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全球有七成电子垃圾倾倒到中国,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子垃圾场!而电子洋垃圾所含的有毒物质在经过简单拆解后,产生的废水废气及二次废物给环境造成的污染,是“100年也恢复不了的”!
2017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本月,中国正式启动洋垃圾入境新规,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的废纸、废纺织原料等垃圾在内的24种洋垃圾,到2019年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方案一出台,引发国人普遍称赞.
虽然“洋垃圾”的进口禁令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垃圾对我国环境的破坏,但是归根结底,我国还需提高自身的垃圾处理能力,才能更完善彻底保护国内的蓝天绿水。
从全世界的“垃圾场”到逐步建立起我国自主的垃圾处理体系,中国人走过了一段艰辛踏实的环保旅程!
(改编自《中国之声》)
材料二
中国的一纸禁令,把过去几十年拼命涌入中国的“洋垃圾”都拦截在国门之外,这让长期依赖中国“处理垃圾”的西方国家叫苦不迭,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开始出现垃圾无法处理的尴尬情况,甚至引发“垃圾骚乱”。尽管最近多次传出东南亚地区将成西方国家的新“垃圾场”的言论,但从西方国家的态度上看来,东南亚国家对于垃圾的处理能力仍然无法填补中国撤出后留下的巨大窟窿。
近日,一批重达2.7万吨的“铁矿石”引起了广东珠海拱北海关的注意。经查,这批货物其实是国家禁止进口的“洋垃圾”,通过伪报成“铁矿石”想浑水摸鱼进入中国,不料被海关查获。值得注意的是,此前西方媒体多次宣称中国如今已改变垃圾贸易,垃圾出口国应顺势改变观念;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他们口中的“观念”怕是指从“正当出口垃圾”变成“偷偷摸摸将垃圾送出国”吧。
从“禁令”颁布至今,中国的态度一直很明确:本国的垃圾请自行处理,中国已经承担了几十年“垃圾处理”的责任,没义务更没有责任继续成为全球的垃圾场。
(改编自搜狐网)
材料三
“我得强调,固废和洋垃圾不是一回事。”中国再生资源交易网总监齐斌对记者说。
通常被舆论以洋垃圾指责的进口固废也是如此,沿海电子垃圾拆解造成的潜在污染一直吸引着公众的高度关注。
洋垃圾是社会上的俗称,它有时指进口固体废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虽然概念并不清晰,但是在揭示某些固体废物危害方面确实生动而形象。
在固体废物涵盖下,垃圾也会变身为再生资源。“中国一向有废品回收的传统,一来是因为中国人向来节俭,二来因为中国矿产资源缺乏。”聂永丰分析说。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刘强在一篇文章中称,大量使用再生资源作为工业原料,可替代部分矿产资源,比如使用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可节省大量成品矿石,使用废塑料可节省大量石油

(改编自中国网)
【小题1】下列关于固体废物与洋垃圾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将固体废物和洋垃圾等同,国家要求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不是不能进口任何固废。
B.洋垃圾是社会上的俗称,其所指内容有时有一定不确定性,但概念也有其生动形象处。
C.2017年我国再生塑料进口量大幅度下滑,说明之前进口的再生塑料都属于有害洋垃圾。
D.从中投顾问的预测看,洋垃圾被禁止入境未必会影响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行业的销售额。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围绕着中国出台政策一事展开,材料二则体现了依赖中国“处理垃圾”的西方国家的态度和做法,展示出中国对“洋垃圾”的坚决态度。
B.中国消化了全球大部分的电子垃圾,这些垃圾数量巨大而且简单拆解中会造成严重污染,所以必须马上终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
C.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打算将东南亚地区变成西方国家的新“垃圾场”,但苦于东南亚国家对于垃圾的处理能力仍然不足。
D.西方媒体多次宣称中国如今已改变垃圾贸易,垃圾出口国应顺势改变观念,但事实表明,一些西方国家恐怕还未真正转变,仍想将垃圾输出他国。
E. 中国矿产资源缺乏,所以中国一向有废品回收的传统。大量使用再生资源作为工业原料,可替代部分矿产资源,我国应提升废弃资源综合利用能力。
【小题3】针对“洋垃圾”,我们除了出台政策,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0 06:01:3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小题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D.“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B.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B.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人论世”的必要性。
D.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火眼金睛

