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文化浅层的标志包括服饰、语言、节日、饮食方式、居住形态等,深层的标志则是基于共同文化的共同心理素质。在民族内部,无论身份高低、财富多寡、是男是女、年龄长幼,都凝聚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之下。。

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一个民族即使领土被敌国占领,只要自己的文化还在,就能重新凝聚人心,还有复兴的希望。顾炎武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归纳为“亡国”与“亡天下”两种情况,前者是民族内部的政权兴替,文化的性质没有变化;后者是亡国加上灭种,不仅民族政权覆灭,而且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一个种族已不复存在。

在上古时代,埃及、两河流域、恒河流域诞生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大约在公元前后,这些地区的文明被外来文明置换。今天的埃及、伊拉克、印度文明等,是在外来文明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的;当地的上古文明,人们称之为“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这些属于被外来侵略者强制消灭的文明。历史上还有因为自身原因而失落的文明,中国的契丹文明就是典型代表。唐宋时期,契丹是中国北方最强大的民族之一。他们建立的辽国,与宋朝南北对峙,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但在与周边民族交往的过程中,由于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最终走向了消亡。

由此看来,延续中华文脉是振兴中华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有人举起多元文化的旗号加以反对,认为如今是多元文化的时代,再提主体文化就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这种说法似是而非,亟须澄清。

多元文化是就全球文化而言的,多民族的世界就一定存在多元的文化。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彩。各民族的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别,都有其合理性,应享有平等的尊严。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无缺的。多元文明并存,正好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文化交流的前提,是本土文化的存在。当今世界,由于交通与传媒十分发达,各国、各民族的交往更为便利,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也更为频繁。但有一点始终无法改变:文化依然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每个民族必须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民族国家还将长期存在的人类社会,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仍要加强。

