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改革后,学生在校成绩以及综合素质将成为重要的录取依据和参考。根据河南省高考方案,高考招生录取基于“两依据、一参考”。“两依据”是指统一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一参考”就是指把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参考条件。
以河南为例,有专家指出,河南版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在评价内容上,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大方面与教育部保持高度一致。但也有其特色,例如在思想品德方面,增加了违规违纪和有无违法情况的评价内容,便于学校管理与记录。
不只河南,全国多省份都明确将综合素质纳入到学生录取的重要参考因素。专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扭转“唯分数论”的重要举措。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刊文《27省份高考改革方案出炉综合素质成录取重要参考》)
材料二:
2018年,全国一多半的省份将从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和高考制度。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均突破文理界限,由学生跨文理选科,均设置“3+3”的考试科目。前一个“3”为必考科目,为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除个别省级行政区域仍执行教育部委托的分省命题任务外,绝大部分省级行政区域均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后一个“3”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学考”)选考科目,由各省级行政区域自主命题。
浙江省外语科目和3门选考科目均一年两考,每个学生最多有两次机会;其他省目前对外语科目提供两次机会,很多省份均表示要创造条件增加提供两次机会的科目。
学考的具体安排和作用方面,浙江省实行高中学考与高考科目在同一次考试中相结合的办法。同一科目命制两种试卷,一种为“必考题”(满分70分),作为单纯的“高中学考”;一种为“必考题+加试题”(满分100分),“一考两用”。其中“必考题”的成绩作为“高中学考”成绩使用;“必考题+加试题”作为“高考选考”成绩使用。两种试卷同时在不同试场开考,后一种试卷多半小时的考试时间,其中必考题试题相同。两种试卷的考试均允许学生跨年级参加,每位考生最多有两次考试机会。
其他地区把高中学考区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开组织考试。合格性考试分散在高中三年安排,等级性考试一般安排在高三年级,仅限当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参加,其中上海市对地理和生物两科分别在高二(下)和高三(下)提供两次机会,每位考生只能参加一次考试。合格性考试是高中学生毕业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等级性考试用于统一高考招生。
(摘编自边新灿等《中国考试:全国30个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比较》)
材料三:
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域均明确要逐步减少、合并乃至取消录取批次。浙江从新高考首届学生毕业的2017年起,除特殊类型(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招生等)提前录取外,统一高考招生取消所有录取学校批次,纳入统一高考招生的本科院校和专科(高职)院校同时填报志愿、投档录取。
按专业(类)还是按院校填报志愿和投档录取?志愿设置成为关注焦点。各省级行政区域,基本上都明确高校按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基本上确定了“1门对应即可”的机制。但具体是按院校还是按专业投档,只有少数省份已经在改革方案中提及。浙江在2014年即明确“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实行基于专业的志愿运行模式,录取时直接投档到专业录取,充分尊重学生既要选学校又要选专业的选择权。
(摘编自“南昌教育信息网”刊文《解读全国各省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
材料四:
2017年高考中,计划在浙江招生的近1400所高校里,有500多所高校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高校所有专业(类)中,54%不限选考科目,46%设限选考科目,其中设限范围为3门的占33%,2门的占8%,1门的占5%。选择物理、化学、生物组合的考生,可选考95%的专业;选择政治、历史、地理组合的考生,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生,可选考66%的专业,比现行高考34%的选择面,高出近一倍。

各高校专业(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比例

各科目考生选考比例
(摘编自“浙江省教育考试网”刊文《2017年浙江省高考选科组合报考统计》)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已出台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上看,各省在突破文理界限、设置“3+3”的考试科目、外语科目一年两考上取得了共识。
B.改革后,试题命制将实行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必考科目试题,各省自主命制选考科目试题。
C.从2017届浙江考生选考数据看,考生选考受高校各专业指定的选考科目、科目组合可选考专业比例的影响不大。
D.改革后,考试成绩不再是高考录取的唯一依据,考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弥补考试分数的不足,从而打破“一考定终生”。
E. 各省施行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后,录取方式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投档到院校录取变为投档到专业录取,录取批次将逐步取消。
【小题3】针对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刚步入高一的同学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01 07:01:2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康家酒传奇