侯发山

大高是河洛地区远近闻名的杂技演员。一般杂技演员都有绝招,否则,难以在这个行当里生存,一招鮮,吃遍天嘛。可能大家都看过“口中喷火”的杂技,演员嘴里能喷出长长的火龙,或一团一团的火球。大高早就不玩这个了。按他的说法,这个是初级的,他玩的是眼中喷火,两股火苗从眼睛里喷出,像两条火蛇一样,而且,不是直线飞射,带拐弯的,像是舞蹈着的火龙,想想就很精彩,刺激。当初,这个杂技没名字,传得久了,大家就叫它“火眼金睛”。

大高有个徒弟叫阿三。说是徒弟,其实就是个跟班打杂的,跑跑腿,搬搬道具,阿三一直想学习“火眼金睛”,这也是他当初拜大高为师的原因,大高没有答应。问的次数多了,大高就告诉阿三,说眼里喷火是所有火术表演中最危险的,演员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竭尽所能去保证自身和周围观众的安全,因为表演过程需要火焰、易燃物和有毒燃料的参与,一不小心非死即伤。

这话说得语重心长,阿三却不以为然,以为大高自私,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跟老辈子那些师傅一样,都要留一手。

离了王屠夫,不吃带毛猪。阿三耳濡目染,加上偷偷观看师傅练习,也学得八九不离十,私下里,阿三瞒着师傅训练,阿三练习的时候,没有使用燃料,他倒不是怕危险,怕被师傅发现,就用水来替代燃料练习,练习的重点是如何控制喷射的方向和连贯性。

这天,阿三的老父亲老树来看望阿三。阿三正在配燃料(这个配方大高倒没有隐瞒,每次表演都安排阿三配制),当晚有一场表演,阿三不敢怠慢。老树看到地上散落的空酒瓶,顺嘴问道:“用酒代替燃料?咋不用汽油和酒精呢?阿三说:“师傅说过,汽油和酒精是最危险的,千万不能使用,一不小心就会烧伤演员。”

老树问阿三:“你还没学会‘火眼金睛’?”

阿三哀怨地说:“他不教我。”

老树叹口气,好久,才恨恨地说:“当年我送你到这里,就是为了学习这个独门绝技。”

阿三说:“我偷偷学着呢。”

“阿三,阿三。”前台大高在喊

“来了师傅。”阿三应答着出去了

大高说:“阿三,今天晚上你表演火眼金睛’。”

“师傅,我,我……”阿三有点不自然,莫非师傅知道自己偷学的事儿?

大高没有兴师问罪的意思,拍了拍阿三的肩膀,说:“今天不是你老父亲来了吗?你就好好给他老人家表演一番,我知道你能行的。不慌张,我给你当助手。”

“师傅……”阿三的不自然很快被感动代替。

搂下来,大高就给阿三讲解了几个要点,然后鼓励他上台表演。

就这样,阿三几个跟头的热身之后,开始正式表演“火眼金睛”。

没想到,两股火苗刚从阿三的眼里喷出,只听阿三“啊”地一声倒在地上,不停地翻滚——阿三的两只眼晴着火了!

大高明白过来后急忙扑火,后来,阿三被送往医院,性命无忧,两只眼晴给烧毁了。

阿三的父亲老树要到官府告大高。大高求情道:“阿三残废了,今后怎么生活?不如让他跟着我,我保证一辈子照顾他,并教他几个能够养活自己的杂技,”

老树想了想,也就答应了。

后来,师徒两人无意中说起那次意外。大高说,那次燃料被人更换,添加了汽油。

阿三大吃一惊,气愤地说:“师傅,果真如此?您怎么不报官啊?”

“没有证据,报官也没用。”大高说罢,长叹一声。

其实,大高已经猜测到,那次从中做手脚的是阿三的父亲老树,害怕自己吃官司,来了个恶人先告状。

大高知道,一旦猜测被证实,老树的牢狱之灾是免不掉的,阿三呢?他如何接受这个现实?所以,大高没有报官。

有一次回家,阿三跟父亲老树说起这事,老树沉默了半天,才说:“阿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以后你要好好待你的师傅!”

