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深化改革和“双创”热潮对人才就业市场的影响加深,一向手捧“铁饭碗”的公务员群体,也渐渐开始将职业发展由以往的体制内融入多元化的就业市场中。对此,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LinkedIn(领英)针对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围绕公务员“下海”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等核心数据进行统计,对公务员群体多元化就业发展趋势做出了观察。领英的数据显示,在2006~2015这十年间,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科员高达53%。以工作年限区分,工作0~3年的公务员占到了37%,工作3~6年的公务员占到了23%。

领英的数据中,公务员跳槽前的职级多以初级为主。其中科员高达53%,科级正职、科级副职分别以18%、13%紧随其后。由此可见,初级公务员更有动力选择跳槽,在更为广阔的职场空间实现自我价值。
在对已经跳槽的公务员群体的追踪中,领英的数据显示,处级干部转型后,在市场化的职业环境中晋升总监及高管的比例最高。同时,正科级干部担任经理、总监的人数较多,而科员多以从事初级职位为主。这一结果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市场化就业环境对于体制内转行职场人的认可和接纳。
(光明网,2016年6月21日)
材料二:
“公考热”曾经席卷全国,而与此同时,智联招聘发布的《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却让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公务员群体。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春季跳槽人群最活跃的竟然是公务员,跳槽数量更比去年增加超三成。公务员“跳槽热”是否真的来临?这是喜还是忧?
其实,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大力反腐,并出台各项规定与禁令,公务员便逐渐地褪去了“光环”,逐步走下了“神坛”。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废除,改革的不断深入,公务员越来越市场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
从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有其“必然性”,这对社会发展与进步是相当有利的,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公务员这个群体,也激活了社会人才市场,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分配,使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当然,公务员“跳槽热”也必然会引发担忧,公务员作为管理者与服务者,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公务员跳槽过于频繁,则有可能对公务员队伍建设造成负面影响,有可能破坏公务员群体的整体性,也有可能降低公务员群体的服务水平,从这个层面来看,公务员跳槽热的到来令人担忧,值得重视。
无论是喜还是忧,公务员跳槽或许离“跳槽热”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公务员开始跳槽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既然发展的是市场经济,就应让市场更多地去决定,更多地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少一些过度的解读,相信最终势必会达到“多赢”的状态。
(人民网,2016年5月27日)
材料三:
近日,智联招聘发布《2016春季人才流动分析报告》。其中令不少人惊诧的是,被认为抱着“铁饭碗”的公务员竟成了跨界跳槽最活跃的白领人群,白领中有三成公务员纷纷转到房地产、金融等行业。
公务员跳槽的原因,主要是追求实现自我价值。不能否认,公务员跳槽有收入待遇降低的因素,但他们这个群体当下所做出的选择,也是对国家改革政策的理解和呼应,也可以说是看到了“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所带来的新机遇。
说到底,社会经济活力的激发,离不开一流的人才参与。现在政府出台的不少新政,正是为了使经济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具活力。面对如此迅猛的发展形势,公务员队伍中自然会有人出来“闯一闯”,而从以往的经验看,他们中最终会有不少成功者。换个角度说,现在有一部分公务员出来创业,也是人才资源的活力释放,对优化人才配置的正向力量不可小视。
(《苏州日报》2016年6月28日)
【小题1】下列针对公务员跳槽流向行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务员跳槽的热门目标行业排列前三位的分别为金融、法律/会计/咨询、政府/社会组织。
B.交通运输和医疗行业由于受到政策限制较多,公务员跳槽时过多地考虑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干,因此这两类行业一般不大被重视。
C.从现阶段来看,由于对于传统“铁饭碗”就业观的颠覆,加强了公务员群体的人才流动和互通。
D.如今的公务员跳槽目标行业与就业大环境中的热门行业高度吻合,这充分说明公务员跳槽群体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
【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而言,材料一客观、准确地报道了当前我国公务员的跳槽情况,专业性最强,而材料二、三是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的评论,略逊一筹。
B.材料三夹叙夹议,不能将报道和评论分开,将个人观点和客观报道混淆,让受众无法客观地看待“公务员跳槽”这一事实。
C.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公务员跳槽后的职业流向和发展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性、确切性,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
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关注到公务员收入待遇降低使他们从体制中跳出来,并选择去热门行业中就业以追求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小题3】材料二与材料三在对待“公务员跳槽”这一现象上有什么分歧?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8-29 04:31: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元代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转折点

