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之下物联化的体现。具体来说,就是以住宅为平台,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面板等终端,对家中的各种设备,如音视频设备、照明系统、窗帘控制、空调控制、安防系统、数字影院系统等进行联网和集中智能控制,从而提升家居舒适度和安全度,并实现环保节能的智能化系统。智能家居概念最早为众人所知,还要追溯到1997年比尔·盖茨的智能豪宅。位于美国西雅图华盛顿湖畔的这座豪宅,利用了众多当时最新的科技手段,每间房都有触摸感应器控制照明、室温、甚至是音乐播放;光线亮度等可以根据环境自动调节;去豪宅做客的人都要佩带电子探针,方便电脑知道他们是谁和身处何处。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据预测,2017-2018年将是国内智能家居产业高速发展期的开始,但截至目前,安装智能家居的家庭不足5%。美国CNET(科技咨讯网)房地产公司曾对美国智能家居体验的联合调查结果显示,超过25%的美国人已经拥有某种智能家居产品。调查发现,91%拥有智能家居设备的人会向其他人推荐,81%的人更愿意购买安装了智能设备的房子,而66%的人表示,如果留下智能家居产品会使房子卖得更快。调查还显示,目前美国年轻人(47%拥有智能家居产品)和孩子不到18岁的父母购买智能家居设备的比例远高于普通美国人。
(摘自《智能家居的现状及未来》)
材料三:   
在发达国家,“老年型家电应有别于一般家电产品”的理念很早就已被提出,这些国家认为老年型家电应当安全、健康、智能、经济;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一系列产品,例如把遥控器上的按健或机体上的旋钮数量尽可能减少,并辅之以醒目易懂的说明和清晰明了的颜色标志等。
但在国内,现在很多厂家在研发产品时,重视了“智能化”和“高科技”,面向的也多是“80后”、“90后”的青年人,却在智能化的具体应用中忽视了“适老化”。厂家如果能从老年人实际需求出发,就能找到智能家电与“适老化”的契合点,不仅能满足老年群体对智能家电的需求,也会开辟更为广阔的市场,从而实现双赢的局面。
目前智能家居行业的适老化趋势还不是很明显,适老化产品在市场上还是稍显空白的一块,然而观察欧美市场,适老化卫浴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迈出了一步,国内要紧跟潮流,结合国内市场特点开发适老化产品。
家居市场适老化产品的开发设计,对家居行业进一步开拓老年市场有重要作用。社会的健康养老观念的流行,也将促进适老化产品市场的发展。
(摘自《智能家居打入老年人市场》)
材料四:   
智能家居发展的阻碍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是缺乏统一标准,第二是操作复杂,第三是成本较高,第四是智能功能不实用,第五是缺乏生态系统支撑。企业在智能家居的发展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那么用户在顾虑什么呢?调查结果如下图:

(腾讯数码《2014年国内智能家居市场发展报告》)
【小题1】下列关于智能家居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居的智能化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得到推广,最典型的是比尔・盖茨的智能豪宅。
B.以住宅为平台的智能家居是在互联网影响之下物联化的体现。
C.虽然国内智能家居产业将开始高速发展,但目前实际安装智能家居的家庭不足5%。
D.据调查,在美国拥有智能设备的房子在房地产销售中更容易得到人们的青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美国年轻人(47%拥有智能家居产品)和孩子购买智能家居设备的比例远高于普通美国人。
B.在发达国家,“老年型家电应有别于一般家电产品”的理念很早就已被提出,并得到实践应用。
C.社会的健康养老观念的流行,将促进适老化产品市场的发展,使智能家居行业朝老年市场发展。
D.企业在智能家居的发展中遇到的高成本、缺乏统一标准的问题,也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
【小题3】根据材料,请就国内智能家居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16 06:46: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摘编自《说“木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歌中遇见“树叶”的时候会简称之为“叶”,可能是因为诗人追求文字洗炼的缘故。
B.要解释为什么“木”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就必须要涉及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的问题。
C.“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它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秋天的树叶。
D.“木”与“树”在概念上的差别不很大,但在艺术形象领域“木”的价值比“树”要更大。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代诗人们受诗句“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影响,都选择用“木叶”来创造出关于秋天的名句。
