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国开展网上政务服务,在简政放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并规范政府行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简政放权意识仍需加强,信息共享尚不充分,全流程办理尚未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解决措施主要有立足民意,推进简政放权进程。各部门应利用互联网平台,对简政放权设计方案广泛征求民意,以确保公共政策真正立足于人民需求,政务服务资源真正便民利民。加强信息共享,构建全国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让百姓少跑路,信息多跑路。加快制定简政放权相关事项,支持各级政府整合服务资源,面向企业和公众提供一体化政务服务,促进公共行政从独立办事向协同治理转变。创新全流程办理环境,围绕基本政务服务涵盖的教育、就业、医疗等群众基本权益,确定全流程办理中涉及的简政放权事项,清除多余的前置审批、评估认证和层次环节,对于较复杂的审批事项,应站在方便申办者的角度,重新设计审批流程。充分利用新兴互联网技术,抓住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把更多人カ物力財力投向核心技术研发。
(摘编自2017年6月29日“中国政府网”)
材料二:
政府网上回应的及时度、准确性和舒适度,正是在线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
现实生活中,群众在网上问询的困惑远没有技术解决。繁复拗口的解释条文、叠床架屋的网站架构、一头雾水的部门设置,都是拦在群众和回复之间的“拦路老”。
打通网上问询渠道的命门在互动。回应、互动的过程本就是听民意、汇民智的过程,“信息多跑路”的同时,更应该“回应多跑路”,把百姓过去得上实体大厅才能获得的问答体验巧妙地搬上网。信息、数据、办事与互动都是网上政务服务的几大要素,只有打通形成合力,オ能提供更为优质的网上服务,长远来看,打通“互动命门”还需要智能问答平台与在线人工服务两手抓。各级各地区政务服务平台要根据具体情况,整合热线、问政、访谈、信箱等网上服务互动资源,建立网上服务问答库。不仅提供24小时在线的智能问答,题库里没有的问题还要提供有效的人工热线,保证群众不论从哪个渠道都能得到权威、一致、有用的答复。
(摘编自2017年7月27日《人民日报》)
材料三:
有些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与政府门户网站不统一,平台与各政府部门以及各部门间也存在
信息与入口的不统一,政务信息共享遇堵。造成此类现象的原因,一是某些地方部门存在多套业务办理系统同时运行情况:二是多个管理部门间统筹协调不够;三是政务服务事项缺乏统一标准,比如事项名称、提交信息等。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要可用、实用。据统计,18%的平台存在分类不合理现象。出现题文不符等问题,部分原因在于政府部门的服务提供者未能仔细研究群众办事时的真实场澋,导致无法有效地组织和呈现办事服务事项的内容。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应打造向导式服务,需要内容准确、指南详细。目前仍有33%的服务事项未明确办理时限、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要素、25%的服务事项办理流程表述不清晰,55%办理材料格式要求不明确,41%未提供办事表格下载。
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应提供站内搜索、在线注册、咨询互动等功能。目前仍有22%的平台搜索功能不可用。尽管有87%的平台咨询投诉渠道真实有效,但回复不及时的情况仍然存在,38%的平台对用户咨询问题超过5个工作日未作答复。
提升政务服务效果,政府部门不妨向电商平台学习,树立用户思维,不仅是在“形”上提供基本的在线办理功能,更要在“神”上做到按用户角度考虑问题,对用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实现精细化满足。政务服务平台应增加对手机APP、微信等功能的完善,对特定服务事项应增加外文或少民族语言本。
(摘编自2017年11月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开展网上政务服务,收到了促进政务公开、简化审批流程、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并规范政府行为的良好效果。
B.简政放权意识仍需加强,信息共享尚不充分,全流程办理尚未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都是目前各地网政服务中或多或少存在的不足。
C.各部门的简政放权设计方案应通过互联网平台广泛征求民意,确保公共政策真正立足于人民需求。
D.创新优化全流程办理环境,是指明确简政放权事项,减少多余的前置审批、评估认证和层次环节,站在便民的角度简化较复杂的审批事项的流程。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政府网上回应与群众需要之间的“拦路虎”主要有繁杂拗口的解释条文、交叉重叠的网站架构、让人晕头转向摸不清方向的部门设置等。
B.“信息多跑路”的同时,更应该“回应多跑路”,网上政务要让百姓在网上咨询中体验到过去那种在实体大厅办事问答的情境。
C.只有将信息、数据、办事与互动这几种网上政务服务要素打通并形成合力,オ能为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网上服务。
D.打通网上问询渠道的命门在互动,抓好智能问答平台与在线人工服务两方面工作就可以有效实施政府职能部门与群众之间的互动。
E. 网上政务打造向导式服务,应该明确服务事项的各项内容,包括办理时限、收费标准、联系方式、材料格式要求、办事表格。
【小题3】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说一说如何进一步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06 07:18: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网络文学自1998年发轫,于今已走过二十载。从被视作“一群年轻人写着玩儿”,到如今拥有超过1300万注册写作者、发表作品1600余万种、读者超过3。78亿人的文学样式,中国网络文学这二十年不仅有文学意义,更在文化与社会意义上成为广泛的研究对象。