人类文明犹如百花园,只有每个民族的文明之之花都呈现出自己的独特姿容,百花园才会最美。每个民族把自己的文化发展好、形成特色,就是为人类文明增光添彩。“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民族内部彼此认同的核心,民族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此,可以利用浅层次、深层次的标志来具体认识感受不同文化的区别。
B.如果多元文化持错误的理解或错误的态度,模糊民族之间的根本区别,淡化民族文化的主体性,那么就可能使人类文明的大花园中失去一份独特的姿容。
C.在民族内部,每个个体都凝聚在一个共同体的文化之下,如果出现“亡天下”的悲剧,则意味着其共同文化被破坏甚至毁灭。
D.没有一种文明是完美的,各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合理性,世界应当允许多元文明并存。
【小题2】关于文化多元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元文化的存在范围是全球,并非指在一个民族内部通过淡化民族文化主体性而存在。
B.由于地理、气候、物产、历史等生存条件的差别,各民族的文化面貌各呈异形;但是也有各自的缺陷。。
C.各民族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享有平等的尊严,这样,多元文明就正好可以互相补充,相互学习。
D.主张文化的多元化与坚守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并不矛盾,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加强了,能够促进文化的多元。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民族内部政权兴替了,但文化的性质没有发生变化,那么这种朝代的更迭就只是“亡国”。
B.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必定能为人类作出更多贡献,其中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为人类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发展方式与文明形态。
C.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但每个民族仍然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文化。。
D.历史上契丹建立辽国,就因为不注意保存文化,丧失了彼此认同的核心而消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6 05:0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谈及中国建筑,大家第一印象是古代建筑,而对近现代建筑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那是因为中国建筑文化在近代发生了断层,近百年来我们的建筑事业几乎都建立在西方建筑理论体系上。就像一直在追寻中国文化的根一样,我们也一直都在寻找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建筑。《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所描绘的居住场所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通过《红楼梦》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连接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之间断层的一种渠道。
中国传统住宅是儒教“礼”的产物,讲究“方正”遵循着儒家空间思想。传统住宅的营造体现着儒家的位序观念和风水与民间信仰、禁忌的观念,这些观念相辅相成,共同指导着传统住宅空间的形成和使用方式。荣宁府第正是中国古代传统住宅的缩影。传统住宅讲究等级,荣宁二府由府、院、房、间四个元素组成,其整体讲究对称、中轴、内外、位序、宅相、宅形,因而在外观上显得端庄、明朗、秩序和理性,这些特点几乎是传统住宅所共有的,中国现代建筑在某些方面也沿袭了这些特点。荣宁二府建筑空间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无私密性,这与儒家思想的宗旨有关,儒家思想旨在塑造一个典范:君子,而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因此,荣宁二府就没有必要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导人“依礼举止”,也就是希望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私密性,这与现代住宅有极大的差别,中国的现代住宅没有沿袭这一理念。对于内部而言,荣宁二府内部的空间布局依循着封建礼法,整个居住空间的基调充斥着位序感,二府第居住空间以平面展开,以序列出现,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男女这样的位分排列空间,整个府第由院落组成,每个院落又是由几个房围绕一个庭院而成,其中充斥着主次、上下的关系。府第的内外关系是通过门来实现的,由大门、仪门、内外厅、暖阁,而入三门、正房、后院、花园,三门形成了明显的男女内外之别。
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与传统住宅相对应,园林以“圆”为主,体现着道家的空间思想。相对传统住宅而言,园林是艺术的,大观园正体现着这一特点。大观园是为了迎接元妃省亲而建,由多种建筑组合而成,诸如怡红院、潇湘馆、稻香村等等,每个建筑单元之间又以山石、流水、花草等连接,充分地展现了“曲径通幽”之美。大观园内的建筑空间组织充满着趣味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回廊亭阁来组织交通流线,其间又放置山石、开凿河流,建筑就是隐现在这样的环境中,充满灵气。相对于荣宁府第而言,大观园具有私密性,因为大观园具有“自由”的象征意义,这是荣宁二府所不具有的。大观园体现出来的幽深、朴素、自由、自在、感性等特点是中国园林的共性,这也正体现了古人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不懈追求。大观园大量移入自然之景,以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体现着中国古人对自然的向往和热爱。贾宝玉和十二金钗在大观园中的生活脱离世俗的束缚,是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生活,这正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精神。   
(节选自《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近百年我们的建筑事业几乎都建立在西方建筑理论体系上,这直接导致中国建筑文化在近代发生断层,我们对中国建筑的印象停留在中国古代建筑。
B.《红楼梦》描绘的居住场所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缩影,从小说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连接古代建筑与近现代建筑之间断层的一种渠道。
C.中国传统住宅是我国儒教“礼”的产物,遵循儒家空间思想,讲究“方正”;而与传统住宅相对应,中国园林则以“圆”为主,体现着道家空间思想。
D.中国传统住宅的营造体现着儒家的位序观念以及风水与民间信仰、禁忌的观念,这些观念相辅相成,共同指导着传统住宅空间的形成和使用方式。
【小题2】下列关于荣宁二府建筑布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荣宁二府在外观上呈现出端庄、明朗、秩序和理性的特点,是因为二府是由府、院、房、间四个元素组成,其整体讲究对称、中轴、内外、位序、宅相、宅形。
B.荣宁府第是中国古代传统住宅的缩影,其建筑布局的很多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住宅所共有的,但荣宁二府的这些建筑布局特点并未体现在中国的现代建筑中。
C.儒家不主张培养“独立的个人”,因此荣宁二府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门帘、屏风等暗示来引导人“依礼举止”,希望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私密性。
D.荣宁二府内部居住空间以平面展开,以序列出现,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男女这样的位分排列空间,院落布局体现着主次、上下关系,依循着封建礼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具有幽深、朴素、自由、自在、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大观园中都有所体现,这也正体现了古人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追求。
B.与荣宁二府的设计旨趣不同,大观园的营造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具有“自由”的象征意义,因而具有荣宁二府不具备的私密性。
C.《红楼梦》中的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缩影,对《红楼梦》中建筑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到我们自己建筑的发展道路。
D.大观园内的建筑空间组织充满趣味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回廊亭阁来组织交通流线,这充分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精神。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记者孙自法)“201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1月10日在北京揭晓,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县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市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澄城县刘家洼东周遗址、四川渠县城坝遗址、河北张家口市太子城金代城址等六大项目入选。

太子城金代城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四台嘴乡太子城奥运村内,东南距北京市区140公里,自2017年5月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崇礼区文广新局对太子城遗址进行了连续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要收获。太子城遗址是第一处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是近年来发掘面积最大的金代高等级城址,城址布局方式对金代捺钵制度、行宫的选址与营造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金代官式建筑研究提供重要实物资料。出土瓷器组合,对金代宫廷用瓷制度、供御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2018年9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报告》,强调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及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要遵循整体保护与传承创新的工作思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协调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的关系。同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提高对文物保护利用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影响力,使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摘自“中国社会科”)

材料三:

第十七条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并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其他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批准前应当征得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同意。

第十八条根据保护文物的实际需要,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出一定的建设控制地带,并予以公布。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工程设计方案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城乡建设规划部门批准。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材料四:

大遗址保护:城市化进程和大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之前我们就遇到了保护与开发的严重矛盾,有个良渚文化村,之前就是在大遗址保护范围内建设的建筑群。现在出现了不少高端的酒店、昂贵的别墅,虽然是先于大遗址保护规划之前已经批准的土地手续、但在后续的建设中也会对大遗址造成破坏。”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参会人员说。

公开资料显示,良渚遗址群的保护范围达到42.04平方公里,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13.47平方公里,大遗址保护范围的不少区域处在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

不少的大遗址经过沧海桑田,如今多处在城市中心或者是周边区域,随着城市化的建设进程,和城市开发出现严重的矛盾,不可避免地出现开发与保护的严重问题,面临这一问题的不仅仅是秦成阳城遗址,大城市大遗址面临的开发与保护矛盾问题,是本次会议上反映最多的。位于西安北郊的秦咸阳宫大遗址区则是在大遗址区域保护方案做出之后的城市开发。去年12月,发生在陕西秦咸阳宫遗址保护区的秦汉新城管委会在没有和文物保护部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对23处遗址未进行考古勘探就擅自开工,造成遗址区的大范围破坏,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摘自“新浪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是2018年中国考古六项新发现之一,是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金代高等级城址,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
B.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保护利用文物的典范形式,它不仅可以使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还能更好地惠及民众。
C.《文物保护法》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其他建设工程,在相关建设控制地带,建设工程也不得破坏历史风貌。
D.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许多大遗址处在城市中心或是周边区域,因而城市化进程与大遗址保护产生矛盾,一些文物也遭到破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太子城金代城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要收获,这些考古成果对研究金代的相关制度与官式建筑等有着重要意义。
B.文物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往往会产生矛盾,但若能遵循整体保护与传承创新的思路,就可能协调二者的关系。
C.良渚文化村的建筑群,以及其后出现的高端酒店、昂贵别墅,都严重违反了《文物保护法》,应该坚决整顿,予以拆除。
D.大城市大遗址面临着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这要求地方行政部门与文物保护部门必须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加强沟通与协调。
【小题3】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文物保护利用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①中国古典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清代的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里的“情”,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景”是指客观世界,它们在诗中融合在一起。意象和意境的创造都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它们是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A)筛选、提炼、浸润而形成的。同是写菊花,陶渊明笔下的菊花同李清照笔下的菊花是不一样的,同时又都有别于现实生活中的菊花。诗人在描写物象的时候,总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创造意象、营造意境,都追求尽可能完美的情景交融。

②而意境的特征又不止于情景交融,它(B)突破、超越了具体的意象,从有限到达无限,从具体升华到空灵;它启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去体会和领悟诗人寄寓诗中的对社会、历史,乃至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意象可以从诗歌的具体描写中去捕捉,而意境则须于笔墨之外得之。

③下面试以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著名的短诗《鸟鸣涧》来作一些分析。全诗如下: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④诗人所描写的落花、空山、月出、鸟鸣、深涧几种景象,都是客观生活中存在的,一经王维写到诗里,就跟我们平日的所见所闻不同,每一种物象都包含了诗人独特的感受,这就构成了诗的意象,再经诗人的融合,成为有机的艺术整体,创造出一种幽静、(甲)适、优美的意境。这意境中寄托了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情、理想和追求。

⑤王维所抒发的闲静恬适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他在山中居处时感受最深切的几种景象来表达的。首句中的“闲”字和次句中的“静”字,是我们体味这首诗意象和意境的关键。“闲”在这里并不是指空闲,没有事情可做,而是指悠闲、恬适,包含着对官场、名利、人事纷争等种种尘世烦扰的厌恶和回避等感情。诗人正是由于有这种宁静恬适的心境,才能看到、听到、感受到他写进诗中的那些景象。“空山”的意象就是如此。这里的“空”,不是空无一物的“空”,而是空寂的“空”,体现的是一种宁静的境界。这里的“空山”是独特的,已不再是原来的客观景物,而是带有诗人浓厚感情色彩的诗歌意象了。诗中的“月出”和“鸟鸣”是相互关联的两种意象,月亮出来会使树上的宿鸟惊醒。这种景象辛弃疾也写过,他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有句云:“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诗虽情景近似,但着意点不同。辛词重点写动,写有声,写与农民相通的丰收的喜悦。王维这首诗是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花落是动的,月出是动的,宿鸟因月出而惊起也是动的。唯其动,也就更能显出山中的空寂。在这一具体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对静的感受是来自动态和有声的,因而这种静就不是一般的静,而是表现了诗人独特感受和思想感情的静。这首诗由几种关联的意象(C)融合、联缀而创造出的诗的意境,是一种宁静幽深的艺术境界。这宁静又不同于死寂,是充满生机而(乙)(juàn)   永的,它充分显出迷人的自然美,并由此表现出一种诗意和风致,使读者从中具体感受到诗人一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诗心。可见,诗的意象和意境,不仅浸润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感受和思想感情,而且还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气质和个性。

