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内电影票房增长率经历了2016年在高速路上的“急刹车”后,在备受压力的2017年成功提档再起步,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8.3亿元,同比增长13.45%。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国产影片票房301.04亿元,占总票房的53.84%。公开上映的影片中,票房过亿影片共92部,其中国产影片51部,《战狼2》创下56.81亿元票房纪录。全年新增银幕9597块,全国银幕总数已达50776块。

票房佳绩,离不开有力的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2017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施行,首次将电影产业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这意味着电影产业被新时代赋予了新的重任,成为拉动内需、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此外,《电影产业促进法》也降低了电影行业的准入门槛,提出国家将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全方位扶持电影产业。

2017年是“电影质量促进年”,中国国产电影在类型化发展上持续发力,呈现出来的风格也是百花齐放。打开全年的票房成绩单,票房前五名有四部是国产片。《战狼2》在全国引起的观影热潮,更说明了这类电影在传播正气、弘扬正能量方面具有特殊意义。电影人应该充分挖掘中国文化、中国元素、中国精神,创作出有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能激发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推动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舞台。(2018年2月14日“光明网”)

材料二:

2012-2017年内地票房与北美票房对比

(数据:《中国电影市场报告2017年》

材料三:

2018年元旦假期,国内电影票房同比增长91.54%,观众的观影热情持续不减,票房和观影人次维持高增长态势。有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优质电影唤醒了观众的观影热情,开了一个好头,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将呈现匀速向前发展的态势,观众和市场会更加关注影片本身的内容和质量,中国电影市场将从单纯追求大片的外在刺激与营销,回归到电影的本质:扎扎实实讲好一个故事,内容为王。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迅速,然而观众年均观影次数为1次多,远低于世界最高的4次水平,培养观众观影消费习惯仍是未来努力方向。”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谭政指出。此外,中国电影产业链仍不完善,成本回收七八成要依靠票房,衍生产品开发不足;同时,明星高片酬仍在影响电影制作成本,并提高了电影回收成本的风险。中国电影产业走质量增长之路,要重视剧本创作,使中国电影从创作到市场真正实现电影强国的目标;要向其他电影产业大国学习,并加大电影创作经营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中国电影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2018年2月14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电影市场异常火爆。实时票房刷新了中国电影市场春节档的新纪录,大年初一还以近13亿元的成绩打破了全球单一市场单日票房纪录。更可喜的是,春节期间的电影不但有高票房,而且多数收获了好口碑。

在电影市场的高速增长阶段,人们对观影的主要需求体现在“可获得”上。而随着电影市场的发展,观众的鉴赏能力已经得到了长足的提高,分众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观众希望看到的,不是庸常无奇的普通剧作,而是“高品质”的光影传奇。推动电影市场向“高品质”转型,也是市场监管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应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知识产权,不仅包括电影放映本身,更包含电影品牌和各类衍生品。另一方面,也应创造条件,进一步开放电影市场。一来,可以通过进口,直接提高电影供给质量;二来,也能以外部竞争,倒逼国产电影提升质量。充分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力量,才能为国产电影产业打通一条通向高品质的升级之路。