网络文学在一定意义上是青年人的文学,值得热情关注,应当充分重视。网络文学兴起的背后是70年代乃至8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以及90年代出生的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有人甚至将网络文学形容为“时代新文化运动的先声”,网络文学的兴起能够“吹响新文明的号角”。

网络文学需要健康说理、鞭辟入里的网络文艺批评.网络上关于网络文学的“e批评”十分热闹,这种“e批评”是指在网上非常普遍的、任何网民都可以发布的评论。与“e批评”相比,网上文艺理论、文艺批评还相当薄弱,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的声音几乎没有。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学识渊深、学理讲究的文艺评论家投身其中,对这一现象及作品认真评说。

著作权问题是关系到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个难点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度保护网上版权会阻碍国内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文网络信息资源还处于匮乏的阶段,现有作品的数字化也是促进我国科技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任务。

网络写手的生存环境差——签约率极低.写手签约获得收益的情况如同古老的金字塔,位于顶端的人是少数,能获得大众认可,能够有作品出版的人数更是少之又少.在金字塔的底层,上传字数与收入不成比例,大量网络文学作品的作者,无任何回报,也没有签约。

大体而言,网络文学处在自发、随意的创始过程中,还难以与传统的纸质文学相抗衡,许多作品还相当幼稚.但不少网络文学作者认为,当网络成为人们更习惯和熟悉的媒体时,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流通的重要方式.跨入电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在中国主流文坛依旧如空气般,存在却透明.鲁迅文学奖上网络文学全军覆没,作为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新变化是,网络小说可参评,但必须已经落地出书、且出全,按照这一规则,还未收尾的热门网络小说《盗墓笔记》未能入选,参评作品中,仅有《巴山旧事》和《办公室风声》两部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小说入围.