徐水法

康家酒很少流出庄外,这里有个秘密,康家酒的秘方来自洛阳福王,明末清初“康朱联姻”时朱家败落,这个王家酒方就来到了康家,外人一般不知。

为了保证酿酒秘方不外露,康家一代只有一人掌握整套酿酒技术,康豫就是目前这一代康家酒的传承人。

康豫酿出来的酒,只要喝过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好的。康豫不会喝酒,这是康家上下都知道的。酿酒的不喝酒,小一辈人不信,问康豫本人自然不会有结果,问老一辈人,得到的都是肯定的答案。

康豫的儿子长大了,要和邻村一家有些官家背景的乡绅结亲。按乡俗,女方应允婚事之前,男女双方的主要长辈要聚在一起喝顿结亲酒。康家有家酿的酒,酒宴上自然喝康家酒。康家酒的特点是绵甜醇香、回味悠长,入喉爽口甘甜,后劲很大。康家几位长辈酒过数巡后,纷纷表示不胜酒力。女方几位长辈也担心入口甜醇的酒有后劲,渐渐地都只是在礼节上举举杯了。独有女方一位族叔自恃酒量过人,在酒席上向康家人挑战,嘴里还不干不净地数落康家酒没劲,入口没一点呛劲,不如烧刀子过瘾。

康豫一直没有作声,毕竟自己是主人,再说酒桌上的酒话也当不得真,就随着这位族叔涨红着脸信口开河。

眼看自家的陪客都喝得差不多了,再也没人去应和客人的挑战。康豫就开口婉言劝说客人,暗示康家酒后劲较大,一会儿酒劲上来要撑不住的。谁知不说还好,一说反倒惹火了女方那位族叔,说除非康豫答应和他斗酒,不然这门婚事他第个不答应。要不,承认自己是个怂人也行,这酒就免了。也许是酒劲开始上来,女方客人中有几位居然也附和起这位族叔的话,一定要康豫答应斗酒,不然就不必谈亲事了。

这下把康豫逼到了墙角,再也没有退路了。康豫站起身说了一句“我答应”,转身叫人拿来一摞大碗,先在自己面前字排开放好,整整九只碗。又从桌旁捧起一坛没有开封的康家酒,拍掉泥封,将面前的碗“汩汩”倒满。

一连串的动作吓得在座的康家人目瞪口呆,有几位忍不住喊出来:“康豫是滴酒不沾的啊!”康豫一笑:“今天这阵仗我是不膛不行啊!只是有一点,待会我喝赢了,不要和我说话,扶我回去就是。”

康豫对女方客人说:“这几十年,我没有喝过一口酒,康家上下妇孺皆知。今天既然答应斗酒,我先喝三碗,算我弥补前面的。”说完,一口气喝完面前的三大碗。

随后对挑战的那位说:“接下来咱俩一对一吧!第一轮我先喝,第二轮你先喝,同意的话咱们就这样喝下去,谁喝不了就认输。”女方族叔已经被康豫的三大碗震慑住了,连连点头。

第一轮两人都一仰脖子“咕咚咕咚”喝了下去。第二碗女方族叔先喝,他中间停顿两次才喝完,康豫依然一仰脖子喝下去。第三轮开始,康豫似笑非笑地扫视了全场,双手捧碗,仍然一口气喝完。女方族叔喝第二碗时巳经慢了半拍,面对第三碗酒,有些犹豫。在场的人都起哄要他快点,他扶住桌子好半天才哆哆嗦嗦地站起身来。他伸出双手也想着像康豫一样双手捧住酒碗,结果双手颤抖不停,酒从晃动不已的碗四周荡出,还没举到嘴边,手一松,酒碗“哐当”一声掉落在地,紧跟着人也软泥一样瘫了下去。

康豫说一声“承让”,慢慢走回了家,睡了一天一夜才醒来。

女方那位族叔被人抬回家躺了三天三夜才醒过来,在床上打了一个长长的酒嗝叫一声“好酒好酒量”,又翻身睡了过去。再次醒来,带了礼品,专程到康家找康豫为自己酒席上的不当之言当面赔礼道歉。

