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自然在反抗
(美)雷切尔·卡逊
我们冒着极大的危险竭力把大自然改造得适合我们心意,但却未能达到目的,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痛心的讽刺,但是很少人提及。
生物学家布里捷说:“昆虫世界是大自然中最惊人的现象:对昆虫世界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这种“不可能的事情”现在正在两个领域内发生。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不过现在要谈到的一个更为广泛的问题是,我们使用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世界各地的报告很清楚地揭示了一个情况,即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在几年前解决了的问题又回过头来折磨我们。而且只要出现一种哪怕数量很不显眼的昆虫,它们也一定会迅速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我们已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现今一些地方,无视大自然的平衡成了一种流行的做法。今天的自然平衡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沿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变得对人不利。
人们在制定控制昆虫的计划时忽视了两个重要事实。第一是,对昆虫真正有效的控制是由自然界完成的,而不是人类。昆虫的繁殖数量受到限制是由于存在一种被生态学家们称为环境防御作用的东西,这种作用从第一个生命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昆虫学家伯特˙麦特卡夫说:“防止昆虫破坏我们世界安宁的最重大的一个因素是昆虫在它们内部进行的自相残杀的战争。”然而,现在大部分化学药物被用来杀死一切昆虫,无论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
第二个被忽视的事实是,一旦环境的防御作用被削弱了,某些昆虫的真正具有爆炸性的繁殖能力就会复生。托马斯˙赫胥黎勒曾计算过,一个单独的雌蚜虫在一年时间中所能繁殖的蚜虫的总量相当巨大。
没有一个人知道在地球上究竟有多少种昆虫,现在,已经记录在案的昆虫已超过七十万种。这些昆虫的绝大多数都被自然力量控制着,而不是靠人的任何干涉。糟糕的是,往往在这种天然保护作用丧失之前,我们总是很少知晓这种由昆虫的天然敌人所提供的保护作用。
这种起天然保护作用的昆虫种类繁多。黄蚂蚁捕获那些不移动的蚜虫,并且用它的汁液去喂养幼蚁。黄蜂在屋檐下建造了柱状泥窝,并且用昆虫充积在窝中,作为黄蜂幼虫将来的食物。黄蜂飞舞在正吃着料的牛群的上空,它们消灭了使牛群受罪的吸血蝇。大声嗡嗡叫的食蚜蝇,把卵产在蚜虫出没的植物叶子上,而后孵出的幼虫能消灭大量的蚜虫。瓢虫,也是一个最有效的蚜虫、介壳虫和其他吃植物的昆虫的消灭者。草蜻蛉靠捕食蚜虫、介壳虫或小动物为生,每个草蜻蛉都能消灭几百个蚜虫。
昆虫由于存在着这样的天然特性,因此它们一直都是我们在保持自然平衡使之倾向对我们有利一面的斗争中的同盟军。但是,现在我们却把炮口转向了我们的朋友。一个可怕的危险是,我们已经粗心地轻视了它们在保护我们免受黑潮般的敌人的威胁方面的价值。
杀虫剂数量逐年增大,环境防御能力的全面持续降低正在日益明显地变成无情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可以预料昆虫的骚扰会逐渐更加严重,并且将超出我们已知的范围。
但你会说:“这种情况肯定不会真正发生——无论如何,在我这一辈子里将不会发生。”但是,它正在发生着,就在这儿,就在现在。如安大略的黑蝇在喷药后。其数量比喷药前增加了十六倍;在英格兰,随着喷撒一种有机磷化学农药而出现了白菜蚜虫的严重爆发。虽然有理由认为杀虫剂在对付要控制的那种昆虫方面是有效的,但它们却打开了整个盛放灾害的潘多拉盒子。
加拿大昆虫学家尤里特十年前曾说:“我们必须改变我们的哲学观点,放弃我们认为人类优
越的态度。”
(选自《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有删改)
【小题1】下列不属于第三段中“不可能的事情”的一项是
A.通过遗传选择,昆虫正在发生应变以抵抗化学药物。
B.人类使用化学物质的大举进攻正在削弱环境本身所固有的、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
C.在用化学物质对昆虫进行了十几年控制之后,那些被认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又卷土重来了。
D.昆虫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世界上的昆虫种类已经增长到严重成灾的程度。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环境本身就有一道阻止昆虫发展的天然防线,但由于人类滥用化学物质,这道天然防线的作用已经大大削弱了。
B.大自然的平衡原本对人类是有利的,但平衡一旦遭受人类影响破坏过于频繁时,就总是变得对人不利了。
C.文章多次引用了一些科学家的话来印证作者观点,这样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D.文章运用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尤其注重以事实说明人类破坏生态平衡后遭到了大自然的激烈反抗。
E. 文章既有文学的生动、形象,又有科学的严谨,是趣味性与科学性兼备的优秀科普文章。