步入新时代的网络文学,该坚持怎样的创作方向才能走得更稳、更长远?一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只有正能量的作品才能立得住,作家才能走得远.今天的网络文学不再是“赤脚奔跑的孩子”,而是备受关注的“有为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一部分,网络上的创作既要遵循文学规律和网络特点,又要坚持这个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二是创作者需多一点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特别是已经成名了的网络作家,应该静下心来写点能让人记得住、留得下的作品,拒绝浮躁,抵制诱惑,追求长线效益而不是短期变现,怀着对网络文学的敬畏之心来从事创作。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网络文学走过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从被视作“一群年轻人写着玩儿”的文学到成为文化与社会意义上广泛的研究对象,说明网络文学已演变为主流文学。
B.青年作家和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迅速成长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就是年轻人的文学,值得热情关注,应当充分重视。
C.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需要一大批文艺评论家投身其中,来纠正热闹但肤浅的“e批评”。
D.新时代的网络文学要求创作者要拒绝浮躁、抵制诱惑,多一些工匠精神和精品意识,怀着敬畏之心进行创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就网络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网络批评、著作权、作者生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B.文章第3段为阐述网络文艺批评的健康发展,将“e批评”和学院式、学理式的文艺批评进行了对比论证,指出需要大力发展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来取代“e批评”。
C.文章立论的基础是网络文学已走过二十载,如今拥有超过1300万注册写作者、发表作品1600余万种、读者超过3.78亿人。
D.文章第6段举《盗墓笔记》的例子意在说明由于规则所限,许多优秀的网络小说本可以参加各文学奖的评选而未能实现。
【小题3】结合材料,分析网络文学难以与传统的纸质文学抗衡的原因。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大禹治水到诺亚方舟看中西文化差异古老的文明是从人类与洪水的斗争开始的。无论是我国的大禹治水传说还是西方诺亚方舟故事,都说明了在远古洪荒时代已经开始了与洪水抗争的事实。两个故事在东西方千古流传,积淀了各自的文明,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演绎了多彩的文化世界。。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诺亚靠神的启示,借方舟开避了神降给人们的灾难,而大禹则把洪水看作自然现象,带领人民一起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诺亚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恶提供了先例,而大禹留给人类的却是与自然界和谐与斗争的思考。在中国,一般把宇宙的起源和发展视为一种健动不息的自然过程,而人则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也就是“天人合一”。正是这种宇宙观,使大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堵”而“疏”,使我们的人民在治水斗争中凝聚一起,形成了一个伟大的民族,造就了一种古老的东方文明。而在西方,却试图为宇宙寻找一个不变的绝对存在,并从这种绝对存在出发规定万事万物的基本性质。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犹太—基督教神学,就把上帝作为时间和万物的创造者,是上帝拯救了诺亚,从而演绎了西方文明。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核心———稳健和激进、娴静和跃动、综合和分析的差异。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种突破原有平衡取得新的跃进和突变,是西方文化的突出特征。因而在哲学上表现为充满躁动和遐思,而在思维方式上则表现为片面的掘进,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一分为二,同中求异。上帝不用做整体思考,仅执一端就可以让人类重新繁衍,哲学家、思想家仅围绕一个着眼点,便可寻根究底地铸造自己的理论大厦,形成自己的学派、主义,以至思潮蜂起、理论迭出,再现了西方文化典型的特征———分析。而与此相反,面对洪水之灾,中国的古先帝们前仆后继,大禹终于在“堵”和“疏”的矛盾思索中找到了治水方针,并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而治水成功。这凝聚了东方文化典型的思维特征为综合,积淀了东方文化的核心为稳健和娴静,用哲学家的语言就是合二为一,异中求同。因而中国哲学的整体观念年深日久。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体现了中西方伦理道德观上的差异。两个故事从深层次看体现了西方文化讲究天赋人权,强调个体本位,张扬主体性,而东方文化更强调礼治,讲集体本位和人伦责任的差异。在诺亚方舟故事中,虽然看不到诺亚为人类而斗争的痕迹,却可以看到造方舟的周密计划,感受到他抓住机遇,持之以恒造大船的主体精神,领悟到他利用外部条件应付危机,以退为进的应变思想。西方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色彩浓重地描述着追求独立人格、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主义的画面。这一方面促使西方文化异军突起,人才辈出,成绩卓著;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形成了自我表现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而大禹治水精神世代弘扬,培育了中国自省、自律,从集体本位主义出发的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形成了中国人谦和、礼让、重社会责任的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这种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社会结构和人伦责任,一方面保证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使大民族千年延续,但另一方面也禁锢了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此外,西方重横向夫妻关系,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诺亚携妻避水,而大禹则继承父业,新婚四天便去治水,也反映了东西方封闭与开放的思想文化特征。
