆的背景色就显得有些单调,因而一味“克隆”,可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
“故宫红”虽不适合中国馆,却为“中国红”提供了灵感。所谓的“故宫红”并不是一种红色,而是聚合了红土、红门、红柱,以及横梁彩绘上最鲜艳的那道朱红,这些不同的红,形成了“故宫红”的整体概念。于是,由若干红组合成一个“中国红”的概念应运而生。
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模拟时间和自然变化的因素,因层叠出挑的斗冠造型,中国馆的“外衣”势必会绝大部分处于阴影下,同时,越往下,颜色就会显得越深。上亮下暗的视觉反差,会令中国馆显得“头轻脚重”,伴有轻飘飘的错觉,而与中国人常常希望建筑能够巍然不动的意愿相悖。为此,横梁上的“中国红”从上到下,依次由深至浅,颜色既统一又有微妙的变化。这些色阶渐变的红被专家组由深至浅命名为1号红、2号红、3号红与4号红,其中,3号红为“中国红”的基础色调。根据从上到下、由深至浅的排列,中国馆斗拱最顶端一根横梁将着1号红,其下两根为2号红,接下去三根为3号红,最底端一根为4号红。同时,4根核心筒柱子也将着3号红色。
白天,游客们能看见的“中国红”仅仅是太阳光照射到或反射到的一部分,而到了晚上,由下而上射出的灯光将显现出在白天被“隐藏”起来的那部分“中国红”。也就是说,白天看到的是白天的中国红,而夜晚看到的是夜晚的中国红。日夜更替间,“中国红”也将随之变化着。
“近看能看清纹理,中看能隐约看到纹理,而远观,看到的则是整体渐变的红。”对于最终定下的“中国红”,中国馆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建筑中很少用鲜艳的红色,但这个特殊的‘中国红’建筑,必将成为红色经典!”可以期待,继故宫之后,中国馆有望成为又一个“红”伟建筑。(摘自2009年5月21日《建筑时报》,作者:徐敏)
【小题1】下列对于“中国红”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馆外部颜色“中国红”的基本样式是4种颜色稍有深浅差别的灯芯绒状垂直肌理的金属红板。
B.中国馆的巍峨斗拱间的几抹“中国红”集建筑、光学、材料、规划、灯光、颜色各方面的原理于一体。
C.中国馆每一根横梁上的“中国红”都不相同,从上到下,依次由深至浅,颜色既统一又有微妙的变化。
D.人们在白天看到的中国馆斗拱间的“中国红”与晚上看到的不同,因为“中国红”随日夜更替而变化。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故宫红”和“中国红”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提起“中国红”,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故宫红”,因为“故宫红”为专家创设“中国红”提供了灵感。
B.中国馆的“中国红”不能简单地复制“故宫红”,这是因为“故宫红”有许多色彩与之形成对应,而中国馆的“中国红”则没有。
C.在众多色彩的衬托下,“故宫红”显得沉稳与传统,可以期待,继故宫之后,中国馆有望成为又一个“红”伟建筑。
D.红土、红门、红柱,以及横梁彩绘上最鲜艳的那道朱红,这些不同的红,形成了“故宫红”的整体概念“故宫红”,而“中国红”则是由1号红、2号红、3号红与4号红四种颜色深浅不一的红色组成。
【小题3】(小题3)请结合文本,简述“中国红的特点”(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
果戈理:不死的魂灵
尤里·马恩
2009年4月1日,俄罗斯迎来了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果戈理的200周年诞辰。斯人已逝,但并未被世人所遗忘。