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即不难感受到,一直处于正宗主流地位的诗歌散文,到了元代即一下子失掉了无可争议的优势,其黄金时代也一去不复返了。由唐诗、宋词过渡到元曲,人们习惯上接受它们各为“一代之文学”,但事实上前二者与后者之间已经出现了本质的差异。这不仅因为唐诗、宋词特点在“雅”而元曲特点在“俗”,更在于前二者更合乎儒家诗教传统,而且均为抒情短篇,性质和类型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异。元代之后,小说戏曲由过去一直被鄙视、一直处于非正统地位的文体一跃而居于诗文之上,成为时代文学之主流。 元杂剧、明清章回小说、清代戏曲,叙事文体之勃兴不可遏止,戏曲、小说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后半部分的主潮,这也是人们公认的文学史事实。

元代以前,文人们能走的道路只有皓首穷经和献身政治,他们的文学创作完全可以视作这种生活道路的副产品。文学的主体是作家,作家的生存之道是揭开文学秘密的秘密。在此背景下,人们的文学创作信守的是以抒情言志为核心的儒家诗教,《尚书》最早提出“诗言志”。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魏文帝曹丕更将文章看作“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这就把文学创作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高雅政治活动联系起来了。

那时的文人大多从事诗文创作,而一流作家更是那些信守“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训,有志于治国平天下的正统文人。历代帝王或是为了宣扬教化,或是为了附庸风雅,也大多参与了诗文的倡导和创作活动,以至于隋唐以后竟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手段,这些都反过来加强了诗歌散文的正统和主导地位。

其次,我国古典文学的主流在元代以前一直是抒情文学独占鳌头。从性质上看,自《诗经》、《楚辞》、汉赋、五言诗直至唐诗、宋词,这些分别代表不同时代的主流文学无不以短篇抒情形态出现,言志抒情的文艺理论始终左右着不同时代的作家的头脑,以此形成了世界文学史中我国古代文学之独特风貌。这就是人们公认的,西方古典文学以再现社会生活作为创作之准则,而我国古代作家则以表现个人情感作为自己创作的基本原则。当然,这中间也有特殊情况,如先秦历史散文也以叙事为主要手段,但严格地讲,它是历史著作而非文学创作。汉以后作品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以及一些笔记、传奇和话本小说虽具叙事文学之内容和形式,但多系短制,且终未成为时代文学之主流。元朝以前的代表作家,从屈原到陆游,基本上都是这种抒情文学的创造者,可以说,抒情文学吸引了这一漫长时代的整个文人作家群体,这一点直至宋朝灭亡皆未有实质性改变。

当然,雅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它的另一面是俗,即所谓“下里巴人”。在中国古代,以叙事为特征的小说一向被视作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说家言”,戏剧活动甚至不被认为是文学,其演出只是作为“狎弄”的对象——俗得不能再俗了。只是由于其符合人类喜爱轻松快乐的天性,在市井细民及所谓“不求上进、耽于逸乐”的贵族士大夫中仍有一定市场,才能在主流文学之外维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支流而不致中断。总体看,俗文学特别是戏曲在元朝以前一直处于被排斥的地位。如果说小说在我国古代虽然不被重视,但总是“诸子十家”中的一家。那么,戏曲则连这点可怜的地位也没有,表演艺术始终被排斥在文学的殿堂之外。艺人更遭鄙视,男演员称为俳优,充其量作为帝王贵族豢养的消愁解闷的工具,即弄臣而已。女演员更与娼妓无二,可谓卑贱至极。由于此,正统文人(包括才女)避之惟恐不及,遑论涉足!长此以往,古人的思维也娴于抒情而疏于叙事,宏观想象能力和综合能力均有所不足,并形成了恶性循环,加剧了思维方式之偏向。这样,包括小说戏剧在内的叙事文学之不发达也可以理解了。