阿三懵懂地点了点头,感觉这天父亲跟往常不一样,有点怪怪的。

不过,自从阿三的眼睛失明后,大高再没表演过“火眼金睛”。乃至到了今天,这门杂技也就失传了。

(选自《小说选刊》2018年第9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篇幅不长,情节也不复杂,虽是一个人间善恶的老套故事,但人物个性鲜明,寥寥几笔就画出了人物的灵魂,直达人性深处,令人叫绝。
B.小说中人物取名有很高的艺术性,如“老树”谐音“老鼠”,老树的行为也确实像老鼠喜欢阴暗等秉性,他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害了儿子。
C.小说中写到老树看到地上滚落的空酒瓶问咋不用汽油和酒精,阿三回答师傅说汽油和酒精危险,不小心会烧伤演员,这里是运用了悬念的手法。
D.在阿三烧伤后,写老树是一波三折;恶人先告状,要告官;在大高答应照顾阿三一辈子后,他又顺势脱身;最后良心发现,要儿子终身善待师傅。
【小题2】小说标题“火眼金睛”含义丰富,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人物形象刻画深刻,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如“大高”,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有情有义、心地良善的好师傅,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城府如海、心机阴暗的小人。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7月以来,全国多个重点城市的房屋租赁价格持续上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城市房屋租赁价格平均涨幅超过20%,广州部分地段好、公共资源便利地区的房屋租赁价格涨幅甚至达到30%。


材料二:

在一线城市房租过快上涨的背景下,北京、深圳、上海积极出台稳租金的相关举措,进一步促进租赁住房市场的发展。

深圳市率先探索“稳租金商品房”,要求“年租金增长率不超过正负5%”。

同样作为一线城市,上海也在积极探索租赁住房相关政策。近年来,上海先后出让了“只租不售”的租赁住房用地,地价大幅度低于商品房用地,目前暂由国企拿地运营。

为加大租赁住房供应,北京市住建委多措并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公租房供应分配工作。8月27日,北京市住建委公布,目前,西城、海淀、丰台三个区的近5000套公租房房源正在进行意向登记过程中,预计年底前还有近万套房源要启动分配。

除一线城市外,全国不少租金上扬的城市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平抑租金,包括增加房源供应、推进租赁合同备案、规范中介行为、严查租金贷等。由于我国租赁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期,加之租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所以我国应加快租赁住房立法并积极出台稳租金的长远政策。

(摘自2018“搜狐焦点网”)

材料三:

“房住不炒”正面临新问题,在限购限价房市新政的高压下,房租却暴涨,可谓“按下葫芦起了瓢”。数据显示,7月份中国十大城市租金环比均有所上涨。北京、上海、深圳的租金涨幅最大,北京7月份房租同比上涨3.1%,部分小区甚至涨幅超过30%。

表面上看,本轮房租上涨是由中介代表的资本驱动所致,其垄断房源,哄抬租金。北京市住建委联合银监局等部门于8月17日集中约谈主要住房租赁企业负责人,以打压炒作行为。其实,北京房租上升,资本驱动只是助推,主要还是供给减少,租房市场的底层供应量被大量抽掉,加之“共有产权房”“公租房”不能立马跟上,造成供需面突然失衡,“3个人争一套房变成了8个人争”。

供给减少,资本驱动炒房,刚需不得不接盘,这个上涨逻辑在北京以外的其他城市也成立,也与非理性炒作房价的逻辑如出一辙,无非是通过垄断房源,过去是抬高房价现在变为炒高租金,将成本转嫁给刚需用户从中渔利。打击中介资本炒作只能解决租金暴涨于一时,却难以建立抑制租金上涨的长效机制。要实现“房住不炒”,除了严控垄断炒作,还要完善法规保障租客权益,但关键还是在于保障供给,从平衡供求面上下功夫。

