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在民众中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规约、习俗、精神,其特点是活态的传承与流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地域格局看,多分布于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盛行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各个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如下图:

(摘编自程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材料二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下产生的,如果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这种文化遗产就会渐渐沉寂下去,甚至走向灭绝。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近二三十年来,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等文化生态的变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危机。一些有历史、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村落、村寨遭到破坏,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各种技艺、习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非遗保护命题,本质上是文化传承如何应对自然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挑战。
(摘编自黄永林《“文化生态”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材料三
源自于日常生活事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因此,非遗本体事象的环境生态化非常关键。以淮河流域的“柳编”为例,在过去,淮河流城生态自然化呈现,淮河两岸滩涂之野遍布柳树、荆条、芦苇,淮河上的渔民与两岸乡民自然而然地就地取材,生活用具自然而然地用上了柳编,如席子、馍篓、鱼篓、菜筐、藤椅等等。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淮河两岸逐渐被白色垃圾、水泥工程等侵占,既有的柳编生态环境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再加上现代文明也一度视柳编生活用品为落后苦难生活的象征,柳编也自然而然地被人们弃用。
不仅如此,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还需要考量传统遣产如何走入现代生活并融入到时代群体的血脉里。我们保护和传承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事象,不是停留在保留某种样态上,而是推动其走入到一个动态的发展轨道上去。博物馆式的原样态陈列与展演固然有其历史标本的重要性,但我们的目的是让其生活化和应用化,从而激活其生命,助推其历史重构及时绽放出时代的风采。例如,中国各地的皮影戏,在过去就是早期的动画片,曾对青少年的情商与智商发展,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世代相传的非物化形态的动态保护,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封存式保护,而是活态传承。要在保护好原生态文化生长“原生土壤”的基础上,引导好原生态文化的良性变迁。
(摘编自戎龚停《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生态考量》)
【小题1】下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以活态为传承形式的技艺、经验、规约、习俗、精神的文化积淀。
B.相比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数,第一批和第二批中省份间的非遗项目数的差距大,其中三批项目数最多的都是浙江省。
C.国家级非遗项目数从地域分布来看,不仅南方和北方极不均衡,而且南方的非遗项目数均高于北方的非遗项目数。
D.从地域格局来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程度,与其所属区域的悠久历史、文化盛行以及少数民族的聚居有关。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材料二、材料三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B.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二三十年的沉寂和灭绝,是由于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破坏了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C.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危机,是由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的迅疾改变,影视的普及与流行艺术的影响,外来文化的冲击等因素引起的。
D.淮河流域“柳编”被弃用,一方面是因淮河两岸生态环境受损造成原材料的短缺,一方面是因现代人曾认为它象征落后苦难的生活而不为。
E.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既可以继承其外显的样态,也可以发展其内隐的文化,因此要用封存式保护与动态传承相结合的文化保护方式。
【小题3】怎样才能促进非遗的生态化传承?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4 08:3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配角  聂鑫森

父亲邵伟夫,先是话剧演员,后来又成了电影、电视演员。他的名字很气派,“伟夫”者,伟丈夫之谓也。可惜他一辈子没演过主角,全是很不起眼的配角,虽是剧中有名有姓的人物,也就是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台词,演绎几个小情节而已。他的形象呢,身材矮小,脸窄长如刀,眉粗眼小口阔,演的多是反派人物:黑社会小头目、国民党下级军官、现实生活中的可怜虫……

他的名字是当教师的爷爷起的,爷爷曾对他寄望很高。没想到他读中学时,有一次演一个小话剧的配角,神采飞扬,被动员去读一所中专艺校的话剧班,从此他就很满足地走上了演艺之路。

因为母亲是苗族人,可以生两胎,我下面还有一个妹妹。我叫邵小轩,妹妹叫邵小轮。通俗地说,我是小车子,妹妹是小轮子。我们的名字当然是父亲起的,母亲似乎很欣赏,觉得低调一些反而会有大出息。