【小题3】从全文看,作者写“大自然在反抗”的意图是什么?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7-12 04:31: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大范围雾霾天气主要出现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由于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雾滴提供了吸附和反应所需的场所,加速了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同时颗粒物也容易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的生成,两者相互作用,迅速形成污染。随着冷空气来临,风速增强,雾霾逐渐消散。研究表明,雾霾天气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一次持续性的雾霾天气过程往往具有显著阶段性特征,是一次持续时间长、阶段性特征明显的雾霾混合性天气。持续性雾霾天气的第一阶段是霾阶段,该阶段PM2.5浓度增加显著,是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第二阶段是大雾阶段,该阶段迅速增大的相对湿度,是导致能见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在持续性大雾天气的静稳条件下,导致PM2.5浓度累积增加;第三阶段,由于北方冷空气的入侵,大雾天气结束。可以看出,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相对湿度与能见度在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由于温度决定了相对湿度的水平,因此温度与能见度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相对湿度与能见度的关系;而从整个过程来看,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一阶段PM2.5对能见度影响的速率要明显高于第二阶段,而在第二阶段中,PM2.5对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风速与能见度是正相关的线性关系,从整体上看,风速越大能见度越好,而从风速对能见度影响的线性趋势上看,第一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要大于第二阶段风速对能见度的影响速率,第三阶段能见度随着风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大,反映出风速对雾霾过程能见度的转好有重要的作用。
以北京为例。研究发现:无论是年均水平还是月均水平,霾日都要远远高于雾日,说明霾天气比雾天气对北京的影响更为严重。从月际变化上来看,大雾天气月变化十分明显,更集中于10-12月份;而霾天气在各月差异相对较小,除8-10月份的其他各月均有较多霾天气出现。从空间分布来看,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北京西北部雾霾发生频率最低、强度最小。城区和东南地区是霾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而大雾天气虽然在东南发生频繁,但是大雾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在城区的西北和西南大雾强度最大。
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造成的影响日益显著,极易酿成雾霾灾害。研究雾霾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是雾霾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工作,对雾霾防灾减灾和雾霾风险防范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由于大部分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散,此类持续性雾霾天气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往往尤其严重,并容易带来较强的社会负面影响。2011年,雾霾天气第一次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反映出社会公众对雾霾天气关注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雾霾天气的影响及对策》)
【小题1】下列对于雾霾天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雾霾天气是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雾霾频繁发生对城市大气环境、群众健康、交通安全、农业生产等影响较大。
B.雾霾天气的大范围出现,主要是在冷空气较弱和水汽条件较好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下,造成近地面低空为静风或微风。
C.雾霾天气迅速形成污染的重要环节是反应性气态污染物向液态颗粒物成分的转化和颗粒物作为凝结核加速雾霾生成的相互作用。
D.雾霾天气的湿度较高,水汽较大,最后的消散往往受到冷空气入侵的影响,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关系。
【小题2】【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的雾霾天气过程来看,雾霾过程能见度的变化和相对湿度、PM2.5浓度、温度、风速的变化具有很好的阶段性对应关系。
B.在持续性雾霾天气的整个过程中,PM2.5与能见度是明显的非线性关系;在第二阶段,PM2.5对雾霾能见度的影响水平几乎保持不变。
C.北京的雾霾天气有以下特点:霾日多,雾日少;霾日分散,雾日集中;雾霾天气中,大雾在东南地区发生频繁,但强度在城区相对较弱。