首先需要保障住房供给的基本面。导致北京租金上涨的直接原因是大面积拆违及其他行政法规导致的租赁面积的减少,但同时公租房、廉租房供应不能及时跟上,供需面失衡,为炒作者提供了渔利空间。数据显示,目前北京租赁人口为800万人,而租赁房源量仅为350万间,租赁缺口达400万间以上。

其次要保障租房一方的基本权益。本轮上涨中,中介吃差价、“二房东囤房”以及房东见利肆意违反合同哄赶租客等行为,必须以法律来进行限制和规范,保障租客权益。

实际上,租金上涨的管控在发达国家已有参照。德国通过《民法典》《租金额度规定法》等立法渠道,对维护承租人合法权益进行保护,并对一定期限内的最近涨幅做出限制。美国的法律还规定,房东不能随意涨房租,房租每年的升幅不能超过平均工资的增加幅度和通胀幅度;房东不能轻易毁约,更不能随意赶走房客,等等。法律最大限度保障了租户的利益,使房客享有充分的安全感,租赁市场才能有良性的发展。

再次要打击垄断炒租。不得哄抬租金抢占房源,更不得利用银行贷款等融资渠道获取的资金恶性竞争抢占房源;不得以高于市场水平的租金或哄抬租金抢占房源;不得通过提高租金诱导房东提前解除租赁合同等方式抢占房源。