(2018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国内电影票房增长率2016年在高速路上的“急刹车”以及2017年的提档再起步,都体现了政策调控的巨大影响。
B. 2017年国产影片票房总额和票房过亿的影片数量都超过了外国影片,这与中国电影越来越重视影片质量有很大关系。
C. 2016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出现大幅下滑,成为2012-2017年间的最低谷,这一现象的出现为国产电影敲响了警钟。
D. 中国电影市场虽发展迅速,但产业链仍不完善,主要表现为过度依赖票房、衍生产品开发不足、明星片酬过高等。
【小题2】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战狼2》成为2017年票房冠军,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品中的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了广大观众的情感共鸣。
B.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中国内地票房与北美票房的差距每年都在缩小,追赶势头迅猛,反映出中国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
C. 材料三中预测,2018年中国电影市场将呈现匀速向前发展的态势,这是基于中国电影质量会不断提高做出的合理推断。
D. 高票房就意味着好口碑,好口碑也意味着高票房,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愿意花钱去看一个差评满满的烂电影。
A.推动电影市场向高品质转型,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电影从业者与市场监管者当然义不容辞,观众也是很重要因素。[:学|科|网Z|X|X|K]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如何推动中国电影产业走上良性发展轨道。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2 03:0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画的真迹不可复见,就其它说,则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的数量也并不算多。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上述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上述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无论是他的上皇帝书、熙宁变法的温和保守立场,以及其它许多言行,都充分表现出这一点。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像的正统迂腐气(例如责备李白参加永王出兵事等等)。但要注意的事,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这后一面才是苏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空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已不是”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阮籍),”荣华诚足贵,亦复可怜伤”(陶潜)那种具体的政治哀伤(尽管苏也有这种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和舍弃。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前者(对政治的退避)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对社会的退避)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尽管不是那么非常自觉,却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宋人笔记中传说,苏作了上面所引的最后那首小词后,”挂冠服江边,弩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石林避暑录话》),正睡大觉呢,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人世大罗网。也许,只有在佛学禅宗中,勉强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吧。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派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于是,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里没有屈原、阮籍的忧愤,没有李白、杜甫的豪诚,不似白居易的明朗,不似柳宗元的孤峭,当然更不像韩愈那样盛气凌人不可一世。苏轼在美学上的追求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最合苏轼的标准了。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终唐之世,陶诗并不显赫,甚至也未遭李、杜重视。直到苏轼这里,才被抬高到独一无二的地步。并从此之后,地位便巩固下来。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何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何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知道《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参看本书《明清文艺思潮》)。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美的历程》,有删节)
【小题1】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是:他虽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退隐的欲望比任何前人要更深刻更沉重。
B.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不是对政治的退避,也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
C.朱熹因为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所以最不满意苏轼了。
D.苏轼在写下《临江仙》这首词后居然睡大觉,根本没去”江海寄余生”。主要是因为他已在佛学禅宗中寻得一些安慰和解脱。
【小题2】下列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赤壁赋》所透露的人生感伤和强作慰藉以求解脱的心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苏轼对人生空漠感,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无可寄托感。
B.“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鬓微霜,又何妨”这些诗句显露苏轼自我安慰,表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内心总有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C.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正契合了苏轼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的审美趣味和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
D.苏轼内心深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是反封建社会的,是超越时代的进步思想。
【小题3】请简述苏轼的意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尚师:修史·铸鉴·报国

邢兆远 李建斌

1942年出生的李尚师,饱历世间沧桑。血与火,痛与苦,烧灼着他的心,更让他悟出一个理:个人与国运血脉相连,只有国家强大,百姓方可安居乐业;只有治国有方,人民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1985年,任中学教师的李尚师的人生出现了转折,当时山西师院的“晋国史研究室”缺少人手,本族叔叔李孟存教授邀他一起编写《晋国史》。而自幼就崇拜“报国修史”的李尚师,此时不禁热血沸腾,下决心步入“漫漫”的修史路,为国家尽一介草民之力。

此后,李尚师一边教书,一进利用业余时间整理史料。一有时间就跑图书馆、书店、小地摊。李尚师自己拟定了修史计划,雷打不动。晨鸡啼鸣,他书房里的灯就亮了;夜阑人静,他依然秉笔疾书。在他的书桌上,除了一个旧茶杯,一个暖水壶,剩下就是成堆的稿纸和资料。给老父亲治病、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家中的柴米油盐,仅靠自己的工资已杯水车薪。每当此时,老母亲埋怨他不该写书,亲戚朋友也纷纷前来劝说。但是,李尚师心里有个“报国梦”,他咬牙坚持着。1995年,他被山西师大聘为“晋国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不久芮城县教育局特批他专业从事史学研究。

李尚师寻觅散布各处的史书、逸书、石刻、铭文、古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社会、历史、文化、科技、民俗等无不搜集。为了解决晋国有争议的地名,他曾不知多少次自费实地考察。

为考察传说中的晋国大宗之都——翼,李尚师曾住在翼城南梁农家,骑着自行车奔波于翔山之下、浍河之滨,观其山如大鹏翱翔之状、察其遍地灰层、绳纹陶片遗存比比皆是,从而确定“翼”乃是南梁故城。

研究晋国史,疑点、难点很多。比如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历史就有七说,其中东汉班固、西晋郑玄等认为唐在今太原,后世在今太原普源区建有晋祠,更使“太原晋阳说”不胫而走,家喻户晓。面对诸多大相径庭的观点,李尚师的大脑在梳理着一个个信息团,一遍又一遍地翻阅着诸多古籍文献,查找考古资料,实地观察地形,厘清各种说法的偏差,毅然选定“临汾盆地说”,并确定唐国地域覆盖范围。

