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材料一
墨作为书写工具,同时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承载体,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以石墨、朱砂填色。汉代纸料发明后,出现了一种以漆烟和松煤制成的丸状墨,这是日后用墨的滥觞。
唐代是文化交流最广泛的朝代之一。唐末奚超避乱至歙州,见此地多松且质优,新安江水质极佳,因此留在此地制墨。因墨的主产区为歙州,故得名“歙墨”。其后奚超之子改进捣烟、和胶的方法,制成了“拈来轻、嗅来馨、磨来清”“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制墨工艺的改进,让书写更加流利,也加快了文化的传播速度。
宋室南渡后,宋墨的制作技艺臻于成熟。制墨业的繁荣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油烟墨的创立,开辟了中国制墨业的新领域。千百年来,制墨主要以松烟为原料,由于长年累月取松烧烟,致使松树被砍伐殆尽,新的制墨原料——桐油烟便应运而生。第二,制墨从业人员众多,名家辈出。宋代制墨名家见诸史册的多达百余人,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第三,达官贵人及文人墨客与制墨工匠切磋技艺,促进了制墨技艺的发展。创造“瘦金体”书法的宋徽宗喜欢墨又懂制墨,他亲自实践,推动了制墨业的发展。苏轼、陆游、黄庭坚等文人都有过参与制墨的经历。宣和三年(1121),歙州改成徽州,“徽墨”之名正式诞生,并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明代徽墨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先进的桐油烟与漆油的制墨方法被广泛应用。徽墨普遍加入麝香、冰片、熊胆等十几种贵重原料,使墨的质地达到新的水平。竞争使徽墨在工艺进步的同时也提升了造型设计能力和墨模的雕刻技术。徽墨呈现出艺术品的潜质,也带动了从事艺术的文化人士投身工艺品创作的潮流。清代徽墨的发展虽不及明代的规模,但陆续出现了曹素功、胡开文等制墨名家。这一时期徽墨出现了集锦种类的墨,墨雕题材也更加丰富。墨雕题材多取自山川、建筑、风光、典籍、典故、儒家、道家、佛家等,少则几锭为一套,多则几十锭为一套,徽墨成为多种文化元素的载体。
由于社会动荡,近代徽墨的发展一度停滞,直至解放后制墨业才重新焕发生机。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徽墨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厚重历史和传统艺术文化的徽墨也注意吸收时代元素,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在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徽墨如同由传统文化之根生发的绿叶,它从传统文化中不断获得滋养,同时也以自身的发展扩充着中国文化的根系。
(取材于项颂的文章)
材料二
作为传统工艺制品,徽墨因其装饰图案文化内容丰富,兼具实用与欣赏功能。
徽学中的新安理学以“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精神成为徽州文化的思想基础,儒家的社会伦理纲常、个人忠孝节义则是徽州人处世安身的精神支柱。徽墨与徽州其他艺术一样具有象征性和教育性,即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对后世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可以说,“崇儒”文化意识是徽墨装饰选择刻画内容的动因所在。【甲】
徽墨装饰在构图、布局上吸收了徽州新安画派的绘画表现手法。新安画派的画家借徽州地缘地貌为蓝本,强调师法自然。徽墨墨面装饰格调与新安画派画风比较接近。
制墨行业以文人为主要消费者,从一定意义上决定徽墨图文装饰必然要迎合文人的喜好。明万历后,徽墨制造商更注重设计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以迎合上层文人的审美趣味。徽墨中对于文人喜好的传统植物文化艺术符号的运用源自儒家的“比德”传统。【乙】
徽州重视教育的风气使徽州人具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徽俗习惯等能从文化的视角加以审视、了解与研究。制墨者把自己的生活、人生愿望及情感与趣味当作艺术创作的源泉,在制墨过程中遵循自己的内心审美需要,自然把这些化为审美对象灌注到墨面装饰中,在徽墨制品中观照自己,从中获得十分亲切而美好的审美感受。【丙】
(取材于宛俊勇的文章)
材料三
一直以来,我们提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总在感慨它们逐渐衰微甚至消逝。但这往往只是“一厢情愿”的看法。时代场景不同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传统文化精粹的生存空间,但非遗在现代并非全无“用武之地”。
墨的发展其实与社会稳定有关。社会稳定,人民生活追求提高,墨的市场就会扩大,徽墨自然无消失之虞。以前老胡开文墨厂生产的墨大部分出口日本。日本人很重视汉文化,写毛笔字画毛笔画的人多,对墨的要求也高。而如今,墨的内销与出口比重基本持平,说明中国人也在逐渐重视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样的变化一方面得益于墨厂的不断创新,另一方面得益于生活水平提高,文学素养提升,人们有了更高的精神文化追求。科技的进步也赋予传统工艺不少便利。锅炉、电炉的使用都对改善成品墨的品质帮助不小。
独特的制作方式、百年徽墨的招牌再加上文墨自带的传统文化气息,使得近年来徽墨更多以工艺品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眼前,而在制墨人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墨首先是用具,其次才有工艺品的属性。“让一般人都用得起、用得好,这才是我做墨的‘初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美洪这样说。他认为很多民间技艺都“生于民间,死于庙堂”。对于很多地方花巨资建博物馆、收藏馆,周美洪更多的是担忧,因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博物馆中很可能会“锁死”它的生命力。“不论是不是出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应该成为少数人欣赏的奢侈品,而要走进千家万户。”
