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丰子恺: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

范昕

    1910年,在李叔同的推荐下,陈师曾即兴创作的文人水墨画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太平洋画报》上。这应该是中国现代的第一批漫画。其中一幅名为《落日放船好》,简单至极,画中央是一株无叶的柳树,一位身着长袍、头戴斗笠的书生独坐船头,隐于柳树后,仿佛漂浮在无尽的时空中。“即兴之作,小形,看墨不多,而诗趣横溢”,这批画给丰子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35年之后他仍记得其中一部分的题目。
丰子恺早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图画与诗意的结合,原本不稀奇,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即有这样的传统。丰子恺这一系列作品既有对文人画的继承,也有他的特别之处: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在技法和意境上进行大胆的创造。
尝试古诗新画以前,丰子恺其实热衷户外写生。上世纪20年代执教于上虞的春晖中学期间,一次他向学校请假寄居在杭州西湖的朋友处。一晚月上柳梢时,他出门写生,想去描绘月光下的西湖,却怎么也无力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只得徒劳而返。他的朋友观赏过丰子恺描绘的湖光月色之后,脱口而出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这诗句让丰子恺豁然开朗。他突然琢磨起,是不是可以放弃对西湖的直接描画,转而尝试去表达由诗句联想到的场景。他想描绘的,其实是关于西湖的诗句引发的想象,而非风景本身。这件事令丰子恺一生难以忘怀,不禁深感“诗人眼力可佩,习画应该读诗”。
1926年,军事冲突在上海蔓延,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最终在沪江大学里找到了避难所。一晚,丰子恺随口问骑在自己膝上年仅4岁的小儿子瞻瞻,“你最喜欢什么事?”瞻瞻率性回答:“避难。”丰子恺纳闷,设法探问他:“你晓得逃难是什么?”瞻瞻解释道:“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丰子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理解的“逃难”是这样的!这样一次对话,激发丰子恺思考关于童年的话题。他写了一篇《从孩子得到的启示》,感叹“仆仆奔走的行人,扰扰攘攘的社会,在他们看来都是无目的地在游戏,在演剧。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丰子恺能够发现孩子心里和成人完全不同的儿童世界,他的很多画都是于儿女的嬉戏,看到哪个孩子有个有趣的举动,就马上画下来。孩子们碰到蚂蚁搬家,不但不去伤害它们,还用小凳子放在蚂蚁搬家的路上请行人绕行。
为丰子恺最早的“儿童相”漫画提供灵感的,则来自日常的温情一幕。一天,丰子恺完成了一天的教务,妻子抱了儿子瞻瞻,携了女儿阿宝,到弄堂门口等他回家。瞻瞻坐在母亲的臂上,口里唱着“爸爸还不来,爸爸还不来!”阿宝拉住了母亲的衣裾,在下面同他合唱。马路上熙来攘往的人群中,瞻瞻一眼就认出了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突然欢呼舞蹈起来,几乎使他母亲的手臂撑不住。阿宝陪着他在下面跳舞,也几乎撕破了母亲的衣裾。母亲则在一旁笑着喝骂他们。这时,丰子恺觉得自己立刻化身为两个人。其中一人体验着小别重逢时的家庭团圆之乐。另一个人,则远远地站出来,从旁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活剧,看到一种可喜又可悲的世间相。
对丰子恺而言,儿童的世界更接近真实,更具有自然之美,这正是他希望通过作品努力捕捉乃至置身其中的境地。可贵的是,丰子恺描绘日常,出于感情,也出于自然,其实也是带有诗趣的。恰如他自己所说“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

 (选自2016年02月26日《文汇报》)

(相关链接)
有一天,门前来了卖鸡崽的小商贩,孩子们齐声向爸爸呐喊“买小鸡”。丰子恺和小商贩讨价不成,小商贩拔腿就走,孩子们顿时哭声一片。丰子恺再度加码讲价,小商贩还是不依,孩子们的哭声更强了。因为还会有来卖小鸡的,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们,“我们等一会再来买吧,但你们下次……”丰子恺立即把话打住了,因为下面的话是“看见好的嘴上不可说好,想要的嘴上不可说要。”这些成人世界的道理,丰子恺没有告诉孩子们。
女儿丰一吟回忆说:父亲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种对童真的珍视和守护,一言一行都饱含对子女真善美的教育。