探索此类疑难问题不在少数,在《晋国通史》中,李尚师增列了诸多名人雅士的名字和事迹,加以评述,写出242人的传记,并将国君、执政卿、卿、大夫、名流学者、九流人物表和军制变化以及出土铸(刻)铭文字器物列出专表29个,填补了以往晋国史研究的空缺。

挑战与创新的激情燃烧着李尚师的心,他不断审视权威史书:《春秋》只有1.8万字,由于只记事件结果,不记事件的经过和背景,过于简略,用语隐晦;《史记》以文学笔法写史,有许多地方“失实”。他将《左传》与《春秋》《国语》等中的记载进行梳理、比较,将众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加以互为印证,厘清了主线脉络和史实。

“修史不拘泥于前人,要兼容并蓄进行创新。”李尚师如是说。这部于2014年出版的长达150万字的巨著《晋国通史》,为国别通史,并且兼具编年体、纪事本未体、纪传体、志书的特点,被史学界称为“新型史学专著”。内客丰富,涉及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被誉为“晋国的百科全书"。

李尚师将自撰的“格超梅以上,品行竹之间”“写历史成败得失,评人物功过是非”的楹联,分别桂在门口和书房上。他说,修史者不能为权势所动,不被浮躁和喧嚣左右。他还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

这位“宿儒”,身居山村,耐住清贫与寂寞,历时三十余载,以心与魂熔铸着长史。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务理事宫长为评价李尚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下河东,无出其右。”

(选自2015年7月16日《光明日报》)

相关链接

①小学五、六年级时,家里有一部《汉书》,虽有些字我还不认识,可我还是硬着头皮读完了。读完之后,班彪、班固、班昭父、子、女三人炽烈的以史报国思想便刻在心里。

(李江《<晋国通史>填补史学空白》)

②李尚师对文献史料的重视和掌握,是很少有人能够匹敌的。百万字的手写书稿,装满整整一大箱子,仅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工作量可想而知,个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他完全可以称得上“中国当代民间修史第一人”。

