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
①吴作人,安徽泾县人,生于江苏苏州,从师徐悲鸿先生,并参加南国革新运动。在素描、油画、艺术教育方面都造诣甚深,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更是别创一格,自成一家。吴作人是继徐悲鸿之后中国美术界的又一领军人物。
②吴作人于1930年赴欧洲学习,先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后考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王家美术学院白思天院长画室学习。入学第二年,即在全院暑期油画大会考中获金奖和桂冠荣誉。他勤奋学习,掌握了熟练的专业技能,创作了数量可观的油画作品,表现出非凡的艺术才能。
③吴作人在接受了西方现实主义艺术思潮的熏陶之后,很自然地形成尊重自然、以造化为师的艺术信念,力图以加强写实来克服艺术语言日益空泛、概念的厄运。因此,他明确提出:“要到社会中去认识社会,在自然中找自然。是自然之微奥、伟大,纷杂于万象之中而隐没,藉艺人之心再映,方显其美和其力。”
④吴作人首先认为大自然是“微奥、伟大”的,其中存在着“美与力”,这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画家要“创造万象”,必须先“深知造化”“师自然”。自然如同艺术的母亲,只有直接吸吮母亲乳汁才是最富营养的。所以,吴先生后来又比喻说: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但不是做自然的‘孙子’,不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要做人家艺术的‘儿子’。”
⑤吴作人认为,一部极好的录像带,经过几次拷贝,色彩退化,影像失真,距原版已经十万八千里,如果以这样的基础再来“创造”,能有什么出息呢?其作品之低下蹩脚就可想而知了。只有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之源中去汲取营养、获得灵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和克服摹仿因袭、一代不如一代的衰落退化局面。
⑥吴作人诚恳地以自然为师,又坚决反对作自然的奴隶,总是充满活力地进行艺术创造,有所取舍、夸张、变形、变调、加工、提炼。熊猫形象的创造,就是吴作人师造化夺天工艺术观念的具体体现。
⑦为了表现一种稚拙的情趣,吴先生大胆舍去那带着血丝的小红眼睛的真实刻画,把熊猫概括为黑白分明的色块组合。充分体现着形式美的构成原则,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情趣。这样,从生活到艺术,经历了一次质的飞跃。吴先生笔下的熊猫形象,是其创造的一种表现憨厚可爱、稚拙纯朴之美的典型。
⑧为了再创造,为了夺天工,吴先生把中国画关于立意和意境的观念,融入自己艺术创造体系。他说:“中国画主立意,‘贵乎思’,重‘气韵’,讲究‘意在笔先’,说明画家之‘心’,之‘意’、之‘思’、之‘气’,常常成为是否能‘夺天工’的关键因素。通过这些画,你可以听到隐于画后的画家的心曲,感到溢于画外的画家的激情,也可以体会到画家们在艺术劳动中的甘苦。”
⑨吴作人先生师造化、夺天工,力图融诗书画于一体,追求自然美、形式美、意境美、气质美。在现实主义艺术体系内最大限度的发挥艺术家主体的创造意识,把写实与写意、再现与表现结合起来,从而融合了东方与西方的审美情趣,融合了现代与传统艺术的追求。在具象艺术语系抒发得淋漓尽致,出类拔萃。
⑩早在40年代,吴先生就曾预言:“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正是中国新艺术面目孕育的时代,正是在作风与内容上谋新出路的时代,正是要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而这种接受外来影响建立新生命新形式的观念,因敦煌古壁画的启示而更确信。”
⑪自从那时以后,半个世纪过去了,吴作人先生当年“不断在找,不断吸收,不断在试验”的“新的面目”终于逐渐显现了。这种融汇东西古今而创造的新面目,逐渐为现代的中国接受、欣赏,也已经为西方人士所认可和赞扬。
(选编自《江南时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吴作人曾经师从徐悲鸿先生,他在中国画创造方面别创一格,自成一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绘画成就仅次于徐悲鸿的领军人物。
B.作者从吴作人早期在欧洲的学画经历与其作品的关系这一角度,以吴作人一系列画作为例,揭示了他的求学经历对其绘画作品的影响。
C.绘画作品中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创作主张,吴作人笔下的熊猫,可以说是他实践自己创作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
D.吴作人本人40年代主张“尽量吸收外来影响来创造自己”,并“建立新生命新形式”,说明他已经看出中国艺术远不如外来艺术,只有学习外来的才能创新。
E.在创作上,吴作人“不断在找,不断吸收,不断在试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思想,并为中西方人士所接受,欣赏和赞扬。
(2)吴作人是怎样在绘画中实践自己的创作主张的?
