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传承农耕文化起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在有文化的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在不少年轻人或小孩子那里,可能却相当陌生。事实上,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补充历法,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它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遗产。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是传承保护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一步。

(光明网·时评频道)

材料二:

让二十四节气回归日常生活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它对当代生活究竟价值何在?人们对此却有不同的声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通过观察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而制定。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指南,二十四节气为全国各地所采用,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也有不少人从生活中发现,中国幅员辽阔。如果在远离中原的岭南地区,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可能会出现“冬行夏令”的尷尬。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二十四节气的地域性虽然确实存在,但它总结了太阳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这对于农耕生产依旧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据了解,各地的人们也会根据身边自然的具体变化,生产出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二十四节气表述,由此诞生了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丰富的本地化知识。

另一方面,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农事指导功能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虽然历史上会出现一些极端气候,但直到现在,全国农业生产仍然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硏究所所长王才林解释道。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认为,尽管气候条件不断变迁,二十四节气对于城市人来说也不再具备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但它既唤起我们的回忆,并且时刻提醒我们大自然是按照自身的节奏在循环变化。”他表示,二十四节气能够提醒人类尊重自然和亲近自然。

(摘编自《南方日报》)

材料三:

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的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基本上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在中国许多农村地区,二十四节气仍旧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指导广大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已不仅仅限于农事耕作,它已经全面渗透进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也依旧流行。尤其是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为此“论战”一次,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好不热闹。而正是在这样的“论战”中,传统文化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继承、传播和弘扬,同时也增强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深远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也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绿色发展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兵团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根据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反映了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