很多人看到“老胡开文墨厂只有100多个工人”“当前徽墨的原料采购困难”的报道后就自然而然的认同“百年老字号后继无人”的论断。事实上,老厂并非没有能力扩充人手与规模,只是根据市场研判,没有选择这样做而已。与其不顾市场规律盲目扩大生产,不如进一步弘扬国粹,有更多的人沉浸在书山墨海的传统文化中,就将给予徽墨更加广阔的市场和更多发挥想象力的空间,徽墨自然而然会迸发出更大的活力。对于其他非遗传承技艺,也没必要以“悲悯”的视角看待它们的日渐衰微,它们只不过是以最适合当前时代的姿态传承而已。
传承的过程事实上也是一个沉淀的过程,每个时代总会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烙上新的烙印。它们总会以自己的方式展现新的元素,时过境迁,传承人也许会老,但传承不老。
(取材于刘超的文章)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滥觞:“觞”读作“shāng” 意思是“酒杯”
B.臻于:“臻”读作“zhēn” 意思是“达到(美好的境地)”
C.殆尽:“殆”读作“dài” 意思是“危险”
D.应运而生:“应”读作“yìng”  意思是“顺应”
【小题2】下列关于徽墨发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徽墨的发展经历了石墨、汉代丸状墨、唐代歙墨三个阶段
B.唐墨以桐油烟为主要原料,墨色黑润,坚而有光,馨香浓郁
C.清代徽墨墨雕题材丰富,一块徽墨的装饰图案汇集多种文化元素
D.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的徽墨坚持创新,不断充实中国文化的内涵
【小题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明代徽墨蓬勃发展原因的一项是(  )
A.新原料的应用
B.新工艺的使用
C.雕刻技术的进步
D.文化人士的呼吁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对徽墨装饰题材体现的文化内涵的一项是(  )
A.儒家伦理观念
B.地域自然山水
C.文人审美趣味
D.创作主体追求
【小题5】请将以下三项分别还原至材料二中的【甲】【乙】【丙】处。(  )
A. 清汪节庵“唤卿呼子谓多事”墨镂雕童叟对话人物风景图,四周辅以荷花、兰花雕刻,以君子植物特殊的生态习性和生命气息为君子个体修养提供启示。
B. 《耕织图》墨面图案记录了徽民生活中春耕、播种、浇灌、采收及弹花、纺纱、染练、绩织等生产和加工整个劳动过程,将徽州田野人家劳作等民俗自然情趣与文人大夫的审美情趣有机融合,画面生动,极富乡土气息。
C. 《程氏墨苑》记录的圆形墨模《百子图》将民间各类儿童嬉戏的画面完整地整合于一幅图像之中,直接表达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的儒家“孝为仁本”思想。
【甲】处填    【乙】处填 【丙】处填
【小题6】对下列词语在材料三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末倒置:指有人只重视徽墨的造型,而忽视其文化价值
B.初心:指制墨者制墨最初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书写者的使用
C.锁死: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在博物馆中会脱离现实生活
D.奢侈品:指专属于部分财富拥有者的独特、稀缺、珍奇的物品
【小题7】根据材料三,下列做法不符合本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观点的一项是(  )
A.开设昆曲选修课程,普及昆曲知识
B.参与宣纸文化体验活动,亲手制作宣纸
C.举行节气庆祝活动,了解节气与生活的关系
D.打造极品龙泉青瓷,获得收藏家青睐
【小题8】材料三提到“传承人也许会老,但传承不老”。结合三则材料,概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传承不绝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4 10:08: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关于“物种起源”,如果一个自然学者,对于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它们的地理分、地质上的连续以及其他的此类事实加以思考,就可能得到如下的结论:物种不是被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像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下来的,然而这样的结论,使很有根据,也还是不充分的,除非等到能够说明世界上无数的物种曾经是怎样变化以获得如此完,正当地引起了我们赞叹的构造和相互适应,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唯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侯,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我们以后会论述到。但是要把像啄木鸟那样的构造,它的脚、尾、嘴及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取皮下的昆主,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寄生的情形,它从某几种树木吸取养料,它的种子必须由某几种马为它传播,它的花雌雄分开,绝对需借某几种虫的两助,把花粉从一朵花帝到另一朵花上,如果说这种寄生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数种不同生物的关系,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小题1】这段话中,作者以啄木鸟,寄生为例,是想证明以下哪一种看法?