D.在持续时间长的雾霾混合性天气的全过程中,相对湿度、温度与能见度保持稳定的负相关线性关系,风速与雾霾天气能见度的关系则成正相关。
【小题4】【小题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雾霾天气在北京东南及城区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但是雾天气和霾天气对这些地区的影响却有着明显不同。
B.严重的雾霾天气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消散,对城市环境的危害很大,容易酿成雾霾灾害。
C.雾霾天气入选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体现了民众关注度的提高,也反映出政府关注民生、直面问题的工作态度。
D.频发的雾霾天气极易酿成雾霾灾害,如果对它的气候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那么,这将对我们开展防霾治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同类题2

(9分) 
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篆刻艺术借用契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相荡的审美观念,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而今天也有用简化字入印的印章了。篆刻艺术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诗、书、画的审美意境,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其思想、情感、学养,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风格各异,可谓 “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篆刻作品是人文与自然的结合,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结合”的产物。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所以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人际交往、艺术及学术交流的有效方式。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艺术逐渐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对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有着积极的作用。篆刻艺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印证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在中国书画作品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款识作用。
目前,篆刻艺术在中国仍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专业社团有300多家,著名的有成立于一百零五年前的西泠印社。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联合西泠印社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中国篆刻艺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走进了国际视野,这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良好的国际大环境,也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它不仅用于艺术欣赏领域,在现实生活中也被广泛应用,如用在一些生活必需品、建筑和广告标识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篆刻艺术形式。而此后各种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的篆刻艺术展,以其鲜明、超前的审美理念,新颖、独特的布展方式,将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入一个“中国印”的新时代。
【小题1】下列对于“篆刻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篆刻艺术是一种主要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的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传统艺术。
B.篆刻艺术由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工共同构成技艺内涵。
C.篆刻艺术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融多种传统文化于一身,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
D.篆刻艺术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已走进国际视野,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篆刻艺术作品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