B.二十四节气形成于黄河流域,但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如果完全按照二十四节气所言指导农事,不一定适应当地气候特征。
C.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功能有所削弱,但它已全面渗透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现代社会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D.随着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现代农业技术的运用,专家对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作用认识不一,有的认为二十四节气已不再具有生产方面的指导意义。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概括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材料三有多处引用了歌诀,民谚和民俗事例,其作用是反映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联。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B.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事活动的二十四节气歌在中国老一辈人那里可能是烂熟于心,年轻人和小孩可能不知道。
C.二十四节气是我们的先祖用来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活动的补充历法,它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
D.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世界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在今天,人类的农业生产仍在二十四节气的框架内运作。
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
【小题3】作为农耕文化符号和二十四节气,在现实生活中有何价值和意义?结合材料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5 03:01: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醉酒之后
刘庆邦
项云中喝得一塌糊涂,他不知道自己的酒量,一口气喝了小半瓶。酒下去了,心底的痛苦和委屈却翻了上来,肺腑里发出压抑很久的哭声。这天下午的第四节课是自习,初二班的同学听见了项老师的哭声,吃惊之余,难免从教室里溜出来,挤在老师门外。不料老师的门是虚掩的,同学们一挤一拥,竟把老师的门推开,蜂拥到屋里去了。
项老师不只是哭,还在诉:太绝情了!说好的你等我三年,我调到市里,咱们就结婚。这才一年多,你咋就不理我了呢!
当晚,校长专门安排食堂为项老师做了他最爱吃的酸汤面叶儿。校长说,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项老师是到我校来的第一位本科毕业生,我们指望项老师能挑起学校的大梁呢!
项云中低着眉,懊悔地苦笑一下,摇了摇头。他想:不能再待下去了,该写一份请调报告了。
次日上课,项老师发现同学们变了。以往每天第一节课,总有同学迟到,而今全班齐刷刷的。以前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把王大牛的光头打得啪啪响。王大牛学习不咋样,但他把自己当成同学们的开心果,一点儿都不介意同学们打他。可今天,同学们不再打了。
还有,班长余红霞带着值日的同学,到项老师宿舍打扫卫生了。项老师整天忙于教学,对卫生不是很讲究。余红霞在扫床底时看到一双翻毛皮棉鞋。因地面有些潮湿,鞋底上还沾有黄泥巴,棉鞋已经发霉,翻毛上面像是又长了一层毛。
一天晚上,一位家长给项老师打电话,一上来就给项老师道辛苦。家长说,这几天孩子回家挺晚,说是在学校上晚自习,谢谢项老师啊!项老师并没安排学生晚自习,他很警惕地说:您的孩子学习挺自觉的,表现挺好的,放心吧。
第二天,项老师一走上讲台,就又发现了新情况:王大牛的脸是肿的,肿得像一只小面盆一样,肿得把眼珠子都包住了。他问:王大牛,你的脸怎么回事儿?
王大牛站起来了,说没事儿。
要不要去医院看一下?项老师走到王大牛课桌旁边,要看得更仔细些。
见老师向他走来,王大牛赶紧低下头:老师,真没事儿,我就是不小心被马蜂蜇了一下。
王大牛说被马蜂蜇了一下,若搁以前,不知同学们会笑成什么样呢!可眼下竟一个笑声都没有。一下课,项老师就对余红霞说:最近放学后,同学们都能按时回家吗?
余红霞脸上红了一下,又白了一下,说:这几天放学后,有一些同学到山上采中草药去了。采到药材卖给收购点,攒点儿钱交下学期的学杂费。王大牛爬到山崖上摘一只马蜂窝,就被蜇到了。
项老师对同学们的行为表示理解,但提了两条要求:一要注意安全,二要跟家长说实话。
周一早上,余红霞和几个班干部提着一样用绿方巾包着的东西来到项老师办公室,对项老师说:我们代表全班同学送给您一样东西,请您一定收下。
项老师说:我怎么能要同学们的东西呢!
余红霞不容分说,解开方巾,打开纸盒,里面放的是一双皮鞋。皮鞋是黑色的,闪着亮光。当皮鞋呈现在老师面前时,同学们的眼睛无不亮闪闪的。他们想,项老师的女朋友之所以不理他了,是因为项老师没有城里人最爱穿的皮鞋。有了这双皮鞋,说不定他们就会重归于好。
当晚,项云中把已经写好的请调报告撕掉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学生符合其年龄特征,比如开篇写孩子们听项老师哭时,又“溜”又“挤”又“拥”,写出了孩子们喜新奇、爱热闹的特点。