果戈理对文字的精准驾驭、对世事的洞察入微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他出生在渡尔塔瓦的一个小贵族家庭,父亲瓦西里年长母亲玛丽亚14岁,果戈理是他们浪漫爱情的结晶。果戈理的文学天才与幽默感遗传自父亲,而他敏感多思、淳朴善良甚至有些歇斯底里的性格,则继承自母亲。
父母的关爱和家乡旖旎的自然风光赋予年幼的果戈理以灵性,而乡村民谣诗赋的耳濡目染,更点燃了果戈理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激情。
中学时代,他悄悄地创作了一首长诗,有些稚气但琅琅上口。到圣彼得堡后,他对诗作略加润色并寄给了出版社,童年时代的涂鸦之作变成了铅字。诗作开始在各大书摊发售,但内容的青涩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做作旋即引来毫不留情的批评。果戈理一举烧毁了他的长诗原稿。
不过,这并非他首次焚稿,中学时代他就以这种方式处理了自己的处女作《特雏尔多斯拉维奇兄弟》。
熟读果戈理作品的人都知道,作家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然而,他不幸的爱情生活却一直鲜为人知。在他看来,妖娆女子是世间最可怕的诱惑,必须有足够的自制力才能加以抗御。每次邂逅爱情、遇到美女,他都会惶惶然不知所措。
青年果戈理有过一段没有结果的恋情,那时他刚到圣彼得堡,经常去维耶利戈尔斯基伯爵家做客,对伯爵的掌上明珠安娜一见倾心。尽管才华横溢,但他在女性面前总是拙于言辞。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我们的社会地位差别太大,以至于我不想说出她的名字。”坠入爱河的果戈理经常给安娜写信,他在寄自莫斯科的一封情书中说:“我安顿下来了!吃住都不花钱。我并不需要钱。所以我从不去想它。”安娜的母亲在看过信后,觉得果戈理实在不善持家理财,所以并不支持这段感情。果戈理曾请安娜的姐夫帮他提亲,遭到了无情的拒绝,非但如此,他还被视为这个家庭不受欢迎的客人。后来,此事在上流社会传开,令果戈理感到莫大的羞辱,这也许正是他终身未娶的原因之一。
据说,莫斯科第一美女、著名诗人罗斯托普钦娜爱上了果戈理,女诗人曾经俘获过莱蒙托夫等众多才俊的心,但却未能打动果戈理。果戈理去世后,女诗人曾独自夜探心上人灵柩,并每天差人往果戈理坟前送上二束鲜花,直至终老。
果戈理在圣彼得堡成名,对这座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但却没有购置任何一处房产。
年轻时,他便将继承自父亲的财产转移到母亲和姊妹的名下。自己选择了四海云游。成名后,朋友都视接待、收留果戈理为一种荣耀,但有时也难免会滋生嫌隙。
他曾经在《莫斯科人》杂志的总编波戈金处住过一段时间,两人的交流经常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但身为出版人,波戈金希望果戈理能将《死魂灵》第二部的若干内容先交给自己发表,而果戈理并不急于将小说付梓。生性倔强的他从不奉旨填词,更不曲意逢迎,他觉得文学创作是水到渠成之事。因此,他与波戈金的关系变得相当微妙,只能搬出来另觅落脚之处。
1848年,他搬到了托尔斯泰伯爵处,爱才的伯爵给他腾出了两个房间。如今,这栋旧宅被辟为果戈理之家。
与安娜未果的恋情给了果戈理沉重的打击,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中,他期待《死魂灵》这部堪与但丁《神曲》相媲美的作品的问世。然而,由于后期沉迷于过去所无情批判过的宗教,他的思想越来越矛盾,创作速度越来越慢,对已写成的文字越来越不满意。最终,他决定将第二卷书稿付之一炬,从头再来。焚稿后的第十天,饱受病痛折磨和创作煎熬的他凄凉地离开了人世。这个冷眼观世界的智者,一生颠沛流离,临终时裹身的是一件被汗水浸透的、多日未换洗的袍子。他的遗言是:“不要去思考死魂灵,要想想自己鲜活的心!”
