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我喜欢鲁迅的其中一个理由,是老先生好玩,就文学论,就人物论,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

什么叫做“好玩”?

我常会提起胡兰成。他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因此他成为一个旁观者。他不是左翼,也不是右翼,他在鲁迅的年代,是个小辈,没有五四同人对鲁迅的种种情结与偏颇。四九年以后,他的流亡身份,也使他没有国共两党在评价鲁迅、看待鲁迅时那种政治意图或党派意气。所以他点评鲁迅,我以为倒是最中肯。他说,鲁迅先生经常在文字里装得“呆头呆脑”,其实很“刁”,鲁迅真正的可爱处,是他的“迭宕自喜”。“迭宕自喜”什么意思呢?也不好说,这句话我们早就遗忘了,我只能粗暴而庸俗地翻译成“好玩”。

我们先从鲁迅的性格说起。

和老先生认识,打过交道的几乎每个人都提到鲁迅先生并不是一天到晚板面孔,而是非常诙谐、幽默、随便、喜欢开玩笑。夏衍是老先生讨厌责骂的四条汉子之一,他也说:老先生“幽默得要命”。

我有一位上海老朋友,他的亲舅舅,就是当年和鲁迅先生玩的小青年,名叫唐弢。唐弢五六十年代看见世面上把鲁迅弄成那副凶相、苦相,就私下里对他外甥说,哎呀鲁迅不是那个样子的,还说,譬如老先生夜里写了骂人的文章,隔天和那被骂的朋友酒席上见面,互相问起,照样谈笑。除了鲁迅深恶痛绝的一些论敌,他与许多朋友的关系,绝不是那样子黑白分明。

我所谓的“好玩”是种活泼而罕见的人格,它内在的力量远远大于我们的想像。

近年的出版物,密集呈现了相对真实的鲁迅,看下来,鲁迅简直随时随地对身边人、身边事在那里开玩笑。江南的说法,他是个极喜欢讲“戏话”的人,连送本书给年轻朋友,也要顺便开个玩笑(给刚结婚的川岛的书:我亲爱的一撮毛哥哥呀,请你从爱人的怀抱中汇出一只手来,接受这枯燥乏味的《中国文学史略》)。那种亲昵!那种仁厚与得意!一个智力与感受力过剩的人,大概才会这样的随时随地讲“戏话”。我猜,除了老先生遇见什么真的愤怒的事,他醒着的每一刻,都在寻求这种自己制造的快感。

但我们并非没有机会遇见类似的滑稽人,平民百姓中就多有这样可爱的无名智者。我相信,在严重变形的民国人物中,一定也有不少诙谐幽默之徒。然而我所谓的“好玩”是一种活泼而罕见的人格,我不知道用什么词语定义它,它的效果,决不只是滑稽、好笑、可爱,它的内在的力量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好玩,不好玩,甚至有致命的力量——希特勒终于败给丘吉尔,因为希特勒一点不懂得“好玩”;蒋介石败给***,因为蒋介石不懂得“好玩”——好玩的人懂得自嘲,懂得进退,他总是放松的,豁达的,游戏的。“好玩”,是人格乃至命运的庞大的余地、丰富的侧面、宽厚的背景,好玩的人一旦端正严肃,一旦愤怒激烈,一旦发起威来,不懂得好玩的对手,可就遭殃了。

投枪匕首式的文章可能“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也是一种得意,一种“玩”的姿态。

依我看,历来推崇鲁迅那些批判性的、匕首式的、战斗性的革命文章,今天看来,大多数是鲁迅先生只当好玩写写的,以中国的说法,叫做“游戏文章”,以后现代的说法,就叫做“写作的愉悦”——所谓“游戏”,所谓“愉悦”,直白的说法,可不就是“好玩”——譬如鲁迅书写的种种事物,反礼教、解剖国民性、鼓吹白话、反对强权等等,前面说了,当时也有许多人在写,其激烈深刻,并不在鲁迅之下,时或犹有过之。然而九十多年过去,我们今天翻出来看看,五四众人的批判文章总归及不过鲁迅,不是主张和道理不及他,而是鲁迅懂得写作的愉悦,懂得调度词语的快感,懂得文章的游戏性。