B.校长让食堂做项老师喜欢吃的酸汤面叶儿,语重心长地劝导项老师要担当重任,说明校长是通情达理的,对项老师也充满了期望。
C.醉酒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项云中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但也释放了项老师的精神压力,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
D.发生在项云中身上的故事,也揭示了山村教育的困境,促使人们思考山村教育的未来和出路,在温情的背后,人们也应有冷峻的理性反思。
【小题2】小说开头写项云中醉酒,结尾写同学们将一双新皮鞋送给项老师,这两处情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王大牛这一人物有什么特点?小说为什么要塑造王大牛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画是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它不仅是技术与视觉的展现,更是人文修养、个人心性与宇宙自然相息相通的综合体验。然而在以视觉艺术为主导的现代美术中,中国画以放弃自身的优势为代价,而仅以技术表现力、内容时代性、视觉的多样化为学习的目的与方向,以致自身核心价值慢慢迷失。要学习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审美特点,并重建中国画的核心价值,需回到学习中国画的原点——临摹。
中国画史上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都经过历史的洗礼与积淀。中国画的临摹不仅仅是对临本的技艺、内容的复制,更重要的是学习这些经典作品的画理。临摹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明理的过程。中国画学习第一步不是写生,而是临摹,因为学画首先需要明理,明理懂法才会找到进入艺术殿堂的门径。解读画理的重要方法就是临摹。如学习山水画,必须掌握经典山水画中的勾、皴、点、染以及树法、石法等技能,这些技能既是画法,又是画山水之理,法熟理通,方能写真山真水。好比学习汉语,先识字、组词、造句,懂得语法之后才能对联、写诗、作文。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画理画法,才能进入造化,进行有意识地取舍,并且进一步丰富或修正所学,最后和以变化和创建。
临摹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学习绘画技能,另一方面是领悟作品的格调与品位、审美价值。临幕者要尝试从作品中感受到不同的艺术气息:高华、雅致,何为士气、何为庙堂气,以及哪些是元气淋漓、哪些是平淡天真……从而锻炼自己审美辨识的能力;也要在经典画作中感知中国艺术的独特美学意识与表达方式:在临习宋人花鸟时,感受的是格物致知的精微与雅致;临摹郭熙、范宽的山水则力求恢弘、堂正的气势与体格;学习元人的笔墨,要体味笔墨的独立审美价值。通过临摹吸取经典的营养并转化为创作的原动力;更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并逐渐打开自我,借助经典的力量明心见性,从而达到自我修炼与完善的新境界。
书法中的临摹有实临与意临之分。实临要求临作尽可能与临本完全一致;意临则是带有主观意识的临摹,临作在临本的基础上可以带入个人的发挥与创造。中国画的临摹方式与此相似,实临即忠实临本的技法、笔墨、颜色、构图,力求还原与逼真;意临则相当于中国画中的“仿”与“拟”的方式,也可称为“通临”:即用通变的方法,将临摹的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的不同技法加以贯穿、互用以获取新的变化。“通临”的基础是不局限于一家一派,又要有所取舍。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借鉴发挥了赵孟頫山水的书写性笔意,并以宋人山水的体格为框架,形成了“元笔宋格”的文人山水图式,成为后世南宗山水的典范。所以“通临”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与不同临本的一种互动的关系,其中包括自己对古代作品的理解、诠释、借鉴与挪用,是艺术在传承中的一种再创造。
(摘编自邵仄炯《对中国画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中国画逐渐迷失核心价值的原因是只追求技术表现力、贴合时代的内容、多样化的视觉效果,放弃了自身的优势。
B.学画首先需要明理,只有明理懂法,才能找到进入艺术殿堂的门径。而临摹的过程就是明理的过程,所以把临摹作为学习中国画的第一步。
C.经典山水画的临摹对象,不是其技艺和内容,而是勾、皴、点、染以及树法、石法等这些技能背后的画理,进而才能画真山真水。
D.学习经典中国画中的画理画法之于绘画创作的作用,与通过学习字、词、句、语法之于文学创作的作用是相似的。
【小题2】下列的理解与分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髙华还是雅致,元气淋漓还是平淡天真,都是需要临摹者尝试认真感受的对象,这也是临摹者提升审美辨识能力的重要途径。
B.从宋人的花鸟,到郭、范的山水,再到元人的笔墨,都表现了中国艺术中各有千秋的审美意识。由此可见,临摹的目的就是领悟这些经典作品中丰富的审美价值。
C.中国画和书法的临摹手段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中国画中追求还原与逼真、忠实于临本的“实临”,与书法中的“实临”是类似的。