【小题1】在本文看来,唐诗、宋词与元曲的区别,除了前二者是雅文学而后者为俗文学之外,更在于它们在_________和______ 两个方面均不同。
【小题2】文章认为,元代之前,诗歌散文始终处于正统与主导地位,深层原因在于
A.元代之前,文人们除了读经做官的正途,难有其他生存之道。
B.元代之前,文人信守的是以“抒情言志”为核心的儒家诗教。
C.元代之前,帝王们大多热衷于参与诗文的倡导和创作活动,甚至将其作为选拔官员的手段,这些都强化了诗歌散文的正统和主导地位。
D.元代之前,文人认为诗歌散文是与“修齐治平”联系在一起的高雅活动,而叙事文学难登大雅之堂。
【小题3】下列说法符合文章内容的两项是
A.我国古代文学以元代为分界线,前段是散文诗歌占据主导,而后段则以小说戏曲为主流。
B.西方小说戏剧等以再现生活为准则的叙事文学起源早而且成就高,我国古代叙事文学的发展则相对滞后,且成就低下。
C.由于历史文化的原因,元代之前的作家们普遍忽视甚至蔑视叙事文学的创作,致使元代之前的叙事文学在文学史上成为空白。
D.相比散文诗歌创作,长篇叙事文学的创作需要作家具备更好的宏观想象能力与综合能力。
E.在本文看来,俗文学虽然被统治者百般压制,但因其投合了底层劳苦大众追求快乐的本性,依然能够像草根一样顽强的生存下来。
F.元代之前,戏曲虽然也算是文学,但其地位甚至不如小说,在统治者看来,戏曲家如同俳优与娼妓。
【小题4】结合本册教材中的课文《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内容,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小说起源于神话传说,这一点与世界各国的小说略有不同。
B.小说在古典文学中属于俗文学的范畴,它的发展与民间艺术如“说话”等密切相关,这也是章回体小说产生的基本原因。
C.鲁迅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略》给中国古代小说的历史做了言简意赅的总结。
D.史传文学对古典小说的影响很深,这也是形成我国古典小说的民族特色的重要原因。
【小题5】细读文本,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原文中的意思。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之事父,远之事君。
历代帝王或是为了宣扬教化,或是为了附庸风雅,也大多参与了诗文的倡导和创作活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讲究
孙春平
大学新生入学,302室住进八位女生。当晚,各位报了生日,便有了从大姐到八妹的排序,尽管都是同庚。
不久,大姐王玲的老爸来看女儿,搬进了一个水果箱。打开,便有十六个硕大红艳的苹果摆在了桌面上,每个足有半斤重,且个头儿极齐整。王玲抢着把苹果一字摆开,再让大家看,众姐妹更奇得闭不上眼了。原来每个苹果上还有一个字,合在一起是:“八人团结紧紧的,试看天下能怎的!”之后便笑,一幢楼都能听到八姐妹的笑声。王玲得意地告诉大家,说家里承包了果园,入夏时她老爸就让果农选出十六个苹果,并在每个苹果的阳面贴上一个字或标点符号,秋阳照,霜露打,便有了这般效果。这是老爸早就备下的对女儿考上大学的贺礼。五妹张燕是辽宁铁岭来的,跟赵本山是老乡,故意学着那个笑星的语气对王玲老爸说:“哎哟妈呀王叔,您老可真讲究啊!”众人再大笑,“讲究”从此便成了302室的专用词语,整天挂在了八姐妹的嘴上。
第二个来“讲究”的是三姐吴霞的妈妈,带来了八件针织衫,穿在八姐妹身上都合体不说,而且八件八个颜色,八人一齐走出去,便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效果。吴霞说,妈妈在针织厂当厂长,这点儿讲究,小菜一碟。
年底的时候,二姐李韵的家里来了“钦差”,是爸爸单位的秘书,坐着小轿车,送给大家的礼物是每人一个皮挎包。女孩子挎在肩上,可装化妆品,也可装书本文具,款式新颖却不张扬,做工选料都极精致,只是都是清一色的棕色。但细看,就发现了“讲究”也是非比寻常,原来每只挎包盖面上都压印了一朵花,或腊梅或秋菊等,八花绽放,各不相同。李韵故作不屑,说一定又是年底开什么会了,哼,我爸就会假公济私。
每有家长来,并带来讲究的食品或礼物的时候,默不作声静坐一旁的是七妹赵小穗。别人喊着笑着接礼物,她则总是往后躲,直到最后才羞涩一笑,走上前去。所以,分到她手上的苹果,便只剩了两个标点符号,落到她肩上的挎包则印着扶桑花。有人说扶桑的老家在日本,又叫断头花,那个桑与伤同音,不吉利,便都躲着不拿它。每次,在姐妹们的笑语喧哗中,默声不语的赵小穗总是很快将一杯沏好的热茶送到客人身边,并递上一个热毛巾。平日里,寝室里的热水几乎都是赵小穗打,扫地擦桌也是她干得多,大家对她的勤谨似乎已习以为常。大家还知道她的家在山区乡下,穷,没手机,连电话都很少往家打,便没把她的那一份“讲究”挂在心上。
一学期很快过去,放寒假了。众姐妹兴高采烈再聚一起的时候,已有了春天的气息。那一晚,赵小穗打开旅行袋,在每人床头放了一小塑料袋葵花子,说:“大家尝尝我们家乡的东西,是我妈我爸自己种的,没用一点儿农药和化肥,百分之百的绿色食品。”
葵花子平常,可赵小穗送给大家的就不平常了,是剥了皮的仁儿。一颗颗那么饱满,那么均匀,熟得正是火候而又没一颗裂碎,满屋里立时溢满别样的焦香。
李韵拈起一颗在眼前看,说:“葵花子嘛,要的就是嗑时那份情趣,怎么还剥了?是机器剥的吧?”
赵小穗说:“我爸说,大家功课都挺忙,嗑完还要打扫瓜子皮,就一颗颗替大家剥了。不过请放心,每次剥之前,我爸都仔细洗过手,比闹‘非典’时洗手过程都规范严格呢。”
王玲先发出了惊叹:“我的天!每人一袋,足有一斤多,八个人就是十来斤。这可都是仁儿呀,那得剥多少?你爸不干别的活儿啦?”
赵小穗的目光暗下来,低声说:“前年,为采石场排哑炮时,我爸被炸伤了。他出不了屋子了,地里的活儿都是我妈干……”
吴霞问:“大叔伤在哪儿?”
赵小穗说:“两条腿都被炸没了,胳膊……也只剩了一条。”
寝室里一下静下来,姐妹们眼里都噙了泪花。一条胳膊一只手的人啊,蜷在炕上,而且那不是剥,而是捏,一颗,一颗,又一颗……
张燕再没了笑星般的幽默,她哑着嗓子说:“小穗,你不应该让大叔……这么讲究……”
赵小穗喃喃地说:“我给家里写信,讲了咱们寝室的故事。我爸说,别人家的姑娘是爸妈的心肝儿,我家的闺女也是爹娘的宝贝……”
那一夜,爱说爱笑的姐妹们都不再说话,寝室里静静的,久久弥漫着葵花子的焦香。直到夜很深的时候,王玲才在黑暗中说:“我是大姐,提个建议,往后,都别让父母再为咱们讲究了,行吗?”
【小题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八包剥了壳的葵花子是小说中最为感人的一个细节,这礼物的实际价值不怎么贵重,但从寄寓父女情的角度来看,却显得最为讲究。
B.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既有礼物与礼物的对比,也有人物与人物的对比,还有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
C.小说通过李韵的爸爸让秘书坐着小轿车送皮挎包这一情节,批判了某些政府官员滥用职权、假公济私的不正之风,突出了主题。
D.有字的苹果、鲜艳的针织衫、时髦的皮挎包都很“讲究”,但作者却没有太过细致地描述,这都是为了凸显赵小穗父亲的葵花子作铺垫。
【小题2】小说以“讲究”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讲究”的含义及其作用。
【小题3】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画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 它 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D.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内心的孤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园林内涵上来讲中国传统园林是艺术创造过程中的集大成者,它体现了造园之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造园艺术水平体现于当时在文化上占支配地位的人们的理想和他们的审美上。而中国古代造园主体往往又是文人这一特殊阶层,因为他们既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也具有完善的审美能力,他们或多或少的参与到造园活动之中来,在历朝历代的私人园林营造中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即使是皇家园林也从宋代开始在审美取向和思想上向文人化转变。传统园林设计作为一个艺术门类与文人的绘画、书法、诗文有着共同的渊源,它们是一个艺术融合的共同体,都是源自中国式乌托邦的理想。因此,中国文人在书画诗文中所表现出的审美和情感有助于人们领会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神。