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为我们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美丽景观,引导我们走向中西文化差异的源头,启发我们思索中西文化的特质和精髓,促使我们相互互借鉴、彼此“扬弃”。使“娴静”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跃动”的西方文化相映,使东方的责任意识和西方的权利思想相辅,从而生成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中大禹治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禹面对洪水,因势利导,不“堵”而“疏”,是因为中国人一般认为人是宇宙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要适应宇宙的流程。
B.中国的古先帝权衡思索“堵”和“疏”的矛盾,综合运用当时各种原始的知识和技能终于治水成功,这里表现出的东方文化的典型特征是综合。
C.大禹治水精神在中国世代弘扬,培育了中华民族自省、自律的集体本位主义,并进一步形成了礼治思想和重义轻利的文化观。
D.大禹继承父亲的治水大业,辞妻别家,三过其门而不入,体现了东方重纵向血缘相承的伦理道德观念和重社会责任的民族文化传统。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的人伦道德观禁锢人的个体性、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完全不能适用于现代社会。
B.西方文化着重强调个性解放,人格独立,有利于人才涌现和文化发展,但也造成了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混乱、个人主义的无限膨胀。
C.大禹治水和诺亚方舟的故事呈现了中西文化的美丽景观,千年来双方相互借鉴、彼此“扬弃”,才生成了当前绚丽多彩的人类文明图画。
D.靠神的启示,诺亚建方舟渡过了洪水灾难,这一方面给人类繁衍留下了种子,但也给人类要向上帝忏悔自己提供了恶劣的先例。
【小题3】大禹和诺亚的故事饱含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诺亚借方舟避开灾难,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战胜洪水,一消极逃避一积极抗争,体现了中西文化不同的世界观。
B.面对人类的“罪恶”,上帝采取的方式是毁灭人类,这说明西方文化的核心侧重于激进、跃动和分析。
C.大禹治水暗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在宇宙中有独立的价值;诺亚方舟表明上帝是绝对存在,人从属于上帝。
D.西方文化充满躁动和遐思,同中求异,使得思潮蜂起、理论迭出;中国文化稳健娴静,异中求同,更认可整体观念。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徐国平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可此刻,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犬吠鸡鸣声都听不到。
②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风筝,迈出了家门。那是一只“连年有余”的风筝。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了? 鹞爷心里猜想着,整个人显得失魂落魄,没精打采。一个人放风筝有啥意思啊?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③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那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三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④这时,一阵春风拂来,那只风筝有些迫不及待地拽紧了他的手。鹞爷浑身上下顿觉轻飘飘的,如同要离开地面飞起来一样。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⑤鹞爷又想到过去。一到阳春,方圆百里的天空,都会飘曳着他扎的风筝,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中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⑥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自己的雄心壮志,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⑦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
⑧很快,天上飞起一只风筝。那只风筝随着风飘忽不定,像只失群的孤雁,在空中东一头西一头地乱窜。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
⑨鹞爷低头一看,不知何时,身边多了一个男孩,正一脸好奇地望着他,终于有人陪了,鹞爷的心豁然开朗,连忙将手中的凤筝线递给男孩,说,你玩一下就知道了,男孩怯生生地接过风筝线,有些不知所措。鹞爷一旁吆喝着,拽紧线,快跑起来啊!
⑩男孩立马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
⑪鹞爷没有责备那个男孩,而是一脸温和地劝慰着说,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