B.我们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只有用心体会,才能发现隐藏在文字概念背后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C.古诗中“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出现的,因此“树”的概念一直左右“木叶”的形象。
D.诗人如果想要表现夏天树木枝繁叶茂,浓阴密密层层的景象,就不会选用“木”或“木叶”。
【小题3】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选文的论证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经过20年发展,网络文学已日趋成熟,也更被主流文化认可。大批的网文作者,以“精品化”“责任感”取代了“非主流”“民工文学”等标签,网络文学的社会价值不断提升。同时,(     )。
我国网络文学从学习幻想、演义等通俗类型文学作品中_______________,形成了当代______________的故事创作方式。网络文学中的仙侠,、玄幻、古言、穿越等类型,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作者对______________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网络文学作为最直观、最贴近读者的_______________的文艺作品,更应把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灿烂文化继承起来,在现有文化基因上做到“内核有文化,笔下有乾坤”。
到2017年12月,中国手机网络文学用户达3.44亿人,签约作者约68万人。中国IP改编剧在国外热播、一部小说吸引数万乃至数十万读者“追更”的情景已经在全球上演。当下,网络文学运用广博的民族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是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思考与重构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得以彰显、获得尊重的方式之一。
【小题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网络文学的自我驱动性被赋予了更多角色,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功能。
B.网络文学的自我驱动性被赋予了更多角色,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功能。
C.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功能,被网络文学的自我驱动性赋予了更多角色。
D.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功能,因网络文学的自我驱动性而被赋予了更多角色。
【小题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夺胎换骨   卓尔不群   汗牛充栋   下里巴人
B.脱胎换骨   自成机杼   汗牛充栋   曲高和寡
C.夺胎换骨   自成机杼   博大精深   下里巴人
D.脱胎换骨   卓尔不群   博大精深   曲高和寡
【小题3】文中画橫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是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思考与重构的过程,也是使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得以彰显、获得尊重的方式之一。
B.是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思考与重构的过程,也是使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得以彰显、获得尊重的方式之一。
C.是对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思考与重构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得以彰显、获得尊重的方式之一。
D.是中国文化进行系统性挖掘、思考与重构的过程,也是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得以彰显、获得尊重的方式之一。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被誉为“人工智能元年”,关于人工智能即将颠覆人类各种各样工作岗位的预言不绝于耳。人工智能先驱皮埃罗·斯加鲁菲峰在《2017未来媒体报告》中指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写作是未来媒体十大发展趋势之一。
所谓“机器人写新闻”,实际上是一套程序算法,通过垂直领域开放平台的接口或平台授权,机器人可以快速抓取、生成、发布和推送资讯。尤其在证券交易、体育赛事、地震信息等方面,机构网站提供信息接口,机器就可快速抓取而后生成并推送新闻。
(摘编自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
材料二