(节选自望秋园《丰子恺是个慈父》)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叙述丰子恺在抒情漫画方面取得的成就,却从水墨画家陈师曾写起,目的是说明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受到了陈师曾的绘画影响,结构上引出了下文。
B.1926年,丰子恺问小儿子瞻瞻“最喜欢什么事?”瞻瞻回答:“避难。”说明丰子恺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
C.文章介绍了丰子恺的绘画风格、成就以及他的个人成长经历,重点描写了三件事,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揭示了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的缘由。
D.丰子恺和卖小鸡小商贩讨价不成,孩子们哭了。丰子恺就抚慰孩子,但不愿意把成人世界的道理告诉孩子们。因为他明白童真值得珍视和守护。
E.文章结尾丰子恺说“这种画表面都平淡,浅率的人看了毫无兴味,深于感情的人始能欣赏”。深于感情的人指的是能够欣赏诗趣的人。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丰子恺对陈师曾发表在上海的《太平洋画报》上的一批画作深入研究,对陈师曾赞赏有加,以致丰子恺早期有大量的作品是仿效陈师曾的“古诗新画”。
B.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就有图画与诗意结合的传统,丰子恺早期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这些作品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大胆的创造。
C.丰子恺寄居在杭州西湖。月上柳梢时出门写生,却无法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徒劳而返。后来从朋友的诗句中得到启发,让他豁然开朗。
D.有一天,丰子恺的妻子带着子女到弄堂口玩;儿子瞻瞻和女儿阿宝看见带着一叠书和一包食物回家的父亲而欢呼舞蹈,不想妻子陷于难堪而烦恼地责骂孩子们。
【小题3】丰子恺的抒情漫画至今依然能够感染读者,其原因有哪些?试分条归纳并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27 09:25: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马化腾在《分享经济:供给侧改革的经济方案》中指出“共享经济”具有三大特性:一是对社会闲置资源的再利用。共享经济企业通过以租代买的形式整合了大量的社会闲置资源,实现了三贏的局面。二是把熟人之间的分享关系扩大到了陌生人群体,提升了社会成员的互信水平。“共享经济”是基于熟人关系催生出来的商业形态,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熟人信任开始逐渐过渡到商业化信任。在这一新型的商业模式下,人们发挥共享精神,借助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按需分配和优化配置。三是促进了生产方式由大规模单一中心转向去中心化的个性化定制。相比前两次工业革命塑造的以“单一中心、大规模、统一标准“为主要特征的模式,共享经济去中心化的价值网络大大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创业创新活力,赋能予人,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摘编自王怡苏《“共享经济”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模式的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

近年来,国内分享经济发展迅速,平台企业快速成长,参与人数快速增加。根据速途研究院数据,2012年在线短租市场起步时市场规模仅有1.4亿元,2014年达到38亿元,2015年增长到100亿元。分享领域迅速拓展,从交通出行、生活服务到几乎所有的领域。平台数量也持续上升,一些领域在短短数年间就涌现出数百家分享型企业。作为“互联网+交通”下的新业态,交通出行领域分享经济经过5年多的发展,对整个中国分享经济行业都将起到一定的示范引领和风向标作用。从商业模式或涉及的领域看,中国早期绝大多数分享经济平台都是从模仿国外的平台开始。而当下,一些企业开始凭借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断,积极拓展国际市场。

(摘编自《中国分享经济发展呈现四大特点》)

材料四:

网约车能够在多个国家流行,并拥有相当的消费者群体,必然有其自身的优势。网约车的出现,相对于传统出租车而言,约车更加便捷,出行更加舒适。更人性化的是,‚网约叫车甚至是根据车型、上下班高峰期等因素,综合考量制定出价格,乘客可选择自己需要的车型,性价比高于传统出租车。消费者通过手机应用叫车,不仅操作方便简单,而司机到点等候,也降低了长时间打不到车的概率。同时‚网约车的车型相对而言较好,而拥有好车的人群中,高素质人群的比例高,因此大多网约车司机都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及服务态度。在吸纳司机方面,拥有一辆净价7万元以上、出厂年限5年以内、车况良好、车内空间舒适的车辆的司机通过填写相关信息,就可以成为网约车司机中的一员。简单的操作方式和手续、相对丰厚的回报对私家车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中国一线城市堵车越发严重,网约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交通压力,提高了每一辆车的利用率。

(摘编自徐晓日、李思佳《“互联网+”战略下创新创业模式的规范化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经济在移动互联技术与熟人关系基础上产生,是有助于人们发挥共享精神的商业模式。
B.去中心化的个性定制是共享经济的生产方式特征,其价值网络极大激发了各界的创新活力。
C.网约车利用互联网将需求和资源重新整合,不仅让司机获得相当丰厚的回报,面且使乘客出行便捷舒适,因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D.作为新业态的交通出行领域分享经济,其发展对整个中国分享经济行业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共享经济模式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经济模式迥别,共享经济企业通过租赁与购买社会闲置资源,借助互联网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B.由材料二可以得知融资规模与市场交易额增长率成正比,融资规模越大的共享经济重点领域,其市场交易额增长率也就越高 。
C.根据材料二中表一与表二的综合比较分析,我们能够从中了解到融资对促进市场交易额增长起到最大作用的重点领域是房屋住宿。
D.除司机服务态度好,消费服务性价比高等因素外,消费者选择网约车还在于打车软件操作方便,解决了乘客长时间打不到车的问题。
【小题3】结合以上材料,概括分析网约车的经营发展是如何体现“共享经济”的特性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学史上,素来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今文经与古文经,最初是指以今文(汉隶)、古文(籀书)两种不同的字体写成的经书。

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字体屡经变迁。战国时秦国境内,基本上通用“籀书”,亦称“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籀书”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成为“小篆”,或称“篆书”。秦代的“书同文”即以这种篆书来作为标准的字体。至于六国境内的文字,与籀书、篆书不完全一样。现在我们尚能见到的六国文字,如战国古钱币、青铜器、近几十年出土的楚简上的文字以及《说文解字》中所载“古文”,均属此类,有的学者统称之为“晚周古文”。这种古文字由于地区及时代早晚不同,差别较大,但它们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所以习惯上统而言之曰“古文”。

战国后期,除了大篆和这些“古文”外,还出现了一种字体,就是“隶书”。在秦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是小篆,如秦刻石及秦权(秦官府批准的标准砝码)铭文都是小篆,但在官府中的公文及民间流行的字体则主要是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已取代小篆成了最通行的字体。所以在汉代人看来,隶书是当代的字体,因此名之曰“今文”。经典若是用战国古字写的,就是“古文经”,用隶书写的就是“今文经”。

今、古文经的字,难免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有时今文经正确,有时古文经正确,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古文经虽以六国时的古文字缮写,但从西周或春秋时代传到战国,中间也难免有抄错或记错的地方。今文经虽大多是汉人写的,但有时因为依据的底本好,也可能反比某些古文经为胜。今、古文经的异字的成因,大致有四种情况:假借字,异体字,误字,误句。其中,假借字数量最多。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但是指所持底本字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就对于经典内容阐释方面的差异而言的。今文经学的特点是关注现实政治,致力于发掘、发挥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董仲舒提岀:“《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春秋繁露·精华》)他不承认经典本义有固定不变的解释,而强调解释是随着人们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断变化的,不必拘泥于古义。今文经学彰显了经典的时代意义,植入了许多前人未见的思想,从而使经典的阐释历久弥新。