  可是我们看他的文字,通常只看到犀利与深刻,不看到老先生的得意,因为老先生不流露。这不流露,也是一种得意,一种“玩”的姿态,就像他讲笑话,自己不笑的。

我们单是看鲁迅各种集子的题目,就不过是捡别人的讥嘲拿来耍着玩,什么《而已集》啊、《三闲集》啊、《准风月谈》啊、《南腔北调集》啊,真是顺手玩玩,一派游戏态度,结果字面、意思又好看,又高明。他给文章起的题目,也都好玩,一看之下就想读,譬如《论他妈的》我们读着,以为是在批判国民性,其实语气把握得好极了,我猜老先生一起这题目,就在八字胡底下笑笑,自己得意起来。《花边文学》中有两篇著名的文章:《京派与海派》、《南人与北人》,竟是同一天写的,显然老人家半夜里写得兴起,实在得意,烟抽得一塌糊涂,索性再写一篇。

(节选自陈丹青《笑谈大先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陈丹青在这篇文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在这里鲁迅没有被符号化,在这里他不再冷峻,而是好玩。
B.无论是被鲁迅先生责骂的夏衍,还是和老先生玩的唐弢,凡是和老先生打过交道的人都说老先生并非一天到晚板着面孔。
C.好玩的人甚至有致命的力量,他一旦发威,不懂得好玩的对手就遭殃了。丘吉尔打败希特勒就是很好的例证。
D.作者所谓的“好玩”是一种活泼而罕见的人格,它的效果,决不是滑稽、好笑、可爱,它的内在的力量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
E.鲁迅先生以为自己的《论他妈的》是在批判国民性,因而很是得意,这份得意全都从文中的语气里得以体现。
【小题2】陈丹青认为鲁迅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鲁迅的“好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为什么胡兰成对鲁迅的评价能佐证作者的观点?
【小题4】联系文本,谈谈你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12-08 11:09:0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宜张的铮铮风骨
2013年12月20日,正值隆冬,上海天寒地冻。笔者在第二军医大学教学馆见到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陈宜张院士,他早早就来到教室检查幻灯、翻看讲义…… 这是陈宜张数十年坚持为学生授课的一个场景。
为上好每一节课,87岁高龄的老院士仍精心准备,课前查阅海量最新专业文献充实讲义,课堂上用中英文双语原汁原味讲解,不断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枯燥的基础医学课程被他讲得有声有色。六十一甲子,陈宜张从意气风发的青年,教到了一头银发的老者,年复一年。 “神经系统电生理学”在20世纪70年代是门新课,没有现成教材。陈宜张一边白天上课,一边利用午休和夜晚撰写讲义。繁重的工作量使陈宜张头晕目眩、眼睛疼痛。于是,他就每5分钟按摩眼眶1次,为节约时间左右眼轮替休息,一晚上常常要按摩上百次才写出几千字。书稿出版后,成为该领域国内首部研究生教材,并作为经典,长期沿用。
陈宜张严谨细致,严格育人。1986年,一位进修讲师在跟随他做实验时,用大剪刀剪动物的皮肤和神经,陈宜张立即严厉制止,要求她必须按照操作规范,用大剪刀剪粗的皮肉组织,小剪刀剪皮肤。如此的不近人情,把40岁的讲师当场说哭。 可实验一完,陈宜张又耐心地教她缝合伤口,一针一线,技术娴熟,精准到位。陈宜张的一举一动让那位讲师深受感动、终生难忘 。60多年来,陈宜张为我军万余名军事医学人才讲授过多门基础医学课程,培养出李兰丁、李素芝等英模,以及一大批以曹雪涛院士等为代表的医学才俊。1996年,他被解放军总后勤部授予“一代科学技术名师”称号。
在陈宜张的眼里,“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做任何事一定不能弄虚作假,要对事实负责。” 几十年来,他要求学生将实验项目、过程记录得清清楚楚,即时分类整理打印出来,不能掺一点“水分”。他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袁文俊教授告诉笔者:“陈宜张教授要求我们实验标本至少要保存10年,所有的实验数据和记录都要真实,要经得起检验。多年来,他负责指导的论文,没逐字逐句看过绝不会签字;他帮别人修改的SCI论文,发表时一律不准署他名字。”
一次,某政府部门和一家医药厂商邀请他对某健脑产品进行鉴定。作为专家组组长,陈宜张第一时间对其实验数据进行鉴定,觉得实验结果很漂亮。可在鉴定会的当天,见到产品实物的陈宜张却要求暂缓签字,因为他不能确定该产品是直接从实验室的实验物提炼的,还是经过二次加工的杂合物。次日,当地媒体报道了以陈宜张院士为首的鉴定组顺利通过该产品鉴定一事,并过分吹嘘产品功效。陈宜张看到报纸后很是生气,立刻打电话给有关单位说,“如果下次再看到你们这样违背事实报道,我要通过法律手段诉讼你们!”