若干年后,保持北方风味,具有绵甜清香、纯洁透亮、回味悠长特点的康家酒接待了老佛爷,被老佛爷赐名“康百万酒”已是后话。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
A.小说开篇介绍康家酒与洛阳福王的关系和一代人只有一个人掌握整套酿酒技术等内容,引出小说的主人公康豫,暗示康家酒的品质,引出后文醉酒的情节。
B.小说开始交代康豫不会喝酒,后来写康豫在“结亲酒”的宴席上与女方族叔斗酒,通过康豫从不喝酒到斗酒的变化,塑造了康豫的形象。
C.小说在刻画康豫形象时十分注重动作描写,如在描写与女方族叔斗酒的情节时,用了“站”“转身”“排”“捧拍”“倒”等动词,形象地刻画出康豫豪爽的性格特征。
D.斗酒的结果是康豫睡了一天一夜才醒,女方族叔躺了三天三夜才醒。两个细节描写表现了康家酒的特点、二人在斗酒中都喝过量了、康豫比对方能喝三个方面的内容。
【小题2】请简要概括与康豫斗酒的女方族叔的性格特征。
【小题3】小说把主要场景设置为结亲双方主要长辈喝“结亲酒”的宴席上,这样安排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前,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古代书院的优秀传统,尤其是其中的“成人”教育理念,对当今教育颇有启发意义。

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去功利化。宋代大儒朱熹曾经严厉批评当时的官学已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之所,仅仅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这种教学只会“促其嗜利苟得、冒昧无耻之心,殊非国家之所以立学教人之本意也”。曾经主持复兴岳麓书院的张栻也明确反对功利化教育,认为书院教育“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他和朱熹一样主张通过创办书院恢复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同样存在于当代教育中。例如,片面鼓励学生以考上重点大学为唯一目标,大学只是偏重于知识技能的教育培训,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古代书院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院揭示》综合了早期儒家“成人之教”的教育理念,特别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从自我修身、待人接物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南宋理学代表人物陆九渊明确反对片面的知识教育,强调读书多少并不是衡量一个人品质高下的唯一标准;读书不多的普通人,只要心地纯正,也可以成为君子。他创建象山精舍讲学,就是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当代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人格教育的问题,出现了片面知识化、商业化的倾向。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当今中国教育可以吸收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古代书院还将“成人之教”引向家国情怀培养。书院教育的“成人”并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人格完善,而是要求将自我人格的完善与家国天下的事业结合起来。史书记载:“长沙之陷,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惜乎姓名多无考。”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这正是“见危授命”的“成人”作为。2010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教育面向21世纪国际研讨会,将“学会关心”作为本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与会专家学者希望教育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等。这正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

(朱汉民《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

【小题1】下列对书院“成人”教育理念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书院“成人”教育的突出特点就是去功利化 ,不以培养学生在科举考试中取得成功为主要目的。
B.“言忠信,行笃敬”体现了儒家圣人孔子的“成人”教育理念,强调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C.宋代大儒朱熹认为当时的官学不能成为学生追求功名利禄的地方,应该以立学教人为本意 。
D.宋末岳麓书院学生参加抗元斗争,大都壮烈牺牲,体现了自我人格完善的“独善其身”的教育理念。
【小题2】下列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我国高等教育中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借鉴采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
B.文章从去功利化、强调人格教育和培养家国情怀三个方面阐述了书院“成人”教育对当今教育的启发意义。
C.受到古代教育家批评的功利化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中也普遍存在,使得学校教育不能突出以人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关心”作为21世纪教育的基本方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条件”等理念与我国人文教育传统相呼应契合。
【小题3】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教育功利化的问题不只是现在有,古代也同样有,一些有识之士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并主张教育去功利化。
B.我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具有优良的传统,巳经形成了一整套系统成熟的“成人”教育理念和方法。
C.学校教育不能只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当今的中国教育也要发扬古代书院重视人格教育的优良传统,立德树人,培养高品质的人才。

同类题3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含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通过“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要。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高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是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故土的眷念和对家园的依恋。唐代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意象,柳意象在《诗经》中就已出现。
B.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虽误把“柳”称作“杨柳”,但这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丰富的意蕴,如蔡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文中引用许浑“蒹葭杨柳似汀州”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的不同特征可知,把“杨柳”作为两种树的合称确有不妥之处。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皆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巳,还是刘禹锡等,都有写柳的诗句,可见柳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第小题