(3)怎样理解画横线这句话的深刻含意?
艺术家“应该做大自然的‘儿子’,但不是做自然的‘孙子’,不但不要做自然的‘孙子’,也不要做人家艺术的‘儿子’。”
(4)试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吴作人成功之路给我们哪些人生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26 12:45: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外 婆
李娟
①外婆有个习惯性的小动作,就是吐舌头。通常这一动作会出现在做了错事之后。而她做了错事通常会先掖着瞒着,如打碎了糖罐子,就悄悄把碎片扫一扫,剩糖撮一撮,换个一模一样的罐子装了原样摆着。直到你问她:糖为什么突然少了半罐子?她就吐吐舌头,笑眯眯地坦白。
②金鱼死后,鱼缸一直空在那里,空了很久。有一天却发现鱼缸有些不对劲儿,似乎缩小了许多,端起来左看右看,没错,是瘦了两三寸。逮住外婆一问,果然,是她老人家打碎后又悄悄去市场买回一个。大约是原样大小的有些贵了,便买了小一号的,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呢。当然,被揭穿后,也只吐了一下舌头而已。
③吐舌头的外婆,飞快地把舌头吐一下,“对不起”和“气死你”两种意味水乳交融。而且又吐得那么快,一转眼就神情如故,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了,休想让她为做错的事情多愧疚一丝一毫。
④然后又想到外婆的竹林。
⑤老家不是我的老家,我没有在那里生活过,但想到外婆正是在那里的一间老瓦房生活了近半个世纪,就觉得那实在是一个无比温柔之处。老屋前前后后种着重重竹林,我从坡上下来,一走进竹林,就听到外婆在塌了半边的老屋门口和一群乡下女子说笑。她手持长长的竹竿(后来她用这竹竿为我从橘子树上捅下了许多鲜艳的橘子),站在那里大声揶揄其中一个女邻居,好像是在模仿她夫妻俩之间的什么事,所有人笑得前仰后合,那女人又急又气,抡起巨大的竹扫帚挥打外婆的屁股。我站在半坡竹林里看了一会儿。当外婆和我们一起生活时,我们是否也给过她这样的快乐?那年她八十多岁了,已经离开了我们两年,独自回到乡下的旧居,在仅剩的半间老屋里生活。
⑥我一边大声喊外婆,一边从坡上下来,所有人都回头仰望我来的方向。外婆答应着,意犹未尽地继续数落着那个女人,继续大笑,一边向我迎接过来。我从上往下看到旧屋天井里的青石台阶,看到一根竹管从后山伸向屋檐下的石槽,细细的清泉注满了石槽。世界似乎一开始就如此古老。
⑦从来没想过,离开熟悉的地方会是这么可怕的事情!外婆终究没能老在老家的坟山里。她孤零零地被埋在万里以外的戈壁荒滩中,好像她孤独的、意志坚决的一生仍不曾结束,好像她不得不在死之后还要重新开始一场适应新生活的漫长过程。
⑧之前两天,我急赶慢赶,还是晚了一步。只差了十个钟头。接到噩耗后,我仍然坐在夜班车上继续往家赶,往已经死去了的外婆身边赶。我知道她还在等我。我不能勘破生死,但也能渐渐明白死亡的并不可怕。死亡不是断然的中止,而是对另外一场旅行的试探吧?外婆死前有那么多的强烈的意愿,她挣扎着要活,什么也不愿放弃,挂念着这挂念着那的。然而一旦落气,面容那么安和、轻松。像刚吐完舌头,刚满不在乎地承认了一个错误。
⑨死亡之后那辽阔空旷的安静感,是外婆最后为我所做的事情。以前念小学的时候,很多个清晨我起床一看又是红苕稀饭和酸菜,就赌气不吃,饿着肚子去上学。因为我知道,不一会儿,外婆一定会追到学校来给我捎一只滚烫的红糖馅锅盔……那时我都上六年级了,六年级班设在六楼。八十岁的外婆,怀里揣着烫烫的锅盔,从一楼开始慢慢地爬楼梯,在早自习的书声朗朗中,一阶一阶向上,爬啊爬啊,最后终于出现在六楼我的教室门前……那是我所能体会到的最初的、宽广的安静感……在外婆给我带来的一场又一场安静之中,生命中的恶意一点点消散,渐渐开始澄明懂事起来。今天的我,似乎达到了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勇敢状态,又似乎以后还会更加勇敢。
⑩又想起那次我拎了一只公鸡去乡下看外婆,走过漫长孤独的山路,最后才找到老屋。外婆迎上来对我说:“我很想你,我天天都在想你。”
⑪外婆你不要再想我了,你忘记我吧!忘记这一生里发生过的一切,忘记竹林,忘记小学校的六楼。吐一吐舌头,继续你绵绵无期的命运。外婆,“痛苦”这东西,天生应该用来藏在心底,悲伤天生是要被努力节制的,受到的伤害和欺骗总得去原谅。满不在乎的人不是无情的人……你常常对我说,娟啊,其实你不结婚也是可以的,不生孩子也是可以的。你不要受那些罪了。你妈妈不晓得这些,我晓得的……外婆,现在我才渐渐有些明白了你的意思,虽然我现在还是一团混沌,无可言说,无从解脱。但能想象得到,若自己也能活到九十八岁,仍然清清静静、了无牵挂,其实,也是认认真真对生命负了一场责。最安静与最孤独的成长,也是能使人踏实,自信,强大,善良的。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
【小题1】简要概括文中外婆的特点。
【小题2】第⑥段中的划线句对文章内容表达有什么作用?
【小题3】第⑨段中,“那是我所能体会到的最初的、宽广的安静感”一句表明了“我”怎样的心理状态?请简要分析。