(北大教授、著名史学家李伯谦语)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
A.饱经世间沧桑的李尚师,在血与火、痛与苦的经历中,体会到个人生活境遇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因此走上了漫漫修史路。
B.不论是趁着教书之余整理史料,还是专业从事史学研究,李尚师满怀一腔热忱,义无反顾,哪怕守着清贫的生活,他依然埋头于成堆的稿纸和资料之中。
C.在修史的过程中,李尚师重视文献史料,写一遍、改一遍,再誊抄一遍,形成了百万字的手写书稿,个中艰辛只有自己知道。
D.在考证晋国始君叔虞所封的唐究竟在何地时,李尚师推翻了历史上的七说,厘清各种偏差,确定了唐国地域覆盖范围。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反复的实地考察过程中,李尚师寻觅散布在各处的史书、逸书、石刻、铭文、古碑等历史遗存,解决了晋国有争议的地名问题,确定“翼”乃是南梁故城。
B.《晋国通史》是在《春秋》《左传》(国语》等历史著作的基础之上编撰而成的一部国别通史,被史学界称为“新型史学专著”,又被誉为“晋国的百科全书”
C.修史最忌浮躁,李尚师担心自己会被世俗名利左右,因此撰写“格超梅以上,品行竹之间”“写历史成败得失,评人物功过是非”的楹联以自勉。
D.文章最后一段引用宫长为对李尚师的评价,从侧面突出传主李尚师在学术界的地位,其中包含评价者及作者对李尚师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E.文题揭示“报国修史”的中心,全文清晰地展示出李尚师在修史路上艰难跋涉的轨迹,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将潜心修史的史学家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小题3】修史者需要具备哪些素质才能取得成功呢?请结合文本探究并筒要回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活这一生,什么都得嚼一下
陈晓卿的吃货史能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7年,他还在读研究生,作为摄影师揽活,拍了第一届中国美食节。那是他第一次参与美食节目。那次,北京稍微像样的饭馆,都是会场,陈晓卿跟着大吃四方。端上来鱼翅,一个灯光师说“我不吃粉丝”,大家嘲笑他连鱼翅都不知道。陈晓卿也跟着一块嘲笑,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
大概没有什么能够阻拦他对吃的热情。连2003年得了中度抑郁症,都只影响到了睡觉,丝毫没影响到吃饭。正值“非典”时期,满大街馆子,没一个需要排队,“这我太开心了。”至于危险,“你生死都置之度外了,怎么还会在乎这个。”
吃到高兴时,陈晓卿喜欢跟饭馆老板搭讪。
北京华威南路“美味食源 ”螺蛳粉的老板江南。听着眼前这位黑胖大汉有一句没一句跟自己聊酸笋的颜色、“你们一天卖多少粉” ,心情十分不美妙 :“你到底想干什 么?!”
来自广西柳州的江老板十分自豪于家乡的螺蛳粉。也自豪于自己的手艺。江老板乐于品尝一切食物。“管它臭也好,馊也好,活这一生,什么我都得尝,我得嚼一下。”刚到北京时,他就去喝豆汁。“还有臭豆腐,我咽了十几次都咽不下去,包括最好的,80块钱一份,到喉咙口,想办法都吞不下去。但吃不了是另外一回事。我尝过了。是吧 ?”
这和陈晓卿的观念不谋而合。他到每个地方都要吃当地的东西,吃了几十年,居然没有吃不下的。他最喜欢举的例子是,在云南吃傣族人的撒撇——用牛反刍出的胃液拌蚂蚁。主人为表示亲近,先吃半勺,给客人吃主人嘴里掏出来的剩下半勺。
陈晓卿尊崇食物多样化,觉得这应该像生物多样化一样重要且迷人。不过以前,他觉得美味都在民间,在普通老百姓那里。这几年,他渐渐觉得除了穷人,很多富人也在保留这种多样化。比如顺德的菊花水蛇羹。遵循古制,暮春栽培菊花,夏季花期时每日早晚精心护理,初秋择鲜嫩舒展花瓣,配上此时肥美的水蛇。用四五个月的时间成本做一道菜,只能是有钱人才舍得。他讲起了一种红薯,叫老鼠薯,产量很小,基本被淘汰。但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小时候吃过,很想再吃。碧桂园的总厨找了一年半,跑遍中国红薯产区,最后在贵州苗族一个山寨里头找到了。因为有这么一个有钱人爱吃。它的品种保留下来了。你说它这算贵,还是不算贵呢?
陈晓卿搭讪的目的,除了聊美食,还想听听厨子或老板背后的故事。他在杭州遇到一位老板。以前在许多国家的使领馆做厨师,见过许多领导人。现在窝在一个小巷子里开小铺子。他在北京遇上日本料理店“海老寿”。老板程世儒是考到日本水产拍卖证的第一个外国人,在神户当了8年水产拍卖师,熟谙食材。现在自己开店,只有晚上开业,因为“要保存体力才能服务好客人 ”。
(摘自《人物周刊》第476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是一部‘吃货圣经’,而观看《舌尖上的中国》也不应该只是‘吃货’的狂欢,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这个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观众能从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中。品读到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中国人来说。它处于一个非常大的转型期。纪录片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外来工具,最早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拍,都是看外国人怎么拍,说的都不是自己的话,就像让我现在用英语写一首诗。我觉得你要说它是个作品,非常非常困难。”