在工作上一向精益求精、严格要求的陈宜张,在生活上却节俭质朴得近乎苛刻。至今,他身上仍穿着领子洗得发白的03式旧军装衬衣,以及鞋底磨平又钉上后跟的旧制式皮鞋,随身携带部队发的土黄色旧挎包作为公文包。他用纸张一律写满双面才肯丢掉,还常常积攒火车票和各种商标纸,用其背面作为便笺来记录。一些纸张多余的空白边角,他会裁下来订在一起,挂在桌下,用来随手做记录。尽管个人生活标准低到“精抠细算”,但对国家和亟须帮助的人,陈宜张却毫不吝啬、倾囊相助。2000年,陈宜张捐出浙江大学医学院发给他的全部工资,又和老伴徐仁宝教授凑出了大部分积蓄,前后积累到100万元,在该院设立“徐仁宝—陈宜张奖学金”,奖励家境贫寒的优秀学子。
与陈宜张共事4年的医学院原常务副院长、现浙大副校长罗建红教授对笔者说:“陈宜张院士在浙大医学院工作期间,带出了一个好班子,影响了身边的一大批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他给我们作出很好的表率。他在个人品格、学术修养、为人处世等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标杆,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摘自《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7日05 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20世纪70年代,陈宜张面对没有现成教材的“神经系统电生理学”,他坚持撰写讲义,最终讲义书稿出版后成为该领域国内首部本科教学教材。
B.陈宜张曾经把一位跟随他做实验的讲师当场说哭,这件事看出他性格中的不近人情。
C.作为一位科学家,陈宜张深知实事求是的重要性,所以无论对他的学生,还是对他自己都严格坚持着这一原则。
D.一次某政府部门和一家医药厂商邀请陈宜张对某健脑产品进行鉴定后,因为有关单位没有提前告知他要进行报道,所以他得知后很生气。
E.文章最后一段引用罗建红教授所说的话,能更好地丰富人物形象并增加文章的真实性。
【小题2】“一个科学家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做任何事一定不能弄虚作假,要对事实负责。”这种精神在陈宜张身上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陈宜张身上有着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铮铮风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苏州大学教授、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罗时进日前就乡贤文化的人文道德价值向记者进行了深入阐述。
首先,如何理解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谈乡贤文化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以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在古代,这个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
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第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文化蕴含着怎样的人文道德力量?
浙东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对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到甬上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知识,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的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应该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但如果将其放到昊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江南之地域与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最后,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乡贤文化这种人文道德力量还影响着一方文化和社会风貌。