D.“意临”是用通变之法,将不同时代及画家的不同技法在临摹中加以贯通互用从而创新。因此它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临摹者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再创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中国画在现代美术中的迷失可见,中国画的绘画语言、审美特点及核心价,与以视觉艺术为主导的现代美术是冲突的。
B.从临摹的内容、目的及方法来看,临摹绝不是简单的技法步骤,也不停留在形式与样貌上,更不会消磨造力。
C.拥有着丰富积淀的经典之作,可以让后来人在临摹的过程中找到创作的原动力,更可以帮助后来人敞开自我,臻于完善。
D.南宗山水的典范《富春山居图》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前人的绘画艺术,并形成了新的文人山水图式,堪称意临的典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海子——诗歌烈士
陈东东
海子曾写过一首有关法国天才诗人、通灵者兰波的短诗,题目是“诗歌烈士”。在今天,当我们谈论海子时,我们有理由用对兰波的敬意来称呼海子自己。说海子是一个“诗歌烈士”,这当然跟他年轻的死亡,以及他所选择的死亡方式有关,因为那次死亡对海子和他的诗来说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超越。骆一禾以一个比喻来论说海子。骆一禾写道:海子“等于亚瑟王传奇中最辉煌的取圣杯的年轻骑士,这个年轻人专为获得圣杯而骤现,惟他青春的手可拿下圣杯,圣杯在手便骤然死去,一生便告完结”。这就是说,跟大多数死得太晚和死得太早的人不同,海子正死得其时。
一九八九年二月,海子自杀前一个月,他谈到对自己和诗歌的希望。海子说:“我的诗歌理想是在中国成就一种伟大的集体的诗。我不想成为一个抒情诗人,或一位戏剧诗人,甚至不想成为一名史诗诗人,我只想融合中国的行动成就一种民族和人类结合,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海子的诗,正是他所希望的越来越趋向行动的诗,而他的诗歌行动,则以青春生命为手段和代价。他的诗歌走向导致了他的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黄昏,——这次自杀作为一项最后,也是最初的行动,又反过来成为海子诗歌重要的一部分。
他的好友,诗人西川谈到海子之死时说,海子是“头脑十分清楚地自杀的”。他死时身上还留着一封遗书。这最后一封遗书推翻了前三封,他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此前一天他已没吃什么东西,胃里只有两只桔子。从现场发现了一个他的书包,里面装着四只桔子和四本书。四本书是:一本梭罗的《瓦尔登湖》,一本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一本《康拉德小说选》,一本《圣经》。西川又告诉我们,海子是把他在昌平的住所打扫得干干净净以后到山海关去赴死的。
海子是在那些被称为天才的诗人影响下开始诗歌创作的。他称他所热爱的诗人为“王子·太阳神之子”。海子说他所敬佩的王子的行列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雪莱、叶赛宁、荷尔德林、爱伦·坡、马洛、兰波、克兰、狄兰……席勒甚至普希金。马洛、兰波从才华上,雪莱从纯洁的气质上堪称他们的代表。他们的才华、力气、纯洁气质和悲剧性的命运完全是一致的。他们是同一个王子的不同化身、不同肉体、不同文学的呈现、不同的面目而已。他们是同一个王子:诗歌王子,太阳王子。
这个诗歌王子的存在,是继人类集体宗教创作时代之后,更为辉煌的天才存在。这就是人类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和才华的命运。海子发愿道:“但丁啊,总有一天,我要像你抛开维吉尔那样抛开你的陪伴。”他预感并且欣喜“当代诗学中的元素倾向与艺术家集团行动集体创造的倾向和人类早期的集体回忆或造型相吻合”,海子问:“人类经过了个人巨匠的创作之手后,是否又会在二十世纪以后重回集体创造?!”
骆一禾指出:“海子是从激情的道路突入史实型作品的诗人。”这表明,作为生命,海子渴望的是燃烧和爆炸;作为英雄,海子渴望的是伟大和永恒;而作为一个贡献给诗歌的人,海子渴望的是投入到像金字塔那样浩大的真正的史诗中去。
海子的短诗从神秘到真理,从美丽到朴素,从复杂到单一,从激情到元素,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已经涨破了诗歌的外壳。海子的死不是因为命运,而是因为反命运。他用他自己独创的诗歌走向代替了宿命,去完成他所相信的美的庆典。他的诗人生涯就像是夸父与太阳竞走。他的死亡是因为这样一个灿烂的事实,他进入了太阳,并且,他给我们一大片浓荫的桃林。
我们可以说海子是死于不可能的伟大梦想。但是他的死提醒我们抬眼去看见曙光,令我们在这个世纪末重新思考新诗歌的远景。从这一意义上说,海子就更是一个“诗歌烈士”。
(有删改)
怎样理解文章第一段末画线的句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知识付费风生水起。据有关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知识付费用户将达到2.92亿。从行业动态来看,2018年上半年,知识付费分销拼团模式显现,知识付费电商化再进阶,知识付费精细化来临,咨询平台纷纷涉足知识付费领域,比如腾讯与得到合作试水音频付费节目,网易推出“网易科技公开课”等。整体而言,知识付费行业发展趋于理性,前景可观。考察知识付费模式兴起的原因,信息爆炸时代的知识需求是知识付费模式的内在动力。同时近几年互联网支付环境的完善和成熟,也为付费模式提供了有力保障。