(取材于周先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与读者的接受》)

【小题1】给文中甲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根据乙处的拼音写出汉字。
【小题2】文中A、B、C三处横线上的词语,顺序不当的一处是(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小题3】从作者对王维《鸟鸣涧》一诗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古典诗词中“意境”的基本方法:首先,捕捉诗歌所使用的 ;接着,根据诗人赋予它们的特点体会其中所蕴含的 ②     ,从而把握诗人所创造的意象;再把诗中的诸多意象作为  ③ 加以体味,进而领悟诗歌营造的意境中所寄托的诗人对生活的认识、感情、理想和追求。
【小题4】下面是某同学对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月”这一意象的分析,该分析有不足之处。请利用阅读上文得到的赏析诗歌的知识加以修改,并说明修改理由。
“这首诗中描写的月色如霜,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明净,又表现了季节的寒冷。”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产生于公元前2世纪的礼记・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阿时吸救道家与法家思想,是出界最早的音乐美学论著,也是最早论述礼乐教化即美育的论著。《乐记》及其礼乐教化理论,以“礼乐交融”为其东方特色,以“正声”“德青”为其艺さ求,以“天人合ー"为其文化理念,明显区別于西方的美育观念,彰显光彩照人的中国精神,这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在文化艺术特别是美学与美育上的成熟与伟大,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礼记》记载,当年周公通过制礼作乐而治理国家、统一天下。中国古代的“礼”起源于宗教祭祀之礼仪,发展为政治制度、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交往之人文礼仪等;“乐”是乐舞歌诗的总称。礼乐教化是一种集政治治、道德与审美为一体的整体性教育,充分体現中国传统文化关联性的特点,相异予西方文化区分性的特点,强调发浑礼乐刑政文融互补的综合性治理作用。礼乐教化还可以发特有的和合父子君臣族长乡里的团结教育作用,还有感染熏陶、移风易俗之用,所谓“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总之,礼乐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充分发挥交融性与綜合性作用,是治国之重器。

《乐记)言:“乐者,伦理者也。儒家学说认为乐与道德相通,乐音是人与禽兽的区别,而对整体音乐的理解则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礼乐教化之乐教包含乐德、乐语与乐舞等部分,所谓“乐德”指“中、和、祗、庸、孝、友”等德性的核心内涵,是乐教最重要的成分。礼乐教化最重要的目的是弘扬德音与正声,抛弃溺乐与溺音。《乐记》说:“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之纪纲。纪纲既正,天下大定。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又说:“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恩礼,不接心术。”这里将正声与德音提到“纪纲既正,天下大定’,’的政治高度,将奸声与淫乐视作扰乱思想与破坏心术的负面现象。礼乐教化涵养德性的精神需要提倡与继承,以纠正重利益而轻道德的价值倾向。

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哲学有其独特意蕴与魅力。《乐记》阐明礼乐与天地宇宙相应相和的特点,从而带来四海之内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合敬同爱的结果,充分强调礼乐教化沟通天地人的巨大作用。《乐记》还阐述礼乐教化所形成的一种礼乐交融、天地相合、阴阳相得、万物繁茂的生命之美,诚如《周易》所言“生生之谓大德也”。这种生命美学体现于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乐记》还强调礼乐教化与亲和天地的关系,诚如《中庸》所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主张万物一体。这些美育观念不同于西方古代的人类中心论,具有重要思想价值。

中华美育历经几千年历史,滋养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需要立足中华文化立场,继承其精华,扬弃其糟粕,发扬其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力量,建设新时代美育精神。