古文经学多把六经当成信史,讲文字训诂,留意典章制度,注重历史事实,具有浓厚的实证色彩。古文经学家具有朴实的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方法,所以他们常常能够对古籍作出正确的和比较合理的训释,从而彰显那些被今文经学家文饰、遮蔽的文本原意;他们的训释成为后人理解古籍的重要参考。

(摘编自边家珍的《“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经学史上,今文经是指以今文(汉隶)写成的书籍,古文经是指以古文(籀书)写成的书籍。
B.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的大篆和小篆,字体屡经变迁。
C.“今文经学”关注现实政治,致力于发掘、发挥经文背后的微言大义,彰显了经典的时代意义。
D.古文经学家常常能够对古籍作出正确的和比较合理的训释,因此学风朴实、治学严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指出经学史上素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
B.文章依次论述了“古文”与“今文”、“古文经”与“今文经”、“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
C.文章不仅分析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研究方法的不同,也指出了其重要影响。
D.文章思路清晰,在论述今文经学的研究特点时举出了董仲舒的有关论述,说理充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文经虽然大多是汉人写的,依据的底本好,但其中舛错的文字不一定比古文经少。
B.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到隶书的演化过程,呈现出由繁到简、易于书写的特点。
C.今文经学不泥古,善挖掘新意的治学方法,对于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D.古文经学家具有实证色彩的朴实学风和严谨的治学方法,为后世的治学者树立了典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位 置
尹全生
胡集镇最棒的摄影师早把照相的家伙架好了,镇机关全体人员也都各就各位摆开阵势了,就等市、县领导到位,合影照就可以开拍了。
电话约定的时间是上午九点,这时间已经到了呀。负责组织照合影的镇文化站站长心里着急,便拨打手机询问。市文联主席回话说,距胡集镇10公里的地方公路塌方,正在疏通。
消息一传开,本已各就各位的人便“放羊”了。站长放开嗓子吆喝:“大家都不要远离,要招之即来呀!”他特地嘱咐王夏有:“市、县领导说不准啥时候到,你半步也不要离开这里!”
王夏有是这次合影的主角。他本是国企的下岗工人,托人帮忙才到镇螺丝钉厂打工,电工兼搬运工。就是这么个小人物,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写了部中篇小说,被国内某权威文学刊物刊发,且该刊物准备推荐其作品参评“鲁迅文学奖”!
王夏有用不起手机。该刊物编辑部急需了解其个人情况,站长说刊物编辑部是乱点鸳鸯谱:胡集镇就这么个屁股大的地方,哪个人能写出较顺溜的广播稿,哪个人曾在市、县报刊上发表过打油诗,站长心里还是有数的;别说胡集镇了,就是县文联的笔杆子们、市里的专业作家们,也没有参评“鲁迅文学奖”的能耐呀!
可是一了解,王夏有确有其人;再找到其本人询问,王夏有在某刊物发表中篇小说确有其事!
小镇突然冒出了个打工的“文曲星”,这一来动静就闹大了:市、县文联主席及分管领导,一起前来召开座谈会,会前安排了个合影的活动。
过了半点钟了。又过了半点钟了。市、县领导还没有来!
站长心急火燎的。他不但要安排照相,又要安排座谈会,还要安排中午会餐、领导午休……因此便交代王夏有继续原地等候,自己则见缝插针,离开照相现场忙活别的事去了。
站长忙完宾馆忙会场,到酒店后为件小事与老板争吵起来。正吵得天昏地暗时,他的手机响了。文联主席说市、县领导的车队已经通过塌方地点,马上就到!
站长看表已经十一点了,撇下老板冲出酒店,脚跟打屁股奔向照相现场。
站长满头大汗找到市文联主席请示问安,却遭到了一通责怪:“你起初不是说没有王夏有这么个人吗?”
站长解释说自己办公室座机有毛病,接听时噪声最少有100分贝,把王夏有误听成“王家牛”了:王夏有是我们文化站多年培养起来的,哪能……
这边还没解释完呢,镇长又过来催促,说是座谈会改到下午,现在十一点多了,上级领导该进餐了,马上安排照相吧!
站长就扯起嗓子喊:“各就各位啦——”
位置座次早上八点就排好了,领导还有王夏有的位置都预留在前排。可是,这就要开拍了才发现计划没有变化快:市、县领导不是10人而是15人!早忙晕了头的站长只得临时做工作:请原来安排在前排的副职镇领导改当“背景”。副职们都想落个“全尸”,迟迟疑疑地不愿挪窝。
镇长见状只能拿站长杀鸡吓猴:“上级领导在大太阳下晒着,你还指手画脚个啥?你们几个还是屈尊到后排吧!”
合影的阵势这才草草调整完毕。
站长刚随便找了个地方,“茄子”还没出口呢,咔嚓、咔嚓——摄影师已经把活儿干完了……
合影照第二天就出来了。照片上方有一行醒目的文字:“热烈祝贺王夏有作品参评鲁迅文学奖。”站长捧起照片端详,这一端详他的眼珠子就往外突了——从前排到后排,从左看到右,死活找不到王夏有!
他出了一头冷汗,找到正撅屁股干活儿的王夏有:“这照片上怎么没有你?”
年近五十的王夏有吭吭哧哧地说,当天快十一点时工厂电路出了故障,老板差人把他揪回厂排除故障去了,“老板说要是误了生产就炒我鱿鱼!”
站长的脚就乱跺开了:“这这这……”
(有删改)
文章开头写镇机关全体人员都各就各位摆开阵势准备照相的场面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自 2003 年至今,我国先后公布了 6 批 276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4 批 4153 个中国 传统村落。但古村落的抢救和保护进度,远远赶不上古村落逐渐消失的速度。