一方面,中国山水绘画和传统园林自古以来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论是以园入画还是以画入园,这其中都承载着文人试图将自然景观带回现实居住环境中的理念。绘画中将三维的现实山水带入二维平面靠的是“虛”“实”关系的恰当经营。古代文人将这种“虛”“实”关系用之于园林,打破原有空间边界制造出通往新空间的可能。例如,假山植物的设置似乎阻挡了下一个空间,但其透、漏的特质却又在暗示通往下一个空间的可能,另一方面,书法艺术不仅仅是点线的集合,而是通过连续、曲折的线条关系表现汉字的线性之美。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几何式的园林有所区別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这种曲折的线性美,园路曲折蜿蜒自然断续,沿途设立亭桥楼阁等景观节点以园路的流动指引观者浏览方向,将园林的欣赏带入书法的线条美当中。此外,中国古代诗文对园林样式的直接描写不胜枚举,但诗文传达的意境和文人的思想境界却比其作为园林的描绘手段更为重要,因为通过诗文传达的意境内涵比其他艺术形式更为明晰,对于文人内心世界窥探也更为准确。古代文人深受儒、道、佛三家学说影响,他们往往崇尚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在动荡的政治局势下受隐逸思想的影响选择逃避现实。他们所建的园林既是平衡心中愤懑的避难所也是穷则独善其身的归隐处,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因厌恶官场倾轧,辞官后修建辋川别业,园中亭台楼榭山水溪流的设计思想均与其在《辋川别业》一诗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相同。

