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驯火者”梁思礼
董海望
1929年,父亲梁启超去世时,梁思礼不满5岁。
梁思礼在天津读完高中后,在母亲朋友的帮助下,申请到了美国明尼苏达州嘉尔顿学院的奖学金。母亲变卖了一些家中值钱的物件,尽最大努力凑了400美元给儿子做路费。
梁思礼去美国仅半个月,“珍珠港”事件爆发,美日宣战,从此中美之间的通道被全部切断,他和家人也彻底失联。在美留学8年来,梁思礼从未得到过家人的接济。
为了省钱,他曾裹着大衣在零下40摄氏度的储物室里挨了一夜,险些被冻死,也曾在罐头厂靠着冷冻豌豆熬过了一个暑假。尽管条件艰苦,但仍没有磨灭他心中“工业救国”之梦。为了能够转入著名的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他放弃了嘉尔顿学院优厚的奖学金,改领每月微薄的盟国津贴。
1949年夏,他拿到了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游轮载着第一批在美求学的中国留学生回国,梁思礼便在其中。
归国后,梁思礼面临着极为窘迫的局面:没有资料,没有仪器,没有导弹实物……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在一穷二白中艰难起步。
1956年10月,新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钱学森院长手下的十个室主任之一。风华正茂的梁思礼,奔跑在梦想与火箭齐飞的路上。
但很快,1962年的“东风二号”导弹发射试验,令踌躇满志的梁思礼尝到了失败的痛切。
这枚导弹发射后不久,便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落在距发射点300米的地方。望着炸出来的大坑,在场的航天人泣不成声,梁思礼却一言不发。后来在回忆这一幕时,他说:“我从来不觉得会不行、得收摊了。在我的想象里,就应该做下去,必须做下去,做不下去也要做下去。”
梁思礼的“驯火史”更是一本“失败者之书”。他生命中的67年,都奉献给了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从第一次试射导弹起,一个又一个十年,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可越是“摔”得痛切,父亲梁启超的话便越发透彻真切:“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他感悟出人类心理的“知情意”,其发达圆满的状态就是“智仁勇”,即如孔子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人要想成事,须得有遇事能断的智慧,一不忧成败,二不忧得失。
况且,对于一位“驯火者”来说,失败比成功“贵”得多。正因为历经无数次失败,才有了梁思礼开创的“航天可靠性工程学”。后来,他参与了“长征二号”系列火箭的研制工作,并创造了16次发射全部成功的纪录。
从第一颗原子弹、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新中国航天史上每个阶段的“首次”,经过失败的孕育,都像是梁思礼的孩子。
正因为尝过无数次失败,当他主持发射的洲际导弹横跨南北半球,跨越6个时区,向着预定海域飞去,为碧海染上一些浅绿色时;当看到搜索飞机旋翼逐渐贴近海面,粼粼波浪、碧海、翠绿相映成画时,新中国的航天人才闪着泪花、由衷赞叹这美景:“太美了,太美了,我们成功了!”
航天这一行,梁思礼一做就是67年。
2016年4月14日,梁思礼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总有东西比死亡更久远。”目送他远去的人们说。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梁思礼非常喜欢著名作家萧伯纳的名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人们。”耄耋之年的梁思礼,当起了“80后志愿者”。
(《苟利国家生死以,苍穹大业赤子心》)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回国后的梁思礼在新中国航天事业研究方面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无论是资料、仪器、导弹实物等,什么都没有,由此可见当时新中国航天研究的困境。
B. “风华正茂的梁思礼,奔跑在梦想与火箭齐飞的路上”一句不仅表现了此时梁思礼的年轻有为,也表现了他在研究火箭方面认真刻苦的态度。
C. “总有东西比死亡更久远”指梁思礼在航天研究方面的成就和体现的精神将被人们永远牢记,表现了人们对梁思礼致力于祖国航天事业研究的赞美。
D. 梁思礼十分认同萧伯纳的一句名言,萧伯纳认为人生就要有轰轰烈烈做事情的精神,然后把这种精神传递给下一代,所以梁思礼在耄耋之年还担任志愿者。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梁思礼人生的成功是靠其父梁启超的直接支持实现的。他牢记父亲“一不忧成败,二不忧得失”的教诲,直面失败,最终取得成功。
B. 和嘉尔顿学院丰厚的奖学金相比,普渡大学只发放微薄的盟国津贴,但梁思礼工业救国的理想驱使他做出选择,转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
C.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回国的留美学生,梁思礼投身航天事业后颇受重用,1956年已经成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控制系统研究室副主任。
D. “粼粼波浪、碧海、翠绿相映成画”,这种如诗的语言出现在人物传记中,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又反映出航天人面对成功时的喜悦。
A.从一穷二白起步到踌躇满志研究,从接连不断的失败到“航天可靠性工程学”的创立,梁思礼67年献身航天事业,不愧为中国的“驯火者”。 |
(3)作为我国导弹研究领域杰出的专家之一,梁思礼是如何看待失败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