如果这些古村落都没有了,都消失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我们到哪里去寻找乡愁? 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曾忧虑地说。

而在消失的村落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自 2000 年至 2010 年,我国自然村由 363万个锐减至 271 万个,10 年间减少了 90 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 80 到 100 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

(摘编自《濒临消失的中国古村落》,2017 年 12 月 11 日“央广网”)

(材 料二)

2003 年—2014 年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增长曲线


(摘编自《中国村落遗产保护体系的统计分析及分布概况》)

(注)中国村落遗产保护现有体系包括: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单位,世界遗产。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加大对古村落保护力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消亡速度。但由于经验和法制等不足,建立科学高效的保护体系仍‘道阻且长’。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说。

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我们的文明没有断裂,到今天还鲜活地存在?看看古村落就可以找到答案。多年来,胡彬彬调查研究的足迹遍及中国 5000 多个乡村,被称为‚中国村落文化研究第一人。

古村落拥有丰富内涵,包括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生态环境和居民的生产生活观念、精神道德情操等。胡彬彬直言,当前中国古村落保护很大程度上是孤立地保护建筑形态,有方向性错误。2017 年,胡彬彬主持撰写的中国首部关于传统村落及其文化遗存与保护的蓝皮书在北京发布,强调对古村落的保护要活态、整体、多维。

对于古村古镇的旅游开发热,胡彬彬也有冷静的思考。他认为,要以“全面保护,有度利用”为原则,避免无序的商业开发导致‚千村一面,最大限度保护文化的特质性。

(摘编自《古村落保护要注重活态和人文》,2018 年 1 月 27 日“中国新闻网”)

(材料四)
从农村考上北大研究生的‚85 后‛青年汤敏,出于对古村落文化的思考,他放弃工作专心于做公益。如今,他创立了‚古村之友‛,在全国率先发起对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并邀请爱好古村落的人一同参与。目前,他的团队已覆盖全国 30 个省 1000 支志愿者队伍,聚拢成规模可达四五万人的古村保护志愿者团队。

汤敏通过实地调查大量走访,写下一篇“救救梅州”的万字长文,引起公众和媒体广泛关注。最终,在各方面力量的努力下,300 多座古屋免于拆毁。梅州还因此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出台了《梅州市客家围龙屋的保护条例》。