2017年8月23日下午,钱江晚报新媒体产品发布会在京举行。发布会上,钱江晚报人工智能记者小冰作为主持人,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共同主持了整场活动,妙趣横生的对话和互动吸引了满场观众的目光。
“人工智能+媒体”到底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一直是业界关注的。将智能机器人引入报社工作,钱江晚报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而事实证明,小冰在钱江晚报的媒体转型中承担了多重角色,并产生了出人意料的影响。
2016年9月,钱江晚报从旗下微信矩阵中,挑选了官方微信、杭州吃货、好摄之友共三个账号进行试水,小冰的任务就是在微信公众号后台与网友互动,回复网友的消息。同时,小冰团队为钱江晚报优先开放了测颜值、测关系、读心术等有趣的人工智能小应用,升级了微信号的活动玩法。从此人工智能微信客服上岗——她24小时在线为你解答问题、陪你聊天,同时她自带流量,受年轻人追捧,说话风趣,还偶尔“卖萌”。数据显示,在小冰入驻钱江晚报官方微信后的第一个月,用户留言数量就从过去的2000条左右上至1万多条,粉丝活跃度与黏性大大提升。
小冰作为机器人记者,她的日常工作之一便从全网收集选题。客户端4.2版本发布后,读者可以直接在“浙江24小时”官方网站的小冰专区里,看到全天候不断刷新的新闻卡片。而小冰直接生成的数百篇新闻成品稿件中,又以“预测新闻”为主要亮点。以2017年奥斯卡颁奖礼报道为例,在颁奖礼开始前,小冰就预测出几乎所有小金人的归属,并写成新闻稿件《机器人记者小冰预测:<爱乐之城>获8座小金人》。小冰最终成功预言17座小金人。背后的原理,是小冰将微软研发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全网可用数据,挖掘专家和大众的喜好,并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得出预测结果。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内容进行个性化推荐,已被越来越多用户认可。钱江晚报“浙江24小时”APP在4.2版本中加入了个性化推荐功能,而承担这一任务的,正是机器人小冰。通过手机用户行为数据,客户端能够告诉小冰用户常规的偏好选择、停留时长、阅读文章比例、是否收藏转发、是否在阅读过程中有过评论、收藏、点赞的意愿。小冰自己也会观察,用户是否偏爱阅读某一位记者的稿件,或者在不同稿件的评论中写了什么。基于以上这些,机器人记者小冰完成了文章特征标记和用户画像勾勒,然后去匹配内容和用户。
(摘编自冯怡、张颖《机器人记者能为媒体做些什么——以钱江晚报“记者”小冰为例》)
材料三
图1:2012-2016年中国报纸、杂志、电视、用户到达率(百分比)和接触时长(分钟)变动表

图2:我国RTB(网络广告)市场规模(亿元)

图3:美国报业与谷歌广告收入对比

(摘自腾讯研究院《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业的谢幕与重生》)
材料四
人工智能无法给新闻业带来什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突发新闻事件报道的直接事实可以交给机器来完成。比如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历史情况,体育赛事中的比赛结果、参赛队员、比分情况、以往战绩等,这类信息新闻写作机器人可以通过数据抓取和套用板块快速完成。但是,相对复杂的事实以及事实之间的关联,很难被机器所捕捉和分析,因为这些“有意义脉络的事实”需要现场的调查突破、背景的调查分析。以调查性报道为例,机器无法看到表明事实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无法像调查记者一样找到谁施害、谁造假、谁是复杂事件后的作恶者,机器也无法有效获知事实背后被遮蔽的事实并形成基于多重事实的价值判断。
新闻机器人并不能完全具备人类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只能靠现成的数据、设定的程序和固定的模板记性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制造。机器人能呈现关于事实的信息,却无法深度解释事实,尤其针对那些需要掌握专业知识来进行的分析、运用默会知识来总结的经验、依据社会阅历来进行判断,还要靠人来解决。与机器人写稿相比,人的最大价值在于对事实的判断以及对复杂逻辑关系的推理,这是记者创造性的体现,也是机器人所没有的能力。
(摘编自张志安、刘杰《人工智能与新闻业:技术驱动与价值反思》)
【小题1】下列关于互联网对传统新闻业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6年,电视的日到达率为70.5%,较2012年下降了近13个百分点,日均收看时间也减少了半个多小时,相比报纸和杂志,电视的用户流失量较多。
B.网络广告份额持续走高,新型的网络广告模式不断兴起。我国RTB广告市场规模不断提升,从2012年的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12亿元,发展速度惊人,同比增长率在迅猛增长后,回落也迅速,这反映,广告商对网络广告的重视和依赖在逐年降低。
C.从2012年到2016年报纸、杂志、电视的用户到达率和消费时间双双下滑,传统新闻业正面临用户大量流失的境况。
D.谷歌广告收入在2011年全面超过了美国报业的广告收入,可见,美国报业发展面临着销量下滑的困境。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机器人写新闻”,是机器人通过数据抓取和套用板块快速完成新闻写作。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让机器完成对新闻事件深度的调查。