A.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的,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
B.一般的自然学者们,常以气候、食物等外界条件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原因是不合理的。
C.要想了解生物变异及相互适应的原因和方法就不能单凭一方面的条件。
D.从某一狭的意义上来说,生物变异是外界条件或植物的习性导致的结果。
【小题2】对于本段末尾两句话传达的主要信息,理解正确的一项
A.以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而又难以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测寄生就是。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来解释植物(如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他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其他生物的关系不能作出合理的解释。
【小题3】概括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并说明作者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2018年2月12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的深刻内涵。
B.文中引用《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C.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远高于个人悲情的家国荣誉。
D.朱熹将杜甫与颜真卿等人并举为“君子”,认为他们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一段首先引用张载的名言,在对其简单诠释之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C.作者以《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文章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并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正是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B.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也应该传承这份家国情怀。
C.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D.文章着力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传统孝文化的现实意义
龚群
①孝的伦理观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基因,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之一。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不可能割断历史。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固然有“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弃的东西,但其积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②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传统孝文化认为,孝是一种自然生发的亲情。这种亲情植根于血缘关系,生长于父母与子女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尤其是子女“三年不免于父母之怀”的婴幼儿时期。父母与子女的爱是自然生发的,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子女为父母尽孝,是在成长懂事之后才成为理性自觉的。在我国传统社会,孝在一些时期与“父为子纲”紧密相连,因而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和威权色彩,这是不可取的。在当代社会继承和弘扬传统孝文化,应摒弃“父为子纲”等不合时宜的内容,而着眼于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肉亲情。
③促进个体关怀他人和社会。在传统孝文化看来,父母对子女的无私之爱,有助于培育子女对父母等亲人的爱,进而外推到对其他社会成员以至民族和祖国的爱。这就是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因此,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谁相信一个连“亲亲”的德行或情感都没有的人会真心诚意地关心他人、热爱祖国呢?因此,传统孝文化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强调人们以“亲亲”和尽孝为起点,培养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胸怀和情怀。现代社会是所谓的“陌生人社会”,传统社会中那种邻里守望相助的局面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这种新形势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和弘扬传统社会中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的“大孝”精神。有了这样一种精神,我们就能够处理好自己与家人、社会、民族、国家的关系。
④助推家庭养老。在传统社会,养老问题基本上是在家庭内部解决的,其中孝文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谚语中所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就体现了这个特征。目前,我国社会老龄化愈益突出。截至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据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接近5亿。如何养老已成为刻不容缓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机构承担了部分养老职能。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机构养老并非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同时,我国机构养老发展时间不长,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而家庭养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