知识服务具备哪些特征? 首先是提供知识,而非娱乐。其次,在专业分工的前提下,自觉重构知识生产和传播的流程,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提升服务的质量。最后,知识服务强调专业、精准、高效。“专业”是指知识服务是专门的行业和职业领域,建立在人类行业分工的基础上。“精准”则意味着对受众和需求有深入的研究,能有效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高效”意味着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最大的效益。

(摘编自黄斌汤文辉《论知识付费模式的兴起及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表1:我国知识付费平台的主要付费模式

付费模式

典型案例

订阅合辑付费模式

聊、蜻蜓FM、豆瓣时间等

单次付费模式

在行、分答、悟空问答等

打赏付费模式

简书、36氪、微信公众平台等

授权转载付费模式

简书、36氪、微信公众平台等

 

表2:典型知识付费平台——投资和理财领域定价表格

知识付费平台

领城

课程

总价

单价

喜马拉雅FM.

人人都能学会的小白理财术(共44节)

69元

1.56元

千聊

小白理财实战课(共15节)

99元

6.6元

得到

从零开始学理财(共1节)

4.99元

4.99元

蜻蜓FM

小白理财核心五讲

8.8元

1.76元

 

材料三:

作为众多知识付费产品中的一款,樊登读书是特别的:公司95%的收入都来自樊登读书App,主要的推广渠道却放在了线下,并建立了传统的代理商体系;用户多利用零散时间收听,樊登读书的一条音频长度却接近一小时。

“樊登读书就是想要解读能真正带来启发和改变的书。”樊登读书副总裁孙向利表达了对产品定位的坚定态度。樊登读书选取的书目品类主要为:家庭类、职场类、个人成长类和文史哲类。内容选择塑造了用户画像:70%的用户已婚,30岁以上人群占比70%,女性用户超60%,40%为金融从业人员,12%为IT从业人员。“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同象限,无论做金融还是IT,都会有家庭、育儿等方面的问题。”孙向利说。综合看来,选书内容多是有逻辑、有经验,而非个性化创作的书籍。樊登读书自有一套严格的筛选流程,需要综合考虑书籍在各大平台上的评分、内容、是否与讲读过的书籍有重合等因素。选书和编辑团队、樊登本人会同时去阅读入选书籍,共同研讨讲解方式。在音频的长度和形式上,樊登读书有自己的坚持。通常,知识付费平台的音频长度会刻意控制在20至30分钟左右,方便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收听。樊登读书一条音频的长度却在45至55分钟左右。因为主打“一本书”的概念,樊登读书希望用音频的完整性来保障整体的知识架构,“我们不希望用户学习零散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指导意义不大。”

樊登读书用“宝洁代理体系”建立起了各地的授权点。截至2018年底,樊登读书在全国有3700多个授权点,他们可以为当地用户提供线下活动及其他售后服务。目前,樊登读书的付费用户超过300万,加上试听用户,总数超过1400万。