B.机器人小冰作为人工智能微信客服,24小时在线为用户解答问题、陪用户聊天,同时她自带流量,受大众的追捧。
C.机器人小冰无论是“预测新闻”,还是对新闻内容个性化推荐,都需要网络大数据的支持。
D.人工智能可以带来动态新闻却无法揭示真相,因为真相并非简要事实,而是掩藏在事实背后的复杂事实,因此,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人工智能还无法替代职业记者调查者的角色。
E. 机器人小冰将微软研发的机器学习模型用于全网可用数据,挖掘专家和大众的喜好,并通过不断优化算法的方法,成功预测了2017年奥斯卡奖项所有“小金人”的归属。因此,人工智能预测新闻具有前瞻性和准确性。
【小题3】请结合上述材料,概述人工智能给新闻业带来的变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
宋词中,词人频频以水入词,传情达意,主要是因为水与词的特质相通。
词“以清切婉丽为宗”,水的运用使得这一盛行于秦楼楚馆的文体洗尽铅华,增添了一分清婉、灵动和含蓄。“诗庄词媚”,词较于诗有更多儿女情长、爱恨相思的描写,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突出恋人的柔情和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婉约词主言情,尚含蓄,涓涓细流恰可将那些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即使是豪放词,也宜表达得沉绵深挚。流水恰可进行一种缓冲,使之于豪壮中更显沉咽缠绵、刚柔并济。
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释放。范仲淹的《苏幕遮》由天到地,由黄叶到秋水,接天连地的一江秋水,在带动词人视线移动的同时,更将思乡之情、羁旅之倦吟唱出来。
水的绵绵不断常常带动着忧思情感的传递,水又是没有约束性的,象征着情感的一发不可收。“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去不断,来无际。”(欧阳修《千岁秋》)流水缠绵、源源不绝,激发人绵绵不断的情思,离人的目光、伊人的相思,都可以顺着流水延续千里。流动的水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可以思接千里。
古代交通不便,横亘于前的江河湖海是词人与恋人、友人的阻隔,也是与家乡、亲人的阻隔;同时,水也可以代指无法逾越的抽象意义上的阻碍或心灵隔阂,如故国、亡人、无法企及的爱情、对往昔的追忆等。
山遥水远,音信难托,水的阻隔性令牵挂、思念无法传递,郁结于心,只有将这份怅惘诉诸流水,“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几重山,几重水”(张先《碧牡丹》)。于是,常借助飞翔的大雁、水中的游鱼来逾越流水的阻碍,传递思念,“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晏殊《清平乐》)。
水的流逝还极易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淡烟流水,轻寒漠漠,心思纤密之人生无端闲愁;逝者如川,春秋代序,多愁善感之人感时伤怀,叹流年似水易逝,红颜如花易陨;滚滚江水,淘尽英雄豪杰,淘尽兴衰荣枯,豪放悲悯之人思接千古,叹世易时移,生故国之思。
缪钺《论词》指出,词体的生发因其与自然之境界、人心之情感相应和,文章的体格、意象的选择都折射出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宋代士人经常通过描写开阔澄净的水面、晴朗空明的月色,来映衬自己的高洁人格、旷达胸襟和俊朗风神。在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正是一句“表里俱澄澈”,道出了士大夫的气节一一高洁傲岸、冰清玉洁。与此同时,当文人士子仕途偃蹇、报国无门时,静水流深也恰能抚慰他们失落受伤的心灵。
有宋一朝,一方面士大夫过着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的风雅生活,另一方面,积贫积弱的国情、险恶多变的仕途以及文人柔弱敏感的情思,令他们有着无尽的慨叹,而水,恰以它的特点触发、传递和排遣着这些情思,作为一种独特的媒介频频出现在词作中。宋词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湿润的一卷。
(摘自《思与格:宋词水意象的情感解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让盛行于秦楼楚馆的词得以洗尽铅华,增添了清婉、灵动和含蓄之韵,这得益于“水”这一意象的运用。
B.文人词更侧重内心对恋情的执着与迷惘,借助“水”这一意象,既可突出恋情的纯洁,又显得含蓄蕴藉、缠绵悱恻。
C.水具有流动性和传递性,视线随着流水放射出去,心中百感也随之生发,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情感正是因“水”而生。
D.“涓涓细流”可将要眇之情、凄迷之境娓娓道出,并将其表现得欲露而不露,这很符合婉约词“尚含蓄”的特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水既可代指具体的与恋人、友人、亲人、家乡的阻隔,也可代指抽象意义上无法逾越的心灵隔阂。
B.水的流逝都会引起词人的忧伤与感怀,虽说感怀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总是给人以沉重而悲戚的感受。