⑫男孩噘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⑬鹞爷心里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⑭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⑮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⑯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选自《时代文学》,2018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指出第一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并作简要赏析。
【小题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最后一段中的“困惑”和“茫然”在文中指哪些具体内容。
【小题3】文中写了鹞爷的儿子和小男孩,对刻画鹞爷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以“飘逝的风筝”为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探究。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福 人
姜煜暄
福人一从娘胎里爬出来,接生婆边净洗他的身子,边惊叹地瞅着他的眉头,惊喜地大叫道,福人啊,这红痣生得有福,有福,有福。
爹妈瞅着儿子眉宇间那颗红痣,喜得合不拢嘴。那痣有黄豆粒大,紫红紫红的,微微发亮,特别显眼。民间有种说法,眉宇长痣的男人,将来必是富贵之人。儿子富贵,爹妈能不高兴吗?娘高兴地说,他爹,给儿子起个名吧。爹高兴地说,就叫“福仁”吧。取了“人”字的谐音,意思是大富大贵之人。  时间一长,周围的人都习惯叫他“福人”,但韵腔里却蕴含着讥笑之意。因为福人虽然叫“福人”,却没沾一点“福”,更谈不上“贵”了。福人一生下来,就没吃上一口奶水,压根不知娘的奶水啥味道。福人常饿得嗷嗷叫,那哭叫声有气无力的,像个小病猫似的。五六岁正长身体时,又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饿得皮包骨,勒巴条一根根地鼓凸着,像麻杆似的,扛个大脑壳。中学一毕业又被赶到农村,受苦挨累,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好不容易回城进了工厂,没几年黄了,下岗了。整日无所事事,东门出西门进,烦得媳妇整天骂个不停,他却笑呵呵地不知愁,说,愁啥?愁也得过,不愁也得过,总不能拿根绳吊死吧?我还没活够呢。
媳妇皱着眉头,哭丧着脸说,你倒是想点法子,出去干点啥,好过日子啊!人家倒腾服装的,卖海鲜的,开店的都发财了,你整天悠悠闲闲地装大头蒜,你以为你是谁呀?皇帝老儿?呸,就是个要饭花子。媳妇气得把行李扔了出去,福人不生气,嘿嘿一笑,夹着铺盖卷去了小仓房。
一日,福人在街上闲溜达,忽然看见发小二皮搬个纸壳箱,乐嘻嘻地往家走。福人大老远地喊,二皮,忙啥呢?二皮满脸喜气地说,养蚂蚁了。养蚂蚁?福人疑惑了。二皮神秘兮兮地说,这么大的事你不知道?福人呆呵呵地瞅着二皮发愣。二皮神叨叨地说,一家药厂提供蚂蚁和饲料,养两个月厂家回收,一箱蚂蚁挣四千元,在家悠悠荡荡不费事就挣大钱了。
福人一听,有这等好事,为啥不干。福人回家说服媳妇,又从亲戚家借来抵押金四万元,兴高采烈地养起了蚂蚁。闲暇时,眯缝着眼睛盘算着,一箱挣二千元,十箱二万元,二十箱四万元,一年回本,第二年干挣四万元,三年、四年、五年……哈哈哈,发财了。福人想着想着进入了美梦。
福人的美梦还没做完,就竹篮打水一场空了。半年后,药厂老板携集资巨款逃之夭夭。福人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投资的四万块打了水漂,连个响都没有。福人望着一堆烂纸箱,揪着头发,欲哭无泪。媳妇气得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哭够了,夹着衣服包领着儿子回娘家,一去不复返了。
一天晚上,福人在小酒馆灌得醉醺醺的,摇摇晃晃往家走,当走到漆黑的胡同时,突然脚下绊了一跤,低头一瞧,是个黑皮包。福人打开一看,“妈呀”,顿时酒醒了一半,里边装满了一沓沓的百元大票。
福人又是兴奋又是忐忑。兴奋的是天上掉馅饼,老天有眼,发财了;忐忑的是这么多钱,从来没见过,也从来不敢想象的。福人抱在怀里诚惶诚恐,一想到自己养蚂蚁赔钱的滋味,心里就像喝了一杯苦酒,联想到丢钱的人,现在会是啥滋味?福人犹豫了一会儿,索性走进了派出所。
翌日,大小报纸、电视全是福人的报道,还有一幅照片。媳妇听说赶回家,问,你个傻子,那 么多钱咋交了呢?福人憨厚地一笑说,不是自己的,花了早晚得病。福人照常乐呵呵地跑去劳务市场,给人家打零工,求得糊口。让福人没想到的是失钱的主竟是一位房地产大老板。
那天,大老板登门拜访,瞧福人家徒四壁,非要给钱以表感谢。福人傻笑着谢绝。老板思虑一会儿说,我有二十亩荒废厂房,你要不怕劳累,可以在那养长毛兔,兔毛很贵,市场供不应求,种兔由我提供,院子可以种些草料。
福人一听顿时来了精神头,兴高采烈,一口答应。此后,福人每天起早贪黑,不辞辛劳,不顾疲惫地饲养着长毛兔。转眼间,一年过去,福人净赚四万元。三年后越发展越大,福人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企业家,不仅买了别墅,还鸟枪换炮,坐上了小轿车。
媳妇坐在小车里满脸笑容地说,你傻呼呼的,哪辈子积了德,修来这福气。
福人一手把着方向盘,一手挠挠后脑勺,呵呵一笑说,傻人有傻福,要不我咋叫“福人”呢!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7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福人眉宇间长了一颗据说预示将来必是富贵之人的红痣,其父为他取名为“福仁”;后因他不得福气,这名字被人叫出来反倒蕴含讥笑之意。
B.福人因听信发小二皮的话,不惜借巨款养蚂蚁,不料药厂老板携集资款逃走,他的发财美梦破灭,投入的本钱也不能收回,老婆气得回了娘家。
C.本文通过福人生来就带福气,虽后来碰到很多不幸,但最终还是得到了福气的故事,揭示了“命中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的主旨。
D.本文语言简洁明了,朴实率真,充满了生活气息,读来让人觉得亲切自然。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
【小题2】小说题为“福人”,却用了大半篇幅去写福人遭遇的不幸,作者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小题3】小说中的福人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同类题5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呼唤中国建筑内涵的回归