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文物,是乡贤文化的物质遗存。庙祠、故居、碑志等故物,是乡贤生活和思想的实证,其存在就是一种历史叙述。明人李东阳对祭祀乡贤说过一段很有意味的话:“彼生于斯,学于斯,闻其姓名,睹其庙貌,知其非苟祀者,仰慕效法之心其能已于俎簋尸祝之间哉?”就是说,乡贤与自己同生于一方水土,成长于同样的人文环境,如果知其名、晓其事,目睹其庙祀遗貌,崇敬、仰慕、效法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说明,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能产生感召力,形成亲近感,使人见贤思齐。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乡贤文化的建设上,应该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吉光片羽亦当珍惜。
(选自2014年8月光明网《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有改动)
【小题1】下列关于“乡贤”、乡贤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具有为地方所推祟的品学,在乡邑中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死后能人乡贤祠,受春秋致祭的乡邑中人便可称为乡贤。
B.自古以来评价谁是乡贤,谁有资格称为乡贤的标准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
C.乡贤文化从属于地域文化,因此我们在赞誉乡贤文化的时候,也应注意到它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
D.文献、文物、庙祠等故物是乡贤存在过的实证,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都带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B.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和道德高度,便是乡贤文化所蕴含的人文道德力量。
C.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虽然影响较大但都带有乡贤文化的烙印。
D.“闻其姓名,睹其庙貌,知其非苟祀者,仰慕效法之心其能已于俎簋尸祝之间哉?”足见乡贤道德精神的影响力。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乡贤文化是中国社会的产物,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包括要重视乡贤文化并把乡贤文化看作是当今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B.乡贤的道德精祷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就有可能产生感召力,影响一方文化。明人李东阳对祭祀乡贤说过的话便印证了这一点。
C.乡贤文化是一种人文道德力量,要想使其影响一方文化和社会风貌,就应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发挥其传播影响作用。
D.乡贤文化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人文道德力量,以文物、文献等形式影响着一方文化和社会风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是可怕的   佳 桐
无所畏惧,经常被用来描绘英雄。一个顶天立地的勇者,似乎也需有这样的风范。孔夫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德国哲学家康德面对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准则,称自己“愈思考愈觉神奇,内心也愈充满敬畏”。
两位先哲并非先天胆怯,更非后天无知,而恰恰是超越常人的智慧,让他们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所谓敬畏,与一般的畏惧不同,它带着几分特别的敬重。最典型的是宗教徒,对神灵顶礼膜拜,丝毫不敢亵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过去人们眼中的许多神秘现象,都得到了理性的解答。但现代化可去除迷信,却不应去除敬畏;一个人可以不信神,却不能无视神圣的力量。