母亲在街道居委会当个小干部,人很漂亮。我和妹妹似乎承袭了她的基因,长得都不丑。母亲对于嫁给了父亲,一直深怀悔意,原想会有一个大红大紫的丈夫,不料几十年来波澜不惊。我母亲都不让我们去剧院看父亲的戏;电视上一出现有父亲身影的剧目,她便立即换台。她还嘱咐我们,不要在人前提起父亲是演员。这种守口如瓶的习惯,久而久之造就了我的孤癖性格,在什么场合都沉默寡言。

读初中时,一个男同学悄悄告诉我:“你爸爸的戏演得真好,可惜是个小角色。如果让他演主角,肯定火!”

父亲在家里的时间很少,尤其是进入影视圈后,或是东奔西跑到一个个剧组去找活干,或是找到了活必须随剧组四处游走。每当他一脸倦色回到家里,首先会拿出各种小礼物,送给妈妈、我和妹妹,然后把一叠钞票交给妈妈。

我把男同学的话告诉他,他听了,微微一笑,说:“在一个戏中,只有小人物,没有小角色,这正如社会的分工不同,却都是平等的。主角造气氛,配角助气氛,谁也离不开谁。”

母亲轻轻“哼”了一声,然后下厨房去为父亲做饭菜。

我看见父亲脸上的肌肉抽搐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

我读高中妹妹读初中时,父亲在出外三个月后,回到家里。他这次是在一部《五台山传奇录》的电视连续剧里,演一个貌丑却佛力高深的老方丈的侍者,虽是配角,出场却较多,拿了五万元片酬。他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给妈妈买了一个钻石戒指。

我发现父亲的手腕上绑着纱布,便问:“爸爸,你受伤了?”

他说:“拍最后一场戏时,和一个匪徒交手,从山岩上跌下来,把手跌断了,我咬着牙坚持把戏拍完,导演直夸我敬业哩。”

母亲说:“你也五十出头了,别去折腾了,多在家休息吧。”

他摇了摇头,说:“不!你工资不高,小轩、小轮正读书,将来还要给他们备一份像样的嫁妆。再说,小病小伤在拍戏中是常发生的,别当一回事。”

我和妹妹不由得泪流满面。

后来,我考上了大学,学校就在岳麓山附近。三九严寒的冬天,母亲打电话告诉我,父亲在岳麓山的爱晚亭前拍戏,让我去看看父亲,还嘱咐我最好把自己伪装一下,别让父亲分神出了意外。

漫天大雪,朔风怒吼。我戴上红绒线帽子、大口罩,围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袄,早早地来到爱晚亭前。警戒线外,看热闹的人很多,我使劲地挤站在人丛里。父亲是演一个寻衅闹事的恶霸,样子很丑陋,说话还结巴,然后被一个江湖好汉狠狠地揍了一顿,上衣也被撕破了,痛得在地上翻滚。这场戏前后拍了三遍,导演才打了个响指,大声说:“行了!”

我看见父亲长长地嘘了一口气,然后去卸了装,换上平常穿的旧军大衣。接着,又去忙着搬道具、清扫场地。等忙完了,他靠坐在几个叠起的道具箱旁边,疲倦地打起盹来,手指间还夹着一支燃了一半的香烟……

(本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配角”作为线素,始终贯穿着小说,小说中的几件小事也都是围绕着父亲的“配角身份而展开的。
B.当母亲对父亲职业平等观点表现出不屑时,父亲“脸上的肌肉抽了一下,很痛苦地低下了头”,这里采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形象地揭示出父亲不被母亲理解的内心悲伤与无奈。
C.小说几个人物形象都刻画得很生动,以“父亲”为例,除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外,作者还特别重视描绘父亲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
D.小说中作者借“初中男同学”之口,既赞赏父亲精湛的演技,也隐约透露出父亲一辈子未能出演主角的复杂心理,体现了作者的精妙构思
【小题2】联系全文看,父亲多年坚持演配角的原因有哪些?
【小题3】小说最后在写“漫天大雪,朔风怒吼”天气,“我戴上红绒绒帽子、大口罩,国上羊毛围巾,穿上新买的中长羽绒祆”,早早地去爱晚亭看父亲演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隧 道