汤敏认为,一个地方的文明,是一个地方人的乡愁。文明的美,是地方不断涌现人才的‚密码,在城市规划的时候,更应该保护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

(摘编自《渠县青年汤敏辞职保护古村落》,2018 年 1 月 31 日《成都商报》)

【小题1】综合上述材料,下列对材料一中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古村落消失,一个地方人的乡愁就再难以寻找。
B.如果古村落消失,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将随之消亡。
C.如果古村落消失,一个地方的文明也就断裂了。
D.如果古村落消失,著名古建筑物也就不复存在。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已经或濒临消失的村落中,有不少是具有历史风貌的传统村落;抢救和保护的进度远远赶不上村落消失的速度,对此有关专家十分忧虑。
B.材料一列举了不少数字,意在以翔实的数据来说明我国古村落濒临消失的态势,以唤醒民众,增强对古村落保护的急迫感。
C.从 2003 年 2014 年,我国公布了六批历史文化名村,从公布数量来看,一直呈递升态势,其中年均增幅最大的是第六批。
D.胡彬彬和汤敏都做了大量保护古村落的调查研究工作;作为中国村落文化研究第一人,胡彬彬认为建立科学高效保护体系的道路仍很漫长。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在古村落保护方面有哪些工作可做。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尊重文学的自然品性
凸 凹
文学,就像大地上的植物一样,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生长品性。也就是说,其萌芽、拱土、拔节、抽穗、开花、授粉、坐胎、结果,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你不能人为地颠倒生长的时序、主观规定它的内在节律和基因组成。
譬如小说,它是靠细节和情节长成的“物种”,作者只能依情势给它锄耪、施肥、浇灌,你只能跟在它后面,按照它的引领,走向季节的远方。托尔斯泰说,你在写小说时,不要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随便打断和歪曲小说的情节,情节是小说世界“唯一的光明”,它足以照亮致远的路径。它给你指引的,是叙事的平衡和自然,是艺术与生活的和谐相处,即合理性。
恩格斯在读了小说《旧和新》后致信作者考茨基,认为他对盐场工人的描写,与他在《斯蒂凡》中对农民生活的描写一样出色,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考茨基对“两种环境里的人物”的刻画,使用了符合情境的、虽“平素”却准确的细节,让人物典型而独特。紧接着,恩格斯感慨道,俄罗斯和挪威有许多优秀的小说家,但他们却很少写出优秀的小说,究其原因,是他们太喜欢用小说表达他们的政治倾向,把自己的“意图伦理”硬塞给读者。表达有倾向,也是可以的,但是倾向应该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是特别地把它们“指出来”。
托尔斯泰是文学家,恩格斯是哲学家,但他们都同时指出了小说的成功从根本上是要靠“情节”(细节)的支撑。我的出发点,不是要倚重经典作家的权威性来阐释自己的小说观,而且这样的观点也是老生常谈,是基本常识,我是以此来验证:细节和情节,是小说这个“物种”的本质特征,是客观存在,因此小说家的写作,也要有唯物主义的观点,要尊重文学的自然品性,而不能自视高明,随心所欲。
文学既然有着属于自己的自然品性,就要求作者要谦卑而耐心地观察这个全过程,在凝聚了足够的感情、积聚了足够的经验、获取了足够的体验、受到了足够的刺激之后,即外部的作用已化为内在的能量,到了不吐不快的时候,才可以动笔。一如托尔斯泰所说,心头自然而然地想创作,但是,只有到了欲望无法祛除,像是喉咙里发痒,非咳嗽不可的时候,方可放手去干。同时,认识事物、感受事物的阶段性、局限性,也规定了我们的写作者不能、也不可能当下就进入事物的内里,做出“准确的”意义判断。痛饮清泉时,人无暇大喊大叫;吞咽食物时,人顾不上说稻优黍鄙。也就是说,文学的反应,相对于生活本身来说,有“滞后”的品性,正如汪曾祺所说,耐得住品味的小说,写的都是“回忆”。总之,写作者永远不能跑到生活的前面,任性地对生活指手画脚。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