(陈晓卿自评)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陈晓卿对吃的认识也是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的,但作为吃货,陈晓卿可以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吃他可以不顾一切,哪怕是身体状态不佳时,也毫不减弱。
B.陈晓卿与食店老板搭讪除了要了解美食,更是要拉近与不同食物制作者的距离,以期盼了解他们人生,从而有利于多角度表现食物的魅力。
C.食物多样化,对于美食文化而言很重要,在陈晓卿看来,一些富人为追求美食而大花金钱,在对食物多样化的保护上与普通百姓制作日常美食作用是等同的。
D.食店老板江南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吃当地的东西,这是他“乐于品尝一切食物”思想的表现,这一点也影响到陈晓卿大胆地去品尝许多难以下咽的食物。
【小题2】陈晓卿认为人活着就要“什么都得嚼一下”,他都咀嚼了生活的哪些滋味?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陈晓卿拍摄纪录片能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作家对故乡这个地域的理解带有很大的偶然性,这与其亲身经历有关,而且他们感触环境的差异性,也决定了结果的千差万别。莫言因构筑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世界而举世闻名,这个地方也因为作家而为世人所知。莫言出生于高密一个普通的农户家庭,出身底层。底层社会的挣扎和奋斗,使莫言接触最多的是高密典型的底层文化和民间文艺。蒲松龄的《聊斋》、聂家庄泥塑和高密剪纸,是莫言小说中最重要的东西,也是高密地域文化给这位家乡子弟最丰厚的礼物。
在莫言家乡,很多人都是讲故事的高手,“蒲松龄式”的民间作家遍布街巷,这是莫言文学想象力的重要资源之一,莫言就在这种环境接触了地域文化。
与贾平凹受陕西商州和西安古墓、古碑、陶罐和书画等乡土文人地域文化极深的熏陶不同,莫言小学就辍学,使他接触不到更高的文化层级;这一经历,反倒让他沉浸在家乡民间文化和文艺之中。距莫言家乡不远的聂家庄泥塑,憨态可掬,拙朴生动,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效果。高密剪纸则既细密繁复,又粗糙无拘,来去放任,具有作品的“未完成性”,像一件件有待进一步加工的天籁作品。莫言小说风格汪洋恣肆,天马行空,语言粗糙,非常有力量,像是还有待进一步修改细琢并最后完成的作品。看过高密聂家庄泥塑和民间剪纸画之后,人们心里便知道何以如此。民间文艺的魂,早走进了莫言的文学世界,构筑了他的文学王国。这些带有奇思妙想和狂悍之气的高密地域文化,以它千百年非凡的艺术力量,塑造了这位当代杰出的小说家。因此可以说,没有高密地域文化,就不会有作家“莫言”。
文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是需要通过具有当地特色的语言来实现的。不过,深究起来,这乃是作家整个的气质和灵魂问题。这种气质和灵魂,蔓延到他创作的小说作品当中,就构成了这些作品的一个个关键环节,比如叙述的节奏、语言特点、氛围、人物塑造、色彩旋律,等等。莫言的小说一向长于运用色彩,在聂家庄泥塑和高密剪纸里,这些东西比比皆是。他的语言汪洋恣肆、无法控制,我们看高密剪纸那种粗糙和未完成的任意恣肆,也就一目了然。莫言在高密整整生活了21年,基本完成了从出生、成长到性格气质完全固定的生命过程,高密当地的民风早就牢牢铸就在他的整个世界。当然,所谓“当地人”的性格性情虽然大同小异,各呈异彩,但千万条之中,只要有一条被作家接收,便敷衍发展成他整个气质的主要方面,成为他文学世界的灵魂。
很大程度上,莫言小说的语言是高密当地人的语言,一种正直愤激的语言,一种粗糙大气有力度的语言,更是一种充满血性的语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凡是优秀杰出的作家,莫不应此道理。 (选自2015年9月10日《暨南学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家经历不同,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不同,表现在作品中也各不相同。
B.高密地域文化铸就了莫言的气质和灵魂,构筑了他举世闻名的文学王国。
C.高密典型的底层文化和民间文艺,构成了莫言小说最重要的内容。
D.莫言的作品有鲜明的语言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展示了独特的文学世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莫言出身底层,在底层社会挣扎和奋斗过。这都让他能够更多地接触家乡民间文化和文艺,这些人生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B.莫言从家乡“蒲松龄式”的民间作家那里获取了丰富的文学想象力,带有奇思妙想和狂悍之气的高密地域文化成就了他的文学世界。
C.小说作品中的关键环节,如叙述的节奏、语言特点、氛围、人物塑造、色彩旋律等,往往是作家的气质和灵魂的具体体现。
D.莫言在高密全面完成了性格气质完全固定的生命过程,聂家庄泥塑的粗糙和高密剪纸的恣肆发展成他气质的主要方面。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所论观点的一项是
A.《想北平》大量运用具有北京方言特色的词语,呈现出浓厚的京味,缘于北平真正融进了作者老舍的生活,深入到了作家的血肉肌肤之中。
B.鲁迅在《祝福》中描写的鲁镇“祝福”时祭祀的情景、祥林嫂“捐门槛”以赎罪的迷信认识,是受他的故乡绍兴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影响。
C.曹雪芹在《林黛玉进贾府》中能够细致地描绘贾府中复杂的院落、豪华的建筑、华贵的陈设,是因为他谙熟封建贵族家庭的奢华生活。
D.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散文化、抒情化的风格,与湘西山水、习俗和文化的滋养有关,长期的浸润培养了他随心、自由和天然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