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本质上都是古代文人的审美的体现。古代文人这种对自然认识和改造的方式历经千年传承,却在现代功利化的造园浪潮中显得越来越卑微,人们更多的把它看作一种静态的历史物。今日对传统园林和文人审美的回溯并不是盲目拟古和否定现实,而是借古代文人的造园活动对今天的景观学和建筑学实践起到批判性的启发作用。

摘编自钱坤《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文人审美刍议》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园林体现了文人的情趣与追求,历代各类园林的营造均表现出文人的审美取向。
B.传统园林设计与文人的诗、书、画渊源深厚,其所组成的艺术共同体表现出中国式的理想。
C.传统园林借鉴绘画中“虚”与“实”的关系运用,体现了将自然景观带回现实居所的理念。
D.西方几何式园林往往不具备中国书法艺术般的曲折的线性美,与中国传统园林存在差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阐释中国古代园林营造主体多是文人,为文章论证文人审美对传统园林的影响提供了前提。
B.第二段以园林设计中假山植物的设置效果为例,论证自古以来园林设计与文人绘画有着紧密的联系。
C.文章主要从文人绘画、书法与诗文三个角度展开,阐述文人审美在中国传统园林营造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论证的核心在于中国传统诗、书、画对园林的作用,进而批判了当下社会功利化的造园现象。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文人理想境界与审美水平越高,那么他们生活的时代营造出的园林的艺术水平也相应会越高。
B.我们通过领会文人绘画的审美与情感,比通过文人书法与诗文来领会中国传统园林的精神更容易。
C.中国古代文人越注重园林营造,受儒、释、道三家学说的影响就越深刻,对现实不满的程度就越深。
D.我们对传统园林和文人审美的研究应与时俱进,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景观学和建筑学实践的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小题。