【小题4】探究最后一段中“大不了,吐吐舌头而已……”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是政府与社会携手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治理创新。欧美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BOT(建造—运营—移交)模式,引入私人资本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由消费者支付费用,解决政府资金短缺问题;另一种是PFI(私人融资计划)模式,政府招标私人资本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由政府用公共支出买单,重在提高政府支出效率。近年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其深入发展,外来理论已经越来越难以解释和指导我国的生动实践,西方传统模式在我国出现了水土不服。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进行了复合创新,实现了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实现了实施对象的超越。基础设施以及相关公共服务可分为三类:一是经济型,如道路交通、市政工程等;二是社会型,如养老、教育、文化等;三是环境型,如污染治理、生态建设等。西方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通常以单个项目为主:BOT模式多见于消费者付费的经济型项目,PFI模式多见于政府付费或补贴的社会型和环境型项目。与之相比,我国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通常是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项目,如特色小镇建设就是经济型项目和社会型项目的结合。即使是以某一方面为主导的项目,也常与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捆绑起来开展。例如,北京一些地铁站在建设中将传统的交通建设与棚户区改造有机结合,既优化了周边环境,又实现了轨道交通、机动车交通和人行交通的合理配置。我国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优点在于可以避免社会资本过多关注经济型项目、忽视社会型和环境型项目;相关的项目评估也已逐步超越单纯的经济考量,要求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实现了实施主体的超越。在西方模式中,社会资本通常是以单一主体的形式与政府开展合作。而我国参与合作的社会资本常以联合体形式出现。其中,有的是跨行业跨部门联合,比如园区项目通常包含市政建设、环境保护、文教旅游等多个部门;有的是供应链上下游联合,比如一些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项目常常包括金融、规划、建设、运营等企业;也有的是不同所有制之间的联合。这种采用联合体形式、组建大PPP项目公司的方式,具有重要的治理创新意义。经过正确引导,将可能发展出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混合经济组织,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正在实现实施过程的超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的最终绩效不仅体现在融资和建设环节,而且体现在运营维护环节。相应地,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长期竞争力更多来自于其在运营维护方面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当前,我国参与合作实践的社会资本大多是建造或制造企业,建设施工能力强,但运营维护能力较弱。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未来基础设施建设“硬件”项目将逐步减少,服务运营“软件”项目将成为主导。这对许多以建设施工见长的企业提出了加强服务运营能力的转型要求。可以预见,经过PPP项目的磨炼与考验,这些中国企业将会实现建造业运营化、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实现由“中国建造”“中国制造”向“中国运营”“中国服务”拓展,进而形成新的国际竞争力。

(摘编自2017年08月22日 《 人民日报 》)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需要解决政府资金短缺和提高政府支出效率,欧美政府分别采取了PFI和BOT两种模式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
B.BOT与PFI是欧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最主要的两种模式,在中国应用普遍。
C.中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特别重视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D.鉴于西方模式以单一主体的形式与政府开展合作存在某种缺点,中国复制创新出联合体形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实现了实施对象、实现了实施主体、正在实现实施过程的超越三个层面,阐述了中国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B.文章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为理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我国对这种模式复合创新的问题。
C.对于“实现了实施对象的超越”,文章先交代基础设施以及相关公共服务的类型,并进而阐述西方与中国不同的模式及其各自的优点。
D.为了阐述“正在实现实施过程的超越”的观点,文章采用了举例子论证方式。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西方传统模式在中国不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就可能不会出现对PPP的复合创新并进而对其超越。