 (摘编自曾繁仁《珍视并发扬中华优秀美育传统—从(礼记,乐记>美育思想谈起》)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记以儒家思想为主,认为礼乐教化即美育,将“正声”与“德音”提到治国的高度,又强调了礼乐教化与亲和天地的关系。
B.礼乐教化在传统社会中发挥着交融性与综合性的作用,体现了传统文化关联性特点,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弘扬德音与正声。
C.乐包括乐舞歌诗,儒家学说认为其与伦理道德相通,有教化作用,都可以改善人心,乐音可以区别人与禽兽,乐教最重要的部分是乐德。
D.生命美学是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包含礼乐交融、天地相合、阴阳相得等内容,体现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首段直接指出美学论著《乐记》的历史地位、内容特性、价值意义。
B.文章主体内容分别论证了中华美育是家国天下的教育、涵养德性的教育和天人相和的教育。
C.全文依次通过中西方类育观念的对比宋突出中华美育的三个特点,强调中华关育的成熟与伟大。
D.文中引用《周易》中断里的活,是补充论证《乐记》中中华美育“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只是一种礼仪规范的礼不同,礼乐教化是一种融合了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制渡,具有综合治理、团结人心、移风易俗等作用。
B.如果发挥好礼乐教化政治、道德和市类的教育功能,与刑政交融互补综合治理,能有效地纠正重利益而轻道德的倾向。
C.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行学指自然宇宙与人类社会是合敬同爱的,所以天地与礼乐是相应相合的,礼乐教化能沟通天地人
D.中华美育传承儿千年,足今天我们美育工作的宝货财富,需要全面继辰,并发扬其民族文化力量,建设新时代的美育精神。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深入国学,“认识自己”
中国正在奔向现代化,奔向文明和富裕。
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中国拥有悠久灿烂、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始终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强大推动力。
作为华夏子孙,传统思想文化始终奔流在我们的血液里,融汇于我们的骨髓之中。我们中国人,小至黎民百姓的日常思维方式、行为举止、价值追求,大到国家的治国安邦策略,外交军事战略的选择、制定,等等,都或多或少打着中华传统思想文化的烙印。
由于历史和时代的原因,今天的我们,对于和自我生命已经紧密融于一体的传统思想文化,从感情到意识层面都需增强。这就要求人们塌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刻了解,真实体会到其内在价值意蕴并从中受益。
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兼容并包,对于世界多元文化保持开明开放的心态,似滔滔江河不弃涓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一点也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强劲生命力和巨大社会整合作用的明证。
看待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既要看到其超越时空价值的精华内容,也要看到其中不合时宜、僵化落后的部分。事实上,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不断突破时代局限、不断汇集涓流而滚滚向前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古希腊神庙上的箴言,揭示了我们寻找所有人生问题答案的途径,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民族、国家,只要足够真诚勇敢,当经历过重重风雨磨难之后,痛定思痛,一定会反观自身,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力量和出路。
马克思曾经说“反思”,也就是反身而思,这是一道“普照的光”,它是把人类从混沌中超拔出来的巨大力量。在今天的中国,人们的物质文化日渐发达,对精神文化生活也日渐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时候我们更需要“反思”,需要“认识你自己”,从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寻找智慧,从中西思想文化融合中发掘力量从而建设出属于时代精华的有着高远意境和价值追求的中华新文化。
今天,随着中国国力和影响力的增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开展,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中国,他们在关注中国、惊叹于中国奇迹的同时,也一定会对参与孕育中国奇迹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生兴趣。而我们作为中国人,为了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土地,更应该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蕴藏在我们日常饮食起居之中同时又超乎其外的传统文化的内核系统,即文化价值观念系统。
历史走到今天,多年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果,使我们对很多问题都看得比较清楚了,对于东方和西方思想文化的优缺点和未来世界文化发展走向,有了新的理解,也让我们对中华文化更有自信,这种自信不是说我们老祖宗的一切都好,而是说它们可以成为我们新的思想文化建设的起点。
借此以往,因枝以振叶,沿波以讨源,必能深入国学堂奥,获取真知灼见,锻造无量智慧。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他国,原因就在于中国拥有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兼容并包,还始终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B.传统思想文化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治国政策都打着中国传统思想的烙印,只是国人不自觉。
C.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体现了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强劲的生命力和巨大社会整合作用。
D.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多年,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自己的传统思想文化,把它们变成我们新思想文化建设的起点。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增强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认识,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学习、深刻了解,真实体会到其内在价值意蕴。
B.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仍有僵化落后的部分,所以它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不断突破时代局限的动态发展过程中。
C.在认识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即使会经历种种磨难,但只要我们足够真诚勇敢,就一定会寻找到力量和出路。
D.为了顺应我国国力发展与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更应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传统文化,尤其是文化价值观念系统。
【小题3】下列对原文观点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划线的句子包含了三层意思,准确全面地表达了本文的中心思想和论证内容,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从我国现代化模式的特点入手,提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既有的优越性也有落后的部分,并且在不断发展变化着,具有思辨性。
C.作者认为,“认识你自己”这句古老的箴言可以解决所有的人生问题,并可以运用在对待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态度上。
D.文章先后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和“时代的要求”两方面分析了“认识自己”的必要性,并且指出了其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