沉默的玛尼堆

1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看到石头,往往是没什么感觉的。石头太普遍了,它们或卧在高楼的脚下,成为坚硬的基石;或嵌在如茵的绿草中间,铺出蜿蜒的小路;甚至,沉睡在鱼缸的底层,变做纯粹的装饰。

2而我的记忆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石头。不单是我。但凡从我的家乡走出来的人,都会对那非凡的石头,有着非凡的感情。那便是玛尼石。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就在我的家乡,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

3我的家乡玉树,素有名山所宗、江河之源、牦牛之地、歌舞之乡的美誉。“玉树”这个名字是藏文译音,含义为“遗址”。过去,由于这里海拔高,植物少,人们也称其为“树贵如玉”的地方。从小到大,我一直生活在这个充满灵气的地方。在姹紫嫣红的玉树草原长大,在粗犷繁盛的歌舞声中长大,在圣洁高远的雪山下长大,在宛若星光的酥油灯边长大,而新寨的那片玛尼堆,更是自我有记忆开始,便绵延进生命里的符号

4那片石头是古老的。相传,这座玛尼堆是由藏传佛教高僧第一世嘉那活佛创建的,至今,已经过三百多年的风雨。三百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今天这样高四米,占地比一个足球场还大的玛尼堆。那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玛尼石,堆砌着三百年的风霜,三百年的故事,三百年的信仰。

5那片石头是斑斓的。镌刻着六字真言,或是神像佛像,或是吉祥语言。一代又一代的石刻艺人,口中一遍遍吟诵着六字真言,虔诚地在石头上刻下一笔一划。灰白的玛尼石,就这样刻进他们虔诚的心,嵌上精美的颜色,变成石刻的图书馆,变成一个又一个祝福,变成独具一格的藏族石刻艺术。

6那片石头是有记忆的。在石刻艺人眼里,就算最普通的石头,也是富有灵性的。刻上了文字图像,玛尼石便有了记忆,记住了这一世的风栉雨淋,记住了这一刻的喜怒哀乐,记住了这一代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7这座玛尼堆上,据说已有25亿块玛尼石。没人能真正数得过来,上面究竟有多少块石头,而当你面对这庞大的玛尼堆时,心里,必然会涌起许许多多的感受。每颗石头都是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每颗石头都是一段祝福。300年,25亿块,数不清的双手抚摸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额头亲吻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目光凝望过这些石头,数不清的心事埋藏进这些石头。

8多年前,怀着虔诚的心情,我也曾在这玛尼堆上,放上一块刻满祝福的玛尼石。那一年,我离开家乡,去西宁学舞蹈。对于一个从未走出过玉树的女孩而言,未来于我,是那么茫然。八月的玉树草原,鲜花盛开,灿若云霞,而草原的那一边是什么?在玉树,唱歌跳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而我将要去学的舞蹈,又会改变我多少?在玛尼堆前,我沉默着。玛尼堆也沉默着,她静静地听我的心事。尘世的疑惑,她见得太多。她从不回答,只是静静地收藏。我放上属于我的那块玛尼石,听见她对我的祝福。那一天,我在玛尼堆前从午后站到黄昏,含泪而去。黄昏的风拂过耳畔,仿佛是她在回应我。

9这是十年后,我第一次回到玉树。十年,梦里常常出现那一片玛尼堆。那一片斑斓的、古老的、带着记忆的玛尼堆。她用温柔的声音和我交谈,虽然她仍然是静默的。她温暖过我初到异乡的心,她抚慰过我因爱而生的痛楚,她润湿过我望月思乡的双眼,她在我灵动自如的舞步里若隐若现。玉树在我心里,变成一块大大的玛尼石。上面刻着我的民族、我的童年和少年、我的故乡和亲人。

10浸在河流里的玛尼石叫水玛尼。潺潺的流水,抚过刻在石头上的经文,仿佛把真经吟诵了一遍又一遍。连水声也变得神圣。在异乡的梦中,我耳畔也会回想起这水声。那是玉树在呼唤。清澈的水面投下的倒影,就像两个我,借助一面时光的镜子重逢。