B.如果经过正确引导,就会发展出颇具创新意义的混合经济组织,给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注入活力。
C.只有提高运营维护方面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才能让社会资本参与项目长期保持竞争力。
D.经过PPP项目磨炼与考验的某些运营维护能力较弱的中国企业,会形成新的国际竞争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各种媒介、载体,得到了深入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涌现出《汉字英雄》《朗读者》《见字如面》等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原创文化类节目,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是对文化类节目低俗化、轻浮娱乐化倾向的剥离和反拨,对集体无意识和民族情感的唤醒,实现了思想性与观赏性的张力平衡。
然而,传统文化类节目在高歌猛进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其主要表现是对传统文化发掘提升不够,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受众流失严重,收视率下滑。要改变文化类节目的疲态,必须持续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以丰富多样的内容翻新和源源不断的形式出新,满足人们文化生活的需求,主动赢得观众,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从而不断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是一个厚重、芜杂、多元的体系,包含着林林总总的内容,既有佶屈聱牙的疑难词句,也有通俗易懂的人文道理;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需要我们全面了解传统文化,从中发掘能体现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能引起观众兴趣、能与现实生活融合的部分,进一步提炼提升蕴含在其中的真善美,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和主题。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历史性等特点,而电视传播特点是大众化、娱乐化,观众看电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放松而不是接受教育教化。创新文化类节目,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既有传统文化的内核,又有娱乐化的载体形式,还要做好面向大众的通俗化工作。
艺术表达的核心是人,是人性人情,是对人内心世界的艺术观照。《朗读者》《见字如面》两裆节目,就是通过最简单的朗读和读信的方式,唤醒人们内心深处隐藏已久的精神诉求和情感表达,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传统文化类节目要以传统的艺术形式、价值观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内容媒介,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内心世界,深刻讲述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情感诉求,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媒体及社会的人文关怀。
文化类节目要有故事,接地气,让观众融入进来。《朗读者》讲述了濮存昕、柳传志、许渊冲等名人的日常故事。《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是从全国遴选出的100多名诗词爱好者,有青年学生,有乡村教师,有农民,有石油工人,有基层医生,有快递员,这些选手本身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每个人都有一个与古典诗词相遇结缘的故事。通过这些选手和故事,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也使观众产生了代入感。
(摘自2017年11月30日光明网,王伟伟《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新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传统文化借助网络技术,得到创新性发展,形成了一股“传统文化热”的潮流。
B.《汉字英雄》《朗读者》等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核心的、具有创新性的文化类节目。
C.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兴起,消除了文化节目低俗化、娱乐化现象,平衡了思想性与观赏性。
D.传统文化类节目高歌猛进式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使这类节目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疲态。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正面起笔,第②自然段反面相承指出了传统文化类节目内容雷同老套、形式单一等问题。