我们首先应敬畏自然。相比宇宙和自然的无限,人的理性与能力是那么有限,我们对世界的“未知”要远远大于“已知”。敬畏自然,就是承认我们自身的渺小,正视大自然的神圣。我们还应敬畏生命。生命都是神圣的,每个人之于他们的家庭、友人和团队,都是难以割舍的存在。敬畏生命,就是将人的生命摆在首位,而且珍视人的自由选择,维护人的发展机会。对生命的敬畏还应包括和我们一样有心跳、有亲情、有痛感与悲戚的其他生灵。我们同样需要敬畏法律、敬畏规则。法律、规则作为人们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一经确立,就具有不被逾越、不被变通、不被潜规则左右的神圣性。
世间需要敬畏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敬畏历史、敬畏先贤、敬畏百姓、敬畏科学、敬畏正义。对其心存敬畏,不是受金刚怒目、铁棒皮鞭的恐吓,更多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从本质上讲,敬畏与信仰息息相关,没有敬畏之心,就没有信仰之真。当今社会,敬畏已染上浓厚的功利色彩,需不需敬畏,也要先问一声“有没有用”,对自己有用,就烧香拜佛;若不再管用,则立马丢开。因此,最被敬畏的往往是权势与金钱,但这两样东西最易变幻。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当本该虔诚以敬的东西,都可用权换、用钱买时,这个社会即使堆砌出再多的眼前财富,也必定与真正的文明渐行渐远。
怀敬畏心,虽不排除外在约束,但主要源于内心的自律。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有一道底线,这是不应突破的最后屏障,是我们必须敬畏的戒尺。无可否认,这条底线现今对许多人来说已可移动,但只要良知未灭,它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起作用。“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就道德层面,一个人可以不做君子,却不可以做小人;可以不忠言逆耳,却不可以奴颜婢膝;可以不襟怀坦荡,却不可以两面三刀;可以不乐善好施,却不可以为非作歹。心存敬畏,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做人底线的不懈坚守。
一个民族在走向自由、民主、开放的同时,不可没有敬畏。一个无所畏惧的社会,恰恰是最可畏惧的。假如一切都无禁忌,那么一切都可被毁坏、被打砸、被妖魔化,于是什么房子都敢拆,什么古墓都敢挖,什么数据都敢造假,什么决策都敢拍板,什么官司都敢乱判……这个社会将变得肆无忌惮,也势必进入为所欲为的恶性循环。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呼唤敬畏,就是呼唤理性,呼唤良知、呼唤责任。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求,但必须有所忌、有所惧,知晓前行又懂得停步,知晓获取又懂得放弃,由这样的公民支撑起的社会才健康、良性而和谐。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不管人类多聪明,人的认知和智慧都是有限的,这说明了人类应该敬畏生命。
B.埃及“二战”盟军阵亡将士墓碑上的话“对于世界,你只是一个士兵;对于家庭,你是整个世界!”体现了对法则的敬畏。
C.华盛顿将就任美国总统比作“像走向刑场的囚犯”,这说明了总统更应敬畏生命。
D.父母生育了子女,就无权伤害子女的身体和健康,这体现了对法律的敬畏。
【小题2】如何理解“敬畏的功利化,说明社会上普遍无信仰,意味着人们精神世界的荒漠化”?(3分)
【小题3】东汉杨震调任东莱太守,昌邑县令王密前往拜访,私下以金相赠,还称“暮夜无知者”。杨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杨震的行为体现了文中的什么观点?请结合文意进行分析。(3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研究发现 向脑中输入电流可抹去患者痛苦记忆
中新网12月23日电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近期有研究发现,向脑中输入电流可以抹去人们不愉快的记忆。这是科学家在更好地治疗心理创伤、精神疾病和药物成瘾等疾病的研究过程中迈出的又一步。
在一项试验中,科学家首先藉助文字和图片向患者呈现一则令人烦恼的故事。一周之后,科学家会提醒患者回忆这个故事,然后对患者实施电休克治疗(即人们熟知的电击疗法),结果是患者完全忘记了这个痛苦的故事。
荷兰奈梅亨拉德伯德大学神经科学家克勒斯说:效果非常明显,我们在所有受试者中都观察到了这一效果。克勒斯是这篇研究论文的主笔,论文周日发表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