B.没有篆刻家技艺的改变,就不会有篆刻的艺术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C.篆刻作品在“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 体现着篆刻家的艺术学养和功力。
D.篆刻艺术对个人素养的提高要比它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促进更有作用。
【小题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明清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的流行印风等多种流派和风格,是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结果。
B.篆刻艺术能成为人们修身养性、提高综合素质和塑造人格的重要途径的原因是它集文学、美学、文字学于一身。
C.姓名章、收藏章等印章作为篆刻艺术作品,能用印证和品鉴人物和书画作品,有着审美与收藏价值。
D.因为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展现出了新的风貌,所以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用的就是这种艺术形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与图表,完成下面小题。

种子与土壤   刘学谦

①种子和土壤,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种子和土壤等条件,如果土壤和种子等条件都非常适宜,植物就能茁壮成长。只是土壤适宜,但种子不好;或者土壤不佳,光有优良的种子,植物的正常生长终究还是困难的。另外,同样的种子,在不同的土壤环境中,最终生长的结果也有所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②我们知道,人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细胞组成,这些细胞就像一粒粒种子,通常情况下,这些种子因为有合适的土壤环境得以正常成长,形成身体所需要的细胞,顺利完成人体的新陈代谢,新的细胞不断取代衰老的细胞,以保持生命的延续。这些正常的细胞构成了生命的基本单位。另外还有一种细胞是癌细胞,癌细胞是怎么回事呢?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③事实上,癌细胞和正常细胞一样,它们是同源而生的不同结果。人体任何癌症也都是

由细胞组成的,肿瘤体积的长大就是由于细胞不断分裂,数目增多而形成的。1个细胞分裂为2个细胞,2个分裂为4个,4个分裂为8个…… 由此可见,身体内癌细胞需要不断地生长,达到一定的数目后,才能够被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所发现,1厘米大小的肿瘤大约含有109个癌细胞。而癌细胞在身体内要想不断地生长,就需要有适合它的体内环境和条件,比如营养物质、激素、调解信号传递、基因调控等,这些条件如果不理想或不合适,癌细胞生长也是会受到限制的。

④癌细胞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现代研究发现,人体内从一个细胞突变为癌细胞,到形成109个癌细胞大小的肿瘤,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一般大约在15—20年的时间。这说明癌症患者之所以出现癌细胞的生长,首先在于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⑤通过以上介绍,应该知道防治癌症的关键是什么了,也就是要改变原来已经适合癌细胞生长的体内环境,即土壤条件。如果不能很好地纠正体内环境的污染,再怎么治疗也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常常有这样的癌症病人,病灶很小,手术切除也及时,术后也进行了强有力的化疗或放疗,但是癌细胞却“疯狂地生长和扩散着”。此时身体内流动的血液中几乎都充满了癌细胞,并扩散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这就预示着患者身体的这块土壤是十分有利于癌细胞种子生长的。

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关键是在采用各种治疗的同时,只注重专杀癌细胞,而忽略了保护我们的体内环境,这些治疗虽然暂时控制了癌细胞的增长,但却导致了体内环境的进一步破坏,为癌细胞的“死灰复燃”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反之,有的癌症病人发现时已经属于晚期,医学上已经失去了任何治疗的可能性,但是病人的癌细胞并不像预期的那样迅速发展,甚至还会奇迹般地出现肿瘤越来越小,最后直至消失的情况。这就提示病人此时体内的土壤发生了改变,变成了不利于癌细胞这样的种子生长,于是才出现这个结果,这也是我们常说的“癌自愈”现象。

⑦谈了那么多关于癌的话题,那么“癌症”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癌症”不是一种细胞,也不是痰或瘀。“癌症”应该是一种状态,叫作“癌状态”。这是一种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失衡的状态。要想预防和控制癌细胞生长,就必须改变“癌状态”,改变产生“癌细胞”的“癌环境”,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状态,恢复人体的脏腑平衡,使气血调和,达到人体内部环境的协调,杜绝“癌细胞”生存的土壤,从根本上控制癌细胞转移和扩散。

⑧实践表明,现代的治疗,无论手术、化疗和放疗,均是治标之法,这些攻击性手段只是暂时从表面上杀伤了癌细胞,同时,又进一步导致体内环境的恶化,加剧“癌状态”,从而为癌的转移复发埋下了伏笔。因此,要想开启癌症治疗大门,就必须从“癌状态”入手,关注癌细胞这颗种子与体内环境即土壤的关系。