“房住不炒”是增加百姓获得感的关键点。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更深层次的和谐社会。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7月以来,北上深广等城市房屋租赁价格持续上涨,平均涨幅超过20%,广州和北京有些地段房屋租赁价格涨幅甚至达到30%。
B.在一线城市房租过快上涨的背景下,北京、深圳、上海积极出台稳租金的相关举措,进一步促进租赁住房市场的发展。全国很多城市也都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来平抑租金。
C.为了应对房租过快上涨的情况,北京市住建委多措并举,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公租房供应提速。
D.面对限购限价房市新政的高压,中介资本通过垄断房源,炒高租金,将成本转嫁给刚需用户而从中渔利。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2018年7月房租情况分析,深圳的房租环比涨幅最高,北京的月度人均房租最高。
B.我国应加快租赁住房立法并积极出台稳租金的长远政策,是因为租房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C.我们只有像德国和美国一样,通过立法,才能保障租户利益,使房客享有充分的安全感,租赁市场才能有良性的发展。
D.我们要构建更深层次的和谐社会,关键是以“房住不炒”来增加百姓的获得感。
【小题3】结合材料,简述房租暴涨的原因,并谈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格兰的风
苏丽丽
①一直很喜欢宗白华的一句话,他说晋人在山水中,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对我而言,每一次旅行就是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的过程。被各种文字图像规训过的现代人,其实最难唤起的是感动,因为有些美景来得太容易,那些旅程太流水线。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
②今年夏天去了苏格兰,比北更北的地方。在牛津的古老学院里坐久了,觉得那些历史似乎都化在骨子里,懒得抬眼从迷思中醒来。似乎英国从来都是如此这般温文尔雅,带着古旧的华丽印记。英国中产阶级休闲时最爱的温德米尔湖区,有最纯正的英国乡村范儿。漫步湖区小路,到处是苍苔冷冷,绿意朴拙,偶尔可见一人一狗安静走过。英国的乡村就是这样带着优雅和尊严慢条斯理地存在着,但都太符合想象,一种倦怠不禁从心底蔓延开来。
③苏格兰高地则迥然不同,剥离华美的历史和文明的外壳,那种粗粝雄浑,让人一见就说不出话来。眼前的风景似乎早已见过,前世今生,有一种心心相印的熟悉感;但又在某个节点无穷惊喜,刷新了原先的想象。
④在沉默的无边无际的公路上,看到了苏格兰高地最美的一部分风景。高山,深林,疾风,劲草,大海,平原;云层那么低,那么厚,几乎压在山峦和平原之上,带着海洋饱满的水分,丰盈流动,变幻万端。前方的路延伸得无穷无尽,虽然是八月,草地已然尽是黄色。感觉自己像被包裹在天地之间的一个大玻璃盒里,只有置身于这样的场景,才能理解英国风景画家笔下的云层为何那样丰富;只有亲眼见到苏格兰的风景,才能理解这个民族为何那样坚忍强悍。
⑤一路向北,温度很低,八月里,穿着薄羽绒服还是觉得冷,这是比漠河还要北的地方。路过的因弗里斯小城像停留在17世纪,整个城市清冷,冷清。市中心桥边的古堡和尖顶教堂,朴素安静。
⑥听说苏格兰的城堡最值得看,于是千里迢迢去看斯通黑文城堡。在全球旅游旺季的八月,这里游人寥寥。城堡位于悬崖边的海岸上,早已沧桑遍体。还未走近它,就被海风吹得站不住脚。海边的峭石上,城堡孤零零的,脚下是北海的惊涛,一拍拍地咬噬着岩石。屋顶和墙壁早已倾颓,千疮百孔,城堡虽形销骨立,却坚忍、傲慢。据说这个城堡曾经挡住了英格兰军队十个月的围攻,保障了苏格兰的王权。多少金戈铁马远去了,眼前海鸥悲鸣、断壁残垣,视野尽处是幽深的苍黑的北海,漫天漫地,让人突然觉得,这才是从茫茫的历史深处吹来的悲风。可怜的现代人,太久地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那些更深的感受,似乎根本进入不到心里。
⑦经过的其他城堡,几乎都是一样的破败。那些已经被时间磨损得形状模糊的兽首和神灵、武士的面容,那无处不在的八月的寒风,那些黑暗的冰冷的石墙垒出来的幽深的房间,都在提示我,这是一个苦寒之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并不占有地缘或气候上的先机,但在他们并不漫长的历史中,却出现了无数扭转人类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
⑧直到在暮色中抵达爱丁堡,连绵的壮丽高大的古建筑之城缓缓地铺陈在我面前的那一刻,我被一种璀璨的“文明的他者”的光芒震慑了。爱丁堡无愧是“北方的雅典”,它气象阔大,仪态万方,丝毫不容轻亵。在任何一个角落,爱丁堡都是典雅与得体的表率。它的城堡和大学,保存完好的古典建筑和街道,满眼的苏格兰格子和满耳的风笛声,都带着苏格兰人的骄傲和文化印记。朋友说,你一定要去酒吧,叫上一杯烈性黑啤,听他们唱歌,那才是苏格兰。不由想起了自金雀花王朝以来英格兰对苏格兰的不断征服与蚕食,想起了因《勇敢的心》而为世人熟知的苏格兰勇士的形象……
⑨结束苏格兰之旅,回到湿热的南京,回到桂子香气里,回到嗅觉和味觉都无比亲切熟悉的江南,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想起那些在苏格兰吹过的风,心中顿时一虚一紧,觉得这样出离现实的片刻,正是人生最好的礼物。
(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引用宗白华的话是为了引出“在旅行中发现自我深情”的话题,作者认为现代人也要寻找人与自然相遇时的感动。
B.听说苏格兰的爱丁堡最值得看,因此“我”踏上了苏格兰之旅;果然,这里的风景给了“我”无穷惊喜。
C.文章多处用符号世界中现代人的生活与“我”的苏格兰之行做对比,为了表现自然对于唤醒人类原初情感的重要意义。
D.文章借一次苏格兰之旅,描绘了苏格兰高地迥然不同的雄浑壮美,也渗透了作者关于人生与生命的哲理思考。
【小题2】作者写第2段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小题3】“苏格兰的风”在文中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探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熊出没·原始时代》等多部影片同场竞技,将今年春节假期中国电影票房推升至58.4亿元的高度,观影人次达1.3亿,据国家电影局的初步统计,仅正月初一的单日票房就高达14.43亿元。

被誉为大陆首部“硬科幻电影”的《流浪地球》,改编自“雨果奖”得主刘慈欣的同名小说,讲述在遥远的未来,太阳急速膨胀将要吞噬地球,人类为自救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带地球到太阳系外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春节档期叫好又叫座,短短5天,票房逾14亿元。这部电影以其大胆想象和充满中国特色的叙事手法,为世界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的独特视角,让世界感受到了“充满未来感”的中国带来的感染力。《流浪地球》一上映在豆瓣网拿下8.4的高分,影院排片率从第四逆袭到第一,猫眼专业版对《流浪地球》的票房预测是人民币53.34亿元。