符浩勇

铁路通了,火车叫了,筑路工又要转场了。王山忽然想到,应该去看看黄草崖。

黄草崖在西南边陲,山势陡峭,原本没有什么名气,却随着隧道开凿,扬名天下。

雨后的山野,一片朦胧;远方,如黛的群山,更显出深邃和险峻。

王山坐在轮椅上,支开推车人,面对黄草崖隧道里深深远去的铁轨,心海泛潮……

一年前,他作为工程技术专家率领勘探队查看地形,就发现此处地形结构复杂,打通隧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果不其然,在半年前深入掘进中,就遇上了钻挖隧道最忌讳的断层。由于石质偏软,漏水涌泥,各种凶险情况层出不穷。在一次高难度引爆软脆围岩时,他当仁不让,亲临现场操作,却被意外的塌方压残了双腿。

昨天,通车的庆典刚刚开过,洞口边,还残留着燃放鞭炮的纸屑以及装过鲜花的草篓。他听说,筑路工忘情地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他们呐喊、欢呼、拥抱,汗珠和泪水在每个人的脸上流下,喜悦和哭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大山里和蔚蓝的天空中回响……

忽然,一个小男孩童稚的声音冲进他的耳膜:“妈,那叔叔怎么坐那种车?”

“那是叔叔的腿不能走路。”

“他为什么不能走路?”

“叔叔的腿伤残了。”

“那是怎么伤的?”

不知什么时候,路边不远处泊了一辆色泽光亮的奔驰轿车。他循着传过来的声音转过身去,看见一位打扮时尚、颇具姿色的少妇正与一个瘦弱的小男孩比画着交谈。小男孩满脸稚气,阳光打在他脸上,像一个可爱的小天使。

“是为了山野里响起第一声火车穿行的笛声,是为了大山回响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声,为了你还有你妈妈……就是凿挖隧道,引爆软脆围岩而伤残的……”王山在心里大声回答。

“那是叔叔小时候……不听他妈妈的话,像张阿姨家的小毛,乱闯马路,给车撞的﹣﹣”少妇故作嗔怪地回答了小男孩的问话。

看见小男孩一脸的惊慌,王山的心一下子沉入了谷底。他在心里大声地叫冤:我没有不听妈妈的话,我没有乱闯过马路。

王山小时候生活在寂寞的大山里,家里十分穷苦,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是他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他之所以报考桥梁工程,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山里人的命运。

他的假腿不能使劲地跺地了,幸存的手攥成了一团。他向着少妇盯了一眼,少妇没有注意,挪到车边打电话去了。小男孩怯生生地走了过来,他这才松开了拳头。

小男孩问:“叔叔,你的腿不能走路?”

他没有回答,一脸茫然。

小男孩又问:“你的腿不是还好吗?”

他只轻轻一声:“那是假的。”

“小时候,你怎么不好好听妈妈的话呢?……”小男孩满脸遗憾。

他的鼻子一酸:“哦,不……”

“小圆,走,我们走……”少妇打完手机,向小男孩招手。

小男孩清朗地应了一声:“哎一”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倏然,王山的双眸模糊了。

黑暗的隧道无言地伸向远方。洞口边,鞭炮响过了,留下的是碎纸屑;鲜花谢去了,遗落的是空空的草篓……

(选自2018年3期《小说选刊》,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选材巧妙,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的一个小小误会,反映了当下社会的世态人情,举重若轻,发人深思。
B.小说情节曲折,环环相扣。犹如一出戏剧,尺水兴波,展现了“王山”和“少妇”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刻画出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C.小说中“他听说他们呐喊、欢呼、拥抱”和接下来“他在心里大声’回答”,貌似平淡的叙述,其实是在为下文做必要的蓄势和铺垫。
D.面对小孩的询问,王山“没有回答,一脸茫然。”反映了王山此时内心痛苦万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并不是因生气而不愿理睬。
【小题2】小说两次描写隧道洞口边的景象,请结合文本分别分析其作用。
【小题3】你认为小说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同类题3