(摘编自2009年4月8日《参考消息》)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果戈理出生于小贵族家庭,完全继承了父亲、母亲身上的优点和缺点,这使他从小就能精准地使用文字,对世事洞察入微。
B.果戈理中学时代开始创作诗歌,作品虽然得以出版并大量发售,但还是招来尖锐的批评,因为这些早期诗作写得并不成熟。
C.虽然果戈理“非常善于勾勒女性之美”,但他的爱情生活却屡遭挫折,未果的恋情对他的打击是沉重的,使他对婚姻爱情心灰意冷。
D.作家一般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早日发表,但果戈理却不同意将《死魂灵》第二部提前付梓,这表现了果戈理的迂腐和不通人情世故。
E. 本文通过对果戈理文学创作、爱情遭遇及其他点滴生活事件的叙述,真实地表现了果戈理倔强的性格和鲜活的人生,读后令人感慨和深思。
【小题2】综观全文,果戈理在文学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果戈理与伯爵女儿安娜的恋爱为什么失败?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4】果戈理一生曾几次将自己辛勤创作的作品付之一炬,对他这种做法,你是赞同还是反对?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小厕所,大民生。近年来,“厕所革命”逐步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延伸到农村,受到普遍欢迎。解决群众如厕问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有共性的东西,但也有很强的个性。比如,人口集中的地方尤其需要注意环境整洁,所以有必要把是否贴瓷砖、盥洗室要配备哪些东西、冲厕水量大小乃至每天擦洗地板几次都规定详细,并以此作为星级厕所建设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规范。而在一些人口聚集度不高、生活污染问题并不突出、无地下配套管网,甚至不通水不通电的边远地区,使用方便则应放在第一位。
(摘编自邓建胜《厕所革命需务实推进》
材料二
厕所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升,体现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建设城乡文明的重要方面,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推动“厕所革命”,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就是从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提升品质意识,培养文明习惯。
厕所是真正体现技术和文明素质的地方。在德国,马桶的进出水部分是砌在墙内的,这是对制造技术的自信;在日本,有的马桶自动感应,发出水流声,从而掩盖人体便溺时发出的声响,消除尴尬;在美国,有的公共厕所设计了坐便和蹲立两种类型,供方便者根据习惯自行选择。可以说,厕所能够充分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人文关怀水平,是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
“厕所革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厕所是供人使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如厕者感觉到舒服、方便,为此,有很多细节需要完善,比如男女厕蹲位的比例合理设置问题;设计第三方厕所,供妈妈带小男孩或其他特殊群体使用;加强通风系统建设,及时抽除异味;开发节水技术,增强冲水效果;推广安装脚踏接钮等,使每座厕所外观漂亮,内部环境优美,使用者感到便捷,维护者操作容易。
(摘编自罗岳平、罗惠宁《厕所体现技术和文明》)
材料三
“厕所革命”需要各相关部委、各级政府联合行动,完善厕所建设管理的相关法规,出台鼓励非政府主体参与厕所建设管理的公共政策,拓宽各类主体的准入渠道。
推进“厕所革命”,企业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厕所的建设管理涉及房地产开发、上下水管道、卫浴洁具、保洁服务、污水处理、有机农业等多个产业,相关企业应当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用市场配置的力量把“厕所革命”引向深入。
作为非政府非营利机构,各类社会组织在理解公共需求、衔接各方资源、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利益平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深化“厕所革命”也具有重要作用。
(摘编自傅昌波《多元共治深化“厕所革命”》)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厕所革命”是从旅游风景区开始的,近年来逐步扩展延伸到城乡,受到普遍欢迎。
B.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厕所的差异基本上能反映出该地区的技术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
C.从如厕者的需求出发,将厕所的一个个细节问题解决,是厕所维护者的职责。
D.某些马桶通过发出水流声掩盖人体便溺时发出的声响,从设计上体现了人文关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群众如厕问题是各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需要按照统一标准强力解决。
B.德国马桶的进出水部分砌在墙内,而美国的厕所都设计了坐便和蹲立两种类型。
C.“厕所革命”关系到国民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体现社会文明进步水平,意义重大。,
D.振兴乡村,建设城乡文明,要从努力补齐厕所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开始。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进行“厕所革命”需要关注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