(摘编自2015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孝文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民族发展的历程中,孝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对传统孝文化,我们只有批判性吸收,才能发挥它应有的当代价值。
C.一个诚恳地关怀他人和社会的人往往是愿意为父母尽孝的人。
D.当代孝文化,应提倡邻里守望相助的风气和维护父辈权威的地位。
【小题2】(小题2)(小题2)关于文中第二段的表达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段提出观点孝的伦理观念要升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认为传统的孝文化都是可取的。
B.本段提出父母与子女的爱是无条件的道德情感,所以在传统社会中家庭关系中的父子等级也是合理的。
C.本段虽然提出传统孝文化的合理之处,但是也明确指出了其中的某些不可取之处,有做到辩证看待传统孝文化。
D.本段中提出孝的伦理观念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等级制和威权色彩,是不可取的,所以我们要否定传统孝文化。
【小题3】(小题3)(小题3)助推家庭养老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历朝统治者以开拓疆土、沟通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中国和西方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目的,开通丝绸之路。为此,历代中央政权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如派遣使节、设置驿站、设防巡哨、荒野屯田等,架设了东西方之间各民族友好往来的桥梁。隋朝国祚虽短,但在统一中原后,隋炀帝不再封锁国内市场,取消各种限制,这对丝绸之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隋朝初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丝绸之路开放政策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隋文帝结束了分裂三个多世纪的历史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至隋炀帝统治期间,拓垦田地,多次大赦天下,普免田粮,人口不断高速增长,许多大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隋书》所志的“隋氏之盛,极于此也”是当时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同时,隋炀帝继位后,励精图治,通过军事征服,一方面阻止了契丹的崛起强大;另一方面将西部的大片疆土归入了中国版图,并实行郡县制度管理,极大地保证了丝绸之路开放政策的安全。从现实情况看,开发丝绸之路既能使隋朝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度,又能炫耀中华强盛,达到它四处寻找奇珍异宝的目的。隋大业五年(609)六月,隋炀帝御驾亲临张掖,登山丹焉支山,召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举行“万国博览会”,此举使张掖一举成名,成为西域和外国商人同中原商人交易的中转地之一。
为了发挥丝绸之路的综合效益,隋朝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隋炀帝特派礼部侍郎、地理学家裴矩招徕各地胡商,对周边各国使节和商贾进行管理,并了解其政治、经济、风俗等基本情况,放开或取消各种限制。当时很多西域商人沿丝绸之路进入中国进行贸易。裴矩结合调查情况撰写了《西域图记》一书,对两万多公里的丝绸之路作了系统记述和介绍,“皇上应天育物,无隔华夷,率土黔黎,莫不慕化,风行所及,日入以来,职贡皆通,无远不至”。“谅由富商大贾,周游经涉,故诸国之事,罔不遍知”也融合了许多富商大贾所供的资料。因为裴矩的记述,隋炀帝对西域和丝路贸易有了极大兴趣,特别是“胡中多诸珍宝”的报告,使他更加优待西方的商人,提供沿途用费等各种方便,大大地改善了贸易环境。不断扩大的影响也带动了丝绸海路的发展,隋朝和日本海上的交往日益频繁,后来辐射到东南亚各国的海上贸易,使中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东亚贸易大国。
灵活多样的商贸交流,也繁荣了中原地区的国际贸易市场。《隋书·地理志》载:“东西二京,俗具五方,华戎杂错,门市临映,珍奇山积。”在贸易的同时,大批外籍工匠接踵而至,在中原内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积极汲取外来文化和工艺创造了有利条件。但隋炀帝的开放政策也表现出了他骄奢淫逸、粉饰太平的虚伪面目。为展示内地的富足,他曾下令长时间免费供给外商,以致“西京诸县及西北诸郡,皆转输塞外,每岁巨亿万计,疲于送迎”,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
(摘自郭勤华《隋炀帝的开放政策与丝绸之路经济的开发》,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隋朝疆土的统一,沟通了各民族地区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有利条件。
B.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带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为丝绸之路政策的施行奠定了物质基础。
C.隋朝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也带动了丝绸海路的发展,从而使丝绸之路的综合效益得到了发挥。
D.不断扩大的丝绸之路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商贸交流,大批外籍工匠的迁入繁荣了中原地区的国际贸易市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开通丝绸之路的目的谈起,为下文隋炀帝开拓丝绸之路的一系列政策提供了论述的背景和思路。
B.文中引述了丰富的史料,为论述隋朝丝绸之路开通的基础、贸易的盛况、产生的效益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C.文章从物质基础、安全保障、现实情况及交流方式等方面论述了隋朝丝绸之路开放政策得以实施的原因。
D.文章将重点放在了隋朝丝绸之路开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两个方面,并逐层分析,最后指出实施中的弊端。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跟中央政权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是重要支柱。
B.隋朝的丝绸之路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原因在于其中掺杂着炫耀王朝强盛、粉饰天下太平的意图。
C.隋朝如果没有丝绸陆路的发展和积累的经验,也就不会出现丝绸海路的活跃,中国也不会成为当时的东亚贸易大国。
D.丝绸之路为积极汲取外来文化和工艺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隋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是离不开对外贸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