【小题1】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方框处,语义连贯的一项是
①导致癌细胞的产生
②同时由于体内环境长时间持续恶化
③癌症就发生了
④癌细胞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壮大
⑤使这种土壤条件更适合癌细胞快速生长
A.③⑤②①④B.③②④⑤①
C.①③②⑤④D.①②⑤④③
【小题2】联系文章内容,为第⑦段加点词语“癌状态”下定义。
【小题3】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癌细胞的特点。
B.第⑥段运用作比较说明方法,说明癌症治疗需关注体内的环境。
C.本文作为一篇事理性说明文,在说明的过程中,逻辑顺序清晰。
D.全文以“土壤和种子”作类比,说明正常细胞和癌细胞的关系。
【小题4】第③段和第⑦段画线句表达的意思是否矛盾?试具体分析。
【小题5】联系全文,概括癌细胞的特点。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内进行复制,释放后再侵入其他上皮细胞。受染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局部有炎症反应,一般不发生病毒血症。两周后上皮细胞重新出现和修复。流感病毒偶可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其病变特征为肺脏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潜伏期1——2天,短者仅数小时。
流感可分几种。单纯型流感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杀伤力不大;第二种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少部分病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变沿上呼吸道向下蔓延累及肺实质,引起肺炎,很多患病者会在5——10日内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三种是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及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征候,病死率高。1918——1919年的那次流感属于第二类,因而死亡人数极多。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而且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这也是它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流感流行除了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每次引起大流行都有变异而造成巨大的杀伤力外,与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另一方面,每次流感流行都与人们轻视这种疾病和没有做好隔离有关。同时流感流行具有隐蔽突袭的特点,颇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特征,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往往突然爆发,迅速蔓延,危及面广,因而容易造成较大伤害。
而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流感可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继发细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因为病毒感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卫功能,致使致病细菌乘虚而入,并在局部聚积,引起感染。很多人都是从流感开始,继发肺炎,最后导致死亡。
当然,患过流感和未患过流感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不同。一般而言,尽管流感病毒变异较大,但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比如,1977年“俄罗斯流感”,病毒株是HINI流感病毒,主要侵袭1957年以后出生的人,因为他们身上没有对抗这病毒的抗体。而出生于1957年前的人经历过HINI型病毒的侵袭,体内会产生抗体,因而对于1977年再次出现的甲型流感HINI病毒株感染具有免疫力和抵抗力。
【小题1】不属于流感病毒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和良好的复制能力。
B.流感病毒变异很大,使其具有巨大的杀伤力。
C.流感病毒传播具有隐蔽突袭的特点,让人防不胜防。
D.流感病毒引起的并发症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常常致命。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人体内受流感病毒侵害的器官是上下呼吸道。
B.流感病毒进入人体后能够进行自我复制。
C.患感冒后,人呼吸道的自然防卫能力就会丧失。
D.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虽然少见但病死率高。
【小题3】根据文章的意思,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只要重视流感的危害,在流感暴发时作出隔离防护,就能有效控制疫情传播。