C.古代交通不便,山遥水远、音信难托,牵挂、思念难以传递,郁结于心,因此可以逾越流水阻碍的大雁、游鱼就成为词人常用的传递思念的意象。
D.意象的选择,能体现作者的修养和品格,如从“表里俱澄澈”中就能让人感知到张孝祥高洁傲岸的人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水”是宋词中的高频意象之一,“水”的特征暗合了词体清切要眇的特质和宋代士人的高洁情操,也与宋词抒情的特点相通。
B.“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出自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作者借“水”这一意象将感情表达得沉绵深挚。
C.流动的水可以连接两地,贯通两心,分离的人可以以水传情。如“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D.“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和“离思迢迢远,一似长江水”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感的触动、生发、郁结于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红叶归处是秋风
查干
①自古至今,红叶有着无尽的话题。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
②有一年在京郊红螺寺,我真真切切地读到了一片元宝枫叶内心的独白。那正是十月末的一天,天空一片高蓝,远山近岭到处是燃烧的红叶在秋风中静默,使人不由想起禅气这个词。我仰头去读高岩上的一树红叶,猛然,其中一片硕大的从高处安然飘落,不带一丝忧伤,仿佛是一位远游的行僧,在欣欣然归来。枫叶红透,似一袭袈裟,在秋阳下闪着奇异的光芒。我想到了去西天取经的那位高僧,和他的白马。这样的时刻,恰有一声声晚钟从红螺寺高墙里传了出来,像是迎宾曲。叶落归根,就该是这样的氛围。叶落,是一种美好庄严的过程,是一种天律,不可违背,也不可抵触。
③有时,人不如红叶。它们那种面对凛冽秋风时的坦然和睿智,不能不叫人深思。
④在岁月漫漫中,甚至连小小动物都去勇敢地面对生与死。我观察多年,从来没有见到一只自然死亡的鸟。而人类就有些不同,首先想的是长命百岁,甚或万岁。那些帝王将相活着时作威作福,死后也不叫百姓安宁。人是万物之灵,却不知顺从自然规律,一见死神就乱了方寸,这是一种很可悲的心态。
⑤有一年深秋,我们到二郎山深处的喇叭河风景区采风游览,这里天然小路曲曲弯弯,一直沿着山下的河流,伸向旷野和原始。河水清澈,似一条玉液在静静地流。爬上一处高地,远眺近目,夕阳依依,诸峰相衔,山上山下都是斑斓的梦境。金黄和火红,使人目不暇接神魂颠倒。是夜,山月当空。一阵山风拂过,树木花草夺人魂魄的清香,不但醉倒了山客,也引来了一大群高大的水鹿。它们如约而至,来舔喇叭河宾馆为它们准备的硝,离我们只有百米之距,它们仍有些许警觉,但很安静,以它们发蓝的眸子,看着我们。我一时兴起,给这些不速之客唱起一首又一首的蒙古民歌。其中一只,顾不得舔硝,竖耳聆听,同游者笑着说,你终于在这蛮野之地遇上知音了。没错,它一定听懂了我的歌声,并且体会了其中的内涵。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只要人类怀有一腔慈悲之心。
⑥不料,这一天的后半夜猛然间刮起了山风,气势逼人,似排山倒海。我心中起忧,担心红叶的命运,久久不能入睡。晨五时,梦中有了幻听,听到了钟声由远而近,轰然而优雅。我披衣而起,抓起相机便匆匆出得门去,山风有些冷,但安静了许多,俯仰之间,满眼都是落叶,像一地微微挪动的落霞。它们落得安然飘得富有诗意,竟无半点忧伤,躺成了一山的哲思,忧郁的我,却成了多余。惊愕之余,我终于有了一些禅悟。自然万物,原本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人类给自己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读不到事物的本色罢了。
⑦淡淡的山雾中,我站在秋风中的山野,终于明白:人或者说我自己,是弱智者,而非万物之灵。眼下,躺了一山的红红落叶,正在完成一种交接仪式,生与死,在这里只是一个概念而非实质。我有幸列席这样的一次仪式,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一点点高度,并且读到自己灵魂的色泽,也正在由灰变红。
⑧红叶归处是秋风,拥有秋风的万物有福了。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描写枫叶的情景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飘落的红叶的动态和色泽。
B.第④段作者写小小的动物都能勇敢地面对生与死,二人却不知道顺从自然规律,表现了人类面对死亡时心态上的可悲。
C.第⑤段写喇叭河风景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作者以鹿能听懂人的歌声一事,来说明天人合一绝非仅仅是理想。
D.第⑥段描写山风过后满地红叶的情景,“安然”“富有诗意”“没有半点忧伤”等词语从侧面表现了“我”担忧的多余。
【小题2】文章①段说:“每每读到有关红叶的文字,我便心动,不由自已地沉浸于哲理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作者有哪些“哲理的思考”?请分条简要概括。
【小题3】文中作者先称“人是万物之灵”,文末却说人“非万物之灵”。对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述,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