B.文章以传统文化类节目出现“疲态”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提出推进节目内容形式创新的观点。
C.文章③④⑤⑥段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从四个方面论述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途径方法。
D.文章认为传统文化节目创新,目的是主动赢得观众,逐步提高观众的文化艺术鉴赏水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创作者要提炼提升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将其作为节目表现的题材、主题等。
B.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与大众化、娱乐化有机结合起来,是传统文化类节目创新的重要途径。
C.只要传统文化类节目能将镜头对准人们的心灵世界,就能点燃观众的观赏欲求,表达人文关怀。
D.普通人与古典诗词结缘的故事,能将古典诗词挪移到当下现实,使观众产生代入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语段, 完成小题。
让塑料成为环境之友
①现代生活离不开塑料, 它体轻、防水、价廉, 是包装的首选材料。但众所周知, 生产普通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稳定物质及少量添加剂, 而以这些原料生产的塑料制品不易分解, 给周围环境带来极大的污染。
②据法国蒙彼利埃农业与环境工程小组的专家介绍, 为解决塑料制品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问题, 近年来, 法国科学家和国际同行合作, 一直试图研制和完善各种可生物降解塑料。但就目前而言, 世界各国生产的可生物降解塑料所使用的原料不一, 有的含有纤维素,有的含有淀粉和人造聚合物, 还有的含有亚麻、大麻、椰子壳等天然纤维。然而, 不管怎样, 这些所谓的可生物降解塑料都不能100% 降解, 而且降解程度和降解所需时间均与周围温度、湿度、土质等有直接关系。
③法国专家表示, 他们的研究目标是生产能够完全变成农肥的可降解塑料。但是, 即便如此, 由于这些塑料的成本比普通塑料高出2 到3 倍, 除了用于农业薄膜外, 可生物降解塑料在短期内还不能完全取代普通塑料。这就需要研究经焚烧处理后不对空气造成污染的塑料, 并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④经过多年努力, 目前法国市场上销售和使用的塑料袋基本上是可以焚烧的, 即燃烧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害气体的塑料袋。 甲 为此, 法国各有关部门经常通过各种途径号召人们重复多次使用同一塑料袋。 乙 与此同时, 法国各报刊和新闻媒体也经常刊载和播出一些有关塑料的基本常识, 告诫人们随地乱扔塑料袋的各种危害和塑料回收的重要意义。如法国《费加罗》报最近报道, 法国人每小时平均消耗100 万只塑料袋和大量的农用塑料薄膜。在法国, 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家庭垃圾重量的11% , 体积的30% 。
⑤在法国某著名连锁超市的塑料包装袋上, 醒目地画着一个大灯泡, 上面写着: 请不要随地乱扔此袋; 如果把它放进垃圾箱, 回炉后它产生的能源可以使一只60 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在包装袋的另一侧, 又这样写道: 在我们的商店里, 这个袋子为您提供包装服务;最后, 您可以把它放到垃圾袋里, 让它转化成其它能源。
⑥一个普通塑料袋产生的能源可以供一只60 瓦特的灯泡照明10 分钟!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看见这句话, 恐怕没人再把它随地乱扔。如果再知道塑料垃圾已经占到全法国家庭垃圾体积的30% , 恐怕谁也不会再把还能继续使用的塑料袋轻易随便丢弃。
⑦如今,塑料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法国这种科教结合, 全民动员的方法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选自《科普之友》2011 年第10 期, 有改动)
【小题1】(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 (2) 作者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和举例子等说明方法进行说明; (3) 本文主要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说明文主要有三种: 事物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 科学小品文。本文即是事物说明文。
B.但是, 这些塑料制品体积大, 重量轻, 给焚烧处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这句式话应该插入原文的 乙 处
C.全文简明平实而又条理清楚地说明了塑料污染已经成了法国环境污染中最严重的问题, 而别的国家稍好些。
D.读了本文后, 我们认识到: 日常生活中应该自备购物袋, 尽量少购买和使用新的塑料袋; 少用一次性塑料袋; 增强垃圾分类意识, 将塑料袋加以回收。
【小题3】第③段加点字“完全” 一词能否删去,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