女儿的遗产

那一晚,女儿仅吃了小半碗饭,就放下筷子说:“妈,我有点不舒服,想躺一会,你吃完先走吧。碗筷等会我来收拾。”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等我收完夜市回来,看到碗筷和剩菜还在桌上摆着,才想到女儿可能出事了。

我推开她的房门,看见她在床上躺着,满脸通红,我上去摸了摸她的额头,吓了一大跳,她的额头烫得像一团炭火,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似乎睁开都很吃力。

我将女儿抱了起来,说:“孩子,你发烧了,我们得去看医生。”但她却从我的怀中挣脱下来,说:“不用了,可能是感冒了,睡上一觉明天就会好的,妈,你去把碗洗了吧。”她的声音虚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我知道她是在敷衍我,因为一去医院就意味着花钱,她怕。

“不行,得赶紧去医院!”我果断地说,然后来到屋里开始找钱,尽可能地找。当我把所有能找到的钱连同刚从夜市上挣来的散币堆在床上清点时,心里十分酸楚。

“妈,真的不用去医院,我明天就会好的……”我扭头看见女儿已靠在我的房门上,她显然已看到了我刚才的窘态,她穿得很单薄。

“快去穿上衣服,我们马上打的去!”我胡乱地将钱塞在口袋里,搀着女儿的手说。

“不,你蹬三轮车去,医院反正又不远。”女儿说着就挣脱了我的手,踉跄地走向锁在院子里的三轮车。当我蹬着小三轮在寂静的街上急驶时,身后传来她微弱的呻吟声,以前我还从来没有听见她这么哼哼过,我有点怕了。3年前,丈夫身患绝症离我而去,接下来我又下岗失业,于是只得蹬着三轮车出摊赶夜市。那一年女儿还很小。也正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发现她忽然长大了,开始真正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赶到医院挂上急诊,接下来是检查、肌注、物理降温,忙碌了一阵后,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松了一口气。值班医生告诉我,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的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上班后做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

我的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我感到了疲倦。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的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

“别瞎想,你肯定不是。”

“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你记住了,我家里床头柜的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儿藏有一个布袋,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的一些钱,留给你……”

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的鼻腔,我的眼睛湿了。我抓住了女儿的手,“孩子,你不会有事,因为有妈妈在。无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要在一起勇敢地活下去,孩子,你记住了啊!”

女儿怔住了,她异样地、静静地望着我……好一会儿,我感觉到她抓住我的那只手有了力度,她攥住了我的三根手指头,紧紧地攥住,两颗晶莹的泪珠,从她的眼角滚落而下。

待女儿睡着时,东方已经透亮。我来到门外,我想透口气,突然就蹲在地上号啕大哭。打丈夫去世后,多少年没有哭过了,此刻才体会到了一个无助女人动情时的哭,会是那么可怜。

第二天上午,女儿做了脑脊液检查,显示正常。接着又做了胸片检查,确诊得的是一般性肺炎。医生说不要紧,住院两三天就可以出院。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女儿时,她一下子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我们都哭了。

回去后,我偷偷打开了女儿的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袋,里面是13元钱,全是角票。眼泪再一次从我的眼角滑下来。

事情已经过去三年多了,现在,女儿已经成了一名军医大学的学生。高考时,她的分数可以进北大清华,但她的第一志愿却是这所同样令人垂慕的军医大。用她的话说是不用交钱还管吃管穿,能免去妈妈的负担。

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那只布袋,那是她曾经郑重留给我的“遗产”——13元。这只布袋,记录的是我们母女间那段相依为命、刻骨铭心的经历。

【小题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所叙述的故事。
【小题2】文章以“女儿的遗产”为题,又在文中反复三次出现,有什么深刻含义?
【小题3】阅读下面描写女儿神态、动作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分析她当时的心理
(1)她的声音微弱,但还是强睁着眼,冲我笑了笑。
(2)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的脖子,搂得很紧。
【小题4】从文中女儿身上,我们感受到那些可贵的精神品质?身为人子的我们该如何对待生命,对待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