这项试验让人想起《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这部电影,影片中一对感情不和的情侣抹除了彼此的记忆。
科学界多年来也一直在进行相关研究。在暴露疗法中,医生以一种不具威胁性的方式让患者频繁暴露于所恐惧的事物中,帮助他们直面内心的恐惧并逐渐弱化其恐惧反应,这个过程被称作“消退法”。一些研究人员还对抗焦虑药物“心得安”进行试验,希望有朝一日能选择性地筛除人们不想保留的记忆,或是与吸烟、吸毒或情感创伤联系在一起的记忆。
科学家们曾经认为,一段记忆一旦印在脑子里就会永久保存下去而无法更改。过去,治疗焦虑症患者的办法是让他们创造新的记忆以克服恐惧。然而旧的记忆保存不动,并可能随时被重新激发出来。
大约在10年前,科学家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当提醒实验室中的啮齿类动物回忆过去的恐惧场景时,脑中的那段回忆会暂时呈现出不稳定状态。如果不采取措施,那段记忆会再一次稳定下来,并深植于脑中,这一过程被称作“再巩固”。
但如果将某些可以干扰“再巩固”过程的药物直接注射进啮齿动物的脑中,动物的恐惧记忆会被彻底抹除。而且关键在于,其他记忆并没有被抹去。
至于能否对人脑的“再巩固”过程进行干预,则被认为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向人脑中注射药物风险较大。克勒斯和他的同事们找到了一种可以绕开这个问题的办法。
他们的试验对象是39名因患有严重抑郁症而接受电击治疗的患者。在电击治疗中,医生给患者使用肌肉松弛剂和麻醉剂,并让电流通过患者大脑的部分区域,电流可引发疾病短时间突然发作,有助于治疗抑郁症。人们还不清楚这种疗法的原理,一些科学家猜测是电流改变了血流模式或大脑的新陈代谢,还有人相信是电流促使脑部释放出某些可以抗击抑郁症的化学物质。
接受电疗的患者通常都是在试用了各种其他治疗方法均不见效(包括最强力的药物)后转而接受该治疗的。
这项工作还远没有完成。科学家还不清楚这种记忆抹除是暂时还是永久性的。而且,尽管这一技术在抹去简单故事的记忆方面可能有效,但科学家还需要证明它能够让人忘记真实世界中的悲惨经历。
一些研究人员力图研发出较电休克疗法更好的治疗办法,他们正在对“心得安”进行试验,这种药物可抑制一种强化巩固记忆的荷尔蒙的活动。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神经科学家纳德尔希望在明年夏天能够请到约50名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病人参与测试这一药物。
【小题1】多年来,科学家一直在进行抹去痛苦记忆的相关研究。根据文意,这些研究经历了______疗法→新记忆克服法→________疗法等几个阶段,一些研究人员还在研究较电休克更好的疗法。( 4分)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暴露疗法中,医生根据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让患者害怕的事物反复在患者面前出现,帮助他们直面内心的恐惧并逐渐弱化其恐惧反应,从而筛除了他们大脑中不想保留的记忆。
B.一段记忆一旦印在脑子里就会永久保存下去而无法更改,只有让他们创造新的记忆以克服恐惧,才能消除头脑中不愉快的记忆。
C.科学家提醒实验用的啮齿类动物回忆过去的恐惧场景时,脑中的那段回忆会暂时减弱或消失;但是稍后又会再一次稳定下来,并深植于脑中。
D.一些研究人员研发了比电击疗法更好的疗法,他们对一种叫“心得安”的药物进行了试验,抑制了一种荷尔蒙的活动,这种荷尔蒙能强化或巩固记忆。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电击治疗中,医生给患者使用肌肉松弛剂和麻醉剂,并让电流通过患者的大脑,引发疾病短时间突然发作,让抑郁症患者的病理特征凸显,便于医生诊断,从而彻底康复。
B.在电击疗法中,电流改变了血流模式或大脑的新陈代谢,促使脑部释放出某些可以抗击抑郁症的化学物质,使严重的抑郁症患者从此消除痛苦。
C.藉助文字和图片向精神患者或心理患者呈现一则令人烦恼的事情。一周之后提醒他回忆这件事,然后对他实施电击疗法,能让这些患者的病情在一定时间内得到适当的控制。
D.科学家已经证明了电击疗法能够让人忘记真实世界中的悲惨经历,虽然科学家还不清楚这种记忆抹除是暂时还是永久性的,但其效果非常明显,是毋庸置疑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娱乐之王最后的旧式生意人
邵逸夫几乎经历过所有的娱乐世代,也几乎影响了所有的时代:从默片到有声,由黑白到彩色,由时装到古装,由黄梅调到武侠,由电影到电视。
邵逸夫几乎是香港娱乐界最有权力的人,但他很少说话。邵逸夫几乎是对内地最为慷慨的慈善家,几乎每个省的高校里都有他捐助的逸夫楼,但他很少露面。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他几乎年年捐出过亿的资金。他说:“人们都说赚钱难,但懂得将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更难。”