(摘编自《第一财经日报)

材料二:

国内票房突破40亿,电影《流浪地球》“黑马式”突围让市场预言:中国科幻电影的春天来了。

中国科幻经过几十年艰难发展,培养出刘慈欣等科幻名家,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王晋康更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扛鼎者。往前追溯20年,中国科幻文学因缺乏好作品,一直不被外界熟知,最顶尖的作品在国外最多也只有几千本销量。因此当刘戀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并在海外热销时,人们将其称为中国科幻文学的转折点。

而《三体》同样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王晋康、刘慈欣等科幻作家的作品版权被诸多投资方争抢。但王晋康却认为,这把火似乎烧得有点虛热:“《流浪地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作品,但我们不能忽略它作为一部硬核科幻的不完美。无论是祖孙三代矛盾逻辑的不流畅、剧本上的科学硬伤,还是演技上的不足,目前想打动外国人,还是有一定困难。”

王晋康认同中国科幻电影已走入元年,但在他看来,这其实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即便《流浪地球》失败,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最迟也只再延迟五年。而《流浪地球》的成功更多的是让资本更早地涌入,科幻作家有了培育的土壤,即便后续跟风的科幻电影失败,也不会让中国科幻热再次断流。“中国与美国科幻电影之间,是工业化的差距。美国领先中国不止十年。科幻电影烧钱,同样需要烧时间。”而谈及何时中国科幻电影可以与美国并称“双雄”,王晋康坦言,是早晚的事,但保守估计仍需十年。

摘编自《新京报》《王晋康:美国科幻片领先中国不止十年》)

材料三:

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流浪地球》表面上描绘末世的凄凉景象,骨子里却含着积极的正能量。影片传播了“命运共同体”、集体主义精神等中国特色价值观,这与美国科幻片标榜的个人英雄主义截然不同。

美国《纽约时报》称,这是中国即将推出的一系列大制作科幻电影中的一部,这类电影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投资上,都是中国大多数制作人目前还无法企及的。《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让人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

《人民日报》刊文称,在电影《流浪地球》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应该说,相对影视经典、科幻大片,《流浪地球》还有一些差距。我们要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板,既不捧杀也不棒杀,才能激励文化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摘编自《参考消息》)

材料四:

在航天科技硬实力取得重大历史性突破的时候,体现我国软实力的科幻大片《流浪地球》隆重上映,让戏内情景与戏外现实交相辉映。这背后是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撑,是国家不断培育电影新的人才、技术、市场等力量所产生的令人欣喜的成果。如此视觉奇观式的庞大制作凸显了这些年我国电影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有尚古的文化传统,在影视创作中,历史剧、古装剧,都一直是很有影响的题材,即便不少幻想类、穿越类的作品,也往往向过去穿越,向古代穿越,总是缺少一些面向未来,基于科学的想象力和表现力。而《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国电影的时空观,展现了想象和创新的文化精神。

(摘编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流浪地球》在春节档与多部影片同场竞技时脱颖而出,好评如潮,仅仅正月初一单日票房就超过14亿元,实现精彩逆袭。
B.过去20年中国科幻文学很少被外界关注,刘慈欣的《三体》使中国科幻文学发生转折,并令中国迅速进入科幻电影时代。
C.从材料二看,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科幻电影的巨大发展,乐观地估计,中国科幻电影在十年之内就能比肩美国。
D.中国电影要想继续走创新道路,就需要在坚持文化传统的同时,多面向未来思考,少涉及穿越、幻想等尚古题材。
【小题2】影片《流浪地球》充满了“中国式”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下列诗词中,没有表现这一主题的一项是
A.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唐·卢纶《长安春望》)
B.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C.始见春色不奈喜,黄昏招饮夜还家。(宋·梅尧臣《夜与原甫江家步归》)
D.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宋·周邦彦《苏幕遮》)
【小题3】电影《流浪地球》取得成功的时代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