(题文)阅读下文,回答小题。(9分,每小题3分)
①民众求富,国家求强,“强”的基础也是“富”。这是当今中国最具有社会共识的观念。
②然而,当今已然极大丰富的物质生活并没有给人带来相匹配的充裕感和满足感。贫寒的人不满足,有钱人也时常处于焦虑当中。“富”的意义是什么?富裕在精神生活中有何表现?这些既是价值观建设的课题,也是当今美学思考的新课题。
③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致产生错觉,美好的精神追求似乎高不可攀,臭美的物质追求却显得现实可靠。所以,对于炫富者,人们只能一边鄙弃,一边艳羡。价值观的纠结来自于思想的混淆。以物质和精神来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④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重点应该由数量转为质量,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富贵之美不是花钱买来的,也不是用项目规划“打造”出来的。
⑤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即便游遍全球,也只看到一种风景。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⑥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2月5日)
【小题1】(小题1)下列不能体现“‘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的一项是
A.人心的意象,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宫殿庙宇,把日常的景色转换成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
B.戏剧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举动或神态,饰物皆为假扮,道具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
C.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
D.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炫富”虽举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审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B.用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C.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D.“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B.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C.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D.“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甚是好看。其中,“舟中人两三粒”,文有不通而可爱。它有点像大街上以广招徕的霓虹灯。霓虹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明灭交互。因了那“灭”,使灭后的“明”更明,而反复不停地明明灭灭,色彩不仅愈显斑斓,其忽隐忽显、忽进忽退,且似活了起来。

“舟中人两三粒”不妨试改为“舟中人两三个”,在字面上可谓通矣。或者省去一字,为“舟中人两三”。可通则通了、 简则简了,却成了明而不灭的霓虹灯,虽有光有色,已是平板呆滞、生气全无。“粒”字就字面讲,作为量词用以指“人”,显然不伦不类。然而,在这特定的句式中,这不伦不类反使它飘忽不定,似量词;又似状语,恍兮惚兮,闪闪烁烁,给“两三人”罩上“粒”的影子:瑟缩蜷曲如豆如谷之状,而“渺沧海之一粟”了。

这使我想起了一个幼孩的话。他母亲抱着他看电视,看了一会儿之后,突然挣扎着要走,母亲问他为什么。他一字一顿地大声说:“看——饱——了!”家人齐声哄笑。这“看饱了”与“舟中人两三粒”,何其相似乃尔!

似通非通,实则是在“比喻”上做文章。“非通”是比喻的荒谬的一面;“似通”是比喻的合理的一面,两者相反相成,出乎意料,在于情理之中。

(节选自韩羽《文有不通而可爱》,《文学报》2017年3月16日,有删改)

【小题1】请分别解释文中“以广招徕的霓虹灯”与“明而不灭的霓虹灯”的含意。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看饱了”与“舟中人两三粒”“何其相似乃尔”?
【小题3】《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惹得众人笑翻。根据材料,刘姥姥的话是“文有不通而可爱”吗?为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枪挑紫金冠

李修文

①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②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③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④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⑤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画荻和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⑥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⑦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⑧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接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换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⑨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⑩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微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⑪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⑫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⑬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类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⑭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第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②段中作者“羞愧地离席”,是因为难以忍受缺乏敬畏、胡乱改编新编戏的行为。
B.对白素贞与许仙相逢的一段,体现了中国戏剧表演中的含蓄细腻,作者十分欣赏。
C.叙写《单刀会》时,作者特意交代是以“废弃的运沙船”为舞台,是想突出当下戏班面临的生存困境。
D.那些繁多的戒律是前人根据错误总结出来的,坚硬无情,但只有遵守了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
【小题2】文章写了《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三出戏,请分别概括作者借这三次观看经历所表达的对戏剧艺术的认识。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艺术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