①说到建筑,人们一般都会想到满眼的高楼大厦。这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改善,盖起了亿万幢的住宅楼,也出现了许多摩天楼和吸引人眼球的奇异造型的建筑物,这些都是新时代的作品,有的也很精彩。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呢?

②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不仅因为其历史悠久,还由于其人文和历史环境的独特,形成与西方完全不同的体系与类型。近些年来西方世界提倡生态、低碳、人性。而中国建筑出现伊始就尊重自然,讲究“天人合一”。中国人造房子一开始就是用木结构,早在六千年前,浙江余姚河姆渡村的先民们创建的木屋,用卯榫结构造成的屋架、梁、柱,就能抵御地震的灾害,□□庇护了成千上万的中国先民,□丽江和汶川的大地震,也印证了中国木结构房屋的减震功效。可是,我们现在都丢弃了,在中国大学里现今学建筑的学生也很少有人去学习和研究木结构的技术了。

③如果说中国的皇家宫殿以及寺庙形式都有些相像,那么,各地的民居则特别丰富多彩。还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中国的传统民居,无论是北方的四合院,还是江南的厅堂以至上海的石库门,它们的平面布局,都是有堂屋、两厢、前厅、后房。堂屋是不放床的,是礼仪和会聚的场所,这是阖家团聚的需要。住房中都有天井,讲究个上有天,下有地,房屋用墙围合起来求得安全,但不能没有天地。西方人所追求的是物化了的概念——“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只注重个人的物质需求。中国人崇尚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四合院相连而成胡同,宅院组合有街巷,上海的石库门排列在一起就是里弄。它们虽然没有间距、密度、绿地率等等的指标,在过去人口不是那么膨胀的情况下,却能让入住者安居乐业,邻里融洽。四合院的温馨、街巷风情以及里弄亲情,住过这些老居民区的人们会有那些美好的回忆。而现在套用西方模式建造的新公房、居住小区、别墅群,似乎很先进、很科学,邻里关系却要冷漠和功利得多。这些年来,不知道是不是被外来的文化搞得弄不清方向了,中国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传统的技术和艺术中的精彩似乎逐步被人们遗忘。所以,我们要呼唤中国建筑的回归,回归中国建筑中蕴藏着的许多优秀的传统——在这些年造了这么多房屋之后,本也该好好地反思一下。

④前些日子,我去广州市图书馆做讲座,主办方专程陪我去看了近年新建的建筑,有新电视塔,广州人昵称为“小蛮腰”,有大剧院称为“大磐石”,还有个高层大楼叫“水桶哥”,这些建筑的造型都很有特色。只是既说到“特色”两字,我就觉得还缺少了广州的地方特点,同时也没有中国味。这些高楼钢塔放到哪个国家、哪个城市都可以。又想到从前广州的建筑是以岭南特色而著称的,广东的骑楼、岭南派的花园庭院……广东的老建筑有开敞的平面,通透的空间,轻巧的造型以及高天窗,趟栊门,广式廊檐、门楣,迥然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州也出现了白天鹅宾馆的“故乡水”中庭,兰圃的深廊和白云山庄,从化温泉的内外庭园的结合,这些都是当时广州人引为骄傲而引领了中国的建筑新潮流的,而现在没有人提起了。据说广州还要建十几幢摩天大楼,更多的城市还在攀比着建筑的多、高、大、洋,比着新奇、怪异,殊不知要烧多少钱,要产生多少碳!而从深层次上说,这就是根本不管城市文化了。

⑤作为中国人,我期待着学建筑的、造房子的以及管理建设的有心人,认真地回顾一下这些年来的建筑发展和演变,沉下心来甚至是要耐得住寂寞,做出些好作品来;不是搞建筑的,也要关心建筑事业,毕竟建筑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我希望大家都能懂点建筑,并且能真的读懂中国建筑。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变当今建筑的这种尴尬——中国建筑没有中国味、地方建筑没有地方特点的情况,让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和城市重新跻身于世界城市与建筑之林。

  (2011-08-30《文汇报》阮仪三)

【小题1】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②段空格处恰当的一项是( )
A.从而 而B.因而 然C.进而 而D.继而 然
【小题2】第③段画线词语“天地”的含义是    _。
【小题3】对第④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广州近年新建的某些建筑,既没有中国味,又没有地方特色。
B.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开敞、通透、轻巧,曾引领建筑潮流。
C.所谓“特色”, 既要新奇、怪异,也要讲究民族、地方特点。
D.城市新建筑一味地攀比多、高、大、洋,是缺乏文化的表现。
【小题4】第④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小题5】纵观全文,中国建筑的传统内涵包括
(1)
(2)
【小题6】作者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变当今建筑的这种尴尬”,你对此有何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