B.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近似的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具有免疫力。
C.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所以防治流感用的流感疫苗也要不断地更新。
D.轻微的流感即使没有治疗,一般在两周后流感的症状也会自然消失。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陨石坑:地球上的宇宙礼物盒
杨弦章 大河
①2013年2月,俄罗斯中部的一声巨响震惊了全世界。一颗带着耀眼火光的陨石突袭地球,并在空中解体爆炸,无数建筑的玻璃瞬间粉碎,千名居民受伤。
②牵动全球神经的还有去年的一则爆炸新闻——俄罗斯政府曝光了被雪藏30多年的“玻普盖钻石矿”。据报道,这个藏身于西伯利亚东部大陨石坑中的富矿,储量估计超过万亿克拉,比目前已知的全世界钻石矿储量总和还多10倍。
③如果说陨石是宇宙送给地球的礼物,那么这些大大小小撞击坑就是独具匠心的礼物盒,在这场宇宙的馈赠事件里,“椟”和“珠”都价值连城
④所谓陨石坑,就是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等小天体超高速撞击行星及其卫星表面形成的凹坑或环状地质构造。据研究者估计,在40亿年前太阳系形成的早期,宇宙间的陨星撞击频率可能比现在要高出1000倍,并对太阳系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⑤有研究者声称,每6500万年,一次灾难性的撞击事件就会强势改变地球的命运。许久以来,恐龙灭绝之谜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一派学说认为,一个直径约10公里的陨石在地球上形成了一个直径近200公里的陨石坑,将大量碎片和灰尘送入大气层,从而引发了一连串的大海啸、全球性火灾和酸雨,遮挡太阳光数周乃至数月,一举终结了恐龙时代。
⑥散布在地球各处的陨石坑多数有亿万年的高龄,可直到近几十年,相关研究才突飞猛进。人们惊喜地发现,陨石坑确实与“宝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⑦陨石坑为何与矿产如影随形?其中的原因很复杂,简单来说,陨石特别是巨型陨石撞击时形成的瞬时极高压高温作用于地壳,会形成一系列特有矿物,如陨击金刚石等。此外,撞击作用也可能诱发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将地底深处的成矿物质挤压到近地表。再者,陨石坑本身的形态和构造特征也可进一步调节和控制矿产,如冲击岩石层带的裂缝、孔穴以及特定的时间和压力都是孕育油田的摇篮。
⑧陨石坑带给人类的宝藏绝不仅限于矿产。加拿大的曼尼古根陨石坑是地球上最醒目的陨石坑之一。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环形水系,冬季,在加拿大魁北克省茂密的原始森林暗绿色的背景上面,冰封的环状银白色湖泊闪闪发光,成为地球上最绮丽的自然景观之一。加拿大政府在曼尼古根河上修建了三座水电站大坝,将这个陨石坑湖变成了世界上第五大水库,350亿立方米的湖水所发出的电不仅点亮了魁北克,还输出到美国东北部。
⑨陨石坑并不都在荒凉之处,世界上还有一个“繁荣文明的陨石坑”,那便是德国的里斯陨石坑——四周的山冈像盘子边,古镇纳德林根就坐落在盘底。除了拥有“城堡之乡”的美誉外,它还被称为“躲在陨石坑里的小镇”。从三千多年前的古代凯尔特人到古罗马,从中世纪到现代,里斯陨石坑地区都是欧洲中部重要的文化中心,大量的古代教堂、城堡和修道院遗址见证了它文明的辉煌。
⑩陨石坑还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它们带来的丰富宇宙信息也异常珍贵,在美国,陨石坑是航天员们重要的训练基地,也是研究宇宙飞船如何软着陆的试验场。
11陨石坑,地球上宇宙礼物的魔盒,它们还会带给人类怎样新鲜的宝藏,激发出怎样的惊喜呢?
(摘编自《中国国家地理》)
相关链接
①关于地球生命进化的争论从未停止,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倾向于相信地球生命来自外太空。德国研究人员在两块陨石样本中发现,其氮含量与人体和地球大气层中的氮含量很类似,证明地球大气层现存的氮很可能来自早期的陨石雨。(摘编自《科技日报》)
②陨石是地球以外未燃尽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飞快散落到地球或其它行星表面的石质、铁质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也称“陨星”。大多数陨石来自于火星和木星间的小行星带,小部分来自月球和火星。陨石内含数十种已知和未知的矿物。科学家说,地球每天都要接受5万吨这样的“礼物”。(摘编自《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头援引两则发生于俄罗斯的牵动全球神经的新闻,分别介绍了陨石强大的破坏力和陨石坑的惊人价值,引出说明对象。
B.据研究者估计,在40亿年前太阳系形成的早期,陨石出现的频率高,频繁引发大海啸、全球性火灾和酸雨,强势改变地球命运。
C.陨石撞击作用可能诱发大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将地底深处的成矿物质挤压到近地表,进而形成钻石、石油等各种矿产“宝藏”。
D.陨石坑多数有亿万年高龄,散布于地球各处,繁华之地也有它的身影。拥有“城堡之乡”美誉的德国古镇纳德林根就坐落其中。
E.文章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多处运用列数字的方法准确说明陨石坑的特点,还运用了描写以及比喻、拟人的手法,增强可读性。
【小题2】文章第③段说“‘椟’和‘珠’都价值连城”。“珠”(陨石)有何价值?请根据文章和链接材料简要分析。(4分)
【小题3】文章结尾说陨石坑是“地球上宇宙礼物的魔盒”。请探析陨石坑被称为“魔盒”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