11曾经和石刻艺人聊过天。他们说,就像人长的漂亮一样,刻在玛尼石上的经文必须精致而美观。无穷尽的石头来自上天的恩赐,是有灵性的,能往这种石头上刻经无比荣幸,一定要尽可能做的更完美,因为不仅为自己,也在为别人祈福。

12十年前离开玛尼堆的那一刻,我想起了他们说的这段话。他们是我的乡亲,祖祖辈辈生活在玉树,以刻玛尼石为生。他们不曾有机会像我这样走出玉树,见识外面的世界,却在这叮叮当当反反复复的镌刻里,悟到质朴的真理。人生仿佛是一座玛尼堆,每一段经历,就好像是在一块玛尼石上刻字。一笔一划,一定要尽可能更完美,因为人生就像刻玛尼石,刻上便不能更改,刻上便成为历史。所以,每一个现在,都必须用心去写。

13 这便是玛尼堆对我的庇护。她让我沉静,让我勇敢,让我尽心尽力地刻写我的人生。

【小题1】作者写第一段是为了
【小题2】赏析第三段加点词“符号”的精妙之处。
【小题3】为什么第五段说“那片石头是斑斓的”?
【小题4】分析第10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5】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对玛尼石有着非凡的感情,是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
B.作者离开家乡去西宁学舞蹈的那一刻,玛尼石给了她温暖和抚慰。
C.人们在玛尼石上刻经的目的是使自己能够得到庇护。
D.玉树比足球场还大的玛尼堆,是嘉那活佛一人建立起来的。
E.第11段用来插叙的手法,借艺人之口赞颂了玛尼石的神圣和美好。
F.每一块玛尼石都需要反反复复的镌刻,才能从中悟到质朴的真理。
【小题6】作者为什么以“沉默的玛尼堆”为题?联系全文做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在中国,“和谐”一词之两字为同义。“和,谐也。”和谐的思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在各个领域内的行为方式。中国的琴道讲究中正平和,中国的茶艺推崇和静怡真,中国的建筑代表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国的医学要求五脏调和、七情调和、气血调和,就连进行博弈对决的中国围棋都在寻求中和平衡之道,而追逐营利制胜的中国商业也信奉着和气生财。
据《尚书·舜典》记载,舜帝命其乐官典乐要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这说明古人已发现五声、六律六吕、八种乐器的有序配合能产生和谐的音律。古人还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并把万物的差异与互补之平衡解释为和。如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思是,事物内部对立的阴阳两气经过斗争达到和谐。这就同样与赫拉克利特论述的“和谐”不谋而合。
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儒家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各家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
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同期,“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理想。《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而在道家那里,《老子》给人们描绘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无欲”“无为”“无争”,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理想社会。
和谐,体现在国家层面上就是主张“和谐”共处,协和万邦。《尚书·尧典》说:“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周易·乾卦》说:“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即主张万邦团结,和睦共处。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又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儒家讲“致中和”,这个“中”字,就表达了一种不扩张、不过分的原则。
季羡林说,“和谐”的概念不简单,它既包含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与人的和谐,也包含了个人自身的和谐,也就是“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三个层次,缺一不可。“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他认为,今天提倡“和谐”这个概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不要斗争。
(摘编自震江《和谐:古哲先贤的社会理想》)
【小题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所论“和谐”内涵的一项是(   )
A.孔子在抨击“苛政猛于虎”的同时,极力主张养民惠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B.佛家主张“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意思是,在宇宙中,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神。
C.民间流传的俗谚:“父子和而家不败,兄弟和而家不分,乡党和而争讼息,夫妇和而家道兴”。
D.在创造文字时,我们的祖先认识到战争的危害,《说文解字》的“止戈为武”,即从和平的角度创造“武”字。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和谐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人各个领域内的行为方式,比如琴道、茶艺、医学等。
B.儒、释、道在人与自然和谐的观点上是一致的,都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
C.道家的“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这与赫拉克利特论述的“和谐”不谋而合。
D.孔子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主张国与国的和谐共处,人与人的和谐,即季羡林先生所概括的“人人合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同社会”代表了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理想,因为在“大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会彼此和谐相处、宽大为怀。
B.“和谐”思想博大精深,追求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个人自身的和谐,对全世界人民的日常行为方式影响都很深。
C.“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的人文精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D.坚持“和谐”的理念,有助于全世界人民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必定能避免相互斗争。