(摘编自赵隽杨《樊登探路》,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知识付费范畴的一项是
A.付费订阅一个微信公众号。
B.付费询问王思聪“买不起什么”。
C.在喜欢的文章后面打赏点赞。
D.付费聆听一场跨年度演讲。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需求和便捷的网上支付是知识付费兴起的重要原因,行业前景光明。
B.目前我国知识付费平台的付费模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但有些平台内容定价混乱,知识趋同。
C.樊登读书选书严格,坚持不选择个性化创作的书籍和其他平台讲读过的书籍。
D.樊登读书没有照顾到用户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的需求,是因为他们希望保留完整的知识架构。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樊登读书能够获得众多用户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竹林
简墨
竹林在。
贤人呢?那些兼着多职的巫师、道士、酒鬼、画师、大夫、预言家、炼金术修士、农民和铁匠?
没有“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他、他、他、他、他、他和他(嵇康等竹林七贤),竹林,便失了灵魂,明月也不来相照。唉,七个矮人一样的七贤啊!热爱自然、热爱细小美丽的事物,一直在劳动、好像比别人多长了另外一颗心,无比忠诚地守护白雪公主似的竹林。
一千七百多年前,那时的明月,一定照见过那些行为艺术家们的行为艺术。
沛国的刘伶因为喝酒被妻子烦了,就手握硕大的酒壶,乘着鹿车——其实就是牛车——出来。他一边儿吆喝着赶车,一边儿小口抿酒;而他的男仆在后面与主人风格大不同,多少有些睡不醒地扛着锹紧随车后,以便如他的主人所嘱“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了我也便罢了”。不敢有丝毫的怠慢。一个惊雷打下来,刘伶听不见;面对泰山,他也看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情分。他要去找的朋友是琴抚得老好的阮咸,饮酒更是放浪形骸,想怎样就怎样。他幕天席地,大剌剌地骑坐在红石上,以大盆盛酒,金樽玉爵银桃子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远远地丢进山谷里。他呼朋唤友,短歌微吟,团团围坐在酒盆四周,胡乱用手捧酒喝,饮得畅快了,便大声歌唱……当然还有长啸,那些风标独举、山冈鸟兽与花花草草也要伫听的长啸……哦,现在应该没有人听得下去吧,没有一个声音有力量去长啸了,也再没有一个情怀配听那样的长啸。
当然这些长啸的、有趣的人里,少不得热爱“采薇山阿,散发岩岫”兼热爱打铁的那位。他上身赤裸,腰间缚紧绳索,用修长矫健的胳膊扶砧,并邀了好友向秀抡锤,一时间竹林里叮叮当当,好不热闹。火苗像蟒蛇的舌尖,灵活而凶猛,在有限的高度内高高低低地舔来舔去。随着风箱的拉动,火明明灭灭,他的身形也忽明忽暗,铁器在他的铁锤下面开始变形,依照心目中的图形出现。他不停地翻动铁钳,向秀有条不紊地敲打……忽而,他把铁器塞入火炉中,擦把汗,喝口水,再取出来,耐心观看。铁锤上下起伏,每一次落点的地方都是心中想要的,丝毫没有误差。终于,铁器成型,他用铁钳夹住铁器,上下检查,然后放在旁边铁皮桶内的水中。“噗、噗、噗噗”,一阵白烟和刺鼻的味道过后,夹住铁器——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支寒光闪闪的长箭,箭头锐利,寒光逼人,箭身浑实,手指粗细,箭尾配以相对轻便的箭羽……就这样,炉火天地,歌声寒川,他随手把成品扔到一个角落,接着下一个的锻造:青锋剑、铁犁铧,或者镰刀、铁钩、锅铲、长钉、马蹄铁……随便什么。而即便在做完这一切,接过汗巾的时候,他的脸仍残存忧悒的神色。他的另一位不是特别要好的朋友王戎见此,不由摇头太息:“唉,认识嵇康二十年,从没见过他欢喜微笑的样子啊!”
那些从不喜欢微笑的人,那些又敏感又多情的人,那些又简澈又深刻的人,那些又热烈又节制的人,都消失不见。欲与前贤应桴鼓,却被时光断喝:不可以。而学长嵇康,去得又是多么从容优雅!长风浩荡,他将儿子托付给他在“绝交书”里大骂过的七个仇人中的一人。一曲《广陵散》后,人、音俱绝。
绝了的,还有那一片竹林,高矮胖瘦、各自生动的竹林;那些赤子一样、诗意林立的竹林;那些深根藏器、寸寸奇节的竹林。
纵使后世再依样植起千片万片,想来也不过是历史的嘘声——整齐划一,却老气横秋的嘘声。
掌声已去。那一片竹林。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将竹林七贤比作“七个矮人”,将竹林比作“白雪公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竹林七贤对这片竹林的忠诚守护。
B.刘伶和阮咸都爱喝酒,文章通过他们饮酒时超出常人的举动,有趣地再现了他们放浪形骸的性格和醉生梦死的竹林生活。
C.文章运用比喻、拟声等修辞手法和动作、神态等描写手法,再现了一幅嵇康“竹林打铁图”。具体生动,画面感极强。
D.作者认为,竹林七贤消失之后,那片生动、富有诗意、奇节皆是的竹林也不复存在,而这样的竹林,后来人再也无法复制。
【小题2】结合全文,请简要说明文中“竹林”的含意及所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详写嵇康锻铁的情景?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