人人都知道邵逸夫精明过人,他看人选片的眼光极准,又懂得与时俱进,什么好卖拍什么。电影时代,他称霸一方;一旦电影式微,他又毫不犹豫地转战电视剧制作。1967年,利孝和、祁德尊、邵逸夫等人成立TVB(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又称香港无线电视),垄断了4/5香港人40年的夜晚生活。TVB的讣告里有一句话用来评价他最为精确:“他以无比的精力和视野,带领无线电视成为香港最大的电视台和全球中文电视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台之一。”
邵逸夫继承了父亲血液里的生意基因,脚踏实地,勤勉过人。18岁时,他就去哥哥的电影公司帮忙。1927年,他跟着三哥邵仁枚跑到南洋开拓电影市场,他们推着流动放映车,跑遍了东南亚的穷乡僻壤。名作家蔡澜回忆,当时他的老板真是个怪人:他不抽烟不喝酒,工作是他最大的嗜好。他每天只睡5个小时,早上5点即起,常常工作至深夜。片子拍得不好就烧掉,“最高纪录,一日看过9部电影”。
“我喜欢做事,这样做人才有乐趣。”他说。他一生不做赔本的买卖,人家问他为何不支持艺术片,只拍赚钱的娱乐片,他正色道:“没人看的戏,就没人得益。所以,我宁愿专门从大家都喜欢的娱乐着手,我是在做生意。”
生意要赚钱,不代表不支持艺术,他捐钱盖了香港艺术中心。他的想法很商业化——如果你中意艺术,你就去艺术中心,不必苛求我拍艺术片。
邵逸夫的公司对待员工是出了名的锱铢必较,他手下的艺人拿的是全世界最低的工资。但邵逸夫会赞助有才华的顾嘉辉去美国留学,做他的担保人,照顾他在香港的家人。邵逸夫态度谦和,对重要的艺人从来都是亲自接待,客客气气地迎来送往,讲究的是买卖不成仁义在,走了的人都念邵老板的好。
“全世界那么多制片人,我不过是其中之一,我不过是幸运一点。”和所有老派的生意人一样,他对于自己的成功没有一丝一毫的自得。他说:“成功,当然要努力苦干,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但是,运气也很重要!”命运鬼使神差让他在地价极为便宜时买下许多荒地,在经济起飞的20世纪80年代,他本可以大赚特赚,但他宁愿让地荒着。他淡然地说:“我不想挣那么多钱,我的钱就算到孙子辈也花不完,挣那么多钱来干什么呢?所以我不做地产生意。”
关于人生,他有许多独特的看法,“我不赌钱,也不想leadA wild life(拥有狂野的人生)。”他将之简单地归结为“不做不正常的事”。他一生最爱的也许就是美女,年轻时他也曾名花簇拥,但从来也不见有什么荒唐的丑闻。他老实承认爱和女明星出街吃饭、跳舞,但他也说:“我风流,但不下流!”他总将方方面面都处理得妥妥当当。对于宽容自己的黄氏夫人,他人前人后称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也不曾亏待跟随他打下江山的红颜知己方小姐,哪怕他90岁了也要跟她正式结婚,给她一个名分。
2011年,邵逸夫以86亿元卖掉他创立的TVB.做完了他人生最后一笔生意。2014年1月7日早上,邵逸夫在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驾鹤西去。他这一生行事周到有致,似乎从没有辜负任何人,也没有一处不合礼仪规范。他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的中国旧式生意人的榜样,拥有几乎完美的一生。
(选自2014年第4期《读者》,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两段概括了邵逸夫的贡献,作者这样写既照应了文章标题,又使读对邵逸夫有个大致了解。
B.邵逸夫是香港娱乐界最有权力的人,也是对内地最为慷慨的慈善家,几乎每个省的高校里都有他捐助的逸夫楼。
C.邵逸夫很精明,他看人选片的眼光极准,又懂得与时俱进,在电影、电视方面从没有失败过,一直称霸一方。
D.邵逸夫的公司对待员工是出了名的苛刻,但从他对顾嘉辉的慷慨资助看,他手下那些拿低工资的艺人是很平庸的。
E.这篇传记写了邵逸夫身为娱乐之王却具有旧式生意人的特点,语言虽很朴实,但传主那可亲可敬可叹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小题2】这篇传记中,作者多处引用邵逸夫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小题3】邵逸夫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小题4】邵逸夫人生经历应给人们许多